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美的頂尖建築事務所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如題~
在下國內本科一枚,有計劃17年去美國讀March,在日報上看到了這篇有關美國律師事務所工作體驗的文章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849642想,了解一下國外建築行業滴情況。雖然知道同是職業教育的建築學畢業出來和法律差距很大…但還是希望有大神們不吝分享經歷!感謝!
看到回答里有說建築沒有頂尖firm的,幫題主貼幾個 top firms ranking作參考:
http://www.di.net/almanac/firms/

http://www.architectmagazine.com/architect-50/2015/
http://www.bdcnetwork.com/giants-300-report-top-106-architecture-firms


小師弟的提問,捧個場:-)。

按我的理解,頂尖的建築事務所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光環耀眼,所謂Starhictect,明星建築師事務所;另一類是專業頂尖,比如SOM/KPF之於寫字樓,RTKL/凱里森之於商業綜合體。(近年來的市場和技術趨勢,使得這兩類事務所都在改變,感覺有新一類型要出現了,不過這裡暫且不論。)我沒有在後一類事務所呆過,但在前一類事務所待過兩家:Zaha Hadid Architect和UNStudio,前前後後也近7年了,就此說說我的感受。

1. 慢工出細活
這裡面有兩點:慢、細。慢指的是項目周期一般都比普通商業公司的項目周期長,除了間歇性做些競賽投標外,一個人一般一年就只跟一個在建項目(極端一點的例子,羅馬的MAXXI當代藝術館,一做就是十年...項目建築師直接跟到滿頭白髮,未老先衰...)。至於為什麼慢,則是因為活細。一方面,由於設計都不是循規蹈矩,所以設計的工作量很大(我曾自開玩笑,工作那麼多年了,都不知道標準層是什麼東西--因為從來沒有做過有標準層的房子...);另一方面,由於業主對明星建築師的設計能力都比較信任,所以給的設計授權也比較大,通常項目我們都是建築、景觀、公共部分室內一起設計的,更甚者連logo和開幕的臨時展覽都一併設計,所以需要時間在方方面面推敲完善。

業主的信任往往還體現在對建築師的尊重和授權上。所以我們常能「挾業主以令設計院、施工單位、幕牆公司等等」,這樣,項目在各方面所獲的的技術支持,都是頂配,更容易協作出精品。

2. 頂尖的同事和資源
明星事務所有許多厲害的牛人同事,在平時的合作和交流中,就能學到很多東西。此外,公司內部也都會有知識的積累和傳遞,比如ZHA有一個內部Wiki網站,裡面有許多從每個項目組整理出來的各種資源。而且公司也會通過定期舉辦一些專題性的tutorial,來保證這些知識的傳遞。

再比如外部顧問,一般結構就是Arup,同樣景觀、照明等顧問也一定是該行業頂尖的公司,和這些公司的合作過程中,同樣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3. 精神滿足感較高
首先,工作中成就感相對高一些。因為你所參與的項目,不出意外,都會上dezeen、archdaily等網站,也會上紙媒,有時還會引起話題性。落成之際常伴有盛大儀式,哪怕遠在它洲,工作團隊、甚至整個公司都可獲邀前往。尤其是ZHA的項目,往往是一國/一城之焦點。比方說,我在倫敦工作第一年參與的是韓國首爾的東大門設計文化廣場,每個去首爾旅遊的朋友都無可避免的會見到它,好朋友們都會拍照片發我,這種成就感不要不要的。

其次在工作外,在歐洲建築師本來的社會地位就還不錯,在明星事務所猶有加成。舉個栗子,有一次去義大利使館面簽申根,來自羅馬的姐姐看到我是ZHA的,灰常喜悅,什麼問題也沒問,拉著我狠聊Maxxi,殷切地詢問開幕日期。這種為人所欣賞的感覺還是很受用的(雖然我也明白欣賞的並不是我個人)。

4. last but not least, 物質回報慘不忍睹
倫敦薪資行情是kpf類型公司 &> foster類型 &> zaha類型。具體就不說了。反正同是工作三年後,一個engineer的朋友收入已是我的2倍 :-)。實習生方面,ZHA曾經招過免費的實習生(後來法律不允許了),歐盟法律比日本好些,不允許免費實習生,OMA和UNStudio都是3、400歐/月左右(有評論說uns實習已經漲到1000歐了!),夠個房租。

先想到這些,有空再補。禁止轉載,謝謝。


有幸在美國Perkins+Will工作,公司在保持質量的前提下會做比較有設計感的建築,所以還是蠻欣慰。大概說一說自己的體驗。

1.Offer。
作為過來人來說,最難的部分就是你如何拿到offer,畢竟找工作不難,找好工作難。我個人最後是幾乎放棄最後一個學期設計課為代價(某屆普里茲克獎得主在中期評圖的時候差點說打算把我設計課掛了,23333,當然其他學期設計課都是A)來找工作,刷簡歷刷作品集,最後畢業前搞定了幾家offer,有比較domestic的,紮根於某個state,也有比較international的,方便調度。當然,offer這東西,能力+市場行情+公司缺口+運氣,一個都不能少。作品集建議至少體現你的graphic, software, idea, experience等等水平來。

2.入職。
入職第一周,公司發了筆記本電腦給我,這就是吃飯的工具。沒讓我干正活兒,基本都是Orientation,有人帶你逛公司,認識同事,熟悉環境。最重要的部分是Revit Training,就是你去一個公司內部網站做題,看自己能得多少分,滿分10分。我工作前幾乎沒用過Revit,只得了3分,然後同事說一般刷到7分以上。於是乎,我就用公司指定網站學習Revit刷分,這個一般需要一周時間。這期間會有Buddy Lunch的東西,就是有個「老司機」請你吃飯聊天,讓你迅速適應新環境。

3.工作環境。
大公司這點還是比較給力的,市中心A級海景寫字樓,可升降桌椅,雙顯示屏(插筆記本),個人cabinet,辦公用品(草圖紙,彩色鉛筆,馬克筆,文件袋,各種。。。),3D印表機,VR,Microsoft Hololens,Fab Lab一應俱全,如果覺得缺什麼辦公用品發郵件給HR。

4.工作內容。
大多跟著AIA的指導走,SD+DD+CD,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多BB。我在公司做過campus planning, healthcare以及technology方向,如果是大型學校/醫療/老客戶項目,一般不會太趕進度,每天跟著schedule走就行。但如果是地產商的項目,一般會比較趕,雖然不會周末加班,但是每周加兩三天還是很正常的。如果說和國內相比有什麼感覺,那就是甲方對設計公司有足夠的信任和尊重,這一點我覺得是國外事務所能做出好設計的一個溫床。當時有一個項目為了選到合適的傢具,甲方把室內設計組幾個人帶到達拉斯的傢具展上去一起挑傢具。另一方面,設計公司也擔任起了客戶的代表工作,和contractor溝通,保證高質量的成果。說到contractor,也跟國內不太一樣,美國的施工方也對建築師團隊很尊重,會在他們onsite office給建築師留出幾台桌子,方便溝通和圈圖。總體來說,就是大家不僅僅是為了錢在做事,能感受到每個人對建築成果的追求。

4.學習。
學習機會很多,而且融入到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比如每周2-5次的lunchlearn,就是公司/演講者準備午餐,請人來做講座,大多是和AIA和LEED的credit掛鉤,內容從結構到規範到可持續性到新材料新技術都有。另外公司里也有各種「興趣小組」,比如專攻可持續性設計的,或者resilient design或者healthy material的等等,這些小組定期開會研討,並每年在整個office做一個presentation。如果小組做出的牛逼的成果,就會讓公司總部在全球每個分公司推廣或者上公司網站。還有很多其他的學習機會,包括每周四的project critic。平時很多材料商也會帶著最新的sample和各種小吃葡萄酒來公司路演。除開工作時間段的學習,公司里設計師也在很多機構擔任職務,比如學校/AIA/NPO等等,會不定期發布演講/研討會/展覽等等信息。

5. 創新。
Perkins+Will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畢竟被archdaily評為世界上最創新的5家設計公司之一。最耀眼的Program叫做incubator,在firmwide和officewide都有,每半年每個office評選出一個最有意義的incubator研究方案(公司員工自己提交),然後拿出5000美金和兩周(記不太清)帶薪研究時間給獲獎者進行研究。我們office今年是飛行器drone對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的影響。最後研究結束後會出一份報告,放在網上。另外,還有很多平時的創新,比如公司雇碼農來做VR/AR和建築設計/展示的結合等等(客戶也表示很新奇),比如設計中已經在考慮電動車和自動行駛車的影響。甚至我之前一個項目,公司的computational designer專門為我們項目開發插件,最後推廣到firmwide用。確實能感受到公司對技術的追求和對業內創新leadership的努力。

6. 可持續。
LEED應該對從業者應該都很熟悉了。很多好的設計公司都要求入職後一定時間內取得LEED AP,以Perkins+Will為例,入職後半年內取得LEED AP證書。這倒不是說拿到證書就是變鳳凰了,更重要的是設計師對加分項背後原理的理解。拿到證書可以避免犯錯,但需要進一步學習才能好好利用。對比國內公司,在這些努力下,國外公司確實會有所不同。舉個小例子,超過80%的設計師對扔垃圾近乎偏執,公司里三個垃圾桶,忍不了有人扔錯桶,會把放錯的垃圾扔回正確的桶。還有,公司會不時提醒大家用電量用水量用紙量等等,督促大家節能環保。

7.其他。
其他的就不一一細講了,比如員工可以在不同office遠程工作,我同事就曾經飛去倫敦工作一個星期,順便請了幾天年假,而我自己是回上海office遠程工作,能夠認識很多人也解決很多問題(比如牙醫)。又或者周末會有很多活動,同事組織登山滑雪blabla。。。總體來說,是play hard, work hard。

但建築設計本身不就是玩兒么?


本人09年到10年曾休學到哥本哈根在Bjarke Ingels Group工作了一年,屬於比較早在他們那邊的中國人,因為那個時候BIG對大部分人(尤其國內)來說還很陌生,屬於年輕事務所,沒有很多建成項目,在哥本哈根有50、60人的規模。現在來看,短短6年時間,我想建築領域以無人不曉大B哥了吧?(哥哈、紐約、倫敦三個辦公室,總規模300多人,牛項目、牛client越來越多)
那個時候,還流行用校內,我在校內不定期的記錄在BIG的工作經歷,有調侃自黑、有抱怨吐槽,也有心靈雞湯,有興趣的可以去校內搜我名字,如果校內網還在的話。
另外就是在結束實習後,我做了一個幾十頁的簡陋PPT,專門介紹了BIG的情況,以及在那裡工作的感受,相信不少人看過,在這裡我就不贅述了,附個鏈接(其實至今也沒有經過我本人允許就發布了。。。第一人稱寫法還有模有樣~版權何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YyMDA4Ng==mid=400020947idx=1sn=033e74936e41b0f2c5683c622fa06106scene=2srcid=1017ZLb4JSXGkHGBOCh9VQWT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key=77421cf58af4a6537c9f2e5348b6bbc408052b17a755b5248424b562f3158d76d79f824031803710b6b32f0655f61641ascene=2uin=MTk1MzkwMTM4MQ%3D%3Ddevicetype=iPhone+OS9.3.3version=16031610nettype=WIFIfontScale=100pass_ticket=7yV6VWzGZQeV3RVQ9udt2ndNZTMVNwXiw2QRMomCWoJfLjJGwaSoiZjEHRWEe2A5

這算是當時的我對在歐美事務所實習後的一個總結吧。轉眼間6年過去了,現在回頭看,對樓主的問題我再多叨嘮幾點。
1、首先「實習」和「正式工作」還是不太一樣的。實習生拿著極低的薪水(有的事務所甚至不給錢)協助項目,不必承擔什麼過大的責任,你只需follow team leader的指示就好,因此心態上會放鬆一些,經濟不好一般也不會裁實習生;而正式工作就不一樣了,各種壓力你們懂的;
2、事務所的類型直接關乎你的體驗。基本認同可以將歐美事務所分為「明星事務所」和「專業事務所」。一般「明星事務所」要求實習期至少6個月,這就意味著對於求學的人里說肯定要休學才行;而「專業事務所」可以接收3個月左右的假期實習。本人求學期間在BIG實習,畢業後迫於生計在香港一家英國大型商業公司工作,不同類型的事務所工作方式、人際關係基本沒有可比性。非常現實和直接的講,如果你是一名在校生,那就去明星事務所體驗一下吧,因為錢不是主要因素,你需要的就是多體驗多經歷,對未來正式展開職業生涯也是加分項;如果你在找正式工作,大型的專業工作完全可以認真考慮。大型公司往往有自己一套專業體系,是一種非常「職業化」「系統化」的訓練模式;而明星事務所由於薪水在開始幾年實在是比較低廉,確實要下定決心;
3、時間影響因素。其實我覺得「明星事務所」還可以再細分一下:分成「老牌明星事務所」和「年輕明星事務所」。「老牌」比如邁耶、貝聿銘、OMA、MVRDV、HOLL、ZAHA等等成立幾十年以上的;「年輕」的如BIG、HEATHERWICK等等成立十幾年左右的(BIG算上它PLOT時期已經15年了)。之所以要分,是因為你在「老牌」和「年輕」的明星事務所的實習體驗也是完全不同的。「老牌」等級森嚴、人多活兒多壓力大,,實習生能發揮的地方不多,略顯冷酷;而「年輕」往往沒有那麼多規矩,你的老闆、合伙人也比較年輕,沒有什麼距離感,「實習生」會參與更多的工作,公司人情味兒、活力十足。其實嚴格來講,09年的BIG還不能成為「明星」,但是6年時間的變化有目共睹。但這也帶來了變化,最簡單的,當年作為實習生,我們是直接參与項目設計的,直接跟大B哥討論,直接參加業主會議,大B哥幾乎認識所有實習生(因為沒幾個人嘛);而現在公司發展到300人的規模,你讓大老闆認識所有實習生?腫么可能;實習生也基本上回歸到了「老牌實習生「的角色;而公司老闆們年齡也大了,心態也會變的更佳沉穩。這些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和事務所自身的成長給員工體驗帶來的直接變化;
4、時代不同了。記的04年本科時候聽過一個講座,叫「在歐美明星事務所」工作的中國建築師。有李虎、董功、華黎、史文倩等等,現在這些前輩要麼回國創業成為了中國建築設計新一代的領軍人物,要麼在明星事務所做到了合伙人。可以說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了,也可以說趕上了好時候。因為21世紀初,正是外國事務所大肆進軍中國市場的時代,那個時候國內出國留學的人也不多,中國員工在國外事務所都是「香餑餑」,機會非常多。但是現在,一個是國內市場原因,一個是業主選擇設計師也更為理性,在國外事務所的同胞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況且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
5、本人還是非常建議在求學階段去歐美事務所工作體驗一把。尤其是歐洲事務所。當年我選擇BIG,很重要的原因是看中申根國的簽證,可以去歐洲很多國家。那一年我總是稱之為「遊學」的一年。因為有機會我就跑去別的國家看建築。瑞士、荷蘭、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可看的經典太多了。
6、還是希望在歐美事務所工作的各位同仁,有朝一日可以把更好的經驗帶回國內,跟國內的同胞們分享,我想這才是在外求學的最大意義吧。

嘮叨太多沒啥邏輯,望海涵。


紐約som,坐落華爾街,大多數正式員工包括我老闆,雖是精英,但是每天背著雙肩包擠紐約臟落差的地鐵上班,拿著跟金融計算機行業沒法比的工資,中午吃一頓8刀的標準餐。同事們大體很好,遇到升職也較勁,好在總體靠實力。賺的比國內多,加班比國內少,設計水平不好說,商業公司都這樣,不過肯定比國內強。這麼說呢,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但是總覺得不想長呆。有情懷的不想去這種商業公司,沒情懷的繼續做建築也痛苦。唯獨剩下賺錢賺錢這個信念,讓人咬著牙堅持過工作日的那五天…


介紹下我在美國東部某明星事務所工作的體驗,處於隱私目的具體名字就匿了。總共工作時間大概兩年左右,是我拿到建築學位第一份工作。

事務所節奏很快,我不在競賽組,但是一周也可能要加班一到兩天,有deadline的時候會更多。如果進了競賽組的話基本在競賽結束前一直會保持很高的強度。一般項目設計流程就是大boss出草圖,design principal根據草圖自己或者給項目設計師幾個不同方向來深化。大boss是非常hands on的,這也是我最欣賞公司的一點。他對每個項目都很在意,會自己改圖,想圖,甚至和我們這些小弟直接交流。由於公司收費高,公司會對設計的每一個部分精益求精,從外立面到一個護欄的構造,每部分都會改很多次,完全不計成本。後來我去了比較corporate的公司才意識到其實這樣的條件許多公司完全是不具備的。

明星事務所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就是明星的逼格是很重要的,在甲方以及顧問(美國其實很多顧問很牛,有些會比建築師有話語權)面前。僅僅兩年我就目睹了幾次大boss在網路會議上當面開撕甲方,大多數當然是為了專業問題,但也有一些問題是很主觀的,作為小弟看到這些場景心情激動而又沉重。久而久之其實甲方對公司會很買賬,當然這些東西來自於合伙人們多年的積累,對甲方的心理和溝通方式的諳熟,以及對專業高標準的追求。

在明星事務所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能結交各種胸有大志的年輕同行,身邊有名校生如yale princeton gsd等等,也會有一些有頂尖一技之長的同事,如效果圖或者模型。建築設計其實是一個很不看出身的行業,一個local school的degree加上5年經驗要比ivy的degree加上沒什麼經驗的新人容易找工作很多。工作後你會發現即使去了很多大城市名所,公司一些中高層可能並沒有太耀眼的學歷。這和許多看背景出身的行業不同。

綜上,我很建議有條件有能力的同學畢業後去明星事務所工作一段時間。用我當時老闆的話說就是: Now you can quit and go to any firm and work in a quarter speed.


覺著平面說的前半段挺好的。你還是你,人家就是人家。但是後面那段拿別人的光環來貼金就不那麼贊同了。因為,平台只是平台,而自己可以借著平台不斷提高。不斷提高。包括眼界和能力。


年輕時候把這當回事,過幾年就無所謂了。畢竟你還是你,人家還是人家。拿別人的光環給自己貼金的事,年輕時候做一做也就罷了,一把年紀了還做,就有點丟人了。


隨著國內建築市場的低迷表現,越來越多的在校學生和已經在工作的建築師們都選擇出國深造,希望在專業上能有所提升,也給自己一個能在國外工作的機會。

國外的教育資源的確比國內豐富很多,建築市場也更加成熟和系統。那麼到底目前這些漂泊海外的建築師們的生存狀態怎麼養呢?這一期,我們走訪了一些出國讀書後留在國外工作的朋友們,大家一起來看看外國的月亮是不是更圓?!

溫飽線名媛

坐標:華盛頓

Q1:朋友,介紹下你自己和所在公司?

美國某大學建築研究生,應屆畢業海投,順利進入華盛頓特區某建築公司工作,迄今2年。公司主要以華盛頓、弗吉尼亞、馬里蘭地區的住宅、辦公樓和商業設計為主,200人規模。出國之前在上海實習過3個月。

Q2:所以建築實踐算是直接在海外開始啦?工作以來主要做什麼類型項目?其中擔任什麼工作任務?

對的!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建築工作就在美國開始了!

工作以來主要做了3個項目,分別是,住宅樓,辦公樓和Mix-use。基本應用到的技能是推敲一下外牆立面,室內建模渲染,前期聯繫一些材料廠商,其他時候也就充當救火隊員,在各個項目需要的時候頂一頂。

Q3:工作時間是個啥情況?工作效率怎麼樣?

朝九晚五往後平移一小時——朝十晚六!幾乎不加班,不過這也是我們公司的特殊文化。其他華盛頓的建築公司或多或少要加加班的。

工作效率就是頤養天年的節奏。我們HR的名言:「華盛頓的一刻鐘=紐約的一分鐘」。

Q4:建築公司能有這種自律真是良心企業。那麼,問題來了,不加班,待遇怎麼樣?

我現在是年薪52k(美元),好像和我在東岸同期入行的朋友們差別不太大,西岸的同學有拿到60k的。但是今年貌似有回暖,我得知一些學弟學妹今年的入行工資都有58k。

Q5:那真是沒趕上好時候,不過坊間傳言大蕭條又要開始了。Anyway,在美國工作,你在專業方面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專業方面的收穫有兩點:第一是專業英語辭彙,考慮到之後跳槽或者回國進入外企,有過美國建築工作經驗還是會流暢一些;第二就是從他人身上學到的不同的管理特質,大老闆套路老練,思路敏捷,用人格魅力忽悠客戶,小老闆遇事沉著,張弛有度,路線穩妥禮貌待人。

Q6:說到英語,語言有成為你的上升障礙嗎?

有!!!我沒有辦法體會到老闆為了與客戶套近乎而開的各種文化色彩的玩笑。真是可惜。語言里的奧秘是很微妙的,找不到笑點就拉遠了距離。雖然我們公司60%都不是美國人,但是有一般是說西語的,英語也很溜,他們多數在管理層,協調方面會有很大優勢。不過,我也還是在每天都進步一些,多去試圖理解他們的inside jokes.

Q7:建築對你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對空間的感受變得細膩,自己的房子擺設一定要反覆考慮,有點職業病。和朋友出門旅遊拍照,大家都覺得我拍的照片角度特別好。

Q8:未來打算回國嗎?

應該干滿3-5年工作經驗,看好時機再回國吧。

Q9: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滿意嗎?

我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滿意。我對現在的職業狀態:不滿意。

Q10:那是否考慮過轉業?

有想過2條和我的個人形態有關的轉專業之路。一,留美的話,拿到綠卡後考證,轉房地產經紀人。二,回國的話,做文化建築,或者餐飲建築的創業或者合伙人。

不過我不是career oriented的人,意向大概是這樣的,如果有這方面的機遇我應該會抓住,但是未來什麼都有可能,我也是非常樂於改變,對自己幾乎不設限。

Q11:最後一個問題,對即將畢業的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建議?

我覺得美國的教育質量還是非常了得的,管理到位,師德感人,同學也不乏牛人。利用好學校的學歷和校友的關係網內推在美國謀份工作是非常可行的,至少當年我同屆畢業的朋友,想留在美國的,都順利找到了工作。耳濡目染一下美國,師夷長技後再做決定也不遲。

苦逼畫圖狗

坐標:日本

Q1:朋友,介紹下你自己及所在公司?

建築女,奔三路途上,國內本科畢業後工作了2年,之後去歐洲讀了碩士。去年畢業,在歐洲找不到工作,輾轉來到日本,已工作幾個月。

公司是明星事務所,世界各地都有項目,員工日本人居多,但是外國人也不少。

Q2:工作以來主要做什麼類型項目?其中擔任什麼工作任務?

公司什麼樣類型的項目都做。能接觸到高質量項目,但也有些不怎麼的的項目,感覺公司規模一大,就不是每個項目質量都那麼高了。

我來的短短几個月中參與了好幾個項目,有的在方案發展階段,有的在設計深化階段。反正什麼都得干,模型、分析圖、CAD、PS,還要渲染。組裡的人都是這樣的,項目經理也是什麼都乾的,分到你做什麼就做什麼

Q3:公司里都是英語溝通嗎?會有障礙么?比如日本人的英語有木有很憂傷:-D

我在的組裡基本都是外國人,大家都是英文溝通。公司里有些日本人英文很厲害,但也有不少屬於基本交流都有困難,他跟你說個話,還得google translate一下再跟你說。不過,我並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反而有時候覺得是個優勢

Q4:工作時間是個啥情況?工作效率怎麼樣?

每個星期上6天班,基本上是10AM-10PM,有時候可能會更晚下班,偶爾周日還得過來加班。之前盛傳公司里日本人效率低,一天到晚就是賴在公司的時間長。我來的時間不長,同事們也是來自世界各地,反正我在的項目組中,我感覺每天很努力效率很高也不可能太早下班。

Q5:在哪都是加班啊……那資本主義的薪水怎麼樣?

年薪也就18W人民幣左右,放在國內也是不怎麼的一個工資。

我這樣的年齡在國內工資比我高的多的去了,加上日本物價還那麼高,工時那麼長,真的性價比超級低的。反正我從來都沒想在日本長待,隨時準備跳槽的。

Q6:之前在國內工作的兩年是在什麼公司?之前和現在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為什麼不選擇留在國內呢?

去歐洲之前在國內某一線大城市的私企工作,做方案設計。

最大的區別就是眼界更高了,自己能力更好了,選擇公司的尺度更廣了,以前我從來沒想過去別的城市工作,更別說在國外工作了。

讀完研究生其實一開始最想留在歐洲的,特別是福利和工資比較高的歐洲國家,也很努力的找了半年工作了,覺得歐洲國家生活比較舒適,設計水平高,想工作個1、2年看看。但市場實在是不好,就死心打算回出國前的公司,發了簡歷並沒有任何回復,不清楚是不是在招人。剛好日本那邊來了OFFER,本來還糾結了一下覺得還是留在國內比較有前途,但是等了一段時間依然沒有回復,就決定先去日本了。

Q7:在日本工作,你在專業方面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我感覺日本公司整體專業水平比起國內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在某些方面比歐美國家差。例如在北美很普遍的用BIM,在日本就不那麼普及,做到深化設計後期跟國內一樣,不能同時立面平面一起改,效率低。至少我在的公司BIM就比較少人會用了,那種小型的事務所估計更加不會用。

日本這邊的設計深化階段會做的很細,比如門把手、馬桶、廁所裡面所有的設施的牌子型號都選好。我們現在的甲方曾讓歐洲某大牌明星事務所做過項目,甲方說他們都是直接把這些細節後期的部分甩給其他公司做的,不像我們公司做的那麼細緻。

另外,公司經常要做實體模型,實體模型確實比直接看電腦明白得多,感受也不一樣。

這邊對材料的運用也比國內有經驗多了,在大街上用清水混凝土做的建築都看膩了,可是國內清水混凝土的施工到現在還是沒有很好。

至於施工圖方面,我來的不是很久,暫時不清楚公司是不是有專門畫施工的。但是如果是在其他國家的項目,到後期階段就會跟當地的事務所合作,當地事務所會做大部分後期的部分。

Q8:建築對你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從開始學建築起,生活就不是那麼規律,老是熬夜,感覺時間總是可以往後拖的,12點前沒做完,怕什麼,還有半個夜晚的時間啊。真是個壞影響啊。

去旅遊的時候,都是想看有趣的建築或者景觀,一般遊客就不會想去看這些東西,甚至都不知道呢。當然自己裝修房子的時候肯定也比一般人懂的多,即使沒有錢買大房子,住小房子也不怕,要把小房子裝修到大房子有的功能都有。藝術的修養肯定也比其他專業的人要高些。

Q9:看你在人生的軌跡、事業的選擇都挺自由的,所以現在有伴侶嗎?

木有。也許就是為什麼看起來那麼自由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我還是比較傾向回國的原因。

Q10:回國打算去哪個城市呢?為什麼?

我自己本身就來自一線大城市,當然還是想回自己的城市

現在雖然是在日本公司,因為不會說日語,所以不可能把我分到有很多英文不好的日本人組裡的。因此,我接觸的人基本都是白人和英文講的很好的日本人,加上做的項目也基本是海外項目,一天到晚都在工作,我經常覺得我的生活跟日本沒有太多關係,做的項目也沒有感覺到所謂的日本特色。公司里的外國人中歐洲白人居多,大家溝通基本都是用英文,讓我覺得我還是在西方世界裡的

其實我內心經常覺得很不爽,為什麼一天到晚都在講英文,為什麼那麼多老外……公司里中國人也是屈指可數,講中文的機會也很少。

想融入其他國家人的世界是非常困難的,我也不願意浪費時間去做這件事,而且即使做到了也不開心。我在國外呆的時間也不過2年多,時間也不長,但也覺得十分夠了,我經常覺得西方國家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優越感,讓我十分不爽。公司里多是白人跟白人玩的比較多,日本人跟日本人玩,亞洲人中自己跟自己國家的人玩,現在十分想回到中國人的世界裡。

在日本的幾個月中也繼續不間斷的投簡歷,國內的我只投了幾家做設計比較好的公司,還是不想去太商業的公司。最近房價上漲的很厲害,所以覺得先去香港或許是最好的選擇。先賺賺錢,在國內付下首付,買套房才是實在啊。香港研究生剛畢業的起薪那麼高,我在國內工作好幾年都未必有那個數啊,等有了錢,以後再追夢也不遲啊。

Q11: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滿意嗎?

超級超級不滿意!一來錢也沒有怎麼賺到,工作也太辛苦,都沒有時間去social,人生大事也沒個頭緒,各種捉急,同齡人結婚生子買房買車過的比我滋潤的很多,我心理壓力也很大啊。做建築師是個很苦逼的職業,想有追求又要賺錢真的好難啊。

Q12:對即將畢業的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建議?

家裡有閑錢,趁早買套房投資下,買的早是硬道理……

Zhan

坐標:阿姆斯特丹

Q1:朋友,介紹下你自己和所在公司?

國內本科,14年在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讀碩士,畢業之後決定在荷蘭積攢一下工作經驗,先在鹿特丹GroupA Architects工作了半年,之後跳槽去了Inbo Architects。

目前就職的公司為Inbo Architects,在荷蘭和中國都有分部,目前已經有超過50年的從業經驗,公司一共200人左右,也是荷蘭規模最大的建築公司之一,有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建築諮詢及工程等業務。公司不是以概念設計見長,做的大部分是比較落地的項目。

Q2:所以建築實踐算是直接在海外開始啦?工作以來主要做什麼類型項目?其中擔任什麼工作任務?

主要是辦公和住宅。我在Group A的時候主要做荷蘭辦公建築,後來做了國內的一個住宅項目。換公司之後主要做國內的項目,以公共建築和商業建築為主。工作任務並不固定,每個方面都有涉及。

Q3:工作時間是個啥情況?工作效率怎麼樣?

工作時間能準確控制到每天8小時,6點左右下班,效率很高。荷蘭人時間觀念很強,把工作做到6點之後是組織失敗的體現,要盡量避免。所以一般6點鐘的時候辦公室就空了。當然不同項目的節奏差別很大,能明顯感覺到中國項目節奏比荷蘭項目快很多,因為要不斷和國內的分部溝通,並交流文件。因此隔三差五就要做冊子。

Q4:建築公司待遇怎麼樣?

好像在很多國家,建築師都處於社會中下層,在荷蘭這種情況甚至更差,基本是社會底層,只是其他行業的一半左右。但是荷蘭法律規定有最低工資,所以無論如何還是可以正常生活的。我現在的工資水平大致可以達到稅後1700-1800每月,三分之一租房,三分之一生活,自己可以留下三分之一。

Q5:工作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工作方面,一方面是軟體技能的提高,一方面是方案套路的掌握。當然最重要的是通過工作,更好地學會了如何管理時間。之前在讀書的時候,學習時間和休閑時間是分不開的,結果是玩的時候還老擔心著學業,還因為安排不好時間熬夜。但是工作之後這種狀態徹底改變了,工作時間就是工作,下班後和周末就是自由支配時間,可以干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少會因為碌碌無為而後悔,因為管理時間能力提高了,時間能有效地利用好。我工作之後還是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的。

Q6:未來打算回國嗎?

會回國,不會在這邊待一輩子過小國寡民的生活,但希望和這邊有所聯繫。

未來希望的狀態做這邊公司的國內商務拓展或是分公司管理者,所以可能會兩邊跑。因為作為中國人在國外的優勢是和國內的溝通工作和對國內規範和套路的了解,應該利用好自己的優勢。還有一種可能是在荷蘭開公司,做一些國內或荷蘭的項目,到時候也可能會兩邊跑。總之我現在的認知告訴我應該利用好自己在荷蘭的事業基礎創造價值,不應完全割捨。

Q7: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滿意嗎?

很滿意,雖然賺錢不多,但是這種不是特別緊張的工作節奏,讓我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嘗試其他的事情。

公子哥

坐標:加州

Q1:朋友,介紹下你自己和所在公司?

89年建築男,加州某外企。

Q2:工作以來主要做什麼類型項目?其中擔任什麼工作任務?

大型商業綜合體,辦公塔樓。開始的時候做概念方案,現在概念方案和深化設計交替進行。

Q3:公司里都是英語溝通嗎?語言有沒有成為你前進/升職的障礙?

不全是英語,和老闆或非中國人主要用英語。不是障礙。

Q4:工作時間是個啥情況?工作效率怎麼樣?

9am 到 6pm。彈性比較大。效率不錯,想偷懶也可以。 加班很少,除非有絕對必要。

Q5:羨慕嫉妒恨!美帝的薪水怎麼樣?

建築是資本主義世界高學歷職業薪水最底層吧,稅後3000刀/月,剛好夠活著。

Q6:之前在國內有工作經驗嗎?是在什麼公司?之前和現在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為什麼不選擇留在國內呢?

有實習經驗,在某「所謂」的大師事務所。差別巨大,之前每天熬夜。因為出來讀書就順便工作了,目前還是對國內的熬夜工作氛圍有點害怕。但也許不是所有公司都這樣。(據小編這麼多期的訪談結論,國內基本都是這樣……)

Q7:在美國工作,你在專業方面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BIM的工作方式吧,效率高很多,也容易發現問題。

Q8:建築對你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讓我更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吧。

Q9:有女盆友嗎?平常休息都做些什麼?

木有。休息的時候會在市內逛逛,朋友一起聚個餐,或者做個短途旅行,有時候也選擇宅在家裡。

Q10:未來打算回國嗎?打算去哪個城市呢?為什麼?

沒有明確計劃,但應該會回國。城市看氣候的話,更傾向北京。因為長江流域的氣候很煩吧,不過一切隨緣。

Q11: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滿意嗎?

還行,但想要有所改變,走出舒適區。

Q12:對即將畢業的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建議?

趁工作之前給自己一個超級長的旅行假期

柴柴

坐標:新加坡

Q1:朋友,介紹下你自己和所在公司?

80後建築女,在新加坡一個大型設計院工作一年多。公司大概有2000多員工,在其它國家也有分部。

Q2:工作以來主要做什麼類型項目?其中擔任什麼工作任務?

我現在主要負責的兩個項目都是這邊的政府組屋,就是住宅。我是項目建築師,主要是協調各方。我現在基本不畫圖,有專門的人畫圖,我只是畫一些基本的圖跟客戶和其他專業交流之後他們去深化。

這邊都是建築師負責制,就是從項目深化、政府報建、後期施工、項目落地,全部要我們負責, 其中包括給客戶做銷售樓盤的各種手冊和模型、項目建好後各政府部門的驗收工作,就是從設計負責到交鑰匙。施工方的施工圖我們也是要審批的, 確保跟自己的設計圖吻合。場地上各種建造的問題,我們也要解決。所以現在經常跑工地,其實比畫圖更累。

Q3:公司里都是英語溝通嗎?語言有沒有成為你前進/升職的障礙?

哈哈, 官方是,跟同事有時候可以講chinglish,所以還挺方便。有時候也會有困難,不知道他們講什麼專業辭彙,不過大體來說也沒什麼問題。

Q4:那你們平常加班多嗎?工作效率怎麼樣?

看自己吧,事情做不完就加。我基本每天會加一點,頂多一小時吧,主要是我不太想加。工作應該要效率更高,但我覺得有時候也沒想像的好,也是多方因素,比如報建的時候, 政府部門的人都不緊不慢,你也沒轍。

Q5:嗯,那你們的薪水怎麼樣?生活品質怎麼樣?

我覺得挺低的,沒有美國爽,不過全球建築都挺慘。這裡太小,平時就吃吃吃唄,偶爾出去旅遊。

Q6:之前在國內有工作經驗嗎?之前和現在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

我算是在國內美國都有過實習經驗,不太喜歡那種老闆不走自己就不能走的感覺。這邊法規比較多,尤其是他們有專門的園林法規,不能隨意砍樹,要報批, 很麻煩,新加坡對環境是很重視的

Q7:在這裡工作,你在專業方面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明白原來不畫圖比畫圖更累擔責任的時候你才能開始獨立思考,原來畫圖的時候以為,他們就做個決定我們就要畫半天, 他們好輕鬆。現在覺得做個決定,要跟各方周旋,讓他們都OK,有時候可能比畫圖更耗心力...

Q8:嗯 有時候站在不同的位置反而看的清楚,那麼建築對你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沒感覺啥改變, 因為上班壓力比較大,平時回家休息的時候完全不看建築相關的東西....

Q9:未來打算回國嗎?

沒有明確計劃,繼續觀察。

Q10: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滿意嗎?

不算太滿意,希望工資能漲快一點。不過還能學到東西就先算了,希望以後能再往設計上偏一點,現在太接地氣了,也想看看做過後期之後會對做設計有什麼影響。

Q11:對即將畢業的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建議?

想賺錢就別學建築...行業問題...

Chase Jase

坐標:倫敦

Q1:朋友,介紹下你自己和所在公司?

我是匿名,性別男,芳齡25,英國建築本科,我現在是RIBA Part 1,目前是我的year out(英國part 1和part 2之間出來工作的間隔年)。我們公司是非常typical的一所英國本地公司,幾乎所有項目都在本土,幾乎沒有做過比賽。主要的項目是住宅、酒店、辦公和商業,對內裝也有涉獵,員工20人左右。

Q2:工作以來主要做什麼類型項目?其中擔任什麼工作任務?

畢業之後工作到現在大概十個月吧,絕大部分都是做商業部分的項目,有老舊辦公樓翻新和重建設計、咖啡亭設計、停車場商業住宅綜合體開發。我們公司人比較少,項目比較都比較精緻,所以基本上是一個項目一個人負責, 一個人同時負責幾個項目。

不過由於是Part 1畢業生, 屬於英國建築行業這個食物鏈里最低級別的,所以通常都不會做到項目管理。我主要做了有方案設計,方案深化,按需改各種圖,建模小能手......像我剛進公司就接手了一個辦公樓的大堂翻新/擴建,自己一個從方案設計一直做到報建,確實挺鍛煉人的,基本項目的各個階段都參與了

Q3:公司里都是英語溝通嗎?語言有沒有成為你前進/升職的障礙?

英文畢竟不是母語,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不完全自信,而且浸淫在英國老闆英國同事和英國本土項目的環境中,對流利程度的要求就非常高,總得來說覺得自己還可以再speak up 奈何有時快要到點上的時候就詞窮了......

確實是的,上層的員工做設計的已經相對比較少了,主要是跟各方溝(si)通(bi)各種電話郵件會議你來我往,要佔據有利的位置還是要靠語言文字

Q4:嗯,這是海外工作同學共同面臨的問題。那你工作時間是個啥情況?工作效率怎麼樣?

公司不提倡加班, 但大家還是挺自覺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完的(這跟一個項目只有一個人負責有關係吧, 所有責任都在你身上) 所以加班都是自願的, 有時會早上早點到公司(七八點這樣) 或者晚上晚點走(八九點)。每周大概40-45小時左右吧。

Q5:那據你了解,英國其它公司也是這個節奏嗎?

據我的了解,像是我們公司這種不做比賽的, 項目都在本土而且體量不大的, 通常都是這樣, 有朝九晚五的生活(我們就朝九晚六),但我有一些大學同學, 加班也狠, 每天到晚上十一點左右, 周末也得上班,比如Foster。

Q6:那在英國好找工作嗎?

英國還行,畢竟英國不算是大公司當道,有非常多有意思的小公司的,所以我們這屆外國畢業生要找的都找到了。

Q6:那英國的薪水怎麼樣?生活品質呢?

Part 1畢業平均20000英鎊年薪,Part 2的話平均27000,newly qualified (Part 3)的話是35000,基本上是上升一個級別漲7000-8000。Part 1的薪資在倫敦是算是中下層人士的生活, 需要合租,月光。Part 2的話可以不合租,月光。

Q6:之前在國內有工作經驗嗎?是在什麼公司?之前和現在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

大二時候在深圳實習過半年。我覺得在英國工作是有尊嚴和有生活的,可能也跟文化有關 英國公司會下班一起去喝酒,聊天,而在國內是沒有下班這一個概念的。可能常加班這行業特性都有,但英國還是有人性的。

Q7:在英國工作,你在專業方面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英國的建築教育體制跟工作上緊密結合,第一個對我有利的是要在英國建築界一步一步升學或走下去就要在英國工作。另外就是關於professionalism和efficiency,在有限的時間(工作八小時)內完成所有工作,也會影響到我回歸校園後對設計作業,論文研究和生活時間上做出更好的分配,就是會讓人感覺你Hold得住全場

Q8:建築對你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視線永遠離不開建築,會盯著一個地方看,打量,心裡想著這個細部好不好,還會用手去摸牆,摸樓梯,也會想到的是建築對人的影響,設計怎樣能改變生活或者適應生活。不,設計怎樣能創造更好的生活

Q9:可以理解你還有一個建築夢嗎?

沒夢幹嘛還繼續讀下去呢,我夜夜笙歌不好非得留在公司畫圖?

Q10:未來打算回國嗎?

看情況吧, 可能哪天累了收拾個細軟說走就走。

Q11: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滿意嗎?還想在建築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嗎?

感覺現在工作有點太...不ambitious,想趕緊回到學校感受不眠之夜。

建築之路暫時還是想走的吧,至少也得累積一點財富。

Q12:對即將畢業的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建議?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別虧待了自己的胃

結語

就國外的月亮是否更圓的問題,小編覺得很難有一個特別肯定的回答。從薪資的數字角度來說,也許平均確實比國內多一些,但是國外的物價也不低,特別是再和其它專業(IT、金融等)相比較而言,可以說算是中低收入人群了。所以在外工作的建築師如果只靠自己的工資,生活也沒有很富裕,也算是為生計而奔忙了。

但是不得不說,國外成熟的市場環境,豐富的社會資源,確實讓在外工作的建築師們都能有所成長和收穫。而且平台更大,見識也不一樣,小編覺得出國最大的收穫在於了解到自己可以幹什麼,看到別人都在幹什麼,學到事情還可以怎麼干。這個其實不僅僅是建築專業上的視野的拓展,更是人生道路上態度與思想的擴充。人一定不能拘泥於自己固有的思維與環境,常變才能常新。


推薦閱讀:

《你的名字。》有沒有在美國上映?
申请国外PhD的时候如何与教授套磁?
紐約愛樂樂團為什麼那麼多華裔成員?有什麼歷史緣由嗎?

TAG:美國 | 英國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