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昆德拉所定義的「媚俗 (kitsch)」?
我是個高三學生,高一時看了昆德拉的這本書,這本書真的可以說改變了我的思想,但是同時,在明白媚俗成其為媚俗之後,不難發現這個社會充滿著「刻奇」,「心靈王國的專制「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愈加突出。我看到類似場景都會感到噁心,然後與別人保持一定距離,我不知道這是成長的必然還是因為媚俗觀念的影響。但我有些害怕他會影響我未來的社交等等,所以真的很想問問,在明白了這一觀念之後,怎樣適應社會上的媚俗。
你為什麼要面對它?
在我看來,「面對(tackle or respond to)媚俗」本身就是一種媚俗。
「擯棄媚俗」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變成一種新的媚俗。
我把媚俗看成一種人之常情。
想想自己的至親好友都有可能有媚俗的情緒,我就一點不覺得這有什麼可「面對」的。
是的,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是個鄙視媚俗的小憤青。在那更久以前,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也干過所謂這種媚俗的事情。
我們誰也不免疫。
看清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比看清別人要有意義地多。首先,糾正一下關於米蘭·昆德拉的「
Kitsch」的解釋。
雖然評論區里已經有人指出來,我仍然系統地搬過來。
Kitsch這個詞80年代末中國讀者在昆德拉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已經遇到過。但是這本書中文譯者將它的意思譯反了,譯成了「媚俗」,即討好別人的意思,而這個詞更準確的意思是「自媚」,即討好自己、迎合自己。一般現在學界譯為「刻奇」,這個音譯出於無奈,但是總比譯反掉了好一些。
以下是含義的層層遞進:
一、自我感動及感傷;
二、難以拒絕的自我感動和感傷;
三、與別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動與感傷;
四、因為意識到與別人一道,感傷變得越發加倍;
五、滔滔不絕的洶湧感傷最終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體驗感傷也就是體驗崇高;
六、這種崇高是虛假的,附加含義大過實際含義;
七、當賦予感傷崇高的意義之後,容不得別人不被感動與感傷。誰要是不加入這個感傷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測。
八、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種自我愚弄。
這個層層推進的意思,是從昆德拉點點滴滴的說法中總結出來的——「靈魂的虛腫症」、「一個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鏡面前,帶著激動的滿足看待自己」、 「將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把它喬裝起來,甚至連自己都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淚」、「傻瓜的俗套邏輯」 、「極權國家發展了這種Kitsch,因為這些國家不能容忍個人主義、懷疑和嘲笑……」
昆德拉自己舉的一個例子是這樣的,雖然我沒有把握這是否適合我們讀者的理解力,但還是照錄如此:
當看見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兩行「前後緊密相連」的熱淚:第一行是說:看見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說,和所有的人類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們所感動,多好啊。昆德拉接著強調:「第二種眼淚使Kitsch更加Kitsch」(《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不揣冒昧的理解是:一個人為此流出的第一行眼淚,不僅是因為眼前的景象,而是因為自己被這景象而感動。從這種感動中,他覺出自己原來是一個良心未泯的人。他一邊流淚一邊對自己說:你看我仍然是個好人啊,我的內心仍然是有感情的,有人曾經說過我內心冷漠或者缺乏人性,那統統都是鬼話。
第二行眼淚使得這個人更加昂首挺胸起來:他原來不僅是孤立無援的一個人,當他洶湧的淚水與別人流在一處時,他體驗到了自己是人類成員的那種感覺,他加入了眾人的行列並且感到被接納,他不僅重新找回了安全感,而且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閃閃發光,正在走向光明和出路。
因此,Kitsch始終伴隨著一種虛幻的性質,是一個人藉此擺脫對於自己評價不高。昆德拉的這個例子需要進一步修正的是,Kitsch更多產生於悲苦的對象,而不是幸福的對象,因為一個原本悲苦的心情,它更需要別人的悲苦來養活,側身於別人的悲苦當中,比分享別人的幸福,痛感要來得強烈。
接下來,談談刻奇,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媚俗這件事。
也許是受排名第一的蔣老師的影響,很多答案大多圍繞如何克服媚俗而展開。但是,各位,題主已經說了:「我看到類似場景都會感到噁心,然後與別人保持一定距離」。可見,這位勇氣可嘉、不怕孤獨、堅厚踏實又有器物之心的高三黨好少年已經在克服媚俗的路上甩開了膀子踏出了第一步。題主的問的是怎樣適應社會上的媚俗好么。
我的答案很簡單,你無須適應。
這大好花花世界,鳥獸蟲魚,林林總總。人群中一定會有跟你相仿的那一類。你怎麼知道在你對面教室最後一排靠窗位子的那個馬尾妹子不是整天跟你一樣對這俗不可耐的社會深惡痛絕呢?至於「但我有些害怕它會影響我未來的社交等等」,這樣的杞人憂天,大可不必。我想你還沒有死板笨拙到僅僅價值觀、習好不同便無法與人對話、社交的地步。都是苦逼的高三雞血黨,整天摩肩擦踵在學校里磕磕絆絆,一起罵罵老師鞭笞一下殘酷的高考制度不過分吧?而在你伸手可及的未來里,在你要消耗四年青春的校園,逃課喝酒吹牛打球看妹子哪樣你不找個人一起干?
當然,如果你已經把世人甩了太遠,進化到了媚俗二字一入腦就胃液翻滾、口吐白沫的地步,所有社交活動你都可以自動屏蔽。然後,趁著青春正值,專心讀書。好好做你應該做的事情,起碼不至於荒廢了光陰在反媚俗這件事上。
因為將來經歷更多一點,時間更久一點,終會嘲笑自己今天荷爾蒙旺盛地為這個問題焦慮。
啊哈,感謝這個問題,驅使我重溫了一遍《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我想從文本出發做簡單的分析,先搞清楚kitsch之於昆德拉的種種,再談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它。
首先,kitsch是什麼?昆德拉在原文中有這些詮釋:
對生命的絕對認同、把糞便否定、每個人都視糞便為不存在的世界稱為美學的理想,這一美學理想被稱之為kitsch(刻奇)。……媚俗是把人類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視野之外。……媚俗,是存在與遺忘之間的中轉站。
談刻奇必然無法避開那個「看見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的例子。對於這個例子其他回答中有很精彩的闡述。我想強調大家容易忽視的那句——
只有第二滴眼淚才使媚俗成為媚俗。
也就是說,刻奇的本質是具有欺騙性的。不難看出,由「跟全人類一起被感動」到「真美啊」的感嘆之間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是矛盾的,更是脆弱的。它不堪一擊。(昆德拉曾說:「極權媚俗的真正對手就是愛發問的人。」我想這完全可以拓展到所有類型的刻奇上。刻奇本身不可調和的矛盾決定了它的脆弱性。剝離自我欺騙式的「謊言」我們方能看到「真相」,即「問題就像裁開裝飾畫布的刀讓人看到隱藏其後的東西」。)可它的過渡卻是如此和諧,極致的炫目。所以,刻奇就是一種無視與欺騙,「無視生命中矛盾和脆弱的一切」。
「第二滴眼淚」的本質就是一種美學意義上的「升華」。而要實現升華的目的,「只能通過貶謫存在的東西,以有益於應該存在的東西」。這正是牧歌之態度強調的。通俗點兒說,刻奇是種自我救贖,通過對某些事物的摒棄與忽視,從而達到豐富生命意義的目的。
人類的博愛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礎上。
「博愛」這個詞,融匯在許多領域的價值觀中。耶穌是博愛的,他寬恕世人:「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救世主的角度,人類的種種行為意義甚微。這不禁讓我們思考——人類追求的終極是什麼?我們的行為有何意義?答案是模糊的。而刻奇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的行為找尋到了意義——為人類所共有的情感得到發現,我們的生命意義得到認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認可近似於一種目光,即昆德拉談到的「我們需要目光投向我們的生命」。那幾種情況對應不同的人,所以流淚這一行為的動機具體到個體分析也就變得困難。我這樣妄自猜測,在這種刻奇的基礎上,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虛無、只存在於臆想中的目光。這種目光來自「人類」這一朦朧卻能夠產生認同感的集體,來自「良知」這種難以分辨的生命信仰,來自虛假的「善心」。)
也正因為是「第二滴眼淚」,就類似於微表情中超過一秒鐘的驚訝一樣,是複雜的也是單薄的。我不想臧否是非,因為這太假清高。我承認我時常會被刻奇所蠱惑。大家不遺餘力地批判刻奇,恨不得跟它撇清關係、劃清界限,我倒覺得——刻奇讓我們渺小的生命更有種意義感。同時,這也是一種融入世界的方式。但是不代表說,我認可刻奇的價值,就意味著我會心甘情願被它驅動。通過哭泣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無可厚非,覺得噁心也無可厚非,但倘若口誅筆伐,與刻奇宣戰,便是另一種刻奇了。
昆德拉小說中塑造的幾個人物,個性突出鮮明。我們不僅要看到弗蘭茨的刻奇,不僅要看到政治運動、遊行和極權主義的刻奇,更要看到宣布與「我的敵人不是共產主義,是媚俗」的薩比娜的刻奇。她窮盡全力站在刻奇的對立面,卻承認自己也不能免俗。她的刻奇,「就是看到寧靜、溫馨、和諧的家,家中母親慈祥溫柔,父親充滿智慧」。昆德拉誠然用諷刺與輕蔑來面對許多——卻不是全部。當薩比娜聽到托馬斯和特蕾莎死去的消息時,孤獨席捲心頭。她發現戰鬥到最後,她到了一片闃寂無人的境地——而生命的輕與重引起了她最真切的思考。她選擇與這個世界訣別的方式,是輕。
在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中也塑造了一些很具諷刺意味的人物。譬如,《告別圓舞曲》中的伯特萊夫就是個刻奇的典型。而他的好處在於,自己也能夠看清楚這種刻奇,並認為這是正確的。他說:「受人讚賞的渴望是不可遏制的。」還說:「這就是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極好例子。」
還有一個人物是雅庫布。「奧爾佳明白,她自身就是雅庫布博物館中最基本的物品。雅庫布對待她時表現出的利他主義的慷慨行為,其目的是要讓來參觀的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是真正讓我覺得噁心的地方。
如何面對刻奇?
我認為,是要調整好心態。一味地蔑視本身也是一種姿態,而姿態就有了表演的意味。同時,通過貶低別人也是提升優越感的潛在途徑。最開始可以感到噁心,但能不能試著去接受呢?他們只是由此賦予自己的生命點兒意義罷了。昆德拉說:「要麼演戲,要麼什麼也別干。」既然靈魂不願意入戲,那麼就什麼也別幹了。無需評價,也無需在意別人的評價。
最後獻上卡夫卡那句,「活在真實中」。
-以上。
@蔣方舟
我不是很認同你的觀點,因為需要被克服的,都是需要勇氣的,你的觀點太空泛了。
你上次在天天向上里,跟汪涵偶然提到柳宗悅先生的《工藝之道》,因為我也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系列的忠實粉絲,所以有幸拜讀過。所以我覺得要克服刻奇,應如柳宗悅先生所言——器物之心。每天使用的器具,不允許華麗、繁瑣、病態,而必須結實耐用。忍耐、健全、實誠的德性才是器物之心。這句話,想必你也應該熟悉。
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普遍、功用、質樸,才會不貿然苟且華麗、繁瑣、病態。而華麗、繁瑣、病態的心態,就是刻奇,諂媚他物,取悅自己。所以克服的不只是孤獨,還有浮華、功利、趨同。
這類人應該不是《城堡》里的K,而是《邊城》里翠翠的爺爺,每天保持著一條河流的平靜,不斷的渡船渡人渡己,而這些,恰好是一個船家的普遍,功用,質樸。他一點都不酷,卻比什麼都堅厚踏實。無論是媚俗還是反媚俗這兩種姿態,都仍只是一種姿態而已,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是作出姿態的內在的動機。
如果是單純為了反對而反對,不過是中二期少年的典型癥狀。
用存在主義觀點說,人人生而自由,你當然有選擇擁抱媚俗,或者拒絕媚俗的權利,如果沒有做出那項選擇,並不是有人限制你的自由,不過是你不願為那項選擇付出代價而已。
在這點上我同意 @程浩 的觀點,所有刻意標新立異的人,都不是特立獨行的人,他們仍然只是媚俗而已。
我相信,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真正特立獨行的人,會將「特立獨行」當作自己的本意。而刻意追求「特立獨行」的人,最後都不免淪為一個嘩眾取寵的俗眾。只因,「特立獨行」不是一種行為,不是一種氣質,不是一種追求,更不是一項能夠供人思前想後的選擇。它是一種反抗,是一種受到強大壓迫之後,內心深處產生的反抗意識。這種壓迫通常來自於兩個方面——即環境與精神。前者如王小波,後者如黃家駒。
真正特立獨行的人,其實很希望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不過因為他們太執著於自己的選擇,願意付出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代價。特立獨行並不是他們的追求,只是一個結果,如此而已。
如果題主只是想要拒絕媚俗,在我看來其實其實大可不必,不必為了這麼一個看起來特立獨行的姿態,付出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傷害所愛的人等等一系列代價。
如果你還沒有覺悟,不明白為什麼要選擇不妥協的話,其實大可不必擺出不妥協的姿態,繼續妥協下去就好了。
因為在沒傷到他人、沒違背責任的情況下,妥協既不是一種錯,也不是一種軟弱。
kitsch 這個詞源自德文,願意是感傷、誇張、矯揉造作的商業藝術品,中國人知道這個詞,大多是通過米蘭·昆德拉。
昆德拉這個詞應用於文化和心理學領域,簡單的說,kitsch 就是將人的情感公式化,使人只能按照「理所應當的」方式感知世界。或者說,刻奇是一種自覺製造「思想中的公式」的衝動。
這種現象來自於社會的壓力(極權主義或者大眾媒體),也來自於人內心的需要。
大眾媒體需要給人以感情的消費,政治家需要讓某些感情充滿人的大腦。舉個例子,在《難以承受的生命之輕》裡面,畫家薩賓娜逃離了被蘇聯侵略佔領的祖國,她在國外辦了個畫展,策展方給她貼上的標籤就是「勇敢反抗壓迫的藝術家」,企圖將薩賓娜塑造成「鬥士」(儘管這不符合畫家本人的意願),將她納入異議人士的公式當中,這就是刻奇。
但更重要的是,刻奇是人內心的需要。人需要從自己的經驗中尋求審美的價值,尋求更高的「意義」。這是人的本能,是人豐富生活的手段,甚至也是藝術的起源。人在尋求意義的過程中,按圖索驥是最快捷的途徑。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這話就是說,當人在對生活進行反思的時候,人企圖發掘出意義的時候,就難免進入刻奇的領地。
不知道你有沒有在野地里走夜路的經驗?我少年的時候有,當我在野地里看到遠遠的一盞燈的時候,我的心裡真的湧起來溫暖和希望,在昆德拉眼裡,這可能就是一種刻奇,但那個時刻,這種解釋世界的方式確實就是我所需要的。
有人說,人是為意義而活的,人需要從無意義的東西中「發明」意義,好像用廢料拼湊出圖畫來。這些事情給了人生命的重量。
誰又能真正避免刻奇?真正沒有刻奇的生活讓人嚮往嗎?
有時候,作為凡人我們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千篇一律的美好,略顯滑稽的意義,自我施加的負擔,後者是冷漠的空虛,「難以承受的生命之輕」。
其中第一種選擇就是刻奇。少做作,接受自己的心。
多告訴自己,其實沒多少人在乎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只是自己的。
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與他人同樣面對一些事情,受到周圍人的感染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把他人,看作是風景一樣的外物。那麼因別人的流淚而悲戚,其實是和看到壯闊藍天而心情舒暢,一樣正常的事情。
而相反,看到別人傷心,你偏要裝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別人讚美絢麗的蒼穹,你偏要說這沒什麼了不起。這就很中二了。我也是高中看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特蕾莎的軟弱、薩賓娜的叛離原位、弗蘭茲的愛情觀…不斷地與我的生活相互映射,我的許多決斷,許多執念,都能看到這本書的影子,從高二到如今大四。
當初看到「擯棄媚俗」這一段時非常激動,因為自身的某一個特質找到了一個理論解釋,有種「啊原來世上不止我一個奇葩,我這類奇葩還有理論支持呢!」的感覺……再加上高中事少(只有學習這一件事),環境單純,我把「不可媚俗」當做一個人生信條在踐行。
我不知道其他意識到並且厭棄媚俗的人是怎樣的(因為我在生活中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但就我自身的經歷而言,「不可媚俗」這一信條確實是很影響社交的。不過對我影響這麼大,可能是因為那時我處於中二時期,還有「讀書太少想太多」……
正面的報道因為言過其實,會讓我噁心;權威人物因為形象高大全,會讓我噁心;各類集體活動因為煽情過度,會讓我噁心。
高中畢業典禮上班裡有個女生哭了,我問朋友:「她哭什麼?」
朋友說:「你以為誰都像你一樣沒心沒肺啊!」
自然有很多人是真心實意地難過的,但我不是。我從不對自己的學校產生歸屬感,我不明白結束高中這麼無聊的時期有什麼好難過的,所以我只是冷冷地站在人群里,看那一晚的掌聲與鮮花、眼淚與歡笑,試圖淹沒三年積壓的蒼白。
我一向不太喜歡社交,因為在面對一個情感豐富或者佯裝情感豐富的不熟的人時,我需要調動表情和情緒去回應他。我深覺易變易逝的情緒不可靠,於是總是想剝離情緒,用冷靜的旁觀者的視角看事物。對我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我為人比較冷漠,我真心感謝他們在知道這一點的情況下包容了我,尤其是中二時期那個我。
我一般都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即使可能因此被人認為是異類也無所謂。朋友雖然少但是也有知心朋友,畢竟我只是情緒比一般人少又不是沒有情感。但到大學就不能一直縮在自己那個小世界裡了,遲早是要去工作的人。於是我花了很長時間去削弱這種噁心感,強迫自己去接觸了解那些厭惡的東西,從中挖掘值得欣賞的部分,慢慢地把「媚俗」視為人性難以根除的弱點從而平和地接納它,至今仍在努力。
題主也是高中看了昆德拉深受影響,我感覺甚是親切……我那會兒看書少,不知道知乎,也沒有人來指點我,於是看了幾本書就開始鑽牛角尖,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執念。今天看到這個題目也是有緣,想跟題主說說我的經驗。(神棍即視感有木有!!)
一是承認「媚俗」是人自然的傾向。避免被集體孤立、為苦難尋求價值,這是人為社會地位和心靈平衡做出的一個小成本高收益的選擇。我們付出更多換來「不媚俗」,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也沒有必要為大多數人的常見選擇感到厭惡。至於利用「媚俗」做活動做宣傳什麼的,呵呵一聲冷眼旁觀就好了。
二是多看點別的書,別老看昆德拉。我也最喜歡昆德拉,受他影響最深,但他再有思想也是文哲中的滄海一粟,「媚俗」也只不過是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現象罷了。看過許多別的現象,別的角度,就不會太執著於「媚俗」。
三是關心時事,或者看點描寫人性、社會陰暗面的東西,你會發現值得看不慣的事有很多,「媚俗」只是其中一小點。(這算高級黑嗎?我覺得是以毒攻毒~)
最後,祝題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o(* ̄▽ ̄*)ブ
我是 訓練結束時大家一起流淚是媚俗 這個答案的作者。這個問題主本來是題主私信的我,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問題,於是讓題主在知乎上提問,邀請我回答。沒想到, 在知乎上,一個好的問題,就像海里的一滴血,大鯊魚聞著味就來了。這次引來的是女神 @蔣方舟 。我則是稍微懶惰了一下,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廢話結束,開始答題。
我沒有題主那樣厲害,高一的時候,米蘭昆德拉是誰都不知道,只知道余秋雨,看過最大部頭的作品是紅樓夢。但我的同學們更差勁,因此,就算是余秋雨也能讓我有一種俯視眾生的飄然感,這種飄然感和題主的「看到媚俗」就噁心,或許是想通的吧。我身上的這種飄然感,一直保持到大學畢業,直到參加工作。
儘管我一直保持著這種文人式的清高,但我並沒有蔣方舟那樣的才華,別說出書,就是一篇文章也沒有在正式出版物上面發表過,因此,清高的我找了一份世俗的工作——給領導寫講話稿。
剛開始,我對份工作是有信心的。從小到大,在寫作這個事情上,還沒有栽過跟頭,講話稿,無非就是空洞一點,腦殘一點,反人類一點罷了。
但現實很無情。無論我怎麼寫,我的主任都不滿意,每篇稿件我都改的死去活來。有過文字工作經歷的人都知道,稿子不怕寫,怕改。同時,一直對自己的文字有一種榮譽感的我,對別人改我的稿子,還感到憤怒和傷心。我經常看著我們主任拿著筆在我的稿子上畫道道,在心中高傲的想:「一個俗人啊!你讀過《活著》么?知道文學的悲憫情懷么?你讀過《白鹿原》么?你知道文學的歷史厚重感么?你讀過海明威么?知道文學的英雄主義情懷么?只有俗人,才會在這些假大空的文字上花這麼多功夫!」
但很多時候,我不得不承認,主任改得有道理,更大的領導,確實認可他的稿子,我寫的東西,人家看不上。
但時間長了,我對主任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對講話稿這樣的東西,天生反感,經常自己寫完了都懶得重新讀一遍,因此經常出現一些荒謬的錯別字和病句,可想而知,要是這些錯誤不排除,領導講話時順著念了出來,會捅多大的簍子。但主任不一樣,再長的稿子,都一字一句的讀,經常為我排雷。
同樣,由於對講話稿這樣的東西不感興趣,寫的時候我沒有走心,很多東西都是網上東拼西湊的。主任不一樣,人家的東西,雖然也要借鑒別人的,但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或者說,那是人家腦子「分泌」的。
主任不是不讀書,人家讀的,都是兄弟單位和上級機關的講話稿,這些材料在他桌子上堆得跟小山一樣高。我讀的東西雖然高端,但是對寫講話稿確實沒有幫助,主任讀的那些東西,我一個字也看不進去。
更重要的是,以我的工作狀態,升遷無望,因此薪資微薄,房子車子都是啃老而來。而我們主任,出身小縣城,家境貧寒,還不就是靠著自己的踏實,勤奮,毫無怨言的加班加點,才換的一個主任的頭銜,才得以買房買車,過上得體的生活,從這點看,人家不俗,我才是俗人。
所以漸漸的,我對主任有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我不會繼續在內心嘲諷他是一個俗人,而是開始敬佩他的認真敬業。但是,也只是尊敬而已。我不會邀請他到我的家裡深夜飲酒,聊那些關於文學和音樂的夢。偶爾部門聚餐,我們碰杯,也就是碰杯而已,絕不會聽見「夢碎的聲音」。
但是,對於我的工作,我還是原來的態度,因為我確實沒有辦法將領導的講話稿當成一件作品去精雕細琢,但是,我不再抱怨懷才不遇,不再抱怨待遇低微,因為我知道,沒有付出,就不要奢求回報。
故事講完,到了總結中心思想的時候。在這個社會,人們應該怎樣面對媚俗,或者刻奇呢?
一、以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身邊的普通人。《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面,有一句話:當你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並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樣的條件。當你看到衡水中學那種荒謬的高考誓師大會的時候,你可以批評我們的教育,你可以批評我們的高考制度,但一定不要批評那些流淚的孩子。出身在北京上海的孩子,可能永遠不能理解高考對於湖北學生的殘酷,家庭背景優越的孩子,可能也永遠不能理解高考對家境貧寒的學子來說,是改變自身命運的唯一希望,他們輸不起。就像我,一開始嘲笑我們主任對待毫無意義的工作的那種敬小慎微的態度,忘記了別人就是靠這份敬業,營造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主任也像我一樣,一來就質疑工作的意義,他的生活狀況恐怕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二、永遠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度強權的動機,以保持自身的獨立與清醒。我認為訓練結束,不值得流淚,遭到一些人批評,認為我褻瀆了人類的某些情感。其實不是,我對那些流淚的孩子毫無批評之意,我質疑的是訓練本身的價值。《江城》一書的作者海斯勒考證,訓練大規模推廣,其實是twenty-five years ago的incident之後。90年上北大d的那幫學生,訓練了整整一年。訓練很大程度上講,是政治權力試圖控制年輕人的一種手段。想想訓練宣揚的價值觀吧:紀律,服從,吃苦——這恰好是一名優秀的奴僕應該具有的品質,而訓練結束的那種眼淚,恰好消解了人們反抗的慾望。同樣的,我儘管尊重我們的主任,但我絕不尊重他的勞動作品。那些假大空的演講稿,其實不空,這種官方的話語體系完全剝奪了普通人發言的權力,縮小了國人的的思考空間,禍國殃民,毫不誇張。當然,按照目前的國情,一般你沒有揭露和批判的權力,偶爾和別人聊起相關話題,一般人都覺得你是異類,但,你至少要做到,對自己真誠。米蘭昆德拉提出媚俗這個概念,並不是要讓大家去分辨,什麼是媚俗,什麼是不媚俗,而是讓大家明白,在直面自己的道路上,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黑體字源於豆瓣一位網友對我拙作的評論,在此向這位網友致敬,我寫了幾千字想表達的東西,您一句話就說清楚了)。
如何克服刻奇?我覺得不是靠嘲笑他人來實現。
這不是一個關乎智力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勇氣的問題。因為首先要做到的是克服孤獨。當其他人類共同感動、流淚、憤怒、快樂的時候,要有足夠的內心力量不與他們同悲同喜。
最不刻奇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也不是最刻薄的人。我覺得是卡夫卡《城堡》里的土地測量員K,永遠朝著城堡,永遠走在通向自身的道路上,一路捍衛自己的命運,掌控自己的情感。他人即地獄,抵抗著一切的外部環境,麻木或精明的,冷漠或熱情的——哪怕他知道,人永遠不可能完全地成為他自己,就像城堡是永遠進不去的。
我覺得啊,這真是太酷了……
哦,對了,kitsch(刻奇)就是所謂「媚俗」,我覺得這個翻譯是對原意的誤讀,所以寧願用「刻奇」。……………………
需要克服么???
就像吃蒼蠅會自然而然覺得噁心,媚俗也是自然而然覺得噁心,難道竟然需要特意克服吃蒼蠅???????要把一個自然的人變得媚俗才需要特別的長久的非人的馴化………………
正好前陣子看了也寫了書評,說兩句好了。
書裏有這麼一句,「在某些情況下,人註定要演戲。他們與沉默勢力的抗爭,是一個劇團向一支軍隊發起的戰鬥。」
如何面對?
首先便是承認它。在閱讀我認爲有相似性的《一九八四》、《動物農場》的作品時我同樣有忍受不了媚俗並且厭惡的衝動,認爲其在生活中不可忍受。而更因其普遍,更不可忍受。但也正因其存在,我們便必須承認。有時我們無法證明自己的思想比媚俗的人更偉大,而使我們苦惱的恰如書中所言,雅克夫即使以生命的代價也無法證明偉大進軍比糞便更重要一樣。我們無法讓自己承認,或許是自己的思想不夠成熟,不能隨時保持清醒。
而讓自己思想成熟最直接快速的方式便是閱讀有分量的著作,在接觸了許多偉大的著作與思想之後,會發現其實媚俗也不過是大海一隅。能夠清醒地直視並且承認,大概就是最好的面對方式吧。我同意鄧妍說的第一句,但是不同意她說的第二句。
我想說的是,請相信你自己的成長機制。很多在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你現在沒必要想明白。不是因為你不應該去想,而是你目前的能力可能暫時沒法讓你看清並且想明白。那怎麼辦?做自己、順應自己的內心、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你是不是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別於他人的你,比你是不是可以去適應他人,對你自己而言的意義,要大得多。等有了屬於你自己的相匹配的生活經歷,那些從前沒能想清楚的自然就會在你心裡慢慢清晰起來。
我沒說完先不要駁。
但,更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同時必須學著更加開放自己的心。堅持自己不是教人固執己見。心夠大,才裝得下比上一次 update 更完整的世界。
我不知道你理解的 Kitsch 具體是什麼樣的,讀起來感覺更多偏貶義。我記得幾年前大家也在這討論過到底什麼是 Kitsch,以當時的理解我舉了個「廚房裡一定要掛上寫有或畫有類似 Cappuccino 的文字圖案才覺得像是廚房的樣子」這樣的例子,現在的我也還是這樣理解的。所以,你看,Kitsch 不一定就壞得很讓人擔憂呢。
繼之道:「人家說少見多怪,你多見了還是那麼多怪。你可記得那年你從廣東回來說的,有個甚麼淫婦建牌坊的事,同這個不是恰成一對么。依我看,不止這兩件事,大凡天下事,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總而言之,世界上無非一個騙局。你看到了妓院里,他們應酬你起來,何等情殷誼摯;你問他的心裡,都是假的。我們打破了這個關子,是知道他是假的;至於那當局者迷一流,他卻偏要信是真的。你須知妓院的關子容易打破,至於世界上的關子就不容易破了。惟其不能破,所以世界上的人還那麼熙來攘往。若是都破了,那就沒了世界了。」
我道:「這一說,只能比人情上的情偽,與這行事上不相干。」繼之道:「行事與人情,有甚麼兩樣。你不想想:南京那塊血跡碑,當年慎而重之的,說是方孝孺的血蔭成的;特為造一座亭子嵌起來。其實還不是紅紋大理石,那有血跡可以蔭透石頭的道理。不過他們要如此說,我們也只好如此說,萬不宜揭破他;揭破他,就叫做煞風景;煞風景,就討人嫌;處處討了人嫌,就不能在世界上混。如此而已。」
最後一句便是回答。
道理雖如此,偏愛煞風景……
為什麼要克服它呢?
如果你曾經像我一樣,感受過自己的內心不能與身邊的人同悲同喜。有些你參與的場面你像是一個局外人,大家在喜悅、狂歡,大笑不止的時侯,你面無表情,顯得笑點頗高;大家在感動、悲痛,痛哭流涕的時侯,你冷眼旁觀,顯得麻木不堪。
這樣的「特立獨行」是好的嗎?
能夠表明你是個內心強大的人嗎?
我認為,不是。
在兩年前,醫院下了給外婆下了病危通知書,家裡的大人紛紛趕去醫院,母親、表姐、妹妹都流下了熱淚,我沒有掉一滴眼淚。那個時候,恐懼充斥著我的內心,前些天看的加繆的《局外人》開篇情節浮現在眼前——主人公的母親去世了,他沒有一絲觸動。
小說里這樣寫道:「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
外婆病重這件事情我的反應讓我沉思了好久。我的腦海里當時反覆在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我和外婆的感情不深嗎?
- 一條生命(而且這是我親人的生命)的逝去難道就不值得我落一滴淚嗎?
- 是因為我沒有經歷過生死離別所以沒有學會習得「落淚」嗎?
那次,外婆從鬼門關走了一圈後還是回來了,我很難想像如果外婆那天晚上真的走了我那樣的「冷靜」是會讓我多麼後悔的一件事情。然而,生命往往是沒有預演的。
大部分人總是表裡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
我更懼怕我對生命失去敬畏、對家人失去情感、對人生百態冷漠。
危險的,是,
我冷漠的心啊。
所以說,媚俗點有什麼不好,你與身邊人一同嬉笑怒罵,一起體會生命的每一刻該有樣子和氣氛。
服從「媚俗」的媚俗,刻意反對「媚俗」的媚俗,都是「心靈王國的專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忘記「媚俗」的概念,然後真正的去想一想自己,不需要刻意的離經叛道,也不需要形式上的劃清界限,明白自己,了解自己,才是克服媚俗的關鍵。
「反對媚俗」將會成為新的媚俗,但是當你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覺得所有鄙視媚俗的人都是嫉世憤俗的小年輕,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真傻時,你卻又落入了媚俗的圈子。
沒有人能夠完全擺脫媚俗,它總是在某個你意識不到的地方把你給抓住了。
在我看來,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智慧與勇氣都必不可少。
我有兩點建議。
警惕偷懶的價值判斷,如「是人就得媚俗」,「反對媚俗也是媚俗」,「反對反對媚俗也是媚俗」。
遵從自己的內心,認識並服從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而不要刻意地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做自己想像中的真實的自己。人必然是「媚俗」的,昆德拉的偉大在於有意無意的寫出了這一點。
舉個例子:
某人陞官,歡欣雀躍——別人看來,屁大點事,裝B。
某人陞官,不動聲色——別人看來,故作深沉,裝B。
某人陞官,微微一笑,內心歡欣雀躍——你丫的俗人一個,竟然以功名利祿為榮。
某人陞官,微微一笑,內心平靜如水——你丫的混賬一個,竟然以自己的」淡泊「」平靜「為傲,你這明顯是討好」超我「。
總而言之,除了率性的動物行為,無一不是媚俗。
昆德拉的」媚俗「幾近東方禪宗的」執念「。
題主愛看書是好事,但建議更應該博覽群書,一本書是一個作者對於其生活環境在某一時期的反映,而一個作者的接受到的信息量,就算是對於其當時社會而言,也是非常有限的。何況是一個跟我們國家隔了十萬八千里的一個捷克作家對於他所存在的社會做的思考,當然,我並不是否定他思考的正確性,只是希望題主在無窮的真理的探索路上,不要過早滿足於現狀。現狀,實在是太有限了。
說正題
說人話,誰也別說誰俗
該上進的時候就上進,該掙錢的時候就掙錢,該搶的時候就不要當肉包子,不要等到被狗惦記了還說自己是朵白蓮花明明沒做什麼為什麼別人那樣對我,回頭還不忘貶低別人一句:真俗!
題主也不要瞧不起一些社會上的事情,感到噁心就更沒有必要了,舉個例子:一個年輕的小業務員哈達著臉跟孫子似的熱情地和顧客交流,談成了業務,而回到家跟哥哥父親聊到工作的時候又一副透露著對於一些人的不屑的樣子。
這叫俗么?用高中生的成語來形容,應該是[人前人後惺惺作態]?
這叫能力。
媚俗,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個人認為媚俗只不過是一種態度上的觀點,實際上本沒有媚俗和不媚俗之分。
比如說你讀了昆德拉,你明白了不自覺地跟隨大眾的情感實際上是沒有主見的一種媚俗,你可能會很厭惡這種被支配的感覺。於是你決定不這樣做,你決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憑著自己的判斷來支配自己的行為。於是你認為自己擺脫了被大眾所主宰的媚俗的命運,成為了一個有主見有思想的人。但你有沒有想過你這樣做實際上也是媚俗了「反媚俗」本身?
你可能會認為,選擇不媚俗大眾會使自己更加有格調、有思想,比別人懂得更多,能夠看到大眾所看不到的地方,讓自己更加有遠見。於是你會看到別人與自己的差距,甚至會對別人的「目光短淺」而抱有同情之心,而你也樂於讓自己保持這種狀態,讓自己與「無知的大眾」區別開來。總的來說,你的這種行事方式用媚俗的說法就是「裝逼」。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反對「裝逼」,我想要強調的是實際上「裝逼」本身也是一種媚俗,只不過其媚俗的對象是個人罷了,而普遍意義上媚俗的對象是大眾。
同樣,很多時候選擇站在大眾的隊列之外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反對媚俗本身,而是為了發起另一種形式的媚俗,而引發社會進步的各種變革和運動正是起源於此。少數人看清楚了社會現狀,從而提出走一種區別於主流思想之外的更加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新的前進方向,並呼籲別人站到自己的這邊來。然後,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麼做比之前要更符合自己的利益而參與進來,隨著參與的人越來越多逐漸成為一種主流趨勢,原本只是代表少數人的想法和態度現在變成一種新的媚俗,而堅持原先道路的人反而成了新的「反媚俗」。但無論怎樣,社會終將因為媚俗的力量而不斷向前,而這些引導新「媚俗」的人如孫中山、馬丁路德金等也都成為了時代的引領者。
我認為昆德拉提出「媚俗」概念本身的意義並不是讓大家反對它,而是通過認識和分析「媚俗」對於個人和集體的作用來修正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不盲從也不盲獨。而只是為了反對媚俗而選擇特立獨行,實際上只是一種更大的遺憾。
這就好比「雙十一」很多人選擇瘋狂購物,也有小部分人看到了商家的陷阱而選擇理智消費或者不消費。最終小部分人並沒有因為選擇不消費而顯得更高尚或更聰明,選擇消費的大部分人也沒有因為瘋狂購物而讓自己愚不可耐。如果你因為覺得自己選擇比別人格調高而沾沾自喜的話,也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出發點和自己的選擇,個人的選擇只是代表自己的利益,無法代表社會,除非你真的有改變社會的能力,而社會終將沿著媚俗的方向前行。
老實說我認為現在人們因為意識到了媚俗的存在而選擇特立獨行只不過是一種中二的行為罷了。無論是否承認,我們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存在,這個社會不會因為我們的選擇或者不選擇而改變什麼,這種「反媚俗」也不會給我們帶來過多實際的益處,最多不過是知道的更多一點罷了,僅此而已,而只是為此而讓自己置身於社交之外的話又實在是得不償失。這也讓我想起了《霜冷長河》裡面的一句話:人們老想躲開遺憾,因此,更大的遺憾總是緊緊跟隨。這種帶著中二氣息的「反媚俗」最終也不過是如此。
不知道你會怎麼想,但是我現在就為曾經所作出的自以為「反媚俗」的行為而感到後悔。但我現在這麼說並不代表我支持「媚俗」,何況現在大部分的「媚俗」真心讓人作嘔。只是為了生存,我開始接納它,以它的規則行事,為了謀求更多生存空間。可以說,這是一種妥協,而讓生活把自己變得庸俗不堪。但我知道我終究知道自己內心是有更多的思考的,只不過這些想法於生活、於社會都不會有什麼作用的。我所說的這些也只不過是聊以自慰罷了,表示自己不甘的態度而已。
說了這麼多,如果你願意接受社會上的「媚俗」也就沒什麼。如果你不願意妥協,那就只有讓自己變得強大,強大到足以改變這一切。不僅讓自己堅持下來,也讓別人認識到這些並跟著你堅持下去,最終成為新的時代引領者。
推薦閱讀:
※如何駁倒算命先生?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國外人文社科類紀錄片?
※你能想像的世上最極致的孤獨是什麼?
※在公共廁所不小心被馬桶水(蹲式)濺到屁屁,對健康有多大危害? 有什麼正確及時的處理方式嗎?
※如果把富人的錢均給窮人,會有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