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半年或年為單位,怎樣「補習」中國古典文化?

其實我特別羨慕那些有深厚文化底蘊,懂得很多詞語成語詩句的典故和出處的人。
並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確實能明白很多東西的道理。
想問問看,如果以半年或年為單位,怎麼補習比較好?
因為中國文化太博大,沒有個順序或者沒有教材什麼的太難去真正獲得←其實說白了還是覺得集數太多於是就不想補了= =|||||||
不一定非要全部都背過,只是想慢慢讀書,充實自己!
求大神指導!!!!


謝邀。
但這個問題不大好回答。
要看你對什麼感興趣。我最早是對詩詞感興趣,由詩詞到古文,到四書,再到理學。至於訓詁,到現在我都不懂。
如果只選一樣,我建議讀詩。主要因為讀詩比較舒服,能得到審美的愉悅。
如果不滿足於讀詩,可以讀讀論語孟子,這些就夠了。
不要限定時間,不要把它搞成上強化班的感覺。培養興趣才是最關鍵的。
尤其不建議從《周易》、佛經,這種東西入手,也不建議從訓詁、廿四史、通鑒入手,你可能會覺得很枯燥。然後興趣瞬間就沒有了。如果讀古文順利,直接看史記也無妨。
依照這個次序吧:
1、《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千家詩》
2、《論語》、《孟子》
3、《莊子》、《老子》
4、《史記》


想來答主往常於文史哲並無多少侵潤,如今想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學習求得古典文雅的氣質。有心如此,末學定當不留餘力,小作一些個心得體會,望有所助力。

開篇明道,學之發端在於明心。正所謂不離初心,方得始終。答主傾心如此,拳拳不忘,持之以恆必然會有所收穫。治大國如烹小鮮,修進亦然,火候難得。 半載之期,長短適宜,莫要焦躁求成,否則會有照貓畫虎、東施效顰之嫌。氣質所存斯在內矣,何必求衣?一切循序漸進, 臨風沐雨,有所滋潤,待日久熏陶,發乎內,顯於外,言談舉止自然而然有所增進。如此掛果,答主方可摘品。

細數前客之答,俱是用心之作,但不宜施於題主。須知蒸煮煎炸 ,應適於物性因材施教,方有所增益。語言文字之功枯燥淡味,學之如游湖而浮大舟,力乏無趣,收益少而厭者增。何必如此?畫舫遊船,青曲杯酒,觀湖光倩影,品山色秋茗,豈不快哉!

話入正題,所施之法,讀書不二。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潛移默化故。但此處關隘有二:
一曰讀書有法,否則只是死讀,如無根浮萍,毫無建樹。
推薦朱子讀書法。

循序漸進
以二書言之. 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 篇章句字。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亂。量力所至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後。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如是. 則志定理明. 而無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趲著了。則看猶不看也。近方覺此病痛不是小事。元來道學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無根腳。其循序漸進之說如此。

熟讀精思。
荀子說誦數以貫之。見得古人誦書。亦記遍數。乃知橫渠教人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遍數已足. 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 雖已成誦。必滿遍數。但百遍時. 自是強五十遍。二百遍時. 自是強一百遍。今人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 一一認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處。其熟讀精思之學如此。

虛心涵泳。
莊子說吾與之虛而委蛇。既虛了. 又要隨他曲折去。讀書須是虛心方得。聖賢說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 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豪杜撰。今人讀書. 多是心下先有個意思. 卻將聖賢言語來湊。有不合. 便穿鑒之使合。如何能見得聖賢本意。其虛心涵泳之說如此。

切己體察。
入道之門。是將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己為一。而今人道在這裡。自家在外。元不相干。學者讀書. 須要將聖賢言語. 體之於身。如克己復禮。如出門如見大賓等事。須就自家身上體覆. 我實克己復禮. 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 方有益。其切己體察之說如此。

著緊用力。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甚麼精神。甚麼筋骨。今之學者. 全不曾發憤。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其著緊用力之說如此。

居敬持志。
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此最精要。方無事時。敬以自持。心不可放入無何有之鄉。須是收斂在此。及應事時. 敬於應事。讀書時. 敬於讀書。便自然該貫動靜。心無不在。今學者說書. 多是捻合來說。卻不詳密活熟。此病不是說書上病。乃是心上病。蓋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明。須要養得虛明專靜。使道理從裡面流出方好。其居敬持志之說如此。
另贈君讀書人不傳之法——(爛筆頭、求諸己、開口講)。好生琢磨,受益無窮。

二曰讀書有擇:汗牛充棟,生有涯而學無涯,是故有所青睞。答主忙於工作, 憂心勞體,不適合再讀大部頭作,應從閑讀漫品之中有所收穫,特推薦以下篇目:

【清言隨筆】

《圍爐夜話》、《菜根譚》、《小窗幽記》、《幽夢影》、《閑情偶寄》、,《陶庵夢憶》、《浮生六記》、《了凡四訓》、《小窗自紀》、《東坡志林》、《世說新語》、《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聰訓齋語》......諸如此類,皆是文士書齋之作,語不精深,道蘊其中,又時見溫馨詼諧,最是好讀不過。

【童蒙家訓】

古人云「蒙以養正」,舊時孩童的啟蒙教材此時學來大有益處。
識字知禮:《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節韻幼儀》、《幼儀雜箴》
詩詞音律:《千家詩》、《聲律啟蒙》、《龍文鞭影》、《時古對類》、《訓蒙駢句》
文化常識:《歷代蒙求》、《幼學瓊林》、《夜船航》、《幼學求源》、《史鑒節要便讀》
立德明智:《明賢集》、《夙興夜寐箴》、《老學究語》、《童蒙訓》、《弟子規》

華夏傳統耕讀傳家,無數精華便蘊於家訓之中,淳淳善誘,俱是至理良言。
《諸葛亮誡子書》、《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朱子家訓》、《了凡四訓》、《聰訓齋語》 、《帝范》、《 溫公家范》、《 袁氏世范》、 《庭訓格言》、《 聖諭廣訓》

【四庫正典】
國學精華應從端莊里求,古聖先賢,大家豪客留下正經東西都在那裡擺著,隨君取用。




【南懷瑾集】

南師傳道一生,授課演講編匯成集,言切道深,幽默詼諧,是國學入門的絕佳經典。諸眾對於南師的褒貶不一,實在可笑,讀書求學應往高妙處尋,執著腳下之石,不窺凌雲之峰。況且南師一向自謙所言非道,養家糊口而已。一應文字語言,不過是指月手,渡河舟,何必執著。

《論語別裁》、《莊子暔嘩》、《金剛經說什麼》......

【引路者說】
國學之稱呼起於清末民初,因西學東進而起,時舊學者遇新學說,眼界大開,融古今中外,納四海乾坤,大師輩出,名著云云,自此可學者眾多。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王國維《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胡適《怎樣讀古書》、 梁啟超《讀書指南》、朱自清《經典常談》、錢穆《國學概論》《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陰法魯《中國古代文化史》、章太炎《國學史綱》、曹伯韓《國學常識》、張蔭麟《中國史綱》、太虛《佛學常識》 顧頡剛《國史講話》、胡樸安《文字學常識》、褚宗元《中國書畫淺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陳師曾《中國繪畫史》、陳垣《史諱舉例》、常乃惪《中國的文化與思想》、呂思勉《中國政治思想史》  

【各有所好】
答主所留一應相關信息太少,不知所好。人有百性,各不相同,應根據所好所求,尋求讀物,古籍浩如煙海,種類繁多,必有與答主意趣相投之作。

但讀書不是唯一妙法,知乎今有讀書萬能之論,實不贊同,「學而不習、學而不思、學而不行」,只是一腹空貨,無甚用處。讀書之外重在體悟。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處、所觸.......過往種種成就今日之身;題主此刻從此處入手,沉潛一番,他日必有所成。
若問如何?
見 :講座、公開課、紀錄片、電視節目、
行: 博物館、 古鎮、道觀寺廟、旅行遊歷......
感:宗教活動、傳統文化活動、知乎問道、網路拜師......
悟:靜坐參禪、琴棋書畫詩酒茶......

一家之言,鄙陋不堪,若能對答主有所助力,也不枉結緣一場。

(誠邀知乎道友來我群求真論道:222304612)


題主應該不是中文專業相關的學習者吧?所以我在這裡不建議你這麼快就直接看古籍原典,不然一年下來也看不了多少本。
中國古典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她涵蓋了:文學(詩文詞曲等)、文字學、歷史、書畫、文獻學、佛學、醫學等等多個領域。正所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要較好地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當然是向那些國學大師學習方為正道。
由此,我推薦一套叢書:中華書局《跟大師學國學》叢書, 目前出了34本:

  1. 三國史話 呂思勉著
  2. 人間詞話 王國維著 徐調孚校注
  3. 中國史綱 張蔭麟著
  4. 唐詩雜論 聞一多著
  5. 明史講義 孟森著
  6. 經典常談 朱自清著
  7. 國學概論 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8. 中國歷史研究法 梁啟超著
  9.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梁啟超著
  10. 國學常識 曹伯韓著
  11. 清史講義 孟森著
  12.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著 朱維錚校訂
  13. 詩境淺說 俞陛雲著
  14. 中國書畫淺說 諸宗元著
  15.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著
  16. 文字學常識 胡樸安著
  17. 讀書指南 梁啟超著
  18. 國史講話 顧頡剛著
  19. 佛學常識 太虛著
  20. 談美 朱光潛著
  21. 詞學通論 吳梅著
  22. 中國八大詩人 胡懷琛編
  23. 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著
  24. 中國繪畫史 陳師曾著
  25. 李鴻章傳 梁啟超著
  26. 中國的兵 雷海宗著
  27. 中國的文化與思想 常乃惪著
  28. 中國政治思想史 呂思勉著
  29. 史諱舉例 陳垣著
  30. 古書真偽常識 梁啟超演講 周傳儒 姚名達 吳其昌筆記
  31. 怎樣讀古書 胡懷琛著
  32. 文藝常談 朱自清著
  33. 文心雕龍札記 黃侃
  34. 《詩經》講義 傅斯年

雖然現在很多出版社都熱衷於出「國學叢書」,但中華書局出的這套書還是挺不錯的。以上有哪一個不是相關領域一等一的大師?而且叢書涵蓋的領域也較為全面,適合普通的非專業讀者。再貼一下叢書編者前言:

這是一套寫給年輕人的國學讀本。晚清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會通碰撞,人文學術勃興,名家輩出,產生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學者,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他們的著述歷經歲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輝。由於諸種原因,這些著作有的久不再版,一書難覓,有的版本繁雜,錯漏時見。有鑒於此,我們特組織出版「跟大師學國學」書系,從這些學者名家、國學大師的著作中,遴選出一些好讀易懂、簡明扼要的作品,仔細編校,統一裝幀,分批推出,以饗讀者。

不要看這個書單有34本這麼多,其實每本書都可謂」濃縮的精華「,基本一天可以讀完一本(孟森的《明史講義》、《清史講義》除外),至多半年可以讀完(吐槽一下,我變態的舍友兩三周就可看完)。並且大部分都值得你反覆讀上幾遍。就以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為例: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千秋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這,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先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境界、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之無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語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也。

……
讀完《人間詞話》我不敢說你能立刻增添多少國學涵養,但是我可以肯定你能藉此裝一下文藝范,跟朋友聊聊詩詞,談談」境界「(可以是文學的境界,也可以是哲學的境界),嘿嘿!

古人讀書非常注重「目錄」(如張之洞《書目答問》、紀昀《四庫提要》),認為為學當從目錄學開始。其實我們今天讀書學習也是如此,應該先了解這個領域都哪些文獻。(梁啟超《讀書指南》即此類)所以,我推薦這套叢書的目的是想讓你先了解一下」中國古典文化「(亦可稱」國學「)的範圍。讀完這套書,對國學的內容有所了解了,你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找相關具體的書來看。

另外,我有一套北京出版社國學叢書《大家小書》(40本)的電子版,題主感興趣的話就跟我說一聲哈。

PS:處女貼,大家給個贊哈!!!!!!!!!!!!!!!
············································································································································
大家小書下載地址:百度雲 個人專輯


非大神,謝邀!
開卷有益,作為普通愛好者,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挺好,這樣能迅速積累比較大的閱讀量。初始階段,可以花半年、一年把《千字文》、《古文觀止》、《史記》、一些名家詩詞等看一看,諸子百家、釋道的經典也都應該挑一些看一看。
之後,好奇心會驅動你一直走下去,每看一本書,都為你打開了很多扇門,比如喜歡自由逍遙又喜歡學習道理,看了《莊子》,發現他怎麼老說孔子,然後看《史記》里孔子世家,知道這個人還真可愛,還知道一些神神秘秘的東西,難以理解,看《周易》,好難看懂,然後知道有京房、楊雄、邵雍、老蘇大蘇、江永、蕅益大師等等,有些人有關道教,涉及到陳摶、紫陽真人張伯端等,有些人有關詩詞文章,有些人有關佛教……
然後,讀書一個比較大的樂趣就是找到共鳴。所謂找到共鳴,就是每有會意,覺得「誒,我能理解他」。


我認為這要看你的目的。
以下盡量不提具體著作名稱,這是入門第一步,必須自己打開。

如果你只想增加點知識,那麼隨便看看一些普及類的就行了,比如易中天的書這類的。如果你想在某方面深入研究一下,那麼最好找個方向。比如你想搞清楚典故的出處,很簡單啊,看看《龍文鞭影》就行了啊,或者每天翻翻辭海,成語大字典就行了。如果你想多記住點詩詞,很簡單啊,先把唐詩三百首背下來,然後隨便找本宋詞選背下來也行啊,這就得半年時間了,另外還有什麼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之類的,隨便看看就行啊。

如果你想增加點「底蘊」,這就複雜了。
我認為首先最好要看看各種歷史,通史、思想史、制度史、訓詁學這幾種是最基礎的東西。
然後根據你的興趣,可以選擇更細一點的,比如文學史、佛教史、道教史、服裝史、美術史等等。
如果是對某個年代感興趣,可以看一些斷代史,還有相關的制度、思想方面的著作。如果你對某個人感興趣,那麼肯定先看史書上的本紀、世家、載記或者列傳。

除了這些,要看一些學術論文。這往往是很多民間學人很容易忽略的。看一些學術大師的文集,比如你對三國感興趣,那麼呂思勉是逃不開的,先看看他文章和書籍;如果你對隋唐感興趣,陳寅恪是逃不開的;你對玄學感興趣,湯用彤的肯定要看;對小學感興趣,先得看看王力。

我不建議上來就看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什麼的。第一,你不一定看得明白;第二,你可能不感興趣。這類書可以慢慢看。論語孟子肯定要看的,詩經每天看一篇,這就差不多一年了。其它的都靠後。另外,看你的興趣,比如要對道教研究一下,那麼肯定先要看看老莊。
以題主的水平,看論語孟子之類的最好看現代人注釋的。我當年為了裝逼,看得都是豎排影印的朱子集注,累死……不過詩經可以看看這種,熟悉下文言文斷句也是好的。

有些書是很垃圾的,不建議看,比如南懷瑾的,余秋雨的,還有文白對譯的。也不要被一些人的名頭迷惑住。

這些是第一年的。等題主看完了,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時候你再來問吧。或者,那時候你已經找到了路徑。

最後我說說個人經驗。我上小學時候就開始看唐詩三百首了,繁體字豎排。囫圇吞棗而已,不過繁體字這關基本過了,詩詞也記住不少。中學之後就亂七八糟的看,四書五經只看過論語,倒是什麼《酉陽雜俎》《燕丹子》《郁離子》《菜根譚》這類雜書看了不少,還有四大名著啦,三言二拍啦(十分為某些刪除捉急)等等。然後開始看諸子百家,像儀禮這類也沒怎麼細看,莊子卻讀了好多遍。然後看各種歷史,哲學史,通史,各種史。後來看史記、通鑒等等,還看過類書,太平廣記。最早對文學感興趣,古文觀止、各種人的詩詞選集看了不少,然後對佛教和小學產生了興趣,看佛教史,讀佛經,小學學習主要學習裘錫圭等人的書籍,然後看了很多論文。隨後越看越雜。現在什麼都懂點,什麼都懂得不太多。也有稍有研究的,也就是興趣更加濃厚而已,與專業的還有些差距。
若問自己有底蘊嗎?也有那麼點吧。體現在哪裡呢?比如我會寫近體詩,偶爾也填填詞,拽兩句文言也湊合,用典也能隨手找幾個,能夠看出誰寫的詩詞好,能夠欣賞一些名篇的美。小學方面,我比較清楚漢字的發展歷程,比如在簡體繁體論戰中能夠輕易打擊對手(主要是他們太渣了)。目前國學很熱,渾水摸魚的很多,我就有辨別能力,知道誰在胡說,誰有水平。
比較關鍵的是,遇到一個我不太熟悉的問題,能迅速找到合適的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
這些東西對我的工作說實話幫助不大,也就是吹吹牛,偶爾找個歷史故事做做論據。通過讀書,和古人進行精神上的溝通,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我們的文化又很豐富,就是覺得學習這些有無窮無盡的樂趣。有時候,還能幫助別人,比如旅遊時候遇到某些字體比較怪異、含義比較晦澀的文字啦,我可以給別人解釋解釋,哈哈,要是有MM,那眼神你一輩子忘不了……

人之患莫大於好為人師,匿了。


難得有人邀請我回答,非常感謝。

首先我看書很慢,喜歡邊看邊想,所以回答樓主這個問題,我也想用自己的看書節奏為例子來回答。

1、我沒有按照樓上各位大神的方法來了解國學,畢竟我不是科班,很多都不懂,一下子要求太高了,我怕自己會退縮,於是我就隨性了。

我看得很慢,八十章有人可能一個月看完,我將近一年半才看完。原先我買的是王弼註解版的,開始的註解還很好理解,但後來的註解就有些不明白了,加上樓宇烈老師的現代註解有些時候個人感覺比較牽強,畢竟沒底子,於是看了10章就看了另外一本《鬼谷子》,結果看起來異常容易,很多地方都和道德經的道理相通,於是我從新回頭再看《道德經》,不過這次我找了很多註解版本做對比,從中找到自己最合適的,結果發現大量的現代註解太「有為」了,感覺就是為了找到新說法而堆砌出新的說法。

後來找到一本《老子翼》,非常贊,作者焦竑收集了《道德經》八十章中每一章他覺得最好的解釋,集合成冊,而註解者當中用了很多不同流派的知識來解釋道德經,據說年代太遠,導致很多優秀的資料都丟失了,剩下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某些註解是在很妙,王弼、鳩摩羅什、林希逸、杜預、韓非等大家對某些句子的解釋雖然只是短短几句話,但卻比現代的長篇大論要簡單好理解。

就這樣慢慢地,古文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上來了,同事有些字詞不懂就去查說文解字什麼的,又或者查「漢典網」,基本上很多知識都是慢慢積累的。

但看書總不能只看一本吧,美女看多也會厭煩啦,於是我同時也看了一下其他書看,例如介紹東西晉的,錢穆的書、章太炎的書,反正就是為了緩解單獨看道德經的厭惡感,但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些娛樂書記反而讓我更好地去了解《老子翼》中的一些知識。

例如錢穆先生說四書中的《大學》和《中庸》是吸收老學的儒家學說,於是我也好奇買來看看,發泄中庸說的很多地方其實和道德經是能相互對照的,而後來再看章太炎先生的書,了解到中國文化其實一直在大融合,如果硬是要區分,其實每一個流派當中都有學術理論是重合的。

於是隨著這個隨性的腳步,我又繼續以道德經為主幹,然後繼續擴大看書的範圍,所以對於我來說,你想讓自己極速地再半年或者一年來【補習】中國文化,那樣太辛苦了,就如同你要用半年時間從1000米的耐力跑到10000米一樣,想著都辛苦,不如按照自己的喜好找一條主軸線,隨性地看,反正你又不靠這個吃飯~~何必要那麼鬱悶呢?


可以先買一本《國學詞典》by謝謙,裡面涉及古代文史官制經濟,了解一下概況。
這樣,除了心裡有個底,或能從中發現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地方,也好重點學習。

同時古代簡史+文學史+具體文本配合著看。
中文教材及工具:
中華書局的「跟大師學國學」系列不錯!
《中國歷史紀年表》by萬國鼎
《中國古代文學史》四冊by袁行霈
《中國文學批評史》三冊by王運熙
《古代漢語》四冊by王力
《古代漢語詞典》by商務印書局(?)
歷史地圖冊by郭沫若(忘了具體書名)


訓詁、音韻之類的,王力先生的書里稍微有講到,如果喜歡,可以以後再找書深入研究啊。
一開始真的沒啥必要,畢竟一般人學習環境和心境與古人不同,啃這個很痛苦的。
而且你有時間要求嘛~

過了上面的階段,感覺很多人都算入門了~接下來你就可以很嘿皮地享受啦!


非大神,說一點我的經驗。
一般來說,文化底蘊這種東西都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沒法快,也快不得。我還沒上學,姑姑就讓我背一些《古文觀止》上的文章,還記得最開始背《陋室銘》的時候,根本不明白意思,我姑姑也不告訴我,只是讓我背會。當然隨著年齡越大,可能猛然有一天就明白某句話的含義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那時候背下來的,一直記得很牢;一個就是無形中培養了一種對古文的敏感。
以上說的就是想說明這是個緩慢的過程,所以題主說半年一年我覺得還是有難度。
至於方法,評論中一位知友提到了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一文,我也大力推薦這篇文章。按這個程序,有「三冬」,就「文史足用」了。關鍵就是要自己讀原典,金克木先生舉過一個栗子,說你要是自己讀過一遍《紅樓夢》,那能說你懂一點《紅樓夢》,但要是你只讀別人的心得、賞析,讀得再多,也不能說你懂《紅樓夢》。
但是讀原典也並非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很多書是有門檻的,你得知道門檻在哪裡。所以一併推薦黃德海的《金克木先生的一個提示》一文。
希望有所幫助。


那些啟蒙的東西就跳過吧。

直接《古文觀止》

你那個時間標準都不一定能吃透這一小本,因為這個某種意義上算是個索引,想要吃透,需要自己去搜索相關材料,十分龐雜。


看點史書吧。首推《史記》,其次是《三國志》、《漢書》等。最近總理不也說最愛看這些史書嗎?讀史可以明智,看這些書有很多實際用處,而且也非常有意思。
其次就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藝術品,很唯美的。


我覺得可以先從古詩詞入手啊,朗朗上口,可以反覆仔細把玩啊。
還可以看史記嘛,看不到深層次那就純當故事看唄,挺有意思的。
具體怎麼安排時間就看你個人了。
其他先秦諸經太詰屈聱牙了,我覺得很難上手吧。


可以關注下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沉木花香,古典人文類的,有原創團隊在做。

另外我們旗下還有沉木花香網路電台,所做節目在各大音頻網站都頗受歡迎。


推薦閱讀:

古文《核舟記》是編造的嗎?
賈璉作為長房長子,為什麼地位會低於寶玉?
紅樓夢中有哪些感動你的情節?

TAG:國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中國古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