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音樂劇發展是北京還是上海?
都說北京是文化之都,上海是金融之都,但是好多關於音樂劇引進,改編的新聞報道似乎好像都是上海先開始?
無關地域,純屬愛好音樂劇的留學生在考慮以後回國的話在哪發展能看到更多的音樂劇……
上海怎麼樣不知道,北京有個嚴重的問題,不管什麼演出,這個領導要三十張票,那個單位要五十張票。最後一場演出一半的票都是贈票,你說怎麼回本…
從藝術的角度說,音樂劇也需要自由的氛圍,在北京這種政治中心,總是不太適合的。
謝邀!
我就這個問題,寫過一篇東西,不過今晚找起來有點急,先佔個坑,這兩天找時間填掉。
填坑前,先給大家看一個過去在愛音客做的調查:
哪裡可能成為中國的音樂劇中心?(可多選) - 中國音樂劇之路 - 中國音樂劇愛音客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可能要註冊後才能看到)
補充於2017年3月9日下午3點43分左右:
碰巧在翻查過去的工作資料,找到了這篇東西。全篇是我當時寫的一個「音樂劇產業中心策劃案」,下面是關於論證將該中心設立在上海的部分內容:
上海適合音樂劇產業立足發展
上海這座城市,除了對音樂劇產業有需要以外,更有其適應音樂劇發展的基礎:
1)上海有經濟基礎。倫敦和紐約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級的音樂劇演出製作中心?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世界級的金融活動中心。倫敦交易所和華爾街交易所都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交易中心。對於音樂劇這樣的商業演出,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大製作的音樂劇僅製作前期投入就可達人民幣千萬元的規模,而且戲劇製作是需要一個投入產出的周轉周期的,如此大的投資規模和周期的限制,自然不可能靠傳統的手工業或者單純依靠製造業來完成,只有通過國際性金融活動來支撐。
2)上海有文化基礎。當然全世界證券交易所不止這幾處,比如深圳也有證交所,也是金融活動中心,那麼是否意味著深圳也有可能進入「音樂劇中心」的行列?不否認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可是上海在這方面更具有文化基礎。音樂劇是一門大眾文化娛樂產業,必須是基本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這就像做西洋蛋糕一樣,有一塊蛋糕坯子了,然後你可以在上面這裡放奶油、那邊放巧克力,再撒一些核桃屑,放一個櫻桃,但是這個東西依然叫蛋糕,而不會叫別的。一個地區的主流價值觀,根基就在於該地區的文化基礎上。自開埠以來,上海接納了幾乎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和文化,又經過長期沉澱,已經形成了獨特而穩定的區域性文化,即「海派文化」。這樣的主流價值觀,不會發生很大的波動,不會激進地前進,也不會猛烈的後退。深圳或者其他一些新興發展的城市,要形成這樣的文化積澱,尚需時日。
3)上海有觀眾基礎。首先老上海市民有觀劇的習慣:在1949年前,上海市區(租界)即已有共舞台、天蟾舞台、南京大戲院(現上海音樂廳)、蘭心大戲院、美琪大戲院等長年上演中外戲曲劇目,不少場館在規模和設施上也都曾是遠東地區甚至世界領先的,老上海市民們是領略過世界級的文娛風範的。而新時代的上海市民,在改革開放後不斷深化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也漸漸成長為成熟的有鑒賞力的欣賞者,其中還包括一些有過海外經歷,率先領略過音樂劇風采的「愛音客」,以及許多來自定居滬上的國際居民等,這些是比較忠實的觀眾成分;此外,上海這樣的國際性大城市,平時日常生活的節奏就充滿了各種戲劇化的矛盾衝突,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以音樂劇、話劇為主的現代化的文化娛樂形式。而且自2002年引進《悲慘世界》至今的發展證明,上海一向是國內外音樂劇的 「票房高地」。
4)上海有人才優勢。這一點和之前提到的人才「壓力」,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充足的人才資源也是發展音樂劇產業的利好因素。其實半個多世紀之前,上海曾一度是中國的文學、電影、戲劇等娛樂產業的中心,培養過無數文化巨匠,誕生過眾多著名院團和作品。後因人為原因,這些行業的中心轉移至北京等其他地區。儘管如此,由於上海的文化基礎的穩固紮實,在改革開放後,正在憑藉自身力量逐步恢復各類文化行業中心的地位。
5)上海有場館資源。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的一個特色就是劇院場館集中。中國現代戲劇的發源地就在上海,因此上海的劇院數量一直以來是領先全國的。改革開放後,一些曾被改為影院的劇場,經改造改建後,也重獲劇院功能。新的劇場劇院也不斷湧現。不完全統計,至2012年止,內中環線內鏡框式劇院的總容量規模已經達到20000多座,為各種類型的音樂劇演出提供了必不可缺的重要資源。
6)上海有商業傳統。自鴉片戰爭後開埠以來,上海就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商業口岸之一。160多年下來,上海地區的商業環境、居民的商業觀念、政府部門的商業意識都很成熟穩固。音樂劇產業必須進行商業化運作,在上海這個得天獨厚的商業氛圍里,自然更能生根發芽。
7)上海有交通優越。在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音樂劇觀眾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吸引遊客很重要的一點是交通便利。上海是中國的重要交通樞紐,且從整個亞太地區來看,上海也處於區域性的交通中心,無論是水路、空中還是陸路,從亞太區域內的大部分地區前往上海都是相當便利經濟的。
綜上所述,如果當今世界上再出現一個可以和倫敦西區以及紐約百老匯齊名的音樂劇中心,毫無疑問就應該出現在上海。
填掉一個坑,心裡爽快多了。
個人比較看好上海
上海應該更有優勢。較上海而言,北京是一個不太講經濟規律的城市,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全國那麼多地方院團,大凡弄點資金,抓個劇目,最後都會選擇晉京鍍一層金,這也會被視為地方領導的政績。北京的很多劇院資源被這些不講經濟規律的演出哄抬高了,摧毀了演出生態。由於不按經濟規律行事,贈票橫行,助長了很大一批人一個特別不好的習慣,有贈票就去看,沒贈票想辦法搞到,實在沒有又非常想看才掏錢買。而在上海,我想請人看演出,我自己掏錢買就行了。雖然也有贈票現象,但不像北京這麼泛濫,畢竟上海的絕大部分演出都是在經濟規律層面上真正的演出。
北京的演出成本要比上海高,好的劇院就那麼些,全國都在爭,中小型劇院卻鮮少問津,不如上海那麼有活力。從城市特點來看,北京走的是攤大餅模式,劇院輻射的人口密度遠遠小於上海。在北京看戲要比上海麻煩,北京的馬路寬,有些地方過個街或者換乘個地鐵能把腿走斷。過於寬闊的馬路對一些商業文化的影響其實挺大的,尤其是劇院,我更喜歡座幾站地鐵或公交,然後腿腿就到了。大晚上的看個演出,在北京,不開車真心不方便,尤其是冬天。
既然聊到氣候,這當然也是一個影響文化消費的很重要的原因,這也影響居民消費習慣。這個就不多說了。
在北京生活了小二十年,上海就呆過加起來不超過一個月,瞎說一通,拍磚輕點兒,哈哈。
歪個樓,我覺得東莞也可以考慮。
我不是開玩笑的:
13部優秀音樂劇亮相第五屆中國·東莞音樂劇節-新華網
廣東東莞打造「音樂劇之都」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今年是東莞「音樂劇之都」建設的第十年。10年來,東莞在音樂劇之路上堅持前行,先後創編生產了14部原創音樂劇,舉辦了5屆音樂劇節,獲得了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最高獎、文華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如今,音樂劇的美妙音符正在東莞大地上繞樑迴響,打造「音樂劇之都」的夢想正在東莞這片沃土上開花結果!
提個比較不入流的答案,澳門。
如果不包括港澳台地區,那隻可能是上海。
上海文化廣場每年從國外引進熱門音樂劇的做法還是很值得稱道的,每年年底都可以看一些優秀的外國音樂劇。雖然有時文廣的文案腦子似乎進了水,不過也是很好的推廣了,票價是貴了點,不過每次門口外面泛濫的黃牛,也讓門票在接受範圍內了。
客觀來講,北京或上海都不太適合音樂劇之發展,相比於倫敦、紐約、東京來說。在中國、南朝鮮、好萊塢商業爛片橫行當下,人們已經對純粹藝術失去欣賞能力。大體來看,國內近乎無任何藝術之樂土,目前只適合發展通俗、直白、淺薄、幼齒、商業化類文化產品,而純粹藝術,不只是西洋音樂劇、話劇也包括中華粵劇、京劇、崑曲根本無法風靡,甚至其從業者都無法存活!不信你瞧瞧,近年來最高音樂電影之一《悲慘世界》在大陸票房還不入好萊塢幼齒、低齡超級大爛片《速度與激情7》、《變形金剛》、《長城》等。說到音樂劇,就連英國的《貓》《悲慘世界》這種在世界範圍內風靡的國內又有幾人知以及掏錢去觀賞呢?國內部分小清新可能以為《拉拉蘭》為音樂劇吧,哈哈。如果你批判《拉拉蘭》爛片,他們會說你欣賞不了藝術,甚至說你不懂愛情呢!
無疑是上海
謝邀。
用我最喜歡的例子來講吧,《獅子王》我很喜歡看,基本上這個團隊在上海就是常駐的。廣州沒有,深圳沒有,甚至北京也沒有多少場。包括很多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也多數選擇在上海開辦演奏會。這個涉及了許多歷史上的東西,上海從上世紀以來從國外引進的藝術表演類十分多,可以說是十分繁華的地步。
北京的話,我不清楚。
總歸到底還是現有的人民觀看率比較低,而現在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音樂劇作品也沒有多少,大眾更傾向於觀看電影。不管是北京還是上海,音樂劇發展前景還是很堪憂的,畢竟普及率上座率不高。口碑好的、經典類的音樂劇日復一日地重播不見得就有用,表演選角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說不僅北京上海需要具備音樂劇發展起來的條件,音樂劇本身也有著自己的局限性,不管是從劇本到演員,到音樂,到台前幕後等等。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上海6分,北京4分。
答這題不給音樂劇分類是不講理的,知名度不高或尚未火起來的原創劇可能北京確實贈票現象嚴重,綜合素質可能堪憂。但你要說去年來巡演的原版羅朱,十幾年前的巴黎聖母院,一票難求,現場氣氛之火爆難以形容,謝幕之前全場看不到幾個拍照錄像的,整體氛圍非常好。
北京比起上海確實有很多局限性,這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單論觀眾群的話,說到底是質量,別把觀眾審美踩在腳下。想發展音樂劇,吸引高質量的觀眾,就得拿出高質量的作品呀。
至於作品質量,不吹不黑,感覺北京上海都不太行。
上海比較方便,聯繫場地什麼的準備工作上海比北京容易。
你好!北京跟上海,上海更適合,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更豐富點,前兩天參加中國電視劇導演上海論壇會,大部分知名導演也講到這個問題,上海針對於文化行業的政策是其他城市無法相比,所以我們有很多北京朋友會選擇在上海做文化類的事業。上海具體政策不才也了解一些,有需要了解歡迎諮詢,謝謝
推薦閱讀:
※北京哪裡的衚衕最有味道?
※在北京建檔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說說建設銀行北京總部的風水!!!?
※北京最好的 brunch 在哪?
※年輕人不在996的互聯網公司工作對得起自己青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