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aler 評測中,關於手機屏幕部分的描述有哪些錯誤?
各位知乎的網友大家好:
我是王自如。
首先感謝大家對於 ZEALER 視頻的關注,我們把大家對於 ZEALER 視頻內容細節的要求與推敲理解為我們對於大眾的責任感,所以對於大家提出的疑慮認為有必要做出正面回應,全面的闡述我們在內容創作當中的出發點,以及對於技術知識的理解。這也是這篇回復的主要用意所在。
其次,對於在我之前回答的@luckystar 與@林之昊 同學表示敬意,看得出二位對於屏幕顯示技術有著很深的理解。我們一直希望能與各個細分領域的專家增強溝通,提高我們的嚴謹性與專業性。
下面進入正題,提綱如下:
一、ZEALER 內容的出發點與態度
二、對於疑問的回應與探討
三、如何看待不同 LCD 技術之間的關係
四、寫在後邊的幾句話
五、附錄--補充闡述對於TN、VA、IPS的通俗解釋
一、ZEALER 內容的出發點與態度
ZEALER 內容製作的宗旨是--為終端消費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與內容,獨立、客觀不失專業。
因此,我們主要針對的群體為普通手機用戶(當然也包含相當數量的玩家、發燒友、從業人員等)。這樣的定位決定了我們闡述的內容,是在消費者能夠認知的範圍內做適當地擴展。那麼就必須要求我們做到兩點:
a.對語言進行消費者化的加工,便於理解。
b.對過於專業的內容進行刪減,高度總結,以便節省視頻長度。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話把它說清楚,就證明你根本不理解。但以上不代表我們會在嚴謹與專業性上妥協。
實際上,以ONE的測評為例,我們每一句「概括性的總結」與「消費者化的語言加工」後,都做了大量的反覆討論與推敲,確保將引發歧義的幾率降低到最小。然而畢竟語言在精鍊之後,在數十萬觀眾面前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這樣的情況不僅出現「屏幕」的內容上,同樣也適用與我們視頻的其他部分,例如「成像」、「續航」、「射頻」等。
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出於對於用戶理解範疇的考慮,我們並不會選擇作太過技術性的解釋與闡述。實際上,在我們屏幕技術高級編輯草擬的測評初稿中,總字數達到了3000字以上,詳細的闡述了我們判斷IPS 與SLCD關係的全過程,並且闡述了SLCD與S-LCD公司等易混淆的背景知識,但在大量地論證之後我們做了刪減,將關鍵結論保留,去掉了推斷過程,形成約1400字的終稿。
二、對於疑問的回應與探討
Luckystar 同學用了大量的篇幅解釋質疑的合理性,我想是過謙了,大可不必。看得出 @Luckystar 同學以往在知乎上的回答給很多網友提供了有用的參考,其中雖不乏值得推敲的地方,但不在我們今天討論之列,我僅就她提出的對於視頻內容地質疑做出回應:
1. SLCD究竟是不是偽命題?
首先,我們從常識上來判斷它的合理性。
對於一款消費電子產品,出於消費者便於理解的角度,經常在營銷上將技術、術語、規格、代號等重新包裝為消費者容易理解的名詞,便於消費者感知和理解。
如:
Retina Display
Fusion Drive
UltraPixel
BoomSound
Bravia Engine
這種手法出現在各行各業,好比藥品中的品牌名與化學名,消費者記得住「康必得」這個品牌名,卻鮮有人知它的化學名為「復方氨酚葡鋅片」 是一樣的道理。
從技術上講,Retina Display 與Ultra Pixel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按照 Luckystar 同學「技術上不存在即子虛烏有」的邏輯來判斷,整個手機行業,乃至營銷專業都是滑稽可笑的,我們所有人都應成為生活中各行各業的專家,才可以不被月亮消滅。
其次,我們從比較技術的角度來解釋 SLCD 的背景與知識(摘自 測評一版草稿 及 部分補充)
SLCD之所以解釋起來比較複雜是因為有3個非常相近概念在互相干擾,大家在網路上搜索,如果沒有系統的知識積累很容易造成混淆。
- SLCD(HTC包裝出來的品牌名)
- S-LCD(三星與索尼合資的液晶面板公司)
- Splice LCD(拼接專用液晶顯示屏)
- HTC包裝出來的SLCD
SLCD的確是HTC自己命名的一個通俗的稱呼,全稱是Super Liquid Crystal Display,這個稱呼其實並沒有得到Sony官方的認可,但也沒有反對,大家心照不宣。
屏幕本身其實並不是Sony生產,除與INCJ、東芝、日立合資的JDI之外,Sony自家並沒有全資/控股的液晶屏幕生產公司。但是為什麼我們 One 的視頻中說這是 Sony 的SLCD呢?主要原因是:Sony 作為最早涉入顯示領域的企業之一,擁有很多的相關專利和屏幕優化技術(Bravia Engine 和早期的 White Magic 等),Sony在屏幕優化方面的確有著很深的積累和沉澱,技術也可謂登峰造極。而HTC用的SLCD就是採用 Sony 的技術優化而來的。說白了就是一個「面板製造」==&>「索尼優化」==&>「HTC 裝機」的過程。而面板的具體生產廠商我們無法精確認定,所以便以關鍵優化環節的索尼作為屏幕提供商。對於這個思路的嚴謹性,歡迎大家與我們繼續探討。
- S-LCD(三星與索尼合資的液晶面板公司)
很多用戶都以為SLCD是這家公司生產出來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S-LCD其實是Sony 和 Samsung 在 2004 年雙方各持 50% 股權成立的合資公司,但它主要從事大尺寸液晶電視的生產和研發,並且主要生產PVA面板。而在 2011 年底Sony 由於電視部門連續 7 年虧損,不堪重負之下將自己持有的股份以 9.39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三星,進而轉為多元採購面板的策略。2012 年7月份,三星宣布將 S-LCD 和 Samsung Mobile Display 合併為 Samsung Display,S-LCD 也算是壽終正寢。
- Splice LCD(拼接專用液晶顯示屏)
另外一個是SLCD,百度百科解釋為Spl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即拼接專用液晶屏。說它是LCD的一個高檔衍生品種,是一個完整的拼接顯示單元,既能單獨作為顯示器使用,又可拼接成超大屏幕使用。這種SLCD主要應用在監控或者戶外顯示領域,但這種 LCD 已經超出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
小結:以上通過「常識」以及 「背景知識」判斷,Luckystar 同學對於「SLCD 是偽命題」的質疑,實質上是理論上成立,但有悖共識以及行業規律的極端論調。
2. 關於2011年留言中對 TFT 屏幕的答覆
Luckystar 同學有心找到我2011年一條很隨意的留言,其中我的錯誤有兩點:
- 沒有對網友概念上的混淆進行更正----網路上通常大家用 TFT 來指代手機上使用的 TN 屏幕,但實際上正如我們視頻中提到的那樣,這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 我當時的評論主要針對的是HD7的屏幕顯示素質,並非 SLCD 與 "TFT" 的比較,沒有指明回答對象,造成混淆。
若以上對提問網友或 Luckystar 同學的理解造成了困擾,我為我留言中的不嚴謹道歉。
事實上,自從2010年HTC換屏風波後,這幾年來HTC一直都被死死地釘在SLCD這條大船上。這麼說好像有HTC很不情願的意思,其實早期的確是這樣的。而客觀的說當年的 SLCD 與現在的第三代產品相比確實很不堪,期間幾年其實 Sony 的 SLCD 技術一直在進步,直到 One X 這一代才算有了較大的突破和提升,各方面的表現也都非常均衡。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在視頻里說:只要你看到手機上採用的是SLCD,那你就大可放心,它肯定是一塊很好的屏幕。這是因為,基於 2013 年的狀態來說, SLCD 日後一定會朝著較好的方向發展,所以不必將大量的背景信息贅述給消費者聽,只需要傳達最核心的信息便足矣。
所以,對於2011年的這條留言,若時間快進到今天,將HD7的屏幕與其他同時代的手機對比,我的答案依然是「確實不堪」。
小結:人無完人,Luckystar 同學說的非常對,一個人任何方面的知識都需要時間的積累與消化,我們隨時歡迎網友以及同行對我們不嚴謹的言論展開討論,在日後對於相對專業的問題我們會盡量通過「ZEALER中國」的官方渠道發出正式的答覆與解釋,而我個人的微博將依舊保持隨意輕鬆的互動方式。
3. 對於「SLCD可以理解為高級IPS」的準確性
基於我們前面的解釋,IPS 只是液晶分子的排列和扭轉方式,而 SLCD 是包裝的品牌名稱,兩者未必一定有相連性。正是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查閱了很多資料,各種證據最後都將HTC 所採用的 "SCLD" 顯示屏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式指向了 IPS。比如工程師將 LG P880 與 ONE X 做了詳細地對比等,發現ONE X 的SLCD與LG P880的技術細節非常相似。但出於負責的態度,我們並沒有立即採用。而是最終通過努力在 HTC 處得到準確答覆: SLCD的底層架構就是IPS。而AH-IPS相比於普通IPS有更高的解析度、更寬的視角、更快的響應速度、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亮度。鑒於此,我們就將SLCD理解為一種非常高級的IPS。同樣,這是基於2013年的現狀做出的簡化結論,出於效率的考慮沒有介紹背後複雜的知識背景。
小結:以上是我們判斷的流程。對於SLCD背後的演化,@林之昊 同學在上邊有更加詳盡專業的回復,非常感謝你的「題外話」,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4. 關於「使用壽命」與「動態對比度」
@林之昊 同學指出的「使用壽命非顯著特點」非常的及時,之前確實存在考慮不周全,將使用壽命的重要性放大的問題。感謝你的指出!
關於動態對比度,我們出於同樣無法解釋的原因,沒有過多的說明,只能採用用戶可以感知到的直觀測試結果。
小結:Anandtech 也是我們非常尊重的國外媒體,我個人在一些國際會議等場合與他們也有過深入的溝通,雖然 ZEALER 與 Anandtech 的發展方向有所不同,但在專業性、嚴謹性上,他們一直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5. 對與 Xperia Z 視頻中日版採用IPS 的解釋
在後續地調查中發現確實視頻當中引用不準確的信息,在這裡再次表示道歉。
三、如何看待不同 LCD 技術之間的關係
我們主要來說TFT-LCD,正如我們在Xperia Z的評測視頻中所講,TFT-LCD從液晶分子(均為棒狀液晶)排列上還可細分為TFT-TN、TFT-IPS和TFT-VA。TN、IPS和VA本質上都是液晶顯示屏,只是其中的液晶分子排列和通電時的扭轉方式不同而已。
TN技術出現的最早,後期出現的VA 與IPS 都有著各自的特點,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三種技術都沒有停止自身的進化與升級,這樣的演化就造成了一種技術的高低兩端會與其他技術在顯示效果上出現交叉,導致很難一刀切用TN 與VA、IPS來徹底劃分顯示效果的好壞。
但所謂 「同類對比」就是把同一水平線上相類似的兩種物質或者多種物質放在同一條件下進行比較分析。所以即使客觀上「10bit的TN顯示屏」和「6bit的IPS顯示屏」相比確實可能性能更優,如非必要,我們盡量避免這樣的對比出現。
但可以定論的是排除技術高低相接的部分可能出現的「爭議區域」外,頂級的TN肯定比不過頂級的IPS和VA。
其實,相信大家作為對科技行業感興趣的發燒友,一定能夠輕易的明白,這樣的交叉區域產生爭議的現象,或者所,技術之間的反例是非常多的。比如在光學數字成像領域,消費類數碼相機上多採用CMOS 感光元件,而隨著這幾年技術的發展CMOS的綜合成像素質(出於多方面的原因)在主流市場內已經超越了CCD,但在專業商業攝影領域裡,中畫幅數碼相機產品線中(如:哈蘇、飛思等),由於應用場景的特殊要求,仍然會採用CCD 感光元件。這時,我們便不能一刀切的說,CCD就全面好過CMOS。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在各行各業中不勝枚舉。
而進一步的,在我們討論的手機、移動設備的範疇內,各家採用的IPS面板的總體質量是毫無爭議的高於手機上的TN 面板,同樣出於節省時間、便於理解的目的,我們認為觀眾意識中默認我們在討論手機等移動設備的範疇,所以不必要追求文字上的100%無懈可擊,每次贅述複雜的背景知識也是不現實的。
我們的前期調研跟日常的知識儲備要遠遠大於視頻當中所表達的內容,懂八分,講三分,這是我們在內容製作時做出的取捨,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認為這也是一種專業性的體現。
四、寫在後邊的幾句話
希望以上內容足以解答網友心中的疑慮,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給予我們的支持源自整個團隊的協作與努力,我們認真正面的回答大家的問題,是出於對網友負責的態度,另一方面是為了傳達團隊在製作過程當中所付出的努力。
屏幕技術這是一個大課題,詳細展開可以講的很多,但是畢竟這是問答與測評,不是學術論文,我們的知識也需要不停的更新與完善。以上闡述的,表面看是我們對於不同技術之間關係的理性理解,但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思維方式。
因為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行為的差異只是表象,最大的差別在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
我們不完美,但一直在努力,ZEALER 希望能在互聯網正能量的推動下走得更遠。
有大家的支持,我們一定可以!
王自如
ZEALER中國 創始人
2013年5月26日
================================================================================================================================
五、附錄--補充闡述對於TN、VA、IPS的通俗解釋
這部分本身是不必要的,但是但凡在正式的場合,如測評視頻、知乎問答當中,我都會選擇以嚴謹嚴肅的口吻去向大家闡述問題。雖然在線下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沒底線有著強烈個人傾向的普通用戶。所以對於完全絕對化、情緒化的語言描述我認為對於想了解事實的網友來說是不合適的,所以才想補充這段有關 LCD 液晶排列的基本知識給大家參考,僅供交流之用。
顯示屏幕從材質上基本可分為:
CRT顯示屏
PDP顯示屏
LCD顯示屏
OLED顯示屏。
後三者屬於平板顯示領域。PDP顯示屏也就是所謂的等離子顯示屏,日本松下在這方面的技術積累最為豐厚。PDP亮度均勻、色彩還原性好、灰度豐富、響應時間短、壽命又長。但為什麼卻夭折了?技術當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一些先天的缺陷如:耗電量太高、不能承受重壓、效率偏低、存在串擾,還有成本太高等才是罪魁禍首。解決這些問題,光靠技術上的提高和完善是遠遠不夠的,這些頑疾和硬傷也就決定了PDP遲早要被LCD超越和取代。
除去TN、STN、CSTN和PMOLED這些老技術之外,當前主流的顯示屏都可以劃分到TFT陣營當中。TFT只是屏幕的一種驅動方式,我們一般形象地將其比喻成一個小開關,來控制屏幕每個子像素亮或者暗或者50%亮等等。使用TFT驅動的屏幕按材質又可分為TFT-LCD和AMOLED。我們先來說TFT-LCD,正如我們在Xperia Z的評測視頻中所講,TFT-LCD從液晶分子(均為棒狀液晶)排列上還可細分為TFT-TN、TFT-IPS和TFT-VA。TN、IPS和VA本質上都是液晶顯示屏,只是其中的液晶分子排列和通電時的扭轉方式不同而已。
TN的液晶為正性液晶,上下兩層配向膜(一般為PI材質)為正交排列,液晶分子通過摩擦在配向膜的溝槽中誘導取向,排列方式為水平螺旋型。配向膜的外側還有兩層相互垂直的偏振片,就相當於兩道互相垂直的格柵,起到濾光的作用。背光是圓偏光,透過第一層偏振片後為線偏光,但如果不發生扭轉就通不過第二層偏振片,這也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黑色。而液晶分子的作用就是利用其螺旋結構引導光線發生扭轉,進而透過第二層偏振片。電極加在上下兩端,不通電時背光通過水平螺旋排列液晶分子的引導穿過偏振片,屏幕為白色;通電時液晶分子發生扭轉,變為豎直排列,光通不過,即為黑色。但由於不是所有的液晶分子都能完全地變為垂直排列,再加上液晶本身也有一定的透光率,所以TN型液晶顯示屏的對比度相對較低。而且屏幕顯示時,不同角度看到的液晶分子真實排列的形態是不同的,有時看到液晶分子長軸有時看到液晶分子短軸,以致人眼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實際顯示內容在顏色和亮度上都有一些差別,這也就是所謂的視角了。而且TN由於偏振片的效能限制,最大尺寸只能做到32寸,32寸以上一般都是VA和IPS。但TN的最大優點就是成本低,其實除去視角問題和對比度外,TN的顯示效果還是能夠滿足日常使用的,並且響應速度也不慢,在3V的驅動下響應時間一般為8ms左右。但可以定論的是:頂級的TN肯定比不過頂級的IPS和VA。
VA屏和TN剛好相反,它採用負性液晶,不同於TN的水平摩擦取向,它的液晶分子是豎直掛靠在配向膜的側基上的,不需要摩擦取向,這樣也使得其工藝相對簡單,更適合電視類大型屏幕的製作。對於VA屏幕來說:不通電的時候,光是透不過的,屏幕顯示為黑色;通電時液晶分子扭轉,光線被引導而通過,屏幕顯示為白色。因為液晶分子最開始的物理狀態是垂直排列,所以VA屏幕的全黑要更黑一些,相應的對比度也較高。但是和TN一樣,液晶分子的扭轉過程中動作幅度都比較大,一個由水平變豎直,一個由豎直變水平。所以同理,VA在視角方面也稍顯不足,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衍生出MVA和PVA等系列產品的原因。另外,VA的響應時間比較慢,3.8V的驅動下響應時間一般為30ms。由於TN和VA顯示屏中的液晶分子都是在垂直和水平之間相互切換,所以人手按上去之後,液晶分子的排列均會發生比較大的形變,導致光線的透過受到阻隔,相應的屏幕顯示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水波紋的來歷了。
再來說說後起之秀IPS。IPS技術的出現足足比TN晚了20年。但是出來之後最開始卻無人問津,當時的IPS技術的確也不如TN那麼成熟。直到後來在iPhone上的使用,「硬屏」的概念才真正走進人們的視野。其實所有液晶顯示屏的顯示原理都是相通的,光線都要通過液晶分子的引導才能穿透頂層的偏振片,進而達到顯示的效果。IPS一般採用正性液晶(現在也有用負性液晶的),但不同於TN和VA,它的兩層配向膜為平行排列,液晶分子在溝槽上誘導取向後,也是水平平行排列,這時候液晶形態規整,也沒有發生扭轉,所以光是透不過的,屏幕為常黑狀態。電極的排布也不是上下兩端,而是在底層玻璃的兩邊。於是通電後,液晶分子不需要由水平變為垂直,只需在水平方向上進行扭轉即可引導光線通過。而正是由於液晶分子始終是水平排列,所以手指按上去時液晶分子形變較小,對屏幕顯示的影響也較小,這就是所謂「硬屏」的來歷了。但是由於電場較弱的原因,液晶分子的扭轉需要依靠相鄰液晶分子的扭轉來一層層帶動,所以如果想要得到更快更好的顯示效果,就需要增大驅動電壓,由此也帶來更高的能耗;不增大驅動電壓就會使響應時間變慢,4.5V的驅動下響應時間為20ms,4V的驅動下響應時間為25ms。所以大多IPS廠商都選擇在這兩者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但是IPS也有它的優勢,一方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寬視角了,這是因為它內部的液晶分子始終為水平排列,所以不管你從任何角度看,看到的始終是液晶分子的長軸,理論上也就是說,你從任何角度看到屏幕的顯示效果都是一樣的。另外IPS在色彩還原方面也表現出眾,顏色還原準確且真實。因為液晶分子只在水平方向上旋轉,稍微一動就是一個灰階,這方面的表現大家就可想而知了。還有就是硬屏的結構可使IPS做到更輕薄,這也非常符合目前顯示行業發展的需求。這也是現在的面板廠商對IPS大肆宣揚趨之若鶩的原因所在。具體原理講解見於ZEALER Xperia Z評測屏幕部分。
而TFT呢,就是面板的驅動方式而已。每個子像素的下面都會有一個TFT,來對這個像素的發光進行控制。所以只要是PPI提升了,TFT也一定會隨之增多,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至於為什麼PPI升高後亮度會降低,我們在HTC One的評測視頻里講解得很清楚,歡迎大家圍觀。關於TFT的材質,目前主要有a-si(非晶硅)、LTPS(低溫多晶硅)和IGZO(氧化物TFT)等幾種,主要是電子遷移率和閥值電壓上的區別。a-si的電子遷移率為0.5~2 cm2/Vs,LTPS為50~300 cm2/Vs(實驗室最高為600),IGZO為10~15 cm2/Vs。這方面的知識牽扯麵較廣,說起來也比較複雜,所以在這裡我們只簡單地提一下。a-si由於遷移率低,而且只能形成n型而不能形成p型半導體,因此只能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像素組件而不能形成驅動電路;而如果採用LTPS技術,驅動電路等周邊電路都可以集成在玻璃基板上,也更適用於圖像解析度更高的LCD產品。
這個回復已經非常長了,其他內容希望日後有更多機會探討!
==============================完畢==============================
以上的幾位,按照您說出來的測評,還有人看嗎?自如在文章開頭已經介紹:「我們主要針對的群體為普通手機用戶(當然也包含相當數量的玩家、發燒友、從業人員等)。這樣的定位決定了我們闡述的內容,是在消費者能夠認知的範圍內做適當地擴展。那麼就必須要求我們做到兩點:
a.對語言進行消費者化的加工,便於理解。
b.對過於專業的內容進行刪減,高度總結,以便節省視頻長度。」
1.認識新潮的電子產品
2.開拓眼界
3.為消費做指導。(很多東西的上手感覺,用戶體驗缺點,我們是不知道的,通過自如的視頻,我能清晰的認識)
update:沒想到這篇回答竟然讓王自如來知乎回答這個問題了,很高興可以和他討論。但看了他的回答之後,我還是有一些疑問,希望可以得到他的解答——
1. 我仔細閱讀了他的回答,接著又去看了他之前關於 HTC One 的測評視頻。他現在的回答和之前在視頻中對 SLCD 的解釋似乎不盡相同(可能我的感覺有誤)—— 普通消費者在看了他的視頻之後,很容易誤認為 SLCD 是一種明確可定義的屏幕類型,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模糊的營銷辭彙。王自如在今天的回答中也認同了這一觀點,那麼希望他能在微博上做一下澄清,不要讓目前這種錯誤的認知繼續擴大。
2. Zealer 在他們之前的測評中,引用一條非官方推文,說索尼在日本發行的 Xperia Z 上使用了 IPS 屏幕,在中國地區發售的 Xperia Z 卻使用了 TN 屏幕。但這其實是錯誤的。事實真相可以參考:對於 王自如 XperiaZ測評中的 5 點錯誤,我的解釋及相應證據
這給索尼的聲譽帶來很大影響,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開始藉此痛斥索尼歧視云云。部分了解真相的機友在微博上@王自如和 Zelaer 團隊,希望他們能發表微博或者在下次的視頻中澄清真相。但多數不僅沒有得到回應,反而被 Zealer 拉黑了。
3. 所有留言問我 SLCD 是什麼的評論我都沒有回復,原因很簡單,這本來就是一個營銷出來的意義不明的辭彙,我怎麼給它下定義?事實上,所有企圖給 SLCD 下一個準確定義的回答都是很外行的。
我所有關於顯示技術的回答,均是建立在嚴格可定義的研究論文基礎上的。百度一下然後就來答題(不是說王自如,是說其他一些人),這種事抱歉我做不到。我找不到任何論文有涉及 SLCD 的研究,所以請不要留言問我 SLCD 是什麼了。如果你能找到這樣的論文,我願意刪掉這個回答並對王自如先生道歉。
4. 題外話:依照目前的形式,可以料想到很快王自如的回答就會到我的上面。因為有些盲目粉絲的觀點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面對這種人我無話可說。如果你仔細閱讀的話,在 SLCD 是個意義不明的營銷辭彙上這一點,我和王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
5. 關於回答風格,如果你希望能從我的回答中看到滿滿的「TN、IPS、VA、LTPS 是什麼,各有什麼特性優缺點」,那麼還是請你不要看我的回答了。這種事情我不會做,如果我想要這樣騙贊,我早就搬運很多論文上來糊弄人了,反正在很多人心裡,看不懂的貌似專業的東西一定就是最正確的。
…………………………………………………原回答如下………………………………………………………………
王自如視頻屏幕部分文字整理版:HTC 使用了一種叫 SLCD 的屏幕,這種屏幕是索尼在 IPS 屏幕基礎上改進得來。王先生稱這種 SLCD 屏幕可以理解成一種高級的 IPS 屏幕。
(Tips:下面會指出該言論錯在哪裡。)
正文部分的提綱:
1 . HTC 最近幾代旗艦機的屏幕確實為索尼生產, 並且顯示效果在安卓陣營中屬於標杆。
2. 沒有什麼 SLCD 屏幕,這是 HTC 為宣傳生造出來的概念。HTC 目前使用了 LCD 屏幕的機型幾乎都被標註為 SLCD,但這些屏幕來自不同廠商,並且顯示效果有好有壞(旗艦機好,中低端相對差。)
3. 在 HTC 一些中低端機型中 ,也宣稱使用 SLCD 屏幕。但是這些屏幕的供貨廠商還有夏普和友達等台廠,並且顯示效果相對旗艦機較差。
4.給屏幕劃分一個種類,然後說這個種類的屏幕就絕對好,那種類型的屏幕就絕對不好,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
促使我決定寫這個回答的動力,是因為王自如的視頻出來之後,有太多錯誤的「索尼自己不用好的 SLCD 卻賣給 HTC 」的言論,譬如我在 cnbeta 看到這個——
先闡述事實的真相,務必仔細閱讀——
HTC 最近幾代旗艦機的屏幕在安卓陣營中都是非常好的,並且確實是出自索尼的手筆,這一點從面板編號上可以確定。索尼在屏幕上的技術積累,遠遠超乎大多數人的想像——專業領域(即非消費電子)最好的顯示產品就來自索尼。
所有關於 SLCD 的言論,包括王自如視頻中提到的諸如「用的是索尼的 SLCD 屏幕」「SLCD 你可以理解成一種非常高級的 IPS 」,以及你可能從別的渠道了解到的什麼 SCLCD 之類的,通通都是子虛烏有的東西!
我要反駁錯誤的言論,但是必須得用大家可以理解的論點。那麼請想一想,任何英文縮寫的專業術語,都是根據相關的術語縮寫來的,比如:- TFT 對應 Thin Film Transistor
- IPS 對應 In-Plane Switching
- LCD 對應 Liquid Crystal Display
那麼我問你,SLCD 對應什麼?
不用想了,想破腦袋也不會有結果,因為根本就沒有。
如果在論文庫中搜索 Thin Film Transistor 或者 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 這樣的術語,可以搜索到大量的專業論文。可是 SLCD 什麼也搜索不到,只能在百度或者 Google 找到一些數碼新聞網站的報道。
如果你要說 SLCD=Super LCD 並且這是一種可定義的屏幕類型,而且還是什麼索尼在 IPS 基礎上改進得來,那真的是在耍流氓啊... 因為一是找不到任何專業論文可供引證,二是 HTC 的機型中,不同檔次、不同類型、不同廠商提供的屏幕均被標註為 Super LCD 或者 SLCD。
(此處更新:王自如在自己的回答中,將 SLCD 認定為 Super LCD 的縮寫)
知乎上不止一個人邀請我諸如「Super AMOLED, IPS, AMOLED, SLCD, TFT 哪個好」這樣的問題,我都沒有回答。因為那些問題都是錯的非常可笑的問題。
有人給屏幕劃分一個種類,然後說這個種類的屏幕就是好,那種類型的屏幕就是不好——這簡直就是耍流氓。
如果你關注屏幕相關的知識,請不要再看那些所謂的「IPS、TFT、AMOLED、SLCD 介紹與比較」這種從百度百科上粘貼複製的文章了。這裡省略一萬句我對這種害人不淺的文章的吐糟。
你看過這種偽科普文章,覺得 IPS 很高貴對嗎?——
青橙 GO M3 手機,900 多塊的手機,用的就是高貴的 IPS 屏幕(還是 4.5 寸大屏哦!),除了色偏視角好一點,其他方面你覺得會有多好? 淘寶上三四百塊錢的 IPS 平板不要太多。
或者你覺得 TN 屏一定很爛?——
10 bit 的 TN 屏的顯示效果比你看過的任何一個屏幕都要好。
IPS、TFT、TN 這幾個詞已經被毀了,數碼網站裡面大家天天討論,卻都是基於一個錯誤的認知在討論。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再發生在所謂的「SLCD」身上。
一份價格一份貨,廠商不是傻子。大家都錯誤的以為 IPS 就代表好屏,這促使有些無良商家就用價格低廉的 IPS 屏忽悠消費者。我不想 SLCD 成為下一個炒作點。在某視頻中稱 Xperia Z 日版的屏幕使用了 IPS 技術,卻以一張非官方的推文截圖作為證據。在 http://sonymobile.co.jp 的 Xperia Z 介紹頁面中並無任何其屏幕使用了 IPS 技術的字樣。
下面是 Zealer 視頻的截圖:
而從下面的截圖我們可以看到, 這個推特賬號並不是官方賬號,其信息的可信度有多大,大到可以在一個號稱專業的測評當中被採納?
——以下純屬猜想——
我在想他們是如何排除掉 VA 的可能性,猜想也許是聲稱 VA 可視角達到 178° 的說法。
看到一篇文章,有提到即使 VA 液晶聲稱能達到 178° 的可視角,但與 IPS 液晶相比,是這樣子的:
Xperia Z 的屏幕確實有 Color Wash 的現象。
今天狠心也用力按了一下屏幕,出現了非圓圈的波紋…… (聽說過 TN 液晶的按壓波紋是圓圈而 VA不是,求證實,我只知道他們都是「軟屏」)
參考資料:
Xperia? Z SO-02E
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TFT LCD
http://ipslcdpanel.blogspot.com/
本文是針對@luckystar 的答案的反駁及對其提出的SLCD的問題的大幅補充和展開,對於原題的直接回答在篇末。
首先對luckystar的回答做下點評: 的確用心,但沒用正。廢話太多還夾雜私貨,實質問題都沒涉及,通篇文字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根本沒有SLCD,聽丫放屁」。然後當我們願聞其詳時,沒了。
那麼所謂SLCD究竟存在嗎?它是什麼?
hTC的旗艦屏用的又是什麼技術?
為什麼它效果出類拔萃?
它和IPS有關係嗎?
嘗試回答完上面這些問題,我們再來看@王自如 所說的「大家完全可以把SLCD理解為一種非常高級IPS」是對是錯。
1. SLCD
的確,hTC所謂的Super LCD或者SLCD並不是一種產品商標或者顯示技術,而是一個差異化營銷概念。從其右上角沒有帶有「?」或「?」 亦可看出這點。hTC為了伺候好這個莫須有的營銷概念一直有點藏著掖著,對其屏幕特性,實質技術以及供應商的披露往往點到為止,導致SLCD在市場不溫不火,提起來都聽說過,具體是什麼,不知道。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pple的Retina Display。同為營銷概念,視網膜顯然已經深入人心。
但,營銷概念和實質技術並不矛盾。相反,營銷概念可以用來指代其所對應的產品及技術。
我們會說根本沒有什麼Retina屏幕,這是Apple為宣傳生造出來的概念嗎?我們會說什麼Retina,通通都是放屁,都是子虛烏有的東西嗎?我們不會,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說Retina,是因為蘋果說他們家的這些個屏幕叫Retina,改天如果蘋果出新品叫Retina 2,我們也會用Retina 2來指代相關產品。同樣,我們說SLCD,是因為hTC說他們家這些個屏幕叫SLCD,早期的叫SLCD 1,中期的叫SLCD 2,現役的叫SLCD 3,而不管其內部技術多麼豐富多彩,不管這個世界上有多少莫名其妙的SLCD,都不影響我們在指代hTC的那些個屏幕時這麼叫它。
其次,必須注意到hTC營銷策略的存在。
誠然,SLCD的命名讓它相對Retina更具迷惑性,而hTC一直以來對SLCD作壁上觀的態度更是雪上加霜,以至於SLCD這個概念越來越多地以與其他面板顯示技術並列的姿態出現在各種評測報道帖子中,用以指代HTC的屏幕技術,但這其實正中了企圖在遍地AMOLED和IPS的手機市場謀求差異化的hTC的下懷。苦心經營的營銷策略終於在蝴蝶/One這代熬出頭,頗有化繭成蝶的意思。
而這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各方利益權衡之後的結果。無傷大雅的錯位,hTC喜聞樂見,市場不明所以,加上信息閉塞,媒體就正好做個順水人情。而其合理與否關鍵取決於其是否影響了評測的順利進行和結論的成立。
舉個例子,我拿蘋果的Retina和TN屏比,然後得出基本上Retina比TN可視角度廣的結論。你可以說這種說法不嚴謹,因為Retina只是概念,IPS才是實質技術,你這是錯位比較。Ok沒問題,但這不影響我順利地比較了一溜Retina和TN並且得出Retina比大部分TN可視角度廣的結論的事實。
換句話說,這不是偽命題。
我大可以在比較雙方前加上大量定語,包括機器型號屏幕細節甚至批次,來確保比較在同級發生,但,我為什麼要那麼做?我只是單純想比Retina和TN啊,我這麼說嚴謹與否和你清不清楚Retina在這是指實質技術還是指用於指代的概念,都不影響Retina屏就是比大部分TN可視角度廣這個結論的成立。你若要證偽,麻煩告訴我你認為Retina屏不比大部分TN可視角度廣的理由。
同理,王自如說的「SLCD你可以理解一種非常高級的IPS」,它同樣不是偽命題。你可以說這種論調,是錯的,為什麼錯,錯在哪,而不是明知道SLCD只是一個概念,卻逼著自己把它放在面板技術層級來否定它的存在,進而認為所有關於SLCD的討論都是偽命題。你可以說這句話是整個視頻中最顯外行的一句話,但麻煩你拿出您內行的高見。而不是一句「什麼SLCD通通都是放屁」。
破而不立,還沒破清楚,這才是耍流氓。
2. FFS,SLCD與信息不對稱
2010年7月揭曉的G7上的第一代Super LCD使用的是來自Sony Mobile Display (SMD)的VSPEC III技術,具體來說就是採用索尼改良後的AFFS技術的LTPS base的TFT-LCD。
AFFS技術即第三代FFS技術,FFS全稱為"邊緣場開關技術" (Fringe Field Switching),和IPS一樣,它們都是通過平行於玻璃基板的電場驅動液晶分子水平旋轉來產生灰階,不同之處在於IPS的正負極是在同一平面上,而FFS則先在玻璃基板上做一層負極,在覆蓋過多層絕緣層後才是正極。FFS最大的優勢就在於由於邊緣電場的引入,電極間的距離相對於IPS被很好地削減,從而大大提高了透光率,連帶的還有低色差和低功耗。 是的,理論上FFS就是IPS的高級版本。
有同學可能會問了,那這什麼FFS都出到第三代了我怎麼沒聽說過?
這首先和它的命運多舛不無關係。
98年FFS由韓國Hydis在IPS的基礎上研發並註冊,旨在克服當時IPS存在的各種問題,02年連同Hydis全部TFT-LCD項目被京東方收購,03年第三代FFS誕生,即之前所說的AFFS,04年Hydis將AFFS授權給HITACHI,06年將AFFS授權給Sanyo Epson,同年從京東方剝離,07年被台灣元太收購,08年開發出AFFS+和HFFS技術,09年一次性賣斷授權給LG,12年先後限期授權給AUO和Sharp,其間陸續授權給眾多台灣小廠。
其轉折點是在09年。實際上AFFS在經歷初上市的短暫輝煌後至07年已是江河日下了,對元太來說,08年研發的AFFS+和HFFS就成為能否讓當時已經深陷虧損Hydis扭虧為盈的一顆重要棋子。而09年LG的慧眼識珠,買斷FFS技術無限期授權進而整合進自家IPS面板供貨給Apple,所涉及產品包括之後如日中天的iPhone 4和the new iPad,自此打開了FFS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事實上,今天我們所能接觸到的中高端手機平板基本上都採用了FFS技術,包括ipad 3/4,iphone 4/4s/5,nexus 7,kindle fire等等。
Ok,那為什麼各大廠商都不樂意提FFS呢?
原因有二。
一,很簡單,交叉授權往往伴隨著自主研發和改良。各大獲得授權的面板大廠都有各自原先的面板產品線(比如IPS),而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要通過效益最大化的方式將FFS技術結合各自在面板領域的技術積澱切合到現有產品線就必將經過改良這一步。而改良後廠商理所當然會另立名目大力宣傳自家的改良技術,誰願意頂著別人的名號賣產品,尤其是當對方沒有自己名氣大時?
舉個例子,Sanyo Epson 06年獲得AFFS授權後即著手開發基於FFS的Vistarich,後於09年因併購連商標同專利一起轉移給了Sony Mobile Display (SMD),SMD進而在Vistarich (a-Si-TFT)的基礎上開發了適用於中小面板的VSPEC III (LTPS-TFT),也就是用在G7上那塊,而這兩者現在都已經隨SMD於11年底併入了Japan Display Inc (JDI),並且從JDI官網來看似乎又被改良整合進新的IPS里了。相似的情況還有LG的AH-IPS,改良了FFS對大尺寸面板的支持,但電場結構幾乎一樣。
二,現在的市場呈現出一種傾向,就是為了降低營銷成本和用戶的識別成本,不管你什麼屏,是好是壞,最後都得給你歸結到AMOLED或者IPS上。比如IPAD 3就有PLS屏的批次,Nexus7用的其實是Hydis原廠HFFS,但無論官方還是媒體都口徑一致的IPS,最多FFS/IPS。加上FFS作為IPS的分支或者進階,其本質上可以說是同根同源的,更為此種分類增加了幾分合理性。
通過上面一大段看似題外話的對FFS的閑扯,我想表達什麼呢?
信息不對稱。
從IPS到FFS到AFFS再到Vistarich再到VSPEC III最後重新回到IPS,從Hitachi到Hydis到Sanyo Epson再到SMD最後到JDI而恰好前Hitachi display也在JDI,我們可以看到所謂SLCD背後的技術融合遠比我們行外人現象的複雜,每一次轉手就伴隨著一次技術進步,改良和整合,而現在我們除了知道SLCD的技術基礎是FFS/IPS以及JDI放出的一點皮毛,我們又知道什麼?
G7上的SLCD1之前已經提過,用的是SMD的VSPEC III,這也是唯一一代能說得相對清楚的SLCD。
One X上的SLCD2,由Sharp,Acer,SMD三家供貨,大頭依然是來自那時尚未併入JDI的SMD,可以理解為一代的改良版本。
到Butterfly上的SLCD3,第一代1080p 5英寸屏,就已是由Sharp和JDI供貨,而非SMD。
這裡提一下JDI。11年底由INCJ,Toshiba Mobile Display, Sony Mobile Display和Hitachi Displays四家合併而成,12年4月開始運營,INCJ占股70%,其餘各家各佔10%。INCJ全稱Innovation Network Corporation of Japan建於09年,是一家只臨時存在15年,旨在由政府及各家企業聯合促進創新合作的公司。同時T,S,H三家擅長不一,Toshiba也就是JDC,擅長LTPS和高分屏,Hitachi也就是JDE,手握IPS基礎專利,Sony作為JDW旗下技術較多,包括Vistarich/VSPEC III,WhiteMagic和PixelEyes等,其中PixcelEyes作為優於iPhone上LG的In-cell技術已經和前兩個技術合併使用,對應5英寸屏將於6月量產。
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資料證明Sharp和JDI誰是大頭,但很顯然,Butterfly的SLCD3由索尼產的說法肯定有問題。且不說夏普的5寸屏和JDI的5寸屏就有包括已知的CGS-TFT和LTPS-TFT工藝在內的不少顯著區別,JDI出品和索尼出品也明顯不能同日而語。編號繼承了索尼傳統,不代表技術也一脈相承,整合後大量的技術融合幾乎是必然的,不然占股70%的INCJ要之何用。
附一張JDI官網的主要技術截圖。其中提到的IPS-NEO不出意外將被用在下一代One Sony上。
而到了One這代的SLCD3,其技術構成複雜性更進一步,而可供引援的資料又少之又少。
這體現在三點。一,面板供應商不明。目前能確定的只有JDI。二,亮度比Butterfly上那塊SLCD3提升100nit以上。三,三星的亂入。
PANEL_ID_M7_JDI_SAMSUNG_C2_2,這是已知的JDI出品的One上的面板ID。
。。。
三星...可能是來做驅動IC的吧。沒有廠商發布過4.7英寸的1080p屏啊。亮度又是怎麼提升的呢。還有那動態對比度。
啊…管他呢。
說這些的意思,又回到我說的第一點了:我們用SLCD來指代HTC的屏,這完全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的權衡之舉,何錯有之?你讓王自如來個嚴謹的說法,怎麼嚴謹?為什麼要嚴謹?揭穿hTC的假象?探討SLCD的內幕?你確定你是在做評測?
「大家完全可以把SLCD理解為一種非常高級IPS」
太TM對了。
3. 回答
One的這個評測里大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關於屏幕壽命,二是關於對比度和黑位。
「而SLCD的顯著特點,就是它有5萬小時的使用壽命。」
這…這不是百度百科裡介紹SLCD,所謂Spl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么,還被各大IT站轉了一圈,而且版本不一,有的說5萬小時,有的說6萬小時。但,誰能告訴我百度百科裡的SLCD在說些什麼?拼接專用顯示器?這貨不是液晶幕牆,多屏監視用的嗎?除了液晶幕牆誰會把使用壽命作為顯著特點啊??
這放視頻里顯得蠢得離譜話如果是自如兄寫的,的確有理由懷疑王自如對SLCD一知半解。但這不影響「大家完全可以把SLCD理解為一種非常高級IPS」的成立。
「One進一步優化了黑位的顯示,One有1600:1的對比度」
根據Anandtech的評測,One是默認開啟動態對比度的,並且很難被關掉,其靜態對比度實際上維持在1000:1的正常水平。但在Zealer的評測里,對此並未提及,同時著重強調了One在對比度方面的出色,甚至完勝了iPhone 5。
1600:1不是開玩笑的,50%的幅度領先業界旗艦屏,那這不是火星科技你弄死我。Zealer以後的評測還得多加註意。王自如很喜歡談審美情趣和用戶體驗。
但是沒人體驗是一樣的,也沒人審美是一樣的。
- 耗電量較一般顯示屏為高。
- 雖然視角提升至170度,但其他性質完全沒有改進,因此並非物有所值。
- 相較於VA系列面板,對比度較差,在黑色及暗色系的表現不佳、也容易有漏光。
- 反應速度較慢,容易有殘影。
大多數廠商現在多用ips技術屏的原因該是硬屏,比較適合觸摸,於是宣傳中極力宣稱ips技術的優點,王自如起的也是助瀾推波的作用。
並且傳遞一種只有用ips技術的屏幕才是好屏幕,其他屏幕都不如的感覺,比較難以苟同,三星研究的新排列(splc)方式亮度高,但是成本都比現今ips低,還有ffs的陽光下正常顯示的技術都比ips好。
王自如的錯誤很多,在後期的評測中一點一點的在改正。
都是論文一樣的怎麼看啊……回答和評論看完一天就過去了.
希望有人(非官方)可以用簡潔的語句總結一下不知道@王自如 是如何比較P880月one來確認one的確是IPS技術的。可否詳細說明。
這是一張iPhone 4上的未拆片之前pixel的照片:
其實可以看到RGB中間有明顯幾根豎線metal,這些就是用來提供在array測得水平電場。而在寬視角技術里IPS mode與MVA mode之間的區別就是電場方向的不同。
也同意@luckystar FFS比IPS更優的說法。
下圖左邊是IPS 右邊是FFS.
借用一下這張圖, FFS的電極距離一般小於4um, 而IPS最初9um,甚至Hitachi提出的 advanced super IPS和High resolution IPS有17 18um, 因此你細看IPS的pixel 其實裡面是有黑條的。而且有的IPS電極材料是metal (上上圖就是)與ITO相比 自身就會造成darkness.
其實為了迎合市場FFS被說成IPS也無所謂。比如迪信通里的導購跟你說這個手機屏是FFS技術,跟這個手機屏是IPS技術,和iphone一樣的, 你會買哪個?(當然一般導購也不理解)。
而且再iphone和ipad上面,很多的它還真是FFS技術, 因此可以把IPS跟FFS統稱IPS mode,這樣就順其自然的多了。
ipad array side:
還是認為在手機評測這一領域中,由於人有差異性,用戶感受也就各不相同。觀眾看測評,絕大多數還是想要從中得到這款手機的優劣,長處以及短板。圖一個買著放心用著舒心的心理暗示。但這又與前面說到的用戶感受相悖,畢竟有錢難買願意的事比比皆是。所以還是希望在每次測評總結的時候,能夠展示一個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的表格(微博可以使用)來說明這款手機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多少評分,讓大眾有一個直觀的感受來分析自己對於這款手機的傾向程度。
爪機黨深夜碼字,表示思維邏輯較混亂。求摺疊
BTW, 手機在當今作為移動終端,其功能性已經大大增強(包括GPU對於手機遊戲及視頻解碼的功用以及音頻解碼晶元的加入對於手機音質的影響)。希望@王自如在今後的視頻中,能夠GPU和音頻解碼晶元加以闡述和解釋,增加各大廠商機型的音頻的對比和介紹。
當然,音質這回事,大家都知道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也沒法做一個明確的對比。但這就相當於屏幕材質差異引發的喜好問題一樣,相同音源,不同前端之間的音質差異也是可以拿出來818的(N4的渣音質是大家都很詬病和唾棄的,而IPHONE在最新廣告中也專門講聽音樂作為一個板塊來講)。我也一直知道咱劉翔哥是很喜歡ROCK的,所以對於用手機聽歌可能會有一絲唾棄。但是作為當下的消費者來說,這絕對是很重要的一點,要不也不會有HTC收購BEATS、BBK VIVO系列主打音頻解碼這一系列雖說不算成功的例子了。希望劉翔哥採納我的意見,在今後的視頻中加入音質這一塊的解說或者直接做一個視頻進行對比。個人是SONY粉,也一直覺得SONY抬不起頭,但其實其walkman的技術在手機中也加入了不少,可以拿出來講的哈~
做科普,打鐵還需自身硬。技術問題,討論來討論去,居然都沒有把各自的可信信息源列出來。
參考下做marketing的@Wayne Zhang 的這條答案中糧可樂的經營狀況不佳,可口可樂為什麼要繼續和中糧集團合作?相比其他裝瓶商,央企背景的中糧有哪些優勢?都把各自參考的官方消息,和參考文獻列出來,有鑒別力的自然會讀,自然就有判斷。
XperiaZ的屏幕材質並非TN(雖然效果類似),而是MVA
日本知名IT網站ITMEDIA已經發表了對XPERIAZ的拆解詳評文章
參考這篇文章,我屬於無節操轉載
更正錯誤:XperiaZ的屏幕並非TN(雖然效果類似)為MVA_wp7吧
王自如們(包括老七 王奔宏,殺價幫)的測評針對的方向都是給普通的手機愛好者,如果都搞得像論文那樣專業,枯燥(就像樓上那樣),那誰還看得下去(極客們除外)。。。。通俗易懂又不是專業才是測評達人必須把握點位
其實作為媒體評測人,最大的難題就是平衡專業與易懂,我想對於現在的評測來說,你們做的已經很好了。當然,那些極客們做的也沒有錯,只不過是角度和專業性不同罷了,期待這樣的專業而且學術性的辯論更多更好!
重新看了zealer的評測,我知道為什麼有人要和王自如和其團隊理論了。
我覺得他們對於華為,聯想這類的手機缺乏關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