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真正用意是什麼?
按照常理,李廣這種既沒有封侯也沒有建立不世戰功的人,是根本沒有資格,進入列傳的。很多年前,我讀司馬遷,史記裡面的李廣列傳。我感到非常不理解。因為司馬遷,並沒有寫出李廣是如何的神勇,如何戰功赫赫?恰恰相反,我們看到了一個,私心很重,睚眥必報。不識大局。一事無成的李廣。有人認為它是故意用來噁心漢武帝,或者收受了李家的好處?但是我以為這些理由都不能成立。而是有別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李家世代為將,雖然官職從未做到頂,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力是有的。
李廣在七國之亂時即已揚名,他經歷了文景時戰略保守收縮時期、武帝時對匈奴大規模戰爭時期,並一直在邊地擔任郡守或戰時的將領。他出身六郡良家子,征戰一生,幾經起伏,最終在漠北之戰時自殺而死,他的經歷是當時無數兵士的縮影。這是個在漢武朝不可或缺但實際並沒有受到皇帝足夠重視和封賞的群體,正是因為這一點,司馬遷才會對他抱有很大的崇敬以及同情。
此外,李廣一家和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另一支軍事力量有長時間的深刻的恩怨糾纏。他的悲劇有時代的因素,也和他們這個群體自身的缺陷,即政治素養的缺乏、大局觀有欠缺等等有關。司馬遷本人和李家的關係是很好的。太史公為李廣立傳,文中有體現他個人偏好愛恨的地方,但是從客觀上來說《李廣傳》是《史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太史公在《史記》的卷次編排上是下了功夫的。《史記》卷一〇八《韓長孺列傳》、一〇九《李將軍列傳》、一一〇《匈奴列傳》、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列傳》是應該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部分拿出來看的,從韓安國的保守反戰、李廣的不斷應戰,到徹底了解匈奴勢力,乃至衛霍的主動出擊,讀者可以系統完整地了解到漢匈之間波瀾壯闊的戰爭歷史。從前後來看,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傳》是漢武帝早年以儒術進行政治改革和外戚鬥爭的描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則是公孫弘、主父偃在朝廷對開邊事業的進一步堆動及應對。《李將軍列傳》是漢武朝早期到中期歷史序列中不能缺少的一環。
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作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很多人都會感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包括「仰慕」李廣「勇猛仁愛」的司馬遷,而題主角度看的是覺得李廣的功績根本不夠單獨列傳的資格。
的確,單單以功績而言,在漢武帝時期他根本不足以到封侯的程度——也的確如題主眼裡不該單獨列傳。
但一個人在當時的影響,卻不僅僅是功績而言。
李廣出身高,屬於上層人士,大儒待見群體,司馬遷仰慕之人,司馬遷會偏愛李廣可見一斑。
以及李廣是貫穿三朝的人物,從孝文帝十四年 匈奴入關從軍擊胡,為漢中郎, 孝景初立騎郎將、 驍騎都尉,多次徙官戍邊太守,武帝初時與程不識以太守將軍屯邊,雖然之後武帝多次出擊匈奴他都是「運氣不好」無功而返,但他的傳記確是可以窺探漢與匈奴之間戰爭的關鍵線索。
=========
以及,我沒有撕的意思,我只是反對【漢武帝不重視李廣】的說法,漢武帝並沒有不重用李廣。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
景帝死,漢武帝立,左右人【以為李廣是名將】,所以漢武帝以李廣【郡太守為未央衛尉】
未央衛尉,看《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
【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屬官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賁三令丞。衛士三丞。又諸屯衛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焉。長樂、建章、甘泉衛尉皆掌其宮,職略同,不常置。】
漢九年(前198年),未央宮基本建成,開始成為主要宮殿 ,而李廣這時候是未央衛尉。
之後講講漢武帝時期和匈奴的對戰,自元光二年的馬邑之戰始發,至征和三年發起最後一次燕然山遠征,四十餘年之間,武帝幾乎傾全國之力,發動了對匈奴的十五次遠征。 這裡單單說武帝時期,李廣活著的時候——
元光二年,武帝開始籌劃對匈奴之戰。
元光三年,武帝命朝臣議漢匈關係。朝中有和、戰兩派。大行五恢是積極的主戰派,提出設計誘匈奴入塞,漢軍伏擊的戰略方針。武帝採納,王恢遂安排馬邑(今山西大同)商人聶翁壹走私貨物赴匈奴。
漢馬邑下人聶翁壹奸關出物,與匈奴交,佯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
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護四將軍以伏單于。單于既入漢塞,來至馬邑百餘里,見畜布野,而無牧者,怪之。乃攻障,捕尉史。【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
單于大驚,乃引兵還。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漢以恢本造兵謀而不進,斬恢。
自此,匈奴絕和親,攻盜路塞,往往入盜漢邊,不可勝數。
來看這次李廣的記載
【後,漢以馬邑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
李廣為驍騎將軍,參與了這次戰役,只是這次沒有圍爐匈奴成功。
之後的雁門之戰,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派出四路漢軍出擊。
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迎擊匈奴。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
李將軍列傳: 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卧廣。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李廣是四路軍隊的其中之一, 根據記載,司馬遷寫的該是李廣遇到匈奴主力一般,情形該是李廣的軍隊遭優勢敵軍圍殲,連李廣本人也被生擒。此役有個細節容易被忽視――李廣所部【所失亡多】。「失」在「亡」之前,說明被打散的人比戰死的人多。
補充下 《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李廣被俘後乘機逃脫,南行數十里【得其餘軍】 。以及,李廣遇到匈奴主力的情況下,我還想強調下李廣葬送1萬軍隊的事實。
根據信息,看觀自理,本文重點還是武帝到底有沒有不重視李廣。
元朔五年 (前124年)衛青率六將軍十餘萬出朔方、高闕, 斬首虜萬五千,俘裨小王十餘人 。
其後漢軍在朔方駐守。
元朔六年 (前123年) 春,衛青率十餘萬出定襄,夏再出定襄, 前後斬首虜萬九千餘。霍去病率輕率八百騎從衛青出征,斬首虜二千二十八,封冠軍侯。
李將軍列傳寫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偏偏李廣無功, 究其原因,據記載是這樣:李廣時任「後將軍」。
右北平之戰
李廣當了兩年的平民,逢鎮守右北平的韓安國去世,李廣得以東山再起,出任右北平太守。
《李將軍列傳》【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此戰結合《 衛將軍驃騎列傳》的記載
《 衛將軍驃騎列傳》【其夏,驃騎將軍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異道;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異道:皆擊匈奴。郎中令將四千騎先至,博望侯將萬騎在後至。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郎中令,郎中令與戰二日,死者過半,所殺亦過當。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博望侯坐行留,當斬,贖為庶人。而驃騎將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令霍去病率兵再次進擊河西。作為配合,張騫率軍1萬、李廣率軍4千自右北平出擊,以牽制匈奴左部。
看霍去病,他和合騎侯敖「異道」,不過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斬獲不少,此戰益封去病五千戶;趙破奴封千五百戶,為從驃侯;高不識以千一百戶封不識為宜冠侯……
李廣這隊伍對戰過程大致是這樣的:李廣和張騫分道了,李廣所部先遭遇匈奴左賢王數萬大軍(太史公筆)。李廣揮軍力戰,儘管殺傷相當數量之敵,第二天張騫來了,兩人再一道被匈奴打,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僅以身免。
結果,李廣功過相抵,無賞無罰。倒霉的張騫,他因未能如期與李廣會師,由博望侯貶為庶民。 軍出北地……
之後【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
武帝不允許李廣參與此次戰役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在這之前,漢武帝已經給過李廣至少四次機會——馬邑之謀、雁門之戰、漠南之戰、右北平之戰,但李廣兩次無功,兩次戰敗。就算未戰,除了那做了兩年平民的時間,李廣都是身居高位。
李廣多次懇求,武帝終於答應 【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最後結局呢?
李廣失道,在衛青 【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之時,【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自殺。
李廣一生的悲劇實在怨不得別人,更不是武帝不重視他。士人重名,而我們現在看歷史,看的是更多的是實力,是真正的品格和功績。
廣有匹夫之勇,屢涉險射虎,乃至隻身數騎遊獵,為匈奴所虜,後雖得脫,但此不穩重者不可為將,況封侯耶?
召而殺守城尉,狹不可以大任。
駐軍不煩,斥侯遠邊,無書簿軍令之勞,不可效之,此散漫亦不可治大軍。
太史公述李將軍及陵,文過史,譽過也。
司馬遷贊之 是因為李將軍難封 而太史公自己也因為李陵事件受辱 所以表達的是自己的不滿…
我來回答一下吧,上面的這些回答全部都是嚴重的錯誤。尤其是那個又長又臭的。歷史的真相是,在李廣死以後,他在匈奴人那裡已經變成了神。因為匈奴的民族性格就是喜歡這樣的。所以當時匈奴單于要李陵做他的女婿,實際上是高攀了,現在的遺傳學研究,在亞歐草原,有一種廣泛而低頻的F444。有人認為這個就是李廣基因,但對於匈奴人的輿論攻勢,當時作為漢朝官方輿論的,重要主持者。司馬遷有責任還原這個人的真相。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
※如何客觀評價金日成?
※如何在盡量客觀的前提下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
※如何評價孫武以及《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