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詩詞,為何只說八股文禁錮了人的思想?

初高中課本都說八股文禁錮了人的思想,但是詩詞也有平仄押韻的限制,是因為八股沒有廣為人知的名篇嗎?為什麼只說八股文禁錮人的思想呢?


八股文的核心是代聖人立言。是凌虛的。是如太上,佛陀般,俯視人間的。

詩詞的核心是自我。不管你是什麼人,你是什麼地位,最後都要落到個人上。是踏實的。是凡人,是你我,是真切實在的。什麼都可以作假,但心呢,你騙不過去的。


只考朱熹思想。


因為想要掩蓋大部分民眾連教育資格都沒有的事情。


謝邀。
先看看什麼叫「八股文」吧: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寫議論文章的一種推薦格式,本身無好壞之分。但後來由於科舉考試規定必須採用這個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識分子的反對。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舉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時八股文的題目出自《論語》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湊出題目的現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題的題目只有標點,全為了難為大多數考生。

相較而言,詩詞沒有八股文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比較好寫。
而且古人寫詩詞,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由創作,相對於八股文大部分為科舉而作,又少了很多束縛。
兩者的區別,不太嚴謹的比喻就是――八股文就像高考作文(要求多,學生要揣測閱卷老師的心思而寫,目的是為了取悅老師獲得高分),詩詞則像是網路小說(五花八門,百花齊放,只要自己喜歡,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純愛好,有的是發表想法,有的是為了賺錢,等等)。


謝邀

一切都為政治服務

以上


說八股,就得先說科舉。科舉的歷程知道吧?始於隋,盛於唐宋,衰於明清。科舉一開始有好幾科,不光儒家經義。
在唐朝,科舉主要打破了門閥壟斷政治,使平民有望進入士族(這也是隋煬帝被門閥造反的原因之一,也是武則天打壓長孫無忌等門閥的手段之一),同時儒釋道三教並重。
宋朝逐漸以文馭武,而文,逐漸形成儒家獨霸官場,這個時候,科舉就成了儒家科舉,尤其是王安石廢除詩詞歌賦等等科舉(之前詩詞做得好也能當官,之後就有詩詞乃小道的說法了),只取經義(主要就是儒家經義了),就是策論一類的議論文,對治國理政論述看法、方法等等,這無可厚非,畢竟當官就得有相應的能力,這能力怎麼看?把自己的理念、方法寫出來,就是敲門磚。
元朝承襲宋朝,但是那個時代和隋唐類似,中樞掌握在蒙古權臣手裡,科舉士人並不能真正進入中樞。
明朝承襲宋朝,朱元璋很多政策都不錯,對科舉也沒有多少改動,一直到明朝中期,好像成化時候吧,一些南方的文章大家(由於歷史原因,文化教育方面南方比北方有優勢,朱元璋時候還分了南北榜,但南方人寫文章越來越要求形式主義,很多被人們稱為文章大家的南方牛人)就喜歡搞對偶、格律等等,把文章寫得越來越浮華,所以他們一登上宰輔地位,就強制科舉時的文章也四六對偶什麼的,格式要求八段,死規矩,他們喜歡在閱卷時取中八股文。雖然當時一段時間很多希望文章宗法唐宋的文學大家反對,但是這個制度還是被延續下來。這種形式主義的文章就把讀書人腦袋搞僵化了,比如有很好的治國方法,按照唐宋古文來寫應該不錯,但是非要對偶,就寫得不夠好了,而有的人治國理政沒有好方法,但他對偶句寫得很溜,各種浮華的詞語、拍馬屁的詞語堆砌起來,考官就喜歡這樣的,沒辦法。
明朝後期很多進士進入官場,就很快出現分化。現在人們說明朝夸夸其談的人多,真正做事的人少,其實說的是明朝後期,尤其是當國家財政出現危機後,由於很多舉人、進士、官不用納稅,還接受投獻(這些人免稅,人們給他一部分錢,把產業名義上交給他,就不用給國家交稅了),開了礦山後不交稅(很多家族裡在朝廷有人,就讓皇帝免礦稅)。這種社會背景下,很多讀書人有了功名,就去經商(商稅少得可憐)開礦,形成了官商,後來明朝皇帝(萬曆)讓太監去礦場收稅,去經營織造局,國家有了錢,進行了三大征(好像有抗日援朝、鎮壓土司造反什麼的),維持了國家穩定。
萬曆以後,國家又沒錢了,這個時候朝廷上浮華的人越來越多(有萬曆不上朝的原因,也有科舉採用八股的原因),民間也有許多得了功名的人組織各種社(好像有復社、東林什麼的),抨擊朝廷的命令(主要是稅,說皇帝與民爭利,其實就是與他們大官、大家族、大商人、大礦主爭利,因為平民有個屁的利),甚至打算以財力左右朝廷的命令,而真正對社會矛盾有認識的人,或者有改革社會矛盾的人,都被那些通過八股考試得了功名的夸夸其談的大官商打壓甚至迫害,當然也有被收買的。
後來繼位的皇帝,老師好像是東林黨的,但是皇帝幾個月就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東林這些人一直被萬曆打壓,剛剛要得意,就被迫退位,當然不滿意,於是歷史上這一段時間有著名的三大疑案(一個是東林黨重點培養百般呵護的病秧子太子忽然有一天被一個瘋子一直從北京大街上闖到宮裡,闖到身邊,而當時呵護他的東林黨居然不在身邊,差點被打死,這樣的病秧子居然打不死?一個是身子骨很弱的太子剛登基不久就因為得病吃藥死了,東林黨說有陰謀,對政敵展開報復。一個是剛登基的太子死了,東林黨就跑去他兒子那裡,擁立皇帝,成了從龍之功,又把政敵和李選侍一幫人進行報復,把李選侍換了寢宮,但是很快寢宮就失火,幾乎燒死李選侍,一個龐大的宮殿不可能一下子燒起來吧,被迫換了宮殿的李選侍居然一個宮女都沒有,自己想跑都差點來不及。這皇宮裡隔三差五就出事,是歷史上最頻繁的,而且都莫名其妙),最後東林黨都從三大疑案中得到最大利益,打擊政敵,架空皇帝。
但是天啟皇帝為了解決國家財政問題(也許有人說是皇帝的私慾,但是當時打後金的戰爭,戶部沒錢,東林黨就讓皇帝自己出錢,從內庫出錢,皇帝就只能去找錢),這時候東林黨反對徵收礦稅,要求皇帝增加農業稅(這些人沒當官時,想要左右朝廷政策,屬於「不在其位而戀其權」,當了官之後,不從國家角度解決問題,屬於「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然而當時各地都減產(小冰河時期),皇帝不能逼著百姓百姓造反(這個時候,龐大的官商系統已經是社會最大的毒瘤了,上害得國家沒有收入,下害得平民失去田產(有個很著名的改稻為桑,當然這是資產萌芽的一部分,但是改成桑林之後,過幾年大商人掌握了上游產業,制絲,下游產業的桑林就很容易掌握了,稍微改變價格什麼的,使點手段,桑林土地就成了大商人的,小農人家就失去土地了)),於是用魏忠賢重新收礦稅、經營織造等等。
這個時候就激化社會矛盾了(其實就是大商人利益受損),東林黨不甘心失敗,就鼓動失去土地的制絲工人們圍攻收稅太監,於是五人墓碑記什麼的就出現了(工人們打敗太監之後,還是在大商人的工廠里工作,剛開始漲點工資,不久又聽說銷路不好什麼的,工資又降下來)。
這之前,由於很多原因(資金問題,策略問題),和後金的戰爭出現膠著狀態,那就是個無底洞,用錢填不滿。收稅之後,魏忠賢任用的一些大臣,在東北做得開始有起色(有能力,也有錢了),魏忠賢開始打擊東林黨,點將錄什麼的,但是也只能打擊一些皮毛(大官商都用錢擺平了,魏忠賢也順勢推舟從他們身上榨取了很多錢,但也不敢把東林黨全打完,否則他也沒利用價值了,他就是皇帝推出來對付東林黨,平衡朝廷的,因為東林黨是皇帝的從龍大臣,也是天啟他爹的老師)。
天啟當了幾年木匠皇帝,二十幾歲就死了,臨死前對弟弟崇禎說,一定要用魏忠賢,一定要平衡朝廷各方面大臣,但是崇禎早就被東林黨洗腦了,認為東林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什麼的好崇高的樣子(東林黨的確做到事事關心了,三大疑案都敢做出來,連皇宮都想闖就闖,想燒就燒,甚至天啟的皇后總是幫著東林黨說好話,皇后都干政啊)。
崇禎是個勤奮的皇帝,想要重振朝綱,重用東林黨。東林黨一下子翻身做主人,馬上弄死了魏忠賢,讓崇禎撤銷了礦稅、東西廠什麼的(這個意義重大,一沒了監督官員的機構,二沒了財政收入),加重了農業稅,那時候叫「眾正盈朝」,朝廷里都是擁護東林黨的人。
但是很快,國庫沒錢了,內庫也沒錢了,和後金打仗的大臣沒了資金,就指揮不動兵,就打敗仗,就被東林黨撤回去治罪。然而東林黨為了遼東的大臣人選,開始勾心鬥角,因為他們都知道那裡燒錢又不討好,於是就出現了東林黨分化,遼東人選一直定不下來,夸夸其談的東林黨各種打嘴仗,就是不幹活。遼東沒有文官管理,於是一潰千里,遼東將門什麼的雖然一直有,但這時候已經能夠和文官叫板了。
這個時候,崇禎明白了天啟為什麼對他說重用魏忠賢,平衡朝廷勢力,因為現在連他也壓制不了東林黨了。借著戰事失利,崇禎殺了一些人,朝廷大臣們也都知道崇禎的性格了,能做事的都被東林黨弄沒了,再想做事的,掂量自己和局勢,不敢輕易做,不想做事的,就天天打嘴仗。
遼東繼續燒錢,農民起義也早就開始了,然而為了鎮壓,東林黨繼續加農業稅,甚至出現一個月加好幾次,朝廷已經出現病態了,甚至瘋狂。崇禎想過重新收礦稅什麼的,但是東西廠已經被弄殘了,錦衣衛也因為沒兵餉什麼的,不敢輕易和東林黨、大官商叫板,崇禎成了光桿司令(後來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得不到是官兵勝利還是失敗的確切戰報,被李自成到北京才知道,以前都是錦衣衛搜集情報的,可見連太監都沒多少權力了)。
崇禎後來不想靠東林黨,東林黨也分派系內鬥,遼東、鎮壓農民起義燒錢就燒皇帝內庫(好像說崇禎平時衣裳都打補丁,太監都過得比他好),崇禎幾次讓大臣們搞募捐,都沒錢(怕拿的多了,被當成貪污什麼的),最後在朝廷癱瘓的情況下,李自成打來,崇禎說了句「文人皆可殺」,就弔死煤山了。
李自成聽說後,讓大臣們「募捐」,於是得到了金山銀海,大臣們募捐後,繼續當大官。然後就是打山海關,崛起的遼東將門借清兵打敗了李自成,改朝換代,北京的大臣們又一次「募捐」,又一次繼續當大官。
這個時候,南方一部分愛國的東林黨(在北京東林黨分化後權力鬥爭中失敗的)和其他愛國的文臣武將,成立南明朝廷,但是愛國的東林黨又開始戀權、不干事、內鬥,南明很快就垮了,南明的愛國東林黨們一部分殉國,一部分繼續反清復明,還有很大一部分「募捐」之後,就心安理得的當起了清朝的大官(最著名的就是東林黨領袖、四海宗盟五十年的錢謙益,因為水冷不敢和柳如是一起跳水自殺)。
很快,這些投降的大官們發現,清朝和明朝不一樣啊,明朝可以隨便罵皇帝、打嘴仗、不幹活,清朝不行啊,清朝皇帝是主子,八旗是主子,滿族蒙族人都是主子,文人們見了他們都得跪著,打嘴仗不幹活不行,而且各種稅都得交,於是他們開始懷念明朝(柳如是就一直暗中贊助鄭成功什麼的),最後,混不下去的大官就只能被趕走了(說是辭職、養老什麼的)。
這些人們在朝廷還是有一定話語權的,而且要治理國家,還非得要這些懂行的人,這些投降派後來把持了修《明史》的任務,他們就開始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篡改,比如貶低萬曆皇帝、東林黨的政敵、醜化魏忠賢和東西廠、錦衣衛,把誤國的責任推給他們,甚至上溯到嘉靖時期,甚至正德皇帝。清朝樂意看他們篡改歷史,尤其是在後來文字獄、《四庫全書》時候,燒毀了不少筆記、書籍,殺了不少知情人。
現在說清朝的科舉,繼續使用八股,小小改動後,格式更嚴格。到了康熙,發現八股考試的人們大多是夸夸其談的,就停止了一段時間(康熙剛登基不久,可能是鰲拜要停止的),但是早就習慣用阿諛奉承的語言寫八股的人們就反對,最後一個漢人大官(好像也是南方人)就嘚吧嘚吧,康熙就恢復了(可能是要收買人心)。之後,就開始搞文字獄,在科舉上,影響的就是,考試的時候寫阿諛奉承的肯定沒錯,寫其他的說不定就碰觸條條框框了。乾隆的時候,有人說科舉已經不適合國家選拔人才了,但是討論之後,又沒有好的方法(習慣寫八股的文人們只知道幾本書,不知道中國以外的東西了),就只好繼續科舉,繼續八股。
這個時候,西方國家要通商,八股出身的人們說天朝上國什麼沒有,何必要和他們通商,於是西方國家就用鴉片什麼的來搞八旗搞平民,搞了幾十年,再要求通商,不,就打,八旗早就搞殘了,太平天國打不過,外國列強打不過,這個時候,漢族地主階級崛起了,就是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之前劉羅鍋紀曉嵐什麼的根本不可能真正進入中樞進行國家級別的決策,曾國藩成功後能進入中樞,那時候有人讓他做皇帝,沒答應)。
皇帝也開始知道師夷長技以制夷(明朝火槍、從葡萄牙買來的火炮都早被收起來,根本沒人研究沒人用,後來火燒圓明園,西方人居然能找到明朝的火槍火炮),於是送孩子們去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留洋,開始試著改革,中間又打了幾仗,加上民智已開,人們知道世界不是科舉八股那幾本書的樣子,廢除科舉的呼聲中,科舉終於廢除了,八股也沒了,那些靠八股上位的大官們一下子沒了根基,最後在瘋狂中清朝也沒了,各種思潮起來,中國很有當年東周末年、春秋戰國的模樣,地域上軍閥割據,思想上百家爭鳴。後面就不說了。

羅里吧嗦說了這麼多,簡單來說,科舉一開始是好的,各種人才都有機會上位,但是後來去掉了詩詞歌賦,只有儒家經義才是當官的重要途徑(也不差,去粗取精);再後來,變態的文人把科舉里最重要的經義考試上綱上線加了條條框框,就成了八股(這就是作,非得駢四偶六花團錦簇才好看,才容易當官);再後來,八股生產的畸形文人(夸夸其談而無執政能力)越來越多,加上社會發展變革等等原因,這些人最終把持朝政,把國家搞殘;再後來,改朝換代,囂張的那些文人們一部分做了投降派,開始迎合主子,一味阿諛奉承,再也不能寫真正的好文章,而且變本加厲迫害政敵、篡改歷史。
這就是為什麼說八股文禁錮了人的思想,這是雙向作用的結果,有人為的改變文章格式,同時這種死格式也淘汰了很多好的有才華的人,死格式選出來的一部分害群之馬反過來維護這種格式,掌權後僵化的思維認識不到全面的問題,最終結果是越僵化越不變通。

而詩詞,的確有平仄雅韻等等限制,這是近體詩格律詩定製詞譜,但是也有古風、樂府等等,你寫不了格律詩詞,可以寫古風,沒人逼你一定寫格律,如果你喜歡研究喜歡寫,是自己的事。八股不一樣,八股是考試、當官的必修課,是進入士族的門檻,你要當官不寫不行,這就鞭策著整個社會進入一個籠子里關起來。
當然科舉也有應制詩,可是不佔主要分數,按照格律填字,不是離題萬里就行,很多中舉的人卷子上的詩就是打油詩類型的,而且,科舉其他科目,比如寫公文、判詞什麼的也有,不佔主要分數,因為人們很少接觸政務,寫得好加分也不多,考試最最重要還是經義的八股,八股寫好了,其他隨便寫寫也能過,八股寫不好,其他最高分也沒戲。

另外,每個朝代都有文學特色,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漢賦也稍微有格式,漢賦寫得好,也是做官的敲門磚,唐詩也是,唐朝科舉前流行投卷,好詩是敲門磚,但是漢唐都不是詩賦寫得好就一定當大官。
宋朝科舉算是最好的,詩詞歌賦寫得好,給你當官的機會,經義策論寫得好,給你當官的機會,表判醫學什麼出色,給你當官的機會,但是假如當官不幹活,只知道詩詞歌賦,對不起,不行(柳永),宋朝當官的一般能力是有的,他們假期也多,同時高薪養廉,玩玩詩詞就是娛樂,就算到了南宋,科舉上也沒多大改動。
明朝不一樣,到了後期,文人自己把自己關起來,放到八股里,慢慢就有了變態了,慢慢這種變態就多了,慢慢這種變態就能進入國家執政了,這就不得了了。
而清朝,除了小說,還有一個特別出色的,就是對聯,清朝的對聯和八股一樣,把格式固定死了,嚴格的厲害。紀曉嵐愛對對子,還有很多笑話、故事都是清朝的酸秀才對對子。唐宋元明故事裡對對子一般是顯示少年人神童什麼的,而清朝的對對子故事都是風流才子、老菜幫子調戲妓女什麼的(風流才子紀曉嵐原著里是他和乾隆去嫖妓對對子什麼的故事),可見分別多大。人們都說《聊齋》里故事是借前朝的人或事諷刺清朝的人或鬼。

說八股沒有廣為人知的名篇,不能這麼說,八股主要是策論,議論文,就算花團錦簇,也是議論文。你愛看詩詞李白柳三變,愛看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愛看動畫灰太狼柯南,愛聽評書說岳童林傳,愛看京劇包公案,愛看愛情公寓甄嬛傳,愛玩魔獸連連看,但是你愛看議論文嗎?
古文名篇有多少?《捕蛇者說》《過秦論》都是課本里的吧?哪個是科舉考場上寫出來的?就算坡仙再牛,他考試的文章我也是百度才知道,研究歷史的人應該比我強。要真正懂行的,研究歷史或者政治的,找一些好的八股還是有很多的。
另外,想到個事,古代考試寫了文章,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治國理政方法,當時就去施行了,而約到朝代後期,尤其是明朝後期,這種有價值的有前瞻性的文章肯定越來越少,到最後可能就阻礙社會進步了,畢竟那時候要改革都是從上而下的,好方法都是在官員、科舉考試時候出現的。

唉,羅里吧嗦發了這麼多感慨,其實一個問題還真得聯繫當時的歷史才行,可能這樣越來越複雜,也可能越來越清晰,誰知道呢。


對,學八股文會被禁錮思想,看《喜羊羊》會變蠢,看《小時代》會被壞三觀。但又是同一批人,居然宣稱看A片對身心並沒有影響!

說白了,哪邊人多哪邊就是正義

人民不想寫八股,所以八股迂腐;人民想看A片,所以A片就是自由開放

人民覺得男男好酷,所以同性戀不是病;人民覺得人獸不酷,所以戀獸癖就是病


高中課本的說法如果信了,你的思想就被禁錮了。要是真正的人才,絕對能把八股文寫好。你見過歷史上哪個狀元不是聰明絕頂的。現在的人似乎總有些現代人的傲慢,以為古人如此愚昧,居然寫八股文選拔官員,不如考點時事政治。要知道考時事政治,貧寒子弟是永遠不能做到官的。八股文那麼嚴格,詩詞格律那麼多束縛,要維持的就是一個相對公平的背景,注重的是能力的選拔而不是知識的選拔。能在嚴密的格律束縛下寫出千古名句的,你認為這種人幹什麼事情干不好呢。能規規矩矩寫文章的,難道不會在體制內規規矩矩做官嗎。對於古代世界來說,有這兩種人已經足夠了。至於說由於八股文,中國知識分子不搞點什麼西方的科學技術,簡直令人作嘔的觀點。好比說,2016年之後地球文明被火星文明打敗了,於是地球人痛徹的反思為什麼不發展點火星的什麼什麼本事。總之,高中課本裡面的東西,答題的時候可以寫,但是千萬不要信,因為這些考試和古代考試都是一類性質的。


我並不認為禁錮思想的鍋該被八股文背上,說到底就是一種應試的文體。現代考試製度下的「八股文」每個中國人都沒少寫,怎麼沒人批判一下?

事實上我認為能把八股文寫好的人,很牛逼,絕對不是死讀書的迂腐書生能辦到的。


明可是非進士不得入閣的,名臣如徐階高拱張居正,那個不是八股應試過來的?也沒見他們禁錮思想阿


曾經看過幾篇八股文。個人感覺說八股文禁錮思想其實應該指的是內容,與八股的題材無關。如果不考慮八股文所要求的寫作內容,它也只是一種寫作的規定格式,猶如詞牌規定的寫作格律、平仄一樣。如果八股文的寫作內容跳出代聖人立言的範疇,可以自由發揮,我想科舉也許會是另一番景象。


我說光說八股取士中截搭題,是禁錮思想嗎,還是要非常會開放思維去聯想?


為什麼有平仄押韻?是因為這不是人們所強加規定的,而是經過無數代人探索出的漢語本質。本來就是如此,只不過之前沒有被發現。


八股是為了限制,詩詞是為了韻律;
八股是為了禁錮,詩詞是為了抒發;
八股是來自君權的束縛,詩詞是文人自由的想像;
八股是借筆為他人說書,詩詞是為自己看世界。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唐朝哪個詩人?
如何評價這首詩詞?

TAG:思想 | 詩詞 | 中國古代歷史 | 古文 | 中國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