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以觸控操縱為主的 Steam Controller 手柄,這是妥協嗎,和傳統的搖桿相比如何?

1. Valve Steam Controller
2. My time with the Steam Controller
3. Valve unveils touchpad/touchscreen-enabled Steam Controller for living room


謝邀。嚴格來說,兩個大的Trackpad是可按的,這個跟筆記本電腦的觸摸板一樣。具體玩起來如何,現在還難說。硬體設計是一方面,軟體驅動如何調教的,Steam提供點什麼映射功能也很重要。

我看了Super Meat Boy開發者Tommy Refenes的帖子(也就是第二個鏈接),他試用了3D列印的原型,表示壓力不大。除了SMB以外,他還試了Spelunky。玩過的人都知道,這兩個都是對操作要求非常高(難度也是非常高)的遊戲。我傾向於認同他的感覺。

明年首發入一個試試看。Steam Machine目前則興趣不大。


沒試用過之前不好下斷言,不過私以為一切操作設備,特別是遊戲操作設備的優劣評估都基於如下幾點:
1,能否保證可能準確,即時,傳達操作者的意願
2,能否保證實現被操作設備需要的所有輸入信號
3,能否保證操作者(長時間下)的操作舒適性

簡單來說,做得到精準,全面,舒適就是好的,否則就是不好的。

我也說最近的幾個例子:我購買了leap motion,和razer hydra,這兩者都是3D感應類的輸入設備,其支持的應用,程序和遊戲都還數量有限。

但是現在我已經吧leap motion出掉了,而razer hydra我就很看好。
理由也就是上面三條,Leap Motion一條其實都沒做到,而Hydra出乎意料地好用——而且學習成本極低。
當然,必須還得感謝Sixsens和Valve給Portal2的製作Motion Pack,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資料片,而且更讓我意識到原來遊戲還可以有這樣的操作方式和這樣的玩法。
此外還得感謝Oculus Rift和Sixsens的一系列demo,他們也證明了在浸入式3D環境中我們的確需要一種全新的操作方式和對應體驗,而目前看來Hydra是個相當優秀的解決方案。


已入,這玩意插上就能當滑鼠用…虧我還買了個controller companion 可以打dota…

拿著玩了半小時2K16,感覺並不好用,右邊的ABXY功能鍵太過擁擠,導致經常按錯,v社在背面加了兩個按鍵,左邊A 右邊X,每次跑快攻的時候總會按錯變成投籃。。。

電池槽設計的很特別,旁邊就是那倆按鍵

剛又玩了下無主之地,感覺射擊遊戲用這個手柄非常不錯,體育遊戲嘛還是算了。。。
現在在用這個手柄當滑鼠用,感覺也很好用

感覺這款手柄更適合手大的人用,因為手柄本身就比較大;但是ABXY四個按鍵又有點太緊,估計手大的用也是災難。。。


TZ真的以為那是和觸摸板一樣按不下去的嗎?


純吐槽。。看著就不好用。。

手柄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為手感,這個手感包含著人類對機械的眷戀和熱愛。
360的RT手感遠好於PS3的R1,並且有一種扣動扳機的感覺,使之在FPS遊戲表現上廣受好評。

觸控最要命的弱點在於沒有移動限制和力感反饋,當我往左,搖桿滑到極左後會卡住,當我敲擊,會有一個彈性十足的嘎嘣反饋給我。而觸控會使手指分分鐘滑出有效區域,更因為滑出了有效區域而不能及時回撤,導致大量操作失誤。而遊戲這樣超高度交互的情景下,因為手感原因導致的操作失誤是決不允許的。

正如我們用數位板永遠比不上紙的手感一樣,可見不是可得,操作和反饋錯位是一件讓人無比難受的事情。所以數位板領域出現了新帝那樣的壓感屏幕。

回到問題上,如果要觸控,請讓我直觀地在屏幕上有反饋的觸控,不然請用最靈敏最有手感的主流手柄,這個在遙控器與屏幕之間建立了一個隔斷的Steam Controller,是個十足十足的怪胎。


1.目前真實手感還不得為知,要等年底原型機出了才能知道
2.valve本來就有很多只是出於興趣的產品,所以不敢保證這次就是valve的腦殘工程師忽然大發興緻。但是TF,HF2:EP1都是技術玩法創新並且大獲好評的作品。(HF2:EP1的成功是因為HDR特效首次引進,TF主要是因為一代對FPS角色扮演玩法的革新和TF2收費模式的革新)
從紐約時報:不循規蹈矩的遊戲開發商Valve_遊戲_cnBeta.COM的報道中可見一斑。

3.難以否定觸控板手感就是拙劣的。模擬按鍵之所以在iOS和安卓下表現力差,大多數原因還是系統自身和屏幕本身素質原因。如果專門針對手柄做觸控的話,會有更佳表現力。Valve官方介紹說這觸控板能在fps和rts上有更佳表現,說明比起原來還是有技術亮點的。


4.Valve為什麼發力?更多還是因為Nvidia。作為萬年好基友,Nvidia的日子越過越難過。大型計算卡市場被AMD各種狙擊,Bitcoin淘金熱中被AMD翻了個身在地上艹翻,主機大戰更是三家大廠一家都沒採用Nvidia方案。不得不說AMD作為CPU+GPU雙修場上已經掌握了內存顯存統一定址的未來趨勢,所以整合方案更能夠獲得遊戲機廠商和大規模計算廠商的青睞(整合度高性能強)。Nvidia作為一家純粹的GPU廠商,無福開發關於CPU的各種技術(儘管工藝領先AMD不是一點點),只能靠啃手機晶元的這塊低利潤行業吃飯(Tegra 4太萎了,市場根本沒當回事)。Nvidia還是需要遊戲玩家這個圈子給他們撐門面的(別看計算卡是貴玩意,專業卡也是貴玩意,真正的大頭還是遊戲玩家),移動端顯卡成本高大多數廠商不願意用高端型號致使利潤低。Shield的發布,赤裸裸表明了Nvidia的態度:你們不是不帶我玩么?我背後有Steam這個大靠山!玩死你們丫的!況且Valve的工程師們都是腦殘理想主義者,有奮鬥目標就能奉獻智慧,於是就開始藉助Nvidia之力開始大舉入侵客廳(移動端的Shield+主機端的Steambox),Nvidia順便靠Valve奪回玩家心中的頭把交椅(畢竟Steambox的硬體還是OEM定製+自製硬體,不受廠商控制)。記得有段時間HL2:EP1的HDR特效只能夠Nvidia顯卡開啟。估計這次SteamOS對A卡支持也夠嗆。(Linux本身決定了A卡閉源驅動表現素質不佳)Steam這次宣布將會有近2000部遊戲加入SteamOS,相信這是真的。對於硬核遊戲玩家來說,2000+遊戲陣容和免費系統太有誘惑力了,而且不需要更新硬體就能享受,更不要重複消費。而新的SteamOS用戶(並且不是主機玩家)則會享受強大遊戲陣容和與PC玩起來感覺完全不同的「主機」遊戲。(雖然都是PC)兩邊都叫好,Valve這時候發布官方Steambox,採用Nvidia GTX XXX ,銷量瞬間和搶小米一樣biubiubiu上升,又帶Shield掌機對家庭全方面佔領,培養用戶新的遊戲習慣,從而改變一成不變的主機界(可以說是拯救吧)
雖然有點偏題,但是感覺:題主不必糾結手柄的問題:那只是工程師發閑想出來的東西。重點是盒子。


還有人邀請我…………
我的答案和其他幾位差不多,無按鍵的手柄,再怎麼說也只能在炒概念階段

智能系統上的觸摸遊戲,真正成功了的也就是小鳥、植物、水果這種原生適合觸屏的遊戲。

私以為,遊戲手柄不僅是一個輸入設備,而是遊戲的一個關鍵部分,對於遊戲玩家來說是有學習成本的,一旦付出了這個成本,手柄的鍵位、手感形成了肌肉記憶,就可以在遊戲的時候獲得很大的體驗提升。觸控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明確的反饋「按到了」或是「沒按到」,設想遊戲中某個場景,你進行了操作但是沒反應,那麼究竟是由於遊戲設定此處不能操作呢,還是你沒有操作到位呢?玩家就會轉移視線思考確認手柄是否被成功操作。這種延遲確認是一個非常令人沮喪、不能銜接的失敗體驗。
sony有一款PSPhone,兩個類比搖桿就是這個模式的,實際操作手感很不爽。


拿steam手柄玩overwatch,還是很順手的,fps有了它,如有神助啊。

最近重新拾起了被我打入冷宮半年了的steam controller,相比xb1,畢竟右邊不是搖桿而是圓形觸控板了,原來用這個手柄的時候觸摸板總是有阻尼感,還有咯吱咯吱的聲音,後來發現是反饋沒關,再加上最近固件更新,比剛到手的時候順手了許多。設置的恰當的話,開了軌跡球加速的情況下轉身能夠十分精準,再加上棒到飛起來的手柄底部兩個按鍵,可以完美的設置成跳躍和換彈夾。pvp再也不怕短兵相接了,射擊精確度也相比xb1大有提升,畢竟用了這麼多年的軌跡球不是白用的(*^ω^*)。

今天做了些新嘗試和改變:將右觸摸板改成低摩擦模式,這樣修改可以讓手柄模擬軌跡球的甩球這個動作,甩球最大的用處在於可以利用軌跡球慣性實現轉身,操作的時候可以一個甩球手指離開觸摸板,然後立刻接觸觸摸板小範圍微動定位目標,由於第二次接觸的位置是觸摸板中心,這樣相比一次觸摸板長距離移動,這樣的動作分解更便於接下來精確控制或者長程移動。
另外一個修改就是把lt換成主扳機,rt換成右扳機,這樣修改的好處在於,讓右拇指的瞄準和食指的射擊分離,讓右手專註於瞄準,因為如果是瞄準與射擊在同側,食指這一按需要大拇指的根部做支撐,會限制拇指的正常發力,拇指在瞄準過程中最好的狀態就是整個根部懸空,可以豐富瞄準過程的細節,同時降低整個拇指的疲勞度,便於發力和控制。
這樣修改基本上能把精度和速度提升到軌跡球滑鼠的層次了,對於半藏,右手瞄準,左手射擊終於能讓我從實際操作中找到些拉弓射箭的感覺。對於其他英雄,除了狂鼠不太習慣外,射擊精度和瞄準速度均有提升,關鍵是右手拇指的肌肉都能騰出來專註瞄準了啊~~~
改日再做嘗試繼續更新(? ??_??)?


同學回國第二天就給我sf過來啦~

並沒有網上所說滿滿的塑料感的感覺...至少跟我在役的360手柄質感差不太多。(但確實感覺這個殼比360的要薄- -。

太方正,拿到手裡有些許的不適應,因為一直以來用的是360,那設計簡直不要太美好,這貨初上手雖然不咯手但是感覺挺彆扭的。

左邊的圓十字太扁平了,一點手感都沒有。

右邊觸摸板靈敏度各方面都不錯,至少比我之前渣碩本的觸摸板要強。

左搖桿有點小,右邊ABXY太太太小啦。

左上右上的B跟T太軟(然後我發現RT輕輕一按就能用...那為何還要這麼長的鍵程。

背後的A跟X簡直好評,這個下面細說。

到手之後迫不及待的打開梟雄試了試,視角旋轉真不習慣啊差評!沒事跑兩步,RT怎麼輕輕一碰就能跑了不用按到底啊中評。四個動作按鍵小小小小小,g胖你敢不敢再小一點?差評。

然而拋開蛋疼的旋轉視角跟小按鍵不談,跑酷手感還是很棒的,特別是暗殺!A鍵跟X鍵在背後真是爽爆了!這下子右手終於可以可以專心控制視角了。

別的遊戲還沒試過,老爺騎士上個月更新好幾個G都還沒下...黑魂試了下也還行中規中矩的(別吐槽我基本只玩ACThhh

以上。

--------------------------------------------------

先佔坑,到手了再來答...


已到貨,好難過。甚至都不能玩 HF2 嘗試了各種配置,還是動不了,放下手柄居然自己動了,然後死了……在 Portal 2 里表現好好的.....

其它遊戲還沒試,好覺好心酸

再說手感,塑料感好嚴重,按起來空蕩蕩的,嘎嘣咯吱,離巨硬手柄差了64個大法手柄


手感就不說了,因人而異。功能上最大的區別就是右搖桿被一個觸控板取代。這不是妥協,而是為了普適性而做的改進。

在沒有射擊輔助的情況下,市場上別的手柄都不適合玩射擊遊戲,因為他們的搖桿沒有加速度反饋。所有人使用傳統手柄撥動搖桿的時候,都是撥到底,最大程度的移動,因為不這樣不知道自己撥了多少(因為鍵程太短了),具體撥到那個方向去了(這是一個老十字鍵轉到搖桿控制方向的通病)。設計遊戲需要快速轉向的時候轉不過來,需要瞄準的時候瞄不準,都是因為缺少加速度反饋而導致的沒有加速度的操作。

steam controller 觸控板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存在的。第一,鍵程很長。我的右手拇指需要極度伸展才能觸碰到觸摸的邊緣。所以具體移動了多少,你的肌肉可以告訴你的大腦。其他手柄可以嗎?第二,震動反饋。在觸控板中心移動和邊緣移動的時候震動反饋是不一樣的。這樣不需要眼睛來告訴你游標到底移動有多塊,你的拇指自己就可以調節。第三,精確的移動方向。傳統的搖桿具體撥到了哪個方向,這都是看緣分的。因為搖桿實在太短了,撥動的方向差了幾十度你的肌肉是感知不到的。而steam controller的觸控板在邊緣按下去,那麼大一個圓盤,具體按到了哪裡你是可以感知的。對於足球十字鍵黨來說,簡直就是救星。相對於只有八個方向的十字鍵,兩個觸控板都是可以按下去控制方向的,而且是任意方向的。第四,水平移動和垂直移動比例。無論是人的視角,還是屏幕的尺寸,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寬高比接近2:1的。所以你的游標水平需要移動和垂直移動的距離是不等的。但是你的手柄搖桿上下左右移動鍵程和速度都一樣,這就不合理了。steam controller可以設置這個比例,讓你的游標垂直移動更加費力。也就是說,游標在屏幕上移動相同的水平距離和垂直距離,你的拇指垂直移動距離要大於水平距離。從而不會輕易出現很容易槍口就指著天或者對著地。第五,移動校準。拇指不彎曲是很難做出來水平移動的,只能斜向移動。steam controller可以把拇指最自然的移動校準成水平移動。

這個手柄對我來說有最大的缺點就是y按鍵和b按鍵離右觸控板太近了。剛開始用的時候,經常擦到右觸控板的邊緣。別的遊戲無所謂,fifa很困擾。不過現在適應了就不會誤觸了。

準確操作也需要大量的校準調試和自我適應。設置界面太複雜了,選項也太多了,我第一次設置很恐慌,有一種退貨的衝動。但是不用steam controller,你可以躺在床上玩老滾csgo和overwatch???


我猜是為了FPS遊戲而特意這樣設計的,觸摸板沒有回力,打FPS肯定比搖桿順手多了,而STEAM也有充分的理由去格外重視FPS遊戲。


謝邀,買了再來答,哈哈哈~


和普通手柄比,觸摸板定位更加靈活,steam之外用手柄上上網還是挺有趣的。

但是觸摸板存在感太強也有問題。很多遊戲需要用右搖桿轉向,對比起來其實並沒有steam手柄的觸摸靈活,但是由於習慣問題,右搖桿本身就作為輔助存在,所以跑位和鎖定等操作完全可以覆蓋轉向問題,玩家只用專心考慮xyab按鍵。反觀steam手柄,右手最舒服的位置就是放在觸摸板上,所以在瞄準,跑動,戰鬥時都下意識的以觸摸滑動轉向為主,可惜準確度離滑鼠或者macbook的觸板又差很遠,需要很多微調,達不到順滑操作的心理預期。如果不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還是會覺得steam手柄較x1的難用。

另外兩個背鍵確實很實用,第一次接觸時會感覺解放了以往的搖桿按壓操作。但是手感真的太硬了,和xbox elite的背鍵差距有點大。期待下一代steam手柄改進手感。

當然,不能用x1手柄的遊戲用steam的還是很舒服的,例如文明,p社五萌。鑒於這類遊戲非常耗費時間,單為此買個steam手柄也不虧!


為了在pc上玩拾破爛4,在美國亞馬遜下單,在拿到手前看到了性感玉米的測評,於是果斷入手了x1的手柄,對比使用後,發現steam還是太嫩,從手感到設計明顯被x1超一個檔次。
但是,我覺得steam的理念還是先進的,前幾名答案都說的很具體了,如果steam的觸摸屏的技術能達到蘋果觸摸板的水平,這個手柄應該會好很多,另外這個手柄確實太大了,按的有點吃力。
另外,我還一起買了steam link,我的電腦是無線連接到路由器的,link是網線連到路由器,插到電視上覺得很卡,大概有1秒的延遲,而且畫質很渣,不知道為什麼,反正體驗很不好。
希望越做越好吧,另外為什麼用steam controller的時候,玩輻射4的手柄默認按鈕是x1的?
最後來張全家福~


在Steam上沒法直接下單,後來發現Amazon上也有賣,讓有信用卡的小夥伴在Amazon美區幫我代入了一個,花了69+-1刀
蹭了pre-order的邊 11月10日發貨,18日進海關,23日到手
(被客服吞了Portal2的key,小夥伴要考試沒時間和客服撕逼所以作罷
現在差不多用20~30小時

關於圖片:
sorry 只在收到快遞開箱的時候照了幾張

盒中同時還有一根USB線,一個hub(?),一個USB接收器,兩個5號電池
經試驗,手柄也可以像Xbox手柄那樣直接有線連電腦使用

RB、LB、左搖桿、ABXY和Xbox one手感基本相同
RT LT是兩段式,輕拉板機可以觸發,拉到底還有一個摁鈕回饋
背面還有額外的兩個鍵,類似elite手柄的撥片
兩個觸控盤可以摁動,這點從宣傳視頻中看不出來
大小上來說:比xbox one原裝要大,但是正好適合我的手

見 @李樹瑋 那個答案最後那張照到電池倉的圖
那裡放進去電池後會伸出滑塊,推進去就把電池彈出來
這一點我玩了好久,滿足了我感覺在上電漿槍散彈槍的中二想像

在MBA下基本正常使用並且並沒有讓我裝驅動,只不過當時我用的時候略有bug,每次用右盤挪動滑鼠到屏幕底邊,都會被瞬移到屏幕左上角,但是畢竟是OSX ,日常幹活機器也沒打算用來玩遊戲,這個問題在家裡的用來玩遊戲的win 10機器上沒有出現

摁住上面Steam信仰燈開手柄,連接時有提示音,說明裡面應該有蜂鳴器或者揚聲器

連接Steam提示需要使用Beta版本的客戶端,更新Steam客戶端以後還要更新手柄固件
但是只有在用他那個"Steam大屏幕模式"的時候,才能用手柄控制彈出設置界面調整手柄鍵位設置。

一般默認支持手柄的遊戲都能直接識別出來手柄的操作
而在日常使用來說,手柄可以完成我絕大多數不需要用鍵盤的時刻的操作內容
右盤控制滑鼠移動,左盤可以模擬滑鼠滾輪,LT RT分別模擬左右鍵
有一個有趣的震動回饋,手感十分舒爽
(意思是沒有複雜的輸入內容的情況

前面類似開箱文的BlaBlaBla到此結束,以下都是我BB了,不感興趣可以點右面的收起完成閱讀了

這是我看到過最好看酷炫硬派的手柄!
看到這個手柄宣傳片的時候我就覺得:"手柄終於進化成這個樣子了"
當時第一個宣傳片的手柄給我的感覺,就是好適合玩各種虛擬雙搖桿的手機遊戲
到現在的出售版本感覺就像是為了兼容現有的環境而存在的,概念圖大法好

對於大部分橫版遊戲來說,把上面兩個觸控盤砍掉,只剩下面搖桿和按鍵區完全夠用,而他倆放在同樣高度用起來也挺舒爽

關於具有爭議的觸摸盤,我的認為這個設計非常好
手機上確實會這樣,因為沒有外圍的限制所以經常手指出界。比如glu家的槍火兄弟。。。
而實際使用來說,並不會像上面說的那樣"分分鐘滑出有效區域",手指能摸到圓盤的邊緣,同時由於內置的震動回饋,其實能夠感覺到手指到底移動了多少距離。
並且有一點我比較喜歡這個手柄:比如按照一般FPS的設定,左手搖桿用來控制人物移動,右手搖桿控制視角,但是搖桿本身有個最小阻力,超過這個最小阻力的時候才能撥動搖桿,那麼問題來了:在手柄上用了時間超過500h以上的高手,基本可以忽視這個阻力,而對一般玩家,通常操作是
撥片-&>調整誤差-&>調整「調整誤差」產生的誤差-&>調整「調整「調整誤差」產生的誤差」產生的誤差
而右盤正好可以抹平這個動作帶來的誤差,完全可以手指放中間,需要時候指哪打哪。

在用過20h以後,我認為好用不好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這個人的"適應能力"和"抗折騰能力"
因為在一些本身並不支持手柄操作的遊戲里,也同樣可以使用Steam手柄,這是它自身的一個特點,但是為了使用手柄,你需要一個鍵位映射的設置,好在有龐大的社區,大部分的遊戲都有在使用的手柄操作模版,但那些模版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所以有的時候還需要自己來調整鍵位,而摸索這個鍵位的過程,有的時候會比一些輕度玩家的整個遊戲時間還要短,所以這個手柄我覺得可能更時候一些重度遊戲玩家使用。

再次分享兩個兩個好玩的事情
Steam手柄右盤有一個選項,叫搖桿滑鼠模擬(類似的名字?),這個模式區別於搖桿模擬在於,可以像觸摸板那樣從左下劃-&>到右上鬆手,而不是把整個盤模擬成搖桿。我一直以為是什麼黑科技
後來我開了在屏幕上顯示手柄操作提示的模式,划動右盤的時候:實際上模擬出來的操作是由大量的模擬右搖桿操作組成的。。。腦補一下對一個大的操作量微分,結果是大量的小操作量積分的結果。。。(這種東西說著好像不好玩,看GIF比較好玩。。。

另一個是我準備試著玩一下Crimsonland(血腥大地)的時候,這個既支持滑鼠又支持手柄,而在Steam手柄連上去之後,默認識別出來兩個玩家本地合作了。。。

=========
2015 的十二月更新給了新特性
Steam Hardware
終於用到了陀螺儀
不過貌似只有部分遊戲能支持吧

To be Continue (maybe....


剛入手steam控制器 淘寶現貨488,玩gta5射擊都找不到人,別提打到人了,怎麼設置啊?求詳細說明。有圖最好。謝謝!


實際上是這個樣子的,其實和X360架構的手柄大同小異,右邊的搖桿完全被觸摸代替,可以模擬滑鼠滾輪,二段式扳機,就是不知道是鋰電還是AA,絕對值的推薦,用來玩早期不支持XINPUT遊戲如龍騰1,暗黑2之類應該挺好的,演示上觸摸板的精確度玩模擬器飛行射擊遊戲一點問題都沒有


推薦閱讀:

TAG:Steam | 遊戲手柄 | SteamOS | SteamControl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