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成熟的建築師「不待見」王澍?

我前年建築學研究生畢業,去年在上海工作一年,今年回到家鄉一個三線省會城市找工作,去面試省建築設計院時,領導們問我喜歡什麼大師,當我毫不猶豫地回答王澍的時候,他們都笑了,笑得挺多含義的,我不知道是我多想了,還是他們真的不待見王澍。以前我在東大的時候,和老師們談論王澍的時候,那時候他剛剛獲普利策獎,有的老師對此似乎有很多話欲言又止。對於一個年輕的建築生來說,王澍是一個大師無疑,但是對於那些與王澍差不多年齡的老建築師來說,王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建築師呢。


感謝各位盛情相邀,雖然我一般不太願意跟專業之外的人討論這個問題。
我想最近是因為某娛樂節目造成的象山校區又大熱吧。。。
其實在王澍得獎的第一時間,我已經寫過一篇文章評述此事,現在看來依然合適,有興趣的請過目
王澍沒問題,獎也沒問題,怎麼看這獎有問題

國內其他成熟且敬業的建築師對王澍得獎是不是不待見,我並不清楚,不過以我局部了解和推斷,其實很多人還是保持著挺合適的態度,祝賀、讚揚以及批判看待,並依然堅持自己本來正確的道路。
真正成熟的建築師和王澍這種文藝建築師的關係,不是鍵盤車神和舒馬赫的關係---恰恰相反,是職業人員和玩票人員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正面作戰主戰場屢敗屢戰的大部隊vs敵後游擊氣定神閑勝率確實高的游擊隊的關係。
游擊隊當然輕鬆愉快政治正確,可是呢?可是游擊隊打敗得了敵人大部隊么?
當然大家都是為了戰爭勝利,然而承擔的苦逼職責和獲得的名利卻想去甚遠----這倒不是妒忌這麼簡單了,而是如果真的大戰略按游擊隊的經驗去制定,恐怕要亡國的。
--------------------------------那麼反對的理由呢?-------------------------------

說起來,文化藝術確實沒有什麼一定的標準,王澍作為美術學院的院長,玩美術學院的票,包括玩美術館,這個事情無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勵。
但文藝小清新也好,中國文人畫也好,都救不了中國建築,頂多是調劑調劑。
建築學至今幾千年,包括可以預見的未來幾百年,依然是理工科+藝術的綜合體,而非藝術一方獨大。你可以說文化藝術無高低,但建築學有明確的科學和社會學標準。
就好像價值觀無絕對對錯,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世界上是普世價值的,是有主流價值的,這種價值的主體地位不由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並且也值得我們大多數建築師遵循。
這個價值是什麼?我想首先是人道主義,然後是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和責任。詳細的請見漢寶德先生這篇文章【轉】大乘的建築觀(漢寶德)
說糙一點,就是維特魯微老爺子的 堅固實用美觀
還有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居者有其屋」的理想主義嘛!
還有就是柯布西埃 建築是居住的機器 啊,早期現代主義者的結構理性主義啊,建築經濟倫理啊這些。
當然還有康的酷,密斯的工藝品質,貝的優雅簡潔,這些都是工業時代的建築的核心品質。
另外還有所有業主開發商居民都關心的房屋質量、房價性價比,政府最關係的建築安全,這些好土鱉好基本的要求。
當你也去用一輩子的積蓄買一套房子的時候,我想你不會想到王澍的。
說起來可悲,現在稍微像樣一點的理想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說了,得是夠俗夠壞夠犬儒的才不會被人說裝逼。所以有理想的建築師只能悶聲苦幹,可別被人知道了拿來恥笑。。。關心業主需求居民生活?這不是傻x么。。。
好吧,作為一個文人和藝術家,王澍也是很真誠和優秀的,我個人對他評價並不差,只不過這些跟建築設計主戰場關係實在是比較遠。只是如果過度吹捧文藝建築,視為中國建築的希望之路,那可就扯淡了。要知道中國電影國際得獎搞搞中國風賣賣文藝是沒問題的,因為電影確實是文化藝術。但建築首先是工程,主要是工程,未來幾百年也還是工程為主。
----------------------------我贊成的栗子---------------------------------
其實,如果說重視文化性,實驗性,中國傳統,我更願意推薦這些人得點獎,當然不必是普利茲克文藝獎。
那些苦苦保護中國傳統歷史建築遺存的建築史工作者,比如陳志華老爺子
那些不但重視文化特色而且也保持了優良品質和優秀功能,並且並不藐視職業建築師和主流戰場的建築師們,比如得了阿卡汗獎的地區主義建築師李曉東、得了各種獎的標準營造,作品不算多也很文藝但更紮實更酷的劉家琨。
還比如本來純正現代主義極度重視工藝品質幾何美學、卻脫不掉骨子裡的文化傳統的姚仁喜建築師。
哪怕是連小事務所都不怎麼待見的大院建築師的總代表、身居體制高位但確實還是保有純正熱愛建築創作並且確實做得相當好的崔愷院士。
更不要說國際上那些其實非常優秀全面的建築師。
功能和形式兼得有這麼難么?短一腿的設計不值得過度 吹噓。雙腿健全乃至三腿都長的優秀建築師其實很多。
我更推薦這些主戰場的建築師供大家學習。
--------------------------最後臭屁幾句---------------------------
本來建築創作百花齊放是好事。但是王澍有一些言論卻攻擊和藐視大多數同行,這是我比較看不上的。標榜毛叛逆啊,作為體制內大學的行政上的院長,拿著政府給與的項目機會,有的做的粗糙,有的過於玩票,還供給同行,這樣不合適啊。
另外,美國建築圈子據張永和講,很小,這個有文獻。王澍得獎我覺得跟張永和先生捨身救友非常有關,這個我個人猜測僅供參考,切勿當真。
最後,不要把主流職業建築師們看的太小,妒忌王澍?還犯不著,手裡正真有優秀工程立起來的建築師,早就看透那些獎了。好些設計院,忙到連建設部勘察設計獎都懶得報,何至於。。。

做得好千古流芳,做不好遺臭萬年,建築這一行具備這個可能,大家都忙得冒煙,那顧得著妒忌誰得獎。客戶、民眾和歷史 的認可遠遠比普利茲克那幾個文藝圈評委重要多了。


不待見王澍也不代表是說全盤否定他這個人,
我覺得更多的人是有些嫉妒王澍的運氣。
因為王澍有機會不受傳統限制的去一絲不苟的實現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
而大多數設計師都沒這麼好的「運氣」。
為了滿足各種防火標準,建築造價,實用性的考慮而不斷地讓自己的設計變得平庸。
你說要是純粹什麼不考慮,就是造中國風的房子,
我相信能做出來的絕對不止王澍一人。

此外,如果從社會屬性和藝術價值來衡量的話,王澍的設計當然是很好的。

但是這不能掩飾他實用性缺失的毛病。
在很多建築師的眼中,房子首先是要為居住其中的人來服務的,如果不是從人的角度出發而設計的房子是不夠「建築正確」的。
類似扎哈等人也面臨著同樣的批判。
其實我也部分同意這個觀點,要是大家都像王澍那樣蓋房子,這個世界就亂套了。
主要是舊瓦不夠用了:)

無所謂對錯,出發點和喜好不同罷了。


跟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一個道理,他們獲獎並非是大獲全勝式的,而是亮點突出,所以在其他方面就成了被猛烈攻訐的對象。


因為一幫學會了在各方之間不斷妥協的中年人,也許不太明白是否有貢獻和「好不好用」之間並不一定是掛鉤的。

況且,話說回來,望望窗外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城市。真的好用么?或者那只是他們以為的「好用」?


很多年以前,我還是建築系的學生,在系裡資料室看建築雜誌,看有個人在兩居室里做了個園林。看了看還真的挺有意思的,我就記住了那個名字:王澍。

他作品我只在杭州看過南宋御街,我個人覺得至少建築語言上很地道。說得直白點,不土氣——這在國內建築師作品裡其實非常罕見。很多國內大師作品看起來好像也挺高科技的,但就是一股土氣揮之不去。

而具體到普利茲克獎,我覺得也不是代表他就是中國最好的建築師。這個獎本身就偏「文藝」。

至於他功能考慮不周啊,他太任性胡來對不起甲方之類。怎麼說呢,我舉個例子吧。

安藤忠雄的作品「住吉的長屋」,在功能上可以說有重大問題。下雨天那家人得打傘去上廁所。但三得利老闆去參觀時,安藤忠雄只有這一個作品,只好帶他去參觀。三得利老闆看完之後,說:「真是一個很有勇氣的房子啊」。

——這個故事是我聽安藤忠雄講座時他自己說的,跟王澍沒有關係,但是我覺得很有助於大家理解王澍——有時候一個建築雖然有短板甚至硬傷,但它有突出的可貴處,依然會被稱為佳作。密斯給單身女士范斯沃斯設計透明玻璃房子,造價一再增加,最後范斯沃斯女士怒告密斯的故事大家上課都聽過吧。


我自己也是個普通的所謂職業建築師,做方案功能第一,尊重甲方意見,盡量考慮造價什麼的。我跟王澍肯定不是一個路子,我也不建議誰去「學王澍」。

但是這不妨礙我們欣賞他這種型的建築師。我能理解很多成熟建築師對他看不上,因為他比較像個藝術家。不是那種「社會棟樑」型的建築師。

但是,藝術家的東西看起來沒用,但在文化長河中,你會發現它還真有用。


再說,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藝術呀。


我所在的新加坡某建築事務所就沒有不待見王澍,大家當時討論起得獎的王澍,都感覺挺理所當然的。

妒忌的人、吐槽的人,其實圈裡圈外都大有人在,不管是王澍拿獎還是別的外國人拿獎。有人提到劉家琨,我就這麼說吧,王澍要是拿不到這獎,這獎也不可能是發給劉家琨的,在國際上,這兩人就不是一個級別的競爭對手。

王澍的文人、匠人之風,正是整個華人建築師圈子裡,後輩們需要真正去學習的。

王澍不是你們理解的那種文藝青年。他,比起絕大部分你們認為的成熟建築師,都要成熟、深刻得多。

還有,過分迷戀馬岩松的,我也不想多說什麼了,還不如多研究研究馬清運。


那一次的普利茲克獎,如果真是非要頒給中國人的話,我覺得沒有比王澍更合適的人選了。

同行之間不待見的情況太多了,中國那幾個年紀已經很大了的建築泰斗,你以為他們之間是互相待見的?

王澍,是一個真正的建築青年才子。

如果,某些人非覺得普利茲克獎頒的不對,那一次應該頒給某一個外國人,我覺得這部分人可以把這麼多年的獲獎者們都稍微研究下,或許,能從中收穫點東西。


利益相關:國美學生


高一的時候想讀建築,特崇拜安藤忠雄,後來知道了王澍,腿一拍,非國美不考了!

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校考時終於如願來到了象山,天氣冷,飄著細雨,那山那水那房子就像畫中景色,我興奮的給老師打電話說:老師!考上了明年請你住水岸山居!

那一晚上,像飄在夢裡。

第二天夢他媽就醒了,因為我走進去了,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去了王澍耗資幾個億修的校舍…媽的怎麼會有這種外面像仙宮裡面像工地的房子!!!我內心幾乎是崩潰的,丑啊裡面!!!水泥地毛玻璃屁都沒有啊!!!美好只在外面啊!!!說好的人與自然呢!!!你們把人置於何地啊!!!

當時真的是憤怒的,覺得自己被騙了,我覺得他並不是一個建築師,他的格局太他媽大了,他的建築只存在照片和理論里,而不屬於身處其中的人,我是搞建築的話我也瞧不起他。
當然後來我還是淡定下來了…因為有學姐對我說過:「你不要想太多,我們學校別的不教,裝逼是一定要學會的。」

現在大一,不讀建築,有一句話想對王澍說:「你捨得讓你媽住你建的房子嗎?」

:)

(順道一題,我老師拒絕了住水岸山居的提案,他說會得風濕


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豬小寶的回答。

王澍獲獎是因為他對傳統與現代的思考,富有文人氣息的設計。被成熟建築師嘲諷的是他的建築基本性能常常達不到一般標準,兩者共存,並不矛盾。

對於社會而言,既需要王澍這樣的建築師來探索開創新的路子,為城市帶來不一樣的建築,更需要扎紮實實的普通建築師來做出實用經濟,能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普通建築。實驗建築師或者先鋒建築師做出的突破,也會被普通建築師吸收,運用在自己的設計中,實驗建築師的探索,也並非全是無用的噱頭。

題主參加的是省設計院的面試,省設計院通常特點是,不求設計突破,但求功底紮實沒有明顯短板,和王澍是兩個路子,互相看不上很正常。

如果題主喜歡的是SOM、KPF、GMP、波特曼,那麼去大院沒問題的。

題主如果希望成為王澍那樣的建築師,建議不要選擇省院等傳統大院,嘗試去更有創新熱情的小型事務所吧。


王澍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他設計的房子被吐槽不好用,空間浪費,採光不足。詳見象山校園學生宿舍、教室等等。這樣的房子當然會遭到很多成熟建築師的鄙視,因為他違背了建築的基本原則。但是,他獨創性的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並挖掘地域特色,塑造了新的意境、新的語言,這一巨大貢獻被國際主流建築界認可。
同樣的評價還發生在扎哈身上。
其前衛大膽的構思,對建築與環境的整體處理手法,都很具獨創性。但為何項目在中國落地後,卻有差評。某方面我歸結為先進的科技生產力與落後於時代發展速度的審美觀之間的矛盾。她是站在塔尖的人,總有人為其創意買單。雖然能出佳作,但也不是處處適用。之所以稱為大師,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的方向,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豐富了設計領域的思路。不能因為一些常規的使用問題,就懷疑、推翻他們。畢竟好用也只是建築的一個層面。與環境的關係,對文化的傳承,對未來前瞻性的思考都是很寶貴的貢獻。


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營營地叫,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牠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牠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戰士和蒼蠅》一九二五年

可能會比較偏激,比較偏頗,但是懂的人依然是懂,實驗建築師在中國這種偽「實用至上」的反智主義環境下,都會被戴高帽,都會被少數人當成神崇拜,然後被多數人當成瘋子來唾棄,就是不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好好評判。
但是不管你們再怎麼扯「實用,堅固,美觀」,世界上根本就不會有這種東西,這種完美平衡的東西都只存在於大師里程碑式的作品當中,到了國內,就成了「只要實用」啥都不管,其實連實用都未必。
象山校區具體的平面功能布局圖還沒看過,難說浪費有多嚴重,但是我第一次看到「別人家的建築學院」時,卻真的差點跪破膝蓋了。


同行相輕


講個故事吧。
有個房開商曾找到王澍,請他做一棟樓房。王一開始不答應,後來是房開商通過很多努力,才讓王答應。王說可以,但我做我的,你不能插手。房開商一咬牙就答應了。後來房子出來了,出彩的地方不多,唯一一點是在一梯兩戶之間,多了一個小花園。說是可以加強住戶之間的交流。想法很好,但實際是什麼呢?後來有記者去採訪住戶,發現除了一層的花園有人打理,其它都是荒蕪的。而且住的人也很少。問住戶為什麼不打理花園,答曰物業不讓,因為產權是物業的。


我不是針對誰,我只是看了這麼多答案,實在看不下去了,寫寫自己的想法。我甚至不想討論逼格這類東西,只想談談本就該是的最低標準。
—————————————————————
至少,他,沒有在忙的時候、包宿的時候、甲方催圖的時候、急著收錢的時候,一拍腦袋把上個月用在別的項目上的方案,隨便改吧改吧趕緊照搬到手頭的項目上。

至少,他,沒有像國內其他那些標榜自己研究型設計的「主流建築師」那樣只用一天出方案。

至少,他,敢說這個 設 計 和他有極大的關係,融入了他大量的想法、時間、精力,而沒像有些老師那樣只負責安排調度,手機遠程辦個公,沒有像有些老師那樣找個學生來對他說:就決定是你了,今天把方案出了,明天他效果圖,他做文案。

至少,他,(絕大多數建築設計多會有很多reference參考案例,如果他也有的話)拿出自己的reference 的時候,你能感覺出他的作品和那些reference至少看起來不像,不至於你用"抄"這個詞去描述他的設計。而不像某些所謂國內的主流建築師,所謂正面戰場的正規軍,包括某些正規軍的執牛耳者,把reference 東拼西湊,揉一揉方案就出來了,以至於你會產生抄的懷疑。

Ok, 你用不同的準繩衡量王澍,爭議當然很大。

但是,從最基本的標準來說,就一個建築從業者來說,他比那些國內主流建築師更愛這個職業,更尊重尊重尊重自己乾的東西,以至於他不揉沙子,不願妥協,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嗯,這種東西,不就叫做節操么?不就是中國建築設計行業久違的節操么?。。。

BTW, 別把貝聿銘這種優秀的國外建築師和現在國內的主流建築師混為一談(當然國外一樣有很多垃圾事務所)。早期的貝聿銘,這種商業上也很成功的獨立建築師,人家沒抄方案,人家認真想設計,沒隨便一拍腦子一天出方案,沒不要命不要臉的掙錢,沒丟了節操。SOM oma 這種國外集體設計的大院,你也能看到,不說別的,創作的心還是有的吧?還是有設計在裡面的吧?而,,,與之對應的,,,國內主流戰場的建築師們,或者說主流戰場的一票建築商人們呢?

當然,我猜,也可能是這樣:當所有人情願不情願的多多少少的幹了點本來不想乾的事情,妥協的多了一些,甚至慢慢忘記了當初還能紅著臉躲避,(黑屏幕上打出「若干年後」)這時候卻突然發現有一個混蛋,一個無恥之徒,居然沒像我們一樣,居然還諷刺我們這些主流,於是瞬間混著回憶的害臊、失憶的困惑、細思的氣急敗壞,大罵道:難道你義正言辭就了不起么?難道你能吃苦能堅持能bb就nb嗎?難道你沒妥協就能證明你優秀嗎?難道你搞了幾個大新聞就該得獎嗎?難道你談笑風生就可以了么?不可以!一定是你小子走運,一定是你有個好基友,一定是你給外國人舔菊,一定是你踩著前人的屍體走過來,一定是……

我們就靜靜地看著這些嘴臉

我有一個倡議,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在這個xxxx的年代,談談理想都臊得慌的年代,守住節操卻還是覺得自己叫"業餘"更好一點的年代,妥協不是錯,總有人要妥協,這也不丟臉,而且,你可以不是他,你也不必是他,但是,能不能放一條活路,尤其能不能不要極端否定他,能不能有點求同存異的小胸襟,能不能回想自己一點點放下節操時候的害臊勁兒,能不能也為改變國內的風氣,做一點微小的貢獻呢


剛剛畢業,不是老建築師,強答一下。水平有限。


首先,想探討一下對一個建築的爭論大家的出發點是在哪兒。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把看待事物的三種態度總結為: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在實用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於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動關係,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 這三種態度其實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難理解,使用建築的人主要會從這個樓到底好不好用來評價。在象山校區的朋友曾經跟我吐槽說她在的那個樓冬冷夏熱,流線不清,老找不到路。我也去宿舍區也參觀過。因為是暑假,只有管宿舍的阿姨在。阿姨很熱心地跟我說,「你看看這個宿舍,怎麼住?離這麼近男生寢室可以看到女生寢室?中間這塊地的衛生也不好打掃。 」 當時沒有拍內部,在網上找了一圈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圖片,就畫了一個簡單的示意圖。這是其中的兩個小UNIT,實際上是連成一排的,每兩個UNIT之間有一個小的shared space。我想王澍老師當時可能是想在男生寢室和女生寢室之間創造一個交流的空間,促進互動。但是實際用起來就不是那麼方便了。由於宿舍門和窗戶有向中間的共享空間開的,不得不每天都把窗帘關的死死的。

從科學的角度有人會說,王澍老師象山校區中有的建築是相當貴的。不提那個用了很多木頭的大屋頂,就某幾個木頭表面的建築外立面每一年多就要更換一次。維護的費用相當高。要說這些建築美不美呢?就更是主觀了。 反正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的確發現了很多動人之處。也聽過一些同行表示王澍老師就是在「玩材料」,那就先不提那些造型中的藝術吧,就下面這幾個材料的紋理玩法,光天化日之下,憑良心講講看,他不做,我們想得起來嗎???那位 林墨 同學的答案說自己老師轉述一個德國建築師的評論——「這是第三世界的建築」,並「細想一語中的」。我希望你們不是認真地在思考。第三世界包括很多國家,麻煩能先說說是哪一個好哇?

王澍老師以前也有一些比較質樸的作品,比如蘇州文正學院的圖書館。和小夥伴們一起去參觀過。青山綠水,和環境好像也很搭。當時接觸建築專業沒有多久,我淺薄地在想,這種建築放在別的國家也可以啊,哪的山不是山,哪兒的水不是水呢。中國的山和水和國外的有什麼不一樣呢。從這個建築我是看不出來的。但是後來當我看到了象山校區看到了南宋御街看到了寧波博物館還有最近王澍老師最近的鄉村建築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些是中國的建築。把它們放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它們與那些國家的山和水和路和人之間,都是不協調的。私以為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建築特色的非常悲哀的一件事,近代的中國正經歷這樣的悲哀。我的家鄉在安徽某個旅遊城市,有著很多的徽派建築。政府規劃部門規定新建的公共建築還有住宅樓必須加入「徽派特色」。一些圖快圖省事的設計就在7、8層的住宅樓上加馬頭牆,陽台的扶手欄杆暴力地加磚雕木雕。每次看到這些東西我都挺噁心這些生搬硬套矯揉造作的「特色」的。從這角度來說王澍老師對中國建築文化方面的不斷創新和追求的精神正是我們國家大多數建築師所缺少的。(這裡也想致敬李興鋼老師的績溪博物館,對新徽派建築是非常大的啟發!)

你感覺到的「不待見」,除開私人恩怨以外,可能只是建築師在職業方面追求的不同造成的。一個好的建築師會考慮到社會需要什麼,自己能為社會進步做怎樣的貢獻。而每個建築師的根據所學所領悟的東西不一樣追求也不一樣。用一個設計來表達自己的所有思想有時候會因為客觀條件的制約勉強犧牲掉一些自己認為沒有那麼重要的東西。恰好王澍老師突出想表達的東西不是某些人所接受的,而他犧牲掉的東西恰恰是那些人所追求的。同行之間各執己見,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下次有人問你喜歡哪個建築大師的時候,你說出你喜歡的人和理由。你欣賞他什麼作品,這個作品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相信這樣回答得到一個悶聲發大財的微笑臉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因為這樣大家的關注點會在建築作品而不是建築師本身。

最後想說知乎上評價這個評價那個的問題太多了,還有人問「阮昊是什麼人?為什麼能進福布斯30/30創業者榜? 」下面一大堆匿名黑的。就想問問大家還能不能好好聊聊建築?畢竟:


按某建築院士的說法:
作品欠缺實用價值,且過分迎合國外審美。


我覺得他的作品像建築雕塑,而非建築。做些紀念性建築還可以,實用性太差。
或許建築大師們都在做紀念性建築,不需要過多考慮實用性。


地域文化的尊重設計手法有很多,寧波的五散房是王澍的試驗,而之後他的作品處處有這些五散房的影子。寧波博物館的立面倒是一個不錯的點子,但是還是只能以點的形式出現。若所有地域特色的建築都是如此未免顯得可怕。


在東大建築上過學的的同學,照理說不該對於王澍不理解到能問出這種問題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進入建築這一行之後,就這道這行有多有趣
同行相輕這四個字完全不能描述這個現象
因為建築師其實是一個高度自戀群體,都認為自己做出來的是好東西,要做到理念相同,審美相似,背景相近,擅長類型差不多,經驗值趨近,三觀符合...
怎麼可能!!!!!


推薦閱讀:

想入手蘋果筆記本,花父母的錢有點心疼,有沒有最佳配置方案?
貝聿銘是個怎樣的人?
如何建造、改裝一棟別墅?

TAG:建築師 | 建築設計 | 王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