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怎麼樣的人生態度?
相比阮籍路窮時大哭,陸遊的「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維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有進步性嗎?
王維這首詩很有意思。全文是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說他人到中年後,喜歡求道。住在終南山,興緻來了就自己一個人四處走走。走到水流窮盡的地方就坐下來,看雲起。偶然碰到了山中老農,相談甚歡,忘了歸去。
讀起來似乎是非常普通非常平淡的一個故事,最多有點隱隱的豁達的感覺。
而這種心境其實是非常難以達到的。
有幾點,首先是順應。走到水窮處,這是散步中的一件小事,但可暗喻人生中種種情境。水總有窮處,這時人應當如何自處呢?求道的人懂得順勢而為,低谷時便潛龍勿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到來。這時候,要「坐看」。
坐,是不急不躁積蓄力量,是等待。所以不是站,也不是走著跑著。
看,也是觀察,是察知,要「知幾」,從細微的徵兆看到事物發展的趨勢。
表面上水勢已經窮盡了,但實際只是換了一種樣子。雲是水氣蒸騰的聚集。坐看,靜心看清楚這種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第二點,一種無差別對待的心境。求道之人不外求,不強求環境和他人要如何。也不因為外境的變化而動搖心境。所以無論是順水而來,還是水窮而看雲,王維在此,對情境沒有區別對待,都是一種全然的接受。有得走就走,沿河走到盡頭了,那就坐下看雲。都可以,都一樣,都很好
這在最後兩句中也有體現。他和一個林中老叟能相談甚歡,這也是一種境界。王維的身份在今天看,是中央高官,還是學富五車的學霸。和這樣一個沒有文化也沒有錢,在階級和素養上都差距懸殊的人,我們捫心自問一下,多少人做得到能沒有分別心的相談甚歡?
這句詩是我多年的心頭好,試試解讀一下吧。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走到沒有水的地方,就坐下來抬頭看看雲。
為什麼要看雲呢,因為可能會下雨,然後就又有水了。水、雲、雨,都是狀態不同而已。
所以說人生有起有落,走到絕路的時候,也要給自己一份希望。
阮籍的窮路大哭,正是他悲觀的體現。他走到沒有路的地方,就想到自己的人生也是走到沒有路了,不由得悲痛大哭。
陸遊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指前方的山水阻隔太多,害怕沒有路了,其實往前走一走就會發現被柳樹被花叢掩蓋的地方是有村落人家的。
所以認為,同樣面對前面沒有路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阮籍是悲觀地大哭,陸遊是再往前走走試試找找方法,王維則是反正沒路了我們看看風景吧,說不定等時機一到事情又解決了呢。
人家評論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可能這正是他的不同。他把自己的觀念,寫在兩行詩里,還給你一副藍天白雲的畫面,豈不美哉。我曾經把這句詩錯誤地理解為: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
阮籍的大哭是一種情感的宣洩,很多人在窮困潦倒的時候還是會選擇隱藏自己失落的內心,而阮籍敢於宣洩情感,表達自己。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上講也體現了他悲觀的生活態度。
王維的詩在陸遊之前,談不上比之進步,但從意境和精神層面上講,王維的詩確實略勝一籌。
「山重水複疑無路」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否認,缺乏魄力,心中失落才會生疑,即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不過就是暗自慶幸,有一種竊喜的感覺。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大氣磅礴,有一種即使身在逆境依然指點江山的恢弘大氣,想一想這畫面,王維不愧是詩畫一體的大家。
想到了蔡康永關於「隨遇而安」的解讀。
「想給大家一點小小的建議,不要把"隨遇而安"當成很被動無奈的四個字,我會把它當成一個非常積極而有樂趣的字。
"隨遇"是一定的,人生就是隨著我們的機遇在往前走,可是"而安"的安,應該把它當成是一個主動的動詞,你碰到什麼機遇,就要把它搞定,"安"就是把它搞定的意思。所以,不要倒過來想因為無可奈何,我只好接受命運的安排。 」原來學這首詩時沒太在意,當它出現在《步步驚心》中被反覆引用,是四爺心態的寫照,我高三時,在苦悶中,抑鬱時,就寫這句話。水窮之時亦能自若,這是一種難得的心境。
只是我個人看法啦
王維很豁達(他好像是信佛如果沒記錯)行到水窮處,水沒了,那就坐看雲起。沒所謂,有什麼看什麼,能幹嘛幹嘛,雲淡風輕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者在他看來,人生處處都是風景吧,就體驗,儘可能欣賞就好了。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明顯格局不一樣了。又或者切入點不同吧。就感到作者是心懷希望的,(畢竟想找到路可能)可能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驚喜心情,順便還提煉出了對人生的思考與理解。
阮籍不是出了名的放蕩不羈嗎,(人家主張無為好像)有個性。王維和陸遊說的再好聽,面對現實時,真的那麼淡定嗎?我看不一定。人就是這樣,想的說的做的,很難保持一致。阮籍至少活得真實,這是很難得的。
我覺得無所謂進步與否啦,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不同的三觀,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作品。誰沒有自己的道理呢?我們都能從中找到很有價值的東西。
行到水窮處,口渴;坐看雲起時,頭暈 !
我覺得就是一種隨意的態度,然後文藝的表達出來咯。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
這裡用莊子一個典故
魏王送惠施一個葫蘆種子 長成了大葫蘆 跑到莊子處抱怨 這麼大一個葫蘆 幹嘛嘛不靈 要不要丟棄 你若是莊子怎麼回答
賣弄機心先挖苦一通 然後表明高見立場 那莊子徹底淪為小人 這也是楞嚴經講的 因明立所 所妄即立 生汝妄能
但莊子看到惠施這個囧樣 倆人自然心照不宣 還是當面說他無知 然後講一堆葫蘆用處 能說倆人誰高誰低嘛 莊子怕也不會這樣想
楞伽經 譬如泥團微塵 非異非不異 金莊嚴具 亦復如是 …轉識 藏識 真相若異者 藏識非因 若不異者 轉識滅而藏識亦應滅 而自真相實不滅
金子做成器皿 功能改變性質不變 外境合和變化 可自性本自具足
色身執持的見聞覺知孕育著頓悟 聖人言行普通人看不出來的 看似任運自然 隨遇而安
—
所以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不同於世俗理解的 王維內心空寂 這樣就如同 昧為冥諦 離諸法緣 離分別性
因空而生所 因所立空 則心性各有所還 云何立主
心性流逸浮蕩尚且不能自主 坐看雲起時 也是裝模作樣嘛
妙覺明圓 本圓明妙 既稱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 云何名妄
既然稱情境為妄 必定有因 因緣合和本源於藏識擾動 藏識本自清凈 擾動為真空妙有 但凡夫則以攀緣塵境為自性 藏識亦如如不動 所以王維不同於人之處 即是狂心頓歇 歇及菩提 看似與外人不同 但因為修為不一樣 詩歌境界高遠遼闊 真思卓然最喜歡王維的詩~
每每回味,都覺境意高遠,明靜悠長。以前讀書的時候,我的每一個筆記本封面上都工整地謄抄王維的詩篇,其中就有這首《終南別業》。煩悶之餘,看看他的詩,心中就變得空曠起來。久而久之,亦影響意趣心性,有時也略作模仿,動動紙筆,閑以敘志。
王維的境界是寓於景觀的,好比同樣寫花,有人寫的一隅精緻,「牆角數支梅,凌寒獨自開」。有人寫的一縷情思「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若是王維寫,則寫的一筆帶過,卻讓人念念不忘。「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既無正面之描繪,更無側面之襯托。略略提及,卻又問到別的問題了,可此時你的腦中已儘是「南國紅豆」,「窗前寒梅」,久久不忘。
王維的詩,既有豁達大氣,也蘊空靈靜謐,具象其表,深奧其中。借題主之舉,陸遊的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給人以重巒疊嶂,雲遮霧靄後的豁然開朗之感。先經山重水複,後歷柳暗花明,這才幽中覓徑,前村在即。而王維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則有勘破自然,目盡萬物之意。水窮之處即海角,雲起之時是天涯,而我天地獨往,勝事自知,毫無寂寞,若是偶遇林中的老叟,亦能逍遙談笑,至興之極!如此瀟洒豁達的心態,就像和天地融而為一一樣,如何不感染人,讓人心中舒暢呢?這正是我讀此詩時,心中欣喜的真切感受。
雖然王維被譽之「詩佛」,但在我心中更可謂之「詩庄」,我從他的詩中,讀到莊子一般的情懷!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從王維的詩中,也可以了解到他確實是受到道家澄澈思想的影響。
提《終南別業》,就不得不提另一首同境之詩《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讀此詩時,細細品味,雲分於前而合於後,近靄而觀入靄而感。天地分野,眾壑陰晴,這種大起大落,飄渺無端的視角和寫法,實在難以揣測和攀伸,簡直精絕玄妙!從此詩的風格看來,確實是自然清冷,道意深沉的。
如此可一窺王維的人生態度。
人家心態好
題主想太多了。
事實上,王維的這句詩是寫實的。
王維在長安城做官,休沐時會到長安城南的藍田輞川別業隱居幾日。從外面進入輞川有一條河,他坐船沿著玉河回他的輞川別業,所以才有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這種詩句。
你可以親自去看看。當然,那條河現在已經不能通船了。
這整首詩都是完全的寫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否則,只能自己瞎猜、瞎聯想。
推薦閱讀:
※《憶江上吳處士》中第三句應當作「秋風生渭水」還是「秋風吹渭水」?
※古代詩詞大家為何都愛倚欄杆(闌干)?
※為什麼李白、杜甫這些大詩人,現代人總喜歡塞一些藏頭露尾詩給他們,署他們的名字,讓他們具有預言能力?
※你覺得最有韻味的一句詩是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