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忘恩負義,殺害大功臣。為何他的江山可以維持那麼久?

韓信的下場令人心寒。今天,如果一件公司的老闆如此對待員工,人才會群體辭職。公司不攻自破。為何劉邦的江山可以維持那麼久?


劉邦快冤死了。講真,兩漢開國的皇帝,劉邦、劉秀再加三國蜀漢的劉備都不太喜歡殺人。比之後來唐太宗、洪武帝等等,漢高祖在這方面差遠了。

劉邦殺的功臣主要是異姓王。漢初封了7個異姓王,6個對西漢中央王朝有直接威脅。劉邦之所以要封這些人是沒辦法。翦伯贊在《秦漢史》里說:「這種封拜,不過是對於同盟軍的佔領,予以承認而已。實際上,上述諸人,封亦王,不封亦王也。」七人中,被殺五,倖存一,長沙王吳芮因為忠心且沒啥實力,一直活得歡蹦亂跳。剿滅異姓王實際上是楚漢戰爭的收尾工作。

漢初封的137位列侯中,以謀反罪名誅殺的只有2人。一個是陽夏侯陳豨,一個就是淮陰侯韓信。陳豨於漢高祖十年九月公開反叛,自立為王,兩年後被樊噲宰了,這叫平叛,不能算殺功臣。只有韓信是劉邦活著的時候被被殺的,但韓信的下場只能說咎由自取。

對比一下朱元璋,藍玉案、胡惟庸案動輒幾萬幾萬的殺,跟老朱打天下的功臣一半死在他屠刀下,大明朝不一樣挺了300年,這又找誰說理去?

太祖說過,劉邦是封建皇帝中最厲害的一個。人家劉邦7年時間從鄉派出所所長進化成皇帝,絕不是靠飛鳥盡良弓藏這種下三濫手段坐穩天下的。試想劉邦連項羽的大多數親屬部下都放過了;為了穩定人心,連自己仇人雍齒都封了候;對他有恩的項伯、酈食其的弟弟兒子、周苛的堂弟兒子以及當年跟他打天下的老鄉50多人各個封侯拜相;甚至,他家鄉豐沛的父老鄉親終有漢一朝都不用交賦稅……這算哪門子忘恩負義?跟著這樣的老闆才真是有盼頭。

=============== 補充(2/9)===============

哇,看見好多贊甚是欣喜亦不勝惶恐,這裡給大家羅圈作個揖哈!年後公事繁冗,寫得一般,承蒙厚愛,萬分感激。有些內容沒說清,稍微補充一下:

(一)關於異姓王問題

回復里有人還在爭論劉邦剿滅異姓王的程序是否正義這種問題,比如說有三人的謀反罪名都是被人指控的,不太可信云云。這就有點兒搞笑了,皇帝殺人難道還講無罪推定 疑罪從無嗎?

高祖與異姓王的聯合是利益使然,比如楚漢戰爭一開始就是一路的招降納叛,什麼司馬欣、董翳、魏王豹、常山王張耳……最後劉邦裹挾一幫烏合之眾幾十萬人殺到彭城,結果被項羽揍得滿地找牙,為啥,利益結成的集團一到危難時刻怎麼可能齊心協力?

看《史記·高祖本紀》里講的:「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即使是這種勝利在望,劉邦號召大家甩開膀子群毆項羽的重要關頭,沒得到實際利益,異姓王照樣不肯出工出力。這就怪不得劉邦後來翻臉不認人了,一個集團因利益結成,同樣可以因為利益分崩離析。

(二)韓信的問題

韓信是《史記》中一個相當鮮活的人物,遭遇挺讓人同情的。於是就有人糾結韓信究竟謀反沒有,是莫須有還是確實有,哪怕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最後做了總結陳詞有些人依然不信。

其實,韓信的下場或者說他悲劇性的結局並非有人告發他謀反才導致的。從司馬遷記錄的那些事迹可見,韓信並不是一朵白蓮花,起碼在他害死酈食其這件事上就不怎麼光彩。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挾劉邦分封他為齊王,雖然沒幾天就被換成了楚王。而當上異姓王的那天起他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不可能善終。因為在劉邦看來,他與英布、臧荼、彭越等人已經沒啥區別了。

(三)關於劉邦的道德問題

《史記》妙筆生花,把劉邦刻畫得非常生動。一般用來指摘劉邦道德的無非幾個事例:

(1)他出身不咋地,亭長而已,整天打交道的都是些下九流。可問題來了,漢初最牛逼的幾個人物比如蕭何、曹參等等自幼就與劉邦交好,這些人都是治世之能臣,有這樣朋友的人如果是個下三濫,你會相信?看看張良見到劉邦後說的,「沛公殆天授」,這基本是穿越人士在劇透了。

公元前209年9月,已經48歲的劉邦從秦末亂世中崛起,這是一個哪怕在現代社會都已經當爺爺的年紀了。到公元前194年4月他去世,舉凡14年零7個月,他締造並且鞏固了一個帝國,賦予了一個偉大民族一個偉大的名字「漢」。這樣的人你說他是無賴,你是在打他的臉還是自己的臉呢?

(2)跑路時把親生兒子閨女踹下馬車;項羽要剁了他老爸,劉邦無所謂等等。這俺確實不知該如何評價,但人在極端情況下有何反應真地能代表這個人的秉性嗎?一貫宅心仁厚的光武帝劉秀,當初跟大哥起來造反,第一仗就被政府軍打得全軍覆沒,單人匹馬逃跑時遇上了姐姐劉元和三個侄女,他救不了只有先走,最後姐姐和三個侄女全死在亂軍中,後來劉秀對他姐夫鄧晨非常好。我想劉秀一個人的時候也會想想,他當年若努努力是不是能夠救下姐姐呢,或者,他是不是應該陪著姐姐一起死呢?一樣的道理,劉邦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項羽要宰他爹的時候,他是不是應該束手就擒呢?

(四)劉邦是不是流氓

劉邦最惡名昭彰的頭銜當數流氓,因為他有不少行徑極不正統,比如對周昌,興之所至直接騎到人家脖子上;再比如他辱罵讀書人,據傳曾用儒生的帽子當夜壺……這些似乎都不是正人君子所為。另外則反應在與項羽的對比上,因為武力值太高,女人緣太好,經過杜牧、李清照等人一代代渲染,硬生生把他烏江上吊(韋小寶語)說成「拔山力盡霸圖隳,倚劍空歌不逝騅」,再感慨幾句「妾願得生墳土上,日翻舞袖向君王」之類,項羽簡直成了秦末的阿喀琉斯,劉邦的成功自然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雙標的不要不要的。可就像俺在第一條中說的,劉邦出身就不咋地,你不能期望他一「投身革命」立刻升華出不一般的三觀。等後來定鼎天下了,有叔孫通這些文人的幫忙,皇帝的譜擺起來有啥難的呢?

最污名化劉邦的文學作品大概就是元朝睢景臣杜撰的《高祖還鄉》,裡頭插科打諢地完全把劉邦塑造成一個地痞無賴。問題是,那根本是腦補的戲曲。劉邦平定英布,路上回了趟老家,這離他去世只剩不到半年了。他和家鄉父老飲酒作樂,留下一首千古名篇《大風歌》。王立群說《大風歌》不是勝利者的歡歌,而是感覺自己老之將至、時日無多的一代君王的悲歌。能唱出這種歌的人,怎麼可能是個跳樑小丑?

(五)關於參考書籍

研習秦漢歷史,首推自然是《史記》,然後是《漢書》、《資治通鑒》等。讀不懂可以找白話版,不用不好意思,如果你有興趣,或者想致力於研究中國歷史,甚至整個二十四史都可以找白話版先讀一遍。人家既然敢翻譯,文言文水平只可能比你強,不可能比你差。況且文白對照隨時可以檢閱的。

如果你啥基礎都木有,先看看《百家講壇》的王立群教授的《大風歌》,這樣你對秦末歷史以及楚漢戰爭可以大致有個了解。

俺能想起來的秦漢史的專家大致有:林劍鳴、孫家洲、王子今、周天游、田餘慶、安作璋、許殿才、張傳璽等等。具體有啥著作可以百度。如果你真地對秦漢史有興趣,推薦周天游的《秦漢史研究概要》、《二十世紀的中國秦漢史研究》兩篇,絕對有幫助。

當然,再有就是翦伯贊先生,只是他老人家的著作時代感太強,比如前面引用的《秦漢史》,基本是階級鬥爭為綱,把劉邦先定義為小地主,約法三章後成了大地主的代言人?!而殺人如麻的項羽成了謳歌對象,而且為了謳歌項羽甚至美化火燒阿房、隻字不提坑殺秦卒,所以他的書僅供參考。

嗯,先寫到這裡,有啥以後再補充,謝謝大家。


所謂劉邦殺功臣,那只是一種誤會。因為被劉邦殺的功臣,大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擁有了裂土封王的權力。

從秦始皇建立帝制開始,非皇族成員追求裂土封王的權力,本身就等於犯了死罪;甚至是皇族成員得到了裂土封王的權力,常常也等於犯了死罪。

因為漢景帝時,晁錯就總結出一句廣為流傳的口號: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

後來,建文帝對自己叔叔們磨刀霍霍時,也是高呼這種口號。

再後來,康熙對吳三桂等人磨刀霍霍時,也是高呼這種口號。

關鍵是,大家都認為這種口號的邏輯非常有道理。

這種口號、這種邏輯本身就是說,一個人在擁有裂土封王那一刻起,就已犯了死罪。因為削你,你會反;不削你,你也會反。總而言之,你今天不反,明天也會反;明天不反,後天也會反的。

既然皇權時代開始後,君主就以這種邏輯對待裂土封王的人,裂土封王的人,還怎麼能善終呢?

從這層意義上,劉邦一直是善待功臣的,因為除了那些擁有裂土封王權力的人,跟著劉邦混的功臣,基本都是善終的。

所謂劉秀、李世民善待功臣,無非是因為他們手下沒有裂土封王的人。如果有這種人,劉秀、李世民也會大開殺戒的。

大家說光武帝仁慈,問題是,不要說功臣敢追求裂土封王的權力了,就是自己的兒子敢擴大私人班底,光武帝也一樣鐵血處理。

當然了,光武帝並沒有殺自己的兒子,但是那些奔走於諸王門下,試圖追求富貴的賓客,就沒有那樣幸運了。光武帝這一通砍殺,諸王賓客被殺的就有一千多人。[注]

[注]:時禁罔尚疏,諸王皆在京師,競修名譽,招游士。馬援謂司馬呂種曰:「建武之元,名為天下重開,自今以往,海內日當安耳。但憂國家諸子並壯而舊防未立,若多通賓客,則大獄起矣。卿曹戒慎之!」.....帝怒,沛王坐系詔獄,三日乃得出。因詔郡縣收捕諸王賓客,更相牽引,死者以千數;呂種亦與其禍,臨命嘆曰:「馬將軍誠神人也!」

馬援功勛卓著,而且一直都是夾著尾巴作人,但是僅僅因為流言,馬援死後都無法正式下葬,甚至都沒有人敢去吊會。後來,馬援的老婆一再上書辯白,馬援才能正式下葬。[注]

[注]: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裁買城西數畝地槁葬而已。賓客故人莫敢吊會。嚴與援妻子草索相連,詣闕請罪。帝乃出松書以示之,方知所坐,上書訴冤,前後六上,辭甚哀切,然後得葬。

如果馬援在前方打仗的時候,敢逼迫光武帝給自己裂土封王,那被滅族就是分分鐘鐘的事。

大家說李世民對功臣集團仁慈,那是因為他手下就沒有敢追求裂土封王的功臣。否則,李世民也會大開殺戒的。

最經典的就是,李世民時代的張亮,那也是在凌煙閣上有畫像的人。[注1]結果呢?這位老兄都沒有追求裂封王的權力,只是因為收的乾兒子比較多,所以就讓李世民滅掉了。

李世民為什麼要殺張亮呢?因為李世民認為,你收這麼多乾兒子,不是用來造反,又是用來幹什麼呢?雖然有人認為,這就是標準的莫須有,但是李世民還是把張亮殺了。[注2]

[注1]:戊申,上命圖畫功臣趙公長孫無忌、趙郡元王孝恭、萊成公杜如晦......鄖公張亮....等於凌煙閣。
[注2]:太宗謂侍臣曰:「亮有義兒五百,畜養此輩,將何為也?正欲反耳。」命百僚議其獄,多言亮當誅,唯將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無罪。太宗既盛怒,竟斬於市,籍沒其家。

再經典一此的就是,李世民時代的徐世勣,那也是凌煙閣上有畫像的人。[注]李世民臨死前,告訴自己兒子,如果他乖乖聽你的命令,就重用他,否則格殺勿論。當然了,徐世勣表現的非常乖,所以逃過一劫。[注]

[注]:上謂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為疊州都督;世受詔,不至家而去。

再經典的一些的就是,尉遲恭也是凌煙閣上有畫像的人,只是為人囂張、驕狂一些,根本沒敢追求裂土封王的權力,一樣被李世民一個耳光一塊糖的手段,收拾的甘當政治花瓶了。如果尉遲恭不想接受這種事實,估計也不會有活路的。[注]

[注]上嘗謂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反是實!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為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
敬德末年篤信仙方,飛煉金石,服食雲母粉,穿築池台,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再經典一些,就是李靖立有不世之功,李世民一見面,就是把他訓得連頭都不敢抬。如果李靖敢藉機逼李世民對他裂土封王,或是跟李世民討論兵法時,開口就是你比我差遠了,我估計他不想被滅族,也是太難了。


就說一點:

今天,如果一件公司的老闆如此對待員工,人才會群體辭職。公司不攻自破。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誤區,或者,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編造的美麗的謊言。

是不是覺得每個公司的成功都是因為「以人為本」啊?是不是覺得「人才是公司最可寶貴的資源」啊?是不是覺得「公司是我家,未來靠大家」啊……

醒醒吧!

人才,確實重要,但遠遠沒你想像的重要。

同樣的,一個人的成功,個人的努力很重要,但一樣遠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

唉……說出來幹嘛呢?不是說好的,人艱不拆嗎!

先說打工吧。

我年輕的時候(尤其是做律師的時候),我總覺得老闆都是些傻逼,自己才是真的了不起。年紀輕輕,集團公司法務,流氓律師,黑白兩道都混得開……辭職的時候,我媽給我說,要我「惜福」,我不屑一顧,覺得這些都是我憑本事掙來的。(參見:你全懂 、 惜福等)

但經過這些年,人家公司擴張上市蒸蒸日上,我還是沒混出個名堂。

當年汪總說「離開公司,他連條狗都不如」,我笑他真特么的沒骨氣,但很多年後,我發現,他說的才是對的。

我看到過太多的人拍著胸脯嚷嚷「媽的我一年給公司掙幾千萬,公司給我多少多少」,覺得自己屈了才虧大了。我真的什麼話都說不出來,附和他兩句吧,違了本心;實話實話吧,傷了人心。

你確實有能力,也確實給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些貢獻,完全是你一個人的功勞么?你得想一想,這是不是因為你「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緣故?

比如說韓信,厲害不厲害?厲害!但如果沒有劉邦已經搭好的班子、劉邦的信任和支持,他能取得後面的成就么?

你看劉邦的班子,街頭殺豬的(知乎里還看到一個回答論證那時候殺豬的都是很牛逼的,把我給笑噴了)、亡命天涯的、縣裡當個小公務員的……究竟是他們成就了劉邦,還是劉邦成就了他們,這真的是一筆糊塗賬。(說道這裡,安利一個:自由飛:為什麼蕭何、韓信、張良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干?)

更不用說,天下已定,江山都已經打出來了。這個時候,有你不多沒你不少,幹掉了你,空出來的位置有的是人搶著要。集體辭職,哈哈哈……你呀,too young too simple,真真是低估了人心險惡啊!

打工是這樣,那白手起家當老闆的狠角呢?

有一次看《開講啦》,李彥宏自己說的,大意是:

要在現在,即使是我自己,用我今天的資源,重新再做一個百度,都已經不可能了。

我覺得他說的是真心話。時也勢也,做成一件事,時機非常重要。所謂「時勢造英雄」,大抵如此。「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誇張了點,而且風口過了,飛得越高跌得越慘。一個人的成功,機遇(或者說「運氣」「眼光」「貴人」,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你有沒有發現,大富大貴的人,反而特別迷信?別看馬雲說什麼「大後天的太陽」「左手溫暖右手」,他為什麼和什麼王林李一之流攪在一起?還有那些能報道出來的,落馬的官員,身邊這個大師那個大師,為什麼?

因為他們潛意識裡明白:自己今天的成就,根本就不是(或者不完全是)靠他自己得來的。反而是普通白領高級白領,讀書就業,一步一個腳印,所有的成績都是自己拼出來的,他心裡不慌,反而不信這些神神道道的東西。所以馬雲說「每個月兩三萬收入的人最幸福」,踏實啊!

成就大事業,尤其是像劉邦這樣大的事業,完全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項羽「天亡我也,非戰之罪」,換一個角度,又何嘗不是如此?

既然都是靠蒼天垂青,幾個功臣,殺與不殺,其實都是些小事。

這樣說,可能大家接受不了,呵呵。

我們換一種方式,比如,「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句話怎麼樣?很多人相當追捧啊。然而,什麼是戰略呢,為什麼戰略這麼重要呢,戰略上怎麼勤奮呢?

很多明星人物,關於他們的報道,那都是當初「力排眾議」「目光如炬」,咋的咋的,多英明神武一樣。這些人呢,我確實沒接觸。但我周圍一些小小的成功人士,和我聊天,「哪裡看得清楚喲!還是心一橫,媽的這一把賭了!」

賭輸了,重頭來過;賭贏了,人生贏家。

所以,我有一次看得,有人說要在「智商」「情商」之上,再加一個「膽商」,什麼膽?敢賭的膽而已。

一個公司,只要大方向對了,時機對了,所謂的「在風口上了」,就能發得起來;發起來過後,能壟斷市場了,內部管理,其實就是那麼一回事。管理得好一點,多賺一點;管理不行,少賺一點。整個管理都這個樣了,別說你幾個「功臣」!

最後還是回到打工身上吧,經常有些同學,和我說要跳槽,公司這不行那不行,我都只能笑笑。確實,你看到的這些,都是管理上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於一個公司的成敗而言,疥癬之患而已。

做一個打工仔,就要有打工仔的覺悟。不要真把自己當成了主人翁,你就一打工的,想那麼多幹嘛?干一天活,得一天的工資,公平交易,兩不相欠,沒什麼兔死狗烹,誰都用不著埋怨誰。這樣,豈不更好?


劉邦心目中的功臣,他一個都沒殺,就連最討厭的雍齒,他還封了侯。
嚴格講,韓信,彭越,英布不能算功臣,更準確點說算是合作夥伴。
韓信攜三國鼎立之勢,求封王,要知道那個時候劉邦還只是漢王。陳豨那檔子事兒,不管怎麼說,韓信是有所動作的。
彭越既沒有直接響應陳涉,也沒有從項羽入關中,處於一種觀望和待價而沽的地位。與劉邦,就純粹是合作關係。
英布不管是彭越的下場讓他後怕,還是被形式所迫,總之他起兵造反了,而且還殺了荊王劉賈。
開國的皇帝裡面,除了秦始皇,就數劉邦對功臣最好了。
至於說劉邦忘恩負義,就舉兩個例子,奚涓戰死後,劉邦封了他母親為侯,這在那個年代什麼概念。
劉邦帶徭役進咸陽,諸人送行,蕭何比別人多給了兩百錢,劉邦就多封了蕭何兩千戶,這種老闆真是千年難遇啊。
感覺題主是故意的,想要帶節奏。


絕對是初中語文課本惹的禍,不客氣的答主會說你是少年失學,可悲可嘆。

劉邦殺功臣,我問問你殺了誰?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還有陳稀,除了苦大仇深、歷史知名度高的韓信有嫌疑,其他人都是確確實實造了反的,造反不殺留著過年啊?況且臧荼、英布、陳稀,都是劉邦親征帶了兵平了叛。

這鍋不能說是所謂劉邦首創大一統王朝殺功臣就背了的,劉邦肯定也一臉委屈,生逢亂世,大家都是因地制宜,怎麼就被搞得和後面真正的屠夫一樣心理陰暗似的。事情要連起來看,劉邦也是借鑒了項羽的經驗。

當初項羽封了十八路諸侯王,也想壓制老牌諸侯,扶植自己的實力。老趙王、燕王、齊王被安排成代王、遼東王、膠東王,老王舊臣由於跟著項羽入關,反而僭越,張耳佔據趙地為常山王,臧荼佔據燕地為燕王,田都佔據齊地為齊王。結果第二年,不服的陳余、田榮就造了反。
大家都是屌絲翻身,雖說你項羽是所謂的楚貴族,但彼此都沒有依附關係,都是短短几年之間趁著天下大亂,誅暴秦而興。一開始都是各自打拚,為了強敵才所謂聯合,看你強勢才尊你為霸王,和後面劉秀、朱元璋的小團隊先定好尊卑後創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反是必然,利益分配不均也是必然。

這些對於劉邦的教訓是什麼?劉邦這邊,彭越也是相當於自主創業,並一直單獨力抗騷擾項羽後方,英布本來就很有獨立性,何況回到了自己的舊封國,臧荼更不用說,項羽封的諸侯王,最早那還是跟著陳勝的,田榮反項羽還客氣一下等到第二年,臧荼在劉邦消滅項羽第一年就反了。韓信老底雖然是劉邦的,但後期單獨開創分公司,功高震主還數次不聽命令。這麼一幫人,不說造反(還不是謀反!)在先,即使不反,等到劉邦一死,那真是酸爽。

結論就是,只許你造反,不許我平叛啊?韓信作為知名度最高的,加上司馬遷的妙筆,搭上個疑似謀反,證據不足的情況,所以看似其他人也無辜了。而事實是,那一幫人都是狠角色,劉邦平完項羽,都沒怎麼閑下來的南北奔波到處平叛,臨死那年還在和英布戰鬥呢。


就韓信擅自攻齊和要挾封王這兩點,換哪個老闆都無法容忍。
換你是劉邦,面對這種情況早都親自拿刀去砍韓信了,賭多少錢都行。
功臣——啊不,諸侯王功勞再大,想謀反就是死路一條。英布被殺你咋不惋惜?因為謀反成功洗不過來了是吧?
哪怕連大罵漢武狂黑劉邦偏袒項羽韓信的司馬遷,評價韓信時也是說:韓信這小夥子打仗雖然好,就是個性不知收斂瘋狂作死。
沒說他無辜,ok?

真正忠誠不作死的張良陳平曹參周勃灌嬰樊噲夏侯嬰酈商張蒼傅寬等幾千功臣你咋沒記住?

還有題主,可憐時怪世界,得勢了就【我功勞很大所以理應要挾封王】的邏輯或許中二里吃得開,現實里會死得很慘的。現實就是一面鏡子,你對別人就想著牟利後背叛,那就別怪別人初一做十五。

最後友情提醒某些無知還嘴硬的韓信迷:
1、韓信平定河北不假,但別逗逼的想成他和嘴炮王蒯通兩人包攬的好不:
《曹參傳》:漢二年,拜為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月余,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遬東張,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將王襄。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東垣,生獲魏王豹。取平陽,得豹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賜食邑平陽。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鄔東,大破之,斬夏說。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陳餘,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公於鄔城中。戚公出走,追斬之。乃引兵詣漢王在所。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參以左丞相屬焉。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淄。還定濟北郡,收著、漯陰、平原、鬲、盧。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亞將周蘭。定齊郡,凡得七十縣。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故將軍田既。

《灌嬰傳》: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降下臨菑,得齊守相田光。追齊相田橫至嬴﹑博,破其騎,所將卒斬騎將一人,生得騎將四人。攻下嬴﹑博,破齊將軍田吸於千乘,所將卒斬吸。東從韓信攻龍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斬龍且,生得右司馬﹑連尹各一人,樓煩將十人,身生得亞將周蘭。

其他傅寬靳歙的史料就不舉了。總而言之就是韓信指揮有方,但無數的戰功都是劉邦嫡系浴血奮戰打下的,別真以為韓信是超人一人滅世界了。

2、春秋戰國流行分封不假——但臣子僭越稱王的例子還真的很少見,離楚漢最近的就是項屠夫殺熊心和超級反骨王田榮。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臣子功勞巨大理應封王吧——誰告訴我自立為王和要挾封王什麼時候成臣子的合理舉動了?我可不記得春秋戰國哪個國喜歡臣子自立為王啊?還公論?公你妹啊。

3、經理要求升為合伙人,老闆理應熱切歡迎?
經理要求分股份,無可厚非,老闆應慷慨答應?
經理幹活好,所以老闆無法炒掉經理,因為幹活好=有實權?
。。。
。。。。。。

騷年,走到社會去上班就知道了,每一天老闆不炒你都是你的運氣。
想要股份?炒掉都是運氣的了,個別心黑手狠的直接暗殺扔去河裡餵魚,還跟你懷柔啥——哈,犯規?違法?

PS:看著韓信吹,我就懷念當初那在象牙塔里傻白呆的我,社會的染缸傷不起啊┑( ̄Д  ̄)┍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基本可以算是話題終結者了,幫我頂上去讓大家看看,歡迎批評指正評論交流,以下是正文:

所謂功臣,是對一個人前半生的肯定,當他成為功臣的時候,就站在了政治生涯的分界線上,此前,為君主而戰;此後,為自己而戰。要麼選擇急流勇退,要麼就等著成為帝國的隱患然後跟皇帝決戰,而古代中國社會是一個貴族無法久存的社會,帝王家出於自己權力延續的私心,不斷砍伐功臣貴族,使之無法長期存在積攢勢力,讓社會呈現出一堆細碎的土豆狀態,你們都是個體戶,只有老子皇家才能天下第一,不可能讓你有機會發展成巨無霸。而底下人結成勢力(諸侯、節度使、官僚集團東林黨、軍閥)的王朝,基本上全都沒有好下場。所以「功高不賞,待過而罰」是一種皇家內在利益趨動的必然邏輯,決非人情厚薄可以概之。所以殺功臣是每一個致力於國家長治久安的統治者的必備功課,這就是政治,從來都不講人性。所以太上忘情,所以天地不仁,所以君主治理天下的內核都是道家思想,工具是法家,外衣是儒家。

而政治上的失敗者,一多半是在得意忘形的時候被人家下藥的。

善待功臣,可以擴大和鞏固統治的社會基礎,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反過來看,並不是一定要善待功臣,國家才可以長治久安,這是一個有違道德人心的命題,也是一個殘酷的命題。劉邦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屠戮功臣,而從文景到一代雄主漢武帝,對所謂功臣團隊一樣是儘可能發摧殘壓抑,老功臣的後裔自然是棄如敝履,就是在革命中永立新功的老幹部、新功臣,一樣是卸磨殺驢。為什麼?因為一切資源都壟斷在帝王家手裡,中華十萬里,何地無人傑?天下這麼大,每天都有新生的才俊以供驅策,這些人物美價廉,不居功,不自傲,沒有臭脾氣,有的只是勤奮和謙恭,心懷感恩,積極上進,有這麼多這樣的新人給老子服務,哪裡還需要什麼「功臣」瞎嗶嗶了?「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老子能給你立新功的機會,就是絕對的厚待了。

人世間的主僕關係,不要設想的太好,一般的好也不要期待,如果老闆待你比較厚道,那是意外,不是常態,只是個別,不是普遍。

在現在的職場上,情況也差不多,很多公司和老闆都把「善待功臣」作為所謂的企業文化大肆宣揚,如果功臣還有剩餘價值,善待一下是可以的,如果只能吃老本,不能立新功,居常鞅鞅,心懷怨望,就像《紅樓夢》里焦大一喝多就拿自己當年從死人堆里救老太爺、自己喝馬尿的歷史說事兒,總覺得你當年的貢獻是一筆巨大的存款,就想以後在公司的ATM機上隨時支取利息,那你肯定錯了,你以為老闆欠你的,其實老闆早就認為你是亟待剝離的負資產了,記住一句話:離了誰太陽都會照常升起。

如果你確實是被老闆當成功臣來供養著,天天說離了你地球就不轉了,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老闆把你當所謂的典型,拿你來忽悠那些看不透世相的小兵仔,你也是在為虎作倀,從本質上講,你丫也是在立著新功。

回到我一直鑽研琢磨的《道德經》,裡面講大道的作用能德被萬物,使「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講的是啥意思呢?說的就是說聖人(或者說做人)就要像自然大道一樣,適用的時候就要運用,不適用的時候就不運用。

做個通俗點的比喻,聖人要把自己當成民眾的衛生紙一樣:拉了就要擦,擦了就要扔。

擦完了,紙還粘在屁股上不掉,就是功成身不退的處境。人能忍得了紙粘在屁股上一會兒,還能忍得了一輩子?哪怕這個紙黏得再緊再以功臣自居,終究還是要被人從屁股上撕掉的,因為人還會拉。衛生紙只有在完成使命之後(功成)到廢紙簍里去(身退),才不會將來被人從屁股上撕下來(是以不去)。明白了嗎?老子在《道德經》里把世間的道理講得清楚明白,可真能看懂的,又有幾人?看懂又能看透的,又有幾人?看透了能放下的,又有幾人?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嘆人間、名韁利鎖,紛紛擾擾。

人生路,路迢迢,誰道自古聖賢多寂寥?

若一朝,看透了,一身清風爭多少。

以上。

微信公眾號:「江湖寥落爾安歸」,

http://weixin.qq.com/r/HURdRUnE4BSfrQ0m9xE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剛剛上線,每天更新有價值的乾貨推文,歡迎關注,快來坐把前排交椅~


題主是信了太史公的邪,他為了黑老劉家不遺餘力。

仔細翻翻列傳,你會發現,劉邦殺的都是異姓諸侯王,彭越、英布、韓信、盧綰,而沛縣出來的老團隊都活得好好的,韓信、盧綰兩個傻缺,本來是劉邦核心團隊,結果貪圖富貴非要做王,那就對不起了。劉邦殺的都是潛在的敵人,這是統一兼并戰爭的繼續。


沒什麼可洗的,但是可以教你一句話: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在大勢面前,交情就是個屁。世界上最可信的是交情,最不可信的也是交情。劉邦的確殺害大功臣,說不觸及核心團隊這種話,那盧綰、樊噲也不是核心團隊嗎?張良為什麼要從赤松子游?

說劉邦忘恩負義好像也不算錯,只不過多少有些苛刻了。劉邦是明於大勢的人,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不能都得去做。

所以換個角度想,張良為什麼要從赤松子游?世界上最可信的是交情,最不可信的也是交情。待人或者自處,沒什麼巧方法,一個誠字足矣。


劉邦殺的不是功臣,是異姓王,最多只能算盟友。真正的功臣,蕭何、張良、樊噲、曹參都享盡榮華富貴,壽終正寢。韓信屬於自己作死,而且還是一作再作。即便如此,他也不是死在劉邦手裡,而是死在了呂后手裡。


這個問題我也是醉了。你可以先去看看韓信投靠劉邦前是什麼情況?在項羽的手下,韓信只是個執戟郎,在劉邦手下呢?雖然是蕭何的建議,可最終劉邦是拍板的,而且劉邦對韓信還是重用的。後來項羽想要拉攏韓信,知道韓信怎麼拒絕的嗎?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所以,說到底。真正重視韓信的,是誰?是劉邦!
但是,韓信是怎麼對劉邦的?當初劉邦和項羽打得不分上下,需要韓信來救援的時候,結果韓信卻要當齊王。僅此一條,他對得起劉邦么?


一個政權長治久安的基礎是底層的老百姓,殺不殺功臣跟政權能否長久沒有必然聯繫。
劉邦往前數,商鞅,白起,呂不韋都是對秦有大功的人,殺了也就殺了,秦照樣是虎狼之師(尤其是商鞅,人雖然死了但是政策留下來就行,死了一個商鞅還有張儀,范雎,李斯等等人才湧向秦國,根本不存在題主說的留不住人才情況);劉邦往後數,呂雉弄死那麼多人,景帝也逼死了大功臣周亞夫,照樣迎來漢武盛世。
歸根結底中層底層人民只要能過安穩日子,高層死幾個人不會有太大問題,反而有利於最高層的統治。
所以,劉邦充其量殺了幾個異姓王,老百姓有吃有喝安安穩穩過日子,會因為韓信彭越這些人被殺去造反?
秦始皇倒是沒殺功臣,但是他把千千萬萬最底層的老百姓折騰的沒活路,這比殺幾個幾十個功臣可怕的多。
換成題主的說法,你是一個大公司創業時期就跟著老闆的副經理,年薪幾十萬上百萬,老闆把總經理開除了,你就跟著辭職?公司所有的高層中層集體辭職?怎麼可能。
再說從劉邦的公司辭職,難道往北邊的匈奴跳槽?
最後,劉邦治下的百姓生存狀態比秦朝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後面接任的呂后,文帝,景帝都沒很折騰老百姓,當然就能長治久安了。


兩隻螞蟻在船上,後來船翻了。一隻螞蟻帶著一群螞蟻爬到了左邊的最大的木塊上,另一隻螞蟻帶著另一批螞蟻爬到了右邊的最大的甲板上。後來只有爬到了左邊木塊上的螞蟻漂到了島上,建立了新的螞蟻帝國。許多年後,螞蟻們認認真真地在分析那隻爬到左邊木塊上的螞蟻到底為什麼爬到了左邊而非右邊。

有的人說,因為他有大局觀,夜觀星相看出了左邊才是風去的方向。

有的人說,因為他不是普通螞蟻,他的腿上有72個黑子,而且他老媽其實是被龍強姦的。

還有人說,因為他善於聽從其他螞蟻的意見,當時有翻船三傑一致建議他往左去

更有人說,因為他的道德高尚...

當然咯,很多默默無聞的螞蟻或者爬到了一個稍微小一點木塊上最終沉沒,或者還沒來得及爬就被浪花攪入了海底,或者乾脆爬到了最高的桅杆上卻最終差了幾十米沒有漂到大陸。這千千萬萬的螞蟻當中,有慈父,有孝子,有君子,有高手,有智力超群,有文武雙全,但是他們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在了無邊的海洋里。

亂世,什麼是亂世,亂世就是所有規則,法規,道德,禮樂都崩壞的時代,這樣的時代,什麼道德啊,能力啊,武功啊,家世啊,相貌啊統統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運氣。就是不被滔天巨浪給捲走的運氣。真正的亂世根本就由不得你去做什麼選擇,即便你看得清未來的大局,也不意味著你就可以存活。因為有時候你恰恰就不在那塊最終能靠岸的木板上,而且偏偏隔得很遠。

當然了,人們不喜歡亂世,人們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因此人們要杜撰出神明,通過祭祀來獲得雨水和豐收,儘管這其實根本不管用。同樣人們也要杜撰一些原因來解釋亂世的英雄,如此自己才有可能成為英雄。人類是一種必需要有希望才能活下去的動物,如果讓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一輩子註定會低人一等,生活拮据,而且朝五晚九,幾十年不變,恐怕有一半的人是要自殺的。人需要有希望,所以需要相信自己也可能成為英雄,可能一夜暴富,可能改變命運。因而人們需要解釋,需要汲取帝王將相成功的經驗,哪怕這些經驗如同祈雨一般虛無。

劉邦不尊重讀書人,把讀書人的帽子摘下來往裡面尿尿;曹操屠城,一城百姓與他們軍閥混戰有何關係;李世民殺兄囚父娶嫂;成吉思汗不到十歲就因為搶個鳥把親弟弟殺了....這些個皇帝掌權之後已經被讀書人美化了不少但污點依然抹不幹凈,可以想見,現實當中他們恐怕更加王八蛋不知多少倍。然而,那又如何?他們運氣是極好的!尤其是劉邦,其實比起秦始皇水平差了不知多少倍(參考絕對量匈奴,秦始皇可是牛哄哄地兩線作戰抵禦匈奴)兩個人的兒子都不怎麼爭氣,但人家劉邦就是有好孫子,好曾孫,好重孫,這種東西哪裡是人力之可為呢?

為什麼我沒有中上億美金的彩票,一夜致富呢?是我不夠仁義呢,還是我不夠善良呢?

我想應該是我不夠帥吧!也許我該去整整容............


反了,如果皇帝水平恆定一般。不考慮天降奇才和天生傻叉。開國功臣殺得越多。越能延壽你這個王朝。因為勛貴少了,土地兼并也就相對慢了些。至於辭職。很不幸,沒有第二家公司給你跳槽。而且中國從來不缺想當官的人。你不幹有人願意替你干。即使是有殺身之危


1、韓信是被「夷三族」,彭越不僅被「夷宗族」,還被剁成肉醬遍賜諸侯,至於他們的親屬,依據《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

可以說,韓信、彭越就是按照謀反的罪行處置的。

那麼他們究竟是否有謀反呢?


2、劉邦兩次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韓信兵權的時候,韓信沒有反;

武涉與蒯通勸他在楚漢之間保持中立的時候,韓信堅決站在了劉邦一邊;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韓信反。高帝問諸將,諸將曰:「亟發兵坑豎子耳。」高帝默然。問陳平,平固辭謝,曰:「諸將云何?」上具告之。陳平曰:「人之上書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

在劉邦想貶黜韓信的時候,劉邦也沒敢在他看來,韓信的部隊比自己精銳,用兵的水平也比自己高,因此不敢直接發兵攻打。

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眛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 「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韓信如果真的蠢,或許就不會帶著老朋友鍾離眛的人頭去見劉邦了,他應該是感覺到了什麼,但是在他看來,自己並沒有背叛過劉邦,劉邦沒有理由殺他。

在這最後一次他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時刻,他仍然選擇只是希望作為一個諸侯王,希望得到劉邦的信任,而不是反叛。


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中是這樣分析韓信、彭越的罪狀的:

案陳豨當初受命時,未必有反心,信安得與之深言?呂氏以失南北軍而敗,信是時,與長安將相大臣,一無要結,豈有但恃家臣徒奴,可以集事之理?趙、代、長安,相去數千里,聲援不相及,信苟決發,何待豨報?部署既定矣,豨報不至,又可已乎?其誣不待言矣。 韓信、彭越罪狀之誣,少深思之即可見,即黥布亦非有反謀,迫於不得不然耳,況盧綰乎?因循數年,身死,嗣子文弱,必不能復有反謀,漢朝亦不之忌,豈不可以久存?然終不免於賁赫、張勝之交構,則其時各種情勢,固皆與封建之制不相容。

歷史沒有給出韓信作為楚王時候謀反的證據,卻給出了韓信與陳豨的密謀,而此時作為長安一個沒有兵權的淮陰侯,他又有什麼勢力去造反呢?

如果韓信與彭越並沒有造反,那麼他們究竟為什麼要死呢?


3、要說韓信做的最不地道的事情,那就是是以近乎要挾的方式獲得「假王」以及廣大的封地;

在《中國通史·政體》一節中,呂思勉也分析了秦漢之際人們對於「封建」的看法,也分析了韓信、彭越之所以如此輕易就被殺掉的原因(為避免斷章取義,所以全文引用了):

封建政體,沿襲了幾千年,斷無沒有反動之力之理。所以秦滅六國未幾,而反動即起。秦漢之間以及漢初的封建,是和後世不同的。在後世,像晉朝明朝的封建,不過出於帝王自私之心。天下的人,大都不以為然。即封建之人,對於此制,亦未必敢有何等奢望,不過舍此別無他法,還想藉此牽制異姓,使其不敢輕於篡奪而已。受封者亦知其與時勢不宜,惴惴然不敢自安。所以唐太宗要封功臣,功臣竟不敢受。見《唐書·長孫無忌傳》。至於秦漢間人,則其見解大異。當時的人,蓋實以封建為當然,視統一轉為變局。所以皆視秦之滅六國為無道之舉,稱之為暴秦,為強虎狼之秦。然則前此為六國所滅之國如何呢?秦滅六國,當恢復原狀,為六國所滅之國,豈不當一一興滅繼絕嗎?儻使以此為難,論者自將無辭可對。然大多數人的見解,是不能以邏輯論,而其慾望之所在,亦是不可以口舌爭的。所以秦亡之後,在戲下的諸侯,立即決定分封的方法。當時所封建的:是(一)六國之後,(二)亡秦有功之人。此時的封建,因漢高祖藉口於項王背約,奪其關中之地而起兵,漢代史家所記述,遂像煞是由項王一個人作主,其實至少是以會議的形式決定的。所以在《太史公自序》里,還無意間透露出一句真消息來,謂之「諸侯之相王」。當時的封爵,分為二等:大者王,小者侯,這是沿襲戰國時代的故事的。戰國時,列國封其臣者,或稱侯,或稱君,如穰侯,文信侯,孟嘗君,望諸君等是。侯之爵較君為高,其地當亦較君為大。此時所封的國,大小無和戰國之君相當的,故亦無君之稱。諸侯之大者皆稱王,項羽以霸王為之長,而義帝以空名加於其上,也是取法於東周以後,實權皆在霸主,而天王僅存虛名的。以大體言,實不可謂之不愜當。然人的見解,常較時勢為落後。人心雖以為允洽,而事勢已不容許,總是不能維持的。所以不過五年,而天下復歸於統一了。然而當時的人心仍未覺悟,韓信始終不肯背漢,至後來死於呂后之手,讀史者多以為至愚。其實韓信再老實些,也不會以漢高祖為可信。韓信當時的見解,必以為舉天下而統屬於一人,乃事理所必無。韓信非自信功高,以為漢終不奪其主,乃漢奪其王之事,為信當時所不能想像此恐非獨韓信如此,漢初的功臣,莫不如此。若使當時,韓信等預料奉漢王以皇帝的空名,漢王即能利用之把自己誅滅,又豈肯如此做?確實,漢高祖翦滅所封的異姓,也是一半靠陰謀,一半靠實力的,並非靠皇帝的虛名。若就法理而論,就自古相傳列國間的習慣,當時的人心認為正義者論,皇帝對於當時的王,可否如此任意誅滅呢?也還是一個疑問。所以漢高祖的盡滅異姓之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茶、盧綰。惟長沙王吳芮僅存。雖然不動干戈,實在和其盡滅戲下所封諸國,是同樣的一個奇蹟。不但如此,漢高祖所封同姓諸國,後來醞釀成吳楚七國這樣的一個大亂,竟會在短期間戡定;戡定之後,景帝摧抑諸侯,使不得自治民補吏;武帝又用主父偃之策,令諸侯各以國邑,分封子弟;而漢初的封建,居然就名存而實亡,怕也是漢初的人所不能預料的。

韓信、彭越、英布、盧綰、張敖,都是被人舉報謀反的。

無論是劉邦的發小同窗盧綰,還是對劉邦恭敬有加的張敖,都免不了被舉報和追究的命運,張敖若不是娶了呂后的獨生女兒魯元公主,恐怕也不會以侯爵善終,畢竟韓信、彭越的冤案也都做了,又怎麼會因為證據不足放了張敖呢。


如果劉邦已經打定了主意要消滅這些異姓王,那麼實際上異姓王們做過什麼很重要麼?

只要是異姓王,那便是劉邦所必須要打擊的對象,他要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要清除這些異姓王。

但是,在劉邦清除了異姓王之後,他卻並沒有完全實施郡縣制,而是郡國並行,為什麼呢?


4、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也就是說很多地方還是存在同姓諸侯王的局面,照理說中央集權的話不是全國實行郡縣制來的更徹底么?

然而或許國家真的太大了,如果只設郡縣兩級是管不了的。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漢代有一百多個郡,一個郡管轄十個到二十個縣。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

西漢後期的地方行政區劃以一百零三郡、國統轄一千五百多個縣、邑、道、侯國。

以中央政府去直接管理一百多個郡,這個難度可想而知,實際上是無法有效的直接管理的,所以在消滅幾乎所有的異姓王之後,劉邦的做法就是冊封同姓的王來進行部分區域的統治,這些王國的統治範圍佔到了全國一半左右,實際上「封建」這個制度還是存在的。

而在景帝、武帝兩代人的努力下,諸王的權力被削弱甚至剝奪了,而與此同時帶來的就是管理範圍的擴張,所以也就是在武帝的時候,劃天下為十三州進行監察, 每州設置刺史一名,品級不高卻可上達天聽,之後這個監察官逐漸發展成了地方行政長官,而州也逐漸由一級監察單位成了一級行政單位。

郡縣制的好處之一其實就是每個郡縣的力量很弱小,不足以跟中央抗衡,但是當州一級的行政級別出現之後,一個州的力量其實跟一個異姓諸侯國差不多,當中央政府的力量不足以控制全局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地方割據抗衡中央的局面。

直到唐代,面對藩鎮割據,依舊沒有太好的辦法。中央對地方的限制與制衡,一直是歷代統治者所頭疼的問題。


5、初漢的劉邦,他能想到的只是冊封同姓王,這些封國的太傅與丞相由朝廷任命,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諸侯王們的年紀漸長、羽翼漸豐,開始驅逐太傅與丞相,甚至與中央開始抗衡,或許劉邦也想到了,但是他也無能為力了吧。

而在韓信與彭越看來,天下不是皇帝一個人所能夠治理的,必然通過分封來解決,這是他們在底層思維上的認識。回到呂思勉的那兩句話:

韓信當時的見解,必以為舉天下而統屬於一人,乃事理所必無。 至於秦漢間人,則其見解大異。當時的人,蓋實以封建為當然,視統一轉為變局。

張良說過的一句話其實可以側面佐證這一觀點:

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至於當時的要挾,想必韓信自己心裡也是清楚的:

五年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良對曰:「楚兵且破,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為戰,則楚易敗也。」於是漢王發使使韓信、彭越。至,皆引兵來。

所以,對於功臣們來說,讓劉邦領導一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全國是不現實的,那麼必然是要用「分封建國」的方式來處理,大家跟著劉邦混,其實說白了也就是為了封地食邑嘛。

在這點上,韓信、彭越等人希望獲得封地在他們自己的認知範圍內是具有合理性的。所以並不是他們傻,而是他們沒有想到劉邦會用同姓王來代替異姓王。


6、其實劉邦對樊噲和蕭何也是下過黑手的。

《史記·陳丞相世家》

高帝從破布軍還,病創,徐行至長安。燕王盧綰反,上使樊噲以相國將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惡噲者。高帝怒曰:「噲見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陳平謀而召絳侯周勃受詔床下,曰:「陳平亟馳傳載勃代噲將,平至軍中即斬噲頭!」二人既受詔,馳傳未至軍,行計之曰:「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媭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未至軍,為壇,以節召樊噲。噲受詔,即反接載檻車,傳詣長安,而令絳侯勃代將,將兵定燕反縣。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

劉邦因為樊噲「黨於呂氏」,甚至走個法律程序都不要了,讓周勃到軍隊中直接斬了樊噲。如果劉邦再活久一點,知道「商山四皓」的事兒是誰給呂后出的主意,你們覺得張良會怎麼樣?

還有蕭何:

《史記·蕭相國世家》

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 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繫之

7、晚年的劉邦,一次次御駕親征,到了英布造反的時候,劉邦已經60歲了,甚至英布都覺得皇帝這個時候是不會親征的,但是劉邦還是親自來了,甚至在這次征戰中被流箭射中,真的可以說是親臨一線指揮作戰。

在擊破英布之後,劉邦回到家鄉,酒酣之際,有個這首著名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場,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8、回到這個問題。

劉邦殺功臣的目的是剪除異姓王,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從這個角度,他做的是對的,一個需要集權的中央,是不能允許異姓王們的存在的。


9、關於原來的例子。

大家說我的例子舉得不恰當,我個人覺得:

當初阿里創業的時候,十八個人都是有股份的,我們今天看到的BAT,創始股東都不是一個人,而創始合伙人在今天也不是少數,換句話說,很多公司的股權結構只能說是穩定,但是並非高度集中的。

一起創業的合伙人都擁有股份,這在今天很正常,之後創始人驅逐合伙人的也不少;

很多員工不滿足於高薪,而是想要股份,這也很正常;


韓信的問題是他採用了「要挾」的方式去要股份,他以為這是未來的飯票,沒想到領了飯票的都上了黑名單。


a公司準備收購b公司,收購合同條例,具體細則什麼的都談好了。結果a公司的某部門經理為了自己的業績強行弄了波惡性競爭,結果讓b公司同仇敵愾,付出了比原計劃多得多的價碼才拿下b公司,還讓a公司搭上了幾場官司和一個元老級員工。

a公司拿出半數資金和很大一部分精英員工給了某個能力極強的部門經理,讓他去別的城市建立分部,開拓市場。那個經理果然不負眾望,經過幾年的運作,分部的規模已不在本部之下,然後這個經理突然就跑過來說,老總啊,乾脆把分部叫做c公司,讓我也當個老闆吧。而這時本部正全力應對著競爭對手的惡性競爭,迫不得已之下只能答應了他。

問:當一切塵埃落定後,該怎麼對付上述部門經理?


您就知道韓信了,怎麼不提雍齒啊?


主要還是韓信人氣太高,你才會這麼覺得。你心裡根深蒂固覺得韓信是個好人,那麼把他殺死的劉邦當然就是壞人了。

不學會跳出二元思維,你永遠看不懂歷史。


誰告訴你不忘恩負義就能守住江山了?


劉邦真心很冤~~他要求封王的時候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這情況等同於要挾,打齊國的時候也是,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投降,這時候韓信進攻齊國只能說明一點,韓信的兵已經不是漢軍,而是韓信的私人部隊了,如果認真點說的話劉邦把韓信從一個小兵提拔為元帥忘恩負義的應該是韓信才對。


推薦閱讀:

劉邦有沒有大志?
為什麼劉邦的很多發小都能夠帶兵打仗,而且都很牛逼,而他們之前有吹鼓手、賣席子的、賣狗肉的、趕馬車的。?
漢初至漢武帝時期的對匈作戰是否有意義,是否很重要?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漢高祖劉邦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