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萊塢大片中的場景是用玻璃接景特效實現的?
看特效教程在知道這個技術的存在(城南舊事的牌樓),簡單說就是現場攝影機前面立一塊玻璃,把沒搭的景都畫在上面,和現在的綠幕異曲同工。
有哪些好萊塢大片用了接景效果非常好完全沒人能看得出來的?
Matte Painting 是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在好萊塢廣泛使用。
1933年的 King Kong 。骷髏島的大量鏡頭使用 matte painting 實現。下圖中左上為實拍場景,右上為拼接後的山體,下方是加上前景岩石(在屏幕右方)的最終效果。
1941年的《公民凱恩》。除了近景和遠景的的兩個人物,整個場景以及遠景的人物在地板上的倒影都是 matte painting。拍攝的角度和角色活動範圍都經過周密的規劃。
1968年的《人猿星球》。下圖鏡頭的自由女神像是 matte painting 完成的。
1981年的《奪寶奇兵》。政府的秘密庫房整個都是 matte painting。
1983年的《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藝術家正在玻璃上繪製場景。
@孟德爾 提到有人在該場景中走動是如何實現的,在此補充。
除去右下角近景的主角活動,其它有活動的區域是背景 dock 外幾艘飛船的移動,兩個行走中的人物以及兩個在 Millennium Falcon 旁邊查看的人。如下圖,該場景的 matte painting 上挖出了四個空白(透明)區域。
如下圖,兩組活動的人物是後期單獨拍攝的。地上的黑線是劃定的行動區域,確保人物能正確疊加在matte painting 的「空洞」中。
在電腦上後期合成分別拍攝的遠景的人物和 dock 外的微縮模型飛船的最終成片如下。
——數字繪畫時代的分割線——
上世紀90年代,好萊塢電影開始逐漸使用電腦製作數字化的 matte painting。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優勢是更加高效,可以製作更加複雜的動畫和光照變化,可以用「數字玻璃板」搭建虛擬3D場景,從而給攝像機運動更大的自由度,同時工作流也更加靈活。鑒於題主問得是玻璃板上的傳統方式,數字的就大概舉一兩個例子。2003年的《指環王:王者歸來》。下面分別是實拍微縮模型,matte painting 後的效果(瀑布是會動的)以及最終合成效果。
《冰與火之歌》中的部隊和場景,大多數都是運動鏡頭。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卓別林《摩登時代》的一段特效
現在都可以用電腦特效軟體製作了,簡單許多,有一款非常好的軟體,只要不是盈利機構就可免費使用, Fusion7 ,下載安裝後,到YouTube 看教學視頻,2天就能學會做一些matte painting 特效
Blackmagic Design: Fusion一樓的前輩說的很清楚了,樓主如果還想看到更多的解釋可以看看《電影特技入門》,上學期特技課老師推薦的,講的挺多。
推薦閱讀:
※《海上鋼琴師》中, 1900 為什麼最後沒有下船?
※演員每天化妝幾個小時,那還有時間拍戲嗎?
※微電影能不能以低價格上電影院線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