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已經可以模擬彈鋼琴的今天,鋼琴家存在的必要性是什麼?


男用自慰器已經越來越逼真了

但我仍然需要女人


題主大概沒有體驗過演奏樂器本身的樂趣。古典鋼琴家應該不會僅僅是為了聽眾而演奏,他一定是愛音樂的,愛音樂的人會渴望自己演繹音樂,這種樂趣是聽音樂帶不來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以今天的情況來講:
(1)從聽者、欣賞者的角度:機器還無法模擬出鋼琴家在演奏時對音樂的詮釋;
(2)從演奏者、鋼琴家的角度:聽機器演奏無法代替鋼琴家在演奏時自身的愉悅感。

具體來說:
一是從聽者、欣賞者的角度:機器還無法模擬出鋼琴家在演奏時對音樂的詮釋。
樂譜譜面所能記錄的信息太有限,音符的強度、音符的長度,可以發揮的空間太多了。這個應該由鋼琴演奏專業的人來講。我自己拉小提琴,拿小提琴來說的話,譜面之外可控的因素太多,揉弦的力度、揉弦的頻率、用弓的弓段、滑音的節奏、跳弓哨音撥弦等各種技巧,先不說機器能不能模擬,同一首曲子不同人演奏的效果實在是差異好大,演奏家各有各的特點,同一個人不同時期風格也有差異,而且無所謂哪一種正確哪一種更好,即使機器有能力模擬,怎麼讓機器模擬呢?
機器做的再好的事情,也永遠會有人孜孜不倦的去人工實現的,而且
人工因為它的不可替代性會更有價值
比如,大廚烹飪的菜肴一定比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食品更好吃,昂貴的珠寶飾品肯定出自大師的手工而不是工廠的車床,裁縫量身定做的衣服肯定比快消品牌的成衣更合身,……這些例子是舉不完的。
欣賞音樂不僅僅是欣賞作曲家的創作,更是演奏者的二次創作。
題主應該問一問樂迷們同一首曲子會去收藏多少個不同版本的錄音,更不要說聽現場了。
演奏者的不完美乃至失誤都是欣賞的一部分
有時候音樂的緊張感就來源於樂曲本身的技術難度,聽演奏家完成它的過程中會有一種像看懸疑劇一樣焦灼的感覺,聽機器演奏就像看了劇透。演奏家的真實演奏比樂曲本身的內容更加豐富,我會希望能在聽音樂的時候聽到演奏者的呼吸聲,聽到樂譜翻頁的聲音,這些讓音樂更加立體,更加真實。聽Glenn Gould的鋼琴的人知道他彈琴的時候哼唱的怪癖,因此,聽Gould的錄音里他自己隨意的哼唱也是我們欣賞的一部分,因為那才是Gould,那是別的演奏家不會做的事情,那不是Bach寫賦格的藝術的時候寫在譜面上的一個聲部。
哪怕是單純的炫技性質的曲目,
看人的血肉之軀完成幾乎不可能的演奏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央視不是有一檔節目叫《挑戰不可能》嗎,看人像時鐘一樣進準的計時,看盲人像雷達一樣用聲音辨別物體,……這節目好看的原因就在於我們願意看到人完成幾乎無法完成的事情,所以看演奏家的手指在鍵盤上快速的跑動,彈出流暢均勻的音符,連續的大跨度和弦,高頻率的震指、左右手用不同的節奏和諧演奏,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看機器輕而易舉的模擬這些東西還有什麼趣味可言?

二是從演奏者、鋼琴家的角度:聽機器演奏無法代替鋼琴家在演奏時自身的愉悅感。
這是我最想說的。
即使有直達山頂的索道,也不會阻止登山者的腳步。
我們不應該想當然的認為,鋼琴家之所以成為鋼琴家,僅僅就是為了彈琴給我們聽。
樂器的樂趣不僅僅在於最後演奏出的音樂,演奏的過程本身是比聽音樂來得更加真切強烈的快感。
爬山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登頂,更在於一步一步攀登的過程。
彈琴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追求一生的事情啊。
我會拉點小提琴,鋼琴完全是菜鳥。至今只會磕磕絆絆的彈《致愛麗絲》的第一段,但是這也阻止不了我每次看到鋼琴都想上去來一下,每天晚上坐在電鋼前面自我陶醉的彈好幾遍。因為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流暢的彈完整首《致愛麗絲》,所有肖邦的夜曲,貝多芬的奏鳴曲……
喜歡聽音樂,就會有自己去演繹音樂的願望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卡拉OK會流行,會有人去KTV,唱吧app會這麼火的原因。
如果機器都會唱歌了,人就不再唱歌了嗎?當然還會唱,因為唱歌本身是快樂的事情啊。
既然有人唱歌,就會有歌唱家,會有歌手。
同樣的道理,有那些動聽的鋼琴曲在那裡,就會有人去彈;
有人去彈鋼琴,就會有人孜孜不倦的要去彈得更好;
於是就有了鋼琴家,之所以有鋼琴家,不完全是因為有一群不會彈琴的樂迷想要聽音樂。
----
作為一個很業餘的樂迷胡亂說幾句。
看到另一個答案說得很好:科技讓人類太自負了
作為研究人工智慧的學生,我想說,現在科技確實發展很快,很難預測說未來會怎麼樣,但是,媒體最近關於人工智慧研究的報道,總有點誇大其詞的感覺,不論是google和facebook搞出了會下圍棋的AI,還是微軟亞研用深度學習網路識別圖像超過了真人,或者google開始使用量子計算機……,人工智慧遠沒有報道的那樣厲害,新聞里不會講,下圍棋的AI其實完全不懂得處理圖片,甚至無法處理一幅圍棋棋盤的照片;識別圖片的深度學習網路下不了圍棋,什麼棋都不會下;量子計算機只能解決一些最優化問題,還沒法進行一般性的編程。而讓會下棋的程序也學會識別圖片,是比學會下棋難成千上萬倍的事情。機器在某一點上超越人類是早就有的事情,比如汽車比人跑得快,計算器算數比人準確快捷得多。我們應該警惕人工智慧,但是也應該懷著虔誠的心去看待一些智能之外的東西,比如藝術和情感。


說真的

我覺得現階段爭論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大意義。

因為我要的並不是一種由機器帶來的完美無瑕。

我一直認為舞台藝術真正的魅力在於「真實」、在於藝術家們有血有肉的表演、在於那種沒有任何兩次是完全相同的神秘感和期待感、並不是那種一成不變的完美無缺。

一場演出、感動我的除了節目單上的內容之外、還可能是演奏家們糾結的表情和動作、是樂隊成員之間精妙的配合和互相之間的小動作、是他們額頭飛濺的汗水、以及他們謝幕之時誠懇的鞠躬和眼裡的複雜的情感。


這些感覺、只有活生生的人才能滿足我。


我的結論是,機器可以演奏鋼琴,雖然現在的演奏水平還無法讓人接受,而在將來,大部分二流三流鋼琴家被機器取代也不會感到意外。

在音樂技術領域有專門的方向,研究如何讓機器演奏的音樂具有表現力。有一個與此相關的比賽叫做Music Performance Rendering Contest,簡稱Rencon,網站是renconmusic.org 。這個比賽的內容類似鋼琴比賽,只是演奏者換成了參賽隊伍提交的程序,利用參賽者提交的程序控制一台Yamaha Disklavier演奏比賽主辦方規定的曲目,再請人類評委評分。這個比賽從2002年開始舉辦,有一個有意思的路線圖:

可以看到其希望在2050年左右贏得肖邦鋼琴比賽(笑),當然路線圖不必那麼嚴格地對待,不過終歸代表了努力的方向。

本來想上rencon網站上找找2013年比賽的錄音來舉幾個栗子,不過看來現在網站維護中,暫時訪問不了了,只好作罷。(2013年的winner的論文在此,有興趣可以參考:http://speech.di.uoa.gr/ICMC-SMC-2014/images/VOL_2/1271.pdf)

好在youtube上能看到08年勝出者YQX系統的一小段演奏錄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3519TUkzg,說不上有多好,不過至少並非像某些其他答主所理解的那樣只能機械得按照譜面彈奏了。(懶得搬運回牆內了,大家感興趣自行翻牆^^)

寫完後發現在2013年winner所在研究室的網站上找到了那年的結果,vs others

比賽分了兩個組別,Automatic組是程序全自動分析樂曲並演奏;Human intervention是需要人來協助分析。Nominal似乎是用來對照的直接演奏原始midi的版本(就是比較機械的那種)。中間可以看到觀眾和專業評委的評分。其實聽起來Polyhymnia+系統的斯卡拉蒂特別有意思,雖然不是第一名,不過覺得比第一名強一些。

對這個領域的了解也並不深入,只能做這麼膚淺的介紹了,歡迎大家挑錯和討論。先寫這些,以後想起來什麼再補充。


今天,你家裡有一台由一大堆電器元件拼出來的計算機,它傻的要命,人類讓他做什麼,它就做什麼.他能作曲.也能發出鋼琴的聲音.但那是多麼原始的技術啊.就像刀耕火種一樣. 它所謂作曲,只是拿現成的套子,找個隨機種子改一改. 它只能彈奏127個力度,還只能是你告訴它怎麼彈,否則它看見曲譜,都是以同一個力度演奏.它模擬的鋼琴,只能在你那計算能力小的可憐的電腦cpu上跑.

今天你問我,在機器已經可以模擬彈鋼琴的今天,鋼琴家存在的必要性是什麼?

我只能告訴你,未來會有一天,一台機器能夠讀懂你,能模擬,甚至是超越人類的情感.她不生不死,卻經歷過無數次離別.她從不戀愛,卻洞察愛人手心的溫度.他沒有祖國,卻吟唱人類史上每一位英雄的事迹.她熟知每一種律動,懂得每一個和弦,更了解哪個音符輕盈,哪個音符沉重,如果你有幸參觀她的內部,你會發現她滿是電路元件的內部實際上模擬了一台鋼琴,說模擬並不確切,事實上在她內部有著人間所有頂級鋼琴的建模,建模一直精確到量子效應,你以為這就完了? 才不是呢! 她懂得什麼是音質.她選擇的木頭,在人間根本找不到.它模擬的琴弦,帶有最奇特的張力.她連接著龐大的網路,有強大的運算能力,並擁有全世界每個聽眾的資料庫,帶有精密的感測器,能分析每個聽眾的審美,腎上腺素,心跳,當前的心情....能同時為世界上每一個人演奏出最合適他當前心理/身體狀態的音樂.嘿,她甚至能邊演奏邊調律,能邊演奏邊換琴. 她甚至能以Hermode Tuning演奏鋼琴! 這音樂可能是她自己創作的,可能是從人類歷史中創作的全部鋼琴曲中搜索出來的.也可以是改編的一段已有曲目.你可以跟她說:"嘿夥計! 我準備去應聘,給我來點慷慨激昂的",也可以跟她說"我現在想靜一靜,又不想一點聲音都沒有,你看著辦!". 如果你厭倦了,可以跟她說"你經常彈的我都聽膩了,來點全人類都沒聽過的!" 如果她為一家酒吧播放音樂,她甚至能遍歷酒吧里的每一個人,找到心情最不好的那一個,從與他匹配的資料庫中搜索出最能勾起他興趣的那一首音樂,並以最符合氣氛的方法演奏出來.偷偷告訴你,當你有點內急想要排氣的時候,甚至都不用告訴她,她能刻意演奏些激烈的段落蓋過你接下來要發出的聲音.哦對了,還有你最感興趣的,看見你旁邊那位姑娘嗎? 機器能在你發出請求的瞬間,或許只需要幾納秒,就分析出你們兩個的一切特徵,創作並演奏出一首最適合你們兩個的音樂.

如果那一天來了,相信你也不用問我鋼琴家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了.


首先,可以肯定機器人演奏和人類演奏的市場定位完全不同。就算機器人再模擬,甚至超過人類,人類演奏家的市場肯定仍有需求,這個需求源於人類擇偶需求啊!

就如同外面的飯店再好吃,老婆燒的飯永遠是最好吃的一樣

機器人演奏家,是消費品;人類演奏者,是奢侈品。
奢侈品和消費品的區分不是質量,而是,定位與認知。所以確實,對於很多人來說,我認為機器人演奏家就夠了,但是人類演奏家並不會因此而失業噠。就像有了CD MP3之後,並沒有讓歌手消失,反而促進了歌手紅遍天下。歌手上台表演幾乎都有失誤,但是這一點不妨礙fans去聽演唱會。畢竟機器人是tool,而人是master。工具不會讓使用者失去存在的必要性的。

什麼?你要說機器人也變成master了?
甚至就算機器人也會作曲,甚至誕生了機器人肖邦機器人李斯特,他們也是機器人的肖邦和李斯特,不是人類的肖邦和李斯特。然而這確實會讓人類演奏家產生壓力,但是這時已經不只是演奏者產生壓力了,而是所有人類文明文化都會面臨這樣的」存在的必要性「壓力。當人類自己也迷戀上機器人的音樂家時,那也就是人類文明消亡時。因為人類文明已經競爭不過機器人文明了,已經打算拋棄自己的人類文明了。此時談論人類演奏家存在的必要性,已經不再由人類討論了。

藍星人不要自輕,人類存在的目的不應該是創造機器人來取代自己。。。


2016 02 24
更新
用專業老師的一句話來鎮樓:

音樂,就是人看見人。

以下是更新答案。

為新來的知友能迅速了解我到底說了什麼,我想還是應該簡短一點,畢竟原答案啰嗦並且戾氣有點重。

緊扣題目:、
首先看機器是不是可以模擬彈鋼琴。
答案是不行,電腦採樣或者模擬鋼琴家演奏在當今時代下,是干不過鋼琴家的,以後有沒有可能,我不想知道,你們開心就好。

第二部分
假設電腦可以模擬鋼琴家演奏鋼琴,鋼琴家存在的必要性。
我覺得原答案說了很多自己對音樂的感情,但沒有直指核心,分三層講:
1.藝術表演的核心之一,是交流(喜歡鑽牛角尖跑來扯先鋒藝術等的朋友,你們開心就好,我先管好我自己。)。原答案里也提到一部分,表演藝術家的生活經歷與心路歷程等經驗會作為對藝術審美的一部分直接投射到作品演奏,演出里。而觀眾想聽的,其實是透過自己熟知作品裡,映射出來的演奏者的鏡像。(這就是交流)

2.普通聽眾與鋼琴家對於作品的審美是有明顯區別的,而不同的鋼琴家很明顯帶有不同的審美傾向,以至於在處理不同作品時會造成天南地北的不同結果,而鋼琴家在現場的演奏恰好便是觀眾們期待看到的,同一作品在不同審美傾向下的「變形」(至於原型,不必深究,你喜歡哪個就是哪個)。

3.通過電腦AI技術,想要在鋼琴模擬演奏上達到藝術家的審美,我相信有一天可以做到。但原答案里提到的「例子」:在觀眾與表演者得知,表演者(阿格里奇)的家人孩子都在家鄉生死未仆的情形下,產生的演奏效果。我實在不知道在技術上如何完成,模擬人生?

------------------------------以下是充滿了LOW B氣質的原答案,不愛看,可以走----------------------------------

技術,科技,一切工具與手段都是為「人」服務的,大眾更願意聽活生生的人來演奏音樂。脫離了這個基本點的人,我只能說,生而為人,應自尊

單純的討論電腦能否代替人彈鋼琴,其實是個很無聊的命題了。

為什麼?因為你們不是在討論音樂。真正的音樂,需要演奏者與聽者有溝通,才能稱之為音樂。

我只說一個例子,霍洛維茨在故土最後一次的音樂會,我看過視頻,演奏者,聽眾,都被莫名的鄉音鄉情感動到痛哭流涕。不需要懂俄語,不需要看字幕,無論他演奏的是莫扎特,還是肖邦,還是拉赫瑪尼諾夫,琴聲里的愛,不舍,思念,顫抖,激動,憤慨,純真,傳達給了現場每一個人,包括電腦面前的我,我們都哭了。電腦知道什麼叫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不舍、分離時的激動和顫抖、對世俗對戰爭的憤慨、孩童的純真么?這股子複雜的強烈的意念注入到琴聲里是什麼感覺它能知道么?聽的人是什麼感覺,電腦它能明白么?

連換位思考都不用,當你聽到一個年近古稀的瘦小老頭彈出的莫扎特居然如孩童囈語般咿咿呀呀地稚氣未脫,那是一種怎樣的震撼?沒有彈過幾十年鋼琴學過幾十年音樂的人根本不會明白,沒有上台演奏過的人也不會明白,音樂陪著我們走過多少風雨。


音樂裡面如果沒有愛,那就不是音樂,只是一串信息。


科技讓人類太自負了。


-------------------------------------------------接下來是吐槽的-------------------------------------------------------------------


樓上 @鄧世擇 老師已經說的很清楚,可能有點調侃,不過說的是實情。
接下來就要吐槽某些從事音樂行業答主的問題了:

我想問你們幾個問題。

1.作為音樂製作人與職業樂手,你們是否練習過鋼琴並從事鋼琴演奏超過20年?

2.你們是否了解鋼琴發聲原理,並從事過鋼琴音色採樣工作?無論是立式鋼琴還是三角鋼琴?

3.你們是否在音樂廳現場或錄音棚內演奏並錄製鋼琴,包括斯坦威,雅馬哈,波森多夫,kawai等等品牌?且超過50次以上?且超過50次以上的現場在音樂廳及各種條件環境下觀賞鋼琴家演奏?

4.你們是否比對過,ivory,羅蘭鋼琴採樣卡,yamaha,emu,Ni akoustik piano,各種廠牌出版的硬體,正版或盜版軟音源音色與真實鋼琴的差別?並用這些音色來製作MIDI超過10年。

如果以上問題,都回答是YES,我相信你們不會說出那樣的答案。

小的不才,上面幾個事都有幸干過。

三角鋼琴的採樣做的再好,也不能完美地模擬在不同聲場下,不同聽音位置下聽者的聽感,如果你覺得聽起來沒什麼不同,我只能說你水平沒到,聽不出來而已。且拋開對演奏者的甄別,不同型號大小的鋼琴,擺放在不同聲場環境與不同位置下,音色與聽感都可以說是千差萬別,別跟我說監聽音箱里出來是差不多是一樣的,在現場的聽感跟立體聲喇叭出來的,根本就不是一個玩意。

拉威爾的《為已故公主而寫的孔雀舞曲》對鋼琴觸鍵的要求,多到需要演奏者兩隻手在不同段落彈出差不多20種音色,你隨便拉個學院派的鋼琴老師來,給他全配重最好的MIDI鍵盤讓他試試?他會笑著告訴你,這還是得真鋼琴來才行噢親!

演奏者的事差不多斷斷續續說完了。

現在基本要說的都說完了,最後補一槍,據我所知,現如今無論是國內還是亞洲還是世界範圍的優秀音樂作品,只要能保證樂手演奏達標的情況下,沒有人會去用軟體音源或者硬體音源來模擬真鋼琴音色,雖然錄出來的真鋼琴還是跟現場有差別,但,還是會要求真錄。

說心裡話我很期待看到市面上出現類似於「與力宏分手決裂後雲迪最新心碎版肖邦巴赫拉威爾系列採樣全套八折」的模擬音色硬碟,然後銷量一定驚人咯?

演奏者跟樂器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這麼簡單的事情你們會不知道!?(翻白眼)


以上說了這麼多,還有很多人在評論里說,是可以採樣,模擬的,你們把聽眾與演奏者的交流放在什麼地方?拜託,別這樣冷酷好么?


不把音樂當音樂,太可怕了。

--------------------------------------------------------------------------------------------------------------------------------------------
可怕的事情還是來了:

這位朋友,用非常科學的方式向我提出了問題,我想了下,也反問了他一下:

既然你們這幫科學粉絲都說人的感情是電子信號,自己來試試嘛……

---------------------評論里的朋友根本就沒看清我寫的東西就來噴,好吧,開噴-------------------------


我已經盡量做到講禮貌了。

那我就來跟你說說,豆腐腦們,世界知名的一線(20位左右)鋼琴演奏大師,都有自己的專屬演出鋼琴。對,你沒看錯,每一場音樂會,都要帶著自己的鋼琴空運到這個城市的音樂廳,重新裝好,有專門的調琴師來調琴。

這是為什麼?因為這就是你們覺得最簡單的,鋼琴音色是可以模擬的問題,特別是 @常興 這位朋友評論里說,每個鋼琴家難道都懂鋼琴採樣什麼的?抱歉讓你失望了,他們不光懂,並且是非常非常懂。牛逼的鋼琴家們對鋼琴音色的敏感程度已經到了近乎癲狂,他們在錄音棚音樂廳練琴房裡度過的日子比你們所想像的要多得多,你們首先得承認,術業有專攻,不了解不清楚的事情,不要亂噴。鋼琴音色要模擬出來到完美的代價有多大??我個人認為,這個代價大到沒有人願意參加這個浩大並且無謂最後結果稀爛的傻逼工作。不是說搞科學研究不對,我說的是脫了褲子放屁不對。

我鋼琴學的不精,頭10年苦練,後15年彈流行鋼琴合成器電鋼一系列電子產品,MIDI製作剛剛第十個年頭,只敢說,剛剛跨入音樂行業這個門檻,知乎上比我牛逼N倍的大神多了去了,沒人跟你們進行系統科普是因為忙,且是笑而不語地忙最後加個犯不著。我呢,對鋼琴的了解不算少,恰好也對電子合成器之類的產品接觸也比較多,深深懂得現代科技的恐怖與強大,但也沒你們這麼膽大到叫囂現代科技已經牛逼到打垮原聲樂器這種論調的程度,實在是看不過眼,才來嘮叨兩句。

三角鋼琴的發聲原理,可以百度看一下,每一台琴,每個頻段每個音區的音,共振,腔體之間的相互影響,擋板的運用,在不同聲場下,不同聽音位置下,造成的聽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多麼大的一個參數量?以上說的,還是拋開演奏家在討論。「科學的能力是無窮的」有人又要說了吧。且看下去。

既然有答友在回答里說跟大家科普什麼叫「模擬」,我就來跟大家科普一下,什麼叫「觸鍵」。

在這裡我想跟大家說,鋼琴的音響,不光是只有強弱的,他不是一個你們可以用音量推子簡單表示的0-127力度的開關,對,我這裡用了開關,因為很多對鋼琴發聲不了解的朋友會覺得,鋼琴,發聲,很簡單,彈下去就有,不彈就沒有,輕彈就弱,重彈就強。是這樣吧?

【插播一個小例子,足療,做過吧(不是大保健),按摩椅,坐過吧?是機器讓你舒服,還是中醫院專業的按摩醫師讓你更舒服?能讓你更快解除病痛?先想想這個小例子,為什麼是人按摩更有效而不是機器】

回頭來說觸鍵,剛才說到輕重的事,有熟知MIDI製作的朋友就會說了,你看,我根本不會彈鋼琴,但是我用一系列VST DXI軟音源什麼的,在捲簾窗口裡點擊做出來的鋼琴片段,一樣很真啊!如果你真的這麼覺得,建議你從頭學習一下真正的鋼琴演奏,了解一下鋼琴觸鍵法,多聽點音樂會,多對比一樣在棚里,監聽音箱最終MMM出來的,軟音源和真錄鋼琴的區別,咱們再來討論。

接著,我們來說一下什麼叫「觸鍵」。

不同時期的鋼琴作品,擁有不同的觸鍵音色(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特性的要求,舉兩個例子打比方,巴洛克時期,巴赫的作品,特別是賦格,對觸鍵的要求極為嚴格:在手指機能與獨立性良好的情況下,盡量緊貼琴鍵,發力點不能過高,手腕更是水平保持不動,彈出來的每一個音要求清晰集中但不能過硬,音錘敲擊在琴弦上的力度與進程快慢是關鍵,這種高難度的技術活,只是彈奏巴赫作品中對演奏者要求的滄海一栗而已。

往後走我們來看下印象派,比如德彪西,他的很多鋼琴作品更像是管弦樂的縮編寫作,對音色想像力的要求很高,很多時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手指緊貼琴鍵,盡量讓聽眾感覺不到音錘在運動,但在快速運動的樂段與情緒強烈的樂段,卻要強硬地觸鍵,又不能強硬到李斯特那樣,但又不能淡如肖邦,要保持悅耳圓潤,還得強,混亂吧?其實一點也不混亂,這是藝術。同樣是德彪西的作品,還有很多片段,要求演奏者的音色,觸鍵要做到類似於管樂,特別是閉口木管樂的音頭,有時候是圓號,有時候是大管。這種概念先行,結果混沌但別緻的美,機器短時間內,很難達到。

同樣是要求緊貼琴鍵,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一是作曲家本身時代所處的審美造成。一是作曲家本身對自身作品有要求,有想法。最後一個,就是觸鍵的方式,幾乎是多到接近無限可能,作曲家本身就可以這麼彈出不同的觸鍵音色,才敢這麼寫,這麼要求。

以上我只舉了兩個作曲家很少的例子。

還有,同樣是一個F,同樣是在手型保持正常的情況下,手指第三關節不動,用小臂發力按在琴鍵上的觸鍵,與小臂不動,用第三關節發力,彈奏出來的觸鍵音色,差別非常之大,但這隻有懂的人才知道,有什麼區別,不太了解的音樂愛好者,只會覺得,「邦!」響了!你看,是一樣的!對吧!

以上的段落,還沒涉及到,是誰的,在什麼時期什麼作品中什麼片段對音色有什麼要求的F力度……

科學家們肯定又要說了,這是數據,沒問題,電腦能搞定,採樣沒問題。

OK我來跟你談談,什麼叫採樣。
採樣,首先得演奏家,按照不同力度不同觸鍵方式不同長度不同演奏法,把每一個音的素材,都錄入進去,不同風格的作品,很可能不能用同一套採樣,因為差別太大,用莫扎特的觸鍵去模擬卡普斯汀的鋼琴作品,簡直就是搞笑,你知道工作量有多大么?並且很可能模擬中的偏差值,需要人手工去調試……手工調試?那還模擬個屁!直接讓人來現場演奏不就得了?

演奏你妹!大家要的是模擬!OK,我現在就來說一下,模擬不同鋼琴家的演奏還需要什麼。

每一個鋼琴家的模擬音色套盤,都必須要做到這個鋼琴家所有的記憶存貯,並且有實時人工智慧的作用,才有可能使用,為什麼這麼說,往下看。

因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人生無常,歲月難斷。

鋼琴家也是人,每天大量的練習就是為了在音樂上造詣更深,可以這麼說,你仔細聽一個鋼琴家一個月前後的音樂會演奏,和兩次相近的出版CD,在作品風格把握,音色,觸鍵,各方面,都會有調整,這不是一般人乾的事,前面的例子其實有點無聊,「與力宏分手後雲迪心碎版鋼琴音色套碟」是隨口一說,這種東西出來了,肯定有人會買,但市場不會好到哪裡去吧。


有點跑題了,說回來,打個很直觀的比方:我們設想一下,剛剛錄完莫扎特作品鋼琴音色採樣的阿格里奇,即將赴美演奏人生最後一場音樂會,在從倫敦飛往紐約的飛機上,廣播突然告知,阿根廷首都發生了8級地震,他的家人,孩子,都還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生死未仆,她心裡在想什麼?取消音樂會?趕緊回國?別別,咱們必須得聊下去……OK,她音樂會的節目單上,排好的演奏曲目,拋開不說,她臨時決定,無論家人的消息是否能夠在音樂會結束前到達,加演一首孩子最最喜歡的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這是舉例別較真)。音樂會快結束了,節目單上的曲目都已演奏完畢,全場起立鼓掌的觀眾們安可都喊爆炸了,她還沒有等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消息,她釋然了,安靜地坐下,為他心愛的孩子,彈起了她最後安排的《小星星變奏曲》。

打住,試問,在這件事情的影響下,阿格里奇此刻彈奏的莫扎特,能否被之前採樣好的模擬音色盤完整的模擬到惟妙惟肖?答案是顯然的,演奏家在精神身體各方面受到強烈影響時演奏出的作品,跟以往會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會彈不下去,這個平均值怎麼調節?人工調節?你們不覺得可笑么?

說了這麼多,絮絮叨叨的,只是想告訴你們,聽音樂,其實是在聽人,聽他的經歷,聽他此刻所思所想,在同一個作品上表現出來與其他演奏家彈奏的不一樣的美,這些美裡面,有作曲家(演奏家)愛過、恨過、珍惜過、錯過,那麼多人生不可或缺獨一無二的片段所組成的結晶體,而你們硬要分析這種美,模擬他。我為你們感到可悲,我為音樂感到不值。

科技,給音樂的輔助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但這碗雞湯,不會讓我們山雞一夜變鳳凰辦好所有的事情,解決所有的難題,謙卑一點吧,人類無法解釋的事情很多,不差音樂這一件,放過音樂。

最後,向所有:有名的,無名的作曲家與演奏家們,致敬。

完。


我覺得鋼琴家存在的意義不在於演奏出獨一無二的音樂。
因為理論上用機器一樣可以製造出無限支,獨一無二的曲子。

鋼琴家存在的意義在於其本身。
我們熱愛音樂。
而且我們希望音樂有我們人的參與。
我們不希望自己在藝術的宴席上缺席。
我們自己製造的,潛在的敵人——機器
已經讓我們痛失許許多多座城池。

總得有人。
這是必要性。

而有人喜歡演奏,不因為他必要或者什麼,就是覺得彈著挺好,這樣就永遠不會消失了。


有了印刷術,還會繼續有書法家。


機器無法取代藝術家,因為它們只能預先設定,而永遠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彈鋼琴不僅僅是把樂譜重現為音樂,更重要的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它的美在於那一時點的靈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詮釋,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機器根本無法模擬鋼琴家。只能從某些方面「接近」。比如不出錯。
咱也是理科生轉行音樂,對某些人那套思維再清楚不過了。

原因很簡單:藝術不是理科。
鋼琴家的演奏目標並非能用邏輯思維解釋。所以機械無法代替。 藝術是有規範的,但規範是唯心的。人類覺得什麼是藝術,什麼就是藝術。 而機器連怎麼摸清人類的審美標準都搞不定。連藝術和自然科學的區別都搞不清的,就別插嘴了。

到現在還有人覺得,演奏家的目標是為了不彈錯。抱歉,業內我們管這個叫基本功。這個是入門標準。

科普一下吧,流傳下來的只有樂譜,記載的信息很有限通常只有音高,其他東西比如節奏,力度,要靠演奏家自己發揮。演奏是創作。
===============================================================

我知道某些人是真聽不出不同演奏家的區別。好,聽不出就別聽,別礙著別人聽。

樂譜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詮釋部分才是演奏家存在的必要性。不然有midi就夠了。某些人覺得差距不大,那只是感覺遲鈍罷了。
要是因為差距「不大」就可以放棄追求放棄創作的話,世界上所有的藝術遲早都會變成一個100%量化的標準,也就是消失。

不然,你選一首世界上最好聽的曲子,以後這輩子除了這首啥都別聽,你樂意不?

不用拚命論證「AI如何能把這首最好聽的曲子再寫一遍」的事情了。這不廢話么,我也知道AI可以啊。

@白露蒼茫 老師的答案是從感性的角度去說服,但這樣反而導致某些人眼中的音樂人變成了只有感性思維的傻逼。有興趣的自己去弄作曲系的教材來看看,本科就行,咱不說難的,就看看和聲學和高數哪個比較好懂。
何況純粹用邏輯來創作早不是新鮮事,演算法作曲領域也是音樂學院多少年的重要課題,當然包括機器學習演算法的運用。但目前學院都沒懷疑過鋼琴家存在的必要性,外行們連演奏家到底乾的啥都不知道就過來指手畫腳真的合適?真有人覺得按譜子彈規範了,手指控制隨心所欲了,就變演奏家了?

關於某些人提出的各種機器模擬鋼琴家單次演奏結果的各種麻煩方案,我們業內早有更簡單的辦法了:錄音。

有沒有搞清楚狀況,alphago能下贏圍棋,但是起碼要發明圍棋規則的人才算得上藝術家。

還有人拿「最多的人喜歡聽什麼然後分析跟進」的統計學來說事……你們見過哪個音樂家是迎合著統計學的標準來的?再說了,這不還是人類決定你要什麼,AI再跟風山寨什麼么?

省點心吧。

評論區(不僅限於這個答案)亮點自尋。


感受一下,肖邦第一敘事曲
齊默爾曼演奏肖邦第一敘事曲
肯納演奏肖邦第一敘事曲
霍洛維茨演奏肖邦第一敘事曲
里赫特演奏肖邦第一敘事曲
拉弗瑞演奏肖邦第一敘事曲 95年版
貝拉多維契演奏肖邦第一敘事曲
肖邦第一敘事曲 阿戈里奇
吉列爾斯演奏肖邦第一敘事曲 Op.23
著名鋼琴家石叔誠演奏肖邦第一敘事曲 op.23
米開蘭傑利演奏 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作品23號 1962
伊迪爾·比瑞特 肖邦第一敘事曲
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 演奏 皮耶羅 德 瑪利亞
博列特 肖邦第1號敘事曲G小調
你告訴我這些都一樣?


人對音樂的需求不僅僅是欣賞。演奏也是需求的一種。演奏比欣賞帶來更多的快感。
只要有人演奏鋼琴,當然就會有鋼琴家的存在。


說點樓上沒提到的。
除了機器演奏的局限性之外,機器模擬出的聲音效果和CD錄音與現場效果還是相去甚遠。比如現場出的鋼琴聲是經過室內聲場反射後的效果,而機器模擬或者CD播放從最原始的角度來說從一個點發出來的。以目前人類的混音錄音水平CD效果還遠遠無法企及現場,機器模擬的MIDI信號也無法企及CD的效果。當然,和演奏上的局限性相比,這個技術問題在未來還是很有可能解決的。

其實鋼琴已經算是比較好模擬的了,不說演奏上的創造性,至少做得好的話還是可以以假亂真的,大家也不要低估了現在的MIDI和混音技術。和鋼琴相比,弦樂乃至管弦樂隊的模擬距離真實效果那才真是呵呵。


機器模擬出的鋼琴音樂 與聽者的交流 是完全不存在的 這就是鋼琴家存在的理由 音樂是一種交流


如果機器彈琴就能滿足你,我認為你的審美還停留在非常原始的水平。


你弄個五菱之光,一腳油門下去也比博爾特快。
隨便弄個叉車,也比舉重冠軍的力氣大。
越來越多的職業棋手下不過電腦了。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會看奧運會而不是麵包車賽車和藍翔畢業生匯演?

我們關注這些東西,是為了親眼看看那些萬中無一的天才行常人力不能及之事,如果主角變成了不會失誤的機器,那重現就成了毫無難度的理所當然,誰還有興趣一直看呢?

機器人彈鋼琴也不是沒有任何用處,放在科技館裡激發小朋友對自動機械的興趣還是不錯的。就重放音樂來說用不著一個機器人加一台鋼琴,一直在用的錄放設備不也是一樣的效果。錄音技術都發明了這麼多年了,鋼琴家這個職業消失了嗎?


機器只能演奏「音」,而無法表達「樂」


我覺得@吳宇非 低估了人類的感官和欣賞水平。@KLEXRAX 說的挺對。要問機器能不能代替鋼琴家,至少要解決一個問題,機器能不能重複鋼琴家的彈奏?

我們知道,錄音是可以的,但錄音遠遠不能反映真正的鋼琴的音色。聽錄音里的鋼琴,和現場聽鋼琴演奏,真正的鋼琴的音色是錄音不能比擬的。
這裡面一是錄製問題,二是收聽設備問題,三是混響問題。
如果我們錄製人所在位置的聲音,那麼前兩者或許還可以解決,但混響是很難解決的,因為人在收聽的時候,聽到的是從喇叭里出來的聲音,而在音樂廳里,聽到的是整個音樂廳的混響,這個區別是很大的,你不可能模擬整個音場,所謂全息錄音,也僅僅能反映音源的遠近,整個音樂廳的混響,是不可能得以反映的。更好的音樂廳,比如維也納金色大廳,整個內部結構均是木結構,不但鋼琴的聲音會在廳中反射混響,音樂廳本身也會共振發聲,這就更不可能模擬了。

如果我們錄製鋼琴所在位置的聲音,把喇叭置於鋼琴的位置,讓喇叭在音樂廳里演奏,人坐在音樂廳里聽,那麼混響的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錄製又會有問題,因為鋼琴演奏時,整根琴弦,以及整個鋼琴,都在共振發聲,它不是一個單點的聲源,用單點聲源模擬,是不可能模擬成功的。

或是使用midi鍵盤模擬,那還不如錄音,因為midi鍵盤無法模擬真實樂器的共振和美妙的音色。如上文所述,一部鋼琴,整個都在發聲,midi鍵盤如何模擬?而且不同的鋼琴,音色截然不同。鋼琴大師,一般只彈自己的鋼琴,走到哪裡鋼琴運到哪裡。就算是一般的鋼琴家,對琴也是很挑剔的,有時候琴不行,演奏會只能取消。midi鍵盤,還差得遠呢。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最有可能接近鋼琴家真實彈奏的,是用機械操縱真正的鋼琴彈奏,也就是機械手。這種簡單的機械裝置已經實現了,題主也聽過,我也在樂器展聽過,但那是很初級的,離要求還遠呢。人按下琴鍵,不僅僅是簡單的按下去就完事了,還有輕重區別,按壓的位置也不一樣,這些都極大地影響鋼琴的音色和對樂曲的詮釋。除非能用感測器記錄下來人手指的活動,然後用機械手重現,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機器代替鋼琴家。不過這需要很先進的感測器技術,現在還無法做到。不過我相信未來是可以做到的。

以上還都是重現已有的演繹存在的困難,讓機器自己來演繹,則是難上加難。
同一本樂譜,每一個音符都能帶入演奏家自己的處理,這個處理,是演奏家自己經過幾百次的反覆試驗調整,才得到的最令自己滿意的處理方式。而演奏家對音符的處理,只是手感和經驗而已,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一小節要有歌唱性,那一小節要強調節奏,兩個小節之間如何銜接,都是演奏家仔細斟酌過的,每個樂句,樂章直至整個樂曲如何處理,都需要鋼琴家仔細研究。鋼琴的演奏,是一項需要極高藝術悟性和人類智能的工作,絕不是機器能夠模仿和學習的,可以說,模擬鋼琴演奏等於模擬人的大腦,等哪天人腦能夠被模擬了,鋼琴演奏才能被模擬,除此之外,鋼琴家是無可替代的。


[占坑]


推薦閱讀:

國內與外國一對一聲樂課,器樂課的收費水平大致如何?
三角鋼琴中間的踏板是做什麼用的?
肖邦的「諧謔曲」不是諧謔,那麼用「XX曲」來稱呼比較符合你心中的諧謔曲呢?
動畫片《貓和老鼠》中所改編的古典音樂有哪些?

TAG:機器人 | 鋼琴 | 古典音樂 | 鋼琴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