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皮膚在碰到很燙或很冰的水的一瞬間,感覺是一樣的?這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嗎?


這種現象叫做「冷幻覺」(paradoxical cold),在1952年就有人發表了文章(1)。簡單說,就是感受低溫的神經元接受高溫刺激後興奮了起來。但是,由於它始終傳遞的是低溫信號,所以會使人感到一絲涼意。一般認為,這個使低溫神經元興奮的溫度,要在45℃以上(2)。

===== 知乎的分割線 =====
接下來,對這個問題做微觀分析,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
感覺神經元使人類能夠感受溫度的差異,他們的末梢埋藏在表皮之下,在受到刺激後把溫度的信息轉化成電信號,電信號被傳到更高級的中樞,經過一番整合,產生所謂的感覺。
感受溫度的神經元能夠產生電信號,歸功於他們帶有溫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這些分布於神經元表面的溫度感受器,在受到刺激後發生結構的改變,打開了陽離子通道。神經元內外的陽離子是存在濃度和電位差異的,一旦陽離子通道打開,電勢差使得陽離子湧入神經元內,電信號就此產生,並被傳遞出去。
溫度感受器有很多種,這是我們從感覺上區分不同溫度的基礎。例如,CMR1(cold and menthol receptor 1,冷和薄荷醇1型受體)和VR1(vanilloid receptor,辣椒素1型受體)就是兩個不同類型的溫度感受器。從名字上就可以猜到,CMR1感受到的是「冷」(8–28℃),而VR1感受到的是「熱」(&>43℃),如下圖中a所示(3)。

需要明確一個前提:產生「冷幻覺」的時候,感受低溫的神經元,一定傳遞著低溫信號。即使在高溫時受到刺激,這些神經元還是會「告訴」大腦:「低溫!低溫!」無論如何,低溫神經元都不會改變自己的陣營,否則高溫時產生的就不是幻覺了,而是真實的感受。
那麼,在微觀層面就可能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一個神經元只帶有一種溫度感受器。溫度感受器的性質是不穩定的。例如,以8-28℃為「管轄範圍」的CMR1,很可能經不住誘惑,在高溫時打開離子通道,使神經元興奮,產生錯覺。
第二種情況,一個神經元帶有多種溫度感受器。但是,有某種特殊的機制,將不同類型的溫度感受器產生的電信號進行整合,最終釋放出低溫信號。
哪一種更靠譜呢?我也不知道!因為既不能排除存在著一種我們還沒發現的廣譜溫度感受器,也不能否認帶有多種溫度感受器的神經元可以合理的分配不同類型感受器的權重,產生統一的信號。我只能說,這還是一個謎……
1. DODT E, ZOTTERMAN Y (1952) The discharge of specific cold fibres at high temperatures; the paradoxical cold. Acta Physiol Scand 26:358–365.
2. Thermoreceptor (2013) Wikipedia Free Encycl.
3. McKemy DD, Neuhausser WM, Julius D (2002) Identification of a cold receptor reveals a general role for TRP channels in thermosensation. Nature 416:52–58.


前幾天和室友出去逛的時候,他買了一杯冰紅茶,就放冰塊的那種,後來在出地鐵的時候,無意間碰到了他的杯子。那瞬間的感覺,和被燙的好像沒有不同,以至於分辨不出來是被冰到還是被燙到,後來的冰水融化,皮膚才感覺到涼意。我猜想,是不是人體的無意識反應是脊髓做出的,而這種通過神經釋放的神經遞質都是類似的,沒有區別;而後來大腦信息處理以後才分辨出來是冰的,感覺到的涼意。。以上,我的猜測。


神經狐的反射是需要時間滴


危險信號的神經電刺激和冷熱感知可能不同通路吧


剛接水被燙了一下。當時感覺被水濺到的地方有點熱,然後就感覺不是太熱,但是過一會被濺到面積大的地方很疼,而小的地方就沒事了。


推薦閱讀:

在國外被了吐口水,受到了歧視怎麼保護自己?
一個女性要遇到多少危險才能更安全的生活著?

TAG:自我保護 | 醫學 | 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