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與已不再是「英雄」的父母相處?

先來說一下寫這個問題的直接原因。剛才我正在網上看一些資料,母親來到書房躺在沙發上,說她需要在這裡睡一會兒。當時正在專心閱讀的我很不想讓別人打擾,就問母親為什麼不到卧室去睡?母親說書房開著空調,到卧室去再開一個費電。(不要覺得驚訝,在我生活的小城,父輩的消費觀念仍舊以節省為主)。但是母親是不是想趁此機會多看看一學期沒見的兒子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希望母親能尊重我個人學習的空間,尤其重要的是我剛才讀的一些東西(比如我剛才就在看一個高中生性行為分析的東西)是不適合給思想較為保守他們看的,不然會招來很多嘮叨與不解。

母親在我的勸說下執意不走,這時我口氣中含著怒氣的請母親不要來打擾我。母親愣了愣,然後說:」我老了你就嫌棄我了啊!以後你就當我死了吧!「說著就怒氣沖沖的走了。我想大家也清楚,母親這樣想確實是想錯了。但是在他們的意識中,一個家庭就應該一起分享空間,不能理解為什麼昔日她羽翼下的兒子如此去強調一種」私人空間「這樣莫名其妙的東西。

我是家裡第一個從縣城中考到大城市的孩子,進入大學、大城市生活,生活習慣與思想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我覺得該消費的地方就要消費,在經濟可承受的基礎上一味的節省並不是最優選擇。而在節省了半輩子的父母看來這樣的行為無異於敗家;比如我特別注重時間,而在這個豫中小城中時間算不上什麼寶貴的東西;再比如我強調自由的談論一些事情,而在當了幾十年老師的父親眼中任何不是完全正確合理的話就應該糾正;再比如我考慮到時間、效率的問題不喜歡刻意的做一些體力勞動,更希望能用一定錢來購買替代勞動,但是在父母眼中哪裡有自己幹活省錢來得好?我真的很愛我的父母,很想去孝敬他們,但是成長的時代以及生活的環境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活、交流的差異;我想誠心誠意的去愛自己的父母,想和他們自由自在的交流。可是一堵堵無形中的牆總是讓我在時而的爭吵中望牆流淚。

也許這是成長吧,但我真的想回到小時候,不論時間、效率這種種因素,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在一起。真的回不去了嗎?

本題已收錄知乎圓桌 ? 以家的名義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抱歉李兄,來晚了。

道理@yolfilm叔已經講了,我就說一件最近發生的小事吧。

今年五月,我跟隨老媽的工作,來到這座城市,住在姥姥姥爺家裡。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習慣不同,彼此很難適應對方的生活。這點從電視節目的選擇上就可以體現出來。每天吃了晚飯,兩個老人拿著遙控器,畫面無非是在抗戰劇與諜戰劇之間打轉,稍微文藝一點兒,就是聽聽中央三台的玖月奇蹟。

這樣的飯後生活,讓我和老媽都很是鬱悶。有一天老媽實在憋急了,指著電視里唱了整個夏天的玖月奇蹟說,咱不能聽點兒高雅的么?比如鳳凰傳奇……

老媽的願望當然沒有實現。從那以後,我們吃完晚飯就會躲進自己的卧室。我靠著左牆角玩電腦,老媽靠著右牆角玩手機。

因為晚上無事可做,老媽就會全神貫注地拿著手機玩鬥地主。可是她的運氣太差,即使玩得自己腰酸背疼,眼冒金星,還是免不了被對手虐成負分。若是今天的額度輸盡,她就會倒杯酒,一邊喝著,一邊望著午夜十二點的來臨。

就算無聊到要去喝悶酒的地步,老媽也沒要求過要佔用我的筆記本電腦。因為在她眼中,讀書寫字也是一件正經事,是不該被打擾的。但我多少有點心疼她。心想,要是在自己家裡,三台電腦兩台電視,想玩便玩想看便看。不至於像現在一樣,一個人躲在卧室可憐巴巴地玩手機。

後來我對老媽說,要不咱倆找個韓劇看看吧?我好長時間沒看過韓劇了。老媽抬起頭,眼睛一亮,高興地說好啊好啊,挑個男主帥點兒的劇。

於是我放下正在讀的小說,放下正在寫的文章,放下正在泡的姑娘,跟老媽兩人一起守著14寸的筆記本,看膠片能繞地球兩圈的韓劇。兩個人笑得像是吃了哈哈屁。

其實我不愛看韓劇,但是這並不重要。因為我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看什麼劇,而是讓老媽高興。只要她高興了,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不在乎自己看的是韓劇、美劇還是京劇。

這件事情,讓我開始反思一個問題: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愛我的父母,我以後一定好好孝順他們」,「我愛我的妻子,我將來一定讓她幸福」,或者是「我愛我的孩子,他將來就會明白我的苦心」。這不是我們對他們的愛,而是我們想像中的愛。這種想像中的愛,讓我們以為自己很愛對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對方。可是結果呢?對方卻一點都沒有感受到,反而對你滿是抱怨。換句話說,你的愛其實放了空槍。

這就好像有人說她想要一顆蘋果,而你卻送給她一車香蕉。她雖然收下香蕉,但是每天悶悶不樂。你質問她:「為什麼我給了你一車香蕉,你還不高興?」她說:「我想要的是一顆蘋果,而你卻只給了我一車香蕉。」

有時候,我們必須要明白,你付出的愛,究竟想要收穫怎樣的效果?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還是讓你感受到自己在愛對方?是付出愛的行為重要,還是付出愛的方式重要?

也許在你眼裡,香蕉比蘋果更美味。但是你的想法無關緊要。因為無論是香蕉還是蘋果,最後吃的人都不是你。

如果你問我如何跟父母相處,我只有兩個選擇:

  1. 繼續堅持你的方式,盡量避免衝突,相信自己能給兩位老人一份幸福的晚年生活。但是這段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給對方造成內心創傷。父母不會真的埋怨你,但這傷害,自然也是無法抹平的。
  2. 犧牲一點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更重要的是犧牲一點自己大學生的面子,陪父母「愚昧」一次,「保守」一次,「節省」一次,「政治正確」一次。畢竟,你能陪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到了外面,想怎樣都由著你來。

至於「英雄」二字,恕我直言,當你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們在你面前就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了,永遠都是。拿破崙能橫掃歐洲,阿姆斯特朗能登上月球,但是誰都無法造就你的生命。

豆瓣主頁:伯爵在城堡
新浪微博:伯爵在城堡


1.樓主的困惑很具有現實意義,這是逐漸成熟的子女和老去的父母之間,由於訴求不同可能頻繁發生的衝突,雖然只是小事,但小事沒有辦法處理好,大事就更不用說了。

2.樓上很多回答完全違背了知乎的分享原則,有作長輩狀揮舞道德大棒指責樓主的;有自說自話分享個人感傷的;有信手拈來倒雞湯的;真正認認真真、理智客觀回答題乾的,沒幾個。


尤其反感yolfilm這種答非所問、沒有幫助的回答,完完全全頓悟之後就可以立地成佛的意味。成人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衝突是一個很實際甚至可能變得很沉重的問題,雙方都可能有問題,不是閉上眼睛當它不存在,溫情默默地呼籲一下愛啊,戳戳淚點就可以解決的,解決它們有時候的確只需要態度,但很多的時候也需要技巧和看透問題本質的本事。

3.父母生育孩子,是父母的自我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在生這件事上,孩子不欠父母的。父母養孩子,投入多寡都是關聯到後代的競爭力,養孩子這件事上,孩子也不欠父母的。

4.父母與子女之間最正常最健康的關係,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愛和尊重。父母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接納孩子的需求,從心底關愛孩子,才能培養出真正懂得愛父母,尊重父母,願意為父母妥協的孩子。如果父母只懂得我生了你養了你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拔你長大,你欠我的,你必須要聽我的這套,這不是愛,這是投資,是控制,這換不來由衷的愛,只能造成各種悲劇、衝突和矛盾!

5.父母如果不是老年得病,失去了正常的思維能力,像嬰孩一樣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身體,那麼子女就要用成年人對成年人的平等態度對父母,而不是樓上有些人扯的把父母當孩子!

@譚翾逸 的答案是本題下看到最好的答案,理智客觀且切實從題主的困惑出發。
-------------------------------------------------------------------------------------------------------------------------------------
以下是我的正式作答:

題主是一個成年人,你的父母也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就應該具備有好好溝通,理智溝通的能力。兩個人各有訴求,正常關係應當是能夠坦誠相告+互相妥協+求同存異。

中國家庭為什麼那樣容易爆發家庭衝突?為什麼有那麼多有關孝和不孝的爭議?其根本上,是很多人,從子女到父母,根本不能認同子女和父母是完完全全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訴求是平等的!在他們看來,子女對父母最主要的就是要」順「,其中可能就包括了題主的母親。

題主作為子女,認為自己的訴求和母親產生了衝突,就向母親表達了這個 意思。健康的成人溝通,結果可能是兒子說自己想安靜看一會兒書,母親說我真的想省電或者想和你一起待一會兒,兩個人經過溝通,互相理解。兒子停下來,用半到一個小時陪母親好好說說話,母親心滿意足離開,兒子繼續讀高中性研究,或者兒子換一本無關緊要的書先看著,母親休息吹空調,不說話,互相不打擾。

但是在題主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兒子不懂退讓,執意要母親離開,甚至口含怒氣,母親無視兒子的訴求,動用語言殺器,」嫌棄「、」你就當我死了「這些都是非常嚴重和傷人的暴力語言,但在我國家庭衝突中,那是相當常見!最可怕的是,樓上無數人,根本認識不到母親的溝通方式有嚴重問題!

很顯然,題主和題主的母親都不善於成人式的溝通(主要責任,恐怕還要歸結到題主的父母身上)。

我們的父輩由於成長環境的限制,缺乏良好的學習機會,老人想要改變自己的觀念,也遠比年輕人要難。題主你作為年輕人,已經沒有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如何正確溝通,你現在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帶來的痛苦,那麼你就有責任有義務妥協+加強學習。

我建議,首先,在家庭矛盾爆發中,你要作為相對忍讓的一方。一方面要能告訴父母你的感受,但若不是涉及終身幸福的大事,比如這件小事,父母不能馬上接納你,你應當要是願意主動妥協的那一方,就如我剛才所說的,陪母親說話一會兒或者暫時換一本書,這一點小小的妥協都做不到的話,你會失去更多。

多次重複這樣的妥協,你的父母自然會感覺到你的善意,因為他們可以知曉你的原本訴求,也能夠看到你的退讓,指不定某一天,他們也會改善和反省自己的家庭溝通方式。請相信你的父母,他們不是什麼孩子,他們也是有心智的成年人,也會學習!

另一方面,你要加緊學習,提高自己說話和待人的技巧,因為在外面的世界,比你母親更不能寬容你的人,更多。此外就和@譚翾逸 所說的——「等到你終有一天能夠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和他人,能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做出符合自己目標要求的決定,能夠對自己和他人負責,那天你不需要父母的允許,就擁有了完整的自我,任何人都無法入侵你的私人空間。」

最後,根據你的父母實際情況,我建議你一定要經濟獨立,這樣今後的人生大事才能做到自己做主。
---------------------------------------------------------------------------------
答完再加一條,之前有一位認真作答的網友讓你學會賣萌,如果你會賣萌的話,不妨一試,說不定有奇效。父母不吃這一套,我們再說。


-
你的問題中,描述的場景,真是屁大的事呀。
好小好小,小到讓我覺得很幸福。

哪天,你的父母病了。殘了。身體和精神都垮了。
甚至像很多人的長上一樣,腦子痴呆了,出幻覺了。

(父子兩人同桌吃飯:「兒子呀,坐你旁邊那人是誰呀?」)

我保證,你再想起來,年輕時,自己在知乎上曾有的這個提問,你只會嚎啕大哭。

你的父母,在你眼中,從英雄變成凡人。
這是一定的,因為他們老了。

請不要忘記,你在父母眼中,正在逐漸變成英雄呢。

希望你善盡一個英雄的責任。

-


就拿一件小事來說吧。媽媽剛開始用智能手機的時候總是用不習慣。
今年過春節的時候,拜年簡訊爆棚,媽媽總是費勁的對著手機,一次次的問我「這個怎麼轉發」,「那條怎麼修改」。有時候我不耐煩了,難免抱怨幾句「剛不是教你了」。然後便潦草對付,繼續忙自己的事情。這時媽媽大概覺出我的不快,便匿聲了。可過一段時間,媽媽便又會試探性的問我,只是多了更多的小心翼翼,樣子很像個小孩。突然就很心酸。這場景像極了童年的某個時刻,只不過角色顛倒了一下罷了。我最親愛的媽媽不再是小時候那個我所依賴的「大人」,我也再不是那個總追在她屁股後面的煩人小鬼。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
媽媽老了。
哪怕,我是多麼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媽媽零星的白髮,眼角的皺紋,還有那孩子般的模樣,每每想起都令我落淚。父母的蒼老逼迫著我們迅速成長,這不容置疑,也來不及質疑。
有一句話說:我們成功的速度一定要超過我們父母老去的速度。我想就是這個道理。當我們的父母不是英雄的時候,我們只有快快擔起「英雄」重任。我們的父母需要我們。
哪怕只是耐心的教她發一條簡訊呢?
——此刻,我後悔不已。


————————8.14—————————

最近沒網 終於有時間來補充一下這個回答了
其實初衷只是把自己身邊的一件小事借這個題目記錄下來 沒想到得到這麼多大家的共鳴 在此先謝謝各位知友肯耐心讀這篇文字 也謝謝大家的贊同和感謝
評論里 最讓我感到 嗯 不能說開心 是感到欣慰的是 很多人因此答案也注意到了自己和父母的相處方式 並留言說從今以後我也要耐心的和父母溝通 這使我覺得這個答案有了它存在的意義 而且意義非常重大 這個不是我之於它的 是大家共同之於它的
所以我再次謝謝大家
最後再多說一句 知乎上我們的同齡人很多 而我們父母的年紀也相當 這個年紀的他們除了要面對自己的蒼老 還要漸漸習慣孩子的成熟和獨立 這便使他們極其容易脆弱 而這個時候 我們更應該細心和耐心的與他們交流 呵護他們 愛他們
嗯 與你們一起


我自己也是學生,但是在和父母的溝通上,從來都覺得需要互相尊重,他們有我不認同的做法觀點,但我從來不認為需要爭吵來發泄,因為首先我自己會去想,父母也是獨立的人,他們也有他們的立場,正如我希望他們尊重我一樣,他們也需要我的尊重。假如一味的索要自由索要認同理解,那叫自私撒嬌耍小孩脾氣,不叫長大,長大了就該懂得人和人溝通的基礎是尊重。擁有題主立場的孩子(認為和父母的不和無法容忍,極力想改變父母,哪怕用暴力方式)很明顯就是不懂得尊重人。
話說回來,尊重不是放棄自我,而是用更成熟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他人——承認自己的觀點的局限性,對於他人的觀點先嘗試理解,如果暫時理解不能也謹守尊重的底線。題主既然有思想上的進步,既然知道自己以前的觀點比之現在不夠正確,那就應該同樣想到自己現在的觀點也可能是有誤的,尊重的基礎就是應有的謙卑,如果你多想想自己可能不那麼正確,他人可能有比你更成熟的觀點只是你暫時無法理解其優越之處,那麼你至少不會在觀點衝突中表現得這麼幼稚。
你的父母並不是不能尊重你,他們只是還把你當孩子,假如你拿出成熟的態度面對他們,他們也自然會去聽你的聲音,也許未必認同你,但好歹不會一板拍死,這樣溝通其實就是自由的。
自由的交流,不是要求對方同意你的觀點,是我們各執一詞卻相安無事,沒有人在強迫對方接受什麼,假如我們可以通過討論得出一致觀點那是最好,假如不能至少我們不會撕破臉皮。
最後推薦題主去看一篇叫做榮耀原則的文章,裡面講了很多和人溝通時候心態上和溝通技巧上的東西,學會榮耀他人是我們應有的交流態度
以上我都在表達我關於孩子應當尊重父母的觀點(我也有過叛逆期,也有過和父母起正面衝突的經歷,但哪怕是在衝突的時候我也覺得理應有更好的方法,並且過後總是對於衝撞父母感到慚愧),至於孝順,還根本沒有涉及,孝順的問題大家也都講了很多了,我想孝順就是基於尊重,在面對不和時在表面上盡量順從父母意見或至少不發言總可以吧(非原則性問題),假如是牽涉到你自己的問題,他們要來插手你卻不希望,又或者是想要改變父母對待你的一些態度、方法,這就需要你首先讓他們相信你已經長大(假如題主還總是說些「何不食肉糜」之類的話,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捫心自問你長大了嗎?看到不同觀點就立刻跳得離地三尺高,在和父母相處之時一味的站在自己立場上想問題,不顧他們的感情他們的立場,在許多問題上僅僅有了一些和以前不同的片面認識,並且把這種片面當做真理——你的謙卑在哪裡?你的尊重在哪裡?你的孝道在哪裡?脫離了這些東西,想要獲得父母的認可和自由獨立的私人空間,是想要不打怪就取得真經的節奏啊~
題主還是先擺正心態多學習,再談獨立,獨立不是父母給的,是自己給自己的,等到你終有一天能夠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和他人,能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做出符合自己目標要求的決定,能夠對自己和他人負責,那天你不需要父母的允許,就擁有了完整的自我,任何人都無法入侵你的私人空間(相信我,到那時你父母不會去管你在看什麼,即便他們要管,也管不著,那麼你就算在他們面前看A片,他們也會不喜走開,不會指指點點)

===================================================================
在知友@萊恩的鼓勵下,我將和她在討論區討論的觀點整理一下,作為回答的補充。

首先,在國內,父母對於養孩子和愛孩子這兩件事常常都是混為一談的,前者強調的是物質,後者則為精神。在物質層面上,父母養孩子僅僅是履行著生孩子這一行為帶來的義務,無論是法理還是人情,生了孩子就得養,不管你提供怎樣的物質條件,這都只是做了必須做的事情而已。精神層面上,出於人本性的需要,父母應當真正的愛孩子,這顯然對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不得不說,懂得愛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數人大多時候都是憑著一份貪念在付出,包括父母,無論怎樣的犧牲,只要它在出發點上是求回報的,那麼就是貪的,難道所有那些口口聲聲說我只希望孩子好的父母,心裡都沒有存著一分期待孩子功成名就後滿足自己人生價值實現的虛榮么)——並非指摘父母們,只是為人父母者需要摒除若干雜念,剋制貪慾,同時付出對孩子更深刻的關注,用愛澆灌孩子,幫助孩子成長為懂得愛人的人。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這種物質付出和情感付出看成了一件事——「我犧牲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滿足你的需求,給你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我每天累得要死都是為了你,我這還不夠愛你?!」這是很多父母的想法,而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也是對孩子的不公平——通過這種喊話,父母把自己為生存必須付出的努力必須經歷的艱辛通通轉嫁到了孩子身上,沒錯,父母輕鬆了,他們的生存壓力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出口:一切為了孩子,但是這給孩子們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因為父母在人世遭受的所有苦難都有他們一份,自己若是不對父母百依百順那就勢必招來罵名(這也是許多網友的出發點,以各種故事、大道理來試圖喚醒題主心中沉睡的良知,殊不知他們正在進行的是新一輪道德綁架,題主看了這些觀點當然會在心裡泛起濃濃的愧疚感,但如果他就這樣被說服,只不過是重新壓抑自己卻沒有解決問題)。同時,他們迴避掉了愛孩子這個步驟,而是僅僅把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全都體現在物質的付出上,我相信很多孩子都可以舉出諸多父母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穿也要為自己提供更好的物質滿足的感人故事,這當然是一種奉獻,也是非常可貴的,但是這不能彌補父母在孩子情感需求上的缺位。
這種心態在孩子長大後也會給父母帶來嚴重的反噬,因為他們沒有很好的紓解壓力只是把壓力寄存到了孩子身上,那麼等到孩子有一天長大,不再像小時候一樣對父母唯命是從,父母就會感到空前的委屈,之前所有「為了孩子」承受的痛苦一股腦全都傾瀉在孩子身上,一場家庭衝突就爆發了(也就是像題主母親的反應一樣);又由於父母們沒有真正的愛孩子,只是反覆宣稱自己是世上最愛孩子的人,如果事實並非如此,那麼孩子們總有一天會發現這只是謊言,進而對父母的感情受到很大的影響(在中國不少孩子都是這樣,一旦醒悟就對父母相當不以為然),同時,沒有受到良好的愛的教育的孩子,也會因此缺乏愛人的能力,他們即便出於報恩的心態,也很難真正的愛父母,頂多做到中國自古以來提倡的」孝道「而已
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父母,大多數也是不成熟的,如果真的成熟,懂得愛和養的分界,便不會把對孩子的物質付出看得那樣重(現在的情況,大概大多數父母都把這部分看成重中之重吧,甚至給孩子提供一種扭曲的、不符合家庭實際經濟條件的滿足),事實上,如果真的學會了愛孩子,他們所擔負的生存壓力也會小很多,咬牙擠出錢給孩子買各種電子設備也許都比不上每天花半小時認真地與孩子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思想,這樣孩子對待世界、他人和自身的態度也會積極健康許多。不成熟的父母在不成功的教育過後總要承擔後果(孩子沒有如願成為三觀健康情商智商皆高的人,甚至越長大越對父母不屑),只是對於這後果他們更多的學會了隱忍,這種隱忍我們有時可以看做愛,但很多時候我覺得那不過是對現實的無力——改變不了孩子只好接受現實的軟弱,因逐漸老去而對孩子產生的依賴感,讓他們默默忍受著這份委屈。
誠然,懂得愛的父母才能教出懂得愛的孩子,但如今父母並不懂得愛的情況下,孩子完全可以學會如何去愛父母,然後慢慢提高父母愛人的能力——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愛人的意願,卻大多缺乏愛人的能力,父母通常是願意愛孩子的,只是他們沒有掌握正確方法罷了。就像萊恩所說,父母也是有心智的成年人,也會學習,就算因為認知上的巨大鴻溝不能讓父母認同孩子的觀點,也至少可以讓父母學會把孩子當成平等獨立個體看待(只要你讓他們相信了這點~)只會胡嚷嚷自己的訴求,卻拿不出一個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只會讓父母對孩子更不信任,甚至加大管理力度,因為此時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就是不懂事還挺能惹事的熊孩子。
在題主給出的情況中,我認為題主錯在先,母親並沒有比題主「更」不對,因為題主沒有開啟一個良好的溝通狀態,一開始就把母親和自己的情感溝通道路堵死了,母親發出的愛的訊號沒有被題主正確接收,那麼愛這個模式就已經關閉,剩下的只有兒子對母親的孝道這個模式了,於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孩子產生了抵觸心理,認為母親沒有理解他,但事實上是他先沒有理解母親,沒有配合著滿足母親的情感訴求。我相信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中,父母都不是時時刻刻以孩子的義務為前提要求孩子的,肯定首先是想要尋求情感上的共鳴,畢竟是自己的孩子,畢竟是世上和自己關係最密切的人,但是往往在孩子那裡碰了釘子,才開始怨念地掰手指想往事,自己當年如何對待孩子,孩子今日又如何對待自己,怎麼能不怨念!
這股怨念一旦衝擊到了孩子,孩子就會無比委屈,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巨大壓力並且反彈到父母身上(這股壓力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施加的,它的殺傷力一直潛伏著,就像我之前說的,父母把人生所有的苦難都堆積到了孩子身上,這個預設孩子也完全知道,在爆發的時候它們會和當下的情緒擰成一股繩),孩子和父母也就被這些衝擊得越來越遠了,孩子甚至可能產生「父母並不愛我,他們對我的好是充滿功利性的,假如我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這好也就成為了對我的惡意」。
賣萌是一瓶潤滑劑,可以傳達出「我還是父母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我是沒有攻擊性的,並且滿懷善意」這一訊息,這能很好的化解緊張的氣氛,把溝通的主旋律撥回溫情甜蜜愛意融融的調調,關鍵時刻有四兩撥千斤之效,畢竟和父母講話不是開批鬥會、辯論會,即便是講道理,也可以設立一個「我們這是在討論,而不是在分輸贏」的大前提,我相信這樣在爭吵激烈處,只要一個賣萌的手勢打出,就知道我們要調整一下心態了。但我想題主目前的階段不像是能賣萌的,思想還比較僵硬,對他人情緒缺乏同理心,他還不能理解賣萌這種高精尖武器的使用原理,此時如果提倡賣萌,可能會變成逃避問題的方法,也會因為使用不當造成敷衍、小孩子氣的觀感。以賣萌為潤滑劑的前提是你能正經嚴肅地好好說話、像個大人一樣的擺明觀點和論據並且用合理的邏輯有效論證,否則一味的只是賣萌卻在思想的硬核上表現疲軟,就不是塗抹潤滑劑,而是踩香蕉皮,會摔一大跤——父母要不嫌棄你完全沒長大而完全不吃你這套,要不就是父母喜滋滋地摸摸你的頭並且繼續永遠地把你當成小孩子,你追求的是獨立自主,不是求父母給你買件新衣服,天天只曉得賣萌的人哪來的獨立自主呢~等到題主真正具有了獨立人格,並且懂得分辨事情的輕重(什麼事情不需太較真,賣個萌有奇功,什麼事情是原則性問題,必須寸土必爭誓死捍衛)再來學賣萌,則能如虎添翼~

以上添加的內容都來自我和知友萊恩的討論,大多由她所述觀點生髮出來,然後稍作了修改補充,很多是我個人色彩比較強的觀點,並不是純然針對題主,只是我想題主如果能明白我的意思也能引發一些思考,對題主理解和父母的關係或有幫助~

PS:有一個網站上的文章對我啟發很大,其整個網站的主旨就是教人如何去愛,網址為http://www.nature-of-love.com 題主若有興趣可以去看看,無論是宏觀的理論還是具體的方法都有精妙的闡釋,認真讀其中的文章對題主的人格形成、愛的能力的培養一定會大有裨益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父母輩的觀念很難改變,你就別嘗試了。盡量去理解他們,給予最大的耐心,就像他們當初一樣。反哺的時候到了。
你只要有這個心,其它的就是技巧性問題了。針對生活中的小事兒:

  1. 要溫柔。永遠別發發脾氣。嬉皮笑臉地把她卧室空調打開,跟你媽說:「媽,我要寫點東西,你在我後面我內分泌失調。卧室空調打開了,媽,我扶你過去,電費找我報銷。」「你的錢還不是我給的!」「是是,等我賺了還,安今天貸款的利率報銷。」
  2. 要積極。尤其是體力活,積極去干,這是你為數不多的盡孝的方式啊。你都大學生了,也不賺錢,放假回來遊手好閒,不幹活還推說節省時間。話說回來,父母生活經驗豐富,怎麼做最好,別太自信。你怎麼知道找人做就是好法子?話再說回來,花的又不是你的錢,你做不了主。
  3. 要靠譜。和父母交流的時候,就重大問題(比如人生規劃,做人原則)交換意見。讓你父母覺得你明理、進取、成熟。這樣當你做一件他們不理解的事情後,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熊孩子想什麼呢!」,而是「孩子大概有他的考慮吧」。

這是我的經驗,也不知對你父母好使不。不過隨著成長,確實有些事兒和父母交流不來。但是關於人生、人情、做事做人等永恆的話題,還是能聊的。撿能聊的聊唄。

我有一個認識,想到後頗為遺憾。父母這倆人,和你談不來,也不理解你。就是因為最初無由的安排,他們知道你是他們的孩子,便對你好,給予你最大的耐心,對你最忠誠。這幾乎是唯一的,堅固的不講道理的感情。如果是別的人,道不同,便不相與謀。父母不是這樣。因此,做兒女的,也要像父母當初那樣,沒道理地對父母好。卻不必要靈魂多麼相投。


樓上一片一片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看古裝劇的固定場景:
一路群演指指點點搖頭嘆氣:唉不孝呀不孝呀。
兩代人有不同的觀念很正常,父母子女之間情緒衝突也正常,為什麼開始講到孝順?

樓主提到的私人空間、消費習慣、對事看法幾個方面,都遇到過,建議如下:

1. 在進他們卧房的時候不管門是不是關著先敲門,找他們有事的時候先問他們手頭忙不忙。
慢慢他們會注意到這種私人空間/時間,尊重是相互的。
這可能需要時間,但以你目前的情況口頭要求私人空間是粗魯而不現實的——
你住著他們的房子。
P.S你媽媽那天甩手出門你應該馬上過去賣個萌道個歉而不是繼續看高中生性行為分析生悶氣。

2. 父母會把你的節約看做懂事的標誌,所以在他們能完全依靠你之前,別說「省什麼錢省點力多好」,
他們當然是不高興的,覺得你大手大腳根本不想到錢是他們辛苦得來。
再說為省力而花的錢仍然是需要他們再花力氣去掙得的,他們有他們的習慣有他們為未來的考量。
等他們能依靠你了,他們又會想著替你節約。
所以,努力工作給他們創造更便捷舒心的生活條件才是正經事。

3.

「再比如我強調自由的談論一些事情,而在當了幾十年老師的父親眼中任何不是完全正確合理的話就應該糾正」。

我爸爸覺得釣魚島就是中國的,小偷逮住了該打,美國怎麼能允許槍支買賣呢,懷孕了要馬上結婚。
如果在這許多事情上我都要給他另一個角度去看,我好累,我爸爸好可憐——
「為什麼你老要來管我的看法為什麼我的就是主觀片面沒人性!」
(我不會告訴你以上舉例我全都跟他爭論過。我好累我爸爸好可憐……)
微博上還天天掐架呢,談觀點傷感情。
除非是自己家裡的事情,沒必要少談。

「我真的很愛我的父母,很想去孝敬他們,但是成長的時代以及生活的環境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活、交流的差異;我想誠心誠意的去愛自己的父母,想和他們自由自在的交流。可是一堵堵無形中的牆總是讓我在時而的爭吵中望牆流淚。」

自由自在的交流在同齡朋友也都不一定能實現,何況是和父母。
既然了解是時代和環境的差異,不要太執念他們完全能了解和接受你的想法習慣。
反過來,你也是不完全了解他們的,很多事情哪個是對哪個更好都要等到以後才知道。


1. 你吃的穿的用的吹的空調用的電腦用的網路全部都是你爸媽賺錢讓你無償享用的。感恩都不懂,還指責父母的觀念有問題?有本事你自己賺錢讓你父母隨意揮霍。

2. 你也有手有腳,為什麼不能自己回自己的房間呢。書房是你一個人的么?你們家買房子你出了幾個子?

3. 性行為你爸媽經驗比你豐富多了,你說他們不懂?你爸擼管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呢。

4. 用金錢節省體力誰不願意啊,我錢多我也願意,雇幾個僕人再雇個帥到爆的管家,上午還在倫敦喂鴿子,下午專機接回北京吃烤鴨,再高薪僱傭巴菲特讓他幫我賺錢。。。可是那只是做白日夢,賺錢不容易。我爸媽也很節省,而我曾經也和你一樣,能花錢就絕不浪費力氣。不過工作後就知道賺錢的辛苦了,收斂了很多。也能體會父母的不容易。爸媽是吃過苦的人,所以對於他們的勤儉我很理解。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的做法,然後自己存錢送東西給他們。

嘗試著和父母溝通,多了解他們,當你了解了他們所吃過的苦後,應該就能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保守這麼勤儉了。如果他們真的有侵犯到你的私人空間,和他們聊一聊,他們都是過來人,也知道孩子這麼大該給私人空間擼管了。

還有,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所以也不能說父母的觀念就一定是不好的。他們節省,還不是為了你以後少吃點苦?別計較了,好好感激父母的這份心把。


現在回想算算,奶奶去世6年了。
奶奶在的時候,有一次她想吃碗餛飩,我去街角小攤買了一碗。
奶奶問多少錢啊。
我說一碗2塊錢。
奶奶還挺生氣的,真是奸商,一碗不都是1塊錢嗎,覺得我不懂事被騙了。
我說是物價漲了,現在什麼都漲點價。
於是乎奶奶又開始抱怨物價漲這件事,再說到我工作不是分配的,再緬懷下毛澤東時代……

其實當時一碗餛飩5塊錢了。
重要的不是餛飩多少錢。


把父母以「英雄」看待,其實是中國人奴性的一部分。父母不是什麼英雄,樓上那些把父母當做恩人的心態,實在是。。。。。父母養育你是義務,因為這是他們自己行為的後果,而孩子不是他們的附屬品,是有靈魂的個體。不過話說回來,那些口口聲聲說父母恩情的人,將來壓榨父母來給自己看孩子,啃老買房子的,也大部分是這種人。

把自己的生活和父母捆綁在一起,精神上和肉體上永遠把自己當受精卵看待,然後接著把這種捆綁傳遞給下一代,是傳統中國人的一生。

其實你父母和你完全是不同個體間的關係,就算你是小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DNA傳承不代表靈魂和價值觀的傳承,有時候,跟父母是連朋友也做不了的。除了盡
義務之外,如果沒有感情,就不要裝作有感情。很多養孩子的人還不明白這一點,他們養的,很有可能是個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


這個問題很有感觸,便以一個和提問者多少擁有相似經歷的人的身份來叨嘮幾句吧。

先說個小事。
以前在家裡,因為熱水是要用煤氣燒, 價格並不便宜,所以洗碗多是用冷水。偶爾母親受不了水冷,開了熱水洗碗,便會遭到父親的調笑,說母親「奢侈」。當時的自己也覺得用熱水太浪費了,在家一直是用冷水洗碗。
看到這個問題之前,我正在刷碗,所以適才猛然發現自己過去一個人生活的一年裡,都是用的熱水。

我們與父輩之間的差異便是體現在類似的種種小事上,藏於不經意間的種種:晚上空調開幾度?開多少時間?早飯吃什麼?吃之前是不是應該喝一杯白開水?
這許多的差異彙集起來,就成了生活中的彆扭,變成了你母親口中的「嫌棄」。然而實則是兩種不同認知的衝突,簡單地講,就是「代溝」。

然後再說說題主的問題:該如何與已不再是「英雄」的父母相處?
題主自己最後一段其實便已是答案。

我們在小時候將父母奉為「英雄」,總覺得他們懂得很多很多,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來自他們:在室內打傘會變矮;不好好吃飯會長不高;等你四年級了,長大了他們就不會檢查你的作業了……那時候的我們所謂「聽話」,父母說什麼便是什麼,自然沒有什麼衝突,自然是如題主所言「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在一起」了。
然而,待我們慢慢長大,獲得信息的渠道便不限於父母,與父母所獲得的信息也不總是交集了。我們慢慢認識到我們過去的認知與世界觀是有失偏頗的:在室內打傘只會變二,不會變矮;他們不檢查了不是因為你長大了,而是因為他們看不懂了。雖然不好好吃飯的確會長不高,但更多的是你的質疑。

他們逐漸走下了你心中的神壇。題主後來來到了大城市念書,更是加劇了你與父母之間的分歧。他們的生活圈子一成不變,而你一直在接觸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斷地成長。

你眼中的父母早已不是「英雄」,父母眼中的你卻依舊是離家之前的那個「孩子」。

所以解決方式大抵有兩種:第一種是與他們多多溝通,告訴他們這些年你經歷的人和事,告訴他們你的煩憂。讓他們認識到你的長大,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讓他們知道你已經不同當年;第二種則是你自己在家裡變回原來的那個「孩子」。

我傾向於後者。

父母年事已高,接受新鮮事務也頗為不易(我教我媽用淘寶的過程還歷歷在目),更何況自己一個人出來所遇到的大部分事都是不便與父母說的。倒不如在家裡撒撒嬌,捨去些自己的面子,捨去些自己的原則,去順著父母做些事。更何況世上除去家,再無一個可以任你撒嬌賣萌的地方了。

突然想起有次我和父母因為我不願意去吃野味而吵起來的情景了。當時父母覺得家裡的親戚都去了而我不去是不尊重他們,而我因為從小就不喜亂七八糟的吃食堅持不去,與他們大吵了一架,冷戰了很多天。現在想來若是去了,少動幾筷子不就行了。父母眼中我依舊是那個拿了兩塊錢就能去打個醬油,找零自己留下就能樂一整天的孩子;依舊是那個他們心中的驕傲,值得向街坊鄰居炫耀的孩子。我從不會讓他們丟了面子;我一直知書達理;我一向乖。

若是父母這麼相信著,不妨讓他們一直這麼相信。沒那麼多自己的見解,沒那麼多自己的意見,他們所給你的東西多是好用的,意見多是有用的,做的多是值得的。

我情願不要他們發出「兒子長大了」這樣的感慨,因為這背後多是「自己已經老了」這樣的嘆息。
共勉。


做他們的英雄。
一直覺得做父母是一件幸福又悲哀的事情,你小時候可以任性的哭鬧,青春期和你喜歡的人擁抱接吻,長大後在遙遠的地方努力奮鬥。你做這一切的時候,父母都只是局外人。他們愛你愛到可以付出生命,卻沒能真正參與你的人生。

不過你可以回家的時候拉著他們的手和他們散散步,晚飯時候給他們盛一碗粥。和你老媽說一句「今天我來洗碗」,或者和爸爸聊天的時間問他「你當年怎麼追到的媽媽」。那個時候呀,他們就知道,你已經不再需要他們操心,你已經在遙遠的地方悄悄的長大啦。


他們本來就沒打算打擾你的人生。他們站在小路的那一端,一直看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消失在轉彎處。他們知道,你在告訴他們,「不必追」。


所以,做他們的英雄就好啦。
讓他們想起你的時候能自豪的笑出來,或者和隔壁的張大媽聊天時候會說「這是我女兒從國外買回來的巧克力」,「我兒子讀書好辛苦,可是成績還不錯呢。」


祝好。


把用到陌生人身上的善意與耐心,也用到爸媽身上就好。


孝順,孝順,一個是孝,一個是順。

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場景,將來你在美國讀大學的兒子,認為和你無法溝通,暑假回來的時候把你從房間里」勸「走。

你怎麼想?

========

我們屯子里有一句老話——老貓房上睡,一輩留一輩。

你孝順不孝順,只能你自己爹媽評價,別人無法評價,認為無法溝通,就不溝通了?認為自己是大人了,可以管理父母了?

其實我特別想噴你兩句,但是我覺得你根本不會改。
-------------------------------


送給你一句話吧,愛的最深的那個人傷的最痛,愛人,父母都適用,而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珍惜。

謝邀。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The day the child realizes that all adults are imperfect, he becomes an adolescent.
The day he forgives them, he becomes an adult.
The day he forgives himself, he becomes wise.
------ Alden Nowlan


看到題主的描述彷彿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小縣城考入大城市、家裡第一個大學生……

不同的是,我雖有時有些事會煩父母,但他們一直也將永遠是我心中的hero!

我現在在返校的火車上,前一天在家裡的一幕:
我在看體育新聞,坑爹的男籃讓我看得咬牙切齒。中午,老媽幫我把飯盛上來,我由於當時看男籃新聞心中很是鬱悶加憤怒。然後看媽媽盛那麼多米飯,就不由自主地大聲說了句:這麼多咋吃啊! 當時我媽就怔了一下。把飯端回去減少了點。。。。。此時我忽然意識到自己的大聲,心裡感覺慚愧,但也始終沒有向老媽道歉。只是看到老媽情緒明顯低落了許多。我暑假回來和她待在一起的時間不到一個禮拜。此刻我在悔恨自己!

我父母都是農民出身,雖然後來也就是我長大了之後,家裡經濟條件寬容了點,也搬到城裡來住了。但面對我一年幾萬的學費和房貸,也會很有壓力。他們一直省吃儉用,大夏天南方每天四十幾度,但直到我回去他們才打開空調(擦一下眼睛)。


對,我是考了大學,我是在大城市。但這些決不能作為我煩父母的理由或者借口,因為我煩父母就說明我修鍊還不夠!

首次知乎答題,又是手機碼字。
或許文不對題。
請諒解!


反對@程浩 的答案,這是本來回復在他的答案下的,今天起床發現被刪了:
一點也不覺得會做產崽這種母豬就會做的事就是英雄了,人們生孩子無非是因為:1,延續基因的動物本能;2,養兒防老;3,生活太無聊生個孩子給生活來點樂趣;4,鞏固婚姻;5,討好父母(向父母交差);6,性交時沒做好保護措施於是順便就有了副產品;7,其他種種奇奇怪怪的目的,比如把孩子當成某種工具,見最近的十二歲媽媽事件…都不過是自私利己的目的罷了,何必說得高尚偉大?生孩子這種只要有生殖器就能做的事,根本就沒什麼好拿來炫耀抬舉的;生了以後能負責任地養育之,才能說是值得尊敬,但也仍然不能說是偉大,因為這本就是為了自己的私慾而帶孩子來世上的父母該盡的責任;就算是不生孩子的人,也比絕大多數生孩子的人更值得尊敬,因為他們更負責,而絕大多數生孩子的人做生孩子這件事是不過腦子的。

另外我也反對一些人在回答中提到的這是父母的房子,所以你無權讓他們出去,照這樣說,所有大學畢業以前的孩子(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就都可以不被尊重,被隨意侵犯個人空間了嗎?這是手上握著財富和權力的中年人對暫時軟弱無力需要依附於自己的孩子的一種強勢霸道的欺負。

雖然說,快點獨立然後自己搬出去住是對的,但是,這裡這位題主的情況是還在讀書,大半年都不跟父母住一起,只是放假回來和父母住一下,這已經相當於是自己住在外面了,即使工作後自己租房住,過年什麼的回家住幾天這種情況總還是有的吧,除非你們建議他永遠不要回家住了(其實這真的也可以是一個辦法),否則還是需要教會父母尊重自己。
具體做法是,每次父母侵犯到你的個人空間,讓你感到不快時,就說出來,說一遍不行就再強調第二遍,眼睛直視他們,態度堅定,如果他們還是繼續這樣,那就收拾包裹走人,有什麼辦法,他們就是不肯改變,就是要不尊重你,但是你有不接受這種不尊重的自由。你要讓他們明白你的規矩:「如果你們要我回來和你們呆一起,就得尊重我,那麼我也會很愉快地和你們呆一起;如果你們不肯尊重我,那我只好選擇不和你們呆一起。」
至於收拾包裹後去哪裡,如果已經工作並自己租房住了,那很簡單,回自己租的房子里;如果還在學校讀書,那就花點錢,每次放假都申請留校,在宿舍留個床位,不會太貴的;如果還沒開始讀大學,那收拾包裹走人這個辦法是行不通的,沒有經濟能力的孩子在家裡真的很弱勢,別說是不尊重你、隨便侵犯你個人空間,就算是家暴虐待你也沒辦法(在中國),你只能一次次地跟他們講道理,堅持底線,該發火發火,不放棄暴力抵抗(僅針對剛才附帶提到的家暴虐待的情況)。


我父親患老年痴呆多年了。
前段時間突然問我「你報名了嗎?」
---- 報什麼名?
---- 考大學啊。
我愣了一下,忽然反應過來。
---- 沒報名,不考了。
---- 為什麼?
---- 太難了,考不上的。
---- 你學習不錯啊,......?
老爹滿臉的「這孩子怎麼變成這麼不上進」的遺憾,然後埋頭研究書法去了。
我已經過五張了啊。

從我接受了他的病情之後,就盡量去順著他的話題思路,從不提醒他、不反駁他。


我現在也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但我想說以上所有以父母角度來回答問題的「大人」們,你們的答案,我現在是無法接受,我覺得題主也很難接受,畢竟你們已經走過了這段時間,開始在回頭看了,而我們還在踮著腳眺望著。而那些同樣還是學生的同學,可能有些是在千里之遠的地方讀書,也肯定看到題主這樣很生氣,但我希望可以仔細揣摩下題主的生活背景,從他的角度出發。
我知道大聲吆喝父母是不對,要體諒他們,我知道有時候嫌他們這樣那樣是不對,要理解他們,但是就目前來說我沒辦法做到一點脾氣也不發,這就是代溝,這也是為什麼我反對你們的說法,好吧,你說有代溝可以溝通解決,溝通完了之後呢?觀點不一在遇到一些原則上或者情節稍微嚴重一點的事情上時,最終還是會大吵一架。
我很能理解題主想表達的是什麼,但@yolfilm的答案說到題主好像是一個翅膀硬了一朝得志不管親人的那種人,寫這種【打溫情牌】的答案真是對這道題的不負責,更像是在博贊而不是幫主題主。你講的這些對他一點用都沒有。
我稍微提點建議,對於題主描述的現象,你可以試著和你母親溝通:你想有點自己的私人空間。不需要婉轉或修飾,直接了當,如果你怕不好開頭,你可以先提出要把電腦搬回房間,如果母親無法贊同甚至一直用類似:」我老了你就嫌棄我了啊!以後你就當我死了吧!「這樣的話來強詞奪理的話,注意,【稍微提高你的分貝,不是吼,用胸口的氣發出聲音,再次和她講道理,如果加上一些肢體動作效果更好,要顯示你很激動】
沒錯,我就是在教你吵架,但不是要你激死他們(別被怒氣沖昏了頭腦,講道理),而是要讓他們知道,【我長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間】
注意你必須要在這場吵架中完全說出你心中所想的,這是你最有效的一次訴說(如果沒猜錯題主應該是從小基本順從父母意見在父母眼裡就是不忤逆的乖小孩吧)
我一直認為我在成長過程中終將會和父母大吵一架然後從此父母不會在對我干涉過多(儘管到現在還未爆發,但基本奪得主權),可能有人會說我是電影看多了,但事實上在中國許多父母強權的家庭中,孩子獲得解放都是通過這個途徑的,可能你們有些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樣,但現在你是在為題主解答,請你站在他的角度上說話,如果不行,請不要說那些什麼「以後你回想起來會後悔的」之類煽情的話,現在不是讓他離家出走永遠不回來也不是他在做這件事,才多大點事,估計是你們整天看那些負面新聞看多了吧。
最後還是想說下別的答案的問題,知乎上很多人都是中年人士,出來工作的,打拚的,當爺爺的可能也有了,但對於這類的問題,你們的答案就如同父母在說教,寫出來贊同數肯定多,題主就跟個犯文化罪的人被你們批鬥。「樹欲靜而風不止」其實孝順父母大家都懂,只不過現在是孩子「長大」和「孝順」衝突了,難道你們要壓抑一個年輕人在成長道路上渴望身心獨立的步伐?想想都覺得可怕。


推薦閱讀:

為何無數個無窮小的和不一定無窮小?
知乎上的精英們大概是哪一種層次?
我很不自信,尤其害怕跟別人說話沒有話聊,所以就封閉自己,不怎麼愛說話了,非常苦惱,從前我不是這樣的?
建築師們,當你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專業了怎麼辦?

TAG:生活 | 大學 | 親情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