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精神生活為何沒有油畫這類藝術品的身影?
當然,標題看起來很武斷,肯定會有很多人說,很多名畫都在小說、電影里出現,複製品的市場也挺火爆,可那終究不是原創的藝術品啊。
是價格高高在上?
是國民文化素養不夠?
還是一些我們忽視了的問題?
不能否認其實整個當代藝術油畫市場很活躍,即使是2012年被說成低潮期,也還是有大量的一線畫家的作品賣出天價。畫展也很多。
但問題是在於,它依然也只在一個小範圍的圈子裡流通,只是那一小部分人出於各種動機來推動這個市場中的作品流通。它不是我們生活里的一個日常話題,也沒有普及性。
我們在裝點自己家的時候會想起買一盆漂亮的盆景植物而不是油畫,我們不會把欣賞一幅畫作為日常的談資。我有不是學繪畫的朋友,他們看到一幅畫都會自覺認為他不懂得怎麼來欣賞。也有朋友問過怎麼判斷一幅畫的好壞。其實我每次都想說你可以盡量輕鬆的去看就行了,它沒有好壞,只有你喜不喜歡。繪畫作品它原本就是感情延伸的具象物,所以這不是一件可以絕對客觀評價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體驗,即使是很權威的評論家來評判,你都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意見,並沒有百分之百的真理評價。
當然這就和所謂的國民文化素養有關係,這是一個最大且最至關重要的因素。較低的文化素養讓普通的民眾認為,藝術是一件有別於日常生活的事情,而藝術就變得高高在上,不可觸碰。它被定義成必須是高價的,高貴的,難懂的,不具備高的文化素質就無法欣賞的東西。藝術家會認為我在做一件高尚的事情,於是除了商品價值外,繪畫的高尚性也具有價值,並且價值不菲。(最具體的例子就是,你只要發現商品註上原創的標籤,就會比同類產品價格翻倍)而在普通消費者內心也會覺得,繪畫並不是屬於他們世界的物品,甚至都不會去嘗試了解。
除此之外,中低端藝術市場也沒有被深度挖掘和發展。整個業界市場也不正規,體系並不完整,還有國民的審美趣味更偏向於東方審美趣味,這些各種因素都是造成影響的因素。
而且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油畫這一個層面上。各個門類的藝術,除去商業化運作的那一部分(音樂電影和商業性的文學)幾乎都是很小眾的。但似乎,一直藝術都是很小眾的。它至始至終都不可能被大部分的民眾所接受。即使我們的國民文化素養提高很多,也只能讓現在活躍在這個圈子的小部分人群稍微壯大一些。個人認為,國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對象是名利、然後是娛樂、再者才能輪到藝術(文學、美術、音樂等等)。主要原因不言而明。中國的現狀讓藝術不能進入百姓的家中。主要問題還是觀念上的,我們時常會遇到這種情況:
a:「你家這幅水墨畫挺美的,誰畫的?」
b:「哦,市場上淘來的,我也不知。就是喜歡。」
a:「挺好挺好,就是有點匠氣。」
或者:
b:「xx畫家畫的,還有些名氣,我覺得blablabla」
a:「我就說好啊!看一眼就知道不是常人的水平!」
在國內,藝術品的審美標準通常需要借鑒作者的地位與名聲。這種事例遍布生活。比如喜歡一部電影但不是名家拍的,就會羞於說喜歡它;喜歡一部小說但很多人評價說爛,也不敢承認它的好。說來說去,這和我們愛面子密切相關。
如果我們在家中布置上一些不知明的畫作,還不如沒有它們才能顯得品位高雅。在挑選商品也是一樣。我們喜歡有品牌的商品,這些品牌的附加值除了可靠的品質保證外,還具有提高品位、檔次的功能。誠然,這是一種消費主義下的社會意識,在西方各國都存在,卻在中國愈演愈烈。
其實,在國內一談到美術,就會聯想起油畫。我碰過許多事例。
a:「你在義大利學美術吧?啥專業?」
我:「繪畫。」
a:「油畫么?還是國畫?」
我:「不是畫,我做裝置和觀念?」
a:「那是什麼?你會畫老虎或者風景么?」
美術一詞在中國只有100多年的歷史。經過老一輩美術家的鋪墊,凡美術必寫實的思維慣式在國人心中根生蒂固。油畫作為最寫實的畫種更是被百姓所熟知。就算沒接受過美術教育的老人,都能喊出幾幅西洋油畫的名字,而對其他美術形式知曉甚少。就是因為油畫寫實啊。這點事實上是中國美術教育的痛處。
美術作品實際上豐富多彩,不只是油畫一種而已。然而今天,娛樂應該算排在藝術之前的一種精神生活對象。讀藝術、理解藝術是需要耗費腦細胞的。我們壓力大,生活困難,又愛攀比,自然沒有時間花在理解藝術上。然而娛樂確是很好的選擇。這不意味著國人的文化素養低,而是意味著國人的心性浮躁、國人的生活壓力巨大。
我想說說這個現象。娛樂文化的批發市場就是網路。網路用語潛移默化的滲透進我們的日常語境中。像我這種古板的人時不時也得提起一些網路名詞。網路用語的生命周期很短,前幾年出現的一些時髦辭彙,現在又都被其他的東西所代替了。除了網路用語,還有明星八卦這種娛樂形式層出不窮,它們在電視上不斷的播出,來餵養電視前的極度疲乏的人。這些東西最終成了談資。不過它們也容易消逝。我不想談娛樂文化和純藝術之間的高低貴賤。我只想說,試想百年之後,來人給我們寫歷史的時候,會是怎麼個情形?
「20xx年,吊絲一詞風靡網路,它指代了blablablabla,中國人民上下一心談論吊絲的文化內涵與吊絲的逆襲。吊絲成為了我國一個偉大的文化符號,與雅皮士,垮掉的一代並列。」
其實,我挺怕在同學聚會上談自己的專業。很多同性會自稱「吊絲」來證明與我的「差距」。暗中諷刺我這種「高帥富」的「裝屄?」行為(再普及一下屄字的寫法,這是一個對女性不尊重的字眼)。在比我大一些的哥哥姐姐那裡,專業話題成了一個賺錢與否的問題。
所以,現在談什麼藝術,談文化就像陳丹青說的那樣都是扯淡。國人的精神生活難以觸及藝術、文化的層面其原因正是觀念的禁錮。
扯了那麼多,其實都是廢話。要國人欣賞藝術,收藏藝術的路很遠,只能靠一個個默默無聞的藝術青年那裡腳踏實地的做些事情,漫漫的改變現狀。中國現在是一片文化的荒漠,要早就荒漠簡單,要重建綠洲就難上加難了。拋個磚,不足之處起請補充
1.受眾和藝術家的本身成長環境
去過歐洲很多有文化沉澱的城市就可以感受到,整個城市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是藝術品。一個簡單的商店的用色都用的很妙。在那裡,藝術已經融入進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建築,音樂,文學,街頭藝術(我們的被城管扼殺在萌芽狀態)我當時就想,在這樣一個城市長大的人骨子裡能沒有藝術氣息么?
反觀國內,那些中國傳統藝術和建築在「那個時候」該毀的都毀了,這是永久的文化斷層。(由衷表示哀悼)(ps:中國文化能即體現五千年悠久歷史又能鄙視全世界的大概就只有「吃的文化」)
我覺得國民素質不是說提高就提高的,這需要幾代人創造的藝術氛圍,讓人從小耳聞目染。
2.藝術家與藝術家的培養
國內的繪畫尤其是油畫主要是學習蘇聯。
雖然有許多一線「大師」但也主要集中於寫實繪畫。個人以為,寫實繪畫相當之無趣。竊以為之所以為藝術必然以熱烈深沉之情感,或驚為天人的天才動人。而寫實繪畫更多比得甚至不是技術而是耐心。有的寫實畫比照片還真,但真的震撼不了人,看不到「美」。歐洲許多抽象派印象派畫家在藝術創作早期都畫寫實繪畫,後來想必是覺得太過無聊,都走向了其他非寫實類的繪畫風格。像畢加索,克林姆特等等。
再吐槽一下國內的美術高考,不否認有個別熱愛藝術的同學,但是大多數都是從小沒接觸過繪畫,吧繪畫當成一種出路。在高考前一年兩年突擊學起。沒有本質上的熱愛,畫出的東西真的是行屍走肉。更何況現在學藝術真沒去學幾個油畫系的,都是學些設計動畫。。。。(為了生存)
然後即使是真的用心學油畫了,大多數是不得要里的「硬畫」「蠻畫」。
其一是因為大多數人只能對著照片海報而不是原畫臨摹欣賞,不能體會原畫的精髓。
其二是因為歐洲繪畫有及其繁多的技法比如薄畫法,甚至比如畫板的做底,不同的調色油的配比,等等等等。國內鮮有老師真的了解,或了解而秘而不宣的。而這不同畫法工序材料所產生的顏色是「物理上」根本的改變,不是用最基本的顏料型似神不似的模仿。
國內近幾十年高速發展的經濟和城市化增加了人的焦慮感和對物質的需求
首先,生存問題尚未沒解決,談何欣賞藝術(就整個社會而言)
藝術品就只是權錢交易和炫耀的的犧牲品。
而且這種焦慮感使的很多畫家沒有畫足夠用心去畫畫,很多畫都是草草了事(排除個別一線畫家)
所謂行畫
我並不認為人們的精神生活必須要有油畫這類藝術品的身影。
油畫,我的理解是畫家把他對世界的一些看法(即他看到的世界)傾注在畫布上。這是用他擅長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世界觀,運用了一些「深奧的表達方式」(我不知道怎麼表示這個,就像是加碼一樣),對於他人,需要「特殊的方式」(就像是在解碼)才能領悟這幅畫在表達什麼,甚至不同的「解碼」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梵高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生前畫作一文不值,死後卻價值千金。是因為他用的表達方式超出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沒有人可以「解碼」。
這個世界上可以用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方式多種多樣,書、畫、音樂、照片、建築等等。有些會比較容易解碼,就會在很多人的精神生活存在。語言文字是人們使用最平凡的,最易於理解(即解碼),所以有很多人用文字來表達自己思想,有很多人通過文字去看到別人的世界某一個片段。如果能理解這些,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某一種方式表達出自己世界的某一個片段。那些有生命力的作品,是因為作者在作品上展現了自己的世界(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作品是完全展現出作者的世界,作者都會做出一些取捨)。
要欣賞油畫,必須學習特定的「解碼方式」,這個是需要悟性(我現在沒有這種悟性,只是覺得好看,看不到更多的東西)。那些易於理解的表達方式的作品,已經足夠充實大多數人的精神生活。這裡並不是說簡易的表達方式不能形成偉大的作品,只是這些簡單的表達方式都是一些通用的方法,如文字。大多數人在駕馭文字的能力是不夠的,無法用文字來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沒有通用的適合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對於畫家來說,畫畫就是最適合他的表達方式,對於音樂家來說,音符就是他的文字(聽朋友說,音符可以表達出比文字更細膩東西,可惜,如同畫作一樣,我只能簡單的覺得好聽)。
一些常用易懂的表達方式形成的作品,書、音樂、電影、漫畫等等(這裡只說常見的,這些方式當然可以形成深奧難懂的作品),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足夠了。所以精神生活不必非得需要油畫這類作品。
去展覽或博物館也可以通過欣賞畫作來提高精神生活質量
在家裡放不放油畫……也許人家住四合院不方便放呢……
1、市場不透明,價格虛高,摸不清道不明,不知道買的值不值,這是阻礙很多有心購買的主要障礙;2、原本就是個很小眾的東西,我們的需要首先是物質的,其次才是精神層面。3、藝術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有人喜歡攝影、有人喜歡話劇,受眾本來就有限,不會像一些必需品有廣泛的需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