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Windows 95 推出後佔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
在看完各位果粉/軟粉的對噴後覺得還有東西要說。
討論 Windows 的成功不得不說站在他們背後的硬體市場。可以說在 80 年代晚期微軟崛起的基石就已經鋪就。當 1975 年 Alrair 8800 問世的時候一年只有幾千台個人電腦出售,然而這個市場很快就迅速膨脹。1970 晚期的 PC 市場完全是群魔亂舞。而此時微軟還是給各家 PC 外包 ROM 的小公司,Altair 8800 的 ROM 就是微軟的傑作。
圖 1. Altair 8800 機器。
圖 2: 「1977 三巨頭」:Commodore PET、蘋果 II 和 TRS-80
圖 3: 1970 年代晚期 PC 市場份額圖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情呢?IBM 在 1981 年發布了 IBM PC,而且和其他公司不同的是他們公開了硬體設計,這就導致次年(1982 年)就有兼容機問世。
圖 4: IBM PC
圖 5: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早期 PC 市場份額圖「兼容機」的出現導致了以下幾個結果:
- PC 硬體價格大幅下降,主因是內部競爭激烈。在 1986 年末,和價格 1600 美元的 IBM PC 配置完全等同的兼容機只要 600 美元就能買到。此時 PC 兼容機已經低於蘋果 IIc 的價格,讓蘋果 IIc 的主力市場——Home computer 受到衝擊。
- 硬體架構不兼容 IBM PC 的機器往往不能運行許多重要的 DOS 軟體(當時的部分軟體往往會直接操縱硬體,因而架構和 IBM PC 相異的其他機型運行此類軟體會出錯),這導致兼容機在軟體方面優勢明顯,明顯到 IBM 自家的新一代機型,PC/AT,都因為不兼容「第一代」PC 而失敗。在 80 年代中期,一台電腦「是否兼容 PC」成了非常重要的技術指標。
- PC 的遊戲潛力逐漸挖掘。到 1987 年,EGA 顯卡的問世讓 IBM PC 可以顯示遊戲畫面,此時的 PC 技能已經超越其他機器。在 VGA 顯卡和 Sound Blaster 音效卡(這貨馬上也被人山寨)問世後 Amiga 與 MSX 這些注重多媒體的電腦徹底絕跡。
到 90 年代早期,IBM PC 兼容機已經佔領了個人電腦市場的 90% 以上,第二名是蘋果(9% 上下,因為 Adobe 的助拳),其他牌子在更低的地方。在 90 年代初蘋果的軟體市場還是不錯的,但是已經無法和 IBM PC 相比了。也難怪此時 Jobs 會感慨「PC 戰爭已結束」。
因此到 1995 年,此時微軟可謂佔盡天時地利:DOS 和 win16 上的巨量軟體資源,和 2000 萬台的 PC 保有量。而在技術上,Windows 95 使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後來查閱資料發現 95 的內核里仍然有孑遺的 16 位代碼,主要和 DOS 兼容有關。當然,這比 OS/2 連驅動都用 16 位要先進多了……謝評論指正。),並利用 x86 的兼容模式來兼容 DOS 應用,因此在 95 發售的時候,大多數的 PC 保有者都能用較低的價格(200 美元),在完全不變更硬體的情況下獲得良好的 GUI,同時大多數既有軟體都能兼容。此時 95 還賣不出去,那就真是這個世界的造物者有問題了。
對於 NT 這條線,之後在補充。此答案會變為一條專欄文字。先填一半的坑。
[1] From Altair to iPad: 35 years of personal computer market share[2] Jeremy Reimer"s New Blog
微軟的Windows 95廣告就足以說明了一切。先說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
背景1:多媒體電腦大熱:90年代上半葉,CD-ROM大普及,多媒體概念大熱。但是當時的光碟軟體卻是以遊戲為主,多媒體和教育軟體較為缺乏。另外一個潛在的隱患則是Commodore沒有解決CDTV發布時多媒體和教育軟體短缺的問題。而在早期的光碟軟體中,多媒體和教育軟體是PC CD-ROM的主要陣地。
——Amiga電腦傳奇(二) - 古董電腦室 - 知乎專欄
隨著Intel 80386/80486主頻的大提升,PC機的多媒體功能逐漸趕超之前在多媒體上佔優的Amiga,微軟在1990年和1993年分別制訂了Multimedia PC Level 1和Level 2標準,1996年制訂了Level 3標準,將PC的多媒體功能標準化。
背景2:互聯網應用興起:1993年,柯林頓政府開始推進「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鼓勵互聯網服務的發展,1995年,微軟在Windows 95中捆綁了The Microsoft Network服務,既微軟的電話線撥號上網業務。
背景3:PC遊戲的提升:在1980年代,IBM PC的遊戲效果落後於以Commodore Amiga和Atari ST為代表的Motorola 68K架構家用電腦,1993年的Doom開始將3D遊戲帶入PC世界,實現了IBM PC兼容機對68K架構電腦的反超。
背景4:桌面出版的流行:1990年代初,蘋果和微軟聯合開發TrueType來對抗Adobe的PostScript和昂貴的Adobe Type Manager,從Mac System 7和Windows 3.1開始,蘋果和微軟的操作系統都內置TrueType支持,桌面出版開始變得廉價。
Windows 95正是時代變化的集大成者:我們看一下那隻著名的「Start me up」廣告Windows 95 "Start Me Up" 廣告高清版—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第一幕,Start exploring - 開始探索:展示的軟體是 3D Movie Maker的主角McZee,可以讓孩子們自己編排動畫短片,是一款非常超前的教育軟體。
自己製作動畫片——3D Movie Maker試用紀實--《中國計算機用戶》1996年13期
第二幕,Start discovering - 開始發現:展示的是微軟互動百科全書Encarta,並且可以播放百科全書內的動畫短片。同樣是教育類應用。
第三幕:Start Learning - 開始學習:展示的是微軟的撥號網路The Microsoft Network,既後來的MSN。
第四幕:Start doing - 開始工作:展示的是Office for Windows 95,Word的富文本編輯功能和Excel的圖表功能,按現在的話說——生產力。
第五幕:Start organizing - 開始組織:展示的是Microsoft Publisher,微軟用來與PageMaker等軟體競爭的桌面出版軟體。展示了圖文混排,藝術字效果等等。
第六幕:Start connecting - 開始連接:展示了火車旅行中的筆記本電腦,代表著Windows對筆記本電腦硬體的良好支持。
第七幕:Start managing - 開始組織:展示了辦公室和車間中的Windows電腦,行業應用生產力滿分!
第八幕:Start creating - 開始創作:展示了CD-ROM光碟和Windows資源管理器,帶有動畫效果的複製文件畫面在當時還是很抓眼球的。
第九幕:Start Playing - 開始玩樂:展示了微軟同年發行的3D飛行射擊遊戲Fury3。
第十幕:Start moving - 開始遷移:展示了在汽車裡和陽台上使用筆記本電腦的場景。再次強調對筆記本電腦的電源管理規格,PCMCIA卡的即插即用規格的良好支持。
第十一幕:Starting Windows 95。單擊這裡開始 - 回歸主題。
試想一下,在當時的諸多選擇中,可能每一個平台都有自己的優勢,Amiga多媒體效果好,Macintosh適合桌面出版,OS/2系統健壯穩定。當時的PC性能還不大夠跑Unix那全套專業應用,所以類Unix系統基本無法作為可選項(Linux當年只能跑一個內核什麼都幹不了,硬體支持一團糟)。
而Windows 95,要CD-ROM?有!多媒體播放?有!教育軟體?有!互聯網應用?有!辦公軟體?有!桌面出版?有!3D遊戲?有!攜帶型電腦?支持!新硬體即插即用?沒問題!
如果你穿越回那個時代,你就會發現Windows 95才真的是「根本停不下來」If you start me up I"ll never stop
Never stop, never stop, never stop
如果你啟動了我,我就停不下來
停不下來,停不下來,停不下來
其實原因很簡單。價格。尤其是PC的價格。
Unix那個時候授權費是天價。
Linux那個時候還嗷嗷待哺。那個時候的PC配置還根本沒有達到流暢運行有 X window桌面的Linux的程度。所以那個時代(指1995年),Linux在廣大群眾看起來只是一個比DOS更玄乎而且還沒有遊戲的字元終端。提示一下,那個時候的PC是486,主頻在100MHz左右,內存大約有8M(是M不是G)。各位覺得這種配置能跑起Linux圖形桌面?
Mac反正是從來沒打算走低價路線的。
所以簡單的說,那個時候人家能買得起的主要就是PC,而PC上能跑的面向普通用戶的系統只有Windows。
不是因為微軟營銷好,不是因為微軟很強,而是因為Windows根本沒有對手。做成什麼樣你都非用不可。它不流行才是怪事。via
因為…… 提問者的歷史可能學得不太好?
除非有人準備告訴我, 90 年代 = Windows 95 推出之後啦.
看到有人扯unix的不易用性,卻偏偏不說當時unix正處在x/open和svr4兩大陣營互戰的情況下,自己在內耗,而windows又不是從windows開始的,把dos給去掉了嗎?好歹知乎也是專業網站啊。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ibm開發出了個人電腦這個市場,而intel和微軟是ibm制定出兩個軟硬體規則,一般情況下只要它們不犯錯,本身就會在這個市場裡面具有先行者優勢。
重大更新,我還是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因為最高票答案的徹底跑題。
I.
說明的一點是,題主的問題並不嚴謹。
90年代,Windows 的處境至少分成三個時間段,兩個區域範圍來討論。
國外的不是很了解,待我查閱資料(真沒多少資料可查)再說。
在國內,到 Windows 95發布前,蘋果電腦的優勢非常大。90年代我爸曾經管理過某城市農行的網路系統的(大概在95年前後),往前推個3、4年,用的扎堆都是蘋果電腦。
那時,Windows 最大的對手就是 Macintosh。畢竟 Macintosh 還有很成熟的圈子。
在此之前 Windows 一沒有在中國推廣,沒有多少價格優勢,二並不那麼好用。
更糟糕的是差距諷刺性地體現在 Office 上——沒錯,微軟自家的。因為和 Apple 的協議,Excel 這個神器在相當一段時間裡被 Macintosh 獨佔了。
但是,Windows 95開始,情況不對了。WIndows 擁有兼容機這點不可忽視,推廣起來當然很快,加上95終於很像樣了,競爭力一下子體現出來了。(而且,盜版......)
Office 也終於大面積地粗線在 PC 機上了。
到我碰電腦的時候,Windows 攻城拔寨已經卓有成效了
不過前面提到的農行還有很多電腦用 MS-DOS 的,應該說是微軟的勝利吧......(我很小的時候還導致了全城農行交易癱瘓了一段時間——關電源 XD,好在沒有多久)
II.
待更新。
==================================================================
排名現在第一的答案已經到了偏見過多導致通篇大量錯誤以至於只能寫一篇新答案來反駁了。
另外那篇答案被po主更新了兩次後完全跑題,本想多寫點什麼,火藥味太重作罷。
然後說說蘋果,喬幫主當年還是一個中二少年,中二的程度達到了認為蘋果電腦是一台藝術品,藝術品上面的東西別人不能染指,任何企圖為他開發軟體的人都得死的地步。
首先這裡 Timeline 就混亂了,剛剛才說60年代現在一下子轉入 Apple 也不說時間。算啦,不要緊,我們看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 Apple 吧。
這裡有一個問題,把「Apple I,II」系列的電腦和「Macintosh」混在了一起。
要說 Apple I~III,Jobs 其實沒有那麼偏執。畢竟是在 Homebrew 俱樂部里發展起來的。
Jobs 的看法是 Mac 是藝術品沒錯,但不至於「任何企圖為他開發軟體的人都得死」。Jobs 的偏執主要在於 Mac 上的系統——在當時是唯一擁有 GUI 的系統——不允許任何兼容機的出現。這對於當時 Mac OS 的發展很不利——只Apple 一家,價格死貴,市場佔有率不算高。
然後看看微軟,雖然微軟在1978年公開在社區里指責當時的碼農是一群不勞而獲的不思進取的只知道攀附他人的小偷和強盜(當年微軟為Atari計算機寫Basic編譯器,全世界95%的Basic碼農都在用微軟的編譯器,然後95%的都是未經授權的,這件事情直接導致了微軟的產品全面閉源化以及一直持續到現在知識產權維權),把整個碼農界得罪光了,但是一點也不影響微軟的地位(不過微軟因為這件事情在碼農界的口碑急轉直下,每天都要各種被扣屎盆子),微軟最開始為Atari做Basic編譯器,發行過兩版Unix發行版,後來為IBM做OS/II以及使用DOS內核封裝了兩版Unix出來,都積累了相當雄厚的財力和技術實力。尤其是與IBM合作這段時間,一方面MS-DOS的命令行雖然在Unix世界看起來很Naive,但是對於一個沒有計算機知識的人來說,卻比Unix的Shell好用得多,對普通用戶來說,正交化是最扯淡的設計,用戶只願意在他需要電鋸的時候拿到一把電鋸,而不願意對著一堆鋸條、馬達、螺絲什麼的自己來決定怎麼組裝成一個電鋸。另外一方面,IBM倡導的標準化兼容方案,讓MS-DOS得以流行,而當時的Unix,性能和體積都不足以裝入PC之中。
微軟干這件事完全就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當年計算機俱樂部是很盛行的,Wozniak 和 Jobs 都是混 Homebrew 出身的。在這樣的一種自由的、倡導共享精神的環境下,計算機軟體只能作為硬體的附屬品而不能作為商品——微軟,這家軟體公司,好像不能把自己的軟體賣出去哦。
另外既然說到 Basic,是微軟自己在 Basic 正式發布前的一次展銷會把 Basic的拷貝給丟了的,打掉了牙往自己肚子里咽,有什麼辦法呢?不作死就不會死。
這件事情讓微軟的文化異常有意思。現在進入微軟的人都會被洗腦,洗腦到對盜版那叫一個恨吶。我的信息老師的大學同學,本來也是很普通的中國人(你懂的),進入微軟沒多久,出來吃飯連「盜版」這兩個字都沒法提(看老師那神奇那麼嚴肅絕對不是誇張)。
有點扯遠了。
另一方面,當時微軟的主要工作是為蘋果電腦開發Office,本來也沒什麼事情,結果有一天蘋果腦抽的說蘋果不需要Office,就跟微軟解除了合同。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微軟在DOS之上開發了最初的數版Windows,在DOS時代積累下來的豐富應用程序資源、以及被蘋果拋棄了的但是直接被移植進Windows的Office套件,直接成就了Windows。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那個時代是各行各業開始全面信息化的時代,各種專業軟體幾乎都是在那個時代成型的,在那個時代,Unix還蹲在自己高貴的學術井裡面看著外面的天,整天炮轟這些企業說」你們這些low逼「,蘋果還在宣稱他們的電腦是藝術品,任何第三方軟體都是異端,必須燒死,而微軟在那個時候一方面把Office移植到了Windows上面,使得Windows成為當時唯一一個具有生產力工具的操作系統,另一方面得益於BillG叔叔的編譯器背景,微軟為碼農提供了完善的開發支持和各種工具,於是各種行業軟體不出意外的都出現在Windows上面了。
「Windows成為當時唯一一個具有生產力工具的操作系統」
好多東西被吃掉了。Apple 自己的 AppleScript等一系列軟體,製表軟體 Lotus 123, 排版軟體 Pagemaker,製圖軟體Photoshop,Microsoft Office等等, Mac 擁有很完整的生態圈。Mac 在專業人士里,甚至是Andy Warhol 這樣的藝術家中都很受歡迎。
真不知道這種話怎麼打的出來。
到這個時候,基本上大局算是已定了。不過整死競爭對手的大概是MSR的成立以及成立後的第一場漂亮仗,就是16位/32位混合運算、32位運算技術的研發。隨著Windows 95和Windows NT4.0的推出,一切都結束了。
總結起來大致就是,在那個全行業都在要麼我是碼農要麼我是文青的極力提升自己逼格使勁的裝高貴冷艷的年代,微軟是當時唯一一個沒有裝逼的,就把做好一個普通青年當作自己的目標的企業。任何一片市場剛剛開拓的時候都是非理性因素主導的,雖然你裝高貴可以在開始活的很好,但是當泡沫過去,最後留下的,一定是那些踏踏實實把該做的事情都做了的企業。
最後一段結論可以笑看。
因為原po的Timeline太混亂,所以這篇答案還是有點亂,時間也有點趕,慢慢修改吧,各位評論里給點支持什麼的。看現在排名第一那個問題才叫吐槽無力,微軟大規模佔領桌面是98後?那之前你用啥?你在PC上裝FreeBSD了?Lotus這種被打得滿地找牙的也拿來說?說得好像當年微軟不做硬卡綁定就是縱容盜版,Lotus也一樣可以盜版,怎麼沒見123能佔領市場?跪舔水果的就不說了……
技術上說,Windows 95就是那個年代在PC機硬體上能運行的最好的GUI OS
而且Windows 95的控制項、圖標和主題設計得非常有科技感,到了Windows 2000成為了Pixel Art時代的巔峰GUI設計,之後的XP、Vista太偏向一般用戶而失去了科技感的味道IBM大型機出現幾十年你為什麼不用,沒有那麼多錢就那麼簡單
在Intel 386出來前,Unix社區就沒想到PC會小型化、家庭化,那時候Unix一直是在大中型機器上跑,Wintel聯盟的成立Unix徹底失去了在PC端發展起來的可能。Unix用戶對界面是否友善有很高的耐受性,而對系統穩定、響應迅速、工具實用有很高的要求,這導致它在開發時是否用戶友善不在它考慮的重要位置。
我家在1997年購買了第一台PC,安裝了Windows 95 OSR2.1操作系統。
回首往事,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就倆字:價格。當年我們這些小白用戶想要買一台安裝了圖形界面操作系統的個人電腦,最便宜的選擇就是Wintel平台——Pentium CPU+Windows OS。基於Mac OS乃至Unix之類系統的電腦根本就不是給一般消費者用的,能買得起的都得是大企業。本來當時PC的價格就非常高昂,97年時的一套Pentium MMX 166系統要人民幣一萬五千左右(那可是那個年代的人民幣),試想有幾個家庭能拿得出超過兩萬去購買一台Mac?至於什麼易用性,什麼軟體豐富程度都是扯淡,windows95對於只接觸過一點DOS的小白來說就跟天書一樣。
於是,既然市場上能勉強買得起的就只有Wintel平台,那它自然就大獲成功了。
排名第一的那個回答謬誤太多……我只提幾點實在看不下去忍不住並且大家似乎還沒提的:
&> 用的make支持任意空格和製表符的
只有GNU make 3.82之後支持替換tab為任何一個字元(注意是1個)。所有make的版本都要求區分製表符和空格,沒有看到過支持任意空格和製表符的版本的make。
&> MacOS公開源代碼前
OS X 的底層Darwin是開源的。以及需要區分OS X和經典的Mac OS。以及System 7之前的經典Mac OS的軟體本身是免費的。
Darwin (operating system)
&> 論及穩定性,在那個內核都跑在16位,沒有三環保護和DEP技術的年代,Windows、蘋果哪個不是狀況頻發呢。Windows藍屏、蘋果四國都是出名的事情,隨著進入32位,兩邊都好轉,在這點上完全沒有差異,根本不是噴點。
Windows這邊在Windows3.1使用386增強模式之前不存在藍屏。386增強模式之後的Windows3.1其實有一部分代碼已經是跑在保護模式里了。Mac System 4是單任務,無論是16位的Windows還是5到9版本的經典Mac,都是協作式多任務,協作式的含義是程序如果不放棄CPU則系統就不會搶佔,那麼不可能有藍屏這個東西,程序死循環了整個系統就卡死了而已。蘋果那邊在Mac OS X 10.2之前不存在四國語言,而是Unix式的Kernel Panic。Windows藍屏最嚴重的的確是16/32位混合內核,但是藍屏本身不是因為16位內核……
Blue Screen of Death
Kernel panic
&> 甚至相當部分前端工程師(寫JavaScript的那幫)還覺得網景被微軟乾死簡直是功在當代
在網景還在的年代,IE支持的ECMAScript實現叫做JScript,Netscape支持的才叫做JavaScript。誰更反人類?我不想討論,看看現在JavaScript裡面還留著哪些JScript特有特性就知道了。
JScript
&> Lotus系列中著名的Symphony就是一例,這款基於OpenOffice開發的Office套件對藝術字功能各種登峰造極
我猜這裡說的是IBM Lotus Symphony?稍微查一下就知道這個和Lotus Symphony,以及Lotus 1-2-3除了名字之外沒有任何關係……我不知道他父親用了20年的,支持Java的Lotus又是什麼……
Lotus Symphony (DOS)
誰聽說過用Win98作伺服器?
因為之前DOS系統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就是微軟的MS-DOS,一個順理成章的繼承關係而已。
Windows95推出時有兩個競爭對手,Mac OS 7.5和OS/2 warp。
不過Mac OS 7.5在當時也是高洋上的代表,不討論。
OS/2 warp其實是windows95最大的競爭對手。OS/2由於本身有微軟的參與(最後退出了),所以OS/2 warp和windows95一樣,可以做到兼容老版本的windows及dos程序。而且OS/2 warp還有一個很牛的地方,是一個純32位(windows95不是,是16/32位混和的)、搶佔式多任務(windows95不是純搶佔式的,所以偶爾一個程序死了會連累很多別的程序)的系統。
但是OS/2 warp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在先進上了,太高洋上以至於當時常用的電腦硬體根本支持不了,要求太高。windows95半吊子最後獲得了成功。我記得我第一次裝windows95時我的電腦內存才4MB。
宣傳也是一方面,當時微軟真的相當捨得砸錢。
排名第一的答案通篇錯誤,驚為天人!竟然出現「Unix只是一個碼農為了派遣空虛寂寞而寫的一個簡單操作系統」這樣的雄句!更遑論其他關於蘋果、微軟的各種錯漏,而且答主心理之強大也是空前絕後,我只覺得看了一半就兩眼一黑,吐血不止!
windows 1.0的廣告(1986年)視頻
就憑這個啊!
=.=
謝邀。
我不是很懂,就拋磚引玉一下吧。
當時的操作系統市場,並不是沒有對手。
首先說Unix以及當時還在襁褓期的Linux。
Unix以及所有類Unix系統最大的特點是開源。
而開源的操作系統則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基於源碼二次開發的衍生品。
這些衍生品互相之間的不兼容導致了Unix和類Unix系統更加專註於「專業性」。
也就是說這些操作系統會在二次開發時強化他們需要的功能同時削弱甚至剝除不需要的功能。
也就導致了這些類Unix系統的軟體通用性非常的弱。
而類Unix系統中,也有不開源的。就是蘋果公司的麥金塔。
但是蘋果公司是一家賣硬體的公司,因此他們的操作系統只能運行在由他們自己生產的硬體上。
所以MAC系統的硬體通用性非常的弱。
而微軟的Windows系統則不然。
微軟聯合了硬體廠商,並且是畢源軟體,由微軟根據市場需要來主導開發操作系統。
因此微軟的硬體通用性和軟體通用性都非常的高。
這就是微軟為什麼能夠佔領桌面操作系統的主要原因。
總結就是:微軟是最通用的系統,他適應了當時市場的需求。也不是沒有對手,在《SHOWSTOPPER!:The Breakneck Race to Create Windows NT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at Microsoft》 (尼瑪名字好長,中文譯名顯得更有意味《觀止-微軟創建NT和未來的奪命狂奔》),微軟當年集合了能集結到的所有力量研發出了現在還在使用的NT內核,當時微軟的對手是sun。
當時的競爭環境還是很激烈的,不然也不會是奪命狂奔!
可見沒有靠譜的對手推論是不太對的,微軟霸業是很多個版塊組成的,比如,在PC不景氣,桌面系統下滑的今天,office依然是辦工業的首選,所以微軟當年在各個版塊也不乏強力的競爭者(WPS算么?),只是最後微軟都贏了漫長的比賽,那些競爭者有的從事他業,有的直接煙消雲散。
微軟進入圖形界面操作系統領域不是從 Windows 95 才開始,而是很早就開始了,只是前幾代產品還不成熟,用戶不太買賬,習慣於 DOS 懶得去換。真正開始顯露頭角、開始和這一領域的老手 Mac 展開競爭的是 Windows 3.1,黑底白字都看煩了,有新鮮玩意出來了,而且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用,誰不想去試呢?當時不少人都樂意花上大筆工資換 386 機,裝上 3.1 去體驗。當時的 Windows 還只是一個圖形界面的殼子而已,仍然是 16 位 DOS 的核心,開機後要在 C:&>後面輸入命令才能進入 Windows。而且 3.1 並不支持中文,必須藉助於一些漢字平台(如北大方正 CKEY 等)才能處理中文。但儘管如此,PC 用戶終於領會到了圖形界面的方便、直觀、親和、生動,開始適應這種新的工作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軟體廠商也瞄準時機,開始推出自己產品的 Windows 版本。正是由於 DOS 用戶群本身就多,又有 Windows 3.1 做鋪墊,才使得大批 PC 轉移到 Windows 平台上來,於是就給後來 Windows 95 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因為你沒有用過dos和win3.1,太難用了。
推薦閱讀:
TAG:個人電腦 | 微軟Microsoft | 蘋果公司AppleInc | MicrosoftWindo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