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山(霍太山)在上古祭祀中處於什麼地位?
上半年讀《趙國史稿》時,讀到一些關於霍國與霍太山的材料。前不久在山西省圖聽一個講座,主講人提到了一個關於「霍太山與五嶽的關係」的話題,因而才有此問。
謝 @寒鯤寒大哥邀請。
《山海經·中山經》: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
此處「霍山」,學者多以其即為「霍太山」、「太岳山」。如此說可信,則「霍山」隸屬於「薄山山系」,其文下云:
凡薄山之首,自甘棗之山至於鼓鐙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冢也,其祠禮: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其餘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依照此文中說,除去「歷兒山」乃是冢墓,其餘十三山皆用一羊,並係「桑封」於羊身上以祭祀。然而,薄山山系,一共有十五山,去「歷兒山」,剩餘有「十四」而非「十三」,則另外一座以「太牢之具」、「吉玉」祭祀的山是哪座,甚難考訂。我的意見是,今本「三」是「四」字之誤,古文「四」寫作「亖」,與「三」只爭一筆,傳寫訛誤而已。如此說成立,那麼「霍山」在商、周初之時,其與其餘諸山合祀。
「霍山」地位得到提升應該考慮到晉國六卿凌駕公室之上之時,趙家勢力的崛起。古代祭祀山川,是天子、諸侯之禮,而非大夫、家臣之禮。
考《左傳·哀公六年》有楚昭王不祀河神之事:
昭王有疾,卜日:『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章,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榖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
其中記載了昭王所提及「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的郊祀之禮,此「三代命祀,祭不過望」,是指上古祭祀之禮,除天子可以祭祀天下名山大川之外,諸侯只能祭祀封地之內的山川。服虔解釋「祭不越望」說,「謂所受王命,祀其國中山川為望。」即是這個道理。晉國之望,川以河、汾、濟,山以梁山(即絳山)。本不祭祀霍山。獻公時,在討伐霍、魏、耿三國時發生了國內大旱,卜祀的結果以為「霍山為祟」,故而雖克霍國,仍舊復之。
晉獻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趙夙為將伐霍。霍公求餎齊。晉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
《史記·趙世家》
從中也可以看出,霍山當時是霍國之望,與晉無關。此次討伐之後,趙夙因為有功,獻公將耿地賜給他,也是趙國發展史上大事之一。
霍山之祀得到提升的大事,很重要的是趙襄子四年(前454年)發生的一件怪事
知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以其圍鄭之辱。知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
原過從,後,至於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與原過竹二節,莫通。曰:「為我以是遺趙毋恤。」原過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齊三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趙毋恤,余霍泰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將使女反滅知氏。女亦立我百邑,余將賜女林胡之地。至於後世,且有伉王,赤黑,龍面而鳥噣,鬢麋髭皞,大膺大胸,脩下而馮,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於休溷諸貉,南伐晉別,北滅黑姑。」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
《史記·趙世家》
這年,智伯夥同韓趙魏三家滅中行、范,躊躇滿志,春風得意。進而向韓趙魏三家要挾,「請求」割地。韓魏二家懼怕智氏,與之。趙氏不給。因此智伯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此時奔逃到晉陽。襄子有個家臣叫原過,跟著襄子逃跑,但是遲於襄子,路上在王澤碰見三個人,看的見上半身,看不見下半身。這三個人給了原過兩節竹子,並且是前後閉塞不通的。他們交代原過,讓他把這兩節竹子帶給趙襄子。原過帶到之後,襄子沐浴齋戒三日,親自剖開竹子,內有硃砂寫就的文字。告訴趙襄子說「我是霍太山山陽侯,是上帝的使者。三月丙戌,我將幫助你滅掉知氏」云云。趙襄子聽從之,隨後趙國夥同韓魏滅智,果然「遂祠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霍泰山祠祀。」
這是第一次霍太山有了比較隆重的祭祀。再加上霍太山安葬了趙國的先祖蜚廉,則霍太山成為趙國之望,並有大祀,應該無所疑問。
公元前222年,嬴政的秦兵東指滅齊,完成統一。霍山也被納入秦國版圖,然而到前210年始皇去世,其巡遊天下也未到過霍山。不過秦代有立「首山祠」,以祀首山,即薄山山神。則霍太山此時亦復與薄山山系其他諸山合祀。
漢興,天下安定,於是到漢武帝手上,再次籌備秦始皇未完成的「宗教大一統」、「學術大一統」(參看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序言》),於此,繼承秦始皇的祭祀舉措——封禪五嶽、祀雍五畤(秦代只祭祀白、青、黃、赤四帝,所以是四畤,漢高祖添一黑帝,成為五畤)、齊八主,並祀楚地神太一為天帝。漢代的郊祀制度有增無減,到漢宣帝神爵元年,更是下令祭祀四瀆水。《漢書·郊祀志》:
三月,幸河東,祠后土,有神爵集,改元為神爵。制詔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東嶽泰山於博,中嶽泰室於嵩高,南嶽灊山於用腄,西嶽華山於華陰,北嶽常山於上曲陽,河於臨晉,江於江都,淮於平氏,濟於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侍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禱而三祠雲。
注意,漢代的五嶽和今天的五嶽不是同一個概念。漢代的五嶽,是指東嶽泰山,中嶽太室山,南嶽灊山(即今天柱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漢人避文帝的諱,稱恆山為常山)。漢代的五嶽是繼承秦代的五嶽來的,秦代的五嶽中,去掉了中嶽太室山,而祭祀以自己封望之內的吳山,南嶽和今天一樣是衡山。漢武帝時候認為衡山太靠南了,廢掉新立,於是選了「灊山」。漢代人祭祀五嶽四瀆是肯定的,但是會不會祭祀霍山就難說了,筆者尋檢過一遍秦漢祭祀所立祠廟,並沒有見到霍山祠。
秦漢有五嶽四瀆的講法,也有「四鎮四海」的講法。
《周禮·春官·大司樂》裡頭就有了「四鎮」,漢人也講「四岳」。《大司樂》有一條經文說「國將有事於四望,及軍歸獻於社,則前祝。」這裡這個四望,鄭眾解釋說是日月星海,鄭玄不同意。他認為是「五嶽、四鎮、四瀆」。關於「四鎮」,其實是和「五嶽」配套的,我們常說我們是九州天下,這九州《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氏》都有記載,但是記載不同。這裡不解釋。在《周禮·職方氏》的記載中,九州分別有其對應的鎮,整理如下圖
李零《說岳鎮瀆海--中國古代的山川祭祀》
從這裡面看,今天的五嶽講法裡面,嵩山或者是太室山都是沒有列入九州之鎮的。列入九州之鎮的,只有華、恆、岱、衡四座山而已。在秦代的五嶽體系裡頭,「岳山」(也即吳山)是五嶽之一,因此秦代的「五嶽四鎮」是符合這個九州觀念的(後來的五嶽四鎮,乃至五嶽五鎮,基本沒逃開秦代的這個講法,反倒是漢代的灊山,後來一直沒有再列入這個體系)。但是到了漢代,去「衡山」列「灊山」,官方又沒有拿出四鎮的定義,故而這表與漢代實際應該是不符合的。
讀到這裡,肯定很多讀者要問,我為什麼轉而談起的五嶽四鎮。這裡應該要交代一下,我們後世的望祀制度裡頭,有五嶽五鎮的講法。五鎮裡頭的中鎮「霍山」,就是上古這座安葬蜚廉的「霍太山」。故而考證五嶽四鎮,對理解這個有幫助。
從上文看,霍太山上古合祀於薄山山系諸神,直到趙襄子手上,才有百邑之祀,獨樹一幟。秦滅六國,為「宗教大一統」所作的望祀、郊祀這些裡頭,霍太山與薄山山系諸神合祀,反而回到商、周初期的地位,漢代興祀五嶽,是武、宣時候的事情,而且一直都湮沒四鎮的祭祀,故而秦漢的時候,霍山的祭祀地位應該一直都不高。
霍山地位重新逐漸抬高,應該要追溯到「道教」的興起。道教這個本土宗教,來源之說很多。我個人的意見是,道教最重要的源頭,是漢代的方士、術士。這些人講服藥引導的神仙之術,又從事醫卜星相這樣與民間生活關係極為密切的方技之術。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方士,道教就會失去很重要的「造教資源」。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源頭,是漢代說讖緯的儒生,這些儒生講的讖緯,是先驗的東西。而儒生的講法,也很先驗(即使儒生的有些講法是為了世俗的目的)。道教如果不講先驗,也就沒辦法成教了。總之,道教一邊吸納由方士、術士傳授的雜占、卜筮、形法之學,一邊把秦漢以來的經學經典中涉及這些雜占、卜筮、形法的文字還有讖緯這樣的書,艱難的消化。「五嶽四鎮」、「九州之鎮」這些東西,也是這個時候被吸納進去的。(五嶽四鎮的祭祀被道教吸納,其成果為道教的「洞天福地」系統,這裡不展開敘述。)
根據北魏人酈道元所見,霍太山最遲北魏時已經有了廟,
汾水又南與彘水合,水出東北太岳山,《禹貢》所謂岳陽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飛廉墓,飛廉以善走事紂,惡來多力見知。周武王伐紂,兼殺惡來。飛廉先為紂使北方,還無所報,乃壇於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焉。霍太山有岳廟,廟甚靈,鳥雀不棲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靈泉以供祭祀,鼓動則泉流,聲絶則水竭。
《水經注卷六·汾水注》
個人意見,這個岳廟(太平御覽卷四十引作「岳陽廟」)應該就是得力於道教的發展而出現的。(岳廟不是岳飛廟的省稱,而是指的五嶽的岳字,岳廟當是岳神廟,也即山神廟。)另外根據魏收的記載,霍太山有太岳廟。
介休,二漢屬。太原,晉屬。晉亂罷,太和八年復。有木瓜山、鄔城。有郭林宗墓、介休城、太岳山祠。永安太和十七年分隰城置。
《魏書·地形志五》
湮沒久不傳的霍太山,和湮沒久不立的四望,一直到梁武帝天監十一年方有復立之。
十一年,帝曰:「四望之祀,頃來 遂絕。宜更議復。」朱異議:「鄭眾云:『四望謂日月星海。』鄭玄云:『謂五嶽 四鎮四瀆。』尋二鄭之說,互有不同。竊以望是不即之名,凡厥遙祭,皆有斯目。 豈容局於星漢,拘於海瀆?請命司天,有關水旱之義,爰有四海名山大川,能興雲 致雨,一皆備祭。」帝從之。
《隋書·禮儀志二》
其後隋文帝開皇十四年,乃立四鎮之祀
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無閭山,冀州鎮霍山,並就山立祠;
《隋書·禮儀志二》
自此之後,霍山祭祀乃重新拔高。
以上草就,謬失之處,望不吝賜教。
@天瀧叔燏已經說的很完善了,我來補充一下。
歷史上霍山和趙氏的關係非常密切:蜚廉葬於霍太山,造父所封之趙也在霍山之陽;此後趙夙伐霍,後又迎霍伯回來祭祀霍山;再後來趙襄子遇山神使者而滅智氏……霍山見證並參與了趙氏的興起。
然而這不是霍山神唯一的一次參與興王易姓、鼎革逐鹿的遊戲。
秋七月壬子,高祖率兵西圖關中,以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癸丑,發自太原,有兵三萬。丙辰,師次靈石縣,營於賈胡堡。隋武牙郎將宋老生屯霍邑以拒義師。會霖雨積旬,饋運不給,高祖命旋師,太宗切諫乃止。有白衣老父詣軍門曰:「余為霍山神使謁唐皇帝曰:『八月雨止,路出霍邑東南,吾當濟師。』高祖曰:「此神不欺趙無恤,豈負我哉!」八月辛巳,高祖引師趨霍邑,斬宋老生,平霍邑。(《舊唐書·高祖本紀》)
然而貌似唐朝並沒有給霍山什麼優待,到了玄宗天寶年間才同其他四鎮一起封了個公爵,是為應聖公。
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使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蜚廉別號)不興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霍太山。
蜚廉是誰?顓頊的後代。(秦本紀第五)
蜚廉的父親叫中潏,他的兒子惡來是秦國的祖先,兒子季勝是趙國的祖先。
而蜚廉被葬在了霍太山。趙夙,晉獻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趙夙為將伐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壤。
晉國旱災,卜了一卦,是霍太山神帶來的禍害。於是,把霍君請了回來,莊稼復穰。
霍國是中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家,位於現代的山西霍州一帶,周武王時,封叔處於霍,是為霍叔,此即霍國之始,管蔡之亂後,霍叔被廢為平民,但霍國仍被保留下來由霍叔之子繼位,一直到春秋時代,前661年被晉國所滅。晉獻公因畏懼霍太山神,而讓霍公求復國。但最遲前622年,霍國仍然被晉國徹底滅亡。(來自wilipedia)
商周時期,人們十分信奉鬼神,晉獻公竟然因為懼怕霍太山神讓霍國復國。
還會來完善答案的。。
推薦閱讀:
※太原有IMAX影院嗎?
※戰國時期的三個大國:秦、楚和趙,為什麼在秦國統一以後的歷史中,原趙國區域就很少在大的歷史事件中起作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