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歷史中極具傳奇戲劇性的姜維的知名度遠不如其他名將?
姜維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本來是魏國小官,被迫降蜀漢
受諸葛亮賞識,並在諸葛亮去世後力撐蜀漢將傾大廈
最後北伐功敗垂成,被抄了老家,但說服敵將謀反,本來有機會成功,卻因為士兵嘩變而死在亂軍中。
按理來說這樣具有戲劇性的人生應該很受關注才對,可為啥一提起三國,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呂布、趙雲、諸葛亮之類,而不是想起這個悲劇名將呢?
諸葛恪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本來是名門之後,少稱神童
受孫權賞識,並在陸遜去世後獨攬東吳大權。對內銳意改革,對外東興大捷
最後輕敵冒進,慘敗新城。本來有機會重整旗鼓,但變生肘腋,亡於孫峻政變
按理來說這樣具有戲劇性的人生應該很受關注才對,可為啥一提起三國,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姜維之類,而不是想起這個悲劇奇才呢?
公孫淵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本來是公孫康次子,奪其叔之位上台
與曹睿和孫權兩面虛與委蛇,高爵顯位,割據一方
最後起兵獨立引來討伐,但擊敗毋丘儉,已經登位稱制,卻敗於司馬懿之手,身死國滅
按理來說這樣具有戲劇性的人生應該很受關注才對,可為啥一提起三國,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姜維之類,而不是想起這個悲劇諸侯呢?
文鴦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本來是文欽之子,隨父親討伐司馬氏
沖陣時一騎當千,無人能擋,導致司馬師暴亡
最後父親被諸葛誕所殺,自己也危在旦夕。但被司馬昭接納,從此平定雍涼,威震邊疆,最終卻因為被捲入宮廷爭鬥而被冤殺
按理來說這樣具有戲劇性的人生應該很受關注才對,可為啥一提起三國,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姜維之類,而不是想起這個悲劇名將呢?
……
姜維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本來是魏國小官,被迫降蜀漢
受諸葛亮賞識,並在諸葛亮去世後力撐蜀漢將傾大廈
最後北伐功敗垂成,被抄了老家,但說服敵將謀反,本來有機會成功,卻因為士兵嘩變而死在亂軍中。
按理來說這樣具有戲劇性的人生應該很受關注才對,可為啥一提起三國,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呂布、趙雲、諸葛亮之類,而不是想起這個悲劇名將呢?
先……再……(而且他既沒有力撐大廈也不是北伐被反殺的(策反應該也沒什麼機會成功))
魏晉南北朝最不缺的就是傳奇。葛公歿後,關注度高到不正常的,無出姜維之右。這還嫌低真是沒啥說的了。
舞台的問題,出場節點的問題。
如果把三國比作一場戲,那麼主角就是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司馬懿。
當高平陵之後,主角的戲份就已經都演完了,配角就算再出彩,在主角都謝幕的情況下,關注度必然會下降。
更何況姜伯約因為掛靠著人氣主角諸葛,關注度也還是很高的,不屬於被埋沒的那種。
照你說的,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時期出彩的,有戲劇性的人還有很多,但是他們比姜維的關注度更低。
姜維在三國演義粉絲里如此有名,還有人在這喊冤哪。
鄧艾屢次吊打姜維,軍政兩面都有傑出表現,還有從口吃貧農翻身為將的逆襲經歷,結果光榮三國志每一代數據都不如姜維,看看蘇沉船的截圖關注數居然連姜維的零頭都沒有,你叫鄧艾迷們去哪裡喊冤?
被這題目笑死啦,完全問反了。
伯約吹 祭酒吹 嘟嘟吹 人稱三國三大吹
宣傳方式不對,你要這麼宣傳:一個生長在魏國邊疆的絕代佳人,被附近蜀漢的實際掌權人看中,費盡心機不惜發動戰爭,只為將佳人收歸己有;掌權人去世後,魏國發動對蜀漢的戰爭,結果帶兵大將被佳人的美色所迷,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甚至想幫佳人攻打自己的國家……
因為原本應該濃墨重彩出場的那一集《收姜維》,卻偏偏遇到了王司徒
為何我覺得我是跟題主的感覺相反,姜維的知名度已經屬於比實際偏高的了……有一種諸葛亮死後的第一主角感……
像呂布、趙雲、諸葛亮等等確實有演義民間故事等的強化。但其實姜維也有演義強化啊……講真,不然確實不會成為各種遊戲中的後期數值top人物的……
姜維是一個悲劇性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結局令人扼腕嘆息,那句「吾計不成,乃天命也!」更是悲情到了極致。我很欣賞他越走越背離初心,卻堅持到人生盡頭,乃至殉道的一生。
至於知名度不如其他名將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戰績不行。黃魏都是降將,投靠劉備後也展現了非凡的軍事指揮和作戰能力。姜維雖然能力也不差,但他的對手鄧艾太強了,導致屢戰屢敗。總之出彩的戰績很少。最後孤注一擲的奇策也宣告失敗。
2.勞民傷財。蜀漢失去荊州實際上就是陷入了窮地。然而姜維為了創造軍事奇蹟,或是為了理想,或是出於私心,導致蜀國越打越窮,上下離心離德,非但不能以戰續命,反而提前覆滅了。政治上不合格。
3.後人宣傳。不力。姜維的後人可能是比較低調,沒有寫些什麼文學作品來搞個大新聞。不像竹中重門,寫書把自己的爹誇大一番,讓好多人信以為真了。當然這種事多少是要和政治掛鉤的,所以姜維要吃點虧。
4.歷史背景。在許多人眼中,三國歷史只分兩個階段:諸葛亮死前和諸葛亮死後,而諸葛亮死後的歷史=三國歸晉。姜維是啥?鄧艾是啥?哦,司馬昭我知道,路人皆知嘛。(這又要牽扯到由於戰亂導致人口銳減,所以三國後期人才不比前期的種種複雜問題...)總之姜維因此變的冷門是真的。
5.某人的光環過於耀眼。對,沒錯就是他:三國跌宕起伏的人物實在太多了!
劉關張、曹操、趙雲太史慈....等等,這些人這輩子差不多折騰了大半個中國。
而和這些老一輩的人物們比,姜維還是嫩了點。
你看!那個剛殺了人臉上全是血的大鬍子逃犯。人家可是日後的武聖人!
你看!田裡那位耕讀的山東帥哥。人家是日後的季漢丞相!
你看!在京城設下五色棒痛揍宦官親屬的那個矮個子憤青!人家是日後的魏武帝!
你看!路上攔下別人準備持刀砍死侮辱他老師的那個,人家是日後的曹魏大將軍!
你看!跑到廁所邊上要死要活喊著河南話那位,人家日後割據了整個河北!
你看!在院子里挖坑種菜那對基友,一個成了曹魏太尉,一個當了著名教育學家。
你看!山坡上放羊那個小結巴!人家是曹魏的征西將軍!
你看!偷偷拔人家車軲轆那個老頑童!人家是日後曹魏太尉、晉高祖。
演義和前面幾個玩三國無雙的不要鬧了,這兩個很大程度上誇大了姜維的能力。姜維水平其實很一般但是有大志,具有與才能不匹配的志向。幾次伐魏基本上也就是掠了點人就回來了,不然費禕也不會每次都節制姜維的兵權。再說後來,蔣琬費禕相繼過世,姜維在漢中撤圍保城,堅壁清野的戰略可以說直接導致了漢中保衛戰的失敗。如果真的跟演義和遊戲里說的那麼神,諸葛亮過世的時候指定接班人肯定選他而不是蔣琬費禕了。
直接原因是姜維是後三國時代的人。
哪怕他是後三國的主角(演義中)。
前三國時代充滿英雄史詩,戲劇性情節很多;後三國時代大勢已定。
當然其實後三國時代也有很多精彩的事件,但是時間拖太長,不緊湊。
但是對於真的讀過三國的人來說,姜維的知名度不可能低。
諸葛亮死後到三國統一佔了三國時代近一半的時間,但是演義只用了十幾回就完結了。姜維一死演義一回就結束了。央視三國在姜維死後乾脆10分鐘完結。
三國時代比姜維出名的也就那麼十幾個人。
人氣來說,第一梯隊,劉關張趙諸葛曹操司馬懿呂布孫權,姜維屬於第二梯隊的末尾的。
第二梯隊在他之前的是周瑜陸遜荀彧馬超龐統這些前三國時代比較出名的配角。姜維雖然是後三國的主角,但後三國比前三國人氣低太多了。
演義里,武能戰平老年趙雲(老年趙雲之前還秒殺人一家五口),文能識破諸葛亮計策還差點反殺,出場幾乎把時髦值點滿了,也因為這個,在各種遊戲里是為數不多的武智雙破90的人物。然後之後作為諸葛亮嫡傳弟子,蜀漢派別的實質精神領袖,一直奮戰到死。連皇帝都投降了,他還想再搏一把。
如果羅貫中拿出台灣人搞得《姜維傳》那種筆墨來寫後三國時代,姜維的人氣起碼會從第二梯隊末直飛到第一梯隊。
如果根據三國歷史,你的提問別看就幾句話,我還真無力吐槽
三國演義和三國遊戲裡面的武將數值決定了三國人物的知名度,完畢。
難道就沒人覺得在曹操劉備那一代人大部分故去後。。。特別是三國正式成為三帝國後。。。整個故事就tm沒看頭了嗎?
群雄爭霸 逐鹿中原的大比拼,變成三個小孩子的扯皮。。。boss基本在大後方休息了,十萬偶而出來下,後來年紀大了老虎也不射了。後方就基本是各自大亂,內鬥不斷。魏國後期看著就心煩了,司馬家一天到晚得搞破壞,皇帝拚命得換,主心骨都找不到了,變成了司馬家的紙牌屋。吳國也是,幾波人馬上竄下,跳政權交接基本靠砍。蜀國沒有威脅皇權的內鬥但一直在慢性自殺,看著挺nb,基本沒什麼成果。。。。想當年三家剛發跡時,雖然有強敵輩出,但三家內部團結,老闆親自帶隊,一群本領超群的謀臣良將團結在領導周圍,組成豪華陣容,榮辱與共,各顯神通,看著領土一點點擴大,敵人的降將收集得越來越多,作為讀者都有種暗爽。。。。結果英雄故去,boss死了,謀臣良將不是老了,就是老死了。。。當年那三個英雄匯聚的團隊不見了。。。就剩下些爭權奪利的小人,和老將們的嘆息。。。特別為張郃 趙雲 丁奉這幾個人感到惆悵。。。就剩蜀國在諸葛亮的帶領下,還有個這麼理想點的團隊,武將起碼還有良將後代(關興 張苞 馬岱)老將(魏延 趙雲 廖化)新生代(王平 姜維 張翼等等。。。)這些高知名度隊員組成。。。。但豪華程度遠比不上漢末。。。魏國就扯了,也就張郃 司馬懿還能混個臉熟剩下的二代們 張虎(遼子)樂琳(進子)夏侯淵四子跑跑龍套。。其他都一大堆陌生人,基本不認識,看那名字就覺得是龍套屬性(無出處 無介紹 無字)還渣,幾乎次次帶出來的將領都不一樣,每次都給那幾個高知名度的蜀將送經驗。吳國還剩個陸遜 丁奉,向人們講訴曾經的輝煌。。。一個死纏爛打的蜀國 一個迷失自我的魏國 悶聲作大屎的吳國。。最後一波推倒大結局。。。真沒意思
評價一個人的成就,要看他的對手。。。
大江東去浪淘盡…數千古風流人物,伯約早生三十載,若替雲長守荊州,當一戰成名!惜哉痛哉哀哉伯約!
有些商業片的群演比有些文藝片的男一號還有名。
因為蜀漢以仁德起家,以忠義為本。而姜維的結局為蜀漢的忠義划上了一個句號。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識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姜維雖然文武雙全,忠心耿耿,然而不懂形勢,國小卻好戰,老子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姜維北伐中原,虛耗國力,誤矣。
先說下對於題主所說知名度的理解吧,雖然印象中感覺大家老會黑羅灌水,但是三國這個時代及其間人物能有很高的國民度,以至於可算達得上家喻戶曉的程度,顯然主要歸因於演義。所以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對於這個時代的了解都是來自於演義,而演義濃墨重彩地描寫的是前三國時代,那麼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大家提起三國自然想到的都會是這段時間的人物,伯約作為後三國時代的人物,畢竟出場太晚了呀,都快到曲終人散的時候了。
記得以前B站還有老三國的時候,在那裡重溫注意到基本上彈幕數量往後都是降的趨勢,過了五丈原之後更是猛降...
不過確實如果是在三國愛好者這個群體里來說的話,那姜維的名氣怎樣也不會低的了其實。
我想說的是:出場順序很重要!姜維出場,已經沒有我雄姿英發的周公瑾,沒有忠肝義膽的劉關張,沒有我奸詐的曹老闆了,打天下最精彩的部分已過,所以,想當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