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喜歡說「我覺得」「其實我覺得」?

是不是能說明這種人的一些心理?


-

竊以爲,私以爲,我以爲,我覺得,個人覺得。

這些詞,都是爲了表示「我接下來所說的,僅僅是我個人的觀點,帶有不確定性,也不代表我以外的任何人,更不能直接作爲客觀真理/真實。」

與文科還是理科無關,求別黑,僅僅是希望自己說話更嚴謹,對自己言論負責而已。

順安喵~。

-


因為認識到這個世界是多元化的,任何事情也是多元化的。
所以在闡述觀點的時候,心裡很清楚一點:我所說的只是我認知的某一個角度而已,未必全面,未必正確。


4.28更新一下
看了評論發現原來好多人也是這樣。我覺得大部分人說「我覺得」的時候只是為了更嚴謹而已,也許跟思維方式有關吧,大家都是理科狗,所以我跟我同學說話的時候他們從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奇怪的。

-----------------------
我就特別喜歡在說話之前加上「我覺得」或者「我個人認為」,表示接下來的話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你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我說的話不一定是對的,也不一定跟大部分人的人想法一樣。我是學物理的,習慣性都想要把邏輯講得更嚴謹些,所以每次發表觀點的時候一定要表明這只是我的觀點,不一定的是對的,你相不相信我,這得你自己判斷。


"今天天津風很大" 是一個 fact statement。一個 fact statement 可能為真或假。
"島風比日向好看" 是一個 opinion statement。一個 opinion statement 可能為真或假。
"我認為"島風比日向好看"" 是一個 fact statement。
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opinion statement 與 fact statement 相比有更強的攻擊性 ("小明是非提", "長門比綾波好看"),故避免使用 opinion statement 有利於降低衝突概率。同時,可能存在 "我的想法不可能總是正確的,但我說的話應儘可能正確" 這一動機。


不算長,不要沒看完就噴我,謝謝各位看官了

——————————————————————————————————————————————

剛開始的時候,心理老師是這麼告訴我的——這是沒有主見的表現。

為什麼?因為他連表達一點想法,闡述一些觀點的時候都畏畏縮縮!遮遮掩掩!

生怕被別人反駁,這樣就可以有一個台階——我是說明自己的觀點!你可以不同意,但是我保留自己的意見。

甚至有「萬一說錯了,就可以豁免某些責任」的陰暗不負責任的想法!

瞧瞧,多麼怯懦,畏縮。完全沒有舉重若輕侃侃而談的感覺,更沒有擔當,甚至缺乏責任感,真是弱爆了!

如果你深以為然,那麼你就可以點個贊,不要往下翻了……

——————————————————————————————————————————————

你們以為我是在噴這種人?其實不是的,我是欲揚先抑。


直到上了大學,我聽了一次講座,那是一個很有水平的教授,讓我如沐春風。

她說,其實這樣說話的人並不是畏縮,而是尊重別人的看法,客觀地闡述而不失偏頗,理性的探討而不強加於人,展現自我而不越雷池,這才是謙謙有禮的君子!


他們說「我認為,我覺得」,是為你們理念不同而留下緩衝的餘地,他不願意和你爭得面紅耳赤,不會執著於和你吵出一個「正確」的結論,提出建議也會讓人更容易接受。

這樣的說話方式表意更清晰,邏輯更嚴密,能和朋友交流得更順暢。


這是珍惜生活,尊重生活,熱愛生活。所以,以後,多說我認為,我個人認為……

如果你茅塞頓開,甚至想要踐行,那麼你可以點個贊不要往下翻了。

——————————————————————————————————————————————

你們以為我會這麼誇這種人?也不是的。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這樣一個人,我問他,為什麼總是這樣說呢?

「我覺得這樣逼格很高…」

怎麼可能!?竟然只是為了裝逼!!

沒什麼不可能的,人家確實是為了裝逼而已。


甚至人家可以更流氓一點:「我這麼帥的人就應該這麼說話!」

或者封建落後一點:「這是我們家族祖傳的。」


或者文藝一點:「我認為,這樣說話,更有韻律。」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那一千個「我認為」,至少也得有五百個不同的答案吧。


或許只是習慣。
或許是裝逼。
或許是免責。
或許是求同存異。
或許是為了邏輯清晰。
或許是吸引注意。

總之,老子的想法你們猜不著!

所以,不要想用什麼心理學,統計學什麼的去定性一個特徵對於所有人的內涵,他們想的是不一樣的。

不是什麼事,都可以一言蔽之的。


我認為,這三個字,其實我認為這五個字你換種語氣,甚至能說出自信,小心翼翼,疑惑,憤怒,不解,無語等等等等成百上千的感覺,蘊含的意思也各不相同。

綜上,我個人認為——千萬不要學傻了————就比如這句話里的我個人認為,就是為了湊字數,你猜到了么?

——————————————————————————————————————————————

ps:過分解讀或讓人讓人生厭。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

閱讀理解:「這是魯迅對腐朽社會的鞭撻!!」

魯迅:「呵呵!」


其實我就是這樣的人,但是我自己會覺得這樣說的人應該是一個接受過邏輯訓練的人。 (這句話是我看到題目的第一反應,看見沒有,形容自己的時候沒有「我覺得」,去描述別人的時候就需要加上這句話)


然後我們嘗試把這句口癖去掉:「這樣說話的人應該是一個接受過邏輯訓練的人」,發現沒有,這句話就不再是一句「感想」、「個人意見」,而成為一種「觀點」了。所以啊,去不去掉這句話在語義上是有區別的啊!

我們再舉一個明顯一點的例子:「我認為不換頭像的知乎用戶長得都不咋地」和「不換頭像的知乎用戶長得都不咋地」 發現沒有,一個還是「個人觀點」,另一個因為其全稱性已經變成「斷言」了。

而後者是需要論證的,前者只是你的感想,你只需要展現經歷就好了。


不過一開始我是沒有這種口癖的,完全是因為成為辯手之後,幾乎所有的專業裁判都會很仔細的區分「『個人意見」和「專業判斷」

比如,當他說道場上出現的觀點時,會先說「我聽到」,當他對這個觀點與辯題的關聯時,就不會再說這句話,這裡是以他的專業能力來做判斷的(我相信很多老師老闆都會有這種類似的區分)


最後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說,大部分我在跟非辯手交流的時候會格外注意這個口癖……

因為就有些鑽牛角尖想跟你杠的人會強行把你的「經驗」變成你的「觀點」或者「論斷」來反駁你……然後你們本來可以有意義的討論就進行不下去了,他也因為成功擊倒稻草人而獲得心裡的滿足,而你還是傻乎乎地一次又一次重複人家根本不在意的東西……
(這裡先不舉例子,不過有心的朋友可以照我說的留個心眼,相信知乎上就已經有不少這樣的人了。)


你知道嗎?看到這個提問時,我的內心是有些驚訝的:
——原來有人會覺得用 「我覺得」 這三個字也代表著一種【值得探究】的心理啊!

可轉念一想,嗨,這樣的事不是一直在發生么?

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兩類旗幟鮮明的人:

  • 一類人,我稱之為 A 類人吧,不管別人是否有意說之,總喜歡對別人說的話逐字逐句解讀,並且自己說話也喜歡「含義深刻」,「內藏玄機」;
  • 另一類人,我稱之為 B 類人吧,很少對別人話進行過度解讀,一般只去理解別人說話的表面含義,並且自己說話也喜歡直來直去,從不繞彎;

這兩類人,總體而言其實並無優劣,他們不同的風格,使得他們在不同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
——A類人相對更細心,更懂人情世故;B 類人相對更高效,更專註於事情本身。


我為什麼要說這些呢?

因為我發現,這個問題下的300多回答,無論結論是 」為了更嚴謹「、」因為沒自信「、」為了免責「、」為了裝逼「、」為了客氣「……大都是僅僅站在 A 類人的角度下分析的。
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如何分析,只要結論不太偏激,都可以是有道理的。

可是,大部分回答忽略了——在數量上其實並不算少的——B 類人的情況:

當他們說 「我覺得」 的時候,他們是【無意】的,也許只是習慣,也許只是順口,而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未必意識到自己曾經說過 「我覺得」 這三個字。

在我腦海中,浮現出兩段對話:

**********

【一】

甲:我覺得吧,《梔子花開》是一部大爛片。
乙:雖然我也這麼認為,但是你為什麼要用 「我覺得」 這樣的字眼呢?這是你害怕得罪我嗎?
甲:(啊?剛才我說了「我覺得」 了嗎?)

【二】

丙:我覺得吧,《梔子花開》是一部大爛片。
丁:你怎麼可以這麼說呢?在我眼裡《梔子花開》還是有可取之處的。你這麼完全地否定它不太妥當吧?
丙:呃,我剛才不是用了 「我覺得」 這樣的字眼嗎?我只是謹慎地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罷了,很個人化的,不需要你支持啊。
丁:(啊?你剛才用了 「我覺得」 這樣的字眼嗎?我感覺這幾個字什麼都不能說明吧!如果你真心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你可以用強一些的字眼,比如 「僅僅是個人觀點」 或者 「從我個人的視角看」 等等)

**********

在上面兩段話中,乙和丙是 A 類人,甲和丁則是 B 類人。他們之間之所以會產生誤解,是因為說的人和聽的人在理解時不在一個維度上——一個覺得「我覺得」含義深刻,而另一個根本沒放在眼裡。這種現象,不僅僅體現在 「我覺得」 上,在其他很多類似的詞語上,都是極為常見的,但卻常常被我們忽視。

你看,不是總有些人「總是被蒙在鼓裡」,而另有些人卻「總想搞個大新聞」 么?

**********

就好比,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在我的這篇回答中,究竟用了幾個「我覺得」,更不會關心,當我在用每一個 「我覺得」 的時候,我內心是怎麼想的

——因為我覺得,它無關緊要。


一般我發表主觀意見,都會提前說明:個人覺得,我覺得。是接下來要放炮的意思,愛聽聽,不聽滾,有理有據交流,無腦腦殘噴一出現就屏蔽,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般我引用客觀事實,我就不用這類詞語了。因為這就是客觀事實,不存在主觀成分,然而還是有很多腦殘噴,我也實在不懂為什麼了……


我有一段時間很喜歡用「我覺得」、「我個人認為」、「在我看來」……

有一部分心理是讓自己的言論顯得「嚴謹」一些,別人難以找茬。

然而這並沒什麼用 - - 只要想找茬,一個標點符號都能找出一百個毛病來……

有一次我和人聊天,我習慣在每句話後面加句號,

她就說:「你何必加句號?看著麻煩死了」

我說:「只是習慣,而且這樣不是顯得態度認真些么。」

她說:「根本沒有,你果然是個怪人,微信聊天加句號反而看著奇怪,難受。」

我說:「規範使用標點符號怎麼會令人難受?」

她說:「浪費流量」

我說:「好吧,那以後不加了」

她又說:「但你突然不加了我看著也怪怪的。你怎麼是這種輕易就改變自己的人?和我想的不一樣」

我…… …… ……

人生真TM苦啊!


苦啊!


啊!


……

……


……


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


對於某些人來說,應該可以視作對精確嚴謹的無意識追求的體現……
通常言語中同時伴隨各種不同的表示程度的副詞,通常避免絕對肯定意義的副詞的出現,但也以在能夠使用時盡情使用的方式表現出對絕對確定的某種情緒偏好……
這麼說來,也許對主觀確定程度準確表達的追求也是對確定的偏好的一種表現形式……

對於這種人來說,這種前綴的合理性應當在於對
【任何人所能表達的任何觀點都只能是自己覺得】
這一觀點的認同……

雖然這一論斷具備某種意義上的自我矛盾,以及它的絕對普遍性使對它的強調失去了價值……
或許這種衝動源於對他人時常表露出的超出自身認定的合理範圍內的確定性的不滿和糾正意圖,不過反正這也首先只是一種情緒偏好罷了……


在表達主觀的看法,尤其是對不太熟悉的人的時候,我會非常頻繁的使用「我覺得」和「我個人認為」。

至於這句話所表達的心理,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我是希望告訴對方:你接下來所聽到的將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這是一件你不了解的事,我希望你不要急著完全採納我的看法;如果這是一件你也了解的事,我保留著接受你的不同意見的空間與被你說服的可能。


I think......

Actually,i think......


這是一個表達的好習慣,是溝通禮節。


其實這個現象在日本非常常見。無論在學校還是公司,無論私人談話還是公共發言,日本人總是喜歡在句子結尾加個「我是這樣認為的」(と思います),而這無外乎有一個最大的用途,就是緩衝句子語氣,使自己觀點表達的更加委婉。

而為了做到更加委婉,日本人都做了什麼呢?把原來的 思います加個自發態變成 思われます,表示不由得這樣認為,意思就是「這只是我自己的觀點喲,你們不同意不關我的事哦」。

或者把 思います前面加個ように,表示「我只是這樣感覺的嘛,錯了可不關我的事」。

不行不行,還不夠委婉,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兩種語態合在一起吧!於是就有了 ように思われます。這下可好,把責任徹底撇的遠遠的了。

這說到底還是跟日本人溫柔、不願衝突的性格有很大關係。記得我們老師跟我們講過,日本人的性格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性格,而是一種集體性格。

這種性格有利也有弊。你要是跟日本人交朋友的話,你會發現大部分人都很親切,很好相處。可是你要是跟日本人談工作的話,這種不直截了當的性格會大大降低效率。公司一旦出了什麼事情,開會的時候,大家一句話裡面半句都是在扯皮,撇清責任,於是這個會就要無限制的開下去了,關鍵是扯到最後事情也沒法解決。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以上。


只有我認為「我覺得」和「我認為」之間是有區別的嗎?

首先,一以概之——說出自己觀點之前說「我認為」或者「我覺得」,為了更為嚴謹,具體分析有兩種心理:一是免責條款,即我以下說的話都是我的主觀認識,可能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實踐考證的;二是明確「觀點出處」,即我以下說的話都是我的主觀認識,不是別人的,「我」不代表任何人。至於具體到個人到底是什麼心理,就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了吧。

其次,「我認為」和「我覺得」之間是有區別的,「我覺得」較「我認為」主觀性更強一點。我個人會在對自己的觀點沒有實踐考證和理論支撐或者發表主觀性極強觀點的情況下說「我覺得」;一般經過深思熟慮和邏輯推理的觀點,我都會說「我認為」。


免責條款


和心理無關,只能說喜歡這麼說話的人更溫和、更謹慎。
辨別事實和觀點的能力非常重要,而在一句話前面加上「我認為」是區分事實和觀點最簡單的辦法。

這張圖上的觀點句都可以很自然的在前面加上「我認為」,但是事實就不行。
這種句式只是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同時也在像聽者傳達「這並不是一個事實,你需要有自主判斷。」以及「僅表達我的個人意見,你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會給人一種「老子說的就是真理」獨斷專橫的感覺。圖中第七句話用陳述事實的方式直接說出來,只能讓別人覺得你是個盲目自大的愚蠢美分。

除了語氣上顯得更溫和通融,這樣的說話方式也為發言者留下了一步退路。誰都不是超能力者,世間萬物不確定之事那麼多,沒法對未來的事斷然肯定是很正常的事,凡事說的太死後患無窮。說一種很多人都經歷過的情況吧。

我:我覺得德國會大比分踢贏巴西。
基友:這可是你說的啊,我就這麼買彩票了,賠錢的話你得負責啊!
我:槽我只是說我覺得好嗎,你不要自己做啥都讓老子背鍋!
這樣的情形下,德國贏了,會顯得我比較有遠見;德國輸了,基友無非戲謔我幾句,換一種方式呢?

我:德國要踢碎巴西了,等著吧。
基友:這可是你說的啊,我就這麼買彩票了,賠錢的話你得負責啊!
我:肯定的!贏了分紅,輸了包賠!
德國贏了,確實能顯得我非常牛逼,但是德國要是輸了,我就要為我說的話付出代價。
————————————————————————————————————————
下面這樣的情況就算是自信嗎?如果不是足球分析師,這樣的行為只能叫愚蠢。這還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是工作里出現重大事項需要決議的時候信誓旦旦的把「你認為」的事情當做事實一般說出來,搞砸了妥妥背鍋。
自信是和能力掛鉤的,和說話的方式沒有關係。而能力和說話方式卻不是掛鉤的,有能力的人對於自己沒把握決定的事也依然會謹慎地發表觀點。


是思維的嚴謹性,因為所說的話本身是帶有強烈的自我色彩的,所以慎重的加上「我覺得,我認為」是對自己觀點的聲明。
另外,在生活中與人對話的時候,我是會避免用很絕對的詞,比如「一定,最」這類詞。這同樣也是嚴謹性的表現。
不誤導別人,禮貌並盡量客觀說出自己的觀點,這是說話的藝術。


僅代表個人意見,不想因為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影響別人
出事我可不負責


推薦閱讀:

做電影理論研究的學者如何評價戴錦華老師?
「宅左」是怎樣產生的?

TAG:生活 | 文化 | 心理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