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沮授的建議真的是更優的選擇嗎?
事實上官渡之戰袁紹很有優勢。是不是因為袁紹失敗了,所有反對他的人就想當然的被認為是正確的了。
一般壞建議有個共同特徵:在發現它們是壞建議之前,它們看起來都像好建議。
關於田豐和沮授的建議怎麼樣,我以前已經炒過多次冷飯,這次就再炒田豐的1次冷飯。
田豐對袁紹出的一些主意是非常搞笑的,不僅差點坑袁紹,還把曹操當傻子。最明顯的莫過於200年1月,田豐勸說袁紹在曹操東征劉備的時候,襲擊曹操後方,普遍認為袁紹沒有聽從田豐的建議,趁機出兵。
只能說這普遍認知,不僅錯誤,而且膚淺。下面是一般認為袁紹不聽田豐建議,沒有派兵(注1):
(注1)三國志袁紹傳: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實際上是袁紹在曹操東征劉備的時,是派兵進攻曹操防線的,只是被于禁守住了(注2):
(注2)三國志于禁傳: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或有人說,袁紹軍隊進攻,于禁怎麼會出現在那裡?答案很簡單,曹操東征劉備,曹操和他的謀士們又不是傻瓜,怎麼會對北方的袁紹一點兒防備都沒有。曹操集團針對袁紹,早就布置了2道防線,先派于禁把守黃河上的延津渡口,東征劉備時留下許多將領把守官渡。
(注3)三國志武帝紀:(199年)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
(注4)三國志于禁傳: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
(注5)魏書曰:是時,公方有急於官渡,乃分留諸將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備。
早先199年8月,曹操偷襲袁紹,佔領冀州魏郡的黎陽縣(注3),撤退時派于禁率領2000人,把守袁紹前進的要道,黃河渡口延津(注4)。200年1月時,曹操親自率領【精兵征備】,又【分留諸將屯官渡】(注5)。說穿了,曹操集團已經布置了2道防線,壓根就沒給袁紹奇襲以可乘之機。
此外,曹操在1月壬午,也就是1月10號左右,遭遇董承等人暗殺,曹操隨即誅殺董承等(注6),才立馬東征劉備。幸運的是,劉備只帶領數十騎偵查,在半路上撞上曹操軍隊,導致劉備不戰而走,丟了下邳(注7),因此曹操這趟軍事行動非常迅速,而1月底就回來了,曹操本人的來回,也就20天左右。
(注6)後漢紀:(200年)春正月壬午(10號),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謀殺曹操,發覺伏誅。
(注7)魏書曰:備初謂公與大敵連,不得東,而候騎卒至,言曹公自來。備大驚,然猶未信。自將數十騎出望公軍,見麾旌,便棄眾而走。
曹操在誅殺董承等人的1月10號從官渡出發,東征劉備,當月底,曹操就回到官渡,而袁紹立馬派軍隊進攻120公里(約合300漢里)外,于禁駐守的延津。2月,袁紹的沮授(注8)、郭圖、淳于瓊、顏良4將,就渡過黃河,出現在100公里(約合250漢里)白馬(注9)。而袁紹本人,似乎也出現在黎陽,準備渡黃河。
(注8)後漢紀:二月,紹遣沮授、郭圖、淳于瓊、顏良等攻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
(注9)三國志武帝紀: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公還官渡,紹卒不出。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
可見,在曹操已經布置了2道防線,又1月東征劉備只花費20天的情況下的情況下,袁紹迅速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反應,不僅1月就派兵進攻于禁駐守的延津,其第2批大軍在劉備逃到袁紹那裡前,就已經集結完成,然後渡過黃河,2月就出現在黃河南岸的白馬縣。
而三國志武帝紀的【紹卒不出】,和三國志于禁傳的【紹攻禁】並不矛盾,前者表示袁紹本人,後者是指袁紹軍隊。所謂袁紹沒有聽從田豐建議,僅是指袁紹沒有親自襲擊曹操後方,但不代表袁紹不會派遣其他將領襲擊曹操後方。
(注10)尉繚子:故凡集兵千里者旬日,百里者一日,必集敵境。
鄴城直線距離延津約120公里,延津直線距離官渡約55公里,官渡直線距離許昌約60公里,袁紹接到曹操東征的消息,至少要有幾天的延遲,而根據《尉繚子》,古代方圓1000里內,一般集結兵力要10天左右(注10),又事後諸葛亮,才知道曹操東征劉備只花費20天左右的時間。
那麼袁紹作為領導人,當初做出是否出兵的決策,就要從主觀上和客觀上來考慮一些問題,比如:
- 1,袁紹如何判定劉備叛變的真實性,能夠堅持多長的時間。
- 2,袁紹軍隊多長時間完成軍隊集結,要渡過黃河是否能夠徵集到足夠的船隻。
- 3,從鄴城到官渡,差不多行軍近180公里,如何獲得後勤保障,多長時間能夠到達。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是要全盤考慮的,當時袁紹可沒有手機,電話,微信來接受情報;也沒有高鐵,運輸機來把士兵輸送到前線。以下是呂思勉《三國史話》里的觀點,僅供參考:
孫子兵法謀攻篇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田豐居然不知道曹操派于禁【守延津以拒紹】,以及曹操【乃分留諸將屯官渡】。
田豐什麼都不知道還讓袁紹出兵,到底看過孫子兵法【知彼知己】沒有?田豐完全是把曹操以及一幫謀士集體當傻瓜,然後再給袁紹喂一口毒奶,幸好袁紹經過統籌考慮,當時只對於禁把守的黃河渡口延津,進行了試探性進攻。
袁紹因為小兒子生病就不出兵的說法,實在是搞笑,了解當時的客觀背景,出兵時間,出兵距離,以及正常情況下田豐不可能那麼天真,就知道這田豐勸說純屬附會之談。
下面是我對整個官渡之戰的分析,非常長,引用史料很多,看起來要有耐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576299/answer/112929621
大內義興:為什麼張郃會投降曹操?
最後,求關注我的專欄。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沮授田豐屬於那種「看上去很厲害,仔細一想又好像哪裡不對」的角色。他們確實發現了袁紹軍的很多問題,然而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法並不符合實際,或者是越改越亂的那種。相反,郭圖這個一直被認為是小人的傢伙,看的反而更透徹。
就拿反對官渡之戰這件事來說,沮授反對,認為現在不是攻擊曹操的好時機,應該積蓄力量打游擊戰;而郭圖就認為如果現在不趁著優勢一鼓作氣打倒曹操,以後就非常困難了。
就結果來看,官渡之戰輸了,但這不代表沮授說的對。就積蓄力量來說,曹操佔據的是肥沃的河南山東一帶,而袁紹的領地責在當時還是「苦寒之地」的河北、內蒙中東部、遼寧西部一帶,怎麼想都是曹操佔優勢。而且郭圖說的也確實是實話,曹操是個人傑,給他發展的時間越長,袁紹贏的可能性就越小,倒不如打一場大決戰,一舉定勝負。
到了官渡戰時,沮授又勸袁紹說顏良有性格缺陷,不能獨自領軍。這沒問題,問題是他沒有給出解決的方法—。顏良是有不足,問題是派誰去協助他?這個最關鍵的地方沮授沒說,這句話就毫無意義——事實上就是無人可派。文丑在延津,淳于瓊和眭元進駐守烏巢,張郃高覽防衛大本營,而且實際上他們在官渡的作為大家也清楚;剩下的諸如蔣奇呂曠岑壁這類的武將派過去,有意義嗎?
至於沮授對於迎奉天子之類的建議,看上去似乎很好,然而這是記載在《獻帝紀》中的。而《三國志》裡面提出這個建議的,又是郭圖。
最後提一下關於天時地利人和這類的說法——這種說法歸根結底就是後人的附會之詞,不光曹操有,袁紹也有。
天時:封建士族勢力成為統治階級是當時的歷史潮流,而袁紹正是當時封建士族階級的代表。
地利:因為和烏桓交好而擁有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不必像曹操一樣今天擔心劉表進攻,明天擔心孫策偷襲。
人和:這點好像不太明顯,不過相比曹操軍的一堆人都寫投誠信過來了,袁紹軍在人和方面還是180人口帶飛龍打120人口就是應該a臉,即使輸了也不能說不該a上去
我認為不是。
袁紹應該怎麼做就要看曹操不希望他怎麼做。
當時曹操是很不希望和袁紹打決戰的,他才剛剛完全平定豫州和兗州,糧草兵力都不多,西邊有馬騰韓遂,東北有劉備佔據徐州,南邊荊州劉表虎視眈眈,小霸王孫策據說還想奇襲許都。
所以曹操對荀彧訴苦說他要獨自抵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地方勢力。
而袁紹呢,滅了公孫瓚,和烏丸交好,完全沒有後顧之憂,他要想發展,只有滅了曹操,而只要滅了曹操,一統天下也是極有可能。
曹操則是一再拖延,他需要時間平定後方,比如處理掉張綉和劉備,安定馬騰,積蓄糧草,袁紹則不應該給他這個機會,趁他弱小,直接決戰。
袁紹的策略是正確的,他用兵確實不如曹操,事實上當時沒人能用兵超過曹操。但袁紹以絕對的物質和兵力優勢彌補了這個缺點,所以雖然顏良、文丑被殺,互相僵持,但曹操堅持不住了,而袁紹還行有餘力。如果不是許攸意外投敵,官渡之戰袁紹會是贏家。
即使官渡戰敗,袁紹仍然有優勢,但可惜他不到一年就死了。可能他已經有了預感,自己死後兒子們如何是曹操的對手呢?不如自己把這個強敵解決了吧。
如何按照田豐沮授的策略和曹操推遲決戰,一旦曹操解決後顧之憂,積蓄了充足糧草,袁紹打得過嗎?
袁紹發動官渡之戰沒錯,但個人感覺對田豐沮授的處理太苛刻了。比如直接罷免了沮授的軍權,沮授平定公孫瓚很有功勞,見識也不凡,這無異於自斷臂膀,還有把田豐下獄,雖然他剛而犯上,但作為主公肚量未必太小了點。當然,也有可能是更為負責的派系鬥爭導致的。荀彧郭嘉離開他,說他外寬而內忌也不是沒有道理。
田豐沮涭並沒有提出更好的建議。也許迎獻帝是好建議,但沒法實施,事實上袁紹議立新帝,這點真是比較蠢,但沒有造成啥嚴重後果。
我以為袁紹無斷不在於這種深入討論的問題,而在於應對突髮狀況比較蠢。我是說沒聽張郃之言。
謀士們不要以為對方是弱智, 整天想搞個大新聞,那是不行的。張郃這種出於行伍的,知道兵糧的重要性,而袁的謀士們空談誤國,指出點戰略層面的挺好,畢竟只是畫個餅,但實操就不行了,更不用說投誠曹操改變戰局的許攸。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