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 老三國里袁紹冠上的「鴿子毛」什麼由來?求漢代官服科普?
重溫老三國 看到袁紹和董卓公開撕逼那裡 覺著本初顏藝爆表(眼神不犀利的的本初不是好公瑾)於是截了幾張圖如下
於是在仔細體會好基友間心有靈犀之餘注意到本初冠邊的鴿子毛 孟德也有 這難道是西苑十三校尉到標配么?還是武官都有 ?羅馬軍隊里好像也有類似的裝束 明顯劇組這裡可能用雞或者鴿羽頂替的 但個人覺著應該用暗色的羽而非白色 因為實物應是雉一類好鬥鳥的羽毛 或者說按制的確要用白毛?問點比較多見諒 想以此做切入點求比較系統關於漢代官服的科普
謝題主邀。
鶡【he】冠(又稱武冠,樓下的朋友也提了,鶡冠也稱虎賁冠的。)
為古代武官武將所戴,冠頂插飾鶡毛以示英勇。鶡是屬鴟鳥類,性勇好鬥,至死不卻,為秦漢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
〖《漢宮儀》記有「虎賁冠(鶡冠)插兩鶡尾」《禽經》記有「鶡冠武士服之,象其勇」。〗
上圖第一排最右為鶡冠
下圖最右是梁冠,加了巾幘就是文官的進賢冠。
進賢冠=梁冠+巾幘
鶡冠=進賢冠(梁冠+巾幘)+鶡毛
下圖是央視版三國演義左文官(進賢冠),右武官(鶡冠),非常清楚。左邊的文官打扮在央視三國演義里諸葛亮也有……
這麼一看,武侯也是很配黑色的。但是這個頭冠的品級略低
嚴格意義上來說,梁冠上的梁條是官銜級別的象徵,不同品級是不一樣的。梁冠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
我武侯怎麼可能只有五品……劉備都登基了。
鶡是一種鳥狀似雉,其羽色黑黃而褐,有毛角,有冠,性愛儕黨。
非常不好惹的一種鳥(雞?)。
央視版三國演義當時條件有限劇組找不到鶡,只能先用溫順的鴿毛代替了,因為鴿子毛太白看上去就沒有殺氣什麼的……不要在意細節;而且當時的巾幘也沒擋住耳朵。
上圖這個巨基,在《曹操》里飾演的孔融的進賢冠就是梁冠再襯巾幘,上加羽毛就差不多了……文武之別就在這兩根羽毛上了……
最主要是用巾幘要把頭髮耳朵全部遮住了才文雅啊。
真所謂:
一身的穿戴不必名牌,自然的瀟洒才是真的帥。
所以
問題描述里的「心有靈犀」……到底幾個意思?
題主,圖片中的應該是【鶡冠】(hé guān)
但是,老三國里的鶡冠復原自宋代聶崇義《三禮圖》,實際上和漢魏時代的鶡冠差別還是蠻大的。
《後漢書·輿服志下》上說:「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係為緄,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雲。」簡單來說,所謂「鶡冠」就是在「武弁大冠」(也稱「武冠」「大冠」「繁冠」「赤幘大冠」)的左右插鶡尾。鶡,也就是褐馬雞,喏,長下圖這樣:
之所以插鶡尾,是因為雄性的鶡雞勇猛善斗,為了爭奪雌鶡而「勇於斗一死乃止」,實在有「為女生,為女亡,為女去考狀元郎」的可歌可泣的精神。 那麼,漢魏時代真實的鶡冠形象呢,如下圖:
圖片來自百度明朝吧明華湯水,下面我把各部分名稱標註一下
武弁是漢代軍人的標配首服,戰國時引進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由胡帽改制而來,秦兵馬俑中騎士也基本佩戴。具體來說,武弁大冠從正面看像是一把口朝下的簸箕(《戰國策》:「齊嬰兒謠曰:『大冠若箕。』」),左右有兩個護耳,材質有皮質也有漆紗。《後漢書集解》:「武吏常赤幘」,武弁下一般裹平頂短耳的平上幘,因為根據兵馬俑和漢代陶俑、壁畫,推測漢代軍人一般不在頭頂而是腦後扎扁髻,既便於戴盔,免胄時髮髻又不易向前散亂而影響視線。根據《後漢書·光武帝紀》:「……世祖絳衣大冠……」《東觀漢記》:「及聞帝至,絳衣大冠,做將軍服」《古今注》:「戶伯(五人之長)服赤幘、纁(黃而兼赤為纁)衣」以及各地發現的漢代陶俑、壁畫,可知在漢代軍人從將軍到普通士兵基本上都是武弁、赤幘、赤衣。當然,普通士兵是小袖短衣,脛有行纏(裹腿),官員則是褒衣大袑(寬袍大袖和闊腿長褲),腰圍革帶,並佩虎頭鞶囊。
至於文臣,老三國反應的還算到位,就是進賢冠+玄衣
這是從漢初到漢末的進賢冠演變圖。漢初進賢冠無幘,靠「頍」也就是圍頭一周的髮帶固定,具體參見秦兵馬俑將軍俑(《儀禮》:「古不用笄貫冠者,則著頍【音:kui,固定冠的髮帶纓蕤】圍髮際結項中」。《後漢書 輿服志》:「古者有冠無幘,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故《詩》曰:『有頍者弁』,此之謂也。)。到了漢元帝時期,因為元帝髮際線較低,為了避免他人認為自己愚笨,元帝便開始在戴冠之前裹上本來是下賤的平民和軍士才佩戴的幘,並故意加高了顏題(幘前部分)而且在顏題中充以襯裡以使其直豎硬挺,這時的幘,形制大約像是加高版的孫悟空的頭箍兒,其頂上還是中空的。在顏題變為硬質的同時,幘垂於腦後的兩腳也被上折充以硬里,所謂為「耳」。這時由於幘之硬質高顏題已經具有了現在的帽圈的功能,所以冠的尺寸開始變大,前後連接在顏題和幘耳上,這樣明顯要比以往蓋在髮髻上穩固的多。之後的王莽是個禿子,這當然不能讓人看到,所以王莽開始用巾覆在幘上,稱之為「屋」(所謂「王莽禿,幘施屋」),並在屋下置填充物使之模仿髮髻隆起狀,這樣的幘橫切面略與漢字「介」相像,是以介幘誕生。介幘在東漢時被文官普遍使用,其幘耳比較長,配合佩戴進賢冠。進賢冠,有展筒前後兩壁跨於幘上,左右中空。前壁豎立在顏題上並向前傾斜,高七寸,後壁接於長耳,高三寸,頂部長板長八寸。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和服婚禮給人很精緻莊嚴的感覺,但是最近幾年重新開始流行的漢服婚禮給人一種廉價可笑的感覺?
※古代小說和詩詞里描述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每天穿漢服當做日常服裝去學校上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現在漢族人都不認得自己的傳統服飾?甚至有的人不能接受穿漢服在街上走?
※有什麼平常能穿出去的漢服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