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中, 1900 為什麼最後沒有下船?
因為《海上鋼琴師》,是一幕向舊日告別的輓歌。
這一切要從那場精彩無比的斗琴開始說起,當年反覆看那一段,心裡總在思考一個問題。這大抵是金庸小說中毒,郭靖和歐陽克在桃花島那一場比斗,不懂的人看著和懂的人看著,定然不是一個結論。
那麼,這三場斗琴,勝負到底是如何的?背後又有什麼深意呢?
一時間也想不瞭然,就擱下了很多年。一直到去年,我看了另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布達佩斯大飯店》。三刷之後,我越來越篤定,這兩部電影其實是在說同一件事。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主題是什麼呢?歐洲文化傳統的沉淪。
二十世紀是一個太迅速的時代,伴隨著不可逆轉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世界的中心從歐洲轉到了北美。而接踵而起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摧毀了歐洲這塊文化昌盛的土地。歐洲傳統文人、哲學家或流亡他鄉,或抑鬱而死。
向那逝去的貴族的、優雅的、繁盛的傳統歐洲文明告別,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主題。《海上鋼琴師》所說的,恰恰也是這個主題。
帶著這樣一個視野去觀察,你會發現有很多以往刻意被忽略的蛛絲馬跡。
比如說,為什麼把故事發生的場地,設定在了一艘從歐洲開往美國的船上?美國在這部片子里象徵著什麼?
正像我所說的,世界的中心,從傳統歐洲轉向了大洋彼岸的北美,煙霧中的自由女神像,高樓聳立的紐約,那是現代化社會、工業化文明的象徵。人們紛紛背棄了偉大歐洲的傳統,離開歐洲,漂洋過海,他們對這一切歡欣鼓舞。
而為什麼,故事的開端,又設定在了1900年?同樣顯而易見,二十世紀的主題,就是現代化和工業化,古老而矜貴的傳統文化在這一切面前顯得脆弱而不堪一擊。你看,導演的情緒很顯而易見,那是這「該死的世紀」的第一年,為什麼是該死的?
是的,被拋棄的優雅傳統。這也就是為什麼鋼琴師以棄嬰而形式第一次登場了,也正是為什麼他被爐工命名為1900。
是的,孩子的父母,奔向了美國,拋下了嬰兒,而這一切發生的時間節點,正如丹尼說的,我是在這「該死的」新世紀的第一年的第一個月撿到他的,我要叫他1900。
所以,1900背後真實的隱喻是什麼呢?他只是一個簡單的人么?
不是,他是一個優雅而傳奇的神話,是歐洲昔日輝煌的文明、今日被背棄的傳統的象徵。電影中有一組很短的片段,張伯倫,愛因斯坦,這其中所說的正是這樣偉大的傳統:
我們在這部片子,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面。
看那衣著或華貴或寒酸的人群,在那駛往美國的船上,簇擁在1900的身旁,深深陶醉,翩翩起舞。這是歐洲悠久傳統最後的餘暉。
而忽然,有人叫:America!
美國到了。於是人群一鬨而散,奔向那更新的未來去了,只留下1900一人。
其實這部電影說的很明顯,只不過我們之前不曾從這個角度想過而已。到這裡,我想我已經能解釋那場絕世的斗琴了。
1900,對陣爵士樂的發明人,傑利.羅爾。
這裡有個有趣的細節,傑利.羅爾在歷史上是有真人的,但這個人卻不是個黑人。
而為什麼在電影中,他被改成了一個黑人呢?雖然有政治不正確,但我覺得導演想把白人留給那傳統而優雅的歐洲,而用一個黑人來代表美國的新文化,這其中褒貶的意味,太明顯不過了。片中的爵士樂發明者,倨傲而粗俗,這一切都與優雅的1900相對應。
這場斗琴,是新文化向舊文化氣勢洶洶的宣戰,而也恰恰如金庸的武俠小說,這場比斗的背後,或許也真有其他的深意。我來談談我自己的理解——
傑利的出場,極具誇張的威壓,屏風上巨大的黑影子,壓抑的配樂,人群一霎肅靜了,每個人都能感覺到那種壓迫感。他走進來,告訴1900,我想你坐在我的位置上了,而且拒絕與1900握手。
第一首曲子,傑利彈奏的是《Big Fat Ham》,輕佻動人,而1900托腮,無奈地彈奏了一首簡單的《Silent Night》。是誰贏了呢?就現場觀眾的反映,1900沒有認真對待,是傑利贏了。但我們卻不曾注意傑利彈奏時的旁白:
傑利.羅爾.莫頓不是在彈奏鋼琴,他是在愛撫那些音符。琴聲如同絲綢划過女人的胴體,他的手就像蝴蝶,輕盈無比。他是在新奧爾良的紅燈區起家,他的彈奏技巧都是在那些妓院學會的。在樓上辦事的人可不喜歡被打攪,他們想聽到那種掀動帷幔、划過床底,卻又不打擾激情的音樂。他的演奏就是這種風格。在那方面,他的確是最出色的。
這段話是導演想告訴我們的,讓我想起久遠的中國,禮崩樂壞之際,有一個詞叫「鄭衛之聲」,儒家認為其音淫靡,不如宮廷里的雅樂高雅。所以把它貶斥為「淫聲」,是可以「亂國、衰德」的。與這裡的評價何其相似啊。
而1900的回應,清晰而簡潔。《平安夜》是什麼音樂呢?宗教頌歌,是高雅的,中正的,與傑利那首媚俗而輕佻的曲子相比,所說的意思很明顯,歐洲式的貴族文明對美國新興工業文明的不屑,無非是些淫詞艷曲,不值得回應。你看那1900坐在鋼琴前,面上是一副慵懶而毫不在意的表情,還不夠說明問題么?
觀眾嘩然了,他們不懂沒關係,傑利心裡是明白的,他在底蘊和格調上,被恥笑了。
到了第二首曲子,兩個人都演奏了《The Crave》。
為什麼1900要搞這麼一出呢?他首先在聽的時候就流眼淚了,覺得這是一首好曲子,難道他是太喜歡了么?不是的,這也是一種觀眾不懂傑利懂的方式。這首曲子其實是擁有著大量的演奏小技巧的,而1900在聽了一遍之後能完整復刻出來。
這是在說,圖樣,你能彈的我也能彈。新文化無非是脫胎自傳統,被傳統包括在內。這裡的態度依舊是不屑的。
第二城,又失守了,傑利徹底被激怒了,於是就有了第三場驚世的決鬥。
傑利彈奏了《The Finger Breaker》,而1900則彈奏了《Enduring
Movement》。速度對速度,滿場皆驚。
這一場其實最好理解,也最顯而易見。關門門前耍大刀,你想要比速度?既然你能彈的我能彈,我還要告訴你,我能彈的你不能彈。
這是歐洲傳統文化,對工業文明的絕對自信,360°無死角全方位碾壓。
這三場斗琴,其一是自矜,其二是自得,其三是自信。導演對傳統歐洲文明最深沉的感情即蘊含在了其中,這麼好的東西,可惜就是被人們背棄了,頭兩場比斗中那嘈雜的觀眾是一個最好的寫照:
一批又一批的人們漂洋過海,去過工業文明的生活。那貴族式的優雅中正,早被拋棄了。
麥克斯下船的時間,是1933年。幾年後,歐洲的戰火熊熊燃燒起來,那偉大的文明漸次毀於戰爭,1900就那麼在船上彈奏著,像是一個孤獨的幽靈。
這一段,導演不曾演繹出來,原因等同於金庸不寫襄陽城破,非不能也,是不忍也。《布達佩斯大飯店》中濃墨重彩的戰爭因素,在這裡簡化到了一小段台詞當中,但這戰爭的沉重卻絕不是簡單。我們再一次看到這艘大船,是戰後了。當年風光一時的大船,已經破敗不堪,就像是戰後衰敗的歐洲大陸。
這樣具體而顯露的象徵,其實並不需要多言,一切盡在其中了。
而1900他為什麼不下船呢?到這裡,我們還需要再問這個問題么?他自己本身就是那舊秩序舊傳統的象徵啊,他一生不曾下船,不曾走向大地,這是一個太明顯的象徵了。
他最後的時間裡,對麥克斯說,鋼琴上有88個琴鍵,可以彈奏出無限的音樂,那是詩一樣地緬懷那舊日的傳統了。他不肯面對那數千條街道的城市,不肯面對那無數的琴鍵,他說,那樣就彈奏不出音樂了。
對舊秩序的堅守,對新生的工業文明的惶恐與不屑,對技術時代的恐慌。
我們不必說1900如何了,我們回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來看看茨威格最後的幾年時光,發生了什麼。
1940年經紐約去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麗莎白·綠蒂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茨威格的自殺,或許才是1900拒絕下船最好的註腳。那是一個歐洲文明的遺老,對整個文明的告別。而1900的告別亦是如此。
以上,偶然得之,一家之言,方家見諒。
==========================================
歡迎關注知乎專欄二十四幀 - 知乎專欄,微信公眾號:二十四幀(frames-24)
http://weixin.qq.com/r/KT-YwLzEr_HQrfij92o7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的陸地就是他的海洋。
無人願意一生漂泊。
如果一個人特別特別愛一個物體,那麼別人應該尊重他放棄生活。
剛看到這個題目我首先想到的是情懷,然後再細想。我記得肖申克里有一個場景,老圖書管理員回歸社會以後舉目無親、茫然無措。肖申克監獄使他定型化了,一旦走出了這方狹小的天地,廣闊卻使他感到窒息和走投無路。他自殺時的那種難以名狀的孤苦、沮喪、崩潰和絕望讓人唏噓。
大家好,我是1900
我是個孤兒,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在一艘郵輪上(弗吉尼亞號)。 船上的鍋爐工老丹尼,收養了我,撫養我長大。他說是在一架鋼琴上撿到了我。因為我沒有出生證明,也沒有護照,我的童年都是躲在黑暗的底艙。老丹尼從小教育我,除了弗吉尼亞號,外面的一切是壞的。(我默默記在心裡)我在船上學習讀書寫字。船上的醫生,廚師,船上的水手和服務員都是我的老師,他們教給我他們知道的事情。
我八歲的時候,老丹尼在工作中不幸發生意外。我又成了孤兒。在葬禮上我聽到一種美妙的聲音,旁邊的女孩告訴我,那是鋼琴聲。老丹尼死了,只有我自己躲在底艙,孤獨的看著窗外的大海。
船長要把我送去孤兒院。老丹尼告訴過我,孤兒院就是監獄。我於是躲起來,船長找不到我。
我又聽到了鋼琴的聲音,它是如此的美妙,好像是上帝在召喚我過去。我推開門,走出了底艙,去尋找鋼琴的聲音。那天我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也看到了鋼琴。我為此著迷。我每天都來這個大廳聽音樂,聽鋼琴。有一天,我坐到鋼琴前面,學著鋼琴師的樣子開始彈奏。曲子響起,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了。沒有那麼多喧囂,沒有那麼多嘈雜,只有我和鋼琴。很多乘客都尋著琴聲,被吸引到了這裡,他們不知道是誰教會我鋼琴,不知道曲子的名字,只知道我彈的非常好聽。
短短几年我就遭遇了兩次成為孤兒,還好我找到了鋼琴,找到了音樂。對我來說鋼琴就是我的家人,我的父母,鋼琴就是老丹尼。而且再也不會拋棄我。就這樣,我每天和鋼琴生活在一起,技術也越來越高超。我為大堂里的有錢人演奏,為三等艙的工人演奏,終於成為海上的鋼琴師。
那天風很大,船在海上顛簸的厲害,我遇到了麥克斯,他正暈船吐了很多。我邀請他來聽我彈鋼琴,幫他緩解一下痛苦。我們坐下來,打開鋼琴輪鎖,鋼琴隨著海浪的起伏,在大廳里漂移。曲子響起,海浪像穿過了船艙,撲到面前。一個大浪打來,鋼琴撞到了玻璃,破門而出。我們一路飛馳,鋼琴滑過每一個房間,為他們送去我的曲子,緩解痛苦。然後鋼琴撞開了船長了房間,我們被罰去鏟煤塊。麥克斯來自新奧爾良,是個吹號手,我向他描述起我想像中的新奧爾良。聽了我的描述,他根本不相信我竟然沒有去過那個城市。
在大廳里,我先配合樂隊,談了幾首正常的曲子。然後循規蹈矩結束,開始我的個人表演。乘客們聽到我的音樂,都不知不覺跳起了舞。麥克斯問我在彈奏的時候都在想什麼,怎麼可以彈出這麼多優美的曲子。我的思緒像是在旅行,每次都會到達不同的地方。
有的高官為了聽我的曲子,捂著鼻子專門來到骯髒的三等艙來聽我演奏。因為在三等艙,沒有樂隊,沒有約束,完全是我的個人世界,所以常常能聽到我彈更加精彩的曲子。
有個議員邀請我去做世界巡迴演出,我說我只在海上演奏。
人們總問我為什麼,為什麼不下船,為什麼不去成名。人們把時間都浪費在了問為什麼,總是在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方正我認為我不適合做這樣的人。
夜裡,一位義大利的老農夫在拉手風琴,我配合著他跟他合奏了一曲。他說他聽到過海的聲音。海的聲音就像呼喚,告訴你,生命的意義。聽過海的聲音,你就可以改變生活,從頭開始。我很難過,27年我都在海里,卻沒有聽到過海的聲音。
我告訴麥克斯,在船上生活了這麼多年,一波又一波的乘客經過我的生命。我能夠通過人們的言行舉止,知道他們內心在想什麼,他們的過往。每當人們全身心沉浸在我的音樂中,感受心靈凈化的時候,突然有人會大喊「America!!!」然後所有人都會歡呼起來被拉回到現實中。(他們從歐洲移民到物質的美國尋找生活,在船上享受乾淨而簡單的音樂,沒有階級,沒有喧囂。但最後仍舊會回到現實,去美國為物質奮鬥。)只剩下我一個人,獨自待在這空空的船里,等待下一批乘客。
無聊的我經常偷偷溜到廣播室,打開電話本,隨便找一個電話打過去,找人聊天。可是每次都不太順利,無法溝通。
後來傑利來船上找我,要跟我比琴。他是爵士樂的開山鼻祖。他一身白色的高級西裝,舉止優雅端莊。當我跟他握手的時候,他卻忙著自己點煙,笑著看我。我看到他牙齒上襄著一顆鑽石,亮瞎了我的眼。
第一回合,傑利拿了一支點著的煙,放在鋼琴蓋上。然後開始彈琴,他的手好像蝴蝶一樣輕柔。他在新奧爾良的妓院里發跡,嫖客喜歡聽這種曖昧的音樂。演奏結束,他拿起那支煙,煙灰竟然一點也沒有掉落在地上。他的手實在是輕盈,我為他鼓掌,所有的觀眾也給他鼓掌
我走到鋼琴前,想了一下,彈奏了一首簡單的平安頌。(我不想這麼快就打敗他,我想聽聽他彈別的曲子)大家覺得很奇怪,不過也給我掌聲。麥克斯氣死了,他和別人打賭,在我身上壓了一年的薪水。
第二回合,傑利彈了一首抒情的爵士樂,好多人都陶醉了,我甚至感動的哭了起來,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感人的音樂。於是,我回想了一下,我照著回憶彈了一首一摸一樣的曲子。算是平手,大家更加奇怪了。
第三回合,傑利放出狠話,說要讓我屁股尿流。他彈了自己最拿手的爵士樂,他自己都被感動到了。他倒了杯酒,準備慶功。這是他自找的,我也學著他的樣子拿了一支煙,不過沒有點著,放在鋼琴蓋上。然後我開始彈琴,越彈越快,越彈越快,越彈越快,所有觀眾都目瞪口呆,無法呼吸,無法動彈,油畫面般安靜,整個世界都停止了運轉。有個人的雪茄掉到了褲襠里也沒有察覺,有個老太太假髮掉了也不知道,傑利的酒杯拿不住了,掉在了地上。我彈的滿頭大汗,衣服全都濕透了。我拿起那支煙,放到被我彈的發燙的琴鍵上點上了,然後塞到了傑利的嘴裡。這時候觀眾才反應過來,才發現雪茄燒著了褲子,假髮掉到了地上,所有的人都為我歡呼,把我抬起來慶祝。
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演奏什麼,那就是爵士。但我手上的每一曲,都是為了某一個人,某一種情緒而彈。
有人要來給我錄唱片,我對名利沒有什麼興趣,我無聊地彈著。突然窗前出現一個姑娘,她的眼睛是那麼藍,皮膚是那麼白,她在看著我,我心跳加速,曲子也跟著變化,我眼睛一直看著她,就那樣一直看著她,我把我想對她說的話,都彈到了曲子里,直達她離開,曲子結束。曲子里都是我要對她表達的感情。當我聽到留聲機里傳出了,剛剛我彈奏的音樂,我不能接受,我不能讓我的音樂離開我 ,於是我拿回母碟,拒絕出版。
我找到她,卻不敢上前和她說話。我聽到她說她爸爸聽到過海的聲音,我想她就是那個老農夫的女兒吧。晚上我想著她,怎麼也睡不著。我冒險偷偷進了女生宿舍,找到她,我偷偷親了一下還在睡夢中的她。船到達美國,她要下船了,臨走前我終於鼓起勇氣跟她打招呼。我讓她,替我向她父親問好。
第二天我告訴麥克斯,我要下船,因為我想到大陸上聽聽海的聲音。那個農夫告訴我,只要聽過海的聲音,就知道人生該如何度過了。麥克斯笑著說,其實你想要去見他的女兒吧。
我跟船長再見,跟麥克斯再見,跟船上的工作人員再見,所有的人都來為我送行了。我穿上麥克斯送我的羊毛大衣,拿著我的行李箱,走下樓梯。
在樓梯上,我看著眼前的高樓大廈,我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了腳步,停在樓梯的中間。我取下帽子,扔到了海里,轉身,我又回到了船上。
我需要看見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有終,有88個鍵,並不是無限的。在有限鍵盤上可以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我應付得來……走下樓梯,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窮無盡。這個鍵盤太大,這不是為凡人準備的,這是上帝的鍵盤。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只是街道,就已經好幾千條,上了岸,該走哪條。找一個女人,住一個房子,買一塊地,看一個景,選一種死亡方式……太多選擇,太過複雜。思前想後,精神都要崩潰。我生於船,長於船,世界千變萬化,這艘船每次只載客兩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範圍不會超出船頭與船尾之間。我只學會了在這裡生活。
對我來說,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個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線,是一首我不會彈的曲子,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自己不能掌控的世界生活。反正,那個世界也沒人知道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裡,你屬於少數。朋友,我不下船了。
有一天,這個船完成了他的使命,要被炸掉了。我選擇留在船上,和我的船一起死去,因為我是這裡的國王。
你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突然這個國家要被毀滅了,你會選擇跟著自己的國家毀滅,還是逃到其他國家?一定有人會逃到其他的國家,但我選擇死在自己的國家。。。。。
謝謝你的聆聽,如果我說的話,對你有點幫助,那就是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下次再見。
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看看我寫的其他電影。
最新出爐:電影《教父》好在哪裡? - 知乎
船就是他的世界
他一生沒有下過船
外面的世界對他來講是太陌生而又不可控的因素
「 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你看到那數不清的街道嗎?如何只選擇其中一條去走?你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盡頭。一想到這個,難道不會害怕、不會崩潰嗎?」
琴上那88個鍵就是他的一切
他的整個人生都在船上經歷
技法純熟,倍受讚譽
人們慕名前來觀賞他的表演
他給船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相互依存
鋼琴的鍵有始有終
船的甲板有始有終
他可以用有限的鍵盤奏出無限的樂曲
他可以駕馭這種「有限」
在這裡,他就是他。
船成就了他
他也再不能離開船
對船的依戀甚至大過愛情的火花和對生命的渴求
我不認為這是悲劇
一個人遂自己的願消失在巔峰
可喜可賀
托納多雷拍了那麼多電影歸根結底其實只是一部電影: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回憶永存,往昔不再。
為何 楚門的世界 沒有留下
作者:追劇喵
鏈接:「海上鋼琴師」:當命運交響遇上追心的禮讚……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毫無疑問,影片中的鋼琴師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之王,可以靠灌唱片賺取無數名利,但他同樣藐視規則,拒絕上岸。只因看不見世界的盡頭,害怕對陸地不可控的恐懼淹沒了對音樂的掌控,因此,他寧願選擇犧牲愛情甚至生命。
看到知乎不少人問「為什麼1900最後沒有下船」「如果下了船結局還會是悲劇嗎」,首先毒毒不認為他始終被禁錮,更否認這是個悲劇,畢竟男主心靈上的自由是任何人都無法給予甚至很難得到的。
影片從開頭就通過船上人看到自由女神像後兩眼放光,來表達那個時代人們對自由的無限嚮往,但陸地上的生活真能讓人如願以償的感受到自由嗎。看看上岸後的邁克斯,他的生活的確像男主說的一樣充滿未知與不如意,甚至會為了生計用低廉的價格賣掉心愛的小號。
如此看來,追求心靈自由的鋼琴師,即使肉身終究禁錮在船上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至少他在海上可以不用為了迎合所謂的投資方口味而將音樂固化,可以發自內心做出並不符合受眾需求的音樂,更可以在有生之年享受陸地上沒有的自由。
在如今宣揚自由的年代裡,我們有著言論、婚姻、情感等各種自由的空間。然而,卻仍舊被冠有不同的名號和身份,會為了生計選擇符合市場口味的專業,會為了升職加薪不斷地考證書評職稱,會為了需求寫一些言不由衷的話語,很難達到鋼琴師的心靈自由。
如果可以,就算一生被錮船上,卻能隨心演奏自己的88個鍵,又未嘗不可呢?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專註於各式影片毒辣點評
關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從心理學的角度,引入埃里克森的一個概念:自我同一性,即一個人對自己是誰,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等的認識。自我同一性建立好了,才能順利處理親密與孤獨的關係。而1900從出生開始,有限的資源讓他對自我的定位並不清晰,他的一生都與鋼琴和船聯繫再一起,不可割裂。所以,他無法拋棄自己的一部分,包括追求愛情以及炸船。
常常,你可以聽到一個北京人說,「我們」的故宮、國貿、天安門怎樣怎樣,聽到一個上海人說,「我們」的東方之珠、新天地、外灘怎樣怎樣,或者另一個城市的人自豪的講起「我們」的那麼廣闊的空間,彷彿一個城市都是他的世界。
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捨不得在國貿的商場買一件衣服,捨不得在新天地吃一頓有品味的飯,在故宮、外灘也只是照照相,向親朋證明到過這些地方。而我們真實生活的空間還是那些正付著按揭的小屋、那快要被拆遷的衚衕、弄堂。
在這點上,我們或許沒有《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看的更加清楚,他一生生活在郵輪上,他不願離開一個讓他感到安定自由、無憂無慮的空間,他永遠沒有踏上陸地,開啟他的「遠大前程」,在我們看來,他是自閉的,但是,他也是最清醒的,在最後無比絢爛的死亡中,他走的孤獨而坦然。
?
1900來到這個世界就顯得孤獨,被輕生父母遺棄於郵輪,幸運的是被豪放而粗魯的鍋爐工丹尼收養,並給他起了個長而古怪的名字。
?
於是,1900在這艘郵輪的傳奇故事開始了,他漸漸開始長大,漸漸開始觀察外面的世界,終於,一種叫音樂的東西觸動了他的心弦,一位叫鋼琴的淑女成為他的戀人。
關於他究竟從哪裡學會了鋼琴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幾年內兩度成為孤兒的他終於獲得了他一生不會拋棄,也不會拋棄於他的音樂。
?
此後,他伴隨著郵輪在世界遊歷,他在頭等艙以調皮的表演施展著才華,在下等艙他以更天才的表演施放著能量,期間有外界的誘惑,有外界的挑釁,他都在一陣陣短暫的波瀾後重新紮根於他生長的這艘郵輪,哪怕一段隱約萌發的愛情也只是讓他心潮更澎湃了些,掙扎更劇烈了些,他還是愛那船,還是愛那台鋼琴,或者更準確的說他還是對上岸後的世界感到恐懼。
?
在我們看來,1900是孤僻的,是自閉的,是需要「治療」的,就如他的好友邁克斯所做的一樣,一再勸說他去廣闊天地,或許在邁克斯眼中,在幫他灌制唱片的商人眼中,他們都是在幫助1900,都是在治療一顆孤獨的靈魂。
?
1900似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宅男,只是他的宅子顯得更大些,但是大不過岸上的世界,或許其實他的宅子更小,只是鋼琴上的88個琴鍵,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而滿足。
正如影片最後,他對邁克斯所說,
「你知道琴上88個鍵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琴鍵是有限的,但你是無限的,在這些鍵上所能創造出來的音樂,那才是無限的,這個我喜歡,也是我願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擺在我面前的琴鍵有成千上萬,永遠也數不完的琴鍵」,
「而在這個無限大的鍵盤上,你根本就無法去演奏」,
「天呢,你沒有看見那些街道嗎?有上千條!你怎麼去選擇那一個?」。
這幾句話充滿了哲理,我認為原著作者巴里科和電影導演托納多雷講述這樣一個夢幻的故事,不僅僅是為了製造一種很「文藝」的調調,而是闡述某種人生哲理。
?
實際上,和1900對無限的恐懼相反,現代人正是在追逐著無限。
我們貪大,貪全,貪廣,房子要住大的,哪怕被每月的房貸壓的生活質量下降;
交際圈要交廣些,哪怕每天疲於奔命於並不讓自己愉快的應酬;
旅遊要走遍世界,哪怕其實只是疲憊的趕著在一個又一個景點的人群中拍照;
炒股也有「不漲到翻倍不痛快」,哪怕每天被指數折磨的大喜大悲。
還是看看這個「宅男」1900,反觀自己,其實我們都是宅男,我們都是在自己營造的世界裡生活,我們總有個無形或有形的圈子,但是似乎「開疆擴土」是人的本能,我們總是希望這個世界更大些,更廣些。
其實,並不是因為你走遍了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你的世界便擴展到了整個城市,哪怕真的這樣,你也只是有了個城市這樣一個更大的宅子。
所以,1900不貪求太多,他一生都在一艘船上生活,這是有限的;但是他一生都有音樂相伴快樂的生活,這是無限的,快樂而自在的生活才是無限的。正如我們拚命拓展的交際網永遠是有限的,但是和其中幾個真正的知己在一起的快樂才是無限的。
?
1900在郵輪上有自己的快樂,也伴隨著一些悲傷,但是,快樂從來不是僅僅以空間的廣度來評判的。
1900選擇在一個相對狹小的世界裡精心構築他的世界,安逸而愉快。而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小小的快樂永遠是「有病」的。
就如我們如果看到一個人沉溺於數學而廢寢忘食,會認為他是一個科學怪人,為他隨時可能的英年早逝而悲哀;
如果看到一個人長期執著的在農村搞什麼社會試驗而履受挫折,會認為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為他幹些「不實際」的事情而悲哀。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總是很自戀,常常看到他人沉浸於一些比較「獨特」的事物而不問世事而感到「悲哀」,而對他們表示不解和「同情」,特別當這些人甚至為之折壽或是如1900那樣「找死」後,更是如此。
?
其實,生活方式本來沒有定義,1900在一艘船上就活的那麼滋潤,一些人一天到晚在屋子裡悶頭看武俠小說、漫畫書就那麼快活,我們這些號稱精神健康,性格樂觀的人卻常常無名的不停嘮叨「真鬱悶」,這時的我們是不是會突然感到一絲沮喪,而對宅男們有些羨慕,同時意識到,其實我們都不過是在自己的世界裡有喜有樂的宅男。
原文http://mp.weixin.qq.com/s/ZykqaWRMAhbhFB1lXvONVg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很簡單地概括1900的一生: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
沒錯,他一生都在海上漂泊,未曾離岸下地一次。
載客2000人的油輪是他所及的最大範圍,手下的88個黑白鍵卻可以流淌出無限的路途。
他擁有藝術家的天分和詩人的孤獨。
他風度翩翩,他氣度非凡,他不染世俗,他也不諳世事。
可他剔透的眼睛,聰慧的頭腦看得清楚很多事情。
他不言語,思考和鋼琴曲一起蔓延,伸向這個廣闊的世界。
誰也不清楚他的思想,那份深刻濃郁的情緒,躲在大海深處,隨之起伏。
這個叫1900的男子,這個一生堅持著並很好的保持著自我的傳奇人物。
他的靈魂與大海為伴。
他的孤獨深藏在大海深處。
他是世界上的另一些理想中的我們。
他是為了我們的夢想而犧牲的、那些在世俗中被打磨掉的稜角。
可望而不可即。
1900一生只錄過一張唱片,那張唱片剛錄完就被他搶走了。
他理所當然地說,
1900一生只有一次想下船。是因為他僅有的一次愛情。
他甚至連講話都緊張得口齒不清。
女孩在擁擠的人群中大聲告訴他自己家的地址。
他慌亂中對女孩說,
他笨拙地將手中的唱片遞向女孩。
人潮洶湧,將女孩擠遠。
他站在船上,望著女孩漸漸消失的背影,沮喪地嘆口氣。
唱片被他掰碎,扔進垃圾桶。
後來的一天,他告訴他唯一的朋友Max,自己要下船。
Max問,你終於想下船了?為什麼要下船?
1900說,為了聽海的聲音。
但當他真的站在浮梯上時,他望著面前巨大的城市,他停下了。
他將頭上的帽子順手扔進水裡,然後抖了抖衣服,輕鬆地返回船上。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託!拜託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
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後我就要下船去。
放心!完全沒問題!
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
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
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
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當影片的最後,1900將他的所思所想全部告訴Max時,我突然特別理解這個一生都在海上的鋼琴師。
他穿著船上宴會時華美整潔的套裝坐在那搜堆滿炸藥的廢船上,神色安靜地看著他的朋友。
「拿一部鋼琴來說,從琴鍵開始,又結束。
你知道鋼琴只有88個鍵,隨便什麼琴都沒差。
它們不是無限的。你才是無限的,在琴鍵上製作出的音樂是無限的。
我喜歡這樣,我活的慣。」
「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後扔給我一架有百萬琴鍵的鋼琴,
百萬千萬的沒有盡頭的琴鍵,那是事實,Max,它們沒有盡頭。
那鍵盤是無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鍵是無限的,那麼在那架琴上就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
你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鋼琴。」
他只是娓娓道來,但是巨大的壓抑情緒卻在一瞬間得到釋放,像一場劇烈的海嘯。
Max捂著臉開始流淚,他知道他的朋友不屬於陸地,不屬於這個世界。
可他又不懂為什麼1900不能下船好好生活,他也不想懂。
因為他和所有陸地上的人一樣,都是普通人,被世俗打磨過的人。
「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
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里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
這裡也有慾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
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我已經習慣這麼生活。 」
「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
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
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
反正沒人記得我存在過,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裡的人。
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
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他真的實現了,這個童話般殘酷的美麗尾聲。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
他依舊美麗的手指在虛構的琴鍵上輕輕彈起自己即興創作的卻連名字也沒有的曲子。
表情很陶醉,嘴角的笑容仍如當初般明凈。
然後,船在海面上爆炸。
就像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
being-torwards-death.
向死而生。
1900就是向死而生的人。
我到天堂,上帝問我,你是誰。
我說,我也不知道,我不屬於陸地,我出生在海上,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海。
上帝問,那你怎麼死的?沉船了?
我說,不不,我是被炸死的,你瞧我的左臂已經被炸沒了。
上帝說,啊,真不巧,我們倉庫里只剩下兩條右臂了,你能不能湊活一下?
我聳聳肩,行啊,兩條右臂總比沒有得好。
海上鋼琴師。一生與海為伴的音樂。
總覺得1900這個人是不存在的,他只出現在胖子小號手的腦海里。
代表著不受傳統束縛的內心。
代表著對人生的感悟,對愛情的感悟。
代表著一去不復返的美好時光。
一個近乎偏執的小歸宿,一切早已註定。不是什麼God而是你的一生從你出生到你遇見的一切造就了你。
做出我們看起來很簡單的一步,可能是別人一輩子也無法逾越的溝壑。
堅守自己的偏執與高貴,有自己的世界與意義應該是本片表達的第一層意思。
不屑於和新世紀的一切,盲目追求的大眾去爭論做出真正的音樂,拋開那些他們的規則(就像劇中1990說:Fuck the regulations),這應該是另一層。
最後一層就是當時的世界重心從歐洲開始轉向美國,男主高貴典雅代表著歐洲貴族文化而爵士樂的創始人被代表為美國的新興工業文明,經過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就如同那艘破舊的弗吉尼亞號郵輪一樣不堪,最後男主同他的那些意義一起在船上被炸成粉碎。
劇中著重描寫了他唯一的朋友以講故事的方式搜尋他的下落,還有一段短暫的但改變了他軌跡的女孩,由於劇中拍的過於細膩與感人就不贅述了!
對於他來說,大家的陸地就是他的海洋。他一生在海上度過,對於想到在陸地上過完一生他無法逾越!
他就是怕。
和你下定決心表白一個女孩一樣,憋紅了臉,最後還是沒說出那三個字來。
你看他有多慫,穿著大衣那麼帥那麼冷酷,就是不敢上去跟人女孩說話,傻傻地站在雨裡面,一臉柔情地看著女孩。而且還偷偷跑到女孩床邊吻人家。吻完就跑,跑得屁顛屁顛。
不是慫是什麼?
下船就和表白女孩一樣。做出這種決定後帶來的不確定性讓他望而卻步舉棋不定。
我下去住哪?去哪吃飯?沒錢咋辦?我還這麼慫,彈鋼琴沒人要咋辦?以後還得結婚,怎麼去找那個女孩?還坐船?沒坐過汽車誒,汽車門怎麼開?不會開門就丟人丟大了。啊我好慫怎麼想這麼多!干他娘的,不管了。
啊啊啊我做不到啊,萬一被拐賣了怎麼辦?
還是不下去了。
但是我該怎麼和max解釋一下?都答應人要下去了。得找個好點的委婉點的理由。
嗯,親愛的max,不是我不下去你看那外面的世界,就和鋼琴一樣,琴鍵太多,我駕馭不了。
然後max還一臉悲痛地眼球震顫,居然相信了這小子的鬼話。
說真的,從他追姑娘的惡劣手段來看,他根本就是一個有才華而低情商的小男孩。遇事優柔寡斷,怕前怕後,有賊心沒賊膽,敢親人家姑娘就是不敢站出來承認,裝逼也只限於主場吊打鑽石牙爵士黑大哥,你不信讓他下船試試,準保慫的要死。
我就這樣在內心鞭笞了他很長時間,並不屑地連看了三遍電影,臉上老淚縱橫。
我不喜歡英雄,我就喜歡看這種有才華膽特小的慫逼。因為我感同身受,那種慫的感覺,真的真的很像很像,我慫過,所以我知道。
我罵他不爭氣的時候,忽然想哭。我也想罵自己,多棒的姑娘,多棒的世界,紅果果地擺在你眼前等你伸手。
你就是他媽不敢拿。
在搖晃的船艙裡面彈鋼琴,這算什麼勇敢,這叫窩裡橫,叫裝逼只給朋友看。躺在煤堆上面意淫未來,這也不叫浪漫,叫跳浪,不敢付諸行動的暢想都是耍流氓。
然而最令我心塞的一點是這小子居然是個鋼琴天才還長得帥。合著我是一點沒占著。不僅沒才華,還慫。
/微笑
世界上最沒用的就是對自己浪漫的人了。
嗯,肯定是的。因為他怕啊。
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
電影里已經很明確的給了我們答案。(多圖慎入)
回到電影
1900下船
整幕戲1900並沒有表現出一絲喜悅期望只是很淡的和大家擁抱,腳步也顯得很沉重。接下來他停住了
他真的忘了為何要下船嗎?請看1900
到這時你在看1900電影先給了一個1900背影,我們好像也被帶著和1900一樣在看著這個陌生的世界。在看錶情特寫,臉上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奇怪?是失望?是害怕?鏡頭推向城市,換鏡側拍,1900就是在這樣的選擇境地。再看
表情變成了什麼?1900脫下帽子好像再向這個世界致敬,一臉釋然的笑。他把帽子飛出去,看著帽子落到水面,臉上又變的好像再後悔什麼。一聳肩,1900回去。
估計要不耐煩了,不要著急
Max上船找他,1900不下船的原因緩緩敘來
因為1900是個膽小又勇敢的人。
關於未知,有多恐懼
在看片的過程中,我的內心一直對1900呼喊,你為什麼不下船,為什麼,為什麼?我試圖理解,船、海洋、鋼琴對1900的意義,可還是不明白為什麼不下船。若說1900對名利金錢無感,可有那麼一個女孩已讓他心動,為什麼不踏出那一步?
影片的最後,1900和胖子的對話,我懂了,也理解了,也有感觸,每個人都如1900,有些束縛與局限,永遠衝破不了。因為恐懼,因為未知。88個琴鍵,由琴鍵始,由琴鍵終,有限的琴鍵無限的音樂。在船上生,在船上亡,熟悉所熟悉的,抗拒未知的陌生。1900在下船的樓梯上看到什麼?那一片茫茫的無邊無際的陸地,看不到盡頭。他下不去,他不知道下去的生活是怎麼樣,看不見的未來寧可不要。
同你同我,不都一樣。有多少人有勇氣改變現有的一切,有多少人面對未知的未來不會猶豫彷徨。恐懼源於未知,熟悉讓人安穩。船或許只是一種意義,一種你最初就熟悉的環境。
1900最終沒有下船。
你下船了嗎?
因為導演叫他回去……
-_-||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果然是這樣。我們總是用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去解釋並未經歷的經歷,這一刻和下一秒就可以變得面目全非。故事終究是個故事,我們能用故事來看見自己,這樣就最好。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