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你學到了什麼?


在美國

  • 大街上很多胖子,學校里很多瘦子。
  • 進了大學還是處的並非多數,但也不少。
  • 畢了業就結婚的並非多數,但也不少。
  • 重視家庭關係的是多數。
  • 如果你是個體育愛好者,你更容易跟美國人start a conversation.
  • 白人覺得東方女性有獨特的美?別自欺欺人了,他們只是想睡一個膚色不同的女孩。
  • 美國人穿著邋遢?紐約地鐵上人手一個gucci。美國人衣著光鮮?多數人的睡衣是event T-shirt
  • 美國人很獨立?每年開學父母都會背著鋪蓋捲來學校。美國人不獨立?90%的美國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有過打工和實習經歷。
  • 美國人很懶惰?勤奮致富是很多人的信仰。美國人很勤奮?They tease you for studying on Friday night.
  • 美國人很直率?當他們不同意你的時候會先說"you made an interesting point"。美國人很虛偽?這可是全世界最擅長擺事實講道理的國家。
  • 美國人很開放?公開談論性問題絕對是inappropriate的。美國人很保守?深V滿街都是,也不會有男人盯你乳溝。
  • 美國人尊重多元文化?抱團始終是常態。美國種族歧視嚴重?中餐泰菜和墨西哥菜就跟麥當勞一樣不可缺。
  • 綜上,留學教會我辯證思考,以及在觀察中推翻所有stereotype.
  • 還有。碰到任何問題,擺出誠心交流的姿態會加速問題得到解決。如果犯了事兒,躲躲藏藏是遮掩不過去的。這是一個寬容的國家,但你幾乎找不到漏洞可鑽。

  • 學會獨立,生活上的獨立,思想上的獨立。廚藝等生活能力突飛猛進是肯定的。
  • 學會旅遊,怎麼租車訂酒店在priceline上競價之類。
  • 學會怎麼樣面對空虛寂寞孤獨無助心酸。
  • 對陌生人微笑,幫助,關心陌生人是如此正常的一件事。
  • 你能感覺的到的人人平等。
  • 學會讚賞別人,有的人很反感經常說美國人虛偽,見到你就說I like your shoes, your outwear is adorable之類,但是我倒覺得這一方面是他們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一方面也一定是發自內心的,雙方都開心,多美好。
  • 美國人在某些時候比中國人還委婉,一般絕不會正面否定別人,說任何建議之前先肯定別人。
  • 學會突破傳統,創意,想法無極限。
  • 即使是一次作業,文章中引用別人的話而不註明出處也是非常嚴重的行為。
  • 大學是沒有「牆」的,甚至沒有門,與城市,鄉鎮,周圍的環境沒有明顯的界線,顯得非常開放,當然也不會有保安在「校門口」檢查你的證件。
  • Excuse me是說的最多的話,說的太習慣了以至於一回國有時總想說,又咽了回去改口。
  • 各個州的稅法,法律是如此的不同,好比在我所在的州買服裝類商品是不收稅的,而俄勒岡,新罕布希爾,蒙大拿,特拉華,阿拉斯加這五個州是免稅的。
  • 如果議會沒有通過預算案,州政府可能會停工,州政府僱員被大批解僱,不知道在中國政府沒錢了,公務員會不會先下崗。
  • 預約很重要很平常。
  • 馬路上,行人,過馬路的動物最大,汽車謙讓的讓我不好意思了都。

1。美國人在超市買水果好像是不挑揀的,有次我一時興起在水果區揀美國大甜橙,一個美國人湊近,問我哪種橙子好啊,我還教他,有肚臍眼的是母的,更甜,沒有肚臍眼的是公橙子,他似乎明白了,我智商上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2。「便衣警車」會躲在有些高速公路的路邊的凹口,隱藏的很好,你超速違章的時候就及時冒出來了。
3。美國人也有賣山寨貨,美國人也會買山寨貨。以前有個老師,我去她家玩就給我展示過她在上海買的仿coach,她說當時她逛街,有個婦女把她拉到小巷子內,問她要不要買包包。聽說她爸是某州州長。
4。21周歲算成人。喝酒得滿21歲才行,去某些脫衣舞俱樂部也是,如果你沒有駕照,身旁有一個拿駕照的21歲的人陪你開車也行,很多時候乘坐出境游的油輪也需要一個21歲或25歲以上的成人作陪。
5。駕照是身份證,也有人辦State ID,在美外籍人士也可以辦。
6。美國人很重視家庭的團聚,家裡孩子的男女朋友會經常參與到家庭聚會中,其樂融融。
7。有次我一個學校美式足球隊員朋友註銷了Facebook,我問另一個朋友為什麼,我朋友說,因為他太受歡迎了,很多女生都圈了他照片之類的,他女朋友就吃醋了,他就註銷了。
8。美國人吃的中餐不一定很美式,比如我休斯頓的美國家庭的爸爸,就帶我和我朋友去了一家他常去的海鮮酒樓,結果那個中餐味道非常正宗,連舟山的朋友都說好。
9。美國中小學生上學不一定晚,那個休斯頓美國家庭的13歲初中生小男孩,每天坐7點鐘的校車,因為之後那個校車要去接別的學校學生。
10。在餐館吃到不滿意的食物,服務員可能會主動幫你免單,在西雅圖的Cheese Cake Factory餐廳我點了兩個菜,其中一道湯有點咸我就喝了一口,服務員看我沒怎麼喝湯就問我是不是不滿意,我就說有點咸,結果付賬的時候直接免掉那個湯。
11。美國人給小費比較慷慨,中國人比較吝嗇甚至不給,不過很多餐廳6~8人以上直接加收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的。
12。美國餐廳也收」開瓶費「,認識一個中國叔叔在休斯頓出差,一天和同事到姚明開的YAO餐廳吃飯,帶了4瓶白酒,服務員說不能喝白酒,除非付開瓶費,他也沒問,想想開瓶費能有幾刀,結果結賬每瓶酒收了近90刀開瓶費。
13。學校開學的時候買電腦會有優惠,比如買MBP送itouch,印表機之類。
14。ATM機上取款前都會先提示你會收多少手續費,好像國內ATM機上就不會告訴你。
15。教科書買2手的有的時候就是白菜價,新書超級貴有可能200刀,出版社要賺錢總是一年就推出一個更新的版本,內容或習題改一點,但有時候買舊的版本也是可以用的,而且便宜很多。學校的書店裡可以買新書,買2手書或者租一學期書,網上也是。在網上買一本書的國際版本(international edition),除了封面不一樣,裡面完全一樣,價格確是美版的幾分之一。這種一般在印度等外國銷售,不能在美國銷售的,但是買了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16。感恩節購物可以如此瘋狂,晚上10點就到outlets排隊等某些店開門,然後逛到早上再去商場逛到中午就可以倒下了。
17。儲蓄卡也可以「透支」,買東西刷卡的時候反而不會像信用卡額度用完了一樣被declined,但是每多刷一筆無論大小都會扣30刀左右,所以要經常查餘額。
18。在網上購物30天之內在該品牌實體店或商場也可以完全退掉,非常方便。
19。很美國人收到禮物會表現得非常驚喜非常誇張,有次去學校一個朋友家庭聚會,不是什麼特殊的日子,餐畢朋友爸爸送給媽媽一個禮盒,打開後是一個kindle,然後大家感謝媽媽對家庭做出的貢獻,然後媽媽就表現得超級驚喜,有時候禮物並不貴重但是那樣的反應確實表現了對送禮者的尊重和感謝,應該學習。


在美國學到了誠實。一件小事。

在黃石公園,同學倒車,把別人的車給撞了。不知道怎麼處理,下車看看沒事,於是按照中國的慣性思維想走。這時候旁邊的一個車主攔住我們說you can"t leave. You guys must leave a note.(你們不能走,你們必須留個紙條。)我們想想確實應該這樣,於是停好車,寫note的時候,被撞車的主人來了,一對老夫婦。我們趕緊上前道歉解釋,並問我們應該怎麼賠償。出乎意料的是,人家看了看車,跟我們說:"Thank you for waiting! Thank you for being honest!(感謝你們的等待!感謝你們的誠實!)"那時我們那個感動啊~我立馬說我得留個電話給你,萬一以後發現什麼問題。他們說不用了,還指給我們看,這個這個還有這個地方是之前撞的,都跟你們沒關係。
我的天哪~是我們撞了別人車哎~

這種感覺太溫暖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很低。講真話就行,不用拐彎抹角地猜忌和懷疑。我們從小心裡都有一顆講真話的種子,後來發現很多老師啦領導啦講的儘是虛的,於是種子慢慢塵封了,直到有一天被某些事情喚醒。


在德國4年學到的:

「外國」不等於美國。

牛校也並不是只有美國和英國才有,精英教育未必是最好的選擇,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在歐洲並不是人人都會講英語的。即使在德國這種跟電車司機都可以用英語買到票的地方,不會德語生活還是會非常不方便的。其它國家更是,人家幹嗎要跟你講英語?

說歐洲生活比較悠閑是不完全對的。德國的確有比較多的各種法定假日加年休,多數行業都不會經常加班。不過在經歷每天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之後,如果連好好休息的權利都沒有那才是反人類的。

信任德國產品是對的,說德國人靠譜也是對的。很難想像能有比德國人更低能耗高產出的物種了,睡得少,吃的糟,工作效率還那麼高(不包括政府機構)。

對這個世界,永遠要有敬畏之心。對任何事情,都不要隨便以自己的尺度和眼光去衡量。

獨立生活,以及如何對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也並不是選擇了一個,就必須要犧牲另一個的。

人和自然是可以和諧相處的。即使這意味著人類的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即使過馬路的小動物還是會給司機們帶來困擾甚至危險,但人類對於它們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存在呢。

噢還有,天空原來可以這樣的清澈,這樣的藍,幾乎讓人懷疑那是同一片天空。


真正的教育,是要教給學生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實不知道的東西。
認識和尊重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是健康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保持開放的心態,但不輕易認同異議。
學會以第三者的觀點審視自身和對方,尤其是自身特性,而不急於批判。
人性是複雜的,大眾的行為模式受制度和經濟條件影響。
還學到了如何直接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在公開場合選擇與當地文化相適的情緒反應。
以後想到什麼再添……


說說在美國的。

  • 日常生活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單詞是Thanks和Sorry。
  • 開門的時候如果身後有人,給他扶一下門。
  • 被問How are you?的時候從來沒有見人說過I"m fIne,Thank you。
  • 對迎面來的路人微笑。
  • 車和行人之間永遠行人優先。
  • 中國人是最喜歡坑中國人的。
  • 在美國上學最重要的是寫作和閱讀能力。
  • 政府和醫院的服務態度很好。
  • 如果沒有保險看病直接破產。
  • 各種事情都要預約,而且等的時間可能超出了你的想像。
  • 退商場超市買的衣服時完全沒有阻礙。
  • 中國人到處都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輪子。
  • 對於學術違規處理非常嚴格,可能因為一次作業抄襲就被直接開掉。
  • 公共交通沒有宣傳的那麼差,火車除了慢了點,大部分地方還是都能去的。
  • 國家觀念很淡,幾乎沒人問過我是哪來的。
  • 大部分美國人辦事效率其實很低,20%的精英辦了80%的工作。
  • 美國人比中國人還在乎成績,只是他們成績的衡量標準不止是考試。
  • 有的時候小組作業,人比題目難對付。
  • 買教科書能直接買破產了。
  • 車很便宜,養車很貴。
  • 美國人上課有相當一部分都在刷Facebook和Twitter。
  • 體會到了真的平等。
  • 很多在中國認為是裝逼的行為,在美國會認為你有思想和自信。
  • 從衣著很難看出來一個老美的經濟實力。
  • 人和動物真的可以共同生活。
  • 公共廁所里都會有紙,而且很多地方是兩卷。
  • 美國人對於壽司的興趣很大。
  • 國人英語水平兩個極端,好的比老美好,爛的完整句子都說不出。
  • 美國人整體家庭觀很重。
  • 華人的基督徒比老美的還虔誠。
  • 在美國理髮店理一次髮,穿上套頭衫,看著就是ABC了。
  • 美國人吃飯其實很豐富,有中餐,墨西哥餐,泰國餐,中東餐……
  • 到處都是中餐館,而且基本都是一個味,反正不是國內吃的味。
  • 美國人從來對事不對人。
  • 美國人比較容易被煽動。
  • 自信是最美的品格。
  • 出國最重要的兩個能力:做飯和修電腦。
  • 富二代很多人很好,也很努力。
  • 上學就是打機關槍,duedueduedueduedue……

看了大家寫的,大多和西方生活的細節有關。我在加拿大學了7年心理學,角度略有所不同,和大家分享以前的一篇東西:

10年時間能做什麼?

- 寫在去加拿大10周年紀念日之際

2004年3月26日落地多倫多,開始留學,那時候是個糊裡糊塗的高三小孩,帶著興奮不安和探索的心情看著陰雨連綿的天空。雖然並不是特別清楚這段經歷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但心裡始終懷著強烈的尋覓、尋找情懷。我要找什麼?我並不清楚,但是這情懷來自靈魂深處的掙扎和渴望。

每年的這個日期都會寫一篇文章,一開始有點形式主義,但後來發現走一步回望一下,要尋找的東西就越發清晰。五年前的時候寫道:「快樂和痛苦,都是一種事情,所以此刻,沉潛十年的苦,正孕育著一生無憾的甜」,現在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個靈魂伴侶交流。這段始於懵懂的經歷,在今天看來已經成為我人生最重要的抉擇。


五年前讀了錢理群的《致青年朋友》,決定要沉潛十年打造自己。今天十年到期,發現十年實在是個太不夠謙虛的預期。但是即便如此,似乎自己依然成就了一些事情。站在一個諮詢師和情感教練的角度,也十分想要和大家分享這些事情,或許能讓你有些啟示和激勵。如果能夠引得你也去寫一篇十年的文章那更好不過。


過去的十年里我做到的這麼幾件事情。


與自己相處


這是所有事情裡面最顯而易見但又最挑戰的。十年前我不曾考慮過要怎麼和自己相處這件事情,因為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別人相處就夠了,和自己相處這個概念因為太習慣自己的存在所以很少認真地考慮。


獨處就是和自己相處。獨處的時候會有何所想所感,會做什麼,就是你和自己相處的方式。留學的經歷給了我很多獨處的時間,大多數時候是不情願的被迫獨處,而這種時候的獨處幾乎就是心靈煎熬的同義詞。在這個過程里,我發現自己的心靈有它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我沒法時刻控制它,甚至有時還會被它所影響。比如在極端寂寞的時候,內心的折磨甚至會讓胸口感到疼痛,因為受不了這折磨,有時我也會喝太多酒,頹廢度日,通宵遊戲,或者匆忙地投入一段感情。但越是逃避,那聲音就越是刺耳。


持續的痛苦給人帶來的唯一好處,在於你會無比清晰地認識到當下所做的事情是行不通的。

在經歷了很多隔靴搔癢般無奈又無助的時刻後,我學會了允許自己寂寞、難過、失望和心痛。我不再習慣於在不開心的時候譴責和鞭撻自己的內心,而是在獨處的時候和自己說「又只剩下我和我自己了」,然後用一杯小酒,一碗自己做的回鍋肉或者一趟漫無目的的散步來慶祝獨處的時光。


我不得不學會在獨處的時候和自己說話,給自己講笑話,回憶開心的事情,或者和自己討論各種問題。我的態度開始變得柔和,因為發現對自己太刻薄挑剔,總是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快樂。而原諒內心的時候,我會感到被自己擁抱,會油然而生溫暖與寬慰。被寬恕的內心會因此變得活躍、有趣,會有很多新鮮的想法,會指引我注意到很多不曾注意的事物。這讓我越發地喜歡獨處,不是因為不喜歡和人交往,而是我把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看得更重要。


苦盡甘來,得到的是釋然、淡定和解放。

克服自卑


現在說起兩句話,總能讓別人難以置信,一是我以前很內向,二是我曾經很自卑。為什麼會是這樣,或許因為很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優點,也很少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可是沒有什麼經歷比獨自闖蕩更能改變這兩點了。首先因為比起自卑,寂寞要可怕很多倍,所以我必須強迫自己去尋找友情和愛情。有時候因為自卑,和人相處的過程中會犯很多錯誤。可是相比於犯錯的羞恥和悔恨,寂寞要可怕很多倍,所以不得不逼著自己承認錯誤,改正,然後再次出發。


留學經歷裡面也有很多嘗試和探索的機會,比如因為學業,必須主動聯絡和會面根本不認識你的教授、學者和僱主;課堂和研究項目又要求積極的團隊協作與互動。比起自卑的恐懼,喪失機會和學業失敗可怕很多倍,所以慢慢的我對自卑時的那種退縮傾向就變得麻木了。越是做事情,越是得到期望的結果,這種麻木就越心安理得。這是一個逐漸接納和適應的過程,一開始是被逼無奈,後來發現逼迫之下自己早已遠離了起初的舒適區。


生活因為各種事情而豐富,豐富帶來選擇,因而自己會有很多機會表達和發揮。自卑並不是以為自己什麼都不行,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什麼能行。我也從未想像過自己會擅長公眾演講和主持,能做搖滾樂隊的主唱,可以管理上百人的學生會團隊。成功經驗積累到一定數量時,你就再也無法以自卑評價自己了,會覺得自己的信心鐵證如山無法辯駁。


所以說執行力,是對付自卑最有效的方式。


與父母相處


好吧,結論下早了。其實比起執行力,還有更加有效的對付自卑的方式。溯本求源,成長於缺少讚美和鼓勵的環境,我才會把自己看得很差勁。


擁有聰明智慧的父母,就不得不承擔永遠不夠好的壓力。大三那年學了幾門關於人格發展的課,一時間看清了性格弱點和問題代際傳播的原理,因而對父母充滿了不滿。和現在許多心理學愛好者一樣,那時候最常掛在嘴邊的詞語就是「原生家庭」,所有衝突矛盾似乎都是被迫被父母強加於自己身上,因為生存的依賴不得不接受,無奈而又怨恨。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到原生家庭的原生家庭又是什麼樣的呢?潛心思考研究,然後我極不情願但又感動之至地發現一個事實:站在他們的位置,我的父母已經儘力做到最好了。因為比起自己的那點小不幸,他們的故事才更加叫人唏噓不已。至親之愛,就是理解他們的出發點,感激那略顯笨拙粗糙但儘力而為的付出。

父母是自己的一部分,接納他們就是接納自己。他們在極大的自我局限性之下給予了最大的付出,那麼我同樣應該憑著自己那千瘡百孔的脆弱人格去儘力地創造美好。距離產生美,隔著太平洋,我平靜地聆聽和觀察,然後原諒了這兩個我最親近的人,重新愛上了他們。


跟隨自己的內心


這應該是世界上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一句話,因為你要知道自己內心想要什麼,而且就算知道了方向,是否敢於毫不懷疑地堅持下去,則是我身邊不少朋友們過不去的坎。我的專業選擇在很多人看來是可以理解但又不敢複製的,因為無數人告訴我自己曾經也很想學心理學。


可能你會覺得我對這個專業一開始就特別確定,才能7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但事實上是當初選擇的時候心裏面並沒有什麼底,也不確定這是否是個好選擇。沒有人能夠預測自己的未來,我們一生中作出的很多重大判斷回頭來看可能都是不全面的。很多人面對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況,隨便找個就業或者畢業難度之類的外在因素就拿定主意了。我雖然比他們還糊塗,甚至沒考慮過就業的問題,但是我始終記得自己的初心。


我是來探索和嘗試的,所以我不需要可預測性;我希望給自己找到答案,所以我需要直視人性的視角;我希望變得更好,而這無法用金錢衡量。這樣的思路一直受到我母親的影響和支持,而我在心理學之路上漸行漸遠之時也真的獲得了渴望的啟示與解脫。


十年前我根本無法想像自己在上海開設自己的諮詢服務,成為情感教練答疑解惑。但是我預見到的是自己的路子一定是時刻都有利於自己成長的,因為這是我內心最大的渴望。明天,明年,這一生我都會用這種略顯糊塗的方式走下去。


學會聆聽


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終只屬於那些懂得聆聽的人。要說過去十年來轉變最大的階段,我在碩士兩年的諮詢師訓練首當其衝,不僅改變了處事方式,更改變得性格和世界觀。曾經的我帶著豐富的80後獨生子女特色,自私自大、固步自封。因為在曾經的環境里,這樣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不妥,且又是很好的維護那脆弱自尊的方式。


當有一天我發現自己需要和一個陌生人面對面坐下來,幫他解決那些我根本不曾體驗過的問題時,身上那圈自以為是的光環徹底破碎了。我發現面對咨客,我除了全神貫注地聆聽以外完全無能為力。但是奇蹟就發生在這被逼無奈的場景里,當你拒絕聆聽這世界,會失去很多寶貴與美麗的東西;當你認真地聽,就會發現所有尋找的東西從四面八方向你湧來。


從這時開始,我的耳朵和雙眼變得越發敏銳。我看到了最絕望的人身上最堅強的毅力,最傷心的人心裡最熱切的渴望。我發現當你聆聽的時候,你表達的關注,尊重和理解可以直通每個人的內心,可以帶出他們最美好的一面,也可以讓你表達愛的同時深深地被愛。

我自認為有很多擅長的事情,但是善於聆聽是最意外的發現,也是過去十年里最奇妙的成就。


對學習,閱讀和寫作的態度


我從小痛恨學習,因為學習不能讓我的生活更好,也沒有帶來任何快樂。學習帶來的只有壓力和羞恥,讓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也永遠沒法趕上別人。而閱讀和寫作幾乎就是最糟糕的浪費時間的方式,我一定想不到在十年之後自己會時刻將最愛的書掛在嘴邊,開辦讀書會,並且讓寫作成為每天必有的活動。


能實現這樣的改變,在一開始其實更多的也是被逼無奈,因為所選的學科以厚厚的課本和長長的論文為主。能夠堅持下來,要感謝我的導師,教授們以及那些在書里給我講課的大師們,他們的智慧是我痛苦過後最好的獎勵。讀1個小時的書,可能只會收穫一兩個有用的觀點,可是這一兩個觀點的價值我會在後來覺得遠大於忍受1個小時的無聊乏味。


寫作可以幫你整理思路,更能夠助你將書本與生活聯繫起來。我喜歡在寫作里讓自己的生活和書本上的智慧碰撞,反過來再閱讀的時候就會形成習慣隨時結合自己的生活來閱讀,尋找觀點和思想。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是得來的結果是現在的我,讀每一本書寫每一篇文章都是百分之百地為了自己,雖然也會有讀不下去寫不下去的時刻,可是比起當下的不適,學習帶來的充實感要重要太多了。


創造愛和社會價值


你可能會發現我所做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起於個人的痛苦,沒錯,這種痛苦在我十年的頭幾年裡給了我極大的動力。我自己總有一種略微偏頗但很實用的觀點:幸福使人愚蠢,痛苦使人智慧。或許這裡面真正的原理在於痛苦的心會讓人保持尋覓和渴望的心,從而有動力一直學習和成長。


過去十年的後面幾年,當我自己的內心不再那麼煎熬的時候,就越來越多地需要新的動力來源。慶幸的是所學的專業給了自己最好的答案。如果說關注自己的成長是自愛,那麼將愛傳播給他人則會使我的動力翻倍。這樣的感受在讀碩士做諮詢師的階段就早已體驗過,當我的諮詢對象完成了最後一次諮詢,與我握手告別並轉身出門後,我會久久地在房間里發獃。那種悄無聲息的歡呼,那種知道自己在他人生活里留下了印記和影響的意識,是讓人謙卑而又驕傲的滿足感。


到了十年的後面幾年,當我自己的內心趨於安穩的時候,也曾經有過貪圖安逸的時刻。在剛回到中國的一段時間,我停止了進步,滿足於一份穩定而空洞的工作。但是幸好自己的內心是極端誠實的,無法接受停滯不前的痛苦。所以在反覆掙扎之後,又像當初選擇去留學和讀心理學那樣糊裡糊塗地選擇了自己創業。十年一輪迴,似乎又回到了當初獨自飛向大洋彼岸的感覺。不過這一次我不光為了自己,更為了給他人創造更多的愛和價值。


生活和心智成熟永遠都是艱難的,可是相比於每年一回首驚喜地看到自己邁出的步伐來說,任何苦痛都是微不足道的。下一個十年,又有哪些難以想像的進展,我帶著堅定和謙卑去期待。

寫於2014年3月26日深夜


德國

  • 漫畫里德國分七個不同的垃圾箱不是誇張,柏林七個,慕尼黑八個還是九個的
  • ICE (相當於動車)晚點兩個小時是會退錢的,今年地鐵常罷工也會退你一部分年票錢
  • 德國鐵路公司自從脫離國營後就相當的不準時,不過如上,退錢
  • 收聽廣播,看電視,上網,用手機要給廣播公司交錢,目的是使得媒體獨立於政府
  • 公車上給人讓座前要問這個人:」您需要座位嗎「,一半回答是否定
  • 一手抱娃,一手推嬰兒車的爸爸比比皆是
  • 拎著大包走在路上,一路上會有無數人問你要不要幫忙,膚色年齡各異,比如騎車的老太太和醉酒的黑哥們
  • 在政府任職也是要查你的家庭成分的,看看親戚是不是和極右有關聯
  • 收入差距可以很小,月薪3000就會免去一系列福利如子女上學的補貼,月薪五六千可能交完稅就剩一半不到了,月薪780不交個人所得稅。德國平均家庭情況(來自德語課本):爸爸全職,媽媽半職,一個小孩子(很重要,否則稅之類的都會高),家庭月入2800,稅和社保後2200。
  • &> 50%的德國人租房住
  • 西方人也知道總問中國人為什麼吃狗肉中國人會生氣,其實這個問題解釋起來也很簡單:世界各地情況不同,歐美吃牛羊豬肉,新疆還吃馬肉,一詞以蔽之:diversity

在MPI,故有各國傳聞

  • 很重要,千萬不要把羅姆人(吉普賽人,Romany, Romanies, Romanis, Roma or Roms) 混說成羅馬尼亞人(Romanians, Rumanians or Roumanians),羅馬尼亞人會義正詞嚴的糾正你,告訴你前者給他的國家帶來了多大困擾。
  • 印度各地人彼此是用英語交流的,特別是南方和北方
  • 民主的義大利和專制的天朝差不多,前者還要混亂些
  • communism信仰在西方是存在的,但是東歐各國及德國絕大部分人都不信了。
  • 天朝不算左,還有第四國際的存在
  • 金磚四國都很彪悍
  • 各國的高等教育都很扯淡
  • made in China不是質量最差的,還有made in Turkey......

1。「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張沒受過欺負的臉」這句話是經典中的經典。——但這其實是與經濟水平有關的,發達國家才能做到,我大致去過四大洲的十多個國家,發現其實發達的國家人們心情就是好,不發達的國家,問題總是很多。以中國的人均GDP來說,人均幸福指數比美國低一二十倍貌似也只能算是正常的。

2。 其實真正學到的是做菜。這個很多人怕是不好意思說,我覺得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在美國)學到:

- Subway 不是地鐵站,是三明治店(這是好多年前,它還沒進中國的時候)。

- 家長、老師說「You"re special." 是在誇獎,不是像我小學班主任天天罵 「你怎麼就這麼特殊。」

- 警察(乃至政府總體上)是給人提供服務和保護。

- 旅遊可以是純享受;參觀自然景觀,可以同時接受大量的科普而不覺得累。

- 農村生活可以是富足、滋潤的。

- 世上存在正義和邪惡。

- 不必以機會主義出發揣測所有人。

- 學到了真正的中國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


以前我曾以為出國會給自己開闢更廣闊的空間。

現在不能說這個想法是錯的。但是限制不來自於外界,來自於內心。雖然我親眼見證過各種不設限的人生,還是無法跳出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儘管出國都快6年了,我仍然覺得自己沒有學到那些最希望學到的東西。其他的那些,我真的需要出國才能學到么?看看那些在國內的我的同齡人,我不敢如此自信。說獨立思考和尊重不同意見?可以看看知乎上眾多未曾出國的人。說民主自由之思想?可以看看連岳、老羅、韓寒。說生活上的獨立?敢不敢看看北漂們?於是今天,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遺憾的說一句:對不起,我什麼都沒學到。

如果非要說學到了什麼,那就是:謙卑。我去過不同的國家留學,在美國也不止待過一所學校。所以每當我看到美國的同學們自信的說,美國如何如何,國外如何如何的時候,我很想提醒一句:其實你也只是管中窺豹而已。


在日本和歐洲學到的:

  • 可以容納任何人種、任何職業、任何貧富水平、任何教育程度、任何家庭背景、任何奇裝異服的社會,才是真的和諧社會
  • 亂扔垃圾的時候,有人幫你揀起來,才真的感到羞恥
  • 同胞給你的價格通常是最低的,但通常是有很多陷阱的
  • 原來菲律賓人的英語竟然這麼好
  • 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像中國人一樣(尤其是北京人),喜歡議論政治
  • 不是每個叫中國餐館的地方,都賣中餐
  • 資本主義溫情脈脈,社區里不認識的人都會彼此打招呼
  • 說謝謝也可以成為一種習慣
  • 坑爹的迪士尼!

突然想起來的:

  • 垃圾桶不是處處有,但是車站肯定有
  • (日本)廁所里絕對有紙,因為管理員每15分鐘-30分鐘查一次
  • 清潔男廁的經常是大媽,很是不好意思

最歧視中國人的其實是中國人自己


Twitter上看到的一句吐槽:去國外留學其實和去山東藍翔技校是一樣的。學技術,包食宿,同時專修烹飪、美容美髮、駕駛、汽修、計算機等多種技能。


在美國

1. 自信,才有人信你。自信的微笑是被認為最美的表情,而不是漂亮。人們更願意去探索彼此內在的美。

2. 漂亮不是恭維,美麗,才是由衷的欣賞。美國的女人越活越有女人味,經常遇到 very graceful 的老奶奶。他們的疼愛和關懷是由衷的。美麗和氣質是由內而外散發的。

3.美國人的家庭觀。家庭在很多人心中是高於一切的,"I need some family time." "I love my wife,I think she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en!" "My son is sick, I need to be with him right now." 講這些話的人是被高度尊重的,和理解的。

4.這是一個高度容忍和高度誠信的社會。他們會選擇完全的相信你。但是發現你撒了幾次謊,就選擇完全不相信你。所以誠信才顯得如此重要,而且每個人都珍惜自己的Integraty。這樣一來人際交流的成本反而更低了,不用互相提防,特別是經商的成本很低,所以我現在還把大部分業務放在美國。利潤是少了點,但是風險要小很多。這也是我們的企業喜歡做外單的原因。如果我們自己也有這樣的文化該多好啊!這樣大家就放心國內貿易了。http://hi.baidu.com/halsintl/blog/item/09fd0c5243a05549d0090680.html

5。彼此幫助,彼此讚賞,彼此關懷。「Can I help you?」 " you are so kind, and intelligent" "O U Do N?"---紐約方言--how are you doing?,「are you ok,can I do something to help you?」 讓人每天心裡都暖暖的,自己也會同樣對被人。

6.第一次碰到了soft speaking的人。他們故意壓低音量,為的是要你認真聽他話里的內容,和理論的依據。而不是我習慣了的誰大聲誰有理,得理不饒人。

這些在當時是 culture shock,不幸的是,沒想到喜歡了,習慣了,10年之後回到國內,還要 culture shock 一次.

7.在南方亞特蘭大住了6年,感覺當地非常保守--相對中國現狀,有天地之別,以致回到國內很不習慣。在那裡,大都是敬神的人。工作里有隔天的醫生早晨團契,學習上有知名生物教授又是很好的基督徒,在Emory,和CDC 的周末聚會,經常遇到他們,講道就跟他們的學術論文一樣精彩,富有logic和辯證。家庭聚會更是享受和朋友相聚和一起敬拜的美妙時光。

這是一個神祝福的國家。基督教徒立的國,卻有獨立宣言,和三權分立,政教分離,民主,尊重,和自由。但是佔大多數的基督徒,及其強大的家庭和社區,是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The strong Christian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are the backbones of America)。


在法國。
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外語,不是文憑,而是,1,把我丟世界任何國家,任何誰都不認識的地方,我也有可以好好的生存下去的能力;2,什麼名車豪宅都動搖不了我願意每天坐公交上課追求簡單夢想的淡然心態。

注,在朋友日誌裡面看到此話,出處不明。文字非本人原創,心態乃獨有(笑,噗~)


在澳大利亞
從18歲到現在
度過了我成年後的所有歲月
可以說,我是在澳洲自己學著「長大」的

1. 大學就是大學,沒有政治,這一點比國內大學要好
2. 接觸到了很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訊息,開始信以為真,後來學會了進行判斷,你問我現在是什麼狀態,我說我是右派小粉紅
3. 給了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從前我在國內如果要高考的話肯定是3本的水平,到了國外後反而自己找到了學習的感覺
4. 華人坑華人孜孜不倦,甚至說是沒有底線
5. 通過自己的努力被認可,沒有因為人種或者背景被判定。
6. 哪怕一個人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開心
7. 燒菜越燒越好了
8. 學會了為一件事情抗起自己的責任,你做的決定就不要去逃避,不論結果好壞,學會接受它。明天一定會更好,只要你學會接受自己,從過去的經歷裡面學習。
9.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學會了堅持。

我是個很平常的人。
也會偷懶不學習,看到書頭都大,但是也會逼自己考試前認真去複習
也會喜歡追求名牌,上大學在外打工賺到錢就喜歡買DIESEL和GSTAR,現在基本上也和它們拜拜了。
也會有遇到困難逃避,有時候想想,這麼苦,還堅持在這裡幹嘛啊我,在國內我要啥啥沒有,爸爸媽媽飯菜天天備的好好的,國內發展又快,不如回國算了。
換以前的我遇見困難就想要逃,把爛攤子就給別人或者家人,
但是隨著長大也都堅持下來了。

在國外自己長大
會有很多痛苦,也會出現很多的誘惑
沒有人在你邊上告誡你或者阻止你怎麼做
你完全可以自己選擇

--和同學A去賭場試試運氣?

--和同學B聲色犬馬夜店走起?

--據說同學C又買了新跑車,自己也很想要

--同學D拿到了PhD offer,成績很優秀

-- 同學E現在代購又掙了多少錢

-- 同學F 在鬼佬公司找到工作了

每一個選擇的做出都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你接下去的人生。

這樣的成長很痛苦,每一步會有人誘惑你,讓你跌跟頭。

我跌過很大的跟頭,甚至曾經有過抑鬱,

直到後來我才明白,這是給自己的財富,不然呢?繼續恨自己?

與其這樣,不如接受自己的過去,多看看前方。

---------------------

澳洲留學諮詢歡迎私信我么么么么噠


個人來說, 對於出國, 我的目的就是體驗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 看看人家的社會怎麼運作, 體驗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環境, 學習人家先進的理念和技術, 獲取國際化的工作經驗. 出國之前的想法差不多是這樣. 這是我的預期.

到現在出來五年了, 如果說以"學到了什麼"的結果來說, 那就是由於有在國內外生活的經驗和對國內外的深入觀察, 形成了一個更為完整成熟的世界觀. 這個說起來太泛, 那麼舉幾個小例子.

  1. 出來才對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歸屬有一個明確的認知. 以前本人絕對一憤青. 對國內很多事情這看不慣那看不慣. 因為從很小就接觸西方文化比較多, 自視甚高, 總覺得還沒出過國,國內就似乎已經和自己有了文化溝壑. 出來以後覺得那時很是幼稚. 作為在中國長大的中國人, 表面再怎麼喜歡西方文化, 骨子裡仍然是中國人. 就算你再想趕時髦學人家"追求平淡", "國際化", 中國人的根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這裡說下國內很多沒出來過的記者啊路人啊喜歡批評人"不努力融入當地社會", 聽到這種說法我就想扇他兩耳光. 文化背景這種東西是改變不了的, 老祖宗的東西永遠比洋人的親切, 因為你是看著聽著長大的. 移民二代在本地長大, 融入就簡單了, 移民一代基本不可能真正融入. 我想海外華人基本都認同一句話 "國外好山好水好無聊, 國內好臟好亂好熱鬧", 說的就是文化背景和文化認同.
  2. 出來才知道, 如果看得深點遠點, 國內外很多事情本質並沒什麼不同. 就比如國內不少人喜歡吹捧西方的"媒體自由"和"記者精神", 這個真的很扯淡. 國外的媒體其實和國內很多時候在做一樣的事情, 只是這邊有個好聽的名號"政治正確", 其實說白了就是國內的"主旋律". 只是各自的G點有些不同罷了. 在這邊如果有哪家主流媒體號召對華友好或者對華學習, 那基本立刻會形成被其他媒體和人民圍攻的態勢. 天安門恐怖襲擊事件, 如果哪家媒體強烈譴責恐怖分子, 對中國表示同情和慰問, 那這就是絕對的政治不正確. 因為對媒體來說, 你是中國, 這就是原罪, 你做什麼都是值得懷疑的, 都有值得批評的地方, 都應該反對. 對比說來, 國內媒體討論國際事件, 立場之多樣性比這邊豐富得多. 大家留意下國內主流媒體對美國政治事件的報道, 事件本身基本都是比較客觀的, 只是左右翼的報紙立場會有大的區別. 但是西媒對比較小的內事報道還是比較客觀的, 但是大到伊拉克化武, NSA這種事情的時候, 還是以照顧國家利益為主. 中國媒體對內報道的自由度小, 受其他力量干涉太多, 而且容易被和諧.
  3. 上一點同樣存在於政治中. 在我看來, 中西政治體制最大的差距, 就在於西方人很成功的讓每個普通人相信這個國家是由他們在做主, 而中國的權力運作有些太直接. 個人並非陰謀論者, 相反很討厭那種路邊社的陰謀論. 會這樣說都是依據對事實的觀察. 其實不論中西, 權力都掌握在極少數精英手中. 中國的情況是高層官員掌握大部分權力, 西方是商業集團通過官員掌握權力. 所以西方的政客自己本身的能量是很小的, 因為在西方有遠見有魄力的政客很難生存.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是個有遠見的人, 為了國家的長遠前途, 提出大力增加人口, 大幅提高礦業稅收的政策, 得罪了商業集團, 結果不久就被搞下去了; 繼任者吉拉德也是個很實幹的人, 搞了國家寬頻計劃和碳稅, 其實都是長遠來看很好的政策, 但是短期之內根本過不了商業集團這關, 於是也被搞下去了. 奧巴馬搞醫改被整到政府停工也是一個例子. 他們的政治透明度很好, 很多政策的計劃甚至權力的鬥爭都很透明, 但是這也使得利益集團對政治的操控更加容易. 要說國家大事長遠規劃, 他們的政客本身力量真的有限.
  4. 上一點也存在於工作中. 說什麼外國工作關係簡單的都是沒在外國工作過的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 有政治的地方就有鬥爭, 這是恆古不變的真理. 鬥爭的方式不太一樣而已. 老外有點像騎士之間的對砍, 鬥爭比較擺在檯面上; 老中的辦公室政治像兩個忍者決鬥, 誰先繞到對方身後捅上一刀, 誰就贏了.
  5. 出來讓自己的心胸更為開闊, 對不同思想更為包容. 中國確實是一個相對來講思想不太活躍的地方, 熟悉的人之間, 大家一般不會說出完全不同的思想. 然後這邊不同的思想很多很直接, 剛來的時候覺得有些鬱悶 -- 一件事情明明是那樣的, 為什麼有人能理解成這樣, 然後對對方也會心存怨氣. 但是發生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agree to disagree"常常變成討論的結局, 對獨立事件的看法不同也並不會影響人際關係.

總結一下, 經歷的多看的多了, 自己會多些平常心和包容心, 對事少了很多怨氣和怒氣.

發現好像說的都是國家啊文化啊政治啊這些玩意, 那也說說更個人一點的方面吧

  1. 英文好了很多. 從出來時的雅思口語6分, 到現在雅思口語能拿8分, 進步還是很大的. 英文進步也是我身邊普遍的情況. 如果有人說出國不能鍛煉英文, 那我只能說他太孤僻或者底子太差了.
  2. 工作和學業上, 因為拿了這邊的學位又在這邊工作, 以後不管去什麼地方, 這些經驗還是很有職業價值的. 也能接觸到不少比較先進的理念和技術.
  3. 比較適應西方人的處事做事方式了. 舉個人所皆知的例子, 如果他們說"interesting point", 那絕對不是在贊同你, 沒準人心裡說的是"SB"都有可能. "let us discuss offline" 就是SB你還揪著這個問題不放幹啥, 別再說了. "are you interested in taking that part?" 就是別啰嗦, 你就干那塊了沒商量...類似的西方人的"潛規則"都需要日積月累, 經歷過了就懂.
  4. 思想獨立了很多. 我回國感覺還有很多同齡人至今還沒什麼主見, 很多事情得父母做住. 我這種野孩子獨立慣了就喜歡自己拿主意了, 父母說多了我還會發飆 -_-! 對不住了爹媽..
  5. 做菜技術的到極大提高, 會做的菜比出來前成指數增長. 這邊的中餐館太難吃了, 菜式又少, 想吃好吃的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
  6. 心態上更自信. 生活經歷, 語言技能, 技術能力, 工作經驗, 以及積累的一些小小的個人成就, 都使得自己遇事更為自信. 當然這個可能和年紀關係也比較大.

1. 學會了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完全不被周圍人和社會打擾的環境下去認真的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2. 真正明白了了解自己比相信自己重要的多。
3. 有機會和空間重新開始自己想做的事情,放棄儘管很多年了但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我想這是美國這個寬容的環境下才能允許的。


英國
得到的東西
1,這輩子賴以為生的知識結構
2,這輩子賴以為生的學位水平
3,更清楚的看到中國
4,廣闊的眼界
5,跟本地人一樣地道的英式英語
6,隱忍,專註,堅韌,成熟的性格(腹黑)
7,酒量
8,廚藝
9,知足的味覺(每次回國吃饅頭都很高興)
10,愛國主義升華(同學們紛紛表示出國讀書是一次十分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


推薦閱讀:

新通教育辦理日本留學怎麼樣?經貿留學呢?大連有什麼靠譜的中介?
在國外本科念舞蹈專業什麼體驗?
本科非建築申請 March1 應如何著手準備作品集?

TAG:調查類問題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