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印度和印度電影,看哪些電影比較好?
據說印度電影業很發達,觀眾數量也非常多,而且觀影很便宜。寶萊塢每年出產眾多電影,我看過的印度電影不多,能想起來的可能只有《三個白痴》和《風箏》,請問還有哪些優秀的印度電影,可以幫助我了解印度文化和印度電影(獨立/寶萊塢)?
比如香港電影,周星馳電影評分挺高,但是拿來理解香港文化就不那麼直接了
歌舞音樂水準:寶萊塢生死戀,DHOOM2,愛曲2
歷史與民族精神:阿育王,阿克巴大帝,印度往事
女性:印式英語,不雅照,勒克瑙之花,無畏之心
社會:巴薩提的顏色,沒人殺了傑西卡
教育:地球上的星星,三傻
宗教:PK,偶滴神啊
家庭與親情:花無百日紅
愛情與婚嫁:這種得太多了,推薦近幾年的 天生一對,再生緣,婚禮
印巴關係與反恐: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愛無國界,最近拍的一個叫幻影(卡特里娜卡芙的新片)的……
腦洞與開掛:功夫小蠅,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世界名著的印式改編:拉姆與萊拉,海德爾,傲慢與偏見
經典電影(入門必看,有的會幫助你了解不少電影中的梗):流浪者,大篷車,莫卧兒大帝,勇奪芳心,怦然心動,緣來是你,烈火恩仇,情到濃時,情字路上,火車情緣,你好倫敦,未知死亡…………等等…………
必知影星:
巴強家的…阿米特巴,阿布舍克,艾西瓦婭雷
卡普爾家的…拉吉,亞尼,里希,希里黛玉,索娜姆,蘭比爾,卡瑞詩瑪,卡琳娜
迪奧家的……hema malini,桑尼,波比
三汗:沙魯克汗,阿米爾汗,薩爾曼汗
舞王:赫里尼克·羅斯漢
舞神:瑪杜麗·迪克希特
其他男星(我能想起來的):沙希德卡普爾,賽義夫,蘭威爾,桑傑達特,
其他女星:希爾帕謝蒂,尤烏米拉,卡卓爾,拉尼,薇迪亞巴蘭,卡特里娜卡芙,安努舒卡,迪皮卡,朴雅卡喬普拉
我好累………
推薦寶萊塢生死戀(Devdas), 超級豪華的歌舞片,很有代表性的印度影片,更重要的,這個故事在印度也很有名,相當於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重拍過n多次,影響最大的版本是2002年的那個。這個片子集中了印度人民喜聞樂見的各大元素:傳統歌舞、俊男美女、豪華製作、因種姓階級衝突導致的愛情悲劇,是寶萊塢文化集大成之作。該片的舞美設計、配樂、攝影精美到輝煌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其它回答有的就不重複了,有部《午餐盒》可以一看,可以了解一些現代印度城市文化和背景,男主演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面的中年PI
天生一對 (印度版)我最愛的電影之一
印度電影的規模一直是個「神話」,年產一兩千部影片,總票房一千多億盧比,論產量甚至超過好萊塢,論觀眾數也就中國能有一拼。若算年均觀影數,30億人次的印度還能甩開中國一截了,畢竟他們的票價極為便宜,通常只有10到50盧比,最高不過150盧比(也就相當於人民幣十塊錢),日均人次最高可達千萬,全國1.3萬家影院能達到這種收入,說是「電影大國」不算虛言。正是由於印度人對電影的由衷熱愛,才支撐起若大的市場,各階層都把看電影當做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窮人也願意排隊買最便宜的前排座,只為在老舊的戲院里耗上大半天,感受銀幕上如痴如醉的夢境,順便把冷氣吹過癮。
寶萊塢是印度電影的代名詞,但印度電影不只有寶萊塢,除了孟買,還有班加羅爾,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等好幾個電影製作基地,由於各邦地緣文化和教育程度不同,從中北部的印地語區到西南的卡納塔克邦,從喜好英語片的精英階層到草根的販夫走卒,口味不盡相同。寶萊塢因為商業上的成功更具覆蓋性,也憑藉海外輸出擁有國際知名度,孟買電影城自然是最著名的「夢工廠」,數百家電影公司在那裡搭景開機,攝影棚與恢宏的宮殿林立,殺青後又被拆得一乾二淨,如此往複,無非是為廣大印度人民製造夢想。
印度電影 「動輒三四小時,一言不合要跳舞」的標籤,在寶萊塢的推波助瀾下更加凸顯,從沒有強制規定影片中必須要跳舞,一些嚴肅的作品中也沒有舞蹈場景,這個所謂傳統更多是市場催生的。既然廣大觀眾喜歡看,那製片方就紛紛加入這種商業元素(就像港片里多有動作戲和武術指導),演員不會唱不會跳沒關係,有專業編舞、配唱和替身。真正對影片內容加以限制的,還是嚴格的審查制度和政府任命的審查委員會,既然電影放映算得上是社會活動,當局就不可能放任不管,印度早在1918年的《電影法》中就存在了審查制度,獨立後更是沿襲這種管控,有來自警方、海關、教育界,以及宗教團體的審查人員,把印度全國上映的影片分為四個級別,從最公開的U級,到限定18歲的A級,12歲下家長陪同的UA級,以及最嚴格限制觀眾的S級,可以任意刪減影片內容,片方若對審查結果不滿,上訴的最終裁決權歸屬聯邦法院。
神話汲養與重金特效
多年來印度電影一直從神話、史詩中汲取養分,《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兩大文學巨作貢獻了取之不盡的靈感。一如去年的票房大片《巴霍巴利王》,印度觀眾習慣於看到自己的祖先被「神話」,扛著林伽,上天入地,無往不勝。印度電影中崇尚神力,任性開掛的欣賞傳統自從有了CG特效的加持,更是如虎添翼,從《阿育王》到《巴霍巴利王》,十幾年來不斷創造視覺奇觀,這種對恢宏場面的調度能力和審美趨向,在中國也僅有張藝謀能一較高下。
有了技術和資本的保證,印度人如今完全有能力在銀幕上實現「七香四洲三千世界」,耗資17億盧比的《巴霍巴利王》才剛剛拍完,下部尚未公映,就傳出了要拍《摩訶婆羅多》的消息,預算高達100億盧比(1.5億美元),陡然把印度電影的成本紀錄提高了6倍。《摩訶婆羅多》這樣煌煌「二十萬行」的民族史詩,即便拍成上下兩部影片,也不足以涵蓋其龐雜的內容,只需取其中婆羅多兩族奪位的主線,用耀眼的特效和扎堆的明星來滿足觀眾的民族熱情,以《巴霍巴利王》的票房成績來看,這部計劃明年開拍、2020年上映的神話巨作,並不難實現其商業目標。
但高投入的精品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印度電影都有模式化的毛病,經常是帥哥愛美女的愛情戲,好人受冤終復仇的苦情戲,再插入大段的歌舞,追逐打鬥,樂此不疲。架不住這種組合一直受到普通觀眾的喜愛,他們對藝術性的要求不高,更多的是在電影院找尋娛樂和放鬆,最好是大團圓結局,能讓他們帶著愉悅的心情走出影院。
然而,在這股砸錢上大片的熱潮中,印度電影中的現實主義難免有些落寞,挑戰積弊多年的社會問題需要勇氣,尤其是印度女性常年低下的社會和家庭地位,哪怕出現了《熾熱》和《女生規則》這類呼籲婦女保護的作品,也架不住此起彼伏的強姦案,給印度形象帶來的惡劣影響。畢竟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半神的英雄,能保護妻女的,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開放的現代文明。
「明星制」與商業性
與這種模式化的情節搭配的,就是從早期好萊塢學來的那套「明星制」。如今的幾位印度大腕兒,所謂「三大汗」:阿米爾?汗、沙魯克?汗和薩爾曼?汗,就是這種體制的受益者。他們擁有巨大的群眾基礎和公眾影響力(《腦殘粉》里的瘋狂場面可見一斑),印度人骨子裡的「偶像崇拜」情結,足以輕易轉換為政治資源,不少影星當上了政黨領袖,參與社會活動,這在印度比西方更為普遍。
當然影星之間的競爭也是異常激烈的,老前輩一旦漸露頹勢,就要受到赫利尼克?羅斯漢和阿克謝?庫瑪爾等年輕一代的挑戰,阿米爾?汗為了拍《摔跤吧!爸爸》拚命折騰自己,又是增重又是減肥,除了敬業,一部分也是源於這種壓力。至於女星,則很難有如此常青的地位,「寶萊塢頭號美女」的名號轉得飛快:卡琳娜?卡普,普雅卡?喬普拉,卡特琳娜?卡伊芙,索納普?卡普,艾斯維亞?雷……她們就像眾神的曼妙化身,召之即來,足見印度電影業的風順輪流轉,不亞於好萊塢。
自20世紀初,以薩達達拍猴子開啟了印度電影史,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古魯?杜特為代表的黃金時代,到如今越來越與國際接軌,印度電影長期自給自足的欣賞模式也在悄然變化。雖然好萊塢大片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只有10%,但帶來的衝擊是全方面的,尤其是1997年《泰坦尼克號》的上映,造就了英語電影在印度的票房紀錄,給固步自封的印度電影人以震撼——原來大片應該這麼拍!
上世紀90年代後的印度電影逐漸有了改變,雖然還無法擺脫愛情苦情那一套,但明顯的加重了社會反思的主題和槍戰飆車等動作戲,男女人設也出現了一些邊緣人群。相比價值觀的更新程度,印度電影在技術層面的進步更加明顯,各種拍攝手法,特效技術上向好萊塢看齊,阿米爾?汗的《幻影車神》的飆車戲足以比肩《速度與激情》,各種動作片、驚悚片、科幻片也層出不窮,想像力之奇詭,足以挑戰任何自然規律,網上那些腦洞清奇的GIF,其實都截自《雄獅》等本土動作片。
然而,在出口商業片的同時,印度電影的藝術性卻被遺憾的忽視了,常年缺席戛納、威尼斯等國際影展,提起大師級名導,也就資深影迷能想起薩雅吉?雷伊,可那已經是半個多世紀前的傳奇了。大量的印度裔海外移民,也為印度電影的出口創造了條件,但多是寶萊塢主導的商業大片,小成本文藝片也就《午餐盒》等屈指可數的幾部,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導演也會把自己的作品送往各大電影節(包括北京、上海),但多數水準尚不足。
「黑澀會」與貪腐,並不光明的電影環境
別看印度電影的產量高,觀眾基數大,卻是個高風險的行業。有數據顯示98%的印度影片都是虧本的,遇見市場行情不佳,放映和發行公司內耗,甚至是流感爆發等因素,全國市場都會受到嚴重的波動,2009年就曾發生過票房大盤下跌14%的「慘劇」。在創新匱乏、設施陳舊等各種弊病中,印度電影的資金來源,一直是讓電影人頭疼的老大難問題,別看年產量高,共需數百億盧比的投資,但政府並不會給這些影片撥款,各邦政府還徵收30%到50%的娛樂稅,商業銀行也很少給片方放貸,因為大部分影片還是賠錢的,風險不小。
導演和製片人只能自籌資金,其中不少是來自於黑社會的髒錢,也就是說拍電影主要是為這些走私、販毒者「洗錢」。假如影片無法盈利,還很有可能找來殺身之禍,曾有製片人因此被黑幫折磨致死,導演住所被炸毀,編劇被槍頂著腦袋改對白,女演員不得不去陪大佬跳舞,甚至集體給通緝犯們祝壽……從孟買到班加羅爾,許多電影人背後遭遇的是外人不知的屈辱。黑社會對於印度電影業的滲透,還造成了銀幕暴力的泛濫,他們可以直接插手導演的創作,肆意在影片中詆毀政府和警方,侮辱婦女,把自己美化成英雄,這也算是一種「虛構的社會奇觀」。
當然這種被黑社會操控的印度影片談不上什麼藝術性,大多是雷同的情節,但社會影響惡劣,對現實中的暴力犯罪推波助瀾,許多電影人一直在大聲疾呼,希望擺脫這種狀況。可偏偏印度負責電影管理的部門也不幹凈,譬如主宰電影生殺大權的印度審查委員會,決定一部影片的分級和上映資格,前年該委員會主席拉克什?庫馬爾就因受賄罪被捕,家中被抄出大量現金。許多印度影片為了能儘快通過審查,不得不向審查委員會的官僚們行賄,通過指定的代理中介機構送審,否則會遭到各種名義刁難。
此外,電影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在印度民間產生不小的影響力,也擔負著引導意識形態的功能,常會受到複雜的政治勢力,宗教組織和民族主義的拷問。1999年有一部同性戀題材的影片《火》,揭示了印度女性的悲慘地位,控訴落後保守的包辦婚姻,雖然獲得了上映資格,還是遭到了攻擊。
還有一部影片《危險》,原是講述錫克族男青年愛上了穆斯林女孩的「愛國主義」作品,上映後卻引發了孟買和德里穆斯林的大規模抗議,被認為是主流印度教對穆斯林的褻瀆和侮辱,騷亂一度升級到政治層面。畢竟在南亞次大陸這片土地上,電影有其複雜的宗教和民族屬性,並不只是「談談情,跳跳舞」就能讓所有人都歡愉的,像「蒙巴頓方案」這種歷史遺留的敏感問題,一旦觸及,激起爭議就很難平息。由此可見,越是歷史悠久,越是民族成分複雜,創作者要躲避的坑就越多,唯獨阿米爾?汗敢於挑戰此類癥結,借《我的個神啊》用喜劇方式來對印度文化進行反思,呼籲跨族群的和睦相處,甚至與巴基斯坦人步入婚姻殿堂,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真是難能可貴。
中國銷路與文化互探
在中國的亞洲鄰居里,印度恐怕才是最陌生的,不要說日本、韓國等東亞近鄰,就連新馬泰也因旅遊市場的開放顯得熟悉親切,《泰囧》的成功就是例證。雖然印度擁有世界產量最高的電影工廠,但對中國市場的輸出一直很少,除了語言文化的巨大差異,缺少移民基礎,不依從世界主流(也就是好萊塢)的敘事手法,獨特的口味偏好,也是阻礙中國人理解的重要原因。
中國影迷所知的寥寥幾部「印度大片」,大多還是通過互聯網獲得的,斷斷續續看個熱鬧。《寶萊塢生死戀》、《阿育王》等具有史詩片的噱頭,繁複的歌舞,恢宏的戰爭場面,視覺上的誇張也頗為直接,人海戰術用起來得心應手,同為文明古國,倒與咱這兒的「盛世奇觀」不謀而合。
近年來印度電影為了推廣本國文化,進入飛速發展的中國市場,同時規避本就不多的「外片配額」,與中方簽訂了中印電影合拍協議。像王寶強的《大鬧天竺》,成龍的《功夫瑜伽》和黃曉明的《大唐玄奘》,都是在這個協議框架下操作的產物。影片最後的成色暫且不論,但能去印度實地取景拍攝,數百人的中方團隊與印度同行合作,確實實現了文化上的交流,對彼此的品味和技術水準有了更多的了解。反過來,印度電影人也拍攝了《月光集市到中國》,《阿辛哥的奇妙之旅》和《私奔到中國》等喜劇,以功夫和熊貓等中國元素來吸引觀眾,畢竟印度人的好奇心也不小,想知道隔壁的「成龍」們是如何變為買遍全球的土豪的。
對於印度電影來說,在中國這片早已群雄逐鹿的平原上,能爭取到公映的機會已算成功了,縱然是上映一年的買斷批片也為時不晚。這個美好的開局來自於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2011年該片被中影引進,雖然網上早有資源,但由於爆棚的網路口碑,仍然吸引不少觀眾去影院一睹為快,最終在中國取得了1404萬人民幣票房佳績。中國觀眾突然發現,印度人並不只會拍古裝史詩片,他們的現實題材同樣具有想像力和深度,縱然傳統風俗差異巨大,印度大學生、白領和工程師的日常生活與中國同齡人並無太多不同,《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諷刺的教育問題在中國似乎也存在。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上映成功後,陸續有不少印度電影登陸中國院線,阿米爾?汗的另一部傑作,《我的個神啊》更是在2015年收穫了1.1億票房,創造了印度電影在中國的最高紀錄。這兩部印度現實題材喜劇在中國的成功具有偶然性,其中營銷宣傳抓住口碑造勢的功勞不小,可以說為阿米爾?汗在中國影迷中建立了個人品牌,也為其新作《摔跤吧!爸爸》引進中國,奠定了樂觀的票房預期。
不過,阿米爾?汗的兩次成功,並不能說明中國市場就大度的接納了印度電影,2016年引進的兩部印度大片,《巴霍巴利王:開端》和《腦殘粉》,雖然質量也屬上乘,由於缺少足夠的宣傳,最終在中國的票房慘淡,可見風險並不比本國小。《巴霍巴利王》並非產自寶萊塢,而是南部的泰盧固語出品,同樣展現了印度人拍攝史詩片的工業水準,數碼特效之鋪陳,直逼好萊塢同類影片。但由於中國觀眾對印度歷史和神話系統不了解,出現了認知錯位,邏輯踏空,導致笑場連連,上部的票房僅有749萬,下部的引進恐怕遙遙無期了。
另一位「天王巨星」沙魯克?汗主演的《腦殘粉》,雖然是商業片,但也嚴肅探討了明星與粉絲「相愛相殺」的複雜關係,劇本構思巧妙,一人分飾二角的演技出眾,諷刺的雖然是印度瘋狂的偶像崇拜,放在當下中國社會也具有警示意義,然而由於宣傳不力等各種因素,中國上映後知者寥寥,票房區區153萬人民幣。由此可見,以寶萊塢為代表的印度商業電影,想要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路途遙遠,偶然性極大,還不如通過合拍方式,用一部賣座的「印囧」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印度,培養出更多的文化愛好者,再圖長期效應。最近看的,外形醉漢PK地球神。
突然遇見你。
再難過的時候看也會變得開心。
一部百看不厭的電影。
卡琳娜.卡普真的很美很美。
印度電影里的民族元素太豐富了,婚喪嫁娶,歌曲,舞蹈都非常有感染力,熱情。讓我看到民族特色,不像國產片子,總是要仿大片,可是看起來卻丟失了民族特色。
《偶滴神啊》。
看似是一部搞笑神劇,但其中富含了深度的思考和哲理,對宗教這個敏感的話題有很好的詮釋。沒有很多華麗印度歌舞的推銷,留給人思考的餘地。印度堪堪一宗教大國拍出這樣的片子,思想的自由和高度讓人驚嘆和咋舌,是我除了《三傻》之外最喜歡的印度電影了,很棒。
強烈推薦:無畏之心;孟買日記;未知死亡;地球上的星星;巴菲的奇妙命運都特別好看,和傳統意義上的印度歌舞電影有很大的差距,所表達的內容也很有深度,看了一定不會後悔
巴霍巴利王,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痛擊》《未知死亡》《地球上的星星》等。
強烈推薦寶來嗚少有的農村現實題材,自殺現場直播和沒有女人的國度。
推薦閱讀:
※Aamir Khan阿米爾汗可到國會講演並導致保護兒童法案通過,中國演員為何從未出現關心政治或某種意義的公知?
※印度有哪些世界第一?
※為什麼印度這麼亂,性犯罪這麼多,很多人還想去印度旅遊?
※怎麼評價印度一箭104星的發射?
※在矽谷中國人是否混得不如印度人, 如果是的話又是因為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