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英宗被俘後還能回來?明朝政府的處理措施比宋朝好在哪裡?

為什麼明英宗被俘後沒走徽欽二帝的老路客死北國?明朝政府在皇帝被俘後到底做了哪些正確舉措,防止明朝變成第二個南宋?


謝重昏侯邀。


也先的瓦剌和完顏晟的女真本質上是不同的。

瓦剌本質上是一個游牧政權,也先只是太師,頭上還有一個大元可汗——岱總汗脫脫不花(元順帝五世孫),部下大將知(樞密)院阿剌也是手裡兵強馬壯的(也先最後就死在他手裡)。旁邊還有科爾沁實力雄厚,表面上認你這個太師和大汗。

金國在南下攻宋之前,女真已經被完顏阿骨打完全統一,建立了猛安謀克制度。滅遼之後接收了遼國的一整套行政體系,而且女真本身就是農業民族,兼營畜牧漁獵。對於漢地相對有信心統治。

蒙古就不一樣了,瓦剌和韃靼(姑且這樣稱呼)一直有矛盾,很多部落酋長和也先並無直接隸屬關係。對也先來說,自己的很多親戚比大萌朝恐怕更加危險。貿然在漢地建立統治,草原上的親戚們和下屬們很快就會造反。

所以,金國對於漢地雖然猶猶豫豫,但是還是有著直接統治的野望,而瓦剌完全沒有統治的野望,只想著搶一票,撈點錢。


北宋末年, 朝廷抽風中:「不管太原,卻管太學;不管河東,卻管陳東;不管二太子(完顏宗望),只管立太子……」 開城投降的狗官成群結隊,無恥之極讓金人為之瞠目。金人本來對統治中原並無十足信心,看見有如此眾多的無恥之徒一臉忠貞哭著喊著前來投奔,那也不好意思推辭了。

明朝,也先兵臨北京城下,監國的郕王,還有于謙等人,堅持守城,也沒有多少狗官開城投降,主動請纓。沒有帶路黨,也先自然無法在長城內立足。

郕王不久就稱帝了,英宗升級成了沒有實權的太上皇。整個大明朝很快團結在以景帝為首的新一屆朝廷周圍,寸步不讓,而不是宋朝那種寫在臉上的軟蛋,總想著給點錢,放了我吧。


一個不小心,人品開掛,把明英宗抓了過來,不錯,作為大籌碼,狠狠撈一票。什麼?撈不到了,養著你天天請你吃羊肉串涮羊肉烤全羊,本太師業務招待費今年嚴重超支,既然你開拓不了業務,還是送你回去吧。

另外,萬一這位活寶皇帝在大萌內部搞出點啥啥來,本太師就有機可乘,可以狠狠撈一票也。雖然也先太師沒活到那一天,不過北京保衛戰諸功臣多半死於大萌英宗之手。


其實這不是一道很難的選擇題。
楚漢爭霸,項羽俘虜了劉邦的老爹,把他擺在兩軍陣前,說你不投降我就剁了你爸。然後劉邦很淡定地表示我爸就是你爸,你要剁了咱爸下酒,到時候別忘了一起嗶哩嗶哩干一杯。
試想如果劉邦當初和趙構一個慫樣,那就沒有後來的漢朝了。因為今天你灰溜溜地回去了,下次捲土重來人家還能把你老婆綁到兩軍陣前,說你不跪下叫爸爸就當眾輪x你老婆。

別人越是攥著你的軟肋,你越是不能表露出恐懼,因為恐懼只會讓你越來越接近失敗,相反你要是擺出一副無所謂賤兮兮的模樣,敵人覺得威脅不了你,最後指不定還會把你的軟肋給你送回來。同理,敵人越是強大越是要抵抗,逃跑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花剌子膜的摩柯末蘇丹和南宋的趙構就是最好的例子。
至於什麼忠孝問題,我就笑笑看著李世民當年玄武門。中國自唐宋以後尊崇孟子,有孟子那句「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打著底,你就只管往平安縣城城頭開炮就行了。


我記得魏書裡面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有一個賊人挾持了夏侯惇,夏侯惇的手下諸將都不敢擅動,這時猛人夏侯惇發話了,大意是:別管我,給我打死這個挾持者;這時挾持者反而張皇失措,不久就束手就擒,曹老闆聽到這事兒對夏侯惇大為讚賞,並傳令以後凡遇到這種挾持事件,都這樣辦:不顧人質,全力打死那個挾持者。


土木之變距明朝建立僅70餘年,此時明朝還處於上升期。此前明朝剛剛取得了兩征麓川的勝利,這也是王振之所以力主進攻瓦剌的底氣所在。從國力上說,瓦剌和明朝不在一個層級上;從軍事上說,明朝衛所制度此時尚未完全遭到破壞,明軍仍保持著較強的戰力;從政治上說,瓦剌一直向明朝稱臣納貢,也沒少拿明朝的回賜。瓦剌的入侵行為屬於叛亂,而明軍的行動則有平叛的大義名分。但由於明英宗和王振突破天際的瞎指揮,明軍居然全軍覆沒,土木之變也因此作為一將無能累死千軍的典型案例被載入史冊。那麼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原因也就出來了,因為兩個白痴統帥一死一俘,使得明朝軍事系統中最大的BUG被修正了,因此明朝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這場勝利就是明英宗能回來的根本原因。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感謝下北宋,如果沒有北宋的靖康之恥,明朝可能真的就南遷變成第二個南宋。
《明史于謙傳》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

「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沒錯,正是于謙拿出來了宋朝的反面例子,極有說服力的影響了眾多朝臣才讓主戰的意見佔了上峰,最終明朝上下決定守衛北京。

為什麼于謙提一句靖康之恥就這麼容易的說服了諸多在此之前還惶惶不可終日亂作一團的朝臣?
中國有句話叫做「以史為鑒」,熟讀經書的大臣們對北宋這段歷史再熟悉不過了,靖康之恥中,宋朝君臣上下不顧廉恥一昧求和及試圖南逃並沒有讓這些無恥之徒順利的逃到南方,大部分做了金人的階下囚。
如此以史為鑒,明朝這些官員們如果放棄北京不抵抗南逃他們會平安抵達南京嗎?
答案是不可能。他們中的大部分也會如北宋君臣一樣淪為階下囚。而且非常重視身後名聲的明朝官員也一定想到,他們會和北宋君臣一樣,遺臭萬年!

能做到高位的官員們是非常聰明的,在於謙拿出北宋這個例子之前,他們其實只是被嚇破膽六神無主罷了,現在有這麼一個人突然讓眾人驚醒並意識到南逃只會更慘生不如死,反抗才會有生機。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後面發生的北京保衛戰。

以上就是明朝土木之變心理層面上與北宋靖康之恥的君臣主和下跪求生毫無廉恥的最大不同。
…………
注:不同之處很多,如軍事力量,土木之變並未真正讓北京的守衛力量損失殆盡,事實上大部分土木堡的兵力都潰逃回了北京,土木堡並非包圍埋伏戰而是一場擊潰戰。這些潰逃回京的士兵們就成了北京保衛戰的底氣。
這類不同之處可以分析很多,不過我認為,戰爭勝負終究是要看人。明朝上下君臣經歷了大敗——惶惶不可終日——亂做一團——想要南遷「——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決定反抗保衛北京——人心始定——眾志成城抗擊也先大軍…在經歷了這一路心理轉變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就順利成章了。

只要骨氣尚在,焉有失敗之理?

至於英宗的回歸…這只是個巧合,歷史開了個大玩笑,其實他死了才好。


謝重昏侯邀
宋朝軍事弱,比較慫,趙構也曾經用錢去砸過,然而只在紹興十二年以稱臣和歲幣的代價接回了韋太后。趙構可以說是從來就沒想過接回徽欽二帝(當然金國也沒想放),不然同時回來了兩個皇帝,朝局關係會很尷尬。
明朝軍事更強,代宗繼位後抗擊瓦剌,以戰勝方的立場談條件,這時就不得不把英宗接回來,否則肯定會遭人詬病,加上于謙一類人的周旋,就算代宗不想,也是沒得選的。


首先,于謙一張皇榜,天下兵馬、錢糧,源源不斷的就開始流向北京城。差不多運一擔糧,給一兩銀子。

其次,北京城下,德勝門外,前隊後退,後隊斬前隊。這是真玩了命的跟瓦剌死磕到底啊,事實上也先也是見此情景就見好就收,不玩了。


第一、當時瓦剌與蒙古並不是統一的整體,而是兩個較為巨大的部落實體達成的聯盟,並且其內部也並非垂直式管理,而是由眾多領主組成基層。
第二、雖然也先看起來如日中天,掌控瓦剌並挾岱總汗脫脫不花以號令草原,但實際上脫脫不花作為正統汗,對於受也先控制自是不滿,蒙古本部雖不待見失去了權力的大汗,但相對於外來者(瓦剌到滿清時期方融入蒙古群體,明代時期兩者認為各自非同族)他們更願意支持蒙古汗。而土木之變後,明軍對關外事務的控制力退縮,蒙古依靠地理優勢,由脫脫不花親自征服了與之鄰近的眾多女真部落,從而令這位傀儡汗的威望得以上升。對於此有所察覺的也先自然有作出應對。
第三、有人會說為何也先擒了朱祁鎮而不入主中原?除去明軍的對抗與明廷中央政策的改變外,他的身份也是個原因。雖然他此時已權傾草原,但名義上他仍是脫脫不花的下屬,倘若選擇積極入主中國事務,少不了需要動員蒙古人參與,而從地理上來看,蒙古距離中國核心地帶更加接近,而瓦剌則是觸及西北邊關,如若啟動這一決定,得利更多(無論政治還是經濟上)的無疑是以脫脫不花為主的蒙古人,這對也先將來的地位是極其不利。
因此朱祁鎮對於他來便是一張可以利用的牌,為其獲得經濟上的實利(如索要贖金、叩關搶劫)而不是像趙佶父子那樣可以隨意處置的對象,並且儘管他知道朱祁鎮成了太上皇,但畢竟也是曾經的皇帝,留著可以保存與明國的底線關係(真殺了連談判也沒得了)。
朱祁鎮被俘一年後,草原上的局勢發生變化,脫脫不花乘瓦剌連續用兵不得不休整時,如第二所言在東部用兵已經壯大,成為了也先新的對手。
而送回朱祁鎮,用意之一便是他希望與明方和平,避免自己與脫脫不花鬥爭時的干預。
【第一次寫這麼長,感覺有些語無倫次,等會兒在整理一下】


把土木堡之變和靖康之變相提並論,是典型歷史小白的想法,這說明題主即不了解宋史也不了解明史,屬於典型的段子流史觀,和我前幾天看見有人把關寧防線和馬奇諾防線相提並論的情況差不多。

真正比,應該拿金國的護步達岡之戰和土木堡之戰來對比,雖然二者也有不小的區別,但至少還有一些共性,比單純拿靖康比好不少。

個人認為,明朝的處理並不比宋朝高明。如果單純比北宋,北宋並沒有反抗,直接就一鍋端了,該如何評價一件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呢?如果和南宋比,南宋在局勢艱難的情況下從苟延殘喘到立穩腳跟,最後達到和金國有攻有守的局面,其逆勢崛起的程度比明朝高明許多。明朝雖然局面占絕對優勢,但那是因為明朝本身實力就遠勝瓦剌,打贏了是應該的,打輸了才覺得奇怪。

至於明英宗能回,而宋徽宗宋欽宗不能回,其內部政治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明代宗挾大勝威勢,外無強敵,內部也人心穩固,才能夠接受明英宗回來。即使如此,也是小心提防,處處監視,後來依然還發生了金刀案之類的一堆破事,而且只要一不留神,就給明英宗抓住一個復辟的機會。

宋高宗時期,外敵壓頂,內亂橫生,各大藩鎮更是割據自立,弱干強枝。而他本人並非嫡子,身份低微,還絕了後,這簡直就是在鼓勵野心家造反。一旦二宗還朝,無論是二宗是和金國達成協議,能夠挾金自重,還是地方藩鎮不滿宋高宗而打起廢立的名號,都會給宋高宗帶來毀滅性打擊。歷史上苗劉兵變之所以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苗劉二人完全找不到宋高宗的替代者,只能等死,要是這時候二宗仍在,那麼……這種事情是宋高宗絕對不能接受的。所以二宗不能還朝,宋高宗不肯讓他們還朝才是根本原因。而金國也知道這點,後期金國反覆提議送還二宗,以此為條件不停的在談判中打壓南宋的價碼。

再來說一下次要問題,也就是實力對比問題。土木堡之戰也先五萬擊敗了明朝五十萬大軍,威風赫赫,但就成就而言,比起完顏旻步達崗之戰兩萬擊敗七十萬遼軍的戰績仍然差了些許。完顏旻從頭魚宴受辱立志反遼,到統一女真,期間只花了兩年時間。兩年整合,內部遠遠稱不上穩定,靠實力也好靠運氣也罷,最終在護步達崗大勝遼國,但他在大勝餘威之下做了一件和也先相同的事情,放還遼國貴族,兩國休兵罷戰,從此開始他長達五年的蟄伏時期。五年之後,完成內部整合的完顏旻,帶著他「滿萬不可敵」的軍隊出山,大殺四方,橫掃天下,四年滅遼,兩年滅宋,速度之快,歷史上別無第二家。其實力已經遠遠不是也先土木堡之戰時可以比擬得了的了。被人吹成西遼之神的耶律大石,在他守幽州的時候,面對北宋三十萬大軍尚有一戰勇氣,面對金國區區萬餘偏師,不戰而逃

中國歷代均是亡於內亂,只有兩宋亡於外患,不是沒有道理的。兩宋的敵人,蒙古人之變態,就不說了。被吹噓成中國古代武功第一的「大」唐,數戰阿拔斯阿拉伯,取得了0比3完敗戰績,李白故鄉碎葉也丟了,而阿拔斯在蒙古人面前也就幾個月就亡國了。前金雖然沒有蒙古全盛時期那麼厲害,但是絕對稱得上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中軍力排名第二的朝代,戰力遠遠不是後金時期能比擬的,更遠超瓦剌甚多。兩宋時期國力在歷朝歷代中算是較高水平,畢竟還是不如全盛時代的明朝。兩相比較,金國的局面比瓦剌完全不同。而軍事實力上的差距必然導致政治態度上的區別。金國以區區兩萬人馬,就敢深入敵國腹地千里之遙,玩出搜山檢海抓趙構的把戲。歷朝歷代,除了全盛時期的蒙古人,沒有第三家擁有這樣的豪氣。

而這樣的態度也就反映在對待敵國俘虜的問題上,也就截然不同了。靖康之變後,金國隨意羞辱二宗,完全沒把宋國抵抗力量放在眼裡。但是在南面屢屢受挫,數敗於南宋之後,二宗地位立刻水漲船高,不僅衣食條件大幅改善,甚至還能娶小妾生兒子,待遇還超過普通金國權貴。二宗對於金國來說,從一個無關緊要的玩物小丑變成價值極高的政治籌碼,恰如明英宗一開始就能享受到的待遇。

宋二宗老死異鄉與明英宗最後回國,也是金國和瓦剌衡量自身力量對比,取捨利益之後的選擇罷了。


一場北京保衛戰弄垮了也先。

題主要明白,北宋兩帝被俘與英宗被捉其實沒什麼兩樣,重點是北京勤王部隊成功保衛了中央政府,挽回了明帝國威嚴,令明廷獲得機會組織更大的反抗力量。而北宋沒有這機會,國都被破,整個帝國中樞被毀,談什麼反抗?

所以什麼游牧與農業國家的區別是次要的。北京保衛戰確保了大明的有生力量,更令也先失去了組織團結游牧部落的威望,而宋都被破,宋廷崩潰,你放十個于謙在開封也無濟於事。

這跟之後的南宋能在南方站穩腳跟是因為岳飛等優秀軍事將領帶來的軍事勝利是一個意思,沒有軍事勝利,北宋南宋的組織度再高,資源再多,卵用都沒有。


當時明英宗被俘時的那個情況和宋朝微欽二帝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北宋那個時候相當於已經亡國了,而明朝並沒有,而且明朝在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中擊敗了瓦剌,並且明朝在明英宗被俘之後迅速選出了他的弟弟來做皇帝替代了明英宗,而他的弟弟一直都是不希望明英宗回來的,從明英宗回朝之後他的所做所為是可以看出來的,所以我認為明朝政府的處理措施並沒有宋朝好,只是因為明朝最後戰勝了瓦剌並且實力有所恢復所以更有底氣而已。明朝的大臣中有許多人希望明英宗回來,但是他們的營救措施基本都被否決了,而明英宗能夠在瓦剌活下來,主要靠的是他被俘時一起的兩個朋友,以及他和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交好,而也先是把他當做向明朝要錢的一個籌碼,所以也不會輕易殺他,當然結果是並沒有要到錢的,畢竟明代宗是更希望他死在瓦剌的,最後也先發現留著他也是浪費糧食,也就有放他回去的意思,最後在明朝大臣們的努力下把明英宗給撈回來了。而明朝做出的沒有讓自己變成第二個南宋的做法就是沒有放棄北京南遷,並且任用了于謙等一批有能力的文臣和武將,並清理了王振餘黨等


首先是實力問題,明朝雖然土木堡大敗,但是國力尚在,宋朝早就被幾次入侵打的慫到汴京里去了,而且如果明朝以當時的態度如果死磕那麼蒙古人肯定是吃不了兜著走的....所以總結起來只有三點:第一我打的過你,第二我還不怕你劫走我的皇帝,第三于謙及時的遏制住了敗退的思潮,這也是本人非常欣賞于少保的一點。也正是第三點成功的讓前兩點都發揮出來了讓明朝可以繼續經營北方。


明朝在太后,于謙等人的主持下,城防布置得井井有條,內部基本統一要誓死保衛北京。

返觀大宋朝,戰和思想沒統一,都兵臨城下了還他媽的希望花錢買平安,又不放心武人領兵。。。。

北宋就是作死。。。。


重要的舉措應該就是另立新君以及保住京師了。

失敗的也先手裡的正統同志,一天比一天掉價
城門都騙不開...最後得嘞,您回去吧,不然我得養你一世


景帝之於上皇 ,始終無迎駕之說致也先 ,其不欲上皇之歸 ,自是本意 。但其阻上皇之歸 ,乃縱令諸將奮勇禦敵 ,而不與敵和 ,使敵失貢市之利 ,則愈阻駕返而敵之送駕愈急矣 。宋高宗之不迎兩宮 ,乃日日言迎駕 ,日日言求和 ,殺猛將以媚敵 ,輸失兩宮 ,中國未必帖服如是 。此其冒屈己迎駕之名 ,而行其戀位忘親之計 ,蹙國土 ,墮國威 ,均無所惜 。故景泰之較宋高宗 ,其功罪不可以道里計也 。英宗被擄而明猶全盛 ,景帝之不負祖業 、不涉陰險 ,實明宗社之福矣 。
引 明史講義 孟森


北宋:
被拆三路高地塔,虐泉,徹底嚇破膽,棄城逃跑。

大明:
野外小規模團戰失利,我方主力被gank。
之後"穩住,我們能贏的", "集合,準備團戰"


于謙這樣的人傑又不是大白菜,每個朝代都有


這提法就不對,二者的情況完全不可比,女真人的實力強大太多。土木堡之變的性質,是漢人本想去修理一下游擊隊,結果指揮層太逗逼,被游擊隊端了鍋。但是,游擊隊畢竟是游擊隊,哪敢羞辱大明這個龐然大物?如果皇帝死了,游擊隊反而會怕得要死,幸好沒死,好好供起來,據說蒙古部落貴族以臣禮侍奉俘虜皇帝。


第一,雙方軍事力量對比不同,第二國都未破,第三朝中支持英宗的力量不在少數,而且是不可撼動的中堅力量,朝廷實力未大損,大臣給力。皇族未被全滅。
最重要的一點,英宗是御駕親征,消除外患,就算被人蒙蔽,也是個死太監坑的皇上,皇上聖德未虧,就算有錯也是未能知人善任。百姓痛恨王振不恨皇帝。
皇帝本人也是英武,會高人際關係,不卑不亢,要死也不輸皇家體面。
大臣也給力,一通裝逼加忽悠,就把也先忽悠瘸了。


首先,把英宗放回來對大明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也先留著英宗,要贖金大明不給,讓英宗下聖旨大明文武百官不從。留著只能浪費糧食。如果把英宗送回去可以擾亂大明政治。英宗回來,代宗心裡一萬個不願意,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土木堡時期大明經過明成祖時代以及之後的仁宣之治,三代明君的發展國力軍力遠在瓦剌之上。戰敗純粹是英宗和王公公太坑了。所以大明根本不存在成為南宋的可能,就算真南遷了,也先攻下北京他也守不住。北方遲早能收復。所以說根本就不該問為什麼沒變成南宋,本來就沒有這種可能。
英宗第一次當皇帝千里送人頭,獻給也先巨額軍事物資,第二次當皇帝殺于謙替也先報了北京保衛戰之仇。這麼好的人你還不讓他回家!

再說南宋,當時大宋見遼國已經被大金打殘,於是興10萬精兵北伐試圖奪取幽雲地區,當時遼國除了不知道躲在哪裡的天祚帝就只剩幽雲地區2萬殘兵。戰爭結果是宋軍大敗。北宋對上金國什麼結果已經沒有任何疑問了吧。能夠保住半壁江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長大的新一代女真人漸漸不再好戰、擅戰。不堪一擊的宋軍被打成久戰之師。最後宗字輩名將只剩完顏宗弼(金兀朮),宗字下一代已經沒有名將。
金自佔領北方一直未能實現有效統治。(金直到第四代君主才漢化並遷都關內)。所以大宋收復北方並非不可能。那怎麼辦?完顏宗弼臨終前說,如果大宋北伐,宋軍勢大,就把宋徽宗或宋欽宗送到汴梁複位,到時候南宋北宋並存,那畫面太美趙構不敢看!二帝有如此妙用,為什麼要送回去?


推薦閱讀:

《水滸傳》中好漢持械行走江湖的描寫內容與歷史是否相符?
宋高宗為什麼要選擇宋太祖的後人作為皇位繼承人?

TAG:明朝 | 宋朝 | 明朝歷史 | 宋徽宗 | 明英宗朱祁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