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在建築設計的應用大嗎?
大學生一枚,關於這個,一種說法是對建管、造價的應用大,但對建築學卻然並卵,另一種說法是這是一種趨勢,而且一些大院也在推廣,甚至聽學長說,深圳的設計院招人時如果不懂BIM直接被刷。所以就疑惑了,到底這個對我們專業的作用大嗎?有沒有必要去參加相關的社團(ps.我們學校有個BIM社團),參加會不會是耽誤時間
淺談一下BIM目前在設計院的應用以及我的所見所聞吧,我作為某項目的bim專業負責人,也推動了一些院裡面的bim標準,既不吹捧也不貶低,實事求是的說。
其實嚴格來說BIM不僅僅是Revit或者ArchiCAD軟體,也不僅僅是建模,他是涵蓋了整個工程過程的總稱。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因為我們做建築設計的人只是需要接觸其中的設計環節就夠了,我今天想說的就是BIM目前在設計院的真實情況。
在說之前,我想告訴大家一個我的觀點,武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拿武器的人的功夫。
那麼BIM軟體也是同樣的道理,據說現在外面專科技校都培訓Revit建模,市場上這些專科生做的BIM模型價格便宜效果也很不錯,但是很多業主任然會選擇價格較高建模不一定非常專業的設計院的人來做,這是為什麼呢?
就是看建模人的功夫了,會軟體很重要,懂建築才是核心。
其實我大學就會開始用ArchiCAD做設計了,後來到設計院才開始學習天正,SU的。
有種從雲端到地面的感覺啊,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不堅持下去呢?
因為我發現我周圍的人不會用ArchiCAD,那如果項目很大的話,我和合作夥伴的對接就會很麻煩。
比如同事用SU建了項目的用地環境,我用ArchiCAD建造了項目的住宅建築,那我就沒辦法和同事協作了。
這也是我後來工作後做BIM使用Revit沒用ArchiCAD的原因,因為機電、結構專業的人都沒聽說有ArchiCAD這個軟體。
其實從建築設計的角度來講,我覺得ArchiCAD是非常好用的,非常符合建築設計師的習慣,但是無奈其他專業的人不會用,所以就造成了這個軟體的局限性。
這也是Revit的高頻使用率的原因吧,接下來我將會在這篇文章告訴大家BIM在設計院實際運用的情況,和我個人覺得對於工程中BIM的合理定位。
協同設計
我在設計院做過BIM設計的建築專業負責人,我們分所的協同合作原則就是我創立的,我應該是我們所的第一個把BIM運用到實際項目並有價值收穫的人,就是收到錢了~
也是整個設計院第一批摸索協同合作的人。
協同是什麼意思呢?
以往大家做BIM設計都是用鏈接的形式來結合各專業的圖紙模型,還有項目的各個部分的圖紙模型,類似於CAD的鏈接。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一次建造完成呢?
那是因為Revit的內存消耗太大了,如果項目很大的話只能通過各個子系統來拼湊整體的模型,否則電腦就帶不動。
當然有的設計公司專門花錢建一個中央電腦,這個還是有優勢的,不過國企嘛,不見兔子不撒鷹,大家懂的。
當然這種模式的缺點就是實時性太低,溝通和時間成本太大,依然是以往的天正CAD畫圖的工作模式,畫完圖還要打個電話,「喂喂,xx專業鏈接下看看,有沒有問題...」
而協同工作的話就完全不一樣,可以實現多個人在同一張圖紙上面繪圖、建模,實時更新的工作方式。
通常設定好每個人的工作範圍以及原則以後,就會形成互不干擾,又能實時查看對方進展的這麼一種工作的好處。
比如我增加了一面牆,更新一下,我的同事就可以看到這面牆,就可以知道我的進度。
我們就可以分頭來快速解決一個項目,比如地下室因為建築專業都是一個人負責的,人多了也沒用,因為沒辦法協調工作,最多就是找新人畫大樣。
是協同就不一樣了,可以多個人來做,節約時間,節約設計周期,同時我覺得這個是BIM做建築設計的最大優勢。
想像一下,除了本專業外,我也可以實時的看看地下室暖通專業的風管走向,看看這些區域的凈高和空間感受。這種感受是以往CAD畫圖享受不到的。
一些項目總結下來,我個人覺得這個模式的最大的問題不是軟體,而是管理,如何根據項目的性質來分配工作,如何與各專業合作尤為最重要。
我們曾經試驗過根據建築的構件來分配工作,比如專門分配人畫幕牆,畫梁,畫剪力牆,畫柱子等等,有點像工廠似的的操作,每個人負責一個類型的構件,流水線的一種生產模式,各司其職。
也實驗過根據建築的性質或者樓層來分配工作,比如做一個地下室的BIM設計,一個人畫負一層,一個人畫負二層。這樣的話,這個人就對於自己的設計範圍就有較強的責任,也是一種高效的模式。
這些其實我都試驗過,也和很多專業做BIM諮詢設計的公司交流過。後來我們總結了一套兩者兼有的模式,既根據構件分配,也根據建築的設計範圍分配,大家都會有自己的責任。
這還是很高效的,大家都可以獨立也可以協調工作,當然這還是我們內部專業的工作分配。
跨專業的話,我們曾經試驗過多專業在一個協同裡面繪製,剛開始很爽
當然沒過幾天機器就爆了,因為實在沒辦法參數太多,關閉工作集也沒用。
當時想了一個招,就是土建專業的做一個協同,機電專業的做一個協同,最後跨專業之間鏈接,這個模式既能保證協同工作,同時也可照顧到電腦的性能。
這確實是有效的,後來我們所有的BIM項目都是延續這種模式工作至今。前不久我問了一個專門做BIM諮詢的公司,發現其實大家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樣的。
其實BIM,我覺得單講軟體的話,上網看看教程,做幾個項目就熟了,但是真的把它運用到項目中,還是要看設計者分配協調的方式,要不然和天正有什麼區別呢。
工作模式就聊到這裡,這個信息對於剛接觸BIM設計的公司而言應該是很有價值的,大家可以試一下。另外很多專業公司的BIM工作模式都是要花錢購買的。
工程運用
那麼我想大家其實最關注的應該是,BIM到底在工程設計中可以用來幹嘛?
好像除非被業主或者政府硬性要求使用BIM以外,其實大家還是習慣用天正來作圖。
大部分人發現用Revit畫圖的效率也不是特別高。
Revit修改麻煩,標註不習慣等等都是減低工作效率的問題,而且遇到一些複雜的立面造型,你又不得不花時間去做族,CAD畫線條就完了,做Revit就不行必須把模型建出來,這些就是時間成本很高昂的事了。
最可怕的是你費盡心思做出了一個族,業主突然告訴你這個造型不要了,還是很崩潰的。
施工圖除了繪製圖紙以外,總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根據規範和各專業條件修改,所以修改的內容會特別多,Revit改圖還是有點不方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我們可以探討一下。
不過Revit 的好處是成圖比較方便,不過代價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前期的梳理。
說了利弊我想說說我們現在對於BIM設計的工程定位,我發現現在大家對Revit都持有正反兩方面的爭論和意見,其實我也是矛盾的。
我看了下目前BIM爭論的最大問題大家都沒提到,這個問題是BIM的硬傷。
這就是現在不管甲方,施工單位建設項目的時候,他們都只認可那個簽字蓋章有法律法規效應可以指導合同指導施工的藍圖,而不是BIM模型。
而Revit的最大價值不是成圖,是那個信息模型,可偏偏最後所有方官方認可的只是那個蓋章的圖紙,這就是最根本的問題了。
設計方或者甲方就會想,既然最後合法的是簽字蓋章的二維的藍圖,那我為什麼還要費盡心思(花那麼多錢)去做一個沒有法律認可的模型呢?
施工方會想,我只能按圖紙施工,這個是合法合規的,BIM是個什麼鬼?出錯了找誰!
我問過很多大的施工單位(中建系列的),BIM信息施工目前也只是一種給業主的噱頭。
所以這就是問題了。BIM想要有大的發展估計得有一些配套的專門法律法規來承認它的合法性,比如現在某些城市大型公建招標必須使用BIM,也是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
那麼現在BIM沒有法律法規效應可以用來約束項目,也就是修改了模型還是得出圖,大家都不認可模型,那麼BIM出路在哪呢?
所以BIM目前的有一條出路就是幫助甲方優化項目,說白一點就是翻模+諮詢。
我們可以根據圖紙做出模型,回過來幫忙優化設計圖紙。
優化各專業碰撞問題,量化原來平面圖紙無法計算的管線用料。
比如水專業有彎管的地方,就會多一些接頭,這個是平面圖紙沒辦法交待的,有時候預算的也會有一些誤差。
但是BIM還是相對準確的,所以按照BIM的數據施工的時候備料就會準確一點。
反過來招投標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促進的作用,施工單位很多都是依靠這些設計變更什麼的變著法的要錢,有準確的BIM模型還是可以幫業主省點的。
施工單位也可以看看BIM的模型,來指導施工,提前找出工程的問題。
不過這些也是我們理想的狀態,最實際情況就是甲方沒人懂BIM,施工單位更是不會,軟體都打不開。
我們做出BIM諮詢模型以後,甲方負責人就拿著這個成果跟領導邀功~這就是最最真實的情況了。
BIM的路還是有點長的。
其實BIM這玩意顯而易見就是建築信息化。
信息化有啥用?就是用來管理和決策的。
學生有沒有必要學?有必要 = = 當你用了RV或者ARCHI之後,你的設計效率和設計質量就會直線提高。但是前提是你有腦子知道什麼是好的。對於大多數在校生而言,設計好不好就是ps的事情,所以在學校用BIM很扯淡 = = 但是好處是有的。你看我大學裡一直用Revit做設計,基本上每個設計都只需要別人30-40%的時間,完全杜絕了通宵熬夜。
但是說到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對設計而言,是參數化設計。除此之外都是苦逼翻模。要麼就是傳統設計師,每天研究規範。當然規範不可少,翻模員也不能少。
通過BIM模型的信息在設計階段進行參數化設計,才能真正體現BIM的作用。不懂程序的設計師遲早被時代所淘汰。
再就是BIM軟體如何選擇?不用想了。建築設計師肯定是Rhino+Revit/Archicad。
講真,如果Coding技能點的高,很多規律性強的項目都可以完全參數化設計。
Catia(DP)和bentley是CAM軟體,不適合設計適合建造深化。
如果只把BIM當作建築的設計,那是有限的。
把BIM當作建築全周期應用中的設計環節。那就是很有用的,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其它很多回答談過優缺點和應用了。
它就是個設計的工具,和手繪,cad一樣的重要性。有時間有條件學著也不會吃虧。跟手繪,cad周期一樣,快的一周半月入門,3,5個月熟練,幾年精通。如果用於畢業招聘,你介於入門和熟練之間就夠了。你也保不齊以後是什麼設計的方向和內容,選著哪種工具最合適。就像你玩遊戲一樣,什麼技能都點開一個唄有比沒有強,再看情況往一個方向去專精。
築sir講的很細。問問題的同學其實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問題,沒有認真了解研究過的東西,我們實際上是不能簡單判斷她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任何事物只要關注的人多,那一定有說好的,有說不好的,因為事物本來就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如果還在學校,建議至少認真了解一下,參加幾次各種相關活動,深入了解後再考慮應用大還是小的問題。
BIM是一個多專業、多階段、多參與方的協同平台。
我建議你能多研究,最好能成為第二學科。
BIM是個大範圍,我只能告訴你必須要學REVIT,否則將來出來找工作就會像現在找工作說自己不會用CAD一樣。
我司所有項目都用REVIT畫。
看到樓上用廣聯達和魯班做BIM,我覺得用魯班和廣聯達做BIM只是建個模型,模型中含有的數據很少。魯班和廣聯達都是三維預算起家,建立的模型充其量就是做成本控制、材料管理等和預算有關的事。這麼說吧,如果我不用魯班和廣聯達的BIM系統而是用魯班和廣聯達的算量軟體,照樣可以做,魯班和廣聯達的BIM是翻模,而不是建模。
忘記告訴你了,魯班和廣聯達的BIM系統是忽悠人的。
他們的技術三維算量上,只要會魯班和廣聯達的三維算量軟體,和安裝發生點碰撞,就可以了。
------------------------------------------
廣聯達算量的軟體,1萬多,套個BIM的殼,翻了幾倍的賣,內部東西都差不多。廣聯達的自主平台也特別差,雖然起家比歐特克晚一點,不過圖形平台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各種搞公關,搞造價壟斷,壓榨施工企業與諮詢公司,其實軟體根本就不值這個價。我會告訴你,廣聯達技術很爛嗎,廣聯達營銷很噁心嗎?
魯班,呵呵,那個能叫BIM,幾個算量軟體疊加在一起,除了可視化,有協同嗎?搞了破系統,連殼都做不好,還賣100多萬,不過施工單位也願意買單,人傻錢多,畢竟施工單位喜歡壓榨底層員工。魯班還融資了3億,估計是最後的瘋狂了,因為沒有數據處理能力和圖形平台,所以結果只有死,早晚的事,魯班老總楊寶明也玩知乎。
魯班宣傳上說自己做了上海中心、蘇州中心,成都綠地中心。我來告訴你內幕,上海中心業主沒有找魯班做上海中心,只是找了一家業內知名的諮詢公司做預算和造價,因為忙不過來,所以外包給魯班,而且只是一層的機電設備,沒錯,魯班說它自己參與了上海中心,如果不信,可以去已經竣工的上海中心下面看,直接參与上海中心建造的單位上面都有,你找不到魯班。
蘇州中心他媽的就更扯,蘇州中心的施工單位是蘇州二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BIM,正好魯班打著BIM的牌子,一下子忽悠住了,後來因為拿不出東西,只能做做對量的工作,魯班宣傳說幫蘇州中心節約2000噸鋼筋,其實是蘇州二建的預算員與魯班的人對量對少了2000噸,因為蘇州中心項目預算員水平確實差。蘇州二建內部人把魯班董事長罵成狗了,騙了蘇州二建將近1000萬。你要想想啊,施工單位利潤才百分之2-5,1000萬相當於好幾個項目的利潤了。
還有綠地中心,綠地在上海名聲特別差,房子質量差,不信可以百度綠地馬鞍山偷鋼筋。綠地欠華東院2年設計費,綠地選擇魯班是因為不想給錢,而且現在魯班BIM比較能忽悠,用BIM,表示高端啊,這樣就可以融資圈錢了。魯班選擇綠地是因為面子,連綠地中心都用魯班,你們這些弱逼還不快用。
------------------------------------
在BIM界有四大軟體公司
1、歐特克的revit;
2、bentley系列
3、達索系列
4、圖軟的archicad
-------------------------------------
bim不是算量、bim不是造價、bim不是三維模型...願中國bim能步入正軌
之於並軌了的基於BIM技術的建築設計來說,極大;之於雙軌制BIM來說,是額外增加負擔,或交學費
BIM救不了中國建築
謝謝邀請。
有關BIM應用和發展的話題,我在別的問題中討論過個人看法。如果您感興趣可以查找參考一下。
不請自來,本人在施工單位,是個BIM小主管,但也是某個設計公司的小顧問。
介紹完畢,開始講故事。
自己在工地上帶了幾個小徒弟,其中一個之前連圖紙都看不明明白,cad也不會用,但是現在畫圖玩revit有時候比我還溜,但是因為他不是本專業,也沒有在工地上待過所以很多的現場知識並不是很懂,所以畫起圖來有很多都不對的。我講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你revit的軟體如果僅僅是翻個圖的話很簡單的,不用刻意的去學簡單的練習一下就好,最主要的是要學習專業知識。
然後BIM這方面要多看些那些國內軟體公司的書,少看些概念的,概念的都太虛了。國內軟體比如廣聯達,魯班,等
如下圖這本是廣聯達參編的還有些乾貨的。
書里不光有施工方面的也有些設計方面。
。。。。。。。。分割線。。。。。。。。。
我給那家設計院做顧問,做的整體流程是
首先用照片建模,業主需要做方案的地址的現場照片通過專用軟體建模型。
用草圖大師快速出方案。與現場模型進行拼合演示,待甲方業主確認。
用revit畫施工模型出圖,出量。
現場bim應用。
運維。(另一家公司)
總之,就是先要學習專業課,專業課弄明白了在把大流程搞清楚了。你就很厲害了。
(由於商業問題,bim整體流程不能說的太細了抱歉。)大!
這個答案大家喜歡么?
去年10月份,我們室參加了一個創意園的方案比選,由於是BIM部門,所以整體規劃、單體方案設計主要由BIM軟體完成。先看看我們的設計成果,如下圖:
因為沒錢請效果圖公司幫忙,就自己用Lumion擼了些渣圖應付一下。
在體量推敲方面,所謂BIM設計,跟以往的設計方法沒什麼兩樣,怎麼舒服怎麼來,Rhino、Revit、SU、3Dmax、手繪怎樣爽怎樣搞,真要厚著臉皮說BIM就是比其他方式屌,也是可以,例如搞點沒什麼用的分析,日照、風能,如下圖:
其實這種傻不啦嘰的分析用不用BIM都能搞,但加上BIM的噱頭感覺就是屌屌的。
而BIM在這個階段,真正讓人感到舒心的,是對一些經濟指標的動態計算,容積率、綠化率、粗略的建築面積數據,都會隨著BIM體量模型的推敲、修改而動態更改,不需要改一次算一次。
所以在體量推敲方面,流程上BIM跟常規做法沒什麼兩樣,主要是數據計算上便捷。
單體設計的時候,BIM的優勢才被突顯。通過對地下室、各單體建築的初步細化,各類房間面積、停車位數、牆窗比等經濟指標都能提取出來,然後根據任務書的要求對模型進行更細化的調整。
平立剖圖都可以直接從模型上提取,當初搭建模型的時間,在這裡節省回來的時間、精力是有凸的(「有凸」,粵語方言,指收穫比付出多)。當然,為了裝逼,用PS美化一下是必不可少的,這點工作量無法避免。
在整個規劃方案階段,BIM不BIM,主要區別在於數據的生產方式上。用BIM能做的,用其他方式也可以,只是BIM做完後有動態數據可以免去計算的煩惱,有個集成了數據的模型可以拿去隨意折騰。但這跟業主選不選你的方案沒有必然關係。
而且規劃方案階段都是建築專業這單打獨鬥(自己意淫),BIM在多專業協調上的優勢根本無法發揮出來,數據產出量有限,考慮的問題短淺,到了後期其他專業加入後,仍然會把方案改得面目全非。工作模式其實也會對BIM產生限制。
到了施工圖階段,如果方案是自己做的,現在要做施工圖,因為已經有了基礎數據,那還好。如果方案是別人做的,你接過來做施工圖,就日狗了。開始階段就是翻模,等模型翻好了,才能深化到施工圖設計。
雖然BIM軟體的出圖能力一直被用慣天正的設計師叼,但現在建築專業出圖是沒有問題的。加上圖紙、明細都集成這模型了,圖紙目錄、門窗表都得以一鍵生成,而且也是動態的,至少不用為這兩個東西艹心了。
至於門窗大樣,因為跟門窗的模型是關聯的,門窗改了,大樣也跟著自動改,是絕對滿足了我的墮性。
施工設計,BIM能不能幫上忙,就看設計團隊能否挖掘到BIM模型里的數據價值。那些平立剖關聯、碰撞接觸、工程量統計的老梗我就不說了,說了你們有不信。上次看一個插件公司的發布會,他們的產品可以檢測你的設計是否合規範,例如給一個房間,定義為「前室」,那麼規範要求前室的門寬度要大於1500(好像是吧),要是你在這個房間里放的門寬度不夠1500,軟體就會提示這個前室不符合規範。這就是對數據價值發掘的典範。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檢測房間的窗地比,通風面積等指標是否符合規範。BIM的可視化只能解決物理問題(專業協同),但BIM的數據可以發掘出很多新奇有趣又好玩的功能。
所以BIM在建築設計的應用有多大,要看設計團隊對BIM模型的數據挖掘能力有多強。一如既往的,看上面回答,設計院認為甲方都是笨蛋。
所以特此聲明bim不是建模,不是建築一個專業事情,不是設計院的事情,是施工總承包用來協調和算量的工具。現在施工總包和甲方都覺得不好用。
設計院做了10年,轉甲方以後才知道自己眼界到底怎麼樣。設計不僅是畫圖,建築不僅是空間和功能,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尊重其他專業和部門,不能覺得只有設計才是什麼都懂。
甲方不是不懂bim,做為最大的甲方之一,我們也有自己的bim隊伍。主要目的是研究怎麼使用設計院的bim模型,進行預算包死。很遺憾,這個問題設計院內部建築和結構都協調不了,地產公司施工圖和預算協調就更解決不了。請不要把鍋扣到我們這些無知的甲方頭上。
bim的關鍵問題是,只有做方案能用,做到施工圖改分分鐘讓你死。你叫一個做前期模型的懂施工圖,懂中南標,懂結構受力?貴院真有錢。
結構為什麼不用bim,特別是國內幾個大的結構事務所,好吧,bim模型轉化成結構模型的時候,構件信息容易丟失、錯誤,這個是很恐怖的事情。更加鑒於計算模型配筋跟施工圖配筋完全是兩碼事,bim對於結構用處基本為零。
BIM不是軟體,BIM不是軟體,BIM不是軟體,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美國建築行業幾乎全行業都在用Revit,已經很少有直接用AutoCAD的公司了。最近這有蔓延到景觀設計的趨勢,(比如我司有與建築事務所合作被要求必須用Revit的情況)。各類可建設項目的複雜性和綜合性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進一步超越人腦可以管控的範圍。在這種背景下,通過合理的設計管理思路而操控的BIM工作方式取代依賴人腦抽象和整理信息的傳統AutoCAD只是個時間問題。這是提高全行業工作效率的大勢所趨,不是以某些保守設計師的喜好而改變的。
問出這種問題是要警惕和自省的,因為技術上跟不上節奏的設計師只能去做藝術家。
俺是做產品展示的 做過一些 bim 展示的項目,說下俺的理解啊!
bim 模型 就是模擬建造了,所以施工前的 碰撞檢測、 凈高分析 、 管綜優化等等,基本上把能遇到的問題都模擬了,現在bim服務基本屬於施工前或者前期服務,當然了還有後期的bim運維,和bim平台.
比如如果施工中查看剖面圖等圖紙,就可以預先設定好,大概率的知道哪裡施工難度大,哪裡就提前增加出來剖面圖紙。
我們這個系統主要是通過漫遊重要節點,畢竟很多地方不需要去看,將這些節點裡包含的圖紙信息加入,配合平面圖導航來實現 三維漫遊瀏覽+2維圖紙查看的功能,來輔助施工人員快速查看圖紙。而且相對其他軟體的漫遊效果更好,更輕量化,手機端電腦端都可以查看,還可以用於彙報展示等等方面。
coursera平台上,台大的BIM課程,可以學習。
BIM是個工具,就像你會CAD,你又會天正,建模人員一定要懂專業知識,沒有專業知識支撐的模型,簡直不能看。但BIM軟體在校學生一定要學,我都工作5年了還有了解新事物的興趣,在校學生應該更有吧。
BIM技術即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把原本用圖紙表達設計的建築物,用三維模型動態展示,從設計、施工到質量安全管理、進度管控,甚至是物料採購、竣工結算,都能實現精細分析,擁有了這樣的數字DNA,建築物就「活」起來了。運用BIM技術,你擁有一個實體建築的同時,你還擁有了一個虛擬建築資料庫。BIM使每個建築物從設計開始就有了獨一無二的三維「基因圖譜」,讓項目參與人員可以直觀了解建築物的「前世今生」和「外表內心」,所有的結構構件、設備、管線以及之間的關係,都一目了然。
房屋施工過程中要是某個地方有缺陷,以前往往要施工到一定程度才能發現,而現在在圖紙會審階段就可以利用BIM技術有效且迅速找出問題,在施工前進行修正完成。BIM技術最大的益處就是將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在電腦上預演,其進度、質量、安全、成本、能耗等一覽無餘,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都能提前預控、提前解決,從而大幅提高工程質量和效率、提升施工安全、減低成本和能耗。
原文鏈接:http://www.aecichina.com/forum/detail/id/123.html
更多BIM乾貨:BIM應用 - 2017中國建設行業年度峰會-行業論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