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剛剛在逛魔戒話題,看到不少戒迷的精彩回答,但多是技術層面問題。一部電影,一本經典能如此登峰造極,其中心思想可以說是萬丈高樓的地基,通常都是人類偉大思想的結晶。魔戒用這麼大一個奇幻世界,究竟想表達什麼呢?(以下不是正文:居然有人說精靈射手與矮人戰士間的愛…神視角…魔戒世界辣么大肯定表現了不少偉大的情感…比如說甘道夫和他的馬…還有王子手上的…大!寶!劍!還有獸人撫愛著他(?)的小狼狼…喂等一下!我要的是中!心!思!想!作者才沒有這麼猥瑣好伐!)
好問題!
從接觸到中土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托爾金寫這個作品的動機是什麼?他想表達什麼?
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勢必要考證作者本人的經歷,因為創作都是來源於生活的嘛,就像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樣。所以有關作者的歷史我搜集了許多資料,現在感覺比較成型了,就把它們總結一下,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貼出來。
豆瓣讀書
初涉中土世界的中國讀者,尤其是對西方文化和作者托爾金本人不甚了解的中國讀者,很容易產生一種迷茫與困惑之感。在讀到諸如霍比特人、龍、樹胡等概念時,很容易把這部作品視作與二三流網路小說無異的怪力亂神的成人童話;進一步閱讀,又會發現人物紛繁複雜、情節艱澀難懂。在一些段落,作者會扯出一些以前從來沒提過的事情,卻彷彿認為讀者早該知曉了。於是最終的結果就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就這樣被放棄了。
即便是讀完全篇的作者,在漸漸地從中土的壯美中回過神來時,也會心生疑問:創造這樣一個世界,究竟意義何在?
非常直觀的一點是,托爾金的中土世界,明顯受到了英國冒險故事、歐洲各民族神話以及天主教的深刻影響。托爾金自己也表示:
「我從早年就對自己所愛之鄉土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感到悲傷。希臘、羅馬、塞爾特、德國、斯堪地那維亞、芬蘭都有根植於自己語言的神話,唯獨英國沒有;亞瑟王的故事是英國的,不是英文的,因此無法取代我的失落感……我要為英國寫一則神話,一則遙遠的傳奇,以精靈的眼睛來看天地初開以後的一切事……更重要的是,我要在這則神話中清楚明確地包含基督教的信仰。我相信所有的傳奇與神話,如同所有的藝術,絕大部分是源自於『真相(truth)』,卻以隱約的方式反映出道德與宗教上的真理(或錯誤)。這些故事是全新的……」
我們由此可以窺得托爾金創造這個世界的初衷:那是他對故鄉的熱愛,和對上古英雄史詩的迷戀。
但中土世界的意義還不僅限於使得托爾金「所愛之鄉土」有了屬於自己的故事。它對於托爾金自己同樣是有意義的。中土世界,可以稱得上是托爾金所經歷的理想與現實碰撞後所帶來的反差的一種傳奇式反映。
他在《指環王2:雙塔奇兵》中借弗羅多之口描述「死亡沼澤」:「所有的池沼中都有,蒼白的面孔,躺在很深的水下……有的面孔兇狠邪惡,有的高貴,也有的悲傷。許多面孔又高傲又漂亮,銀白的頭髮里夾著水草。但是全都腐爛了,全都惡臭撲鼻,全都死了。上面閃著邪光。」
這段哀傷甚至略帶怨恨的文字,是托爾金曾親眼看到的場景。他在1915年入伍,1916年6月抵法參加一戰。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戰役爆發,英軍在開戰首日即陣亡6萬人。這年秋天,托爾金來到了戰後的索姆河。戰場泥地上遍布屍體,當戰場被水淹沒時,便有很多屍體浮動在水面上。
索姆河戰役於1916年11月18日結束,英法德三方共傷亡約134萬人,其中陣亡約133萬人。這樣的場景無疑對托爾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衝擊,它顛覆了托爾金的英雄史詩式的理想主義。真實的戰爭中,協約國士兵排著密集的隊形在泥濘的陣地和鋒利的鐵絲網間衝鋒,成批地被德軍馬克沁重機槍的火力撂倒,如同在屠宰場被宰割的牲畜。這犧牲見不到半點史詩中悲劇英雄的光輝,甚至連所謂打破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希望都只是虛幻。這場戰爭中,成千上萬的普通人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在前線毫無意義地互相殺戮,根本就是一個荒誕的笑話。
因循守舊的天主教徒、思維恐怕還停留在中世紀的托爾金意識到,他所以為的美好的一切,都早已失落。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圖景,早已被機器的轟鳴和資本的貪婪壓得粉碎。這種荒誕、絕望與悲劇都不止一次地在中土世界中得到體現:
諾多精靈費諾聰明絕頂且技藝高超,卻高傲倔強,因執念向魔苟斯奪回精靈寶鑽,殘害不肯幫忙的帖勒瑞精靈,更傾族向魔苟斯發動戰爭,結果家族血脈斷絕;
貢多林是諾多精靈的偉大都城,是財富、智慧和藝術的象徵,卻在魔苟斯的火龍與炎魔的圍攻下陷落;
伊甸人在淚雨之戰中慘敗,魔苟斯對人類領袖胡林的兒女降下毒咒。胡林的兒子圖林這個剛毅的男兒,在詛咒的作弄之下,亦在自己孤傲性格的驅使下,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悲劇宿命。
努美諾爾人是高貴的擁有精靈血統的人類種族,國力強盛,卻聽信索隆讒言,貪圖永生而向諸神開戰,導致家園沉入大海,殊不知死亡正是被賜予人類的禮物;
最後聯盟戰爭中,伊西爾鐸在所有希望破滅之時高舉剛剛死去的父親的納西爾聖劍,斬斷索隆戴著魔戒的手指,取得了勝利,卻被魔戒腐蝕而走向墮落;
「我在西方世界已經歷了三個時代,目睹許多失敗,還有許多徒勞的勝利。」瑞文戴爾領主埃爾隆德如是說。
數個世紀的森林被薩魯曼採伐用來製造戰爭機器,偉大的樹胡種族向艾辛格吹響最後一次進軍的號角;
魔戒隊曲終人散,精靈西去,矮人遁走,神奇的生物們銷聲匿跡,從此人類孤零零地生活在地球上。
中土世界本質上就是這樣一個講述輝煌逝去、美好隕落的故事。如果明白這一點,就會明白那字裡行間浸透的幽幽哀怨和徹骨悲愴是來自何方。這樣的故事,讀罷不禁叫人深深嘆息。
但在這輪迴不息的悲劇中,有一樣東西展現出不可抵擋的光芒,這是托爾金在已經面目全非的世間最重要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慰藉。中土世界同樣忠實地將這樣東西記錄了下來。
愛。
托爾金在16歲時遇見了19歲的伊迪絲·瑪麗·布拉特,兩人墜入愛河。他的監護人摩根神父認為伊迪絲影響了托爾金的學業,還驚恐於他與一個新教徒女孩認真交往,因此禁止他繼續交往,直到他21歲。他早年違反了一次,導致摩根神父威脅如果再犯就中斷他的大學生涯,此後他嚴格地服從了這個禁令。
托爾金在21歲生日的夜晚,寫信給了伊迪絲。他表白了自己的愛情並且向她求婚。伊迪絲回信說她已經答應了另一個男人的求婚,不過那是因為她以為托爾金已經忘了她。兩人在一個鐵路橋下見面重續舊情。伊迪絲歸還了訂婚戒指,聲明她會與托爾金結婚。他們訂婚後,伊迪絲不情願地在托爾金的堅持下宣布自己皈依羅馬天主教。她的房東,一位堅定的新教徒,對此暴怒並驅逐她,令她一找到其他住處就離開。1913年1月,伊迪絲和托爾金在伯明翰正式訂婚,然後於1916年3月22日在聖貞女瑪麗羅馬天主教堂結婚。
婚後托爾金很快上了戰場。托爾金在軍中的時間對伊迪絲是可怕的壓力,她害怕每一次敲門可能帶來丈夫死去的消息。托爾金在西線戰壕出生入死四個月後,因患「戰壕熱」被送回英國,而他學生時代與密友創建的「茶俱樂部和巴羅社團」(T. C. B. S. )中只有一人活了下來。
就這樣,經歷了宗教、戰爭、世俗的阻隔,托爾金與伊迪絲的愛情終於修成正果。
在中土世界中,最為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都發生在精靈與人類相愛之時。精靈與人類有過三次聯姻:露西安與貝倫,融合了辛達精靈與伊甸人的血脈;依綴爾·凱勒布琳朵與圖爾,融合了諾多精靈與伊甸人的血脈;阿爾溫與阿拉貢,事實上這時三族的血脈都已經在兩人身上流淌了,但是並不均衡,阿爾溫基本上屬於精靈,阿拉貢基本上屬於人類,因此這次聯姻再次強化了精靈與人類的聯繫。
一個精靈一旦愛上人類,就要放棄自己的永生;而伊迪絲確實也為托爾金放棄了很多——她的未婚夫、她的信仰、她的住處。
伊迪絲於1971年去世,托爾金也於1973年去世,夫婦和葬在牛津北郊的一個公墓里。伊迪絲去世後,托爾金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露西恩」的名字;而當托爾金故去時,他的子女也在墓碑上刻下了「貝倫」的名字。看來,《精靈寶鑽》中上古三大傳奇之一,露西恩與貝倫的人類與精靈的戀歌,始於伊迪絲與托爾金的婚姻,也最終為二人的逝去畫上句號。
中土世界數千年的傳奇歷程,就是托爾金波瀾起伏後終歸平靜恬淡的一生。他用純粹的故事、優雅的筆觸、深刻的思想,以雲遊詩人的口吻,將這個世界娓娓道來——人類的堅強與脆弱、矮人的直爽與貪婪、精靈的高貴與保守、霍比特人的勇氣與熱誠;戰士的悲壯、巫師的睿智、弗羅多與山姆的堅定友誼、三對精靈與人類的動人愛情……這些都是現實,但又超越現實的。讀者沉浸下去,定能收穫屬於自己的體會。
事實上,托爾金本人對於探尋「中土世界」的意義嗤之以鼻,也斷然否認他的作品飽含諷喻,更反對認為它映射了二戰的觀點,因為這種觀點「似乎忘記了在1914年被捲入其中的青年的經歷不比在1939年及以後的經歷少一分醜惡」。
其實,在我們看清了中土世界的現實背景之後,這種探尋確實是毫無意義的。人不能超越歷史,所謂的以史為鑒,對大多數人來說也不過是說說而已。一切的美好,終將有逝去之時;而正是這逝去,才凸顯美好的珍貴。
1971年1月,托爾金生前最後一次接受記者採訪,記者問道:「您是不是特別喜愛夏爾代表的那種無拘無束的平凡生活細節:家園、煙斗、爐火和床——所有這些平凡的美好?」
托爾金笑著反問:「你喜不喜歡呢?」
記者不屈不撓:「您喜不喜歡,托爾金教授?」
托爾金幾乎立刻承認道:「噢,當然,當然喜歡。」
不知怎的,我總一廂情願地相信這時托爾金的臉上是掛著那種被揭穿了的孩子氣的神情。這裡我們就應該明白,為什麼縱覽全書,霍比特人是唯一沒有「缺點」的民族。
正如一位英國讀者所說:「一個有兒童心理的讀者比一個批評家更能看出《指環王》的價值。」所以,何必去探求什麼意義呢?難道光有快樂還不夠?中土,這個神奇的世界,這個心靈的避風港,天然、純粹、返璞歸真,這就是一切意義所在。
參考
1、鄧嘉宛. 《精靈寶鑽》譯序
2、子非魚. J.R.R.托爾金:中土世界,豆瓣閱讀專欄·奇幻名家小傳
3、托爾金的神話世界與索姆河戰役(圖)-搜狐文化頻道
托爾金寫《魔戒》的原因是因為英文沒有根植於自己語言的神話。
一九五一年末,在《魔戒》與《精靈寶鑽》已經完稿多時,而大西洋兩岸仍遲遲不肯按托爾金的要求將兩書同時出版:心焦的托爾金於是寫了一封長達萬言的信給美國的出版商,闡明他創作這整個神話世界的緣起與故事始末:
「我從早年就對自己所愛之鄉土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感到悲傷。希臘、羅馬、塞爾特、德國、斯堪的納維亞、芬蘭都有植根於自己語言的神話,唯獨英國沒有;亞瑟王的故事是英國的,不是英文的,因此無法取代我的失落感……」
啥?你問的是《魔戒》的中心思想?
對不起!《魔戒》是小說,小說只有主題,沒有中心思想!作文才需要中心思想!如果你問的是電影,電影也沒有中心思想這種東西!
中心思想也不是萬丈高樓的地基,《魔戒》偉大也不是因為它表達的是什麼什麼思想又有什麼什麼意義!
扶額,中國的應試教育真是貽害無窮,害得大家非要給什麼都找個「意義」。我在這裡文普一下小說到底為什麼不需要中心思想。
我們都知道,小說(story)就是故事的意思。
小說的本體是故事,評判小說的標準是這個故事寫得好不好,不是這個故事表達的思想內涵不內涵或者是造成的影響是否有積極的社會作用。
這個時候你會問了,既然小說是故事,它不教育人,那讀小說有什麼意義啊?我看小黃文最爽,我覺得小黃文的故事是最棒的,是不是小黃文就是最棒的故事啊?
錯,小說是有教化作用的,但是小說家並不教化人,托爾金並不會突然在《魔戒》中插播一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拒絕戰爭,護好菊花。「
看起來矛盾,但不矛盾。
小說界(如果有這個界的話)千百年來流傳著一句灰常有名的話:形象大于思想。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看到一坨屎,你可能想到臭,也可能想到難吃,不排除覺得好吃的可能。
看到精靈王子,可能想到帥,也可能想到受,甚至還有可能想到弱攻。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部《紅樓夢》,經學家見《易》,道學家見淫。
前者都是形象,後者都是思想,形象的內涵永遠比思想更豐富。形象自己並不給自己作註腳,因此你愛怎麼想怎麼想,但怎麼想都不可能窮盡形象的所有內涵,因此說」形象大于思想「。
所以樓上說《魔戒》表達了個什麼思想,你們那樣想,都是正確滴!至少不能說想錯了!(意淫搞基的除外)
為什麼作者自己不解釋自己的小說想表達什麼呢?原因有三:
1.小說家只書寫真實,但不解釋真實(解釋真實是科學家、哲學家的工作),也不解決具體問題。
2.如果小說家真的特別特別想說清楚自己心中的一個想法,他們會去寫雜文。
3.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他們只是想讓讀者思考。
小說也不是「看得爽」就意味著好,為啥大家不都去寫小黃文?人類比動物高級的地方在於,人類在自我之上還有個超我,你可能沒有見過「完美」,但是你大概能夠想像「完美」是個什麼樣子,不是什麼樣子。你可能成天沉迷於升級流、種馬文,但你肯定知道,這小說不可能是好的,因為你自己能判斷什麼才是好小說。經過訓練的人就更加明白,什麼才是好小說,而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可能很難判斷,但對於一個理性的人來講,一部好小說放在他面前,他一定能知道它是好小說的。一個有追求的作家,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寫出偉大而不朽的作品的,所以他們不可能成天寫爽文,這就是為什麼網路作家只敢自稱寫手的原因。
我想題主問的一定是這個:《魔戒》的主題和題材是什麼?《魔戒》的主題,據我判斷,是善與惡、正與邪、戰爭與和平、安居與冒險……
你肯定有點崩潰:為啥主題這麼多啊!
這還只是母題咧,子題還有一大堆。小說的主題具有多重性,金庸的小說大多都既有愛與恨,又有善與惡、正與邪、復仇與止戰等等等等。
《魔戒》的子題就更多了,什麼誘惑、成長、英雄、仇恨、反戰……
那麼,主題有高下之分嗎?
沒有。故事才有高下之分。
《魔戒》的題材是魔幻。
題材有高下之分嗎?
沒有。怎麼寫故事才有高下之分。
如果我也寫一個跟《魔戒》差不多的故事出來,那我是不是和他一樣牛逼?
不是,這個真的得看天分的,功力不到家,就算寫同一個故事也是天壤之別。
那為什麼《魔戒》偉大呢?
因為我們同行的這些渣渣都寫不出來那樣的作品。
你能發明精靈語?
你能自己構建一個完美的魔幻世界?
你能把那麼矛盾處理做得那麼天衣無縫又那麼精彩還有深刻內涵?
簡而言之:你有托爾金那麼牛逼的想像力嗎?
我跪了……我哭……臣妾做不到啊!
我認為托爾金寫作魔戒的初衷本身更主要的是講一個好故事。
小人物改變歷史,勇氣和友誼,愛情,死亡,自由意志與命運的對抗,這些主題在托爾金的作品中都不斷出現。但無論是魔戒還是托爾金的其他作品,都不是寓言故事,托爾金本身多次強調這一點,為之整理中心思想我認為意義是不大的。
他只是想要寫一篇吸引人的,引發內心共鳴的,表達自己世界觀的,好看的故事罷了。
生命之所以稱之為征途,不是臣服慾望,而是踐行意志。兵臨城下的時候,不用忍受恐懼的折磨,自殺很容易,卻是最懦弱的死法;讓一個人高貴的,永遠不是背信棄義不擇手段,而是信守諾言血戰到底。
(一)勇氣
Gandalf和炎魔的橋上對決,you shall not pass霸氣到底
聖盔谷一役,為了給婦女和孩子留下撤退的時間,幾個人衝出城堡與敵人廝殺。For death and glory, For rohan, and For your people
Samwise和蜘蛛決鬥。魔戒中最喜歡的竟然是sam,太優秀了一度讓人以為他是最後的反派,沒想到就這麼老老實實陪跑了一路
Eowyn砍掉戒靈坐騎的腦袋,no man can kill me, I am no man太搞笑。生死攸關的時候,自不量力比坐以待斃要強得多,但最好還是多些謀慮吧,靠別人總會命懸一線
Aragorn在黑色大門前鼓舞軍心。A day may come when the courage of men fails, when we forsake our friends and break all bonds of fellowship, but it is not this day
Samwise起身向Sarah表白。當戰爭都結束,四個霍比特人安靜的坐在酒館,那裡一同往日的喧囂,似乎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功勛,但他們自己知道時間終究留下了什麼
放棄抵抗的迪耐瑟二世,每一幀畫面都讓人難受。一個勇於自殺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勇敢的人
(二)慾望
終其一生追隨魔戒的Gollum,見到魔戒第一面就殺了自己表兄弟的Gollum,終於和魔戒一同葬入火海。慾望給你的力量是強大的,它讓你活了600年,它讓你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它也終將你吞噬
被Gollum咬掉的Fordo戴魔戒的手指。每個人都有慾望,每個人都會犯錯,某種意義上,失去的手指,是一種救贖
(三)愛,諾言和其他
一言九鼎的Samwise
So do all who live to see such times, but that is not for them to decide. All we have to decide is what to do with the time that is given to us
權力有很多種。
面對權力,我們必須慎之又慎。
精靈們遠離中土,把統治權力讓渡於人類。臨走時,吟唱著人類的時代已經來了。
為什麼?
《雙塔奇謀》和《王者歸來》中,許多情節都在表現攝政王的兩個兒子波羅密爾和法爾米帶著軍隊,與獸人激烈爭奪和守衛城市。
而精靈直面獸人的情節卻很少。
這說明雖然人類曾在關鍵時刻掉過鏈子,但一直站在前線魔多大軍的對抗。
誰執行,誰的權力就合法,即便不願意,或爭搶或禪讓,自然會讓渡過來。
這是貴族統治的崩潰與平民的崛起的集中反映。
更可怕的力量是魔戒。
魔戒只是一種力量,正因為無比危險和邪惡,才顯得力量驚天。
霍比特人拿著,與世無爭的他們,拿著也就是養養生,搞搞惡作劇之類的。
精靈要拿,比如女王,就想做這個世界的偉大女王。好在扛住了誘惑,沒拿。
人類想拿,比如波羅密爾,口號是想借力打獸人,但過往無數次歷史表明,結果一定會變質。
矮人沒怎麼想過,他們只在乎挖寶藏。拿了估計也就是寶庫里加了件寶貝。
魔多,本來就想征服一切。
熱愛自然和家園,稱頌純真友情和愛情,反對現代工業對自然的破壞,反對戰爭
魔戒對作者來說首先是一部神話,然後才是小說。
中心思想這種東西是讀者強加給作品,和作者無關。我們讀者根據感悟可以給作品添加一些有意義的「中心思想」,要多少有多少,比如
1.小人物改變歷史,而大人物把目光落在遠處。
2.美好的事物像久遠的神話一樣隨時間遠去,人們無可奈何。
3.善惡並非都有因果,世界上存在著純粹的惡意。戰勝邪惡的並非正義,而是貪慾與邪惡自己。
4.面對邪惡和權力,精靈失敗,人類失敗,越是大有力量自命不凡的種族敗得越慘。最終拯救中土的,是一個力小智微的霍比特人,因為一念的憐憫,饒恕了一個邪惡的生命。小清新文傻弗羅多剿滅了工業黨李聰索倫。
1,再渺小的人也能改變未來。
――出自電影指環王系列的第一部。
凱蘭崔爾對佛羅多所說的話。
因為原著中並沒有這句對白,是電影原創的,我個人理解為這是彼得導演對原著的解讀。也是我認為的,指環王整個系列故事最核心最重要的思想。
它在引導、鼓勵「渺小」的人類去「改變未來」、創造未來。
也正因為佛羅多是這個中心思想的第一實踐者,所以他才那麼重要,可以脫穎而出成為第一主角。
【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拯救世界的其實是那個堅韌不拔忠心護主的園丁啦!不過,一路上在支持他、給予他勇氣的,正是他的「佛羅多老爺」,他是憑藉著要保護佛羅多的信念,才一次一次奮起拼搏的,所以我想,佛羅多還是應該排在第一重要的位子的。】
2,再說一條我個人理解的中心思想。也是我一直遵循的世界觀
――命運的軌道是既定的,但不是唯一的,它的選擇權在於個人手中。
比如,佛羅多這一路,也是不斷在做出選擇的過程。他的所有選擇累加起來,最終達到了毀滅魔戒、拯救中土、平安西渡的終點。
……
聽起來似乎是很荒誕的唯心主義宿命論,但歷史就是這樣前行的。就如同精靈最終要退出歷史舞台,就如同剛鐸的城民最終會迎來人皇,就如同那句振聾發聵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社會大環境的發展趨勢,包含了大部分生命體的共同命運走向。
而細化到某個人的命運,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無論你是主動還是被迫做出的選擇,命運最終都會是你選擇造成的結果。
當你老去,回頭看時,可能會有許多的「偶然」或者「意外」,那不是命運的疏漏或錯誤,它們的根源,依舊在於你最初的選擇。
一切美好事物的消逝。
伊露維塔的首生子女,美麗而高貴的精靈一族,曾有過輝煌的王國和英勇的戰士,但偉大的王國已化為殘影,無畏的戰士也已隕落,中土所剩無幾的精靈,最後也都揚帆離去。
努門諾爾人更是盛極一時,強大到當努門諾爾的戰艦下錨,軍隊踏上中土,索倫只能自縛而降。神怒天降,大島沉沒後,又有阿爾諾的滅亡,剛鐸的衰落,耀眼的人類也趨於暗淡。
當一切都結束,魔眼消散,精靈遠航,便只剩下人類,平凡的人類,孤獨地面對未來。
我們從未有幸踏足中土,托爾金用他神奇的筆墨讓我們有機會窺一眼那個傳奇的世界。儘管我們沒有親眼見到那裡的美麗,但我們至少可以珍惜我們平凡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在它們也徹底消逝之前。
小人物改變歷史
魔戒之戰中將星閃耀,埃西鐸的兒子肯定是不值一提,他卻斬斷了魔戒的手。
魔戒重現人間,源自兩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霍比特人。
普通的人類弓箭手射死了巨龍。
比爾博一個人改變了五軍之戰的進程,感動了頑固不化的索林。
佛羅多,一個普通的霍比特人承擔了毀滅魔戒的重任。
希優頓的女兒殺死了強大的戒靈。
兩個普通的霍比特人說服了樹精,摧毀了薩魯曼苦心建造強大軍隊。
佛羅多被魔戒迷惑,最終讓魔戒重現人間的史麥戈又讓它重回塵土。
沒有中心思想,托爾金創作的初衷就是要寫一個神話故事或者史詩,但是個人覺得有不少地方反映托爾金的一些傾向,舉幾個例子:
1、為什麼要創造霍比特人這樣一個看起來在現實世界似乎應該被滅絕的種族,居然還拯救了世界?事實上霍比特人安於現狀的人生態度最不容易被魔戒蠱惑。
2、為什麼索倫沒料到有人會毀掉魔戒?
3、為什麼要創造湯姆龐巴迪這個人物?他有兩點特別之處:一是比很多種族存在時間都長,二是不會被魔戒蠱惑,戴上也不會隱身(應該能夠證明他的力量和索倫不相上下),把他刪掉對主線節沒有任何影響,比如電影就刪了。還有霍比特人里的比翁,都是元老級的人物但無意拯救世界。
4、看似意外但是又像是必然的魔戒摧毀方式,印證了甘道夫勸比爾博不要殺掉咕嚕時說的話。
5、苦中帶甜的結局,人類日漸繁榮,但是精靈矮人樹人等等逐漸消亡。連巨龍也滅絕了(事實上戒靈連龍都沒得騎)。
6、原著最後一句話「我回來了。」以及三人衣錦還鄉以後,家鄉很多人依然不知道他們為和平做出了多麼巨大的貢獻,深藏功與名。
7、托爾金本人是個天主教徒,但比起其他西方小說不可或缺的宗教元素,他對中土世界的宗教著墨不多(好像根本沒有),一個存在著魔法,前面幾個紀元出現過神仙打架,主神動不動派天使下凡的地方,沒有教堂沒有主教,書中只見國王手裡的世俗權力,沒有教會權力,更別說祈禱什麼的。看起來像是因為各個種族的領袖都可以直接跟至少是邁雅這個級別的神交流,少了一層神棍這樣的中間人。
托爾金本人早已表明《魔戒》沒有政治和二戰的隱喻,而且也說過他本人不喜歡寓言性質的文學。但其出版的年代正值二戰後國際形勢變幻,各種思潮和社會矛盾也風起雲湧,一直以來不同立場和不同時期的人都 有過對《魔戒》的過度解讀,尤其是60年代的美國激進分子時常對《魔戒》中的某些故事斷章取義並以此為基礎反對任何他們想到對的東西,而西方很多人由於中土世界的地圖結合冷戰背景,強行將蘇聯等東方國家對比為邪惡的魔都和半獸人。
時間的流逝。
自由意志。原一智慧創造了人,卻並不能干涉控制他們,而是讓他們靠自由意志自由發展。靠自我之心和良知,交往,演化,生成萬千世界。這是原一智慧進行創造的目的和動力。《魔戒》通過宏達的敘事,殘酷的戰爭,豐富的人物,詮釋著這樣的主題。把高度哲思和人類共同問題,融入充滿歷史感的故事中,這就是偉大的寫作。創建於 14:14
爹就是正義。
爹好臉也好,有點頭臉的人在報自己名字之前都要先加一句XX之子。
力量是先天的,投好胎選對種族比什麼都重要。連巫師都從職業變成種族了,怪不得喜歡拿劍砍怪獸。。
如果不小心成了霍比特人,你只要平常專心吃喝,安安靜靜的當個順民。大陸危險的時候不能退縮,要勇敢的沖在所有高富帥之前,自然可以逢凶化吉,萬事順利,最終獲得榮耀(只有榮耀),然後你就又能安安靜靜的當個順民了~種族主義,一個種族一種性格
推薦閱讀:
※魔戒為什麼出賣埃西鐸而不是直接迷惑埃西鐸讓他把魔戒交給魔王?
※為什麼雨果維文能在《魔戒》演精靈王?
TAG:魔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