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王莽的失敗在於觸犯了天下豪強的根本利益,那麼漢武帝時期對於豪強的諸多制裁為什麼沒動搖其根基?
漢武帝打擊豪強沒有動搖其根基那說明豪強不是他的根基。武帝時期皇權強大,國家統治的基礎是千千萬萬的編戶齊民,他們為國家提供賦稅,兵源。打擊豪強是有利於鞏固皇權的。而到了王莽時期,豪強勢力已經坐大。而且這時的豪強與武帝以及漢初期的豪強也是不同的。漢初期的豪強更多的是單純的地主豪強或者工商豪強。到了王莽時期,地主或者工商豪強已經和官僚、士人結合,n位一體。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了自己的代言人。更重要的是,隨著漢代宗族的發展,這些豪強背後都有強宗大族作為依託,已不是武帝時期的豪強能比的。另外,王莽本是外戚,但卻結交士人,又好學遵禮,其建立新朝,本來就要靠這些士家大族的支持才能成功。現在反過來卻損害了這些豪強大族的利益,就註定要失敗了。況且他的很多經濟政策造成的混亂,對普通百姓同樣造成不便。
漢初雖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但開放山澤,允許民間鑄錢,經營鹽鐵。但到了武帝時期開始抑制商人的勢力,於元狩四年(前119),元鼎二年(前115),元封元年(前110),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調和運輸),平淮(平衡物價);天漢三年(前98)又始榷酒酤。而直接剝奪商人財富的就是於元狩四年(前119),元鼎三年(前114)分別實行的算緡和告緡,既向工商業者,高利貸者徵收資產稅;又鼓勵民眾告發不如實申報資產的人。如此這些沉重打擊了商人,豪強,貴族的勢力。
但武帝一方面打擊商人的勢力,另一方面又正式打破漢初商人不得為吏的禁令,起用部分大商人主持財政,充當鹽鐵官,甚至公開賣官鬻爵;官僚,商人從此合流。當然這也是因為連年戰爭,大規模的工程,巡遊求仙和揮霍浪費導致的國庫空虛而引來的惡果。
西漢後期也就逐步形成了官僚,地主和商人三位一體的新的豪族地主勢力。
因為豪強的概念一直在變化。
武帝時候的豪強,大部分是富戶,其財產大都是土地財產。這些財產並不像我們一貫理解的那樣,是赤裸裸剝削的產物,而是來自於農民或主動或被動的出讓。主動,是因為農民將土地賣掉,轉做佃農。對於農民而言,交稅和交租並無不同,哪裡更實惠就往哪裡去。被動,則一般是因為遇到了災荒年間。缺衣少食的時候還要想活命,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把土地賣掉。
但時間到了東漢年間的時候,情勢已然不同。所謂的豪強,再也不是那些暴發戶了,而是官僚集團。
自漢武帝首創五經博士以來,書讀得好就能當官。如果你要是西漢的伏生,知道學《尚書》能當官,你首先會教給誰呢?
當然是令郎了。再不濟,也會是各種親親疏疏近近遠遠的親戚們。所以,才有了濟南伏氏的九世為官,到伏湛的時候,已官至大司徒(這裡要插一句:歐陽歙的八世組歐陽生,也是從伏生那裡學到的《尚書》)。
這種五經博士的詩禮傳家,再加上察舉制的推動(這一部分我們會在三國時代提及),最終造就了東漢時期的累世高官——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
為什麼當高官就能變成豪強呢?答案是:俸祿高。
有漢一代,三公秩萬石,根據年成好歹,這一萬石糧食大約能換10-50萬錢。而當時關中一帶最為膏腴的土地,一畝也就只值1萬錢。
四世三公,代代累積,這能買多少地!
在這裡,我們就能看清楚劉秀所面對的敵人了。在漢武帝時期,豪強都還只是些暴發戶。但到了劉秀時期,豪強已經變成了整個高級官吏集團。所以才會我們看到宰相都涉及丈量土地造假,大量的兩千石高官涉案令劉秀殺之不盡這種現象出現。
再強悍的領導,也沒有辦法和所有的部下為敵。再說了,即使你殺光了這群兩千石,提拔一些赤貧百姓,只要制度還是如此,隔個幾年,他們依然會變成新的豪強。
這場鬥爭,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必輸的結局。
註:劉秀對豪強失敗的打擊行動,也是大漢王朝最後的一次。此後,漢王朝內部政治的重點,轉移到了外戚和宦官之間的鬥爭,直至董卓進京。——這些與問題本身無關,就不展開啦,感興趣的可以戳這裡,之前曾經專門回顧過這段歷史:領導,你好像對@#¥%……有點誤會
1、漢武帝的時候,立國不久,呂氏之亂、七國之亂等各種殘酷的鬥爭過去還沒多久,經過多次激烈的鬥爭,還沒有哪一家能夠形成足夠的門閥勢力。沒有門閥,哪來的豪強。所以,那時候豪強們還沒有成氣候,到了王莽的時候,天下承平日久,門閥勢力已經很穩固,地主豪強們盤根錯節,已經形成了氣候。
所以,王莽面對的豪強和漢武帝面對的豪強,實力強太多。
2、漢武帝得位名正言順,而王莽是篡位。
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在漢代已經深入人心了,所以再也不可能有「田氏代齊」這種明擺著篡位卻被美化成「以德居之」的故事了。篡位就是篡位,就意味著名不正言不順,就會給很多心懷不軌的人借口。看歷史看的多的朋友們,自然能懂,借口這個東西有多可怕。
喜歡歷史的朋友,你們可以從歷史裡學到很多知識,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lishimiwu,該公眾號會從一些特別的角度,為你講訴歷史中隱藏的秘密、線索、以及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也歡迎朋友們發文給本公眾號,讓你的才華能讓更多人了解認同。
武帝承文景之盛,國家有力量。恰逢一個扁平的自耕農社會剛形成,他們提供兵源與稅賦。打擊豪強自不成問題,也是應有之義。因豪強兼并土地,霸佔了國家財富。越打擊它,國家越有錢。
後來估計是察舉制的缺陷,豪強士紳的家族開始有人進入官僚系統,豪強在地方的勢力不斷坐大,必然也影響地方政府的伸張。地方官要不是勾結幕後權勢以自保,就得承受不畏豪強的風險。
唐宋科舉之後,地方豪強說白了就是官僚士紳階層。他們兼并土地,與國家爭財富。不斷的製造農村亂源。朝代也不斷的治亂循環。
我能說在我前面的四個答案都不夠嚴密完善嗎?
推薦閱讀:
※古代戰爭真的像三國演義裡面,將帥先對決一番,然後小兵們再上嗎?
※哪些民族有殺神的習俗/儀式?
※如何評價朱德的軍事水平?
※有哪些有趣又漲知識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