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書看完後會讓人很後悔沒有早看到?


書:

弗洛姆《愛的藝術》。我們知道知識需要學習,技能需要學習,但很少人去學習怎麼愛。愛不是找一個人的問題,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當時花了三天把這本書看完,非常激動。輪子是腳的延伸,媒介是人眼睛耳朵的延伸,互聯網是人意識的延伸。這是多麼具有顛覆性的視角。

奧拓布勞恩《中國紀事》。奧拓布勞恩我們在歷史書上見過,他就是李德。講共產黨的早期歷史,張國燾的出走,毛怎樣一步步登上王位,鞏固自己的權力。當事人的回憶遠比教科書的口號有可讀性,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奧修《生命的真意》。對道德經的闡釋,可能無人出其右。他說,人人都想要剛強,想要第一,你可以柔弱,你可以最後。從宇宙的角度看,柔弱和剛強,第一和最後並沒有人所理解的那種不同。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基本上對我歷史觀的正本清源。如果說教科書的歷史是一種為統治服務的歷史觀,這是另一種。或者可以叫科學的歷史觀。以人類誕生以前的地理生物氣候為起點,這樣一種解釋文明的發展演進方式,與進化心理學有頗多相似之處。

朱蘇力《法律與文學》。現在流行跨界,朱蘇力從文學作品切入,分析古代的制度。被我們批判的封建制度,原來是如此合理。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從朱元璋講到朱由檢,幾百年雲煙。朱棣,朱允炆,豐臣秀吉,王陽明,張居正,孫承宗,袁崇煥,努爾哈赤,李自成,朱由檢,一群有意思的人。

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科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存在範式對範式的取代。而決定什麼範式取得主流地位的,不是科學。科學並不必然高於宗教,科學可能是另一種宗教。

托夫勒《未來的衝擊》。未來正以指數曲線速度襲來,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了應對。後工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的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家庭制度都是不同的。以後我們需不需要家庭還是一個待解的問題。無論如何,這世上存在一種以未來看世界的思維模式,存在一個研究未來的學科:未來學。

網站:

豆瓣九點,市場部網,廣告買賣網,虎嗅網,新浪科技,廣告門,21世紀經濟報道數字版,南方周末等。

市場部網,廣告買賣網,廣告門幾個網站可以學習廣告的理論和案例,也可以了解廣告行業的最近動態。豆瓣九點可以看看豆瓣推薦的好文章。21世紀和南方周末可以了解國內的經濟大事,一些被深挖被還原的社會熱點。

虎嗅網,新浪科技和知乎幾個網站聯合使用,基本可以知曉互聯網行業的最新動態。

微博:

在上面我關注了21世紀網,財經網,21世紀經濟報道,廣告門,尼爾森市場調查,虎嗅網,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拇指閱讀,新浪公開課,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農村焦點新聞,商業周刊中文版,雪球,陳志武,陳勁松,市場部網等微博,每小時都有最新的新聞更新。

這些大號還有很多有分量的報道和訪談、評論、分析,值得關注。


《挪威的森林》
這本書可能稱不上名著, 但它給我打開了一扇小窗,讓我瞥見別樣的風景,看到另外一個世界;
它像一股引信,引燃了之後的很多事情。 但凡故事總有一個開頭,沒有看似不起眼的開頭,也不會有接下來的一切。
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孤獨和讀書可以很有格調,原來愛可以單純和很美,原來讀書就要讀經典和傑作正是這本書把我還有很多青少年引領上閱讀之路,它起到的是一個微妙的領路人的角色。也許因為書中關於愛情的主題,很容易觸動和感染青少年,引起他們的效仿。
書中有一段描寫:」對十八歲那年的我來說,最欣賞的書是約翰厄普代克的《半人馬星座》。但在反覆閱讀的時間裡,它逐漸失去了最初的光彩,而把至高無上的地位讓給了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了不起的蓋茨比》對我始終是絕好的作品,興之所至,我便習慣性地從書架上抽出《了不起的蓋茨比》,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我真想把其中的妙處告訴別人,但環視四周,竟無一人讀過《了不起的蓋茨比》,甚至連想讀的人都沒有!「
自己由此閱讀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以及村上喜歡的《漫長的告別》,另外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里的《麥田裡的守望者》等,終於知道傑作原來這麼美,這麼傑出 。
作為一個理工男,原先對文學的印象就是,文學是些老在批判舊社會的東西,並不感冒。(其實慢慢懂得語文課本上選的文學好多是為政治和洗腦服務的,不過是愚民教育而已)。原先關注的全是所謂技術類「實用」的東西,至少這本書讓我感覺很浪漫。

但很遺憾,大概07年我遇到這本書的時候沒有看下去,或者確切的說是當黃書翻了翻裡面的性描寫,以為不過是本粗俗的愛情小說(命運就是這個樣子)。那時大概正是所謂對「夢想」的狂熱和浮躁時期,覺著讀書對自己可能沒有什麼影響(也讀了些散文和垃圾小說,確實沒什麼影響,垃圾小說除了讓你產生對小說的誤解和喪失對小說的興趣,沒有更多了)。而事實並非我以為的那樣,讀書可以讓我這種學理工的人認識人性,了解更廣闊和深刻的人生,知道生活除了奮鬥,夢想,技術這些看似很有「意義」,「很有用」的東西外,還有其它很重要和深刻的東西。人生不是非此即彼,追求這個就要偏廢那個的。

曾經23歲時在讀者上看到一句名言:「生命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激勵,一切激勵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一切知識都是徒勞的,除非有了夢想」,並作為QQ簽名。媽的後來幾年後覺悟了搜索才知道,紀伯倫的原句是:

你們也聽見人說,生命是黑暗的,在你疲瘁之中,你附和了那疲瘁的人所說的話。
我說生命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勵;
一切的激勵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識;
一切的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
一切的工作都是虛空的,除非是有了愛;
當你仁愛地工作的時候,你便與自己,與人類,與上帝聯繫為一。

讀者篡改了原句。在這個「夢想」大肆泛濫的年代,什麼都扯上了夢想。我也朝夢想努力奮鬥,甚至拋棄了很多東西。到最後我才發現我潛意識裡依然渴望的是愛,夢想其實仍然使我感到人生空虛。要能控制自己的夢想,而不要被夢想所控制,成為夢想的傀儡。可我為何不直接朝著愛的方向努力?卻繞圈子費盡周折。年少時錯誤的信念容易產生錯誤的引導。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就像《死亡詩社》里說的"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至自己回不去的年青時光。

(另外謝謝知友推薦的網易哈佛大學公開課的《幸福課》,是視頻,但講的真好。另外知友推薦的《自控力》《當下的力量《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都很不錯。在此深表感謝)


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

沒有什麼書能改變你的一生。
你這輩子會是什麼樣,該是什麼樣,能努力打拚成什麼樣,前面的部分,爹媽替你決定了,後面,全靠你自己。

恩。全靠自己。
然後呢?
說一句「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是一件無比簡單的事。
但自己要如何去掌握命運,難道不靠汲取外界養分,憑空造出來能量來完成自我進化么→_→

「為什麼不早點看這本書,說不定它就改變了我的一生」
「為什麼不早點看這部電影,說不定它就改變了我的一生」
「為什麼不早點看這部電視劇,說不定它就改變了我的一生」
bullshit,別信這些東西。
那麼容易被改變,你以為你是任人捏的橡皮泥?

沒問題,擱我我也不信。
類似的話我也會說:

為什麼不早點認識xxx,說不定它就改變了我的一生。
為什麼不早點聽到xx老師的課,說不定它就改變了我的一生。
為什麼不早點考托福/背GRE/考研,說不定它就改變了我的一生。
為什麼不早點背上背包去西藏,說不定它就改變了我的一生。
為什麼不早點跳槽/轉崗,說不定它就改變了我的一生。
為什麼不早點分手/結婚,說不定它就改變了我的一生。
bullshit,別信這些東西。
那麼容易被改變,你以為你是任人捏的橡皮泥?

這些話看似也邏輯正確,不是嘛?
說一句「bullshit」是一件無比簡單的事。
但若其如此,我們的人生究竟該如何被改變?

——————————————————————————————

正文。
先上結論,沒有哪一本書/哪一部電影/哪一次旅行/哪一次跳槽/哪一次相遇能夠憑藉單一事件的力量改變你的一生,真正改變你的是所有單一事件的合力,而其中的每一步,都憑藉與其他事件的關聯性在改變著你。

因此,我們假定每一本有營養的書在穩定狀態下對一個人的改變係數為千分之一。
那麼當某天有一本特別屌炸天的書不偏不倚的戳中了題主的G點讓他大呼過癮高喊書中自有顏如玉呀么顏如玉——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曾親歷過這種事的么——那麼或許這本書對他的改變程度佔到了百分之一。
此後憑藉這百分之一的累乘效應,答主的基數約來越大。
那麼相比於其他影響程度只有千分之一的書而言,這本顏如玉,的確可稱得上是「改變了他的一生」不是么?

排名第一的答主,固然是一番好心,想讓題主不要 too young too naive的相信「一本書改變命運」的假話。
但不該否認,每一本書都具備足以誘發一系列化學反應從而最終促成對於個人人生的較大程度影響(即改變人生)的可能性!

評論區有人說「一篇文章都有可能改變一生何況一本書「,說的太好。

就像我讀了陳柏齡老師的沒有鍛煉基礎的人,如何增肌與減脂?一文,猶如打通了任督二脈,自當日起堅持健身至今半年,六塊腹肌初見成效,在健身房被喜好精壯男生的妹紙搭訕後人森從此不一樣,陪老闆去游泳館被誇讚這個年紀能堅持鍛煉保持好身材並且對營養學健康之道如數家珍的90後不多呀,能管理好自己身體的人相信也能管理好工作進而管理好團隊,是個可造之材於是委我以重任。

就像我認識了知乎男神王子君讀了他一篇人人日誌後大呼過癮於是舔著臉約男神見面就求職問題一番取經再經由男神點播去了創業公司A,在A公司又認識了女神Shirley,之後經女神介紹離開了A公司加入B公司從此上了互聯網這條賊船如今回想起來依然覺得脊背發涼當年的自己是何等的鬼使神差而一切都起源於那一片人人日誌。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你在向前展望的時候不可能將這些片斷串連起來,你只能在回顧的時候將點點滴滴串連起來。

————————————————————————————————————

終於開始回答問題了。。。
我認為,要真正能夠理解一件事情或掌握一項技能,使之實質性的改變你的人生,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知——體驗——見解。
借用男神比喻:

就好比我用語言告知你我睡了一個和我同名的妹子,你只是知道了,覺得有意思,這是「知」;

但是是我摟著那個和我同名的妹子,勾進房間,脫得赤條條地來了一發,這是「體驗」,觸感、視覺、聽覺、快感等,是經歷者獨有的;

最後我回憶整個過程、下某種決定、封存記憶,這叫「理解」,是經歷者在思考過後能得到的,同樣獨有。

(這只是個純潔的例子)

反觀題目,私以為「書」這種東西往往提供的是「知」,但想要真正化為己用,更多靠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
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知和經歷,過往生命積澱到一定的厚度時,自然會覺得單一的一本書距離「改變人生」差了老遠。
但倘若一個人的知和經歷還很有限,那麼「書」所能提供的大量粗淺認知則能幫助一個人快速打開多幾扇看世界的窗戶。

舉個極端例子,在知乎早已被黑出翔的。。。心靈雞湯。
我初中時候就特別愛看《意林》,當時覺得碉堡了,現在覺得好腦殘。可至少這些故事真切的教會了我「心靈雞湯大都不可信」的道理。
而且有時真別說,心靈雞湯在人經歷重大變故以至徹底喪失理性判斷力的時候,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因為極端理性的人會嚴苛的貫徹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方式並以此來指導一切行為,但當命運的無情浪潮洶湧而來以至衝破了你一度自認固若金湯的邏輯堡壘時,理性的大廈於瞬間傾倒,彼時的你所能仰仗的只剩下情感與信念的力量。

最後來推薦書,下面是對我個人而言影響係數在百分之一以上的(待補充)。

《三體》三部曲。醉心於大劉構建的宇宙生態體系中,數次享受到戳中G點的快感,第三部結尾讓我無可抗拒的體察到個體生命的渺小。
ps 我甚至因為對這本書的喜好而找到了一份很重要的實習。
《球狀閃電》。這本書,以及之前、之後閱讀的一些有關量子力學的信息,讓我一個從小就認為信佛信教的人都是沒有科學理性思維的愚者的小屁孩,重新生髮出對於宗教的敬畏之心。

《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為我打開平面設計的大門。

《北大批判》,讓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我明白一個道理:通識教育才是大學的核心議題,比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清醒獨立的思考方式。

《移動浪潮》,從歷史發角度闡述技術的革新帶來的生活與社會變革;
《結網》,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入門指南。
這兩本書,促成我走上互聯網這條道路,並選擇產品經理作為職業生涯的起點。

日本漫畫,包括(但不限於)Jump中的絕大多數作品。
十五年漫齡,粗估一下完整看過的漫畫少說也有一百部了。
雖然現在會覺得很多熱血王道漫畫主角真腦殘劇情真狗血情節真荒誕世界觀真奇葩戰鬥過程真形式化各方勢力毫無平衡性簡直就是很拙劣的意淫嘛。
但不可否認,這十幾年來讀過的每一部作品,都真切的影響了我的思維方式,性情和面對生活事務時的應對態度。

我會籃球比賽決賽時冒險帶傷上場,只是因為想起了櫻木對戰山王的那番話:

我會在心生懈怠效率低下時強迫自己振作起來立刻行動,因為想起夜神月,想起那句「我是要成為新世界神的人,多少時間都不夠用啊。」

我會在身處逆境時依然舉重若輕,因為想起麻倉葉的一句「船到橋頭自然直,總會有辦法的」。

我會在夢想被人嘲笑與奚落時默不作聲繼續努力,因為想起路飛初遇黑鬍子時後者的那一句話。

我很少因為一時的得失而感到大的悲喜,也甚少抱怨所謂的不公平,因為《鋼煉》教會我「等價交換」的道理。

我能舉出無數這樣的例子,因為感覺哪些角色、劇情真切的融入了我的生活
ps 漫畫這裡直接推薦一個答案:近幾年來的日本動畫哪些值得推薦?

好了,相信題主看得出來,我舉得都不是多麼有名的書,簡直是些在高等級的讀書者眼中在普通不過的作品了。
但他們真的改變了我的生活。
因為彼時我讀這些書時候的等級,剛好和這些招式的推薦修鍊等級適配上了。
所以別太把哪些高大上的傳世巨作當回事兒,等級不夠或者門派不對,是很難修得正果的。
至少從你提出這麼個問題來看,現在等級是不夠的(高端玩家都是無需教學篇自定義屬性點)。
恩,選擇大家推薦的書目里,你看著順眼的幾本讀一讀吧,然後順著這些書繼續發掘你的閱讀興趣。至於那些個別人眼中「改變我的生活」但在你看來讀了幾章就沒興趣的書,不要猶豫,直接甩開吧。
讀書嘛,開心最重要。

哎,我是不是偏題了?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羅·柯艾略。
如果說只能推薦一本的話,那就只能是這本了。這本書可以說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建立了我的世界觀價值觀。講一個牧羊少年去尋找寶藏的故事,命運,夢想,勇氣,愛情。裡面的每一段都有很深刻的道理。我時不時都會買幾本這書,遇到覺得舒服的朋友,就會送他一本。

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正在等待另外一個人,無論是在沙漠之中還是在大城市裡。
當這樣的兩個人相遇而且目光交匯在一起時,所有的過去和所有的未來便都失去了其重要性,
存在的只有這一時刻本身,
還有不可思議地確信太陽底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同一隻手寫定的。

另外書的序里還講了一個很美的小故事,王爾德的,關於水仙少年的故事。


《萬物靜默如謎》 辛波絲卡。
詩人有一種戰火之後的廢墟的氣味,或者說氣質。略帶壓抑,也有點像家裡老媽的啰嗦。

我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萬物向時間致歉。
我為將新歡視為初戀向舊愛致歉。
遠方的戰爭啊,原諒我帶花回家。
裂開的傷口啊,原諒我扎到手指。

《受戒》 汪曾祺的短篇,
太清凈了,這個故事的背景,是我最理想的桃花源。如果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建立了我的世界觀,那麼這篇短篇小說就建立了我的愛情觀。我應該差不多是在初一讀到的吧。
整篇故事有一股很清香的味道,像剛摘的蓮子,沒有任何不必要的甜蜜。
打完這個回答之後我要再去看一遍。

《快樂王子》 《巨人的花園》王爾德
太虐心了,快樂王子真是怎麼看怎麼虐,還有巨人。唔唔唔唔唔


《大地的生長》 漢姆生
奇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推薦這本,剛好手頭上放著就拿來翻了一下。行文很硬派。感覺就是一雙粗糙的勞動者的手在你面前削土豆。但是正如書名《大地的生長》,整本書很有生命力,像抑制不住的藤蔓。

《海邊的卡夫卡》 村上春樹
充滿著青春期少年濃烈荷爾蒙的感覺。肯德基老爺爺帶人去嫖妓這樣的情節,殺父的情節,亂倫的情節以及各種莫名其妙的設定。感覺像是一本興奮劑。

《少年P的海上漂流》 馬特爾
不知道書名有沒有記錯,不過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就是李安拍的那部電影。
我記得序那裡有一段話,好像是作序的人送給另一個人看,頭一天那個人說他看了一部分,故事很刺激有趣。第二天他又看了一部分,也是覺得很好看。到了第三天,那個人看完了沒說話,眼睛紅紅的。
這本書有個很大的噱頭,「讀完你就會相信有上帝的存在」。但這句話沒說錯。


《月亮和六便士》,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有些無聊,因為很討厭外國人那些老長的名字,但是看完之後覺得。。。太好了。。。甚至對我來說簡直就是雷霆一擊,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業面前,一個人到底能做到哪一步?世俗眼中的道德又是什麼?如果一個生活安定工作體面生活美滿的中年人放棄一切追求夢想會怎樣?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說的:「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我非常不喜歡某些答案對這個問題的消解。個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想完善自己無非是從兩點入手:1、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使自己的世界觀漸近世界的真實;2、培養自己的自控力,養成好的習慣,使自己能夠知道做到。就這兩方面來說,都有很好的書像有智慧的長者給你建議,給你新的看事情的思路和視角,如果否認人有改變認知的機會,於己於人何益?

我只誠意推薦幾本書:

1、《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一次見到這本書大約是22歲,以為是一本成功學的書,然後扔到一邊;第二次看的時候是27歲,才發現是一本挺有誠意的好書,裡面所教授的習慣是可以知道做到的,並且對人很有益。
2、《如何閱讀一本書》——我以前一直讀書很快,不求甚解,讀了這本書我才真正應該如何讀書,如何掌握讀書節奏的快與慢。現在我讀書的效率比原來高很多了。
3、《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這本書可以幫助你識破謊言,找出別人論證觀點時的漏洞;不過,這本書只是拐杖,並非看了這本書就一定在思維上有多大進步。
4、《為什麼幸運的人總幸運,倒霉的人老倒霉》——這本書內容很簡單,但是裡面的道理是能讓人受益的。
5、《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程》——讀完這本書,你會覺得這個世界立馬海闊天空了,很多問題是可以站在談判的角度來解決的;這本書從理論框架和具體的操作技巧上都很不錯。
6、《自控力》——這本書告訴我們,自控力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控力。最早的時候我以為個人意志能克服一切困難,後來才知道,意志力也是一個變數,必須以科學的方式來澆灌,它才不至於枯萎,才能一點一點變強壯。


《20XX年XX考試習題集附答案》


這其實是幻覺,有一個詞叫知行合一。


讀了不少書,也曾有「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這類感覺。
但事後,我就發現了這不過是打打雞血。
這是一個長期的積累,沒有一本書是能改變人的一生。
本人對「成功學」、「領導學」這類的書籍較為抵觸,不少這類書籍聲稱能改變人的一生。難道作者們都是些非常成功的社會人士,或者是一些非常有領導力的企業高管?
只有不停地閱讀,不斷地反思,您才有可能慢慢發生改變。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什麼捷徑。
如果事情都能一蹴而就,那成功是不是顯得太廉價了?


加繆的鼠疫還有局外人

私認為,最好的勵志書,鼠疫提供方法論,局外人提供世界觀


對我而言,夠得上這個評價的,通常就是那些稱得上「智慧結晶」的書籍了。

多數情況下,這意味著它會出自大師級的人物。

有句話叫做「向大師學習,不要向他們的徒弟學習」。而讀書,多數時候是「直接向大師學習」的唯一途徑,考慮到絕大多數大師都已經不在人世了。

一些例子:

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旁觀者》。前者圍繞「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創造價值」,分享了大量的案例和思考。而《旁觀者》可以說是他的自傳,通過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一些有趣而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既看到時代的大背景,又受到各方面的啟發。

《莊子》:順乎自然的理念,超一流的比喻。藝術的境界。

約翰·霍普金斯的《我的廣告生涯》《科學的廣告》。作為現代廣告業的奠基人之一,作者在書中用了大量的案例,說明了什麼叫做」換位思考「。

喬治?路易斯《廣告的藝術》:和《科學的廣告》對照起來看,正好是營銷的兩面。

《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語錄。巴菲特的合伙人。

《人性的弱點》:戴爾·卡耐基,人際關係領域的經典。

《羅馬人的故事》:鹽也七生,從社會、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角度,解讀羅馬歷史,將複雜的歷史剖析得淺顯易懂。豐滿的人物形象。稱得上理解政治和人性的入門教材。

《建築的永恆之道》:不僅僅是建築,關於藝術與設計的法則。

《資治通鑒》:尤其是春秋戰國部分,充滿了戲劇性。

閱讀這類大師作品,我覺得單純的讀,其實用處不大。重要的是.....

平時經常想像怎麼應用到實際中。例如當你碰到問題的時候,想:」如果德魯克,他會怎麼做呢?「、」如果是孫子,他會怎麼做呢?「

就把他們當作你的諮詢顧問好了...腦袋裡幾個顧問竄來竄去...最好互相打架...

另外一招就是,你不妨把他們當作你的學生。實踐之後,反過來用你的案例,去分析他們的觀點(無論是適用還是不適用)。例如:」孫大哥,這個不戰而屈人之兵啊,我發現在營銷里也是這樣啊...blalbalbla....「

形成迴路才算是初步理解。

=====倒追關係學電子書免費下載=====


* 情場:《單身女人,讓男神倒追你》:關注公眾號「倒追學堂"獲取

* 職場:《求職者,讓僱主倒追你》:關注公眾號」讓僱主倒追你「獲取

* 商場:《銷售員,讓客戶倒追你》:關注公眾號」讓客戶倒追你「獲取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和超越》,洞悉自己內心真正恐懼和逃避的東西,見到最真實的自己,直面過去,反思現在,希望從中解脫,超越自我,可否?


很多人都可以列出來一個自己覺得對自己影響很大的書單,但是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對所有人都有類似的影響效果。


而且,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以為是某本書對自己影響很大,其實那只是一個「契機」「導火索」而已。甚至可以說,是人已經下決心要改變或者做什麼事情,然後才會去看某本書或某類書,抑或去聽某個講座,與某類人深談……這些行為不是讓人改變的原因,只是人們為自己已經決定的改變尋找的理由和論據。所以「如果早一點看到,我或許就可以早一點改變/醒悟」其實只是一種借口而已,用來將自己未能更早地變化的原因推脫給某種機遇的出現時間罷了。甚至「某本書改變了我」都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借口——如果將來這種改變被證明是失敗的,可以把責任部分地推卸到這本書上面。屆時可以說「可惜我當時看錯了書」云云。


我是想說,既然已經做出了選擇就沒必要找那麼多理由,可以說某本書某個講座對自己有很大幫助,但終究做出行動的是自己,最終承擔後果的也是自己,不會因為你拔高某本書的作用就有部分後果會轉移到書本作者身上去的。直面自己的選擇或許可以活得更輕鬆些吧。


如果拋開「讀書有xx作用」這樣的功利性目的,或許閱讀給人帶來的樂趣會更大一些。其實人讀書、看電影、聽音樂……感到被觸動的時候不是因為這些作品教會了他什麼東西或者解答了他的什麼疑問,而是因為讓他觸動的作品的觀點正好和他一致或接近。所謂「茅塞頓開」往往不是「啊原來事情是這麼回事」,實際上是「啊原來我的觀點是這樣的這本書幫我講清楚了」。這類行為的目的不是尋求答案,而是為人自己已經得到的答案尋求認同。我上學的時候把教材當小說看的津津有味,不是因為那些教材真的就能吸引所有人,只是因為我的認識和教材的觀點重合。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對各種問題有自己的看法,而人們害怕的是這些看法得不到認可或者乾脆就是錯誤的。那麼只要看清自己認為的好作品其實就是自己的思想在這世界上並非孤獨的證據,那麼接觸這些作品的時候更會平添溫暖的感覺而不僅僅是「茅塞頓開」。即使有一天自己的信念被狠狠打擊,你也不會把責任推給作者而是明白也曾有人與你經歷類似的苦難。就算人類無力看清真理,也總該有個機會在無知被嘲笑的時候抱團取暖吧。


《少有人走的路》,懂得人自然理解。


贊匿名用戶提的《少有人走的路》,我並不信教,讀到此書時已然成年,但並不妨礙我受其影響,彷彿是對思想的一次洗禮。

我同樣覺得收益頗多的三本書:

  • 《道德經》 (生活態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
  • 《如何閱讀一本書》 (有效的讀書方法)
  • 《批判性思維》 (科學的思維方式)

如果一本好書能教會你一種有效的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進而影響個性,人格和三觀,基本上就算得上受益終生了。

上面提到的書,對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然,在人的一生中,讀書對人的影響是有限的,有些時候,來自他人的引導或啟發,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遇見對的書,和遇見對的人,都是一種緣分。


《我與地壇》
並不會後悔沒有早看到,但如果沒有在這個年紀看到的話,就會很後悔。
如果早幾年看,不會理解這書的厚重;如果晚幾年看,又會迷茫地兜兜轉轉很久。
我們每個人,尤其在剛剛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的時候,都會懷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既然人生的終點是死亡,世間萬物包括世界本身到最後都會消失,那麼現在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但是有一個人,一個自己身患重病未來毫無希望的人告訴你,所有的意義從來都是過程而不是結果,而這個道理只有在你真正經歷過痛苦和絕望之後才能真正頓悟。這就好像突然撞見了真理,說起來非常矯情,我看書時真是為此而激動得痛哭流涕。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但是,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虛無你才能夠進入這審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絕望你才能找到這審美的救助。但這虛無與絕望難道不會使你痛苦嗎?是的,除非你為此痛苦,除非這痛苦足夠大,大得不可消滅不可動搖,除非這樣你才能甘心從目的轉向過程,從對目的的焦慮轉向對過程的關注,除非這樣的痛苦與你同在,永遠與你同在,你才能夠永遠欣賞到人類的步伐和舞姿,讚美著生命的呼喊與歌唱,從不屈獲得驕傲,從苦難提取幸福,從虛無中創造意義,直到死神和天使一起來接你回去,你依然沒有玩夠,但你卻不驚慌,你知道過程怎麼能有個完呢?過程在到處繼續,在人間、在天堂、在地獄,過程都是上帝巧妙的設計。


《易經》,第一次看完,我都快30歲了。看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不明覺厲。於是繼續看。繼續看。

我始終不相信《易經》是一本卜筮之書。

可看過好幾次之後,我相信了。


當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答案》


當我徹夜或兩個徹夜讀完一本書,我經常會後悔沒有早去看它,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的人生發生了改變,而是我非常快樂,進而希望體驗更多讀書帶來的快樂。當然那些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後悔沒有早看,不如說是相見恨晚。


《龍書》。在看到這本書之前,高一我用delphi做出了一個basic,如果語法錯了解釋器還會崩潰。高三做出了一個沒有指針的pascal,編譯還是用的一遍掃描生成指令的方法,語法錯了也還是會崩潰,代碼簡直沒法看。後來看了龍書之後我覺得,卧槽……


推薦閱讀:

有哪些油畫鑒賞類書籍值得推薦?
有哪些書名很爛卻很好看的書?
有哪些書被稱為天下第一奇書?
有哪些日本推理小說值得推薦?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經驗 | 調查類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