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烈日灼心》?


《烈日灼心》這部電影已經上映2天了。看到了很多的評論和分析。作為本片的攝影師,我不想再去說些什麼,因為在每一個觀眾的心裡,《烈日灼心》已經有了它應該有的位置和品質。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回憶文章。回憶在廈門拍攝《烈日灼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敬告:本文沒有《烈日灼心》宣傳發行部門和我本人的同意,禁止轉載,違者負擔法律責任。如特別需要轉載,請聯繫我本人和《烈日灼心》宣傳發行部門。)

《面對大海》


回憶拍攝《烈日灼心》的日子

那個時候,它的名字叫《不法之徒》。正如片名所示,其實不僅是演員所擔任的角色,而且包括我們導演,攝影,美術,等等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都可以被稱之為「不法之徒」。只不過,我們的這個「法」,不是法律的意思,而是「成規之法」。


2012年的盛夏,正在街上百無聊賴地四處閑逛的我,接到曹老師發來的信息:劇本已經發給你。20分鐘之後,我以最快的速度,坐回了自己的電腦前……然後,大約80天後,我已經在廈門濕漉漉的街頭,為這部電影選景了。


大概在我以往所有的電影當中,《烈日灼心》是最令我投入和焦慮的。它並非我故意厚此薄彼,而是強大的故事和深刻的人性剖析,激烈的衝突和扭曲,壓迫著我一步步地進入故事和裡面的人物。如果不全神貫注,凝神屏氣去完成自己的攝影工作,我覺得我是不可能心安理得地離開拍攝現場的。我不敢辜負導演的要求和期望,更不敢浪費了演員們鉅力萬鈞的付出。

現在回憶拍攝期間的日子,我首先忘不了我們工作人員住的酒店和導演及演員住的酒店之間的那條長約3公里的馬路。每天晚上,我都會在這條路上來回。一般是步行。劇組派了車接送我,但是我還是婉言謝絕了,因為,在這條乏善可陳的馬路上行走,為我贏得了少許,並且難得的清靜,好好放鬆自己的腦子,也好好地回顧自己每天的心得.......


真正開始進入創作狀態恰好是我過去從來沒有過的經歷——體驗生活。在2013年春節之前的幾天,我有幸和段奕宏兄(伊谷春的扮演者)一起到嘉蓮派出所,體驗了幾天的警察生活。段兄是名人,走到哪裡,都有人跟他到招呼,合影。但是我發現,儘管他臉上露出笑容,但是他的眼睛卻沒有笑,而是冷靜地注視著四周的一切人和物,試圖找到打動他的東西,找到看似平淡的警察生活中的精妙之處。記得一次,我們兩人跟著一個警察來到一座大廈頂部,處理一起跳樓自殺事件。那個警察叉著腰,熟練地勸說著那個跳樓者,場面一片怪誕。這個時候,段兄靜靜地看著,似乎眼中淚光熠熠。他點燃一根煙抽起來,來回踱步。我正好站在他的背後。通過他的背影,看到圍觀的人群,然後是煙雨朦朧的城市。當時我幾乎立刻感受到了什麼。什麼?具體我不能用語言來形容,但是我敢確定,這一刻的心得,後來我投入到電影的拍攝當中。我想,不單單是我,段兄此時此刻的收穫,也一定不會讓它流失吧。


真正開始拍攝的頭幾天,並沒有辛小豐的鏡頭,直到某一天的黃昏,導演說超哥要來現場看看。他沒有解釋原因,大概是來感受一下氣氛,我當時想。很快超哥出現了,他在我們的拍攝場地走了走,然後坐在鏡頭之前。當時的目的是讓導演看看他的特效化妝在監視器上什麼樣子,不過對我來說,當在取景器裡面看到他的時候,意義就不一樣了。毫無疑問,辛小豐是《烈》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內心最糾結,最無奈,最壓抑的就是他了。如何在鏡頭裡面創造一個生動,真實,又極具電影化的辛小豐,我一直沒底。說實在的,我過去只在電影《集結號》中見過鄧超,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陽光,鮮亮的youngman, 完全不知道如何能在銀幕上創造一個另外的,落魄,底層的,青澀,甚至是狂暴的鄧超。


他坐到我的鏡頭前,一個巨大的特寫,我甚至可以在取景器裡面看到他皮膚上的傷痕。這個時候,我發現他的瞳孔在微微地跳躍,然後嘴角略微抽搐了一下(可能他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細微的東西,我注意到了,意識到某種不可言表的東西打動了我——慌亂,神經質,用憤怒掩飾自己的恐懼和自卑。我想我知道如何去拍攝他——辛小豐了。無論如何,不管後來他的表演是否重複了這些動作,但是,這個時候,我捕捉到了救命繩,捕捉到了一直在劇本和腦海中跳躍,模糊不定的身影。後面所有的拍攝我都遵循這一切,哪怕這些其實是偶然發生的。


的確,由於整個電影是肩扛拍攝的,導演把很大的主動權交到我的手裡,於是攝影機稱為我和演員們交流的最有效,最令人信任的工具。我可以扛著他肆無忌憚地靠近他們,不管他們有多麼的不情願。我把焦距推到最長焦距,這樣我幾乎可以看到他們皮膚上最最細微的細節,看到情感深處的極其細微的變化。然後我從容的退出,然後又進入。似乎我在和「表演」舞蹈。一切是那麼的浪漫,那麼的恣意,那麼讓然投入享受,直到導演一聲「停」。在這一點上,我非常感謝曹老師對我的信任。我們在正式拍攝電影之前,一起討論過電影未來的方式。當一切都明確之後,我們兩就不需要再過多的討論了。


感謝導演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感謝演員們的表演提供了那麼好的空間,任我發揮。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小豐和自道居住的林間小屋。那是隱蔽在廈門植物園深處的一個石頭屋。在他的一樓,小豐和楊自道棲息於此。凌亂幽暗的小屋,窗外是南方狂亂的植物。在這裡面,有最最不可告人的秘密。小豐和自道白天所有的偽裝全部放棄,疲憊地坐在那裡,為一個小姑娘擔憂,為未來擔憂,為命運擔憂。他們在小屋裡面自由地表演,我精心地布置裡面的光線,卻隨心地使用者鏡頭……


我記得某個下雨的夜晚,我們在這裡拍攝一場鄧超和郭濤的夜內。當時大家正在休息,我從外面的衛生間回來。當就要走回拍攝現場的時候,我突然抬頭看見巨大的雨珠從天而降,晶瑩的雨點被我們巨大的聚光燈照亮,猶如雪花一般飄然而下。我看見兩個演員站在屋子前面,正在和導演攀談。他們正在等待著我回來.......眼前這動人的一幕,讓我感動。我幸運自己有了這麼好的一份工作,這麼好的合作者,這麼好的一個夜晚。


毫無疑問,影片中最最動人心魄的是段奕宏和鄧超之間的奪命遊戲。他們兩個人絕倫的表演,與其說我記錄了他們的表演,不如說他們的表演賦予了我的影像以生命。派出所提取指紋,去往金元島的公路,紅酒庄耀眼的日光之下,等等,都是我作為攝影師以來最最難忘的瞬間。每一次,每當一個鏡頭結束,我總是告訴自己:其實這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可能有最好的。因為他們的表演總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細微,卻又強有力。我的鏡頭語言是否就是最準確的嗎?我總是不能確定,但是客觀上我不可能去嘗試所有的可能性。是的,給一個攝影師最有力量的靈感動力是什麼?現在我想是:人物——表演——氣場。這三個元素組成一個綜合性的東西。無論一個場景有多麼糟糕,光線有多麼簡單,但是一個好的演員,一個動人的表演,給了所有最有魅力的東西。我想不僅是我,導演一定也是同感吧。


段奕宏和鄧超之間的表演對決,最生動的是影片中段,兩人開車去金元島的路上。在如此小的空間,如何表現兩個之間那種令人窒息的尷尬,局促,甚至是緊張的氣氛,是我的挑戰。其實在車內拍攝,可以使用的角度就不多。一般來說,並不存在著什麼別人沒有使用過的角度。那麼我們就從演員調度上想了一些辦法。我們做了什麼手腳?大家看了電影就知道了。不過對於我來說。當我從取景器看到前景鄧超驚恐,但是卻極力掩飾的眼神,後景目光如電的段奕宏,斜躺著看著鄧超,臉上帶著難以言表的神情的時候。我知道我找到《烈》應該有的氣質。那一刻的興奮是難以言表的。我記得那場戲拍攝結束後的幾天,段奕宏兄拍著我的後背說:你的那種設計,使我的表演更加有力量。我很高興,那種可以觸摸到的高興。

在拍攝中,導演壓力是非常大的。相對於他來說,我卻好多了。曹老師是一個要求非常嚴格的導演。尤其是在表演方面,沒有那個人可以在他面前矇混過關。即便是非常優秀的演員,可能因為理念的不同,也會和導演出現爭執。我記得有一次,在拍攝段伊谷春聽說辛小豐案件完全錯誤而震驚的一場戲。作為好友,我非常明顯感到了段奕宏和導演在這一場的表演上有比較大的分歧。一個鏡頭結束,曹老師要求看回放。看完之後,他輕輕地摸著自己的腦袋,我知道這是導演不滿意的表示。窗外,段奕宏在外面抽煙。導演猶豫了很久,輕聲地問我:你覺得如何?我啞然。曹老師深深的吸了一口氣,也抽起煙來,沉默不語。我走到外面。外面天色已經昏暗。作為一場日景,天色發暗,對我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而明天不可能繼續拍攝這一場。正常的情況下,我會催促導演,注意天光不接的情況。但是那天我什麼都沒有說。因為這個時候,表演是一切。我問段奕宏,你感覺如何。他說我感覺不到自己的心。我明白了,但是卻什麼說不了。其實我多麼希望我能夠幫助他。但是卻無能為力。於是我說:可能這場雨可以幫助一點點(本來劇本中沒有提到下雨,是我提議改成雨戲,暴雨之下,那種精神上的逆轉,可能更加有感染力。)

我不知道到最後,曹老師對於段兄在這一次的表演是否滿意。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到兩個極度負責的電影人,相互尊重,相互探索,在最大的合作中,努力保持自己內心的真實。我的幸運在於,我參與到這種電影執著的探索之中,並且貢獻了自己的一點力量。


痛苦和快樂總是如影隨行。只有極度的痛苦,才有真正的喜悅。曹老師一直在糾結,糾結於電影的每一個地方的得失。他對電影的認真讓我感動。於是在某一天,我看到窗外下著大雨,廈門呂厝的海灘之上,白浪滔天,大風不止。我嚮導演提出:要不到海灘上走走?或許感覺不錯。曹老師不解:為什麼要雨天到海灘上行走。我說,大家都在艷陽天去海灘。其實雨中的海灘也很有意思,很有詩意。曹老師被我說動了。


那天我們在海灘上說了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雖然我們行走在雨中,但是曹老師似乎很高興。我們估計說了不少和電影無關的話題。要知道,在拍攝當中,一個導演有心情說和電影無關的話題,一定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郭濤先生和王珞丹女士,在這部電影是另外一極。他們有獨立的故事。可是非常遺憾的是,很多精心拍攝的部分因為影片的長度限制,被迫剪掉了。不過,和他們在一起工作的日子,依然讓我難忘。尤其是拍攝除夕夜,兩人情素融融的那幾場。在夜深人靜的廈門街道,我們整整拍攝了一通宵。我扛著攝影機,在不停地焦距和焦點變化中,感受著他們情感的遞進。幾乎沒有什麼排練,一切我只能隨機而動。但是,幸運地是,我的鏡頭變化和他們的表演在一起,形成了某種讓人感動的東西。這就是電影。儘管我和郭濤和王珞丹在工作之外,極少交流。但是這不妨礙在開機的命令之後,在不長時間的虛擬情感世界中,感受兩人愛的交流,每一句台詞和眼神。冬日的廈門夜晚,有少許寒冷,從取景器裡面看著他們的故事,頭頂感受著冰冷的晚風。我想:這就是電影。


王珞丹全部的鏡頭結束之後,她請主要的成員吃飯,大家都去了,但是我沒有去(不解釋了)。王在電話中說她感到很傷心,因為敏感的她認為我在拍攝她的時候,並沒有像拍攝鄧和段的時候那樣投入和用心。她真的很傷心。她的話很難用對還是不對來評判。其實在我的心中,沒有太大的分別。只不過,電影的鏡頭語言是一種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化學反應。可能是因為戲劇衝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表演理念的差異。敏感的王珞丹感受到我的差距,儘管她錯了,但是我依然想感謝她,因為她的敏感,難道不是一種對攝影師工作極大的重視和褒獎嗎?一個女演員在意攝影師的投入與否,本身說明了她對於她的角色的愛和投入。在這裡我要說一句對不起。


隨著拍攝結束的臨近,主要的演員紛紛離開了劇組。我記得鄧超完成最後一個鏡頭的地點是距離廈門市區幾十公里之外的一個湖邊的小屋裡面。夜深了。導演宣布:超哥殺青了。 大家鼓掌歡呼。我沒有鼓掌,也沒有歡呼。外面很黑,人來回走動。我站在原地,正在發獃。鄧超突然走過來,握著我的手,說了聲謝謝,然後登上汽車離去(在那握手之後,我有兩年多沒有見過他)。對於我來說:辛小豐離開了我的鏡頭。


在電影之外,我可能無法見到鄧超,他太忙了,更談不上交流電影的機會。不過,這沒有關係,我已經認識了在電影中的鄧超,一個超越我想像的鄧超。我相信他已經完成了一個過去絕無僅有的角色,一個幾乎很難複製的人物——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後一天在廈門的拍攝,我記得扛著攝影機,跟著段奕宏走在陽光明媚的海灘上。伊谷春穿著從來沒有的新衣服,帶著微笑,興奮地看著遠處的孩子。海天一色,風輕雲淡。沉鬱,壓抑的《烈》結束於這樣一個鏡頭,太好了。給人一種溫暖和希望。我感到很高興。因為這個鏡頭是段奕宏兄和我共同努力說服導演的結果。在一個巨大的,高于海面一百多米的高空,我站在吊車的翻斗裡面,克服著呼嘯的海風,搖搖晃晃的翻斗讓我有些害怕。但是,眼前極目開闊,氣象萬千的海景,讓我興奮不已。兩個幸福的人影,消失在藍色的空氣之中.......


從劇本的設置來看,伊谷春的出現必然預示著辛小豐他們的滅頂之災。但是作為由段奕宏兄來扮演這個角色,在我拍攝的時候,卻一直產生一種錯覺:段奕宏會放過鄧超他們。因為在段兄的眼神中,我看到的都是同情和遺憾,是掙扎和糾結。這樣一個有情有血的男人,難道真的要至三個已經悔過自新的人於死地嗎?在每一次拍攝到段兄的時候,我感到一種溫暖在裡面,一種完全的信賴在裡面。他讓我感到辛小豐的世界並不是只有苦難,依然有溫情在裡面。真的,我第一次不僅僅在劇本中感受到這一點,而且是在拍攝現場感受這樣一種情感。在以往的電影拍攝中,我從來沒有過。段兄所散發的那種成熟的堅韌,正義之下的隱痛,的確超越我在最早閱讀劇本時期,伊谷春給我的想像。他如同沉寂的大海,平靜之下孕育著無可想像的力量。段兄的表演,實際上為電影銀幕的警察形象樹立了另外一個新的標杆。這一切要感謝劇本,感謝導演,更應該感謝段兄對表演精神的執著。


......那是在拍攝伊谷春到看守所看望已經被關押的辛小豐的戲。無論是鄧超,還是段奕宏,還是導演,還是我,我相信都被拍攝過程中的緊張,彷徨所折磨,但是我們真正找到了電影的魅力。要說這一場的光線處理,其實到沒有什麼特別新穎之處。對我來說,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捕捉到兩個人超凡的表演。我記得拍攝剛開始不久,外面竟然又下起了雨。鄧超感覺不舒服,到外面透一透空氣。無疑,這是本片中非常重要的一場情感交流戲,男人之間最後的對話。下一次他們見面,將是無言的訣別。在死刑執行室,他們之間雖然看得見,卻是生死之別,隔著冰冷的玻璃。我看到鄧超躺在車裡面,靜靜地呆著,似乎在想著什麼。大家,包括導演都在片刻的清閑中等待著。現場鴉雀無聲。我坐在室內,周邊沒有任何人。非常安靜。這個時候,我想到:目前我所做的一切是準確的嗎?我總是有這樣的不自信,總是懷疑可能有更好的方式,沒有被我發現。

然而,我很快意識到,其實沒有最好的方式,你必須永遠處于思索當中,這就是電影的過程。結果不是目的,探索結果的過程才是電影的目的。


很快,看似漫長的拍攝結束了,大家離開了廈門。後來我和曹老師又去了一次嵊泗群島,在一個猶如世外孤地的島嶼絕壁之上,拍攝完了影片真正的最後一個鏡頭。曹老師面對著只有五六個人的劇組,宣布全片殺青。我好像感覺一場夢終於醒過來。遠處時深綠色的大海,浩渺無邊。海風劇烈地吹著。導演,我,還有幾個同仁,暢快地坐在絕壁之上,觀賞著壯麗的風光。據說,這裡是中國國土的最東面,太陽最早照到的地方。


《烈》就這這樣完滿的結束了。結束在如此富有魅力的地方,這讓我感到一種欣慰。如果我們所有人:劇組成員,還有辛小豐,楊自道,伊谷春,伊谷夏都坐在這裡多好啊。這才是電影呢:鏡頭前,你死我活,愛恨情仇。鏡頭後,親如兄弟,談笑風生。


感謝命運安排我能夠如此幸運地參與到如此快樂的一段時光之中

很多朋友看到了這片文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非常感謝各位,也感謝大家對電影《烈日灼心》的支持。關於這部電影攝影的專業性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錄「影視工業網」裡面關於《烈日灼心》的攝影師訪談——在審查與尺度之間,鏡頭是平衡點。 希望裡面的信息可以對朋友有所幫助。


我就想知道,那個真兇誰演的。我們幾個一同去看的人都震驚了。簡直演得太好了。跟真的一樣。驚艷的演技。還有段弈宏眼神真的棒。

網友@柯阿卡提供的資料,這位大哥信息如下:
王硯輝,雲南話劇演員。話劇舞台功力一流。心花路放裡面讓黃勃唱歌的那個黑社會大哥就是他。


「那隻鞋掉下來了,阿道。」

辛小豐(鄧超飾)面無表情的對著電話那頭的楊自道(郭濤飾)說到。

沒有被緝拿歸案的悔恨與即將赴死的驚慌,彷彿心中的巨石落地,楊自道「哦」了一聲。

影片進行到這裡,每一個觀看《烈日灼心》的觀眾心裡的巨石,也終於落地。


【高能劇透預警】

我是在兩個月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觀看的本片,並沒有抱任何期望的我,在散場後給出了「這部電影的水平,放在華語電影史上任何一年都能排進前五」的評價,現在看來雖有些過譽,但也從一個層面上反映出本片觀感之好、之酣暢淋漓。影片從第一秒鐘便牢牢地抓住了每一個觀眾的內心。隨著影片情節的推進,這隻無形的手慢慢的扼住了每一個人的喉嚨,讓人無從喘息,直到最後塵埃落定。

全片的背景在開頭以評書的方式戲謔道來:辛小豐(鄧超飾)、楊自道(郭濤飾)、陳比覺(高虎飾)三兄弟在一次入室搶劫的過程中,參與了一起強姦滅門慘案。因為良心的譴責,辛小豐抱回了別墅中的一位棄嬰,取名為「尾巴」並撫養長大。陰差陽錯之中,三人不僅逃脫法律制裁七年,辛小豐更是當上了一名協警,成為刑警伊谷春(段奕宏飾)的左膀右臂,一起出生入死。而擁有獵豹般嗅覺的伊谷春慢慢發現了辛小豐的一些怪異舉止,隱隱的與滅門慘案有著一些聯繫,一場博弈就此展開...

三兄弟的救贖之路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烈日灼心》,我想「救贖」二字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三兄弟並非窮凶極惡之人,卻因一時衝動捲入了一起滅門慘案。他們並沒有拍拍屁股走人,而是承擔起了撫養棄嬰的責任,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自我救贖的方式。

走在這條救贖之路上,三兄弟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惶惶不可終日不必多說,辛小豐為了能讓事情在尾巴手術之後再敗露,不惜去改變自己的性取向來洗清嫌疑,只因伊無意中的一句「同性戀會強姦女孩兒嗎?」;楊自道怕去醫院會暴露自己胸前的紋身,選擇在家處理駭人的傷口,差點丟了性命;而陳比覺7年來生活在智障的面具之下,雖說意在自己洗脫罪名,但最後還是走上了和兄弟們一樣的道路。

而到了影片最後,真兇的落網,讓這三兄弟的結局更平添了一分悲壯。其實早在7年前,這三兄弟的內心就已經死了。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尾巴,為了不讓尾巴知道撫養她長大的三個爸爸就是害她全家被滅門的罪魁禍首,他們選擇了以死贖罪。用辛小豐的話來說,那一天過後,他們就像只有一隻鞋還搖搖欲墜,掉或不掉,只是時間問題。在尾巴的未來有了保障之後,他們釋然了。對三兄弟來說,鞋掉了,對尾巴、對自己,都是一種解脫。

兩個硬漢的羈絆

在我看來,伊谷春這個角色是最為矛盾、最為出彩的。他擁有及其敏銳的洞察力,高速公路上一個眼神的擦車而過,便能斷定車上坐的是持槍的犯罪分子;他極重情義,聽說尾巴要做手術需要錢,不但對辛小豐私吞贓款睜一眼閉一眼,更是拿出了自己不多的積蓄。他在幾次出生入死的辦案過程中,與辛小豐培養出了堅固的情誼。隨著調查辛小豐的深入,多重矛盾在伊這個人物上重合、疊加,一面是深厚的兄弟情誼,另一面則是冰冷的法律。

一根煙,是伊和辛兩人之間的羈絆。初次見面,辛慌張的用手捻滅灼熱的煙頭,引起了伊的注意;平時混在一起,兩人經常煙不離手;高樓追逐死裡逃生之後,伊第一件事就是顫抖著為辛點了一根煙;辛入獄之後,鐵窗之隔,相視無言,伊又為辛點上了人生最後一根煙。可以說這小小的一根煙,為這兩個沉默寡言的男人打開了心門,所思所想都通過這火紅的煙頭顯露了出來。

到了影片最後,那個操著濃重口音的壯漢,如同嘮家常一般說出了自己才是滅門慘案真正兇手的時候。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伊的內心一定是極為悔恨。不過事已至此,只能繼承辛的遺願,好好的扶養尾巴長大。所以結尾處,伊終於脫下了陰鬱骯髒的灰色外套,換上了一件陽光的綠色上衣,帶著尾巴在海邊玩耍。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當中的「同性情節」。伊和辛出生入死,就像兩個孤傲於世的絕代高手,彼此惺惺相惜,個中情愫必有滋生。所以伊發現了辛與那個台灣富豪的姦情時,那個複雜的眼神,震驚是一方面,其中是否有「戀人」背叛的心酸與憤怒,導演並沒有點明。曹保平在接受採訪時說道,自己在拍攝電影史是按照「兄弟情」處理的伊與辛之間的感情。不過,他不反對,也理解觀眾去這麼想。

即便沒有刻意強調和宣傳,這些同性情節還是引發了軒然大波,惡意賣腐炒作的大帽子也隨之被扣到了頭上。先不說原著小說是如何處理,在我看來,同性情節只是正常的劇情需要,並沒有強行賣腐炒作之嫌,各位觀眾大可不必大驚小怪。

凌厲的剪輯與手持攝影


烈日灼心是一部類型片,但同時也在類型片的框架之內注入了強烈的導演個人風格。本片的攝影絕大多數都是肩扛攝影,抖動的鏡頭和變換的焦距都增強了本片的紀實感,也加大了對觀眾的壓迫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剪輯,凌厲十足,像一把精準的遊標卡尺,沒有一絲誤差。這樣幹練的剪輯風格使得本片的每一個鏡頭的信息量都極大,真正做到了毫無尿點。但凡有一個鏡頭不小心錯過,便會對影片的完整理解產生影響。


舉個例子,在影片的後半段,在一次伊與辛的談話之後,辛突然一臉緊張的沖回辦公室,在伊離開之後發現了玻璃板上的粉末,就是這麼一個不到一秒的鏡頭,就交代了影片的一個轉折:伊提取了辛的指紋,並再次懷疑辛就是滅門慘案的兇手。


像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說正是這樣的剪輯風格,使得觀眾的內心始終被影片的情節牽著走,不容一絲和緩。


當然,本片的剪輯也並非完美無瑕,在一些動作戲和大場面的調度上,曹保平還是暴露了自己的短板。尤其是最後的高樓追逐戲,剪輯和調度是略顯生澀的。而有些尷尬的特效運用,明顯能看出扣圖痕迹的綠幕鏡頭,也與全片強烈的記實感有些格格不入。

實至名歸的「三黃蛋」

6月21日晚,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上,最佳男主角的殊榮由本片的三位主演同時奪得。這樣罕見的三黃蛋立馬在微博等社交網路里炸開了鍋,一時間各種謾罵聲和陰謀論不絕於耳。我相信所有看過本片的人都不會對這個結果表示任何的異議,隨著影片上映,更多的客觀評價會給那些無故謾罵的搏人眼球之士一記響亮的耳光。

如果說段奕宏和郭濤是保持了自己一直以來的高水準,那麼鄧超的表演則真正的突破了自己,向所有人證明自己並不只是一個綜藝節目嘉賓,更是一個真正的演員。


最後公映的版本是139分鐘,比上海電影節放映的版本少了2分鐘。在我的印象中,刪掉的部分就是鄧超最後的死刑執行。上影節中,這個片段是一個完整的長鏡頭,從緊張,到痛苦,到無助,再到死寂。鄧超的演繹真實、殘酷。


接受採訪時鄧超說到,自己在拍攝本片的過程中為了充分進入角色的狀態,基本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說,「整個拍攝期我都盡量不跟家裡聯繫,拒絕探班,朋友找我也不出去。我很難從那個世界裡面出來,也讓自己盡量不要出來。」在拍攝完這個注射死刑的長鏡頭後,鄧超與曹保平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所以說,鄧超為這個角色的付出,與最後呈現出的表演是絕對值得這座影帝獎盃的。

要說這部電影是一部完美之作,也是不負責任的說法。高樓追逐戲的調度略顯生澀、竊聽的房東下落不明和生怕觀眾看不懂過度啰嗦的結尾,都是遺憾的地方。而最遺憾的便是由於主角之一的高虎捲入吸毒事件,最後上映的版本中高虎的戲份被刪去了不少,也導致了影片的角色失衡,只能通過結尾的主視角補拍來彌補。本片絕大部分遺憾都是因為審查的緣故,相信如果有導演剪輯版的存在,更加完整的《烈日灼心》一定會更加出色。


不過,即便並非完美,《烈日灼心》也是近年來最值得去影院觀看的影片之一。可以說,《刺客聶隱娘》更多的是導演侯孝賢的個人表達和成就,其意義更在於其本人。而《烈日灼心》這樣質量超高的類型片,才是我們現在的電影市場迫切需要的。


《烈日灼心》由一個黑暗的故事開篇,隨著影片的推進,每一個角色都慢慢的暴露在烈日之下,其真心被顯露、被暴晒。正如伊谷春所說:「哪一個人心裡沒點臟事兒?」烈日灼心就是這樣,將每個人心中的臟事兒大大咧咧的拍給觀眾看。這,也許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


本文版權歸【知影】所有,謝絕一切形式轉載


http://weixin.qq.com/r/LU1RSSXE2XimrWEq9xg-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你女票格外保守,偶爾被你看到大白腿小溝溝都罵你臭流氓然後大嘴巴子就上來,可你這天回家,她居然穿好情趣內衣在等你並且一上來就把你剝光光。你先是驚呆,然後熱淚盈眶。


這就是我看完《烈日灼心》之後,在還未消化電影本身的巨大能量之前的第一感受:這片子能過審,製作單位塞了多少錢啊。


裸體。全裸女屍+王珞丹裸上半身,沒有讓你看到點,但那僅僅是因為丹丹的胸太太太小了。


各種粗口。「艹、干你母、傻逼(沒有用x代替)」這些在本國大熒幕上不可想像的親切辭彙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電影中,字幕翻譯因此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艹」的字幕怎麼打,是用「操」,還是「草」還是「艹」?最後他們機智的用了拼音「cao」。


真實地名。很多年來,國產刑偵類貪腐類電影電視劇,都不允許出現真實的地名——你得杜撰一個不存在的地方。但這次,烈日灼心的故事發生在廈門。

男男激情。大陸有過不少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但無一例外被禁,更別說上映了。雖然片中鄧超和呂頌賢的激情戲被刪的只剩幾秒鐘,但畢竟還是保留了,無疑是突破。


注射死刑場面。最後這一段比《毒戰》里的更驚心動魄,據說上海電影節的放映版本此段長達3分鐘,公映版面短了不少。


這種尺度,在國外至少是PG-13,所以,就錶帶小朋友去看了。


調侃完畢,說正經的,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帶種的,有勁的國產類型片了,要不是冗繁啰嗦的結尾和太過刻意的反轉,堪稱完美。

故事底子好,主線牢靠,三個隱匿逃犯和警長的心理角逐讓故事一直張力十足,這是這部犯罪電影得以成立的基礎。


支線豐富,偷窺的房東,再加上路匪、跳樓、抓賭等不斷穿插的小案子,拓展了故事寬度,也讓人物性格更加具有說服力,是這部犯罪電影可以把人釘在座椅上的關鍵。

天台大戰無可置疑是全片最精彩的戲,驚險刺激,驚心動魄,鏡頭調度也很完美,港片味十足,警察掉下去直接摔出腦漿簡直讓人驚呆。

可惜電影從這裡開始,就顯得冗長而啰嗦,段奕宏質問鄧超是不是gay明顯多餘了,前面伏筆那麼多,觀眾都能猜到,不需要如此刻意的解釋。

最後陡然冒出來的大反轉也不好,拖累了節奏也破壞了結構,或許是另一種妥協。

三大男主演技精湛,一直擔心真人秀和爛喜劇會混亂掉鄧超身上好演員的能力,還好並沒有,他表達出了契合主題的混亂、糾結和矛盾,這應該得益他早起的話劇演出經歷,更可能是一部好作品對演員的再教育。

段奕宏,非常完美的將自己的個人標籤和角色融為一體,不動聲色,舉手投足都是準確和恰到好處。「法律,是介於神性和動物性的合體。它非常可愛,它知道你好,又限制你沒法惡到沒邊兒。哪個人心裡沒有那麼點臟事兒」。這段台詞真棒。


郭濤的戲份沒有鄧超和段奕宏多,但卻是三大主演中最讓我動容的,他全程都散發著冷峻的宿命感,格外迷人,跟電影本身的黑暗氣質非常契合,可惜這種冷峻的宿命感不夠完整,被結尾刻意添加的溫情沖淡了一些。


王珞丹的加入純粹是為了討好女性觀眾吧,她的人物缺乏說服力,感情部分也邏輯也不夠,而且過多的巧合也多少影響了電影的整體觀感,作為一個直男,我得說,沒有她,並不影響故事,甚至更完整。

片尾曲不錯,看完別急著走,聽會。

曹保平應該可以憑這部戲坐穩內地犯罪電影導演的第一把交椅了,從《狗十三》,到讓大多數影迷認識他並驚喜的《李米的猜想》,再到《烈日灼心》,每次都能在審查縫隙和個人表達之間尋求平衡。


他讓我想起管虎和杜琪峰,有勁,倔強,不軸,經得住誘惑,有一直充盈但不泛濫的表達欲。大陸太缺乏這類導演了。


分割線~~~~~~~~~~~~~~~~~~~~~~~~~~~~~~~~~~~~~~~~~~~~~~~~~~~~~~~~~~


斗膽推薦一下自己的微信公號:

http://weixin.qq.com/r/IHX54WzE7DGTrSiC9yAy (二維碼自動識別)

個人微信;aideng99

http://weixin.qq.com/r/ZobG3tLEWY8mrZa999N0 (二維碼自動識別)


制度和資本壓力下扭曲的清晰樣本

《烈日灼心》改編自須一瓜的小說《太陽黑子》,是曹保平的第五部電影。

處女作《絕對情感》我至今未能看到;《光榮的憤怒》首次將視角放在中國最小的權力構架---村委會中,吳剛、王硯輝飾演出了熒幕上最真實的村幹部,講述了雲南楚雄黑井村裡觸目驚心的政治鬥爭,映射出整個國家的公權現狀;《李米的猜想》粗糲的影像風格下周迅留名影史的偉大表演,一對底層戀人包裹於幽暗如墨的罪惡中的愛情,帶出了最真實雲南毒品犯罪群像;《狗13》十三歲少女和她名為愛因斯坦的小狗殘酷成長之痛,讓這些年印鈔機般賺錢的帥哥美女穿上校服演繹愛情、開房、墮胎、出國、車禍等所謂青春片成為了大笑話。

通過須一瓜原著小說和曹保平零碎訪談,大致可以推斷出,《烈日灼心》原本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西隴的辛小豐(中學生)、楊自道(職高生)、陳比覺(中學生)三人是形影不離的好友。辛聰明衝動,努力隱藏著自己的同性戀身份;陳智商極高,是個天文愛好者;楊是個渾噩的混混,胸口有大老虎紋身。某天,燥熱的三人去水庫玩耍,看到了水庫旁別墅中赤裸身體洗澡的年輕女孩。不知是因原始的性衝動還是性取向的壓抑,辛小豐按住女孩強姦,女孩心臟病突發猝死,三人驚恐慌亂中將別墅里看到他們的女孩家人全部殺死並清理現場痕迹後逃離。警察辦案時能得到的線索只有作案者為三人、辛小豐留在女孩屍體吊墜上的指紋、楊自道被路人看到的胸口上的紋身、陳比覺慌亂中掉落在案發現場的天文學雜誌,此案成為懸案。數年後陳比覺的姐姐撿到一個被遺棄的女嬰,冥冥中女嬰生日與三人犯下罪案同月日,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因此決定共同撫養這個女嬰,並為她取名尾巴。三人帶著尾巴離開西隴去到廈門,辛成為協警,楊成為的哥,陳成為漁民帶著尾巴留在漁排上的陋居。三人每天不顧生死的拚命做好事行善、拚命掙錢醫治患有心臟病的尾巴,相互埋怨指責而又合力逃脫罪責。西隴滅門案十三年後,新調入辛小豐所在派出所的警長伊谷春,與辛、楊接觸後因二人的異常表現(辛一直用手指捏滅煙頭以自毀指紋、楊出車被劫因想避免警察接觸而主動幫劫匪逃跑)產生好奇。楊自道在一次幫人抓搶包劫匪時,胸口被刀劃傷,匆匆離開現場不敢就醫自己包紮而差點喪命,伊谷春的妹妹伊谷夏(脾性古怪大膽,被逼婚和痛經折磨的死去活來)意外與楊自道認識並愛上了他,楊卻一直躲閃迴避。夏常去醫院與三人一起照顧尾巴,伊谷春發現三人關係並隱約懷疑到其與滅門案有關聯。同性戀富商追求辛小豐,辛與之上床並拿錢以醫治尾巴。伊谷春發現辛同性戀身份後打消了懷疑(他認為滅門案中的強姦成分排除了同性戀作案的可能)。夏從伊口中得知辛是同性戀,懷疑拒絕她的楊的性取向,便赤裸身體向楊求證,結果證實楊並非同性戀,夏追問楊對她拒絕躲閃的原因,終於不堪重負的楊扯開胸襟露出老虎紋身,告訴夏回去問伊就能明白一切。夏翻查資料終於明白一切,但卻在伊面前為辛、楊、陳掩飾。最後,辛楊租房的房東竊聽並記錄下了辛、楊、陳的談話,告發了他們。滅門案被破,三人被執行死刑。

《烈日灼心》本應成為傑作。但從小說到劇本到電影,從《太陽黑子》到《不法之徒》再到《烈日灼心》,從200分鐘的初版到獲上影節最佳導演、男主角的142分鐘版,最後到電影院里公映的139分鐘版,其藝術成就在一路加速下滑。

從電影拍完到公映,數次延期。去年將映時片中飾演陳比覺的演員高虎吸毒被查,廣電推行古老的連坐法,規定不準有吸毒演員主演的電影上映。同等情形下,《捉妖記》選擇換演員重拍,《一個勺子》選擇等禁令解除,《烈日灼心》無法重拍(所有演員煎熬閃現出的表演將不復存在)、無法等待(投資方已等待公映以回籠資金多年),只得將陳比覺戲份最大限度更改刪除以換取公映機會,然後再不斷的增減戲份以求通過審查和爭取票房。

審查制度在加速收緊,不允許出現和表達的越來越多,以前立在那裡等人去撞的那面高牆,現在成為了長出雙腳的怪獸,坦克一般緩慢而無情的向每個人逼近;商業資本在畸形繁榮,一個熱門話題或賣點、契合最廣泛觀眾的喜好,就能創造出幾億幾十億的票房,不合時宜的佳作被遺忘在角落沒多少人記得。

向審查制度妥協,向商業資本妥協。

如何頂住這雙重壓力做好加減法,幾乎成了現在最考驗導演能力的地方。某些鏡頭留幾個刪幾個,某些畫面留幾秒切幾秒,某段對白說幾句改幾句,哪些情節要刪掉,哪些情節需加上,電影已成需在顯微鏡下用看不見的尺子去丈量的科學。

減掉些什麼我們通常難以知道,只能在看到某些斷崖式片段時猜測此處的原本模樣,或運氣好能在國內外電影節上或國外發行的DVD版本中看到純粹的版本。增加些什麼則很容易發現,那些突如其來的金光閃閃「正能量」爆棚的台詞和反轉,如同咀嚼美食時突然飛進嘴裡的蒼蠅,無法視而不見。

相對而言,缺斤少兩的刪減,對電影的破壞性,遠不如扭曲變味的增加。

頻繁出現的後期配音補上 的「去自首」台詞,這句咒語魔幻般出現時,銀幕上演員的口型很明顯說的是另一句話;《白日焰火》中增加情節鏡頭將謎語般的隱喻直接掀出來暴晒,堵死了所有複雜幽深的可能;《浮城謎事》中婁燁厭煩而直接的在片尾打上字幕 「最終,喬永照、桑琪接受了警方調查」,簡單粗暴的滿足了「正能量」需求;《無人區》拍完被冷藏多年,最終寧浩將演員找回補拍三分鐘陽光燦爛的劇情強行續在電影結尾過審。

這些如同高速公路上猛然冒出來的大石頭,讓人恨不得在記憶中抹去的眼中釘肉中刺,全部出現在了《烈日灼心》中。

評書式的旁白突兀出現和消失,代表了社會世俗意義對辛、楊、陳進行譴責和審判,以迴避模糊道德的問題。導致整個案件被粗淺直白的強行講解;案發時間自十三年前改為七年前,將辛、楊、陳當時的身份由少年學生改為青年混混,以迴避少年犯罪的問題。導致少年激情殺人鑄成大錯這一能讓人理解惋惜的原始因由被摧毀;辛的同性戀身份被完全刪除,同性激情戲被解釋成辛為打消伊的懷疑,故意讓伊看到而做出的犧牲,以迴避同性戀的問題。導致辛的性格心理行為不夠清晰合理,這個角色未能達到預期的深度廣度;陳的戲份被更改,由高智商天文愛好者,改成以殘廢示人的傻子,最大限度的刪除了陳的戲份,迴避封殺涉毒演員的問題。導致本該多角支撐的戲劇核心被搖搖欲墜;主線集中在了伊與辛的角逐上,辛、楊、陳的衝突及與尾巴的相處被縮減,夏的劇情線索被砍掉並與楊合併成了一條副線,迴避節奏和片長的問題。導致電影的完整度被損壞;有竊聽怪癖的房東戲份移除,線索發現依賴於伊的職業能力及眾多機緣巧合,迴避警察形象的問題。導致邏輯性真實性被減弱。

若是只存在這些問題,電影在辛、楊、陳三人被執行死刑後就黑屏結束,那這依然是部佳作。

但隨後的近十分鐘的戲份里,突然浮現出案中第四人,滅門案變成第四人獨自動手殺死女孩全家,辛小豐只是試圖強姦意外導致女孩死亡,楊自道、陳比覺只是案件的間接參與者,以此生硬的對辛、楊、陳的罪行進行洗白減輕;尾巴的身份由被撿到的棄嬰變為被害死的女孩留在案發現場的女兒,將三人贖罪的對象,由隱性的象徵意味的社會棄嬰改成更直接的具象化的死者遺孤。

就在這幾分鐘里,整部電影轟然倒塌,所有的起源、動機、終結、解脫,所有的罪惡與救贖,一切都不再可信。

曹保平這次屈從於審查和商業,顧慮劇情的能接受尺度,顧慮人物罪贖能否被理解寬恕,增加的這兩個情節,徹底將這部仍艱難屹立的電影擊沉並拖入了海底。

沒人能有資格指責這妥協,曹保平艱難立身市場洪流並衝擊那面高牆,歷經增刪、禁映、虧損,做的已經足夠多了。他曾在07年《光榮的憤怒》結尾處巧妙高明的嘲諷了審查制度和隨波庸眾,如放到現在,《光榮的憤怒》無法保留原貌。

而且浩劫餘生的《烈日灼心》,仍有灰燼中的鑽石保留了下來。

最大限度追求的,粗糲的影像細節、凌厲的剪輯風格、剋制的情緒收斂,將電影的每一個片段拎出來,都好像生活的自然截面,有著未被上油拋光和精細打磨的真實質感。

天台追逐戲中,稍有閃失便粉身碎骨的高樓險境、身邊一直互有猜忌的生死同僚、狹路相逢兇狠決然困獸猶鬥的持槍敵人,劇情猶如在高壓鍋內焦灼沸騰,在導演強力控制下被死死按住,張力始終處於讓人冷汗直冒的爆點邊緣。

能留下的辛、楊、陳三人爭執與照顧尾巴的細節中,三人頭頂泰山壓頂般的罪惡,內心烈日灼燒般的愧疚,生不如死的等著不知何時鞋子會掉下來,過著從沒想過有明天的日子,傾注在尾巴身上熾熱的源於救贖與父愛的感情。這些仍能讓人感同身受。那是人性深淵裡,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還有難以磨滅的表演。段奕宏(飾演伊谷春)鄧超(飾演辛小豐)郭濤(飾演楊自道)三人共同獲得了金爵最佳男主角獎,實至名歸。段奕宏於細末處精彩絕倫,伊谷春看辛小豐的眼神,複雜、神秘、隱晦,甚至補全了被導演所放棄的同性情愫。抓捕辛小豐時那聲似乎無意識發出的、彷彿來自靈魂深處的呻吟,更是演員自發閃現的能提升整部電影水準的神來之筆;鄧超完全抹掉了明星存在的自己,辛小豐身上看不到半點演繹痕迹,看他的那些片段,能讓人直接透過去看到辛小豐的現在和過去,乃至沒被詳寫的這個人物的豐富外延,真正窺一葉而知秋;郭濤在副線里沉重而不奪目的微芒,挽回了殘缺的伊谷夏的角色,撐起了獨木難支的故事構架。伊谷夏的愛戀下,楊自道從開始的閃躲、逃避到最後自殺式表白,經得住攝影機按在臉上的長鏡頭特寫,一直保持驚人細膩的層次推進。

所以,《烈日灼心》是我看過的曹保平電影中最差的一部,但把「曹保平」這定語去掉,公平來講,這還是部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優秀之作。

《烈日灼心》被人為等的斷絕了通往更高成就的路徑,《白日焰火》有在德國發行的未經過增刪的DVD版本可供呈現,《烈日灼心》不知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它終於和《白日焰火》一樣,成為了藝術扭曲於制度和資本壓力下,呈現出來的清晰樣本。


冰冷的畫面里,一雙手冷靜地握著注射器,沒有絲毫顫抖,十足的訓練有素。紮好針之後,鬆掉橡皮管,注射器活塞被緩緩推動,管內液體迅速鑽進手臂。


鏡頭一切,辛小豐泛黃的臉上表情獃滯,眼神沒有十分的恐慌,亦沒有過多的留戀,只有近乎解脫的平靜。隨後黑屏,再亮起,辛小豐臉型開始扭曲,瞳孔放大,注射液的「藥效」開始發生作用;再黑屏,再亮起,更加扭曲,更加放大,伴隨著抽搐;再黑屏,再亮起,冰冷的畫面里,辛小豐顫抖起來,是痛苦的顫抖,生命在抽離,再度黑屏,死亡發生。


戲裡,鄧超飾演的辛小豐在這一個黑屏後徹底結束生命,也徹底得到其預想的解脫:用死亡的方式,完成所有罪責的自我救贖。戲外,坐在銀幕前的大多數觀眾被這個場景震顫到,內心一方面會有對於死亡的畏懼,一方面又會有對於辛小豐的憐憫,壓抑中 不禁發出一聲嘆息。如同黑屏之後切換到的伊谷春警官表情那樣,充滿了剋制地驚懼以及無奈地憐憫。


據相關資料得知,導演曹保平和主演鄧超在拍完這場戲時,兩人抱頭痛哭。那種通過電影感知到的生命抽離至死亡的痛苦,讓兩位創作者大為觸動。觀眾亦如此。而類似的觸動在電影《烈日灼心》里多次出現,有的包含著對人性惡的驚駭,有的包含著對人性好的感動,有的則包含著對人性壓抑、恐懼、迷失、無奈、痛苦等多重真實元素的理解、同情與嘆息。這種對人性的探討使得影片具備了一定的深度,而罪與罰、情與法、感性與理性的多重矛盾衝突,又使得影片具備了較強的戲劇性。加上劇情上涉及的犯罪題材以及雖談不上多麼濃烈但也足夠叫人緊張的懸疑色彩,大大增強了影片的精彩。

1、陰鬱而又濕漉漉的「烈日」


直到影片最後一個鏡頭,銀幕上才真正出現了「烈日」。而在此之前,影片幾乎都流淌在陰天或者雨天場景里,像所有南方潮濕的氣候一樣,給人一種陰鬱而又濕漉漉的感覺。


打從第一個鏡頭開始,畫面就是陰鬱潮濕的。但這還是一個比較溫和的說法,事實上,開頭的好些個鏡頭,都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因為交代了一個「滅口案件」,有好些個案發現場的血腥鏡頭。而在隨後的一系列鏡頭裡,伴隨著評書旁白,我們看到的鏡頭無一不是陰鬱、潮濕甚至黑暗的。大多數場景都在夜裡,大部分時候要麼下雨要麼在水附近(地下積水或海邊),就連找個房子,也是在濕氣較重的山林里。不多的白日場景里,也不見「烈日」,全是陰天。即便是在頗為高潮段落的樓頂戲裡,算得上最揪心最灼心的時刻,也不見有「烈日」。


一部沒有「烈日」的《烈日灼心》,如何「灼心」?


導演曹保平顯然不是那種虛張聲勢的愛好者,他選擇用陰鬱潮濕的方式來表現「烈日」,實際上更為「灼心」。如同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陰天也好,雨天也好,黑夜也好,這種毫無「烈日」的畫面帶給觀眾的壓抑感、恐懼感更加強烈,也更能體會到影片角色的那種境地:暗無天日。


是的,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這三個「犯下罪行」的人雖然在「水庫滅門案」中暫逃法網,自由地過了七年,還各自有著一份職業,卻很難說他們是在真正的「生活」。生活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負擔,因罪責而深藏於心的恐懼,讓他們的生活「暗無天日」:做什麼事情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弔膽中,還有對罪行的負疚感帶來的內心折磨。他們不敢參加公務員考試、被搶劫了也不敢聲張、受了刀傷也不敢去醫院,甚至連住的地方,也要躲躲藏藏,像地下老鼠一般,怕見光。這樣的情境,如果純粹用真實的「烈日」來表現,似乎有些過於「陽光」了,而用好幾場雨戲及多數陰天這種陰鬱又濕漉漉的方式來表現,則恰好反映了他們生活的「暗無天日」,以及內心的壓抑、恐懼與煎熬。


作為觀眾,你不會不被這樣的場景氛圍所感染到。倘若你還記得那個暴雨如注的雨夜裡,幾個穿著雨衣的警察矗立在雨中的畫面,一個遠景,暴雨傾盆,澆築小小的人,你會感覺到一股肅殺、寒冷以及驚懼,哪怕那裡站的是警察。而在辛小豐被鐵框困腳陷進積水中、楊自道受刀傷在小屋裡自我縫針、伊谷春被辛小豐拉住懸在空中等橋段里,灰暗陰鬱的畫面讓人感到壓抑、緊張和驚恐,比烈日烘烤更灼心。

2、影帝的相殺相惜


上影節頒獎禮將「影帝」殊榮同時給了三個演員,締造了「三黃蛋」的創舉,一時引起熱議,甚至不乏質疑者搬出了陰謀論的說辭。時至今日,大多數觀看過影片的人看到了段奕宏、鄧超以及郭濤的表現後,對「三黃蛋」給予了某種不約而同的認可,像一記閃亮的耳光扇向了那些質疑。


儘管質疑從來都是人的權利,不同的看法也應得到尊重,但對於《烈日灼心》的大部分演員而言,表演上的出色的確值得大面積的讚譽。當我們走出影院後回顧坐在銀幕前觀影的感受時,會想起那些由演員的精彩發揮所帶來的「入戲感」。這種感覺將觀眾帶入戲中,會不自覺地為其中的角色心生同情或歡喜,也會由此為劇情所吸引,心系其中的人物命運,關注其中的故事進展,甚至在不少時刻,感受到一股提心弔膽的緊張。


尤以段奕宏和鄧超這兩個分別承擔著正義與罪責的演員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段奕宏繼《士兵突擊》里的袁郎之後,再次給觀眾帶來了心生歡喜的硬派男人形象。沒有太高的個頭,沒有白嫩的皮膚,沒有俊俏的臉蛋,頭髮多數時候凌亂,造型基本粗獷不羈,談不上有多少偶像氣質。但你卻會被他深深吸引,在於他那犀利而富有魄力的眼神,以及他整個雷厲風行、耿直真切、大情大義的處事風格。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呈現了一個成熟男人該有的模樣,也呈現了一個敏銳警察該有的風範。從他出場時的一身雨衣包裹下的凌厲,到抓歹徒時的勇敢,到掏出一張銀行卡扔給辛小豐的情義,再到結尾一身休閑裝扮陪伴小女孩的溫情,段奕宏始終都能把嚴肅與隨意、溫柔與決絕、感性與理性拿捏得恰到好處。在許多女性觀眾眼裡,段奕宏飾演的伊警官不可能沒有女朋友。

而鄧超則徹底通過辛小豐這個角色擺脫掉不少《分手大師》和「奔跑隊長」帶給觀眾的逗比印象,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演技超凡」的超哥。鄧超是有演技的,這對很多熟知他的人而言似乎是個共識。在中戲時期,他就曾通過不少戲劇表演展現了他的這種功底。只是由於他所接演的不少角色都很難豎立他「有演技」的口碑,以致於許多人會輕易地被其逗比形象所帶跑偏。事實上,《烈日灼心》辛小豐這個角色一開始是打算給段奕宏的,但後來由鄧超出演,他也交出了一份叫人滿意的答卷。甚至不止是滿意。他所出演的辛小豐,無論是造型上打磨出了一個「有故事」的人的形象,還在細節表演上,很好地將一個負罪的、糾結的、痛苦的、備受煎熬的角色內心世界展現了出來。與其說他的演出是一種對以往印象的顛覆,不如說他在吃透角色之後的職業發揮。

兩場戲很能說明上述兩位演員的表現。一場是被多數人不小心漏掉許多關鍵信息點的車內對談戲(正是這一段,交待了許多可以解釋後面人物和情節發展動機的信息,建議細看)。段奕宏飾演的伊谷春作為新來的警官為照顧自己比較欣賞的手下,陪同鄧超飾演的協警辛小豐前往海邊「取金魚」。在行駛的車內,伊谷春頗為悠閑地抽著煙,然後極其自然地說起當年的「水庫滅門案」,辛小豐則一邊開車一邊聽著,也表現出一副自然的樣子。彼時的劇情其實已經交代,伊谷春已經開始對辛小豐有所關注甚至懷疑,因此他的那份悠閑地自然,實際上是帶著試探意味的。而這種試探包含著他作為警察敏銳的嗅覺,他斜躺在副駕駛靠椅上望向辛小豐的眼神,帶著犀利的光,彷彿一雙電眼。而辛小豐也已經意識到自己被盯上了,內心的驚恐和慌亂讓他有些失了分寸,但他又不能表現出來,反而要裝作很自然的樣子。兩人就在這樣的「自然」中隱藏著各自的心思,而段奕宏和鄧超亦在交替的反打、特寫以及遠近焦距的變幻中,相當出色地把這種帶著掩飾的「自然」表演了出來。

另一場戲則是樓頂銬走辛小豐那一段。伊谷春和辛小豐共同經歷了一場生死搏鬥,這種一起出生入死,以及辛小豐沒有放開的手,讓兩人的相惜情感得以變濃。也讓作為警察的伊谷春陷入了一種強烈的矛盾:在情與法,感性與理性之間,他必須做出選擇。他很矛盾,也很累,甚至有些茫然,眼前這個剛剛救過他的人,剛好就是他所認為的罪犯,該如何處理?他點燃了一根煙,遞給了還在喘氣的辛小豐,然後做出了決定。警察上來,給辛小豐戴上了手銬。伊谷春非常不忍,但又必須理智處理,必須讓法取代情。而辛小豐則沒有像想像中那樣驚慌和恐懼,反倒是出奇的平靜,他像如釋重負一般,欣然接受。這一段表演里,鄧超的表演扣人心弦,細節把握恰到好處,那種克制地平靜,釋然地放鬆,體現在他的眼神里,表情里,以及動作里,將人物內心表現得十分到位。正是這樣一段表演,將觀眾帶入戲中,並和伊谷春一樣,心生出一份憐憫。

兩人共同出生入死過,彼此欣賞,彼此相惜,但又由於各自的立場,不得不在面對罪與罰、情與法時,做出「相殺」的選擇。伊谷春的內心糾結與辛小豐的內心煎熬,形成兩個人物非常鮮明的個性。段奕宏和鄧超的表演,將兩者的內心戲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確夠得上影帝殊榮。那根他們共同抽的煙,最終燃盡,化為一縷煙霧,卻觸動觀者心弦。值得敬佩和同情的情感,流淌於觀眾的感受之中,很真實。


其他演員的表現也給影片提供了很大的支撐,無論是同獲影帝殊榮的郭濤(那段負傷回家自我縫針的戲足夠說服力),還是被扭曲掉面部形象的高虎,亦或是醬油角色的呂頌賢與師傅「杜志國」,都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發揮。而王珞丹雖然可能因為角色本身要求的純粹讓她並沒有發揮出最好的水準,卻也還是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一個屬於她的人物表現。影片整體角色的造型幾乎都談不上細皮嫩肉那種「小鮮肉」風格,而是有稜有角、粗曠不羈,不大合韓范的柔帥,卻飽含男人的粗礪氣慨,十分有氣質。加上畫面的質感和服化道的樸素化,讓這幾個人物角色顯得更加真實接地氣。

3、人性拷問與愛的一聲嘆息


影片最吸引人的除了上述提到的演員表現之外,便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本身了。說它是近些年國內最好的犯罪懸疑電影或許有些誇張,但它的水準的確夠得上大批量好口碑。改編自小說《太陽黑子》的本片雖然做了很大的調整,看起來脫離了不少故事的設定,卻符合了電影表達所需要的敘事文本。故事的劇情充滿張力,劇情引人,節奏得當,末尾的反轉給觀眾帶來不少驚艷之感,配得上精彩之評。只是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審核原因,電影的不少故事交待被刪減,整體基調也被調整,多少給影片帶來了一些不便於細細推敲的瑕疵。一些人物的動機和故事的走向給了精明的觀眾揪住進行質疑的空間,算是本片不可忽視的不足。譬如對有著竊聽癖好的房東的背景交待幾乎沒有(據說未刪減之前是有的),譬如高虎戲份的大量減少讓陳比覺這個人物也變得不夠立體,譬如對伊谷春師傅的交待也略顯單薄,等等。可即便如此,影片還是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僅精彩,還富有意義。


這種意義一方面集中在對人性的拷問上:面對曾經犯下的罪責,該如何得體地度過一生?面對情與法的糾結,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面對愛與痛的交纏,該如何進行取捨?影片通過對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三個人暗無天日一般的生活的展現,告訴觀眾哪怕是一時失手造成的罪責,也必將面臨生活之不可承受之煎熬。即使你再費盡心思地謀求各種方式試圖得體地度過一生,也終究逃不過法理或心理的折磨。罪責帶來的壓抑、恐懼會讓你的生活蒙上灰暗,備受痛苦煎熬。伊谷春和伊谷夏則用理性的正義和單純的愛證明了情與法當中,法終將超越情。

「太煎熬了」。辛小豐被銬上手銬時,沒有驚慌,反倒平靜,說出這句話後,感覺如釋重負。壓在他和其他二人身上的罪責讓他們背負了太多心靈包袱,是一種煎熬,也是他們許多行為動機的一個重要理由:正是因為內心備受煎熬,而本性又是善良的,於是一方面會勇敢於抓歹徒、會追擊搶劫者、會甘願當「同性戀」,一方面,又時常陷入陰鬱的心境,渴望心靈的自我救贖。而最後他們的赴死,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他們各自實現了渴望已久的自我救贖。


至於愛與痛的交纏,影片用三個負有罪責的「罪犯」共同赴死傳遞出了一個宏大主題:愛。是的,如你所知,影片里三個人最後的赴死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認為他們赴死的理由並不充分,甚至覺得毫無意義。但如果你設身處地的為影片中的人物想一想,你便會發現,他們的選擇,其實包含了大愛,卻也由此透出一份悲涼。辛小豐和楊自道之所以平靜接受法律制裁,智商超高的陳比覺巧妙地逃過法律制裁仍選擇死亡,一方面是心靈上終於得以解脫,一方面,則是為了小女孩「尾巴」的將來著想。後者所體現的,便是一種大愛:小女孩「尾巴」支撐了他們生活七年的勇氣和希望,他們不想因為那個實在太殘酷的真相而影響小女孩的成長,於是選擇用死亡的方式讓這種影響減少。實際上,如果你真有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你便不難發現,影片里最具悲劇色彩的,其實是小女孩「尾巴」。出生之後便失去了親人,成長過程還遭遇病痛折磨,必然會被知曉的真相如果放在將來,那也是對她一種巨大的打擊。所以,無論是三人赴死也好,還是伊谷春兄妹的熱心照料也好,都是一種愛的體現。

也正是影片最後的愛的回歸,才讓幾個角色形象得以升華,即便是他們有過罪行,也還是會為他們內心的善良所激發出的愛而感動。而影片反轉出來的一個「真相」,則更添加了那三個角色值得同情的理由:原來他們並非大惡,那個輕描淡寫地交待罪行的傢伙才是真正的大惡。到影片最後,你會發現,那幾個被認為十惡不赦的人,原來並不是惡人,而是用死亡傳遞了大愛的人。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不禁會為之發出一聲嘆息。這嘆息包含了同情,包含了惋惜,也包含了影片所反映出來的某些真實。


那一劑注射不是電影結束,結束是在一片烈日下的海灘,那意味著某種光明,意味著某種美好,這美好里,沒有灼心,只有希望。


PS:我盡量保持不劇透和評價客觀的原則,希望起到了這樣的效果,如有不足,歡迎交流。本文為作者原創,謝絕所有不打招呼的轉載,謝謝。


我很感動的是烈日灼心直面了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伊警長說的:「協警也出生入死,但是收入只有警察的1/5。」這在以前的片子中很少被探討,實際上中國每年都有大量的協警在行動中受傷甚至犧牲,這些人一個月就一兩千但是為社會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社會對他們的關注並不高。


劇情邏輯問題太多。人性討論不夠深刻。

大部分修改的情節與原著大相徑庭,也恰恰是這些地方漏洞百出。


首先讓我們福爾摩斯一下,把電影中比較含糊的情節理一遍,順帶談談電影和原著的區別。

1、為什麼阿道在被三人搶劫時遇到警察還幫忙掩蓋?


首先是因為怕和警察打交道,所以選擇了自己利益受損。這一情節的設定和後面受傷之後自己縫針一脈相承。

在下雨天偏僻處偶遇警察似乎有點太巧合,但是原著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他們今天的主要目標是追逃,是在『獵鷹』行動中,設卡盤查回來的路上。」而「獵鷹」活動也並非突兀出現,在阿道載三人的途中有聽到廣播說:「一周以來,全省交巡警部門加強卡口盤查堵控,『獵鷹』追逃行動取得顯著成效。」

很顯然,電影把這些細節給刪去了,所以在看的時候會有些莫名其妙...


但是電影在這裡埋了一根伏線,即伊隊記住了阿道。後來阿道和小豐多次說到這點,醫院遇到的時候阿道還特意和小豐說「他可能認出了我」,這個情節的處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如果是為了表現阿道的惶恐,不敢和警察打交道,我覺得有些情節上面表現得太過了些。

2、阿道為什麼要自己縫針,為什麼後來又去醫院了?


和上面所說的一樣,是在加強他的惶恐感。他的胸口有紋身害怕別人發現,因為以前的事,他在生活中刻意和別人拉開距離,輕易不想和外界發生聯繫。電影中是阿道為了追搶劫犯而受傷,由此引出自己縫針和與伊谷夏的感情糾葛。在原著中,追搶劫犯和遇到伊谷夏是兩個獨立的事件,並且發生的時間相隔很遠。在追搶劫犯受傷之後,阿道自己去了醫院,但是提前出院了。


同上,電影想要渲染的這種小心翼翼因為太過而略有失真。

3、小女孩的年齡是怎麼回事?


最開始小豐對伊隊說小女孩五歲,是因為案子發生在七年前,伊隊的師傅經過走訪得知被殺的女人當時有一個孩子。如果尾巴是那個女人的孩子,至少七歲。辛小豐為了隱瞞,說這個孩子是撿來的棄嬰,把孩子的年齡說小了兩歲。後來的鑒定結果證明尾巴是7.4歲。在結果出來的那一刻伊谷夏在哭,可能是她懂了他們三對尾巴這麼好,是為了贖罪。


而在原著中小姑娘是比覺的姐姐比慧撿的,後來比慧夫婦在颱風里失蹤後三人開始接手照顧她。她出生在那個姑娘死去的那一天,所以辛小豐把她看成那個姑娘投胎轉世,辛小豐相信,尾巴就是來人世陪伴他的。她代表了寬宥,代表了救贖的方向。

4、偷聽的房東是怎麼回事?


房東一直有偷聽房客的習慣,似乎有些變態。而正是他做的偷聽筆記後來被伊隊發現了,所有的一切才正式浮出水面。電影中沒有過多交代他的背景,顯得非常突兀,好像他的病態就只為開外掛和搞笑而來。而其實在原著中,作者做了很多合情合理的交代:


有家人的岳父母、妻子、五歲的兒子都在大火中死去,只有男主人和一隻狗幸免於難。當時,那戶人家的女方親眷認為那男人見死不救。而那男人辯解說,他去遛狗,回來已經大火熊熊了,消防員已經控制了火場,無法出入。而據消防部門的筆錄調查,那個男人遛狗回來的時候,後面門衛說,當時的火勢並不大,有些人家還抱著細軟寶貝在倉皇的撤離中。


這戶人家的情況是,因為岳父母的耳朵不好,電視一貫開得非常大聲。鄰居作證說,他踢過他們家的大門,裡面沒人應,就以為他家都撤離了。也就是說,男主人如果勇敢地衝上樓的話,有足夠的時間,救出一家人。換句話說,這個人比報上登的救人英雄的時間,多得多。女方家人因此鬧得很厲害,懷疑女婿故意見死不救好贏得保險。

而這個貪生怕死的窩囊男人,名字就叫卓生髮(即房東)。後來伊谷夏拆穿他說:「因為你心裡只有恨,你心裡裝滿了恨,你只想證明每一個人都是比你更惡的人! 」


房東的一隻叫小卓的小狗在書中也多次提到,並不像電影中那麼一個鏡頭略過,因為小狗生病所以房東離開隨後伊隊進去聽到了真相。這樣輕巧地推動一個重大情節,顯然交代得很馬虎。

5、同性戀情節是怎麼回事?只是噱頭嗎?


不是噱頭,關於同性戀在書中一直存在。並且不是在伊隊和小豐之間,而是大家懷疑三個單身經常在一起的老男人之間是否有同性戀。書中有非常詳實的描寫,但是他們三人之間也沒有同性戀,恰恰是小豐後來走向了這條路。


非常有趣的是,電影把原著中的情節整理得支離破碎,沒有一以貫之地堅持。比如說書中的是AB情節導致了C的發生,而電影將AB情節改為了DE,但是卻在後面保存了C,所以當我們看到C的時候會非常疑惑。(相似的可以對照書和電影找到很多...)而在這裡,所指向的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在小豐被抓起來之後和伊隊見了最後一面。小豐說什麼都不要問,就讓往事埋藏起來之類的。有人解讀是他不想再回想起以前犯下的錯誤,而電影也似乎指向了這一點。

但其實這裡真正指向的是同性戀情節:

那你後來……

辛小豐知道伊谷春要問什麼,他說,女人讓我感到恐懼和痛苦……

6、阿道和王珞丹扮演的伊谷夏的感情戲是怎麼回事?


有很多人吐槽他們倆的感情戲,甚至吐槽王珞丹的演技。但是王珞丹扮演的伊谷夏在原著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並且她的幾場哭戲非常到位。她和阿道的感情戲在書中都有非常詳實的描寫,不像電影中剪輯抽取得面目全非,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原著。伊谷夏比她哥哥先一步發現了真相,並且採取了一系列手段迷惑她哥哥。而這個片段在電影中表達得非常含糊。


伊谷夏要救他們,在被她哥哥發現真相的時候她說:我知道他們曾經殺過人,但是他們後來都改了啊。他們做了這麼多好事,那還得不到寬恕嗎?

伊谷春回答說:我會寬恕他們的,你也會。可是,法律不會。


其實在這裡,用伊谷夏的視角和她與伊谷春的對話引出了這個故事的主旨,非常遺憾的是電影在最關鍵的地方做了更改。而劇本的更改到底是好是壞呢?我將在下面的分析中給出。

7、案發當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真兇要去踩點,恰好三人感興趣就和他一起去了。在別墅里時,年輕的女人洗澡出來赤裸著身體引起了辛小豐的興趣。在實施強姦的時候沒想到女人突發心臟病死了。這時候女人的家人恰好進門來,真兇想著不能敗露,索性把他們全家給殺了。殺了人之後四人逃到水庫邊,所以會有附近的群眾說看到四個人而非三個人。在水庫邊真兇想要控制住另外三人,但他們合夥把他給殺了(當然真兇沒死,只是他們以為而已)。繼續逃亡後辛小豐說要回去,因為他看到了別墅里有個嬰兒,於是他們就把嬰兒抱養起來了。


電影這個劇情的設置有很多疑點,首先三人為什麼要到那裡去?難道是他們之中有人其實和別墅里的女人早就相識?所以電影中多次出現了三男一女的照片,其中那個女性被扣掉了。這是不是編劇為了把這個創設的情節圓過來而做的一些努力。那個孩子是怎麼回事?孩子的父親又是誰?辛小豐為什麼非要回去找到這個孩子?


而在原著中,案件發生在14年前,孩子確確實實只有5歲並且是棄嬰。三人也確確實實就是真兇,並且在隨後的十多年中活的很煎熬。


按照辛小豐的說法,整個案件的邏輯就通順了:

是我害了他們。阿道帶我們去水庫釣魚,要回來的時候,我們看見了山下一幢小別墅,比覺很好奇想下去看。下去阿道被院子里的黑色凌志車吸引,我們進了院子,我又被屋子吸引。我從後門進去的時候,那個女孩濕著長發,赤裸著剛走出浴室。可能是地上濕,她滑了一下,抓著牆,那個姿勢,讓我徹底失控了。我毫無經驗,不知道她心臟病突發,我很野蠻瘋狂。我不能理解她怎麼死了。比覺阿道進來的時候,已經發生了,我們想跑,可是她外公進來了,不能讓他看見,只好掐住他,她外婆又進來了,接著是她父母。我們沒有一點時間退出,越陷越深。

8、電影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電影中改動最大的地方是真兇另有他人這一情節的反轉。開始我認為衝突最大之處應該是「法與情」的拉鋸或者是人性的複雜。但是當真相揭曉那一刻,你會發現你預設的情節被推翻,它的主旨升華到「愛與救贖」。


關於「法與情」的拉鋸,電影和書中都給出了答案:

「法律,是介於神性和動物性的合體。它非常可愛,它知道你好,又限制你沒法惡到沒邊兒。哪個人心裡沒有那麼點臟事兒。」

伊谷春說,我很喜歡法律。我覺得法律,是人類發明的最好的東西了。一部好法律,一部人人遵從的好法律,決定了這個社會的進化步伐。

法律有時候不近情理,但是,不近情理是法律折衷的代價,這不能是我們拒絕它的理由。因為如果這樣,這個社會就會失去秩序。所以,法律應該成為我們敬畏的神。


關於人性的複雜和愛與救贖:

原著作者須一瓜說這本書:「展示人性的複雜與脆弱、迷茫與掙扎。表達了對知罪悔過的贖罪品質的珍愛。一些人在負罪逃亡中,那種求生、求善的精神內核非常強大。對他們來說,餘生就是靈魂減負和洗濯之旅。」


電影做出的反轉似乎是為了強化這一主旨,人性是複雜的,好壞是變化的,救贖和愛是永恆的。但是很遺憾的是,因為劇情的改編出現了重大的邏輯漏洞:


為什麼他們三人要扛罪?

為什麼一直裝傻的老陳最後要自殺?


綜上,電影的改編造成了很多的疏漏。邏輯問題太多,人性的討論也不深刻。

雖說我在文章中比較了電影和原著的異同,但是只是為了梳理情節,並沒有其他的情感方面的傾向。關於改編,我贊同一種觀點:

「改編」的字面意義為「適應」,因而它總是很容易給人以某種依附、從屬的印象,「忠實」往往被充當維繫這一等級制的核心,判斷一部改編電影的好壞優劣經常被簡化為忠實還是背叛的價值判斷。但忠實性的問題從來都只是一個偽問題。


拋開這些,如果因為改編造成了電影的更多問題,我認為這樣的改編是失敗的。而很遺憾的是,這部電影似乎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劇透預警

======================================================================

伊谷春:我好像知道了點兒什麼。

辛小豐:他好像知道了點兒什麼。

楊自道:什麼?他知道了什麼?!

(醫院見面後)

伊谷春:他知道我知道了。

楊自道:他知道我知道他知道了,我們沒什麼時間了。

辛小豐:放心吧,他想多了。

(紅酒庄偷窺後)

伊谷春:cao,我想多了。我想我知道了。

伊谷夏:哥!你知道什麼了!

楊自道:cao,小夏,不是這樣的!我把命給你行不!

(兄妹交鋒後)

伊谷夏:他應該不知道我知道他知道了什麼

伊谷春:我cao,我知道她知道我知道了但是她以為我不知道她知道我知道了。

(天台上)

伊谷春:放手吧,都知道了。

辛小豐:GNM,查個證而已,動刀動槍干屁啊!

台灣人:??????

======================================================================

房東:其實我啥都知道。

======================================================================

陳比覺:尼瑪你們全他媽傻逼。

=================================觀後感================================

整部片子屬於沉重壓抑,但是又精彩萬分的電影,中間還穿插了幾個黑色幽默的小橋段,算是調節下氣氛。

導演說故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電影較原著有很大的改動,但是都基本上能圓回來,雖然有一兩處不盡人意(比如陳比覺沒事兒裝什麼傻子),但是整體上是要為導演點贊的。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比較生硬,比如伊谷夏和楊自道的愛情,感覺沒有到這麼掏心掏肺的程度,楊自道招的有點兒莫名其妙。不過據說是因為電影長度的限制,楊自道和伊谷夏的劇情剪了幾刀,所以還是比較期待能看到導演剪輯版。

另外演員們演的都很好。

鄧超算是把庾澄慶的帽子給摘下來了,有兩個地方特別地印象深刻,一個是伊谷春和辛小豐在車裡的那一段交鋒,緊張、壓抑;還有一個就是辛小豐扛楊自道去醫院的那場戲,這場戲真是活了,當然也多虧了郭濤老師那一膀子腱子肉。只不過感覺就是鄧超演的辛小豐,從頭到位都是一股子緊張的味道,「對,人是我殺的」全寫臉上了。警察老段也是演的很好,天台抓捕辛小豐那一段,感情與理性交戰,全寫在眼神和鬍渣里了。郭濤和王珞丹的戲份相對這倆人來少太多了,所以也只能看個囫圇。只是有一點,我感覺王珞丹的氣質太過傻白甜,有點不太符合伊谷夏這個角色的氣質。我腦補的人選是周迅,更內斂一點。


當初讓我去看《烈日灼心》我是拒絕的,但下午場實在沒什麼好看了,於是乎,我和小夥伴看了看《烈日灼心》的海報,四個男人笑得那麼燦爛,我估摸著這是一部爆米花喜劇啊(畢竟我不關心電影資訊)。可是最後理智戰勝了自己,並沒有買爆米花。看了第一場後回家,平靜不下來,晚上又拉著母上去看了第二場,真好看。
(抬頭認真臉)我不懂拍攝手法,也不談其成就,只談談對劇情和其中深意的我的理解。
(包含超級完全的劇透!!!)
(一)
辛小豐一出場,就給我一個感覺"怯"。從最開始跑下來的慌亂,到後來面對伊春谷的怯懦,他的表情、聲音,都透露著膽怯。面對伊春谷,他說話時聲音好像永遠在喉嚨里打轉,不敢發聲;可是他在執行任務時,又比誰都勇敢,聲音也完全的放出來。這一對比,辛小豐的怯更是令人揪心。在去拿小金魚的路上,伊春谷談起水庫滅門案時發現了辛小豐的慌亂,他放下座椅,故作輕鬆地說起這件案件,他眼神好比一把利刀,在辛小豐身上遊走。辛小豐一臉木訥,肌肉也僵硬起來,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有人說,辛小豐表演得太慫了,在伊春谷面前就是一個慫包。說這種話的人一定是代入主角個人英雄主義,認為電影里主角就應該有這樣強烈的戲劇性。可是反而是這樣的怯,才會讓我覺得真實。他背負著罪惡活了七年,卻遇到了一個這樣凜冽和令人生畏的上司,普通人哪有不怯的?能夠保持基本的從容已經不易。開始時,辛小豐想要辭職,在車上被伊春谷拒絕。他拿著辭職信到辦公室,伊春谷正好摔本發脾氣,這時很明顯地感覺到了辛小豐的膽怯,他僵硬地撒謊說要請假,到後來出任務時被伊春谷救,他丟掉了辭職信。至此,辛小豐對伊春谷的情感框架才建立好,害怕卻又尊敬。

另一個"怯"字的體現是楊自道。他遇到了小夏這個姑娘,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能看出來,其實他也挺激動挺開心的,他下唇包裹著下牙,笑起來,是不可抑制的激動。小夏的一吻讓他徹底清醒,他不敢愛,但是他的怯比辛小豐要窄。

(二)

每個人都有一股勁,勇氣。電影放到同性戀時,整個電影院的人開始大笑,然後有的人開始發出雜音,好噁心哦。(想轉過頭去掃射這些人)同性戀這部分,恰恰是悲壯的開始。我們都知道性向這個東西是沒辦法改變的,是天生帶來的,辛小豐的這樣做僅僅是為了挨到尾巴手術以後,而原因則是開頭伊春谷的一句,同性戀不會強姦女孩兒。時間於他們,在那時,已經是可以用任何東西去換得了,沒有原則,也沒有底線。辛小豐拿著寫有電話的紙片,指甲掐得發白,這時的內心是破釜沉舟是不顧一切。他說,那麼多年以來,我都沒有想過,還有明天。但是現在不行,尾巴要手術,必須要有明天。

楊自道在和劫匪鬥爭時,被劃傷了,因為紋身的緣故,他不敢去醫院,而選擇回去自己消毒、縫線。這場戲,讓我看得膽顫心寒,第一次看時撇過了頭去。真不愧是影帝,確實心服口服。在面對半裸著的小夏時,他選擇把命給她。情愫找不到出口,女孩兒單純地喜歡自己,一個硬漢又怎麼忍心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呢。

陳比覺選擇變傻,看上去是為了事發能夠逃脫,但想想,他的智商163,卻甘願當一個弱智守在尾巴身邊,這也是最大的勇氣。在醫院裡,他口中念念有詞,做著加法,剛開始我只發現這些加法居然都是正確的,而後來拿來收據,他加出的數字和醫藥費一致,原來他一直在加的,是這筆醫藥費的明細。他一定很著急,沒有辦法掙錢,只能加加減減。裝得久了,有時會騙過自己,自己的一生,早早的結束了。

(三)

伊春谷和辛小豐第一次出任務時,就因為一個眼神,伊春谷就敢攔住計程車、拔槍。有人說,這也太誇張了。正是這場戲,才讓幸小豐開始害怕起來。害怕伊春谷駭人的觀察力和偵查能力。而之後出任務時,伊春谷救了辛小豐,這也是他們兄弟感情建立的標誌。善良,是每一個人的體現。伊春谷在查明真相後,在高樓上快掉下去的時刻,他說讓他們去自首,並要求他放手。每個人都會有報復心,他想,事到如此,他被報復他也能接受。辛小豐沒有放手,善惡一念間,他在七年前的那件事後,永遠地選擇了善。

這也許就是救贖。七年前那件事情發生了,他們也都走上了救贖之路。抱回嬰兒,就是他們給自己最大的拯救。評書說道:"人死王八活。"他們都在那件事後,拼盡全力做著好事兒,纏繞了自己七年的夢魘,使他們沒有期待過明天。人性的複雜,讓他們瞧見了惡,又用自己的餘生,詮釋了善。

整部電影都是雨天和陰天,沒有烈日。電影的最後,他們倆躺在天台,烈日,終於出現了。熾熱,炙烤,鞋,終於掉下來了。而智商163,終究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誰的心裡沒點臟事?"電影里演給我們看的臟事,讓我們無時窺探著自己的內心陰暗的角落。但正是這些陰暗的角落,才讓有陽光的一面更加明亮。即使他們十惡不赦,我們還是會被他們的愛和善良所感動。最後真兇的落網,更是讓觀眾痛心,原來他們並不是十惡不赦。

最後的真兇,那個雲南人,真是演得太好了(流淚)!那種惡膽無邊,平靜不浮誇的演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影帝媲美了~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剪輯,構圖,演員,攝影以及背景音樂。
以下特別多劇透,沒看電影還想去的,千萬不要看。

驚艷的點非常多。開頭一聲驚堂木、說書人的鄉音、開頭故事的剪切、鄧超溺水的戲、段奕宏坐在摩托上、郭濤開車把孩子帶走等等等等,這幾段太漂亮。而且多線敘事,雜而不亂,自有邏輯,又縝密又不把觀眾當傻子,很難得。
更有警局那段鄧超走下樓梯,背景音樂低沉弦樂漸漸縮緊,鏡頭一個顫動,鄧超反身哐哐跑上來,對白給人再加一個心理暗示,然後長鏡頭視角切換,交代很多細節之後,鄧超蹲下身子,看到桌子上提取指紋的粉末——這段真是,太帶勁兒了。
唯一的缺憾反而是高空那段戲,觀眾的荷爾蒙飆升,接下去的文戲力道稍顯不足,所以這根皮筋就綳太長,再鬆手時就鬆掉了,提不起來了。在往後都挺遺憾,靠演技活活撐起來。
有趣的在於,這電影驚艷的點很多,連成線卻很違和,劇情怎麼幫它解釋都說不太順。值得吐槽十塊錢的,不應該,就跟一學霸,最後一道大題解出來,思路全對解法精妙,結果從中間算錯了個數,一直錯到結果,看著真是滿眼可惜。
不過還是很喜歡這電影,剪輯得太嗨了,看到一半想起了芬奇,電影里也的確運用到了黃色元素,不知道算不算故意為之。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我本不知道導演是誰,看著看著,有李米的猜想那股勁,結果回去一查,真是一個導演。真是一個有想法的片子,劇本再好點,就牛逼大發了。
段奕宏太帥了。他一說髒話,我就酥了。
也許不一定是個特好的電影,但是是特有勁兒的電影。我為此兩度在觀影中熱淚盈眶。


不懂電影,所以就說說幾位演員吧。

段奕宏,他就是為軍痞這種角兒生的吧,身上那股子野性真是只有幾個星才壓得住。

鄧超,和以往慣常的用力過猛相比 這次收住了不少,演出了辛小豐不顯山不漏水兒的聰明勁兒,他和段奕宏的對手戲精彩極了。有點兒高手對決 一個眼神定勝負的意思。

郭濤和王珞丹放在一起說吧,他倆演技單拎出來都沒什麼差錯,但放在一起組CP走愛情戲吧,怎麼看都有點怪,從開頭追劫匪,中間醫院偶遇,再到最後偷親強睡露紋身。故事性很強,但始終沒踩到點兒上。


最後說高虎,高虎這個設定太他媽牛逼了,真心話。

這部電影是有漏洞的,辛小豐背著大案當協警,楊自道人來人往開出租什麼的。
這倆人各種聰明但是起點就把自己安在了最危險的地方,不太對勁兒。

然後再就是走完高潮開始解懸念,這兒讓我特別遺憾,我最討厭的電影就是開頭把人物塑造的特壞 然後結局洗白把主角演繹的特偉大,特大愛無疆的。
哦,這邊人剛判完死刑,那邊找幾年沒找到的真兇一下子就浮出水面了,咱別鬧了成了。

但是!最後那一下子,高虎出來了!還是以第一視角。

我智商163,你們以為一根樹枝給我捅成傻逼了?其實你們才是傻逼。我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好嗎!
讓我來告訴你真正聰明的人什麼樣吧,我不弄那麼些幺蛾子。耍那麼多心眼兒Gay都裝了也沒逃一死啊,豬隊友。

我告訴你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怎麼死吧,不是求死,更不是找死。是這個世界上我可以為之努力的人不在了,我所活毫無意義,我可以去死了。

一下子就完美了,觀眾所有吐槽都成立了,畢竟高虎說了,辛小豐他倆智商才八十啊!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啥辛小豐強姦致人猝死時不自首,折騰一通死了一大堆人才去自首了


當看到段奕宏眼神時自己莫名心虛。

不自首,我想做個好人。


這部電影還是得說幾句。開頭真是驚艷,無論是評書簡述往事,大雨中盤問計程車,高速截匪,下水道水下戲,視聽語言俱佳,非常專業的類型片的范兒,又加上我們非常熟悉的中國內地的各種元素,一起開創了非常帶感的,不同於港片的,華語警匪片新風格。高潮段落的高樓戲更是出眾,無配樂,直接用背景音,沒有狂奔追逐,沒有激烈交火,但就是非常切實有代入感的驚險群戲,演員和觀眾一起大汗淋漓,比好萊塢浮誇的爆炸加最後一秒制勝更勝一籌。


三個主角,表現都很出色。鄧超非常完整生動地展現了「烈日灼心」的煎熬感,他和段奕宏開車去碼頭那一段,各種猜疑、掩飾、緊張焦慮、惺惺相惜交織在一起,過癮。段奕宏的警長,很有范,很男人,很犀利,但也很真實,也會犯錯誤,總是挂彩,一直大汗淋漓,是第一個在中國大熒幕上罵「cao」的警察。郭濤的表現機會沒有那麼搶眼,但也演出了個果決勇敢又身負羈絆的硬漢形象,尤其在王珞丹的拙劣映襯下。


電影的其他元素也充分展現了審查範圍內的極限。血腥的兇殺場面,直面搞基火爆鏡頭(之後鄧超那張臉還真有點gay的氣質。也有人說,段奕宏的眼神,深櫃得動人),郭濤胸口刀傷的特寫,全背裸的王珞丹,偷窺狂神秘房東等等。然而,也許是在國產片中這些元素十分稀罕,這些元素有時有些為展現而展現,比如偷窺狂房東的專業和變態程度,似乎只是為了給破案鋪路。結尾的死刑場面更是純屬噱頭。

說到結尾,這大概是本片最大的敗筆。在郭濤被抓,王珞丹哭號時就可以謝幕了,然而影片卻繼續絮叨了20多分鐘,重心多在那個叫「尾巴」的小女孩身上,真人如其名,給電影加了個大大的尾巴。這不僅從節奏上毀了整部剪輯凌厲的電影,也給劇情邏輯上帶來無數問題。邏輯硬傷本沒大問題,但影響觀影體驗就不好了。比如硬要拖出第四個人來翻案(敢情郭濤和高虎就什麼都沒幹?),比如鄧超和郭濤尋死的動機,比如鄧超坦白裝gay的目的,比如高虎莫名的結局(這個大概是審查要求),都令人難以信服。這糟糕的20分鐘也給觀眾充足時間去回想之前劇情中不合情理的內容,比如緊張得窒息的高樓戲,面對毫無戰鬥力的警察,悍匪為啥徑直過去而不把他們幹掉?比如郭濤初見王珞丹那場戲,匪徒搶的究竟是王珞丹的還是路人大媽的包?段奕宏早就想到受害者有個女兒並與尾巴聯繫起來,為何片尾又恍然大悟一次?


這樣一來,用緊張精彩的場面調度掩蓋住的劇情巧合過多也暴露無遺了,新來的警長當年經辦的第一個案子竟是自己犯的大案,同時來的路上還和另一同夥打了照面,自己的妹妹還又很巧的偶遇並愛上了這個同夥…… 巧合太多之後,演員的缺陷也出來了,王珞丹從頭到尾齣戲,段奕宏的師父年羹堯大人更是把這部電影帶入電視劇行列。故事發生在廈門,卻未在片中看到太多廈門或福建元素,連「我干你母」都要用普通話念。而在悶熱的閩南全全然看不到灼心的烈日,只有鬧心的潮濕。

這部電影驚喜在情理之中,導演曹保平的上部作品《李米的猜想》,也非常老練,中國從不缺人才。這部電影的缺陷也在情理之中,原著的巧合過多,素材過多讓一些人物莫名其妙(房東,高虎),結尾絮叨那麼久也是對中國觀眾缺乏信心的表現,當然還有審查的限制。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烈日灼心的故事起源於一場滅門大案,但其實電影開頭風格化的評書已經告訴了大家真兇是誰,所以這部電影的重點應該不在於破案。

傾盆大雨里,電影的幾個重要角色一一出現,在這種惡劣的氣候里,兩位疑犯尋找著安身之所,而他們頭上透過烏雲是濃烈的太陽,竟在屏幕上燒出四個字來 ——烈日灼心。

鏡頭切到大白天,改頭換面成協警的疑犯辛小豐跟著新來的警長伊谷春出任務,這位警長觀察力驚人,令他十分擔心。

不出所料,伊谷春對於那宗懸案的執著有了回報,走上了道,漸漸開始懷疑起他。電影就此展開,儼然一副貓鼠遊戲的態勢。


但是烈日灼心最開始抓住我的並不是兩位主角之間的智斗,倒是他們一起出的幾次任務。

偶然經過一輛可疑的汽車,竟抓出持槍分子來。追擊嫌疑人時,嫌疑人竟潛在下水道的污水裡,實在是黑色幽默。這些片段在體現人物和推動劇情上是很重要的一環,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在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一個光怪陸離的城鎮和各色邊緣化的人類。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才會讓人覺得可以藏下很多秘密。


烈日灼心在上影節拿下影帝三黃蛋的時候,被無數人質疑是中國式電影節做派,進而又被人拿來黑總局黑體制。

但當看到本片的時候,我卻發現這算是實至名歸的,影片的兩位主演段奕宏和鄧超的表演確實很到位。觀影前我還會擔心鄧超近年苦心經營的逗逼形象會對他的表演造成干擾,但是他和段奕宏之間的對手戲始終充滿了張力,果然還是我多想了(畢竟他不是黃教主)。

段奕宏扮演的警長伊谷春正義又不失人情味,導演很喜歡把光透過百葉窗打在他的臉上,明暗相間若有所思。


導演的存在感一直都很強,除了手持攝影,在一些關鍵台詞部分,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鏡頭的放大,像是不熟練的愛好者使用DV一樣,這種在場記錄式的方法強調了一種臨場的感覺,讓人更能融入到角色之中。

而在這些戲的處理上,真的也非常有想法。當辛小豐被伊谷春偷偷取到指紋後,辛小豐離去時,導演給了一個跟拍的長鏡頭。

開始是蒙在鼓裡的辛慢慢地走下樓梯,在辛走下一層時,鏡頭卻沒有跟上,而是對著樓梯停留了幾秒的空鏡,此時音樂變大,辛突然衝上樓梯,這裡一個迅速的節奏變化,顯然是辛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但是,整部電影看下來,卻在回想故事過程中有一股怪味,尤其在於結尾。電影是有原著小說的,所以在改編時會有很多的取捨,導演在創作了一些偉大的段落之時,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烈日灼心最初讓人驚訝的是本片的尺度,竟然還過審了,繼而它也被認為是和杜琪峰導演的毒戰一樣,一部探尋廣電總局底線之作。

但是毒戰更好的地方在於它的結局乾淨利落,本片的結局卻像是臨時添加上的,在比較短的邏輯之內,它也許是合適的,但當電影的一切在觀眾心中反覆咀嚼的時候,就會嚼一種庸俗味來。

這種庸俗味依賴於結局構建的反轉,這個反轉看似很高智商,卻在境界上把前面電影講的一切給拉了下來,另一個相似的例子就是著名的星際穿越,嗯。

而電影開篇時的評書在之後的故事裡就沒有再出現,也讓人覺得有頭沒尾,這可能是用於加快交代前情的好方法,但它比較荒誕諷刺的調調卻有點和電影的主題不合。

電影的主題,在一場十分精彩的高樓追逐戲之後由鄧超之口道出,也算是點了「烈日灼心」的題。這段戲拍得很好,是全片的精華段落,可以值回票價。

其實導演最初是想在結尾也加上評書的,而且也是強調評書人觀點的轉變,可惜最終還是沒有採用。


電影還有一點讓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地方是電影的基本設置。犯下命案的是三個人,除了整部電影的主角辛小豐,還有就是配角的哥楊自道,以及命案當場摔成傻逼的陳比覺。

陳這個角色因為演員高虎的原因從原著里的主要角色之一變成了出場鏡頭模糊,最後只承擔了一個笑點的醬油。有意思的是,在電影開頭和結尾他卻又重要起來,在結尾的反轉里也反轉了,而且反轉得很中二。我覺得真的毫無意義,不如刪掉陳比覺。當然也許沒有了某局的禁令,這個角色可以給電影更多的可能。

而楊自道這個角色還是很重要的,他的扮演者郭濤也是影帝三黃蛋之一。但是圍繞楊自道的主要情節卻不如伊和辛那麼抓人,相比之下他顯得分量很少,即使為他特設的感情戲也顯得比較單薄。而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結尾的那個反轉突出了他的動機不足,讓人十分膈應。


雖然有這些遺憾,但相比大多數國產電影里那種常常脫戲廢戲連篇的情況,這部電影卻始終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球,作為主線的貓鼠遊戲始終是勢均力敵的狀態,而最後也會讓人有所思考,在今年的華語電影里確實可以坐定十佳之作。


首先最直接的《烈日灼心》我給4.5分 (滿分5分)


是在非行導演《全名目擊》後國產影片又一次對類型片的良好嘗試。


我覺得主要減分的地方有兩個,第一是動機不足,三個人用命換來的一切都沒有特別好的動機,鄧超和郭濤最後死刑,高虎裝了7年的傻子,最後自殺。如果這份原動力不足,影片內在的張力就會不夠。這個疑問會在影片結尾的地方集中爆發,故事的結局越震撼,觀眾就會不斷的問自己,卧槽,這是為什麼呢?至於么?這是最根上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影片精彩的劇情很好的遮掩了這一點。劇情不斷的翻轉,高潮迭起。讓這個問題在影片中間並不是很明顯。但是若要做到讓觀眾回味,根上的東西必然要解決。


第二是攝影,攝影指導在接受影視工業網採訪的時候是這樣說的「變形寬銀幕鏡頭的超淺景深,有呼吸感的變焦透視等等,這是其他普通鏡頭所不具備的特徵。肩扛已經不是一個很新鮮的手段了,選擇肩扛的原因:第一,這個電影始終要讓觀眾處於一個躁動感,觀眾不知道三個人的命運如何,也不知道會採取什麼措施,生活永遠是在動蕩之中無法穩定下來。第二,這種肩扛攝影,會讓這個影片處於「馬上就有事情要發生」的一個狀態,尤其在拍辛小豐和伊谷春他們倆之間戲的時候,肩扛明顯的能跟的上節奏,如果用固定的拍,電影的節奏就慢了。」 這種出發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個平衡點很難把握,影片在攝影機上運動方面有些過於主動,這點從一開始我就感覺到了,攝影的創作慾望非常強,他始終在動,始終在找表演的信息量。這種運動一方面過於干涉了觀眾對信息的接收,始終都是被動跟著攝影機設定好的路子在走。另一方面也丟失很多表演方面的信息,鄧超,段奕宏,郭濤三個人飈戲,真的很爽。

好!現在來說正題!!!


真的非常的好!!


腦海中今年華語前三甲!


1 信息量,影片的信息量非常大,雖然談不到向大衛芬奇和諾蘭大神那樣的燒腦程度,但是也確實需要很多思考。我的導師曾經跟我說,不要讓你的觀眾在影院裡面思考,他是來放鬆的。這句話我一直保持懷疑態度。現在,《烈日灼心》更堅定了我的態度,一定要在影院中調動起你的觀眾。導演在故事的進行中不斷的釋放新的線索,這種線索是不斷反轉的,下一個線索會很快地推翻上一個線索。這種你來我往中,高潮不斷。人物弧光不斷轉折,作為觀眾你無法預估到根據每個人的性格會做出哪種事情來。按照麥基大師的《故事》中所講,你所創造的人物,要讓他的性格主導他遇到事件所作出的反應,也就是說,在電影中你的人物是獨立的,他遇到什麼事要做出的決定是早就定好的,是取決於他的性格的。但是《烈日灼心》恰恰相反,直到最後,你才會說。卧槽,原來這個人是這麼樣的啊。導演在影片中不斷修正對於每個人物的性格定位,也正是這種不斷修正,讓懸念一重接一重。懸念的揭示在影片的最後一刻都在進行。這種設定,讓導演可以在這其間不斷加入信息量。

我晚上在床上又思考了一遍,突然發現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是高虎飾演的角色。影片中間的位置,鄧超和郭濤正著急為小尾巴尋找手術費。然後王珞丹向郭濤要了20塊,結清了小尾巴第二期手術費用。 郭濤本來就不想虧欠王珞丹東西,所以很激動的質問鄧超,鄧超說自己沒接觸過王。


注意啊 ,關鍵來了。高虎嘴中一直在不停重複一堆數字加減法。具體忘了,最後一句大概是4894-4894=0

。對!是他,就是他。以這種方式告訴了王珞丹需要交的費用,減輕了鄧超和郭濤經濟上的壓力。


這還不算完,下面才是關鍵。故事的結尾,高虎自殺前說自己智商169,他一直都沒有傻,一切都在高虎的掌控當中,他除了平時照顧小尾巴以外,還在默默幫助著鄧超和郭濤。醫院裡讓王珞丹去交醫藥費是他設計的!是他設計的啊!!


這種巧妙的設計方式,第一體現了三兄弟的感情,第二體現了高虎的智商。又因為電影中主要篇幅是在展現郭濤和鄧超對小尾巴的愛,這點就很巧妙的展現了高虎對小尾巴的愛。真的是愛的深沉啊。 牛逼啊!

(很多人在評論區說,高虎這點是我想太多。下面是相關問題的傳送門。)

烈日灼心裡陳比覺(高虎)在醫院吃飯的那場戲一直喃喃自語的數字有何玄機? - 烈日灼心(電影)

2 表演


非常爽!真的非常爽!


段奕宏台詞功底非常硬,他在片中的大段台詞,讓人很容易回憶起當年段奕宏在《戀愛的犀牛》中飾演的馬路。無論是斷句還是語氣,都是一模一樣。片中一段警官對法律的描述,很有可能會成為經典。


有一個人我要提前面說,那就是王珞丹。有一個鏡頭另我記憶深刻,是在看鄧超和郭濤死刑的時候。他和段奕宏站在窗外,鏡頭給的是段的近景,焦點也在他臉上,在焦外是模糊的王珞丹,她帶著黑色的太陽鏡,她45°的側臉在電影屏幕最左邊的角落,在虛實之間,王珞丹笑了。對,沒錯她笑了。她露出一絲風輕雲淡的笑容。嘴角微微上翹。在焦外顯得格外震撼,這種反差太有張力了。儘管是自己所愛之人即將踏上死亡,也衷心為他的解脫而感到高興。緊接著是幾分鐘後,王珞丹回過頭看著段奕宏,等著那個結果。段奕宏輕輕點頭,王珞丹哭了,哭的很快,就像憋了很久一樣。真的很難受。故事結束,我不斷的想起王珞丹在計程車上兜風的鏡頭。真的很有生活,小人物苦中作樂的情緒一下就感染了我。


鄧超,這部影片將成為他表演生涯上一座里程碑,在段奕宏和郭濤的帶領下,華麗變身,卸下偶像包袱成為一個真正的實力派演員。這部戲中他挑戰了太多東西,留個大家去感受吧。


郭濤,不解釋。一直很牛逼。

3其他


電影在探討一個問題,什麼是壞人?什麼是好人?結尾給出了答案,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和壞人,這些都在一瞬間就會發生轉變。我們所謂的道德底線,法律底線更多的是一種大眾適用的範疇之內。有很多複雜的情況,已經脫離了道德和法律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人性是最有意思的東西。

任何思維邏輯在人性中都顯得不夠縝密。這種衝突設置是犯罪片的拿手好戲。

我們期待國產片會出現更多的《烈日灼心》。

「那隻鞋掉下來了,阿道。」


國產片很少見的風格,異常冷峻和殘酷。故事非常複雜,人物塑造很用心。
有很多技巧的使用需要觀眾很耐心的看出來,不是一般的國產片的智商。
值得一提的是鄧超,基本屬於演技大爆發,片尾一段很動人。


完成度非常高的罪案題材類型片,拍出了國產片中含有的力度與撕裂感,有思密達類型片的影子,幾位主演的表現也屬高水準,某些橋段很顯功力。但是,這個劇本本身還是偏弱,犯罪證據得來太過容易湊巧,而且結尾揭秘也顯得比較泄氣,動機什麼的不大具說服力。總體可稱優秀,但劇本還是缺睿智。


嗯,結尾是個硬傷。可是國產類型片能做到這個程度也是不錯了。我就安慰自己,導演是為了交代清楚每個人的去處。其實關於王珞丹有好多點都是不清楚的,比如她愛上楊自道的原因交代得太模糊,全是我延展腦補的。比如後來她發現了楊自道的秘密的之後,打電話說自己在山下等他,就直接引出伊谷春發現真相,而沒有交代他倆到底幹嘛去了。這個坑雖小但挖了沒填,作為一個強迫症患者我始終有點不舒服。全片有一個笑點,可能是我笑點比較怪,就是那個變態房東騎著自行車帶那隻公雞去看病的情節,還一邊安慰它:小發你要撐住啊。當時就我一個人笑了。
哎呀,要鼓勵的,文藝的警匪片商業包裝這麼成功很好了呀。大眾看商業片也看了深度看了技術了。精益求精是好,咱一步步來嘛。就像《催眠大師》這類心理懸疑片,那肯定不能和《禁閉島》比的。天朝人民深刻起來是需要時間來鋪墊的。
鼓勵為主哈。


周迅曾這樣評價曹保平導演:演員去經歷曹保平導演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戲裡的演員都是會演戲的,但是他不要,他就是要把你摳死,逼到牆角,在你全懂的情況下再幫你往下挖兩層,他會幫你往下想兩層。

如果你之前驚異於鄧超、段奕宏、郭濤三個人同時獲得上海電影節影帝時,在看完本片的一霎那,你就會知曉答案。鄧超演過很多「好玩」的電影,是個好玩的人,卻難得一次在演技上真正突破自我,總給人留下這個人很火、很有趣、卻只能這樣活在我們的眼界里的印象。這次曹保平把鄧超、鄧超也把自己逼到絕境,將老鼠躲貓這個遊戲展現得淋漓盡致。

他貢獻了本片之前傳言的所有具有爭議性話題的表演,譬如和呂頌賢飾演的台灣設計師搞同性戀,譬如用表情帶領觀眾感受注射死刑的瀕死體驗,在人性的掙扎里為了挽救一點點良善,而在精神輪迴的深淵中與自我纏鬥不息。

這片子具有我能希望看到的好電影中所有的元素:貓鼠遊戲,正邪大戰,心理糾葛,感情桎梏,一個講得好的故事和許多演得好的角色。所有國產片、國產犯罪片、國產文藝片那麼多,這幾年來真正留存於心的只有兩部婁燁的《浮城謎事》和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如今等來了《烈日灼心》。它們有個共同點是在故事開始交待了一個突發事件,然後抽絲剝繭告訴你這個事件結果為何發生,帶你在故事最後品抿人性善與惡。通過小說《太陽黑子》改編的《烈日灼心》同樣有事件誘因,但在銀幕影像中的每一刻都崩足了氣勢。觀眾知道正邪,但故事人物握有決斷。觀眾能直接看到的是一條辛小豐(楊自道)與伊谷春在言語、眼神、心理的一次次交鋒,而更讓人沉思又沉默的是辛小豐和楊自道想贖罪卻不得始終的困頓。


鄧超在演戲中走進了辛小豐的苦悶不堪的內心,段奕宏也是,一個負擔有心結的複雜特性警探形象十分立體。故事基調是人性的,也是黑暗的。影片開始的評書旁白和多場大雨綻放出無限氣場,然後一點點的線索、一絲絲的人物衝突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美劇《真探》般由案件映射每個人人性的篇章。開始事件的結局得以讓觀眾跳出銀幕跟故事走向剖析每個人的思想,卻始終不得知最後結局會怎樣。只能一遍一遍地走,一遍一遍感知主角們的內心,深陷於故事感同悲喜。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辛小豐成為一個協警、與伊谷春抓捕壞人不遺餘力;楊自道靠出租載活兒小心過活,街上遇到搶劫犯拿身體堵刀敢搏命。一腳已踏入深淵,另一隻卻偏偏想掙脫出來,穿警服、抓壞人這些標籤傾刻轉化為命運對自己最辛辣、最無情的嘲諷,在嚮往光明的過程中,黑暗的漩渦只會把身體與靈魂吞沒得更加深沉。所以最後的高樓,你看那光明的烈日,如肆虐陰暗無情灼心。


美好與暗黑疊加,痛快與痛苦並存,雖然這部電影的高樓追逐段落比較突兀誇張、高虎這個角色也有些怪誕多餘,終歸不失為一部無尿點、張力足的好電影。合適的演員用好的演技承載了好的故事,《烈日灼心》在依然絢爛的中國電影市場中註定值得被2015年所銘記。


推薦閱讀:

電影里,你看過最漫不經心的正經話有哪些?
如何看待 1997 年第三十四屆金馬獎張國榮受到場上冷嘲暗諷的譏笑?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華語電影 | 烈日灼心電影 | 須一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