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黃宗羲的「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小弟高三學子一枚,最近看見這句話,琢磨了一段時間,但最終不能理解其中海涵的深意,望高人指點~如果可以的話請附上每句話的例子,或者談談每句話的現實意義。小弟先謝了~
論是非 是看一個人的價值觀。
論順逆 是看一個人的處境。
論萬世 是看一個人的功績。
厲害的人就一定是了么?君不見錢謙益,罵清志節多豪氣?轉眼清兵城樓下,兩朝天子一朝臣!
成敗的人就一定定了么?君不見韓信挫折項王帳,投漢亦作出奔策。信使蕭何不追回,長樂宮中棒殺誰?
一生的人就一定大了么?君不見當時越國勾踐殿,煎恥洗襦真豪邁,姑蘇台上人北望,天下維諾兢兢拜。祖龍帝業千秋後,維存范蠡計然誡。
何謂大丈夫?行事不屈其節,然則可,不然則去。居處爭於其境,苟困厄,尤發憤!遂志在於千秋,不苟圖利當時,所謀皆為後人計。大丈夫也!
謝 @哦呵呵和 @雷池客指正!
謝邀。
字面意思,明白得很。
大丈夫做事情,看是非對錯,不要看利益。
看是否順應天命,而不要管一時成敗。
目光須得長遠,不能圖這一世。
總匯起來,就是不要為一時利弊成敗束縛,目光須得長遠,甚至得知其不可而為之,得有點殉道者的精神。
其實還是張載「為萬世開太平」、孟子「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思。
具體操作,應用到日常,比方說你看見公共汽車上有小偷偷錢包了。
如果論利弊呢,你就不要管;如果你還明是非,就該管。
如果論成敗,你管了也未必成功;但你管這事顯然是順乎天理的。
推而廣之,你不管,至少這一段兒是安全了;但如果大家都這麼畏縮不管了,萬世風紀也就完了。
按大丈夫做派,就該管。成不成功另外說。黃宗羲就是這麼想的。他那一代明季士子,有骨氣血性,講究黑白分明,沒有拖拖拉拉磨磨唧唧含糊了事的做派。實際上,中國古來仁人,一直誇這個。
最後插一句。按照「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的邏輯,黃宗羲這種「大丈夫做事情,看是非對錯,不要看利益」,會被當做小孩子吧?
但大丈夫確實也有些像小孩子,可能魯莽到天真,但不失赤子之心。
所以《倚天屠龍記》里彭瑩玉對丁敏君說,「大丈夫做人的道理,說了你也不懂。」
對許多人而言,確實是說了也不懂,還會覺得傻氣的。
但對於錐刺東廠許顯純、抗擊閹黨、滿清入關時堅決抵制、終身不仕(雖然晚年也允許弟子們去做官了)的黃宗羲而言,是非問題就是這麼剛直。
總的意思是要以更大層面的「道」為標準,克服一己的局限性來行事。
「是非」是客觀的道理,「利害」是一己的得失
「順逆」是是否合乎客觀規律,即「道」;成敗只是一時一地利害的「象」而已
「萬世」和「一生」的區別就在於,利害是眼前事,以人的一生為衡量能看到的,可能只是很階段性的成敗。而把度量衡拉到「萬世」,才是身後身,本質上還是在以大道為準繩在衡量
對如今甚囂塵上的喊叫「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的功利主義者們的一記耳光。
人的世界觀與格局,與個人自身的地位、階層、成長經歷息息相關。任何所謂「簡短的人生經驗」,大都是無用、故意博人眼球、只有極其狹隘應用價值的廢話。
我之美澧,他人之毒藥。這些「類成功學」的格言類話語,大體都是沒勺的雞湯,看之無益。大丈夫這個詞最先有定義的在《孟子.滕文公下》,原文為: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認為人心中固有四種品質:仁義禮智。
對於這四種品質,仁為核心;人行用合適的方式行仁是義;人與人之間有行為的條理,比如辭讓,是禮;應對事情時辨別應對的能力是智。也就是說,四種品質,仁為本,其他三個為用。
再來看黃宗羲說的話: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首先,這句話中的萬世是個虛詞,是指盡量的長久,達到人類所能知道的極限。中國古代士大夫常說「萬世太平」,也是這個意思。
黃宗羲是一代大儒,他這句話自然也是以仁為本。歷代以來,仁沒有定義,不過有句話公認的話可以展現出仁的氣象,這是孔子為《易》作的《繫辭下》中的:「天地大德曰生」。後世為這句話進行了很多解讀,出名的有「擴然大公」,沒記錯這應該是出自張載,他說人要擴大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囊括萬物,與萬物為一體,這個時候就能達到真正的公心狀態,也就是合天道,達到仁。仁之前說了,「天地大德曰生」,是天地使萬物生生不息的氣象,因此當一個人心懷大仁的時候,自然會以這種心態來看世界,因此論萬世,不論一世,在大仁之人眼中,一世是一時之勢,真正要傳的是天道。在天叫天道,在人叫仁。
作為一個歷史中短暫活過的人,傳道是最重要的事,有仁之心後,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辨別什麼是仁,什麼不是仁,這麼做不僅僅是實現自己心中的小仁,更是為天下正本清源,因此「辨」很重要。辨就是是非,因此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胸滿浩然正氣。
既然仁是守的,就有破壞仁的。破壞仁的人在古代稱為小人,因為有這個破壞的才有守的,兩方消長。歷史治亂更迭,總有小人得勢的時候,《易》中《否》卦就被稱為「君子道消,小人道長」之卦。這個時候,天下時勢混亂,行事靠詭計陰謀霸術,因此君子這個時候就要蟄伏。或委曲求全為一方百姓謀福,或聚居而學,傳播王道。君子小人兩道消長帶來的就是時勢的更替,順逆的不同。大丈夫行事,順則入世揚道,逆則委屈存道,一切只是為了道的傳承,仁的保有,至於最後個人的得失適合不在考量之內。因此大丈夫行事論順逆,不論成敗。
不論是論是非還是論順逆,始終都是站在仁的角度,站在天道生生不息之理的角度來應對事勢。論是非是正本清源,論順逆是揚道存道,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萬世長存。因為一開始大丈夫就站在了人類生生不息的傳承位置來看整個世界,一切的動機都發於此,一切的行為都源於此,它必將直通盡頭。
宋朝時有個大儒在讀論語時曾說「正不勝邪」,你沒有看錯,是「正不勝邪」。小人沒有節氣的概念,只要不犯大錯,曲意逢迎,貪贓枉法,只要精通權謀之術就能很快獲取名利權勢。君子卻不同,他有自己的節氣,任何事情都要靠硬實力,沒有水分。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沒有瀆職。無論何時都要堅守仁義,不可逾越。但在官場,這樣的行為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但是「仁」字卻還是一代代傳下來了,每一代都有人繼承,每一代都有人為之流血,每一代都有人「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們中華民族從商朝七十里地到如今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夏朝沒有查到資料),每一寸的擴大都是仁道的踐行。黃宗羲是亡國之士,時值天下大亂,仁義充塞,但他依然挺如青松,硬如磐石。今日時勢又是大變,但只要我們還保持著先賢傳下來的仁心,堅守住幾千年沒有變過的氣節,用這心去學習,用這氣去做事,中國永遠都不會倒下。謝邀。
深刻理解是站在境遇相同的時刻的。想想什麼時刻才是要論萬世不論一生的,歷史上又有幾人站在了這種抉擇面前,那麼他們此時面臨的成敗是什麼,他們面臨的厲害又有多殘酷,需要什麼樣的品格才能在此時依舊衡量是非,又需要多大的一顆心才能由心中順逆能抗拒這種成敗。
跟張載的那四句名言一樣,代表了儒家知識分子的情懷和追求。
雖然能踐行者寥若晨星,但想起來總是美好而令人心馳神往的。
古人的話,凡事講大道理的,在現代人眼裡基本上等同於廢話,等同於雞湯。
現在這個時代就是實用主義蔓延的時代,當初改革開發,黑貓白貓論調就是實用主義的典範。知乎為什麼會火?也是也是因為能夠解決問題,知道嗎?這個就是社會現實,社會現實就是這樣,你只能順從,不能逃避,甚至去改變它。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論是非,不論利害: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如果各位不知道,我真的沒有辦法了,這個宇宙間所有的智慧生物都應該明白的道理,比如不要去傷害別人,要去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這個就是是非,你要我講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還真的講不出所以然。不論利害,這四個字命中核心,也就是說不要因為這件事有利於自己就去做錯的事情。
論順逆,不論成敗。
做事情要學會,跟著形勢走,比如吧!現在的社會是實用主義當頭,什麼有用,什麼就用,今天想起來這個朋友還有點用,這個就叫做人脈。形勢跟對了,這個就是盡人力,至於成敗就要看天意,需要運氣,天意是改變不了的,沒準中途就殺出一個程咬金來。
論萬世,不論一生。
這個要求可就高了,除了皇帝想過要做萬世不拔之基,可能其他人都不會這麼做吧!所謂民垂千古,流芳百世,為的是自己以後的名節,當然這句話放在最後,大有人生終極目標之意。
古人大智慧都是有益的,只是時代變了,但是關於人性,數千年的人類歷史,歷來沒有什麼改變,所以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友人相邀,不揣冒昧,略作一答。
先說點其他不相關的事情。前幾天由於紙張的事情甚囂塵上(當然是在化外之地,域內則是雲淡風輕),一直在等待著後續處理,結果也就沒有了什麼後續處理。問了一下周邊的同事同學,最近的大事也就是酒店裡的突然襲擊事件了。作為一個從小便充滿民族榮譽感的人,小時也想過可以捐軀赴國難,後來也就散漫遊移起來,不再相信某些一成不變的道理。這樣的肯定一些否定一切,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不斷地辨別、不斷地去思考,缺點顯而易見,就是沒有主心骨,不停地徘徊於相信與不相信的邊緣,既不倒向哪一邊,也不想去倒向哪一邊。就像上面說的,紙張事件不可謂不昭然若揭,然而王土之內竟似從未有任何事情發生,我開始產生種種的疑惑,欲尋求答案,卻又不知何處可得。於是,您猜怎麼地,我打開了電腦。百度一下《大明王朝1566》,想要溫故而知新了。歷久彌新,這個詞真是好,個人感覺有兩個因素促成了這個詞所述的情景:一是確實這東西好,意蘊深厚,經歷過較長的時間仍然有其意義所在;另一個則是受眾的個人體驗,比如知識、閱歷、年齡等等等等,都在發生著變化,因此每一個時刻,每一種環境都會有不同的思考與所得。
當然,在看電視劇的過程中,我開始漸漸明白了紙張的事情。言歸正傳,電視劇里有一集是胡宗憲訓斥馬寧遠(當然,這對話是劉老夫子寫的,思想也是劉老夫子想傳達的),總之就是馬寧遠做了一件壞事,但由於自身的淺見和愚忠沒有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還大言炎炎地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胡宗憲教訓道:「孔子所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指的是一件事情不問可不可以,只問應不應該」。這也可以作為我對題主所提的第一句話的理解,即「論是非,不論厲害」。有人會說是非很難的其解,鏡花水月,誰能看的清楚呢,我以為不然,通觀我們生活中和新聞中的很多事情,其實大部分是可以得出一個公允結論的。知是非之後就要解決問題,如太祖所言,是要拿著世界觀去改造世界的。黃宗羲說的這個行為的實施者是「大丈夫」,這個詞會引起我們的一些對於美好的想像,我打算在最後說一下自己理解。先說這個行為人,行為人辨明是非,下一步要改造世界了,注意他已經想好了,就要動手了。哎~,出問題了,我×,這事會浪費我的時間啊,管這事幹嘛,自然有人要管,何必非得是我,我要是受到傷害誰來給我報銷,啥?你報銷,那我的痛苦誰來承受。我覺得這就是利害,聯想到和頤酒店的事,我不想做鍵盤俠,雖然常常口誅筆伐,但我覺得我所能接受的最低的幫助的標準是拿出手機,打一下110.羅素說過有三個原因讓他熱愛著生命,忘記了,好像是某些真善美之類的。
每次談高中復讀的事,我總要把這個故事講一下。當我憂心忡忡地抱著一厚摞書本去所分的班級時,突然很開心,啊哈,你們都在這裡啊!在這裡感謝一下我的同學和老師,高四過得真是愉快無比,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大大的順境。也就是在那時,形成了一種意識,就是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所謂失敗,其實就是此路不通(如果不是看到題主是個高中生的話,估計我這輩子都不會再把上面的話說出來)。當然,逆境也是一種看事情的獨特角度,逆境可以苦不堪言,但會有走出的希望,失敗則不同,失敗帶來的懊悔和羞愧更多一點。
初中的時候看過卡耐基,於是對自我幫助發生了興趣,然而最後也沒幫助成個啥樣子。高中時買過另一本奧格*曼迪諾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這本書可以看一下,雖然說自我幫助的書籍等同吸毒,但還是可以看一下),書的最後列了三句話,我覺得堪稱不朽。裡面的一句寫道(不要問我為什麼只寫一句,我可不是記不住):沒有一件值得一做的事情,可以在你的一生中完成,因此你需要希望。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受,就像宗教世界一般純澈透明,真心感到自己的世界在升華(裝B成功)。這可以作為我對最後一句的理解。
當然,黃宗羲不是聖人,只是聖賢,他是代聖人立言的,也是續絕學、開太平的,明夷待訪,說明還是有出仕之心的。朝代更易,姓氏輪換,剛開始可能會有姓氏、民族之別,後來文臣大於武將,代天牧狩,只要有利於斯民斯土,是受之於父母的頭髮也可以剃去的了。黃氏所說的以上諸條有一個實行者,就是「大丈夫」,至於氓之痴痴,可由之而不可知之,也就是題中應有之意了。有點精英統治的意味,沒奈何,誰讓至今仍然是這樣的呢。我一直有一種設想,就是古代不開化之時特別需要英雄,而近代則是公民的時代。英雄者,必然如鶴立雞群,享受高等之待遇,掌握極高之權力,役使大量之人民,雖做好事,卻也為此殺人極多。而公民之世則不然,公民發己聲,擔己責,守正法。自然,這些事情需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諸君努力。
一種思想即使表達的極度透徹明白,也會產生歧義,這是文字固有的弊端,卻也是魅力所在。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先放結論:這是告訴我們如何打DOTA!分別對應了人與自身的關係、人與他人的關係還有人與自然的關係。
1.論是非,不論利害——人與自身的關係
是非是你應該做的,利害是你想要做的。
作為一個冰女妹子,我方幽鬼大哥被GANK,你沒有TP,想的是:我收了這波兵。
作為一個冰女妹子,你明明可以跳刀幫SPE擋POM箭,但你想:被控我就得死。
作為一個冰女妹子,你收完兵線再清野,幫對方完美壓制我方1號位,因為你想神裝五殺。
這應該么?
5號位包雞包眼隨身TP,時刻準備支援1號位。
這是5號位的使命。
可是人都有私心,我懂的。
我知道你也想跳大五殺,全場暴走,推綠在手,風騷才有。
但你前面還有4個人吶,他們每一個都比你需要發育,每一個都可能比你創造更大的價值。
所以我認為論是非,不論利害就是在告訴我們: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簡而言之,男人就得忍,做好自己的本分。
輔助忍住搶人頭的衝動,CARRY忍住過早參戰的慾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可如果你行事總是有鍋就丟,有好處才上,誰還願意跟你一起玩兒?
對,你是爽了,你不在乎別人的想法。
可是,男人,代表著責任。
本身就意味著要用胸膛代替城牆,給他人以庇護,為身邊人帶來安全感。
你看到兵線其疾如風,抱團參戰其徐如林,面對人頭侵掠如火,馳援隊友不動如山,這特么也好意思叫做男人?
2.論順逆,不論成敗——人與他人的關係
順風不要浪,逆風別發慌,輸贏沒所謂,刀塔才能爽。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保持穩定的心態。
不僅要求我們獨處守住心,更要求我們眾處守住口。
你順風不推非得憋神裝,強行讓人翻盤?
你逆風掛機直接賣隊友,拱手送上勝利?
就這心態還玩遊戲呢?趕緊玩兒魂斗羅去!
哦不,魂斗羅還有雙打,你還是去玩貪吃蛇吧。
同樣的道理,贏了全部都靠我,輸了就是隊友的鍋。
DOTA是5個人的遊戲,講的是團隊配合,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單機表演賽。
對一個多人競技遊戲而言,團隊精神往往有著決定勝負的力量。
很多LOL的玩家應該都能體會到吧?
經常能遇到不會做人的SB,噴了敵人噴隊友。
自以為非常牛B,從打野罵到上單,從上單噴到輔助,看了都煩,還能愉快地玩么?
隊友又不是你爹,怎麼可能慣著你?
其他人要是還有興緻那就屏蔽後窩著火4V5,要是沒了興緻,那就掛機唄。
對於我們這些不以此為生的玩家來說,勝負是我們想要的,但不是必要的;輸贏不是我們在乎的,但是必然來到的;吵架噴人不是我們願意的,只有快樂才是我們追求的。
想要快樂,就意味著我們必須端正自己對他人的態度,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
輸了?我只會嘆一聲可惜,因為我跟小夥伴們儘力了,酣暢淋漓。
3.論萬世,不論一生——人與自然的關係
簡單來說,不要在乎一盤輸贏,而是看你在千千萬萬盤對局中得到了什麼。
玩到今天,你有輸有贏,不要將某一盤的情緒帶到其他對局中。
你的隊友和對手,跟走馬燈一樣,局局不同。
不變的唯有DOTA。
你說DOTA也在變?
不,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規則。
多出了英雄?自然界中誕生了新物種;
更新了裝備?自然界中某種意外反應後誕生的新物質;
修改了技能?自然界演化至今,氣候、地形幾經變異但是物理規則可有不同?
DOTA不僅僅是個遊戲,自然也不是自然界,而是法則,是規律。
我們玩的DOTA、身處的自然,就是法則和規律的具現化實體。
所以,變的是你我,不是DOTA。
玩它的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
我們學習它的規則,利用它的規則,掌握它的規則。
他在演化,也會消亡。
在它的歷程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名字,這是萬世,不是一生;
在它的歷程上,有著一個有一個時刻值得銘記,這是萬世,不是一生;
而在你的歷程上,你改變著它?它影響了你?
我想,你帶走了回憶,帶走了快樂,最後留下它在那裡,看著它送走一批又一批,也迎來一批又一批。
呵,變的是我們,不變的是DOTA。
我就愛一本正經地胡扯八道……黃宗羲有什麼氣節,忠臣死節,奸臣剃髮,就知道黑死節的馬士英,晚年更是高呼康麻子聖人,不敢出來抵抗韃子,見勢不妙就往鄉下一鑽剃了頭自稱遺民,自己雖然不仕,暗地裡卻和韃子眉來眼去,讓子孫當官,真是面子里子都佔盡了,比起慷慨就義的張蒼水,批發入山的毛承斗,黃宗羲頂多就是個苟活,氣節二字就別提了。 至於他說的什麼是非利益,韃子入關,要是論是非,就該拚死抵抗,論厲害,覺得打不過,所以就慫了,剃了頭。 論順逆,韃子率獸食人,不止要亡社稷,更是要亡天下,怎麼能和他們妥協?論成敗,別提了,整個南明史就是個悲劇,所以還是慫了,剃頭了事,跪舔韃子聖人。論萬事,韃子竊取中華兩百多年,把中華文明禍害成什麼樣子就不提了,論一身,黃宗羲就活得還蠻好的,年輕的時候,大家都在拚命,他把頭一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鑽鄉下生娃去了,到了晚年自稱遺民,名聲有了,讓子孫出仕,子孫靠它的名聲當官,還不好吃好喝把它給供著,舒適生活,也有了。
看其人其事,簡直就是反向踐行了他自己的話嘛,而且過得還行,現實真殘酷啊,別提什麼殉道精神了,嘴炮而已。恰逢亂世,庸人苟活,無可厚非,既然苟活了,還要裝志士,難免讓人覺得噁心。
這是宋人謝枋得《與李養吾書》里的話,並不是黃宗羲的。《宋元學案》里確實有這一篇,但那是全祖望補進去的。
舉例子話,倒是可以說黃宗羲。他的父親黃尊素,觸怒魏忠賢,死於詔獄,算是論是非不論利害;黃宗羲自己參加抗清鬥爭,結寨四明,漂泊海上,算是論順逆不論成敗;晚年作《明夷待訪錄》,至少在他自己看來,算是論萬世不論一生吧。
明白這句話就明白了什麼是儒家的根本。相近的話有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現在很多人認為虛假、理想主義、洗腦論等等,但實際上這是儒家的精神和骨髓,這就是儒家的道,從孟子捨身取義,到王陽明致良知、理在人心,再到熊十力的仁者本心,一以貫之,內容雖不同,靈魂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說在現在儒家精神已經完全不復存在,因為現在的人們有道德但無理想,三觀體現為趨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沒有足夠的自信、自負乃至於狂妄的人,是沒資格去說這樣的話的。層層推進,之後只不過是希望自己一生的選擇,放在時間的洪流中,經得起挑剔和評判。做出任何選擇,考慮的都是是非功過,而且,不是對自己,對家人對朋友的是非功過,而是對歷史的是非功過……
這樣的人,也許是可敬的吧。但更多則是可怕,這樣的人,對自己,對家人,對朋友,對愛人,也許……都是太殘忍的一種存在吧。
那個 你確定黃宗羲寫的? 我記得來自是宋代謝枋得的《與李養吾書》還有句子里 字打錯了
與「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相比,還是古人境界比較高。
- 解釋大家都說了,說點別的。
- 這句話單獨而言,表達的是一種「任俠」的氣節。眾所周知,俠文化源遠流長,代表國人與社會不公奮力抗爭的精神。因此,俠本身並不會完全順從社會規則,他的出發點是最基本的社會道德,這道德由最基本的「信」逐漸豐富為」仁「」義「等等。漸漸脫離了遊俠兒的限制,讓俠成的意義更加豐富。
- 考慮到黃宗羲身處明末,朝代更迭,小人當道,滿口仁義道德轉身即侍二主者比比皆是。再結合黃宗羲曾自雲一生有三變:「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於儒林」,這樣也就不難理解這句話裡面的情緒。」
- 這種只論本心只講原則,不問厲害的想法自古以來也是一脈相承下來的,雖然現在是一個「抓到耗子就是好貓」的時代,這種非功利的思想也還是極受歡迎。
- 最後附上《遊俠列傳》,對比來看或許更能體會這句話背後的意味。
《遊俠列傳》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硚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與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扦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樓主高考加油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論是非,不論利害:指的是做事情得按道義法規,而不能以個人的得失為標準去選擇做或者不做。具體的例子,最出名的就是太史公司馬遷。對於李陵之事,以其得失利害而言,最好的是保持緘默,然而他以其道義之心,仗義執言,即所謂論是非,不論利害
論順逆,不論成敗:指的是做事情不以結果的成敗判定做的好與不好。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卻仍然沒有做好,只要能夠收穫過程中的得失教訓,即使事情最後沒有成功,也不要介懷。具體的例子,比較有名的是諸葛亮吧,六出祁山,雖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卻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但仍然為後世部分人稱道,即所謂論順逆,不論成敗
論萬世,不論一生:指的是做事情追求的是所做事情所產生的影響,而不是個人的名聲或者急於求成。具體的例子,比如美國總統尼克松吧,終其一生,於總統任內,並不為人所看好,然而其從越南撤兵,中美關係正常化等多件事情,於後世逐漸被人所推許,是所謂論萬世,不論一生
推薦閱讀:
※當一個女生在滿是男人的力量區做訓練時,你在想什麼?
※漫畫《老夫子》里有什麼細思極恐的細節?
※啊啊啊啊abc?
※高智商是種什麼體驗?
※到底是靈魂控制肉體,還是大腦控制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