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
第一,評判事件首先看當時的歷史大環境,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焚書是李斯倡議,為何?
因為首先,千古以來,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是表象,
但不等於就屁股底下是一片風平浪靜,可以安坐江山;
六國老氏族無時無刻不想著復辟,各種力量扭曲,涌動,
統一初定的秦國暗潮洶湧,風雨如晦,在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背後,是深徹的復辟危機,
後來胡亥亂政,大澤鄉起義後,六國瞬間復辟即是明證。
焚書是秦國統一後郡縣制實行第8年,秦始皇34年,
六國老氏族復辟浪潮正自兇猛,搏浪鼓刺殺已過,
博士儒生淳于越竟於此時,公然上書,提出廢除郡縣制,力行王道,恢復分封制,
給皇家子弟封侯裂土的請求。
而此時的秦國,已經7代實施商鞅變法時的縣制(秦孝公至秦始皇為7代君主),
並正式設立帝國郡縣制8年,累計實行縣制141年,
木已成舟,生米不但熟飯,而且都生了厚重的鍋巴,
而此時儒生公認老調重談,並大以為非,其悖逆,其狂妄,其有違常理之幅度,
擺明了其背後有強大的復辟力量推動,而且其力道之猛,可以想像,
這件事情將復辟勢力公開擺上了檯面,反覆辟的鬥爭刻不容緩。
李斯作為法家代表人物、丞相、郡縣制發起者,是論戰的最主要戰將。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不法古、不修今】,【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法家的核心思想。
面對早在六代之前商鞅變法之時已經被拋棄的腐朽言論,
李斯痛加駁斥了以古非今的論調,揭露了儒家依附分封而存的立場,
並倡議焚燒除農家醫家墨家等實用之學和秦宮保留史書之外的「王道之書」、「春秋古籍」,
並禁止以私學非議朝政,這就是焚書的起因。
郡縣制與封建制,孰優孰劣,已不難辯駁。
秦始皇清晰的看到了,封建是戰亂之源,因此維護商鞅變法的歷代成果,力行郡縣。
而劉邦採取半郡縣,半封建,結果如何?
七國之亂,王莽篡漢,東漢末年分三國;
晉帝司馬炎,實行分封制,如何?
16國分華夏,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孰優孰劣,自不待言。
回到焚書。誠然,焚書為過,但我們不能不看到在焚書背後的大時代背景,
儒生為何倡議古代分封?
因為分封是復辟的首要條件。
儒生倡議廢除郡縣,恢復分封,
不過是六國利用儒生做探路石,試探和瓦解初生的統一秦國之步驟。
當是時,如果你是那個橫掃六合,虎視雄踞的千古一帝,面對復辟浪潮的如此挑釁,
你會作何感想?如何反擊?
我只知道,即便再偉大的胸懷,也不能拿六世基業開歷史玩笑。
強硬反擊挑釁,摧毀詆毀根基,保住初創的帝國基業,是秦始皇的不二和唯一選擇。
而詆毀秦政、郡縣制的根基為何?
不過是那些詩、書、禮、樂的所謂王道大政罷了。
焚掉這些無用之書,口舌之書,與民何害?
我們且看看,焚書的真正實施結果又如何?
儒家因此滅絕了?沒有。
儒生因此消失了?更沒有。
焚書,只是政治威懾力大於破壞力罷了。
千古之下,看康有為如何說:
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絕。議禮者三十餘人,皆秦諸生,皆未嘗被坑者。其人皆懷六藝,學通《詩》《書》,逮漢猶存者也。然則以坑儒為絕儒術者,亦妄言也。
再看看魯迅如何說:
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
坑儒,坑的也不是儒家子弟,大部分是方士。
方士是什麼人,也就是求神算命,長生不老的法師們,以徐福為代表,
徐福在焚書之前,已經入海閃人;
坑儒發生在焚燒後第二年,方士候生、盧生等替秦始皇尋仙藥而不得,
為了彌補自己無能,開始詆毀秦始皇,
說他剛愎自用,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此不足以得仙藥也。
我們知道秦國就像現在的民營企業,都很實在,都是拿結果說話,拿業績說話,
錢給你了,時間給你了,期限到了,就要給業績,就要考核,考核不達標就要淘汰,
不達標甚至拿企業開涮的犯罪的就要治罪。
於是,盧生和候生在績效考核前,心裡發虛,逃跑了。
方士頓時失去信任,秦開始由御史大夫全面考核,
方士哪裡經得起考核?
哪裡有仙藥?哪裡有神跡?
用今天的話說,一幫騙吃騙喝的江湖騙子罷了。
於是,全面逮捕。
小部分儒家,大部分方士,根據歷史記載460多人全部被坑。
這也怪不得誰,在以法制強盛,以法制滅六國的秦國,觸法者必亡。
焚書和坑儒,是兩件獨立起來的事情,歷史上也不一定曾真實發生,史學家有杜撰的考證。
但即便是真實發生,這兩件事情也有其發生的深遠背景與推動力,
以一個普通凡人的眼光和選擇,去評判一個豪邁古今的千古一帝,
是不可能無誤的,也是不可能準確的,
我們能看到明面上的大體事情記載,但不可能作為當事人去體會其眼光所及。
但是,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始皇在完成滅六國之偉業後,
並沒有立刻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依然一如既往的勤奮、努力和警惕,
這位始皇帝每日要批閱120多斤奏章,每日只睡4到5小時,少有娛樂,連皇后都不立,
修長城,建馳道,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其武功蓋世千古,其文治造福千載,
而且秦始皇在位期間,從無錯殺,冤殺一位功臣,
所有文臣武將,絕無狡兔死,走狗烹之命運,從無一起悲劇,
僅此一項,足以證明秦始皇之胸襟,之誠摯,之決斷,之清醒,
千古一帝配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八字評語。
秦始皇如果真的做出了焚書坑儒的選擇,必然有其原因,這絕不是昏頭舉措。
但,得罪了文化人,是不得了的。尤其是儒家。
焚書和坑儒這兩件事情,被作為秦始皇和秦政殘酷暴戾、滅絕文化的鐵證,
被儒家從漢朝一直罵到現在,成功的讓千古一帝遺臭萬年,秦也和暴牢牢鎖定,
凡舉秦,必不離暴。
後人之眼光,只以成敗論英雄。秦因其短暫,而一短毀所有。
後世已經在儒家影響下,打下深刻烙印:
短,因其暴。
暴,所以短。
事實是這樣嗎?
就跟戀愛一樣,時間短,未必情不深;
時間長,未必情很深。
漢承秦制,秦始皇與文臣武將創立的所有,除了郡縣制,被劉邦全部搬走,
連衛青、霍去病出征,都走的是秦朝建成的全國高速公路網——馳道。
漢祚400餘年。
短乎?
巍巍長城,屹立至今,巍然世界,
短乎?
中華文明,自隸書,而普及最底層大眾,方塊字至今流轉於鍵盤俠指下,
短乎?
秦二世而亡,秦始皇不早立扶蘇,是其根本失誤。
而秦之亡,其核心在於內部的趙高、李斯、胡亥惡性政變,迅速摧毀和瓦解了一切秦政廟堂,
廟堂是朝代的首腦,是發號施令的中樞,
三公九卿被趙高和胡亥誅戮一空,任何軍情政情完全中斷,
初建的秦國,就像一個新生兒,突發腦溢血,瞬間倒下,休克。
即便如此,休克中的秦帝國依然爆發出了令人驚嘆的戰鬥力,
甚至沒有動用滅六國的秦國主力軍團(一在九原,一在嶺南),
少府章邯,僅僅帶領這一波臨時整編列隊的驪山刑徒,就如鷹擊雲雀,風捲殘雲,
將起義民軍與六國復辟軍打的抱頭鼠竄,六國復辟核心項梁也自殺與定陶之敗,僅剩趙國未平,
秦國迎來了最後的自我休整曙光。
然而這時,章邯和增援的王離犯了戰略性選擇錯誤,
本應穩妥據險防禦,率隊回師咸陽,靖亂復國,
他們卻想為靖亂徹底奠定局勢,出擊趙國。
結果最後的決戰,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九戰秦軍,掘其甬道,秦軍斷糧,
章邯不得已退軍,最終投降。
項羽坑殺20萬刑徒降卒,後又彭城坑殺30萬,屠城6次,被後世譽為【人傑、鬼雄】。
秦始皇坑儒460人被罵為千古殘暴第一。
儒家之價值觀與評判標準,
呵呵,
無解。
此時,在咸陽,子嬰誅趙高靖亂,立為秦三世,秦的腦休克好容易自我修復,
但是已經太晚了,46天後,劉邦西進咸陽,子嬰投降,
秦滅。
焚書坑儒是發生在秦始皇嬴政當權下的歷史事件,大致起因有二:一是在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時遭到了博士齊人淳于越的反對,淳于越要求遵古制,分封弟子,丞相李斯則對其進行駁斥,並要求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二是術士侯生和盧生借為秦始皇求仙丹靈藥為名,背地裡誹謗疾風秦始皇,被始皇察覺後亡命而去。這兩件事情分別引起了焚書和坑儒,史稱焚書坑儒。
很多人都認為,「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實行諸多暴政統治的重要體現,而嬴政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暴君代表。其實不然,焚書坑儒的目的是為了統一思想,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一統的局面,採取愚民的政策,進而使秦朝能夠長期的統治下去。結合當時的局勢而言,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也是必要的。嬴政剛剛兼并六國,統一中國,秦始皇所面對的是一個從春秋到戰國,諸子百家爭鳴500餘年的文化思想盛世也是思想文化亂世,而眾多思想的存在無疑是對秦王朝進行中央集權統治的一中潛在威脅。同時,由於秦王朝採用的是法家的思想,並將其極端化。因此在文化思想統治的方法上變得過於激烈與強硬,以至於出現了歷史上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事件。從這裡也不難看出,「焚書坑儒」的實質並非僅有統一思想、愚民這樣的簡單,其背後隱藏著的是法家思想和其他諸子百家思想在權力上和統治地位的爭奪,是主張實行新政的秦王朝對提倡「尊古制」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壓迫。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武帝採取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得大批的儒生死灰復燃,儒家的地位從受壓迫一躍到達權力的頂峰,而司馬遷的史記在這時誕生,裡面對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的描述與評價也就增加了一些主觀性。
總的來說,焚書坑儒這一控制文化思想的舉措為鞏固秦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於這項措施實行的過於激進,從而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背離了嬴政最初的政治意願,使秦王朝成為了「百家爭權」的受害者。
我們引用馬克思經濟理論,將中國的歷史也分成了原始、奴隸、封建等等,但是從字面上看,單純的用封建其實並不是最好的表述方式。至少在中國,其實是不「封」的,集權從東周開始到滿清,一直以來的統治特點。這點和西方的領主經濟是有著較明顯的區別。
中央的集權統治,既需要一個較為完整的經濟體系,同時也是需要一個較為統一的文化體系。所以,自從百家爭鳴以後,中原幾乎不再出現這種文化並蓄的方式。
個人認為,歷史一旦出現了長期現象,便絕對不是偶然。秦始皇不是一個昏君,否則不可能統一戰國,而且在統一貨幣、度量衡,建立全國郵路等等舉措而言,這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君王。因此,焚書坑儒的事件,也決然不會是一個突然奇想或者某個事件導致的結果。
那是因為什麼呢?統治的需要。
剛剛說了,中國的大部分歷史都是中央集權式的,而事實也證明了,中華的資源、人口分布狀況是這種統治模式的基礎。而要行成中央集權,思想的統一又是必不可少的。
換另外一個角度想,大家考慮過,為什麼戰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么?恰恰是因為有上百個政權需要不同的治國理念來維護不同級別政權的統治,從根子上來說,統治的文化,就是統治的法理。
一旦統治行成了集權,法理也必然需要統一。焚書坑儒的現象就不是偶然。
只是,遺憾的是秦始皇採用的是集權的方式,而且也選擇了一個並不是特別適合當時經濟發展層次的法家文化作為統治的理念。畢竟,治天下和戰天下是不同的。(說句題外話,這就像和平年代,不適合提階級鬥爭一樣。)
項少龍
焚的是各家之言,獨留法家,是為愚民。
坑的不是儒,坑的是方士,也就是被秦始皇指派去尋找長生不老葯的人,是為懲治辦事不利的人。
「焚書」和「坑儒」是相隔時間比較長的兩件獨立事件。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
其實也不光就是為了統一思想吧,誰不為自家勢力掃平異已,法家得勢滅儒生,漢代儒家得勢後還滅百家呢,道士得勢後還整出個三武滅佛呢。也許原因也沒那麼複雜,興許就一句話:看你們儒家不爽!!!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鑒於《詩》,《書》廣泛流傳於民間,一些儒生張口「先王」閉口「仁政」,礙於專制統一,故頒布禁書令:「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砸燒之,有敢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史記李斯列傳》)同時活埋六百餘名儒生。史稱「焚書坑儒」。其實在今日看來,這也有一些積極作用。
一,焚燒的都是那些儒家典籍,並沒有燒掉百工之書,遏制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讓各種技藝可以更好的流傳。
二,同時期新的思想又迸發出了火花。同時擴大了法家的影響力,提高了社會的法律水平,同時極大的控制了犯罪。
三,所殺之人多為孟氏學派,提高了荀子學派的影響力,促進了儒家思想的進步。
《漢書藝文志》說:《詩經》「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之故也」。
以上答案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輕噴。來自知乎小透明的回答
搞清楚歷史背景,才有可能推導出事件發生的原因。我們把歷史事件發生的真實原因叫第一歷史真相,把現有史料文物還原,推導出的真相,叫第二歷史真相。第一歷史真相是什麼,後人無從得知。我們能知道的只有第二歷史真相。第二歷史真相的可信性又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史料記錄者的態度,記錄者生存的政治環境,史料分析者的態度,史料分析者生存的政治環境等等等。對歷史而言,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內容,所以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其實道理也不一定會殘存,只是我們願意相信這個道理。
先看背景。統一之前是戰國七雄,也就是說在中原大地有7個國家,7套權力機構,7套國家制度,7套文字,7套貨幣,7種稅收制度,7種生存環境。統一後,上面所有的7都將變成1,問題就來了,統一後,7國原有既得利益者,能全部成為新的既得利益者嗎?7國中的多數人會產生統一的國家意識嗎?秦朝的政治制度能符合其餘6國的政治生態或政治格局嗎?恩寵不一定能讓人聽話,但恐懼一定能。我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小孩兒愛玩火,對一個正常的小孩兒來說,你可以給他講道理,也可以給他獎勵鼓勵,或者用其它的等等方法。你也可以,用火燒下他,讓他痛,讓它對火產生恐懼。人有遠離恐懼的本能。
對秦始皇而言,如何成本最小,最高效的實現統一或統治,統一可以通過戰爭來實現,統治怕是不會忘了恐懼這一條吧!動誰既能達到讓人恐懼的目的,又能達到相對反彈小的原則呢?無疑是輿論。在十里不同音的年代輿論掌握在誰手中,讀書人的筆中。這麼多支筆,那桿筆最不符合統治要求,那桿筆就會最先被統治者掰斷。秦始皇要想實現統治,就必須先立威(建立恐懼),那支筆反對他立威,那支筆就沒存在的必要。所以歷史事件就發生了。
當然這就是一個推導,真相我們無從得知。也許就是秦始皇那段時間抽風了,也說不定。多數人願意相信的歷史真相,就是這一時期的歷史的真相。
從尋秦記的記載來看,他這個行為是為了抹掉關於項少龍得一切記載
http://weixin.qq.com/r/qTm8pOjEKbVWrazH92y7 (二維碼自動識別)
打個比方,在一個班級里,你身為老師,你是希望學生們都聽你話好,還是多幾個壞學生好?焚書坑儒的目的就是秦始皇為了更好的鞏固自己的政權,採用的極端做法,那些所謂的「壞學生」就是存在的個別不同思想就像一顆顆「定時炸彈」,對自己的政權隨時會有威脅,所以為了統一思想採取的焚書坑儒。
隱藏世界之前想被人掩蓋的真相!
主張焚書的是丞相李斯,而非秦始皇嬴政,主張坑儒的也不是嬴政,所以,問題應是,秦始皇為何支持焚書坑儒。
說到秦始皇為何支持焚書坑儒,原因就再簡單不過了。焚書是因為「圖書館工作人員」博士沒有按照秦始皇的想法整理書籍,坑儒是因為一些儒生公開反對朝廷的某些主張,比如說郡縣制。
總之,焚書坑儒和明清時期的文字獄雖然都是為了統一思想,但焚書坑儒顯然更加被動,換言之,焚書坑儒其實並非秦政府的既定方針。
應該說法家(商鞅/韓非/李斯)思想對此「居功至偉」。
商鞅雖然在秦孝公死後不久就被車裂,但是秦國在商鞅主政的短短二十年里,以火箭速度從戰國七雄里的困難戶一躍而成七國里的最強者,嘗到國富兵強甜頭的秦國統治階層已經接受了法家的那一套治國理政思想,而商鞅所立之法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所以,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里,秦始皇對法家思想,態度上肯定是欣賞的,行動上肯定是踐行的。
秦始皇對韓非尤為推崇,在看到他寫的文章後,激賞不已,立即向奄奄一息的韓國強行索要了韓非。李斯就更不用說了,官至丞相已經說明了他左右秦始皇決策的能力。
而商鞅很讓人詬病的一些思想,像「愚民」「弱民」說,不但被韓非、李斯全盤繼承,而且還被「發揚光大」,李斯更是直接提出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樣非常大逆不道的觀點。所以在秦始皇、李斯看來,燒點書,殺些儒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而恰恰在這個時候,之前在分裂時期散漫鬧騰慣了的六國儒生,現在也不安分了,他們吵吵鬧鬧,妄圖左右輿論。感到秦國統治根基受到威脅的秦始皇、李斯當然不會跟儒生們客氣,既然從思想上操縱他們已經不可能,那就只好從肉體上消滅他們了。同時為了防止後世出現千千萬萬的後來者,那就讓思想的載體—書本灰飛煙滅好了。
推薦閱讀:
※為何霍去病與衛青在打擊匈奴上不能像岳飛一樣稱為民族英雄?
※韓信和白起的作戰風格有什麼區別?
※如何正確、全面評價秦始皇?
※是否可以把韓信向劉邦討要齊王是韓信是在模仿王翦向嬴政討要田宅,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