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適合非專業人士閱讀的哲學書籍?
理科生,希望藉此提高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和人文素養。
本文主要是寫給非哲學專業的人文/社科學生的。不知道學習人文(如文學、歷史)和社科(如社會學、政治學)的學生會不會想我一樣,一方面覺得如果對西哲的脈絡、發展史和具體觀點更了解,自己的科研能力會有所提升,一方面又因為種種原因(主要是懶!)無法操作」自學西哲」這個耗時耗力的Project。雖然在不同課程的reading里頻頻碰見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尼采、本雅明、葛蘭西、Raymond Williams、阿多諾、波伏娃、巴特、福柯、德里達、布爾迪厄【此處略去一千字】,每次都只是讀一些選段,蜻蜓點水,長時間下來,雖然對每個人的觀點都有所涉獵,但總覺得對每個人、每種觀點都了解得不夠系統,不知道每種觀點究竟有哪些異同,這些異同又源於對哪些跟基礎性的問題的認識分歧。想要弄清楚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讀哲學史,但就我個人的經驗,這個方法效果甚微。大多數(西哲)哲學史是按照年代編著的,從古希臘一直講到二十世紀,每個章節著重簡述某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的觀點。以這種方式編撰的哲學史多不勝數,在一般讀者中最有名的應該是羅素那本,我自己也讀過。這種編撰法的主要問題是:
a. 要讀懂這些書,讀者必須先對西哲有相當清晰的基本認識,原因在於
1. 相較於背住每個哲學家有什麼樣的具體觀點,初學者更應該弄明白的是那些西哲哲學家們喜歡討論的問題為什麼重要(某些問題對於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而言乍一看並不重要。例如上帝、世俗化進程等),在21世紀這些問題是否依然重要,如果重要它們是以什麼樣的面貌、在哪些具體問題上呈現出來的?我個人認為,如果不能弄清楚這些問題,即使把每個人的觀點背住了,也不過是能對付考試而已,很難有深入的理解。但如果你已經對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都有所認識,那說明你已經是西哲的「門內漢」了,入門級的書籍對你已經意義不大。(Catch-22)
2. 要釐清一些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觀察不同的學派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但讀按年代編著的哲學史,因為對那些觀點本身並不熟悉,往往讀到後面時早就忘了前面具體講了什麼。(敢說你木有這種經歷?!)想要「系統」地閱讀,就必須有意識地前後對照著讀,不是每個讀者都有這種耐心的。
b. 很多按年代編寫的哲學史寫到二十世紀初就草草收場。一則因為有的書(如羅素那本)寫的時候二十世紀後半葉的哲學還沒出現,二則「哲學史」多少帶有點「經典」的味道,太近的東西爭議較大,不適合被當做經典對待。但凡對二十世紀西哲有一點了解的人也知道,讀到二十世紀初就收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跟沒讀是一回事,哲學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發展大到如果你要談論哲學,就不可能躲過它的程度。記得以前看到網上有人吐槽,說中國大學生熱衷討論的問題都是些十八、十九世紀歐陸哲學問題,我認為討論十八、十九世紀的問題倒沒什麼,但不能操著十八、十九世紀的思維方式來討論,因為有的基本假設已經在二十世紀被動搖了。要了解西哲,就像了解其他任何學科一樣,需要keep updated,就算不趕風頭浪尖,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哲學總得有所涉獵!基於此,我本人不贊成從市面上很容易買到的「哲學史」入手了解西哲。
當然,要了解西哲各個出版社的Companion系列也可以作為入門Guide。但以Cambridge Companion系列為例,讀過的人都知道這套書收錄的都是學者的Paper,帶有相當強烈的個人/學派觀點,且討論得問題很細緻、深入,適合對討論的主題已經有基本認識的讀者。
在我讀過的所有西哲入門書籍里,迦納裔美國籍哲學家Kwame Anthony Appiah的Thinking It Through是最清晰的一本。(這是Appiah的個人主頁 個人和家族都很有故事,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本書的官方宣傳如下:
Thinking it Through is a thorough, vividly writte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nd some of the most crucial questions of human existence,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mind and knowledge, the status of moral claims,the existence of God,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he mysteries of language. Noted philosopher Kwame Anthony Appiah shows us what it means to "do" philosophy in our time and why it should matter to anyone who wishes to live a more thoughtful life. Opposing the common misconceptions that being a philosopher means espousing a set of philosophical beliefs--or being a follower of a particular thinker--Appiah argues that "the result of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is not the end of inquiry in a settled opinion, but a mind resting more comfortably among many possibilities, or else the reframing of the question, and a new inquiry."
Ideal for introductory philosophy courses, Thinking It Through is organized around eight central topics--mind, knowledge, language, science, morality, politics, law, and metaphysics. It traces how philosophers in the past have considered each subject (how Hobbes, Wittgenstein, and Frege, for example, approached the problem of language) and then explores some of the major questions that still engage philosophers today. More importantly, Appiah not only explains what philosophers have thought but how they think, giving students examples that they can use in their own attempts to navigate the complex issues confronting any reflective pers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illed with concrete examples of how philosophers work, Thinking it Through guides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enlarge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questions of human life.
誠如介紹詞里所說的,這本書的優點在於 1. 這不是本「剪刀漿糊「出來的哲學史,是作者以較為簡單的語言為初學者寫的。作者所舉的例子有很多是年輕讀者熟悉的事物,如新近的電影等。2. 一直寫到了contemporary,而不是一到二十世紀就散場。Appiah本人的立場也比較contemporary,例如很小心地將其他哲學放在同西哲平等的位置上,這是」後現代」興起之前的西方學者很難做到的。3. 最重要的,書是按照Topic來分類的,而不是年代,有助於讀者對一個問題有比較整體、系統的認識。有些topic如sciencelawlanguage,一般的」哲學史「書籍很少專門討論。Appiah是英美分析哲學出身的,書的內容不像很多哲學介紹書籍,一味傾向歐陸哲學。
另外有一套叫「A Graphic Guide」的學術類入門書籍(不知有哲學,還有其他學科)。之所以叫graphic,是因為配有幽默的圖片。雖然看起來是一套很」搞笑「的書,其實內容都是專家撰寫的,質量有保證。我讀過這套系列的德里達、羅蘭·巴特、福柯。如果你讀過很多到二十世紀就收場的哲學入門書籍,可以考慮用這個系列補上」後現代「這一塊。
最後簡單提一下SEP-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這是斯坦福大學牽頭搞的哲學百科,或許很多人文、社科的學生都知道這個網站。如果你需要簡單查閱一下概念,與其依賴Wiki這種任何人都可以修改的網上百科,不如使用SEP。SEP的Editorial Board比較權威,每篇文章都是由大學教授級的專家撰寫的,通過審閱之後才會刊出,質量比一般的網上百科有保證。(上周五我的一個教授說,SEP可以直接cite。)
回答這個問題的人要麼推薦二手書,要麼推薦哲學史,要麼推薦一些莫名其妙的原著。。。當然,每個人可以自己選擇。本人在德國念哲學(這樣會聽起來有點說服力嗎。。。)以下所列的都是入門級的原著,興許對喜歡直接上原著的人有幫助,供參考: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
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胡塞爾《小觀念》(五篇講座稿)
柏拉圖《美諾篇》
亞里士多德《範疇篇》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不是非常簡單,不過屬於比較簡單而重要的)
不推薦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作為入門,因為那本書前面雖然簡單,但是沒有神學知識完全不知道他在幹嘛,後面則是純粹的難。
千萬不要拿來入門的哲學書:
尼採的所有書
海德格爾的所有書
法國現代各種有名的哲學家(薩特那本小書《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倒是非常好看,也淺顯易懂)
中世紀的作家(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沒搞好去看他們的書,就像不懂孔孟看朱熹一樣荒謬)
除了康德黑格爾之外的德國觀念論哲學家:康師傅沒學好,看他們也看不出所以然
千萬不能繞過的哲學家: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2016/6/30更新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回顧這個答案,我改變了看法。
羅素的哲學史其實很適合非專業人士讀。而且我建議讀英文的,順帶學習一下範文般的文筆。
首先我們要擺正態度:這裡論的是「非專業人士」,而不是什麼哲學工作者。對非專業人士來說,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對於哲學的樂趣和好奇,羅素的哲學史完全能勝任,而且相當有趣。對於專業人士來說……看不看他們自己知道。
哲學史,看羅素的不錯。斯通普夫的也行。但我想說的是,若要深入學習的話,一百本哲學史也抵不上一本原著。
導論的話,這裡暫時只推薦一本,亦即牛津通識讀本的『康德』一冊。這本小冊子功力之深令人瞠目結舌。但無論如何,對非專業人士來說讀起來總有些困難,但他說的——至少在我看來——足夠深入淺出且通俗易懂。
在我看來,讀哲學書,比起饕餮或喜加一,更像是在各種各樣的鍛煉場遊樂,是一種充滿喜悅和快樂的活動。讀哲學書應達到這樣的效果:雖然累,雖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但每次閱讀都覺得自己更強了一分,覺得世界更寬廣、深邃了一分。
而且,不要幹什麼都想著一口吃成個胖子。兼聽則明,這四個字誰都知道。抱著羅素當天下真理,那種人想必從頭到尾學的也不是哲學,談何學歪?
2014/9/15更新。
我不想寫長回答,但鑒於大家都這麼認真,我還是更新一些自己的想法吧。原諒我以一種領導的語氣作開場白——讓我簡要地說幾點吧:
利益相關:我閱讀的第一本和哲學沾邊的書,是《蘇菲的世界》。第二本啟蒙書是羅素的《哲學問題》。第三本是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第四本是《大問題》。第五本是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學史》。從時間順序上來看,我的第一本「哲學書」嚴格來說就是《蘇菲的世界》,初中讀的。但說實話,那本書更像文學而不是哲學——它精巧的故事架構喧賓奪主了,沖淡了它作為哲學啟蒙教材的作用。不過,我對哲學的興趣不是從這本書來的,因為這本書我是當小說看的。真正激發我對哲學興趣的,還是當屬《大問題》。
哲學的導論固然是重要的,但哲學的啟蒙也是重要的。在這裡,我看到的問題是「對於一個對哲學接近零了解的人來說,應該選擇的第一本啟蒙書籍是什麼」,而不是「對於一個對哲學有少許了解的人來說,需要以哪一本哲學書進入正式的學習」。所以這裡的問題是「啟蒙」與「導論」之爭。
@黑色筆記本 君太過嚴厲了,毫不奇怪,這也讓很多看官不爽。但我有必要為他辯護一下:雖然大多數搞科學的看不起搞哲學的,但哲學本身確實是個嚴格的學科。如果我學得不好,我的謬論令這門學科蒙羞,那是我的責任,這門學科本身是值得尊重的。而另一方面,只有經歷過哲學的嚴苛階段的人,才有資格把哲學稱作一種泛化的智慧。
羅素的《西哲史》,難道真的不能當哲學啟蒙嗎?我覺得未必。但正如大多數受過專業訓練的同好所說,羅素的西哲史個人主觀傾向嚴重,並且有意地誤讀了相當一部分偉大哲學家的思想——其中包括黑格爾,也包括叔本華、盧梭。我至今記得羅素解讀尼采思想的那章,其中包含了一些隱晦的黃色笑話,還頗有創造力地杜撰了由上帝主持的尼采與佛陀的對話。不得不說,至今想起來,羅爺爺既不懂尼采,也不懂佛教。
話說回來,羅素的不嚴謹和偏激,真的是把其《西哲史》當做啟蒙書的不可化解的障礙嗎?我覺得這一點亦是可供商榷的。我可以列出這本書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 文筆好,幽默風趣,一口氣讀五十頁不費勁兒。
- 深入淺出
- 脈絡相對清晰
- 對大多數哲學家的主要理論都有所涉及
- 作者是知名哲學家
缺點:
- 主觀傾向嚴重,私貨太多(重洛克、貶盧梭等)
- 對某些重要哲學家的理解/解讀很不到位(黑格爾等)
大家可以看出來,缺點顯然沒有優點多,但問題在於,這兩個缺點對嚴肅的哲學學習來說是致命的,致命的啊。
所以,當我推薦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作為哲學的啟蒙書的時候,我重視的是它的這些優點,而 @黑色筆記本同志強烈貶斥這本書的時候,他考慮到的是這本書的這些缺點。我認為,一個人首先要調動起學習哲學的興趣,然後再考慮學習的路子正不正——一個合格的哲學學習者,一定要能克服羅素的偏見,要不然你學的就是羅素而不是哲學。而如果連繼續了解這門學科的興趣都沒有,那麼他也談不上克服偏見。但另一方面,@黑色筆記本也可以說,一個合格的學習者必須要學會克服相對枯燥的文本,因為學習路子的「正」才是第一位的,我也同樣同意這一點。但因為我不是一個路子正的人,所以我只是想舉出這樣的可能,讓那些和我一樣迷茫或者彷徨過的少年少女,也能選擇哲學這門學科,並且不要被那些艱澀的大部頭嚇到。
演奏前的調音是重要的,啪啪啪前的調情也是重要的。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東西發生,但也已經有什麼東西發生了。但另一方面,一個一直耽於調音的演奏家必定是不合格的,你的炮友也不會滿足於長達一輩子的調情——這隻會讓她懷疑起你的某方面的能力。哲學的啟蒙書,我把它看做是調音,或是某種調情:你需要它,但你總得超越它。
綜合以上考慮,加上一些我自己的經驗,我提供三個選擇,它們至少能滿足兩個我認為至關重要的指標:- 提供一種清晰的哲學思考的範例。讓人能一下明白「啊,原來這就是哲學啊」。
- 風趣幽默,深入淺出,啟蒙多於灌輸(我是這樣認為的),有效地調動起學習熱情。
好了,接下來給出我的建議,不多,就三個:
- 羅素《哲學問題》
- 羅伯特·所羅門《大問題》。
- 桑德爾的公開課《公正》。(這是視頻了……貌似也有書?)
說到底,最終還是沒推薦羅素的《西哲史》。那個供讀者自己考慮吧。至於那個《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麼》,我也不推薦。這裡涉及一個主觀偏見:那本書的作者也在知乎,和我在一個佛學問題下嘴炮過,我覺得他有強行裝逼的嫌疑,所以我覺得他的書也沒必要看。
至於評論中 @陳喜兒 所說的:
桑德爾的《公正》並不適用於政治哲學或倫理學入門,這我完全同意——儘管我對這兩門學科也只擁有導論性的認識( ̄▽ ̄") 。
但倘若我們不把它看做「入門」這兩個學科的敲門磚,那就沒有什麼大礙。
推薦完了,還是得最後強調一句:一個合格的哲學學習者,必須要學會克服種種偏見。其中有羅素的,也有你老師的,但更多的是你自己的。
我就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只能希望與諸君共勉。
牛津通識讀本
看前面大家推的都是西哲的,而且已經比較全了,我來補充一點中哲的……
零零碎碎的我盡量用學案或者後人的編集概括,各家註解我盡量選最出名的一家,註解不多原文易懂的直接列現代出版的原文校本。一時想不起來的以後陸續再補。有部分書除哲學思想外其他內容如考據訓詁等也很多,但其中思想比較重要的也只好列上。因為面向入門,盡量不列比較偏的書。歡迎補充。
1.經(選列基礎一點的)
《禮記正義》
《毛詩正義》
《詩集傳(朱熹)》
《詩三家義集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春秋繁露》
《論語集解》
《孟子註疏》
《四書章句集注》
《孟子字義疏證》
《周易正義》
《周易集解》
《程氏易傳》
《周易外傳》
《經學歷史》
3.子(按內容,不分今古)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王弼集校釋》
《莊子註疏》
《莊子集解》
《莊子歧解》
《庄老通辨》
《公孫龍子注》
《名家琦辭疏解 :惠施公孫龍研究》
《列子集釋》
《墨子間詁》
《管子校正》
《商君書》
《慎子》
《呂氏春秋》
《韓非子集解》
《淮南子集解》
《天人三策》
《鹽鐵論校注》
《太玄集注》
《揚子法言》
《論衡校注》
《抱朴子》
《魏晉學案》
《魏晉玄學論稿》
《二程集》
《近思錄》
《象山語錄》
《傳習錄》
《宋明理學概述》
《讀通鑒論》
《明儒學案》
《宋元學案》
《明夷待訪錄》
《困學記聞》
《日知錄》
《原善》
3.佛(版本不是很清楚,只列自己看過的部分)
《佛學概論》
《佛學常識答問》
《唯識學概論》
《壇經》
《肇論校釋》
《維摩詰經》
《金剛經》
《楞嚴經》
《法華經》
《華嚴經》
《大乘起信論》
4.近代
《訄書詳註》
《新唯識論》
《中國哲學大綱》
《中國哲學史(馮友蘭)》
《中國哲學十九講》
《現代新儒家學案》
《中國現代哲學原著選》
首先推薦《西方哲學史》。
西方哲學史大致有三種,我最早在高中看的是北大葉秀山主編的多卷本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哲學,到中世紀經院哲學,到德國古典哲學,法國啟蒙哲學……等等,我沒讀完,但確實是讓人受益匪淺,深入淺出,有很多哲學家的故事,比較吸引人。但是缺點是,部頭太大,不容易讀完。還有一個缺點是,作者很多,所以水平容易參差不齊。但對於那時的我來說,每一本都是醍醐灌頂。
梯利的西方哲學史,應該是很多哲學系的教材。正因為這是教材,並且寫教材的人是很專業的哲學家,所以專業性毋庸置疑,對哲學家的評價客觀,對一些理論的解釋清楚。因為是教材,所以比較粗略。最大的優點是,沒寫馬克思。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這個不是教材,就是羅素的一家之言,名氣很大,主要是因為羅素名氣很大,寫什麼名氣都很大,所以有點過譽了,我覺得不如梯利的西方哲學史。馬克思也被寫了進去。
之所以說,先看西方哲學史,是因為,哲學史對於一個門外漢來說,就像一個人開車想進入一個陌生地方的導航儀和地圖,你看了地圖,覺得那個地方有趣,你就向那個地方去,並且它會指導你,這個地方的前一站是哪兒,後一站是哪兒,會經過哪些地方,這個地方是怎麼來的。對應的,就是你去了解一個哲學家和他的思想,亦是如此。
因為高中看的西方哲學史,大學讀了不少哲學原著,收穫很大。
關於邏輯,我覺得就看幾個版本的《形式邏輯》,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了吧。比較簡易的還有《邏輯十九講》還是多少講的一本書,我覺得對於邏輯的一個歷史發展還是比較有幫助的。我倒是建議去看看哈佛的桑德爾的正義公開課。既然是非專業人士嘛,提起興趣挺重要的,桑德爾老爺子講課很有意思,那門課偏向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本身就是給哈佛各專業學生上的通識課,可以通過那門課先找找感覺。
從哲學史開始
- 梯利《西方哲學史》
- 其次,羅素《西方哲學史》(這個不適合作為教科書。。)
從某個分支開始
簡單地可以分為倫理學、知識論、形而上學等。建議從倫理學讀起,建立嚴謹的、體系化的思維
- 《尼各馬可倫理學》
- 斯賓諾莎《倫理學》(其實不適合初學者。。
從某個哲學家開始
不建議叔本華、尼采(初讀」散文化、詩化哲學「容易陷入尋章摘句陷阱,,)
康德也不適合,要看的話推薦鄧曉芒翻譯的。
這個真不太好說,
其實我是從羅素開始的(捂臉逃。。)
強調一個:
不管怎樣,學好邏輯學!!
補充說明:
另:關於哲學史,貼幾張圖(並不全,且圖中文字比較粗糙甚至偏頗),希望對讀書有所幫助
- 德意志古典哲學
- 古希臘羅馬哲學
完整的請參見:Graph
西方哲學史,小邏輯
西方哲學史比較有意思,把很多東西梳理了一遍,我覺得挺適合作為興趣入門的。
而小邏輯相對來說比較枯燥,但也算是哲學方面的入門書籍,最起碼這本書比其他同類型的大部頭哲學專著薄很多,而且裡面很多東西也很重要,可以用來測試自己是不是真對哲學感興趣。
哲學這東西沒有想像的深奧,其實關鍵在於多讀相關書籍。如果腦子中有了一副由各個哲學家組成的圖表,你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圈子了。裡面各種流派的人互相吐槽是常態,有興趣可以查查各種調侃他們吐槽的小文章,我覺得很有趣,即使是外行人也可以看出很多樂趣。《哲學家的故事》,又名《這幫喋喋不休的糟老頭子和臭光棍是怎麼說怎麼想以及怎麼做的順帶介紹下他們的軼事》。也可能叫故事,具體記得不是很清
可以說是一本哲學家的生活記錄,把他們的生活片段與學說很好地融合起來,通俗易懂,而且還非常有意思,是個美國佬寫的。
還是別忘了給我一個贊歐(&>▽&<)
2017年9月27日更新此內容~~~~
。我想這應該是我最後一次更新了吧,接下來的日子我要好好乾一件重要的事情不是遠離帶給我那麼多快樂與懵逼了的知友,而是潛心練舞,待我絕招煉成再回來更好幫助大家。所以請親愛的法學愛好者,學弟學妹。後期就不要加我聯繫方式了。
我已經將我的葵花寶典交給 我的小寶了(法學文學多資源),包括 哲學,經濟學,宗教學,心理學,歷史 他是一個智能的寶寶,接下來的日子,讓小寶陪你們 吧~
(如果寶寶正在用電腦看此篇文章請用手機微信 掃下小寶的門牌號。正在用手機的話,請截屏小寶的門牌號)
(?òωó?)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名字極賤,作者很欠,但是寫的真的很贊
看了最高票問題後,在搜索《你的第一本哲學書》的時候,同樣找到了一篇相關的哲學入門書籍推薦,搬運過來。覺得說的更好。
下面是正文。
讀中學時,我開始對哲學感興趣。一位博士生建議我讀唐君毅先生的《哲學概論》。那可是兩大本千多頁的磚頭書,我信了,去圖書館借來,花了差不多兩個月的課餘時間,埋頭讀了一本,就無以為繼了。他深受維特根斯坦影響,不鼓勵人讀哲學,我後來想,他叫我讀唐先生的書,不知是否想讓我自己知難而退,因為唐先生的書其實不太適合初學者,分量過重,加上唐先生很有黑格爾色彩的思辨風格,不是一個初入門者可以消化得了的。
另一位哲學碩士,則叫我讀內格爾的《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寶樹譯,當代中國,2005)
,一本薄薄的小書,我因為讀過唐先生的大書,覺得太薄太淺,就沒有讀。現在想起來有些後悔。那本書是內格爾專門為高中生寫的哲學入門書,寫得也很好,其實非常適合那時的我閱讀。
後來自己讀哲學,有些導論書籍會附上一個帶有簡單說明的推薦書目,發覺對自己很有用。教了哲學一些年,也常常會被問到該讀些什麼書入門的問題。有意無意間,算是積累了一點經驗,對想深入一點了解道德哲學的讀者或許有幫助也說不定。既然是自己的經驗,多少有些偏見在內,請讀者明察。
按我自己的經驗,讀哲學書的順序這樣比較好:先讀一本好的哲學導論,如沃爾夫的《哲學概論》(黃霍等譯,廣西師範大學,2009),對哲學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知道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它們有什麼特徵,採用什麼研究方法等。與此同時,讀一本邏輯書,柯匹那本暢銷幾十年的《邏輯學導論》(張建軍等譯,人民大學,2007)很好,比較全面,練習也多。能活學活用的話,就會知道如何分析論證以及它們的有效性,並且可以避免一些推理上常見的謬誤,思考就會變得清晰、嚴謹和有條理。有了這個基礎,知道自己對哪些哲學問題感興趣,就可以讀該領域的好的導論書,然後讀當代重要的論文選集、代表性著作和哲學史上的經典著作了,讀經典著作時,最好輔以研究該經典的書。以下我就按這個想法來推薦一些道德哲學的書。
程煉的《倫理學導論》(北大,2008)寫得簡明扼要,涵蓋的範圍也足夠廣,是很好的道德哲學入門書。此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挑戰」,討論了那些威脅我們道德觀念的一些想法或理論,如心理利己主義、否定我們有自由意志的決定論和主觀主義等;第二部分「基礎」,討論價值論、實踐理性的模型和道德理論方法論上的一些爭論;第三部分「理論」,介紹了主流的三種規範倫理學理論,即功利主義、義務論和美德倫理學。性質相近、讀來也許更有趣的是雷切爾斯的《道德的理由》(楊宗元譯,人民大學,2009),因為書中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的例子。這兩本書,雖然涉及一些應用倫理學的議題,但分量還是不夠的,大家有興趣可以看辛格的《實踐倫理學》(劉莘譯,東方,2005),裡面會討論墮胎、安樂死和如何對待動物才是道德的等等問題。前段時間玉林狗肉節引起熱議,大家如果對動物倫理學有興趣,可以看辛格的《動物解放》(孟祥森、錢永祥譯,光明日報,1999),一本讓世界各地很多人由吃肉變為吃素的書。
一個行動在道德上正確的標準是什麼?這是規範倫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如果我們認為,一個行動的對錯,惟一要看的是它帶來的結果是否是最好的,那麼這是一種後果主義的想法,而它最重要的分支是功利主義,經典著作是穆勒的《功利主義》(徐大建譯,世紀集團,2007),讀時可以參考Crisp的Mill on Utilitarianism。康德認為,決定一個行動對錯的,不是行動帶來的後果,而是我們做該行動背後所持有的準則,能否同時意願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而不會引致矛盾,即當所有人都遵守該法則來行動時,世界會否出現矛盾。其次,是我們的行動有否把別人視為目的自身來對待。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奠基》(楊雲飛譯,人民,2013)是這種義務論的經典著作,但是不好理解,參考羅爾斯在《道德哲學史講義》(顧肅等譯,上海三聯,2003)中的康德講座或許會有不少幫助。當代後果主義與義務論爭論的重要論文,可以讀《後果主義與義務論》(徐向東編,浙大,2011)。
功利主義與義務論都是現代的理論,它們關注的是決定某個行動是否道德的標準,但古典傳統的倫理學,更關注的是怎樣的人生才幸福,並且認為只有一個人擁有美德才有可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代表著作是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2003),閱讀時可以參考余紀元的《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人民大學,2011)。美德倫理學在現代世界的衰落,與我們接受了現代科學的機械式世界觀密切相關,因為古典的美德倫理學依賴一個目的論的世界觀。麥金泰爾在《追尋美德》(宋繼傑譯,譯林,2003)一書中,嘗試通過「實踐」、「整體性的人生」和「傳統」三個概念,在一個解咒了的世界重建以美德為中心的倫理學,讓哲學家意識到這仍然是很有吸引力的理論選項,遂成為這一派的代表著作。
斯坎倫的《我們彼此負有什麼義務》(陳代東等譯,人民,2008)是近幾十年最重要的道德哲學著作之一。在書中,他發展了一套契約主義理論,以抗衡後果主義。根據他的想法,我們作為有理性反思能力的人,都會關心如何與別人生活在一起的問題,想與別人處於一種「相互承認的關係」,因而有理由和動機尋求一套規範人們行動的道德原則。「一個行動在道德上是錯的,如果在某個情況下這樣行動,會被一套規範人們行為的原則所否定,而這套原則,作為在沒有壓迫和人們都有充分的資訊的情況下達致的同意,是沒有人能夠合理地反對的。」為了證成這個想法,他在書中同時處理了一系列道德哲學的核心問題,如理由與行為動機、什麼是價值以及它與幸福的關係、道德責任、道德客觀性和相對主義等等。他對這些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解答,並且整合在一個系統性很強的理論中,因而被稱為「系統的倫理理論之典範」。讀完這本書,理解當今西方的道德哲學爭論,就沒有什麼困難了。我非專業,直接上書單:
柏拉圖:《申辯篇》、《會飲篇》、《理想國》,對於概念的一步步分析,也許最後的結果並不是總讓人滿意,但對於釐清我們混亂的思維是很有效的。
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貝克萊直接撼動我們的常識,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東西,也沒法認識什麼東西,論證簡直無可挑剔。
羅素:《哲學問題》,這本書也許應該放在最上面的,簡單明了,哲學家都在思考些什麼。
維特根斯坦:《論確實性》,上面說貝克萊的懷疑主義無可挑剔,維特根斯坦的這本書可以作為對常識的一個完美辯護;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我很受啟發,雖沒怎麼懂。
休謨:《人類理解研究》,因果必然性是什麼?動物本能嗎?有這麼種東西嗎?
密爾:《論自由》,嚴格的論證和分析,西方自由主義的經典之作,對於道德暴力、言論自由的分析很能助於我們去除偏見。
再說一下上面的這個書單,裡面沒有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培根、笛卡爾、洛克、霍布斯、盧梭、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杜威、詹姆斯、皮爾士、薩特、加繆、尼采、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福柯等等等等,這些人的書我都是非常想讀的,有些讀過,有些沒讀過,讀過的都非常之精彩。
書單的偏向性很強,偏向經驗主義和分析哲學,我還推薦台灣殷海光《思想與方法》、《中國文化的展望》。
說入門、邏輯思維和人文素養,這些書之後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梯利《西方哲學史》、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沃什博恩《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等,後話,然後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贊和磚頭都歡迎。
就說一本:維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其中政治學的部分對我來說顯得很枯燥,這也是讀很久的一個原因。
但是你讀完的時候很難不對維爾杜蘭特產生敬佩之意。作者具有真正的學者風範,按時間線索從蘇格拉底說起,認真介紹了多位哲學家的思想和主要代表作內容,並依據哲學家的性格及生活遭遇分析其思想產生的根源。每章後面都有對該章介紹的哲學家的客觀評價,包括優點和歷史突破,以及缺點不足,但不會全部否定,而是以包容理解的方式理性評價。這點最使我感動,哲學教給我們的正是思考的方式,不偏頗而又開放包容。如果多元的社會使我們開始懂得質疑,那麼,哲學需要我們去觀察,「哲學的目的就是要從多樣性中看出統一性」,而這些,需要真正的智者胸懷。
這本書是對初學者很好的啟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下哲學發展的大概脈絡,又能看到真正哲學學者看待哲學家的切入點和思維方式。別再推薦一堆自己都沒讀過的專業書了,我推薦《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
大多數人是懶人,如果能夠讀一本書知道大概的主要哲學家和流派,就不會去讀很多書。於是,這「一本書」就很重要。我看過蘇菲的世界,雖然語言很生動但是並不是很好的哲學入門。我推薦一本,三聯書店的《思想家:與十五位傑出哲學家的對話》,這是由BBC對哲學家本人的訪談而來,非常適合一般讀者的哲學入門。
首先用開放的心理解哲學是什麼。
為什麼博士PHD,無論何種學科都叫做哲學博士?
因為哲學是所有學科的終極之問,從跨越一切邊際的角度來審視和探索。
如果是為如題主所說的提升邏輯思維,我不認為已經推薦的書會有太多幫助,因為哲學史類的書是學科歷史的梳理,蘇菲世界也靠近這類。而康德盧梭之類,查拉圖斯特拉等大家之言對於哲學專業學生都是高山,門外漢啃起來更難,很容易放棄。
既然您是為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功利點說,批判性思維,學會問問題,這種書會比較合胃口。
進一步說,真的想提升思想,獲得思維愉悅,您應該從喜愛的學科領域入手。比如,相對論其實是部物理哲學著作,世界美術二十講就是部藝術哲學著作,南懷瑾的金剛經講什麼就是宗教哲學。用這個角度去重新理解大家著作,多多從各個領域挑選經典來讀,對非哲學專業人士是一條正路。
我最近在讀的梁漱溟,是為了解新儒學而讀,但東西哲學文化比較這本薄薄小冊子,對我的啟發確是近年最大的。一本講義,縱橫中外五千年,從文化角度辨析歷史發展走向,這種氣度與思維能力,體現了哲學思維的魅力。推薦。
用手機答題,一些書名記不清,容後查證再修正。
如果你有個認真的態度,想好好學一下,推薦哲學導論 (豆瓣)
和別的哲學入門書不一樣的是,它引用了很多哲學家的原文,(所以副標題是: 綜合原典閱讀教程),而且作者提供了他對那些哲學原文的解讀。所以雖然是入門讀物卻是比較有深度的。
比如:不得不認為自己自由就是自由。——康德
唯一能克服慾望的是一種更強的相反慾望。——斯賓諾莎
我們無需追問身體與靈魂是否為一,恰如無需追問蠟塊與蠟塊所受烙印是否為一。——亞里士多德
如果只是想隨便了解一下,不要讓自己對哲學一片空白,推薦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豆瓣),寫得比較有趣,可見作者努力地想寫成暢銷書。。。喜歡作者把古今中外串起來,看完之後感覺把知識梳理了一遍,不足是對於現代哲學介紹的太簡略粗糙了。
萊布尼茨不是黃油餅乾 (豆瓣)
作為哲學入門來說略淺了,最喜歡的地方是把哲學思考做成了父女對話錄,所以老爸會談一些自己的人生見解希望對女兒有幫助,這是別的哲學書都沒有的
這是豆瓣別人開的書單,也可以參考一下:哲學入門書
我翻過很多哲學資料,什麼耶魯還是牛津的公開課,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聽過podcast好像叫history of philosophy,中文的國家精品課程 鄧曉芒講康德。
其實都很好!!。。。但我沒有一個看完的。。
真的讓我入門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本書《哲學導論》,(也許是這個教材特別適合我,也許上面提到的不同媒介的學習資料也有一款適合你),我比較喜歡這本書主題式的講解方式,按照實在、宗教、認識論、自我、自由、道德等等的主題分類講解,然後哪個哲學家寫了關於這個主題的論點就拉出來講講(比如康德在好多主題裡面都露過臉,而且每次他一說話就讓人不明覺厲)。這樣就能看到不同的哲學家對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所以感覺這是最幫助思考的方法。
而一般的哲學史按照時間順序介紹哲學家,試圖一次性把他們的觀點講清楚,說實話這是比較讓人犯困的方式。
看完這本書,就可以進行可持續的學習了,看了那麼多哲學家的原文,總有一兩篇哲學家的論文或論點讓你感興趣的吧。那就把他們的書找出來看看吧,反正都寫了出處。(順便一提,我最有興趣可能是p.368頁的法蘭克福,所以最近在看他的《事關己者》……)
加油啊!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放下(畫個線標註一下),過段時間再來看看,說不定就看懂了,很有成就感哦!
--------------------20140816------------------
最近看了幾本別的書,有空我來寫寫感想。我會來更新的!
學哲學吧,其實最好還是能有個好朋友跟你一起討論討論什麼的。
我經常跟男票聊聊哲學感想啥的,比如昨天看到一句話「我不會為信仰獻身的。因為我的信仰有可能是錯的。——羅素」,分享給男票,他說「好的哲學家不僅要對別人的觀點保持警惕,還要對自己的觀點保持更加的警惕」。觀察記錄自己哲學觀點的變化,也是很有意思的。
非專業人士嘛,保持對哲學的興趣比較重要,不要讓形而上學把你搞得雲里霧裡,累覺不愛啊!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 &
所有書目都可以在官網上找到,非常多是關於哲學的,既有概括性的比如&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
同樣可以在官網找到所有書目,可以看到「哲學,宗教和文化」被單列出來。通常都較牛津通識讀本厚很多,研究相比之下較細微深入,為論文集。
http://universitypublishingonline.org/cambridge/companions/
推薦閱讀: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還是寧死不屈?
※于丹怎麼心靈雞湯了?
※總是想到死亡,然後就感覺人生十分空虛,怎麼辦?
※如何理解博爾赫斯說的「玫瑰即玫瑰,花香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