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電影《穆赫蘭道》?


2016.2.17大幅修訂為圖文版。

混亂的夢境背後隱藏著可以被理解的因由。

《穆赫蘭道》劇情全解析

完《穆赫蘭道》,倒吸一口涼氣!正像很多人指出的,影片前3/4的情節其實是一個夢境,而我沒有想到有人能在情緒和氛圍上如此精準地把夢魘以影像展現出來,經歷他人的噩夢也許比自己經歷噩夢更加可怕。

想必大衛林奇導演是對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深有感悟,否則不可能構思出這樣一個噩夢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我嘗試著用弗洛伊德的釋夢方法去分析這個看似荒誕的噩夢時,我發現能從中解析出一條自洽的邏輯鏈條,那些表面上混亂的夢境背後其實隱藏著可以被理解的因由。

下面我就嘗試借用弗洛伊德的釋夢方法去解析「穆赫蘭道」這個噩夢。弗洛伊德的釋夢理論里,與這部電影相關的,主要無非是以下兩個:

1.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願望的滿足。夢的解析公式是:夢=被壓抑的慾望+偽裝起來的滿足。也就是說,夢境總是用以表達夢主的某個願望的。只不過即便是在夢中,為了躲避夢主意識層面的某些顧慮,願望的表達也不是直截了當的,而是偽裝成那麼一目了然的樣子。

2. 仿同作用:簡單地說就是夢中把自己代入另一個人。這多半是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為了迴避一些壓力,而騙自己「這不是我」,讓另一個人代替自己釋放壓力、實現願望。(這在片中的夢境里出現多次。)

我先打亂影片的敘事順序,來交代一下片中這個噩夢的背景,也就是這部影片中的現實部分。

  • 故事的現實部分

Diane在其姨父和曾是演員的姨媽撫養下在加拿大安大略長大。大概是在姨媽的影響下,她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演員,在好萊塢出人頭地。她在一次jitterbug舞蹈比賽中奪魁,嶄露頭角,並從此進入演藝圈。

姨父姨媽去世後,她隻身來到好萊塢。像很多其他來好萊塢尋夢的女孩子一樣,她租了一間簡陋的房子,參加試鏡,等待著有朝一日被哪位導演選中,一舉成名。

不久,一部叫《Silvia North Story》的電影徵選女主角,Diane去參加了試鏡,但落選了。一位叫Camilla的女孩子憑藉她在試鏡時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製作方,得到了那個角色,並一舉成名。Diane和Camilla相識並成了好朋友。在Camilla的幫助下,Diane在她主演的一些影片中出演小角色。

在這段時間裡,Camilla已成為電影公司的寵兒,而Diane與 Camilla成了同性戀夥伴。

Camilla為了掩人耳目,常常戴著金色假髮來Diane家與Diane幽會。Camilla似乎對她們的關係不以為意,但是Diane卻將Camilla視為自己的愛人。

後來有一部大製作電影徵選女主角。在片場,導演Adam與Camilla一見鍾情,Camilla順理成章的成為女主角,也成了Adam的女友。

Diane也還是在片中扮演一個小角色。但是深愛著Camilla的Diane無法接受Camilla移情別戀。因為目睹Camilla與Adam在片場打情罵俏,Diane與Camilla大吵了一架。

失魂落魄的Diane在家裡邊哭邊自慰。電話鈴響了,是Camilla打來的。Camilla派車接Diane到好萊塢權貴聚居的穆赫蘭道。車突然在穆赫蘭道上停了,Diane有點兒害怕,她問司機:「你要做什麼?我們不該在這停的呀!」司機回頭說:「給你一個驚喜。」

Camilla出現在車旁,她帶Diane穿過一條山路來到一座豪宅。原來這是Adam的家,正在開party,電影公司和劇組的很多人都在。Diane與Adam的母親Coco寒暄了幾句後,宴會開始。在party上,Diane繼續忍受著Camilla與Adam打情罵俏。這時,一個女演員走過來與Camilla說了幾句悄悄話,併當著Diane的面接吻。

Diane感到絕望,她知道自己連Camilla同性女友的地位也已經被人取代了。後來,當Adam說道「我和Camilla就要(結婚)了」的時候,Diane終於無法忍受了。

由忌生恨,Diane走上了絕路。她在一家快餐廳請了一個殺手,讓他殺掉Camilla。殺手給她一把藍色的鑰匙,讓她到時候從一個流浪漢處拿能證明Camilla已死的東西。

Diane來到流浪漢那裡,流浪漢扔給她一個藍色的盒子,似乎能用那把藍色的鑰匙打開。

裡面是Camilla的殘骸嗎?!Diane開始崩潰,她彷彿看到自己的姨父姨媽從盒子邊上跑出來。她嚇得跑回到家裡,精疲力盡地倒在床上,作了一個噩夢(這個噩夢組成了影片前3/4的內容)。

醒來後,Diane凝視著茶几上那把藍色鑰匙。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她徹底崩潰了,她又看見姨父姨媽凶神惡煞般 追趕自己。她逃到床邊,掏出手槍,飲彈自盡。

上便是故事的現實部分,也是造夢者Diane做這個夢的背景。下面我們來解析夢境。這個夢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很多夢中人物的名字、身份以及經歷與現實完全不同。夢境中A的性格和經歷,現實中可能屬於B。因此在解析這個夢之前,我先把主要登場人物在夢中和現實中的身份做一下對比。

  • 現實/夢境人物對照表

Diane/Betty

現實中:如前所述的本片女主角

夢境中:Betty(Diane的化身,是理想中的、完美的Diane,但有時又是現實中Camilla的化身)

Camilla/Rita

現實中:如前所述的Camilla

夢境中:Rita

Diane的姨父母/機場陌生人

現實中:Diane的姨父母(已去世)

夢境中:Betty在飛機上遇到的陌生人。而夢中Betty的姨媽(留給她房子的那個人)是Diane理想化的姨媽。

Adam

現實中:導演

夢境中:導演

Coco/Adam母親

現實中:Adam的母親

夢境中:Betty的房東

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

現實中: 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

夢境中: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他們的形象應該是虛構的)

與Camilla接吻的金髮女子/Camilla

現實中:可能是劇組中的女演員之一。

夢境中:夢中的名字叫Camilla!是電影公司背後的黑勢力強迫Adam選擇的女主角。

吐咖啡男子/party參與者

現實中:在party上露過一面,可能是劇組成員。

夢境中:電影公司幕後黑勢力成員,曾威脅Adam選他們推薦的那個Camilla為女主角。

白鬍子老頭/寂靜劇場表演者

現實中:寂靜劇場的表演者之一

夢境中:Adam落難時所住旅館的老闆

牛仔/Party參與者

現實中:曾在party上出現,可能是個演員

夢境中:電影公司幕後勢力的打手,曾威脅Adam

女侍者

現實中:快餐廳女侍者,名字叫Betty(這是夢中Diane名字的來源)

夢境中:快餐廳女侍者,名字叫Diane(夢裡侍者的名字成了Rita追查自己身份的線索)

「路人甲」/咖啡廳顧客

現實中:快餐廳的顧客,Diane在快餐廳與殺手交易時與他有過一面之緣。

夢境中:他因夢見那個流浪漢而在快餐廳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流浪漢/牆後的魔鬼

現實中:代替殺手將藍色盒子交給Diane的人

夢境中:牆後的魔鬼 

以上就是影片中主要人物在現實與夢境中角色的對照表。下面,我按照情節的展開順序來試著解讀一下片中的這個夢境。

片的開場畫面是幾對舞伴在虛擬藍幕前跳舞,他們的影像被複製成了很多份。這時Diane的影像出現了,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神情。下一個影像中,Diane和她姨父姨媽依偎著出現。

這一段交待了Diane的身世: 1.她由姨父姨媽撫養;2.她在一次jitterbug舞蹈比賽中奪魁,並從此進入演藝圈(這段經歷是後來Diane自己在Adam的party上透露的。)

二個鏡頭是Diane的第一視角鏡頭,伴隨著她沉重的喘息聲。這時其實是他剛從流浪漢處逃回家裡。她的眼前搖晃著出現床、被單、枕頭。然後鏡頭淡出,其實是Diane開始進入夢境。(狡猾的大衛林奇,其實他在這裡就已經告訴觀眾接下來的情節是一個夢,但第一遍觀看影片時,有多少觀眾能領會這個鏡頭的意思啊?)

境從第三個鏡頭開始(以下對劇情畫面的描述參考了周黎明老師在《看電影》雜誌上介紹《穆赫蘭道》的文字;為了兼顧論述邏輯,以下提到的鏡頭順序與影片略有出入):

  • 夢境第一幕:車禍

鏡頭淡入,是「Mulholland DR.」(穆赫蘭道)的路牌(這個影像在現實中其實是Diane坐車去Adam家的party途中看到的,不過在夢中,坐在車裡的換成了Camilla)。

車突然停了,Camilla問了與現實中Diane一樣的問題:「你要做什麼?我們不該在這停的呀!」司機掏出手槍對著她,命令她下車。

這時迎面開來一輛載滿飈車族的跑車,與Camilla的車相撞。所有人都遇難了,除了Camilla。她踉蹌著下山,躲在了一個女主人即將外出的公寓里(Betty姨媽的公寓)。兩位警探在車禍現場開始調查。

在得知車禍發生的消息後,本來打算殺害Camilla的電影公司幕後黑勢力互通電話並確認Camilla不見了。而最後一個響起鈴聲的,是現實中Diane家裡的電話。

分析1

Diane入睡前最強烈的情緒和願望是什麼?

我想,是後悔、愧疚。她希望Camilla還沒有死,所以在夢中首先出現了Camilla躲過一劫的情景。

但是還有一個心魔在作怪,Diane害怕承認自己請了殺手殺害了Camilla。她希望殺Camilla的不是自己。因此在夢中,要殺Camilla的成了電影公司的幕後黑勢力。

Diane的這一意識一直在夢中延續著,並以此發展出了夢境的另一條主線——導演Adam的遭遇和影片選角風波。當然,那條主線也還另有涵義。

分析2

現實中,Camilla失蹤後,電影公司和警方一直在追查她的下落,並把矛頭指向了Diane。這點可以從Diane後來和她朋友的對話中看出來——那兩個警探一直在找她問話。想必電影公司也一直在打電話聯絡她。因此警探和電影公司人員的意象在這段夢境里也出現了。

  • 夢境第二幕:機場

Betty從加拿大安大略省來到好萊塢,她和飛機上認識的一對老夫婦在機場道別。老夫婦(特別是老婦人)對Betty表示衷心的祝福。隨後Betty坐計程車前往她姨媽留給她的公寓。

分析1

在夢裡,Diane把自己的名字換成了Betty,這個名字是來自Diane在快餐廳瞥見的女侍者的名字(夢中出現的元素往往是來自做夢前一天所見的影像)。

夢中的Betty外表亮麗、樂觀、自信,這與現實中Diane頹廢、潦倒、自卑的真實形象大相徑庭。Betty其實是Diane內心深處希望自己成為的、理想化的形象。她在夢中逃避真實的自己,於是索性連自己的名字都換了,「如果我是Betty,一切重新開始,那該多好啊!」

分析2

老夫婦的形象其實是Diane的姨父姨媽。不敢面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並懷殷切希望的姨父姨媽,是Diane最後自殺的重要原因。

但在夢裡,姨父姨媽被改成了陌生人。原因是,Diane在夢裡試圖減輕自己的愧疚感——如果對自己滿懷希望的只是陌生人,那麼歉疚也就不是那麼大到無法承受了。

這一段的最後一個鏡頭是老夫婦坐在車裡,他們臉上洋溢著那種典型的對子女滿懷希望的幸福笑容。但是這個場面的背景音樂卻異常詭異,這正是Diane心中愧對姨父姨媽的情緒寫照。

  • 夢境第三幕:魔鬼

在快餐廳,兩個男子在談話,其中一個是Diane與殺手交易時見過的男子(暫且稱他為「路人甲」),另一個人好像是個心理醫生。路人甲說他在餐廳後面的牆後看到魔鬼。他們走出店外,牆後果然出現了一個魔鬼——現實中那個把藍盒子交給Diane的流浪漢。

分析

現實中的流浪漢是代替殺手將藍色盒子交給Diane的人,是Diane罪行的見證者。Diane內心深處是非常懼怕見到這個人的。所以在夢中,Diane把自己替換成了一個不知道自己罪行的路人甲。把自己裝在路人甲的外殼裡,來間接宣洩自己對流浪漢的恐懼(也就是弗洛伊德理論里的仿同作用)。

  • 夢境第四幕:倒霉的導演

導演Adam為他的一部大製作影片找女主角,然而製片公司的幕後黑勢力派人送來一個金髮女子Camilla的照片,強迫Adam選她為女主角。

Adam憤然離去,回家後又發現老婆和清潔工在鬼混,Adam一氣之下毀了妻子的珠寶,但被妻子的情人痛打一頓後趕出家門。

分析1

Adam是造成Camilla離開Diane的關鍵人物。Diane的意識中除了對Camilla離她而去的恨之外,當然還有對Adam的奪愛之恨。因此她在夢中狠狠地報復了Adam:他被公司脅迫,被戴綠帽子,又被掃地出門。

Adam在現實中確有離婚,他在party上提到:他得到泳池,前妻得到泳池清潔工。但以Adam的性格應該不會對別人提起自己被老婆和清潔工修理的不光彩經歷,因此Adam被打的情節以及Adam老婆和她情夫的形象應該是由Diane虛構的。

分析2

至於非常關鍵的「選角風波」的意義以及Camilla為什麼被換成了一個金髮女子,待這整段夢境完整呈現後再分析。

  • 夢境第五幕:蹩腳殺手

殺手出場:他殺了一個長發男子,又不小心打中了女秘書,好不容易殺了女秘書,又被清潔工發現,殺了清潔工,又不小心打中了吸塵器,弄得警鈴大作。

分析

Diane知道現實中Camilla已經被殺手殺死了——這會被人發現么?這個強烈的疑慮和恐懼在夢中表現為殺手殺人後欲蓋彌彰又屢屢失手,越想掩蓋殺人事實就越弄巧成拙。

  • 夢境第六幕:房東太太

Betty來到了姨媽留給她的公寓,房東Coco來歡迎她,公寓豪華舒適,Betty非常滿意。

分析1

Diane的姨媽以前是好萊塢演員,後來去了加拿大,然後去世了,這是Diane在Adam的party上說的。而在夢中,她虛構了一個理想化的姨媽——在好萊塢有人際關係(在後面的夢裡,Betty參加試鏡時的負責人是姨媽的朋友),還留了相當不錯的住處給她。這與現實構成了鮮明的反差:在現實中,Diane其實是非常孤獨無助的,她隻身來到好萊塢,也只住得起簡陋的房子。

△夢中這個姨媽的形象可能就是現實中姨媽年輕一些時的樣子

分析2

房東Coco的形象來自現實中Adam的母親。在party上,Diane曾與Coco有過簡單的對話,Coco對Diane的際遇頗有一點同情,反而當Adam說「我和Camilla就要(結婚)」時,Coco露出了一絲不屑的神情。Coco這一點點同情和理解,使得Diane在夢裡把Coco變成了對自己頗為熱情的房東太太。

  • 夢境第七幕:Rita

Betty發現了躲在公寓里的Camilla。Camilla在車禍中失憶了,忘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她以公寓海報上好萊塢影星Rita Hayworth(麗塔·海華斯)的名字Rita來稱呼自己。Betty聽完Rita的遭遇後,決定幫她找出真相。她們在Rita的手提包里找到大量現金和一把藍色鑰匙。

分析1

Camilla在現實與夢中的形象正好相反。現實中的Camilla冷艷、高高在上。而在夢中她無助、憂鬱,而這恰是現實中Diane的氣質。Diane希望自己(Betty)成為強者,而弱小的Rita則必須依靠著自己才能活下去。

讓Camilla永遠留在自己身邊——這是Diane最強烈的願望之一。因此在夢境中,Camilla失憶,只能依附於Betty。兩人在現實與夢境中的性格、依附關係乃至命運都對調了。

分析2

錢的意向來自於Diane付給殺手的錢。現實中Diane只用了一疊紙幣雇殺手,而在夢中Rita手提包中的錢遠遠多於這些。也許Diane潛意識裡一個很隱蔽的願望就是希望即使Camilla已死,也不要死於自己僱用的廉價殺手,而應死得更「值錢」一點!

分析3

這把藍色的鑰匙就是現實中用來打開裝有證明Camilla已死之物的藍色盒子的鑰匙。這是Diane心中最大的焦慮的投射。

  • 夢境第八幕: 旅館

導演Adam住進廉價旅館,旅館老闆告訴他,他的銀行賬號已被封。而後Adam又被一名神秘牛仔要挾,這個牛仔很明顯是電影公司幕後黑勢力的打手。

分析

「選角風波」的延續。

  • 夢境第九幕:試鏡

Betty要去試鏡,她先在家裡與Rita對台詞。第二天試鏡時,她以完美的演出征服了所有人。

她被帶到片場,準備見導演Adam。此時,那個被電影公司黑勢力推薦的金髮女子Camilla也正在試鏡。Adam很不情願地妥協了,他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孩。」

但他卻注意到了身後的Betty,他倆眼神接觸的剎那,兩個人似乎都觸電了。但是Betty卻以要幫Rita為由,極其莫名其妙地逃離片場。

分析1

這是很關鍵的一段夢境。前面已經說過,在夢中,Diane與Camilla的身份和經歷是互換的。夢中的Betty除了是Diane的理想形象外,她身上也有很多現實中Camilla的氣質和經歷。

而這段夢境在現實中是發生過的,不過成功試鏡的不是Diane,而是Camilla。這裡,Betty的身份更多的成了現實中Camilla的化身。(Diane把自己仿同成了Camilla,Diane當然希望自己像Camilla那樣成功試鏡,飛黃騰達。)

現實中,是Camilla在片場與Adam一見鍾情,Adam那句「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孩」的確是對現實中的Camilla說的。但Diane多麼希望這一幕沒有發生過,她多麼希望Adam當初選的不是Camilla而是其他的女孩子,這樣Camilla就會一直留在她身邊了。

因此她在夢中虛構了一個在電影公司幕後黑勢力操縱下Adam選了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女孩的「選角風波」。在夢裡,Adam選的是一個金髮的、與自己根本不認識的Camilla,而不是自己的那個黑髮的Camilla(Rita)。這是Diane的「Adam在試鏡時要是沒選Camilla就好了」這個願望經過偽裝後的滿足。這是選角風波的意義所在,也是夢中的Camilla被換成一個自己素不相識的金髮女子的原因。

而後,當Adam與Betty一見鍾情的場面出現後,Diane其實明白在現實中這就是Camilla和自己分道揚鑣的開始。她的潛意識拒絕兩人繼續發展下去,於是Betty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離開了片場。

分析2

其實在現實中有過兩次選角。第一次是導演Bob Broker(即夢中替Betty試鏡的那個導演)的《Silvia North Story》。Camilla和Diane都去參加試鏡,她倆也是那時認識的。Camilla得到了那個角色,並由此成名。後一次是Adam的影片的試鏡。夢有凝縮的效果。在這裡,Diane就把這兩段經歷凝縮在一起了。

  • 夢境第十幕:女屍

Rita看見快餐廳女侍者的名牌上寫著「Diane」,她想起了自己的真名可能叫Diane。

於是Betty和Rita一起找到了Diane所住的公寓,發現一具女屍已經腐爛在床上。

分析

Diane最深的恐懼終於出現在夢中了!那所公寓的確就是現實中Diane所住的公寓,而那具腐屍——黑色的睡衣,一頭披肩黑色捲髮——那真是現實中的Camilla的樣子!這其實是Diane想像出來的Camilla死亡的樣子。而在夢裡,她的死與Diane這個名字聯繫在一起。

Camilla已經被Diane殺死了!」 Diane的這個意識投射成了這段夢境。

  • 夢境第十一幕:金髮女子

快到Diane公寓時,她們看見幾個像是保鏢的男子。其中有一個還接走了一名金髮女子。因為莫名其妙的恐懼,她們躲開了這些人。

分析

現實中,Camilla至少已經是個略有名氣的小明星了,而且似乎還是電影公司的寵兒。因此,她來Diane家時,為掩人耳目,總是戴金色假髮,並有保鏢接送。這是保鏢和金髮女子意象的來源。

  • 夢境第十二幕:金髮Rita

Betty和Rita逃回家中,Rita深感自己也會遭到死亡的厄運。Betty幫她換上金色假髮。Betty邀Rita同床共寢,兩人做愛並相互表達了愛意。

分析1

Rita終於戴上了金色假髮,這應該是現實中Camilla每次出現在Diane家裡時的形象。只有Camilla戴上金髮時,她才是完全屬於Diane的。

分析2

「讓Camilla回到自己身邊」的願望終於在夢裡實現了。但是Diane的潛意識裡還是明白Camilla已經不在了,所以這一段情節的配樂有那麼點兒生離死別的味道。

  • 夢境第十三幕:寂靜劇場

Rita在夢中不斷用西班牙語叫著「寂靜」一詞。Betty叫醒了她。她們來到一處叫「寂靜」的劇場觀看錶演。表演的主題是「你所看到、聽到的都是假象,是幻影」。Betty在台下不停的啜泣甚至出現劇烈的顫抖,Rita在自己的包里發現了那隻藍色的盒子。

分析

這個噩夢快要結束了!

「寂靜」劇場其實是Diane和Camilla在現實中去過的地方,這可以從「寂靜」劇場的一個演員「白鬍子老頭」推測出來。在前面的夢境里,他是Adam落難時住的旅館的老闆。「寂靜」劇場的演員才是他的真實身份。

而劇場演出的主題是揭露幻象,這恰好對應著:夢境是虛幻的,殘酷的現實即將來臨。因此意識到這點的Betty(Diane)不停地抽搐。同時,代表著現實中Diane罪行的藍盒子也出現了,一切變得越來越「真實」。

「寂靜」劇場由於它演出主題的特殊性而出現在了這個夢臨近結尾之處,成了夢境與現實的結合點。

  • 夢境第十四幕:藍盒子

她們回到家裡,Rita拿出藍色鑰匙,這時Betty不見了,Rita一個人打開了藍色盒子,鏡頭進入盒子,一片黑暗。

分析

夢已經接近尾聲了。Betty不見了,這時的Rita幾乎已完全是Diane的化身,世界彷彿只剩下Rita(其實是Diane自己)一人,無助、惶恐地承擔自己犯下的罪過(藍盒子)。

  • 夢境第十五幕:尾聲

夢的尾聲:Betty的姨媽環視自己的公寓,然後離開。鏡頭突然轉到了Diane的公寓,睡在床上的是夢中Diane公寓里那具死屍完好時的模樣。牛仔推開門說:「美女,該起床了!」

鏡頭轉回到床上,屍體已經腐爛。噩夢結束。

下一個鏡頭,Diane以與屍體相同的睡姿躺在床上。與她換房的朋友來取東西,她的敲門聲把Diane吵醒了。

分析

此時Diane已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美女,該起床了」是以前經常有人對Diane說的話嗎?是牛仔嗎?牛仔在現實中只在Adam的party上出現過一次,而且沒露過正臉。如果是牛仔說的話,那難道牛仔是Diane的情人?更合理的推測也許是:這句話以前是Diane和Camilla經常相互說的,又或者只不過是那個來敲門的朋友說的,但為什麼在夢中說話者的影像成了牛仔? 牛仔實在是一個很難解的角色。

上便是我對「穆赫蘭道」這個噩夢的解讀。我自己偶爾做噩夢,能長時間留下印象的幾乎沒有,而大衛?林奇呈現給我的這個噩夢也許會伴隨我很久。與他人之夢感同身受,這種奇特的體驗也許只有看《穆赫蘭道》的我們才能夠感受。

劇情分析:黑傻子、瘋狂鑽石

文:瘋狂鑽石(魏知超) @魏知超

關於這篇影評

2001年,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因為受到影評人的熱捧而開始在國內流傳。那時我還是個學應用化學的本科生,我和室友一起看完片子後分析了一下它的結構,發現我們讀過的影評都沒有真正理解影片的內容。影評人憑藉他們非常敏銳的藝術嗅覺感受到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但也許未必真正看懂了它。

我是個死硬理性派,覺得開始對一部電影抒情之前總應該先看懂它的故事到底說的是什麼。於是在接下來那幾天的課上,我全程開小差,用課外讀閑書現學的那點兒弗洛伊德解夢知識拆解了《穆赫蘭道》,寫出了本文。因為這篇文章,我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學心理學的,也有人以為我是影評人,其實那時我兩樣都完全業餘。「《穆赫蘭道》劇情全解析」這篇帖子先在網易娛樂論壇貼出,後來傳遍網路。我與心理學以及影評的緣分都是起源於此。

沒想到本科畢業之後,真的轉行研習心理學。入行以後,對心理學的了解越來越多,同時也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以前自己對心理學的誤解有多深。比如這篇影評里提到的那些解夢思路,在當今的科學心理學領域內早已不是主流,原因是弗洛伊德的那些理論看似深刻,卻並不是用科學方法得出來的,動真格去檢驗的話就發覺沒有多少結論站得住腳(他的幾個大觀點倒是得到了抽象繼承)。

藝術家都愛弗洛伊德,大衛?林奇是最好的例子,他幾乎完全照著《夢的解析》來架構《穆赫蘭道》的劇情。不過我還是得說,弗洛伊德是位偉大的思想者,卻不是合格的科學家。

——————

我在喜馬拉雅上線了一檔介紹心理學最前沿知識的節目,精講由全球頂級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撰寫、海外近一年出版尚無中文譯本的30本心理學新書,歡迎小夥伴們積極圍觀^-^

《魏知超:心理學前沿好書精講》


我覺得重點在於,不要完全從邏輯層面來思考這部片子。
回憶你最近做過幾次夢或者惡夢的經驗,那些經驗帶給你的感覺和這部電影帶給你的感覺接近嗎?
無論這部電影有多晦澀,意向多混亂,甚至有人認為導演故弄玄虛……我始終認為,這部電影要傳達的重點並不是內容,而是情緒。

就算你去和人溝通,語言形式上的溝通也不是最重要的,記憶最深刻的永遠是情緒起伏最大的那幾次。所以,你覺得沒看懂是導演的失誤,實際上是你把電影一定要敘述一個清楚明白的故事的既定印象強加在這部電影上了。
至少對於我而言,這部電影是成功做到了情緒的表達,感覺的代入。甚至……也許只有這樣拍,才能帶給我們這樣的感覺。
因此,我覺得這部電影很成功。


引一句貢布里希先生的話:「有這樣的人,他們聽到我闡釋的一些簡單論點,知道偉大的藝術作品絲毫看不出明顯的表現之美和正確的素描技法,於是陶醉於這點兒知識,甚至故作姿態…於是他們冒充行家,失去了真正的藝術享受…我寧願人家完全不相信我的話,也不想讓人因為一知半解而不加批評的盲從。」

————原回答—————

假設現在讓人去啃《夢的解析》大部分人有辦法堅持看完並完全理解嗎?可能確實有人能看完,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即使看過也並不一定就能理解,弗洛伊德還認為達利對他的著作有曲解,你敢說你就比達利聰明嗎?這部電影的立意比《夢的解析》更深奧更複雜更抽象,他看起難懂因此就要覺得他不好?那歷史上這麼多哲學著作如此晦澀,大眾看不懂就一文不值了?這是對電影藝術的錯誤認識,誰說了寫文章就一定要通俗易懂?通俗易懂可以是一個標準,但絕對不是一個萬能的,通用的,可以衡量所有藝術的指標,電影也是一樣。

而且恰恰相反,這部電影也並沒有難懂,只要你去看。

很多人都知道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並不只是單純的藝術家的更迭變化地創造,還是媒介和觀眾變現方式觀看方式時時更新的過程,比如杜尚的藝術品,他顛覆人們觀賞藝術品的習慣。

這裡說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藝術品,一個是習慣,電影是藝術品嗎?是,絕對是,大衛·波德維爾:「一些泛泛之談對於深入理解電影並沒用處…電影是一門藝術,原因在於它允許創作者為觀眾設計體驗,而這些體驗的價值不會因為其出身血統而受到影響。」

後面半句說出了體驗的問題,它為觀眾設計體驗,而這些體驗本質上是由觀眾決定,電影雖然有其嚴肅的一面,觀眾若有其他解讀也未嘗不可。然而觀影習慣和風格的問題,因為我們常常有一種固有的觀影習慣,一種形成慣性的邏輯,一種自己為是的正確的解讀,所以在觀影的時候會潛意識裡與已經看過的電影對比,特別是類型片,同風格的電影之間。人潛意識裡甚至會像一個設計者那樣,想像衝突高潮之類的,所以當代的電影戲劇都有了一個「模版」,如果你去看羅伯特·麥基先生所著的《故事——材質、結構、風格與熒幕劇作原理》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套精確的,摸准觀眾心理模式,甚至連過幾分鐘要有一個大的聲響提醒觀眾不要打瞌睡都是經過精確測算的體系。

這種絕對的正誤標準曾經徹底主宰了好萊塢的商業片,所以當時有人認為,好萊塢造片廠已經徹底的模式化,人們觀影的邏輯也已經徹底生鏽。

大衛·林奇,還有馮·德爾和昆汀這樣的導演都是那個時代的獨立電影導演,他們反對這種生產線式的,標準流程的造片計劃,這本身就是對電影藝術過度輕浮,將電影藝術工具化的做法。

《穆荷蘭道》該怎麼看呢?或者問基於一個大環境下,獨立電影怎麼才能殺出一條血路呢?

?

首先是風格化,「電影技法抉擇間創造出有目的的模式,這就被稱為電影的「風格」——那麼風格化的電影最忌諱的就是帶著習慣去看,因為大部分獨立電影導演都以創造自己的影視風格為榮。大衛林奇和昆汀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穆荷蘭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一點就是,人們根本不需要費盡心思去理解它,人們只需要摘掉有色眼鏡,就能夠一覽這部電影的全貌了。

只要我們在一開始放棄,這是個什麼故事?故事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矛盾?故事結果怎麼樣?怎麼去概括?…這些陳舊的在看任何電影時都會不自覺問自己的問題,那麼這一部電影會相當有趣!兩個小時的觀影體驗也接近「夢遊」,是思想上的夢遊,輕盈而且緊張,緩慢而又浮躁,難懂而又符合邏輯。

不要去猜想人物之間的關係,也不要去考慮現實的邏輯,你只要去觀察,比如說快餐店和乞丐那一段,真的不用去想這一段到底有什麼意義,你就看,那個乞丐出來的時候,是不是每次都嚇個你半死?我每次看都會被嚇到,而我看過很多遍了,心裡很清楚接下來大概幾秒種乞丐會出來,但我還是每次都被嚇的不輕。因為這種恐怖不是黑黢黢的房子里蹦出一個頭髮凌亂獠牙錚錚的女人那種恐怖,而是,在大白天,讓人能感同身受的一種恐怖。通過它對這個場景里時間,空間的把握,使我完全可以想起自己在夢中的類似感覺,那種不知身在何方的無助感。譬如其中一個細節是,男病人說,來消除自己的恐懼感,然後鏡頭回來,給了一個特寫,頓了一會下才到心理醫生在收銀台那邊買單的情形,就這個慢了一秒鐘,太妙了!跟人恍恍惚惚半昏迷半做夢的感覺一模一樣,非常精確的遲鈍,緩緩下了樓梯之後,乞丐出現,觀感一下子被掐醒,周圍的聲音都聽不到太妙了!我覺得我無數次的噩夢驚醒都是這個場景的變體——從一個渾噩的狀態到突然驚醒。正是不知道什麼形象驚醒了自己,反而更確信牆後面的事物一定非常可怕,但是又沒辦法確認「可怕」的具體形象是什麼,沒辦法想像什麼如此「可怕」,這可怕源於「未知」,而我正是想要消除不確定感所以才處在此時此地……

這部電影的全貌是一些像這樣的零散共鳴拼貼出來的一個整體的,終極的景觀。

這種感覺我也不想過多解讀,每一個片段都可以拿出來不停的咀嚼,只要你認真去看,去體會,不要在看的時候考慮任何經驗。

咦?這麼說來這倒是一部不需要任何經驗成本的電影了,實際上不是更不難懂嗎?因為你完全不用去懂就可以看,甚至連「想去懂」這個動機都不需要。

?
其次
要推薦的是同樣大衛·波德維爾的對於電影評價的「稍微客觀」的方法:
「本書評價把電影視為藝術整體,首尾一貫是形式的準則,也就是整體性(unity)…第二個是複雜性(complexity)…第三個是原創性(originality)…」

那麼如果用這三條來衡量《穆赫蘭道》,它也當之無愧是傑出藝術品了。在原創這一方面,題材和手法大衛都是非常獨樹一幟的,雖然不見得是拍「夢」的第一個,但也是這樣拍夢的第一個。複雜性我也不多說了,去看看其他影評的分析,都可以加深你對電影的理解,這些影評都是各說各的感受,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共識,這也是它獨特的複雜性造成的,他並沒有將脈絡顯示出來,而是設置了很多個線索,你可以自行把它裡面你覺得能夠體會的部分串起來。而整體性這一點最奇妙,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就是對電影形式的貢獻。

要知道形式,是創意的關鍵。如果背負一個陳舊的形式,比如現在國內也引進了好多好萊塢大片,看久了真的是沒有一點新意。因為形式上的照搬雖然不會讓人覺得內容雷同,倒是很容易會讓人審美疲勞。如果我們翻一翻中國的名導,就會明白形式的價值。老謀子是形式感做的最好的,他的電影就最有價值,實際上陳凱歌的電影,韻味很足,特別是《霸王別姬》,但他缺乏影視風格,沒有讓人一下子就認準這個符號的衝動,在這一點上,老謀子的格局就更大。

而大衛林奇是怎麼打造這種形式還兼顧整體的呢?怎麼去看這部電影的形式呢?在觀影時的方法我前面已經說了,接下來關鍵是,如何讓人持續共鳴,或者說在其他地方找到相同的共鳴,一旦一種感受形成一種類似母題反覆出現的效果,人們就能夠自動將其歸納為整體。電影的起伏我也說了,這部電影並沒有在劇情上有什麼明確告知的起與伏之說,有的只是一些線索,你可以拼湊這些感受,也可以放任其發展,但是到最後後寂靜酒吧這一段,我想每個人都會震顫,下面談我怎麼看這一段。

在寂靜酒吧里與寂靜酒吧外,一個爬行跟蹤式的鏡頭跟著兩個人的背景進去了,進去之後也沒有逡巡,直接就坐了下來。之前鏡頭也沒有明確的說明這裡的時間,只讓人感到很晚了,背景都是純黑,很陰森。進去之後主角二人就立刻被表演所吸引,這裡的表演一部分是主持人說真假,一部分是唱歌,首先是真假表演,看起來很真,但不停的被說是假的,看起來有點故弄玄虛,有點摸不著頭腦,有點驚悚,幾個語言之間相互轉化,然後主持人說這全是幻覺,用來混淆真實於虛幻,然後女主角開始劇烈的顫抖,之後是歌手開始唱歌,但是卻是假的…這一段通過景別我來說說人稱。

在進入酒吧的時候,是一個窺伺式的鏡頭進入,其實這個鏡頭已經奠定了一個基調,那就是劇院里還坐著一個透明人,沒有人能看見他。當到了女歌手這一段,這個人稱才被引出來。之前兩個女主角在寂靜酒吧里的鏡頭都是差不多一個坐在他們前一排的位置看過去的人的視角,而女主二人都一致目不轉睛看著表演。女歌手開始唱之後一個全景,女主角回一個在前一排這個角度的鏡頭,然後就突然回到女歌手的面部特寫,這個變換很快,非常不符合正常人的觀察邏輯,這裡特寫鏡頭明顯是以目不轉睛的二人的視角。那麼前一排這個視角只有可能是窺視者,那是在一開始注視著一切的一個「上帝視角」,而且「上帝視角」可以隨時隨意的「下凡」並且沒人能看見自己。到了女歌手特寫,視角回到女主角,女二主目不轉睛的看歌手演唱,反打女主角的特寫,又是「上帝視角」,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女主角自己就是第三個人,而自己又是被注視的人,這就非常不符合邏輯了。

但是假設在夢裡,這種「視角」轉換是非常頻繁的,而且也像這一段一樣,人本身並沒有察覺。
比如說我回憶起我的夢,有的片段是我看到我在走,有的片段是我看到路,有的片段是我仰望著我…我需要編纂什麼信息就編纂什麼,你看,如果反覆想這三個畫面,是不是在轉化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上帝視角」?並且我並不需要任何邏輯性就可以在思維世界裡,讓「我」注視著「我」自己。這是真的非常奇妙的一種體驗。

而前面的真假表演,實際上是在迷惑人的視聽,到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一切都是幻覺嗎?如果真的是幻覺,女主角為什麼要受到表演者的法術劇烈的抖動著身體呢?為什麼歌手表演時這麼大的特寫這麼真情,最後歌聲依舊人卻倒了下來?其實人們這時候都會產生懷疑,而並不是去懷疑這是假的,正是因為表演者說這是假的,我反而會想「假」是不是「假」的?而哪些是真的呢?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邏輯。什麼是真的?感受是真的!身邊並沒有人在這個孤獨的劇院里陪伴自己拉緊自己的雙手是真的,女主角最後情不自禁的流淚,是真的,她的死亡的現實是無法矇騙自己的——雖然在殘存的理智上,她一直說服自己,我不信,都是假的。

可是這個一個雙重否定,假的東西真是假的——那不就是真的么?

非常聰明的手段,和人稱視角的轉換,這是大衛林奇電影常見的手法,而林奇在這一段的安排非常精巧,通過劇院這個心靈的避難所,通過真真假假來回顛倒,放大了真實的感動和真實的痛苦,一下子又把人拿回到現實的夢魘里。這裡就達到了我之前所說的「整體性」。

場景很多很複雜觀眾會覺得散亂,並且一幕與一幕劇情之間,缺乏空間聯動,其實是不利於「整體性」的,林奇這裡用灰濛濛的夢境,雖然沒有真的把灰濛濛的感覺轉化為視覺上的,我們也就不能用傳統的方式去解讀,把這個突兀的場景,實際上塑造成了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個線索。而這個轉折和前面的噩夢,和每一個之前電影里營造的問題有了聯繫。

【「這全是幻覺」是整個電影的台詞里,最「真實」的一句話。】

這句話第一次明確的說明了電影的基調,這一切都是幻覺,不僅僅是女主角在夢醒時分的喃喃自語,也是告訴所有的觀眾,這一切不合理,都是因為「幻覺」本身導致。可是這句話卻是在夢中的一句真話,也就是,在一個虛擬的環境里的一個真實,所以巧妙的解決了之前電影里的「埋伏」。

這就是整體!一首歌,有主歌有副歌,本質上是一個動機到一個解決同時再引發動機重複循環的過程,如果這個動機和解決是合理的,在一個c段我們還需要一個「升華」,這就是簡單意義上的結構,這個「一切都是幻覺」就是《穆赫蘭道》之前所有劇情的解決,「升華」則在最後一段里。(「升華」部分我就不贅述了,但在電影中也很重要。)

?
要說明的是,如何看這部電影的情感觀念。

前面的標準對情感已經有了解讀,特別是我解讀噩夢和乞丐一段,那裡已經很明顯的有「共情」。《穆赫蘭道》里對於情感的描述有「愛情」和「嫉妒」,特別是女主角,最終因為嫉妒心完全喪失理智。在情感上,電影的切入點也挺特別的,隱隱約約有點危險的嫉妒心,從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都能感受到,而如果要觀眾去感受這些,最重要的還是不要去過多的想其中「應該怎麼樣」,只要充分「相信」劇情,裡面的情感也都能梳理清楚。

這部電影里,「共情」遠遠大於「講述」,有很多細微的感念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捕捉到,但我想這裡頭一定有能與你「共情」的部分,這是一個普遍的五味雜陳的夢。進入他的電影的視角,你一定能「夢遊」其中。


第一次補充:

回@張凱 :從對「電影內容」的關注,轉換到「自我體驗」的關注,這是新電影觀影最重要的。與其費盡心思揣摩導演,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終最根本的。

第二次補充:

關於電影的意義問題可以參考我在回答《末代皇帝》結尾解讀的分析方法,同樣來自大衛·波德萊爾。

但是電影發展至今,語境的不同使得很難有一個通用的辦法去解讀電影,穆赫蘭道就有他自己的語境,與大部分「現實」或者「虛幻」的出發點不同,穆赫蘭道既不夠現實,也不夠虛幻,現實是第一個鏡頭倒下來開始做夢,夢裡是各種邏輯合理地「混亂」…

PS:非影評,也不是「觀影指南」。


藝術只需要去感受,不需要去分析
看不懂的沒有感同身受的,可能你們沒有太多做一整晚夢的經歷
說實話,我也看不懂.
這個看不懂的感覺就像
我一大早醒來想起昨夜的夢.
更驚訝的是,
我竟然能記得夢裡每一個細節.
各種莫名其妙的人物場景與自己扮演的角色.
你嘗試去努力地記下每一個細節.
然後與生活中的自己一一分析.
你會想為什麼會夢到一個久不聯繫在夢中扮演著另外一個角色的人
到了一處昨天現實中隨口跟朋友提起的一個地方.
服務員突然給我們送上很多食物
突然一群人在飛只有我一個人站在原地.
我們在以前學校里奔跑.那個樓梯怎麼走都走不完.
前男友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在我的生日派對
我拿起酒一喝發現我已經醉了然後全部人都走了.
你有太多太多的疑問.
甚至你沒辦法明白你為什麼會突然想起一些人一些事.
而這個又長又很多細節的夢,會纏繞著你很久.讓你思考很久.
到後來你甚至忘記了很多夢裡面的情節.
但你沒辦法忘記醒來那一刻的感受.


這就是穆赫蘭道給我的感受.
看這個電影的時候,已經是很多年前了.
到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大部分情節.
但我永遠忘不了這部電影.
看的時候我看不懂,我不知道裡面的人在幹嘛.
只知道電影結束的時候.
我覺得我就是女主角.
我做了一個這樣的夢.
我開始思考我的人生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到底做了什麼上帝會通過夢這麼可怕的形式來呈現自己最深處的思想.
它一定想告訴我什麼.
但是我不懂.我該怎麼辦.
我開始被自己的夢嚇到.
原來有著平靜生活的自己內心有這麼多陰暗面.
到底這些人在幹嘛,是什麼意思.他們為什麼要這樣.
而你陷入無止境的胡亂猜測與多種代入狀態.
越想越恐懼.
正是這種無解的狀態,才是這部電影的精髓
要將這種雜亂無道理的夢境搬上大屏幕.
我覺得David Lynch就是上帝.
不是簡單的一句天才能形容的.


喜歡穆赫蘭道的.
可以推薦你們看電視劇Twin Peaks
也是David Lynch的神作.


簡言之「高智商」,「裝逼"未免過於粗暴,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內容實則是影片的過人之處。
有時候我們差一分耐心去認真地,帶有好奇心地,去體驗不同的電影。
對於一個故事,我們期待情節的推動,事態的發展,對結局的思考,以及過程中個人情感帶入和批判性或者評論性輸出。但這部電影並不在於講述一個故事。
表現是大家都能懂的,現在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樣,一些藝術家的製作的動態圖讓我們覺得耐人尋味,但又有種超離的美感,我們看待這部電影或許該有點這種審美模式。而且真正好的電影是更為複雜和需要我們全身心感受的藝術形式,情節被帶入其中,用構圖,造型,剪輯,場景融入情節來表現(這部電影重表現而不是表達)了一個夢境與真實的對比,故事甚至都只是這種對比的一個載體。有如一組畫,有很多內在聯結、表現的相似,但效果豐富有層次,這部電影的故事性比一組畫作稍強,卻用故事來把這些同一個母題的優秀」畫作「成組的放進電影里。雖然遠沒達到很多人心中電影」該有「的連貫性。但我們或許該換個方式來看待它。
我們不談情節,我覺得這部電影的表現比重遠大於情節。我們知道它是對夢境的體現,大概了解女主人公現實悲慘的遭遇(情人的背叛,家人期望的失敗)和夢境中的情形,就能感受到導演苦心經營出的夢境世界。不贊成廣大的對於這部電影的情節內容和每一個細節關於情節的過度解讀。
第一次看完的時候我覺得很平淡,回想時卻覺得很多地方很詭異,不正常。這很像我們真實的夢境,場景的自由切換,前因後果事情走向的不明確,人物身份與外貌的混亂交替。夢中人物所做的一些莫名其妙事和動作。有時夢中又沒有我們自己,全是別人在夢中。但在夢中你卻全然不覺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我們其實很少夢到 盜夢空間或者紅辣椒里的場景。
片頭的舞蹈剪輯就已經把最凌厲的個人風格體現出來了。瘋狂,混亂,無休止,荒謬 就是我對片頭最大的感受,而且從這段舞蹈直接浮現出了 女主角和姨父姨母 對好萊塢的仰望和嚮往,沉重的音樂也來得很生硬。瘋狂但不自知有如夢境,壓抑催人逃避有如現實。但這恰似電影里的夢境和現實的巨大反差,這是電影中表現最多,涵蓋最廣的主題。
夢境開始,車上緊張安靜的氣氛和另一空間里瘋狂的年輕人們的叫喊與速度的那種失真感,來回切換幾次,是我看過把兩種氛圍對比最大化呈現的片段,而且是聲音,畫面,氣氛的全方位實現。而且這種超現實體驗可以在這個夢境載體里自由發揮出來,是很有代表性的片段之一。
化作萍水相逢的老嫗的姨父姨母在車上詭異的笑容,相信能使多數人感到一種不舒適,而當這超現實的笑容與一種現實情感--長輩落空的期待,聯繫在一起,特殊的感官體驗讓人覺得非常複雜而且有如親身體會,像一個不敢面對和細想的噩夢。
歌劇院里女人摔倒歌聲依舊,又是一次不舒適的喚醒,提醒我們,夢境非現實。這種簡單的手法卻非常震撼和獨到。
最後時刻讓人難以承受的叫聲和姨父姨母慢慢變大壓過來的視覺壓力組成的片段。這些鏡頭造成的衝擊其實是超過我的表述能力的,但它們真的很特別,是最獨特的視聽語言,有很強的衝擊力,而且與電影情節配合的很恰當。
我們每個人都做夢,我們也有過這種夢,夢裡有我們最失敗的現實,最無法挽回的感情,最後悔的錯誤,但是他們穿著美麗的衣裳顛倒過來走了出來,卻恰恰是最讓人心碎的脆弱。試想我們在幻想中夢境中彌補一些東西,它們在現實中是多麼難以挽回。而人沉浸在這樣的夢中可以說是十足可憐,就好像當你看到一個人因為脆弱而逃避現實。當這樣的夢被藝術家設計,完善,誇大,實實在在赤裸裸的系統地呈現出來,是一種精神上難以忘記的過程。


一開始把它當描繪現實世界的觀眾會覺得這電影看不懂。是啊,你不覺得坑爹嗎!!!明明是在說現實,但看完後再看各種影評,別人都在告訴你說這是夢這是夢這是夢,讓我想起一個段子——如何畫一個偽娘:先畫一個萌妹子,然後告訴別人,這是男生。沒錯!!坑爹感排山倒海紛沓而來啊!!!
——————————————淡定的分割線————————————————————
我想,沒看過任何影評和劇透的人是很難看出這部電影是說夢、是佛洛依德。
把夢和現實區別開來是醒來那一刻,但導演沒有把「」那一刻「表現出來,我們一直以為這是在現實中,所以我們看得雲里霧裡。就如同我們在夢中一樣,我們將不會察覺我們是在做夢。現實和夢境是沒有不同的。所以我們看完電影再看影評會覺得坑爹。(如何坑爹參考第一段)
在別的心理電影中,如《致命ID》,為了讓你最終醒覺起來發現在小旅館裡發生的一切是人內心中的人格的鬥爭而不是現實,導演在電影的前面就做了暗示,最後更是完全告訴觀眾;《搏擊俱樂部》中也有不少的暗示,到了後面也容易看出皮特是諾頓的人格。但《穆》沒有,沒有暗示沒道破,所以很晦澀。夢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心理現象,當你知道你是在做夢——而不是把夢當作現實——夢境就不會對你的心理產生很大的衝擊,而且你也差不多要醒了。所以一開始就通過各種劇透知道這電影在說夢境甚至知道每部分是個什麼夢的人,也不會覺得這個電影有什麼過人之處的。所以,為了效果(嘛~也可能是為了故弄玄虛),導演就始終沒點穿。
至於弗洛伊德?其實沒多少,是要牽強附會的話也可以扯出一堆,但沒意義。

那麼,有人看得懂嗎?有的,也許剛從夢境或某個強烈的情感里醒過來的人,會對這部電影有感覺,而且很有感覺。(問題是,能碰巧有幾個這樣的人啊,大多是雲里霧裡之後覺得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看不懂這部電影,所以紛紛附和:是啊是啊,夢啊,弗洛伊德啊……)


「需要外部提示才能看懂的電影不是好電影」這句話我覺得不太對,這聽起來就像「需要蘸醬的食物不是好食物」一樣。

我覺得對於不是喜歡這類電影到能夠看至少兩遍的人來說,這部片子最合適的看法是先被劇透再去看。劇透只要一句話就夠了:

「這是一個夢。」

這樣看的時候就不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這啥意思啊?啥邏輯啊?啥劇情啊?這種不需要解決的問題上面了,只要像做夢一樣去欣賞這部電影就好啦。

我就是在看之前不小心掃了一眼網上的評論區,被一句話劇透了。看之前很鬱悶,看完很慶幸。

雖然只提供食物不提供蘸醬不太人性化,不過考慮到有些人天生不喜歡蘸醬,喜歡腦補醬的味道,所以如果林奇自己在電影開頭做了提示的話很多人也是會不開心的吧。


首先應該是被影評誤導了:高智商電影。這個電影和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很不一樣在於:他不是靠邏輯的絲絲入扣講故事,而是營造氣氛吸引人。
如果還不明白,可以看看Paprika

其次,很多人物和鏡頭都是distraction,分散對故事的敘述——因為故事本身還是不複雜的。要想把故事講得有懸念又吸引人,就得加入旁的東西。


只是說說我的觀影體會。這部電影還原了噩夢,迷迷糊糊,與現實中的邏輯不同卻又有自己的系統,就是做夢時的感覺,同時又有讓人壓抑的喘不過氣來的恐怖氣氛。看了一個多星期後仍是心有餘悸。我覺得這部電影並沒有在結構上故弄玄虛。夢境本該如此,用平時的邏輯來看會有一些混亂,但細看時,各個片段之間都有關聯,各個人物的出場順序也是由一定邏輯決定。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至少帶入感很強,另外能夠還原夢境也需要導演對夢的解析的研究。

分析夢境與現實的關係,從而還原電影中的現實發生的情節,的確很有難度。但是讓自己不做任何抽離,不在觀看時就同時分析,便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各種複雜的情緒,在看完之後將這些情緒作為線索反推情節。的確這部電影中許多主人公潛意識片段與現實發生情節的關係都需要在看幾遍後推導出來,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個人覺得沒有那麼複雜,配套閱讀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並回憶一下自己的夢就好了。這個電影是個很標準的夢境及分析。


是大衛林奇,不是大衛芬奇。

林奇的風格比較詭異和陰鬱,他做過漫畫家,攝影師,童年生活在社會底層,經歷過不少動蕩,所以他的電源有一種超現實效果,「穆赫蘭道」同樣也是有關困惑、黑暗的。林奇自己評價道:「你可以說它是真實的,也可以說它是虛無的。它不是一個夢,但也不是現實」。


一個自卑到骨子裡的失敗者-黛安-的幻想和心理扭曲的惡毒。
--論正確認識自我的重要性

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有很多人會自卑,也有很多人是失敗者,但是自卑到骨髓到血液,自卑到只敢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的失敗者,是可悲且不值得同情的。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不如別人美貌,沒關係
身材不如別人的好,很正常
性魅力比不上別人,沒所謂
家庭條件沒別人好,沒事
沒有個有錢的姨媽給繼承一大筆遺產,很正常
天資(演技)不如別人,沒關係
智商情商沒別人高,無所謂
沒別人勤奮、比別人懶惰都沒關係
有對不靠譜的父母甚至從小沒有父母照顧,都不要緊
……

比以上種種都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向善的心,哪怕有各種缺點。不是雞湯,惡向膽邊生,一旦惡的想法在內心裡萌芽,足以令一個人走向毀滅。

嫉妒心太強的人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心胸太過狹隘者對曾經依賴的、當感覺將失去此依靠時將對方視為背叛;得不到的就毀滅。
多行不義必自斃。


用眼睛看。

首先,我和@倫巴 的觀點完全不同,但我很欣賞他的角度。我萬萬沒想到,竟然也可以這樣看,長見識了~


我認為,這是一部結構有些複雜很巧妙的電影而已。這部電影最美妙的地方在於,你識破它之後的會心一笑。

這部電影有現實的部分和想像的部分兩種,區分這兩種不同部分最方便的一點,就是非現實的想像部分通常都有荒謬存在的。例如計程車上老人的詭笑。

把想像和現實部分分割開來,想像部分是依託於現實部分的,但現實部分不是連續的。現實部分被巧妙的打亂了,相當於很多個倒敘和插敘。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某一段連續的劇情上,劇情不是現實的就是想像的。

之所以巧妙,是因為這部電影是有唯一確定解存在的,並且給予了明顯的提示。開篇就是想像部分,很長的一段才開始有現實部分。作為緩衝,開篇連續的故事發展的越顯荒謬,讓你懷疑。
到現實部分,女人回到自己的房子和身體里,巧妙的結構開始展現。

開篇的想像是在整個現實部分中間發生的,如何分辨被打亂的現實部分的次序,關鍵在於事情發展的順序邏輯和一個很重要的提示------鑰匙。因為現實部分的故事在正常順序下,並不複雜。即使被打亂了,起因、經過、結果也依稀可辨。另外鑰匙是否存在也在提醒著時間的順序。
按照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理解電影全篇的結構,和全部的故事情節。

所以,說「這部電影很高智商,超出誰誰誰一般的智商範圍」都是扯淡。當然,如果有人非要強行這麼吹,我就當他在誇我好了。

「看懂」這部電影和智商只有一毛錢關係,關鍵在於關於故事和電影的見識和一點點邏輯。
通過荒誕的情節和正常情節的對比,聯想到荒誕情節可能是想像的這種可能性。需要的只是一點點靈感,或者看過一些類似的小說。只要有這種聯想產生,就能意識到故事的順序被打亂,就可以有效的開始解析電影的結構。
看懂電影里的提示,例如最關鍵的現實部分的鑰匙的提示,需要的絕不是類似於福爾摩斯自己說的洞察力-------某種極其強悍的思維,而是福爾摩斯真正的洞察力-------關於某方面一定的知識。
在出現鑰匙的畫面,導演通過所謂的「電影語言」,突出了鑰匙這一部分,使鑰匙這一部分與畫面整體產生差異感,讓我不得不注意到鑰匙這一提示。而這,只是因為我看過的電影夠多,唯手熟爾。

最後,我看完電影也去豆瓣看了看別人的觀點,發現跟我對電影故事情節的認識基本相同。只有一點不一樣,我還以為那對老人對女主角很不好,也是被女主角幹掉的呢。因為現實和想像的差異化,想像里對女主角越好,我覺得現實里可能越一般。而計程車裡的詭笑,和結局主角被老人嚇死,就讓我以為這是個殺人越貨跑路再殺人引發殺人記憶最後把自己嚇死了的故事呢~

當然,我要強調一下,我是個陽光上進的好青年。


大衛林奇使用電影的方法甚至超越了電影常見功能
穆赫蘭道和妖夜慌蹤,這兩本片都是真實噩夢電影中的重現
對噩夢夢境的重現實在是相當高桿

當然,另一方面,作品在大眾體驗上畢竟還是稍微弱一些。


美夢?噩夢?
我叫Diane,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在好萊塢出人頭地。在旅途中我遇到了一對和善的老夫婦,我和他們聊得非常開心,真希望他們是我的親人,然後撫養我長大。
雖然他們離開之後在計程車上笑得有些詭異,不過這肯定不是真的。
來到姨母留給我的豪宅之後,我遇到了和善熱情的女房東Coco,以及因為車禍失憶而莫名其妙在我家裡洗澡的Camilla。她不想去看醫生,只想睡一覺,也許她以為一覺醒來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是沒有。於是,我選擇幫她找回記憶。失去記憶的Camilla對我百般依賴,而我也很樂意去幫助她。漸漸的我們的感情越來越好,直到,我們互相愛上了對方,誰也離不開誰。
期間,我們去了一個可能和Camilla身份有關人的公寓,卻發現裡面的人死在了床上,身體腐爛。怎麼會這樣,這麼可怕的事情應該不是真的。
之後,在我們互相表達了愛意的那天晚上,Camilla帶我去了一個叫做「寂靜」的劇院,看了一場表演。表演的主題是「你所看到、聽到的都是假象,是幻影。」我非常害怕,身體劇烈顫抖。難道這一切都是假的嗎?都是幻覺嗎?我不相信。走的時候,我打開了手提包,發現了裡面的一個藍色盒子,上面的鑰匙孔是Camilla帶來的那把鑰匙。當我們回家想要打開它的時候,一切都結束了……
當我醒來看到那把藍色的鑰匙時,我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一場夢。我彷彿看到了我那曾經虐待侮辱過我的可怕的姨父姨母又向我撲來。我嚇壞了,摸出了抽屜里的手槍,伸進了自己的嘴巴……
原來,那些我在夢裡不願去相信的東西,才是現實。可怕而又殘酷的現實……

因為想要脫離姨父姨母的虐待,我孤身一人來到好萊塢。我想要做出一番事業,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但是沒有人可以幫助我,我只能選擇住著簡陋的小屋,艱難度日。導演都不看好我,沒人願意讓我去拍戲。之後我認識了Camilla,在她的幫助下,我得以在她的戲裡扮演一個小角色,而她是高高在上的女主角。她漂亮又優秀,但我卻不嫉妒她,因為我愛她,而我覺得她也同樣愛我。但是,她之後卻拋棄了我。我恨她,恨不得把她殺掉。於是我花錢請了一個殺手。我們相約在咖啡廳見面。
殺手給了我一把藍色的鑰匙,讓我到時候從咖啡廳後面的一個乞丐處拿能證明Camilla已死的東西。我來到乞丐處,乞丐扔給我一個藍色的盒子。我用那把藍色的鑰匙打開,裡邊是Camilla的殘骸。我害怕極了,瘋狂地跑回家,倒在了床上。我做了一個夢……

Camilla她為什麼要拋棄我。為什麼我沒有愛我的父母。為什麼自己會如此懦弱醜陋。為什麼沒有人喜歡我。為什麼我什麼都沒有啊!
這是一出徹頭徹尾的悲劇。悲到只能用夢去呈現……


這是一部很適合強迫症的電影啊,每個細節每個細節的去分析會有一種強烈的快感。
雖然看到很多人吐槽說林奇裝X,但我更願意相信「人們從思想園地里挖出來的寶貝,都是他們事先埋進去的東西。」
對這電影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個網站。
http://www.mulholland-drive.net/


上面高贊答案說了那麼多了,我也就補充點細節吧。
1. 要時刻記得,林奇是個深度電影宅,看他的電影要隨時去留意他的那些惡趣味。
2. 比如那些夢境片段里那個形似鬼怪的傢伙,那傢伙的原型其實是hell boy!而片子里有他出沒的場景統統是夢境
3. 咖啡店裡兩人對話,原本兩人面前放了些吃吃喝喝,等某處鏡頭切換過後,桌子瞬間就乾乾淨淨了。


偶然看到這個題 ,先聲明!我是林奇腦殘粉。正好前兩天公選課有個影視藝術欣賞,把結課作業拿來沖個數吧。 多說一句,大衛林奇一定是看過弗洛伊德的,深刻理解並一不小心自己也成了精神分裂。哦對了,那啥,現在豆瓣上的書評影評已經滿足不了我了,在學校就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有資料庫可以用。看個影評樂評啥的都得上資料庫,我也是服了自己。手機碼的字沒調格式別太在意了。就這樣。

試從《穆赫蘭道》探究大衛林奇與精神分析學說
導演是講故事的人,故事一定是由衝突和應激反應構成的11。故事情節在一次次的矛盾的產生、激化與解決中不斷推進,從而引發觀者的內心共鳴。
電影作為現代藝術發展到極致而產生的藝術形式,綜合了幾乎近代以來人類所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電影語言。調動觀眾幾乎全部的感覺器官,迫使他們跟隨導演的思維路徑。從最早的黑白片段到盧米埃爾兄弟的短片剪輯,再到蘇聯導演創造性的蒙太奇、長鏡頭等等等等。現在電影藝術在不斷地砥礪中奮力向前。毋庸置疑,大衛林奇是這曲折路途中的耀眼明星。
一 大衛林奇生平
大衛林奇1946年1月20日大衛·林奇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米蘇拉。長大後林奇成為「鷹級童子軍」中的一員,並在肯尼迪總統的就職典禮上客串過領座員。兒時的林奇志向是做一個書畫刻印藝術家,1963年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科科倫藝術學院,師從於表現派畫家奧斯卡·科科施卡,並曾赴歐洲進行短期的留學。1966年初,他回到了費城,進入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就讀,並開始嘗試製作影片。由此開始了自己的導演生涯,從最初的《六人染病》、《祖母》,大衛林奇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導演風格(下文中將詳細探討)。期間也有在九十年代中期受挫折暫別影壇潛心學習,試圖轉變風格,但卻受到影評人和觀眾的普遍差評。因而轉回在自己的道路並愈行愈篤。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導演技巧被影評人冠以「林奇主義」,僅此一條足以見其在現代電影藝術中的地位。

二 《穆赫蘭道》劇情簡介(本段複製自百度百科)
《穆赫蘭道》劇情簡介:好萊塢的穆赫蘭道上,一個名叫麗塔的女人遇上了一場車禍。麗塔幸運地死裡逃生。但是她完全失憶了,跌跌撞撞地來到一座公寓,藏身於公寓外的灌木叢中。同時,有著一雙明亮大眼睛的貝蒂-埃爾姆斯帶著她想成為超級影星的夢想來到了洛杉磯。當貝蒂在她姨媽的公寓里發現了麗塔時,眼前的情形引起了貝蒂極大的興趣,她決定幫助這個「無名美人」。於是這二個女人開始穿過可怕的、泛著陽光的「天使城」街道,進行一場尋找真相的奇異探索。就是在這兒,一群暴徒、一個年輕的電影導演、一個小腦袋的影片公司行政官員,以及一個名叫「牛仔」的神秘人物都冒了出來,然後又都消失了,直到「夢」與「現實」之間再也沒有更多的本質區別。

三 林奇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毫無疑問,弗洛伊德最廣為人知的理論就是關於「夢」與「性」的部分。而大衛林奇顯而易見的將這兩部分帶入到了自己的影片中。下面以《穆赫蘭道》為例做分析,私以為這是他風格最明顯線索最清晰,同時也是最容易被解讀的影片。
影片《穆赫蘭道》從一場車禍開始,麗塔被兩名男子驅車帶到穆赫蘭道,其中一名男子用槍逼迫其下車,與此同時,迎面高速駛來兩輛車與他們的車相撞,兩名男子當場死亡,麗塔活了下來,迷迷糊糊之中向著都市燈火輝煌的方向走去,跌跌撞撞一路來到一處公寓,藏身於門口的植物後面並昏睡過去。
陽光明媚的機場,懷揣電影明星夢想的貝蒂同一對飛機上偶遇的老夫婦一起走出機場,相談甚歡的他們相互親切道別,而分別後老夫婦在計程車上詭異的笑著,鏡頭一轉,貝蒂來到姨媽在洛杉磯的公寓,而在公寓中貝蒂發現了藏身於此的麗塔……貝蒂決定幫助麗塔找回失去的記憶和身份,同時發現有人也在跟蹤麗塔。
貝蒂和麗塔找到了麗塔與舍友合住的房子,破門而入後,卻驚奇的發現床上有一具已經腐爛的女屍,麗塔害怕自己也會落得同樣的下場,於是剪短了頭髮並戴上了與貝蒂深思的金黃色假髮,當晚,在當晚的恐懼之中,麗塔與貝蒂發上了同性性行為,午夜時分,麗塔在夢中不斷用西班牙語喊著:silencio。好像想起些什麼的麗塔在凌晨兩點鐘帶著貝蒂來到了一個名叫silencio的劇場,台上的男魔術師口中喊著的詞句與午夜麗塔夢中完全一樣,舞台上各色詭異的表演讓二人淚流滿面戰慄不已,最後在女伶如泣如訴的歌聲中,貝蒂緩緩從身邊的背包中拿出一個神秘的藍色盒子,盒子上的鑰匙孔和麗塔藏在公寓中的鑰匙完全吻合。二人趕回家想要開啟這個藍色盒子,就在麗塔轉身取鑰匙時,貝蒂消失了,麗塔打開了盒子,盒子中的黑暗吞噬了整個畫面。
畫面再次亮起的時候,回到現實之中,貝蒂躺在剛才發現女屍的床上,影片的前三分之二都是她的夢境,現實中貝蒂名叫戴安,女鄰居敲門來取雜物,將戴安拉回現實之中。夢境中的麗塔其實是戴安的同性戀人卡米拉,二人都是演員,貝蒂則是餐廳服務生的名字。現實中戴安是一個只能演一些小角色的二流演員,而卡米拉相對成功,同時又深得導演歡心。導演在家中的晚宴中,戴安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餐桌另一旁的卡米拉和導演不斷調情,同時又當著大家的面與另一名金髮女子接吻,面對卡米拉的多情與不在意,戴安獨自在家中痛苦神傷,一邊幻想著卡米拉一邊自慰,但是幻想的卡米拉同樣拒絕了戴安,這讓她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決心僱傭殺手殺死卡米拉,餐廳中女侍應再次出現,胸牌上寫著貝蒂,在小巷子里昏死過去的男人出現在收銀台旁邊注視著戴安,桌子對面殺手收起卡米拉的照片後,告訴她,事成之後會在約定的地方找到這把藍色的鑰匙,戴安茫然的問:用來打開什麼的?得到的只是殺手的笑聲……影片結尾,戴安顫抖著注視著桌上的藍色鑰匙,絕望開啟了內心的黑暗,笑容詭異的老夫婦就是她內心的惡魔,戴安一直被惡魔追趕到床上,最終飲彈自盡,死屍姿態跟睡夢中的腐屍一樣。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人被壓抑的慾望的釋放途徑,在他早期的理論中提出的意識、潛意識、無意識的層次理論中,人長期處於意識層次中,其潛意識與無意識的慾望遭到壓制,而唯有通過夢境的展開方可得以釋放得以滿足。但此時人的心理會有自我檢查的機制試圖克制過於過分的不合理的慾望表現。這就導致了夢需要通過偽裝的形式來釋放慾望。人是無法將整體的夢作為注意的對象的,只能集中到一部分上進行。在他的晚年又提出了本我、自我與超我的理論:在現實條件下,本我與自我和超我間會發生衝突,不是所有的本能願望會得到滿足,一部分本我不得不屈從於約束變成本我或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來對影片中夢境與現實的對照關係進行分析。
影片中兩名主角在夢與現實間的角色互換,毫無疑問戴安是愛著卡米拉的,但卡米拉在兩人關係中的優勢地位給戴安帶來了龐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只能在夢中得到釋放。在雇兇殺人後,戴安內心世界中對卡米拉的愛恨交織使得她瀕臨崩潰,不得不開啟心裡的自我防禦機制否認殺害了卡米拉。並將這一切推給電影公司的幕後黑手,將卡米拉變成一個柔弱的需要保護的失憶女孩(即麗塔)。在這樣的人物角色互換中癒合自己內心收到的傷害並滿足自己被壓制的慾望。夢總是經過偽裝,現實中藍色鑰匙是戴安殺害卡米拉的關鍵證物,在夢中卻變成了麗塔一直帶在身邊的東西。現實中二人是同性戀關係,而弗洛伊德認為鑰匙的長條形狀是男性生殖器的代表是戴安一直不想回顧的過去(藍色在英文中也有情色的意思)。但是這種自我欺騙顯然不能維持多久,詭異的老夫婦就是戴安心中的惡魔,在機場暫別之後,一段戴安理想的生活後,惡魔戳破戴安的幻想並最終逼她自殺。
整部電影氛圍相對平靜,這大概與林奇幼年的家庭生活有關。表面平靜,父母很少吵架,大概是這樣平靜的生活點燃了林奇旺盛的想像力。而他本人又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對世界的看法顯然與科波拉之流的好萊塢導演有很大不同。這就導致了他在敘述故事時的獨特視角和方式。
整部電影在現實與幻覺、理性與慾望、自我與本我和意識與潛意識超意識的鬥爭中行進並以死亡作為終點。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戴安幻想出來的夢的世界,在死亡面前統統不堪一擊。就這樣,死亡必將作為一切的終結。
文 八刀
2015/9/22於大理


參考文獻:
1 弗洛依德 夢的解析 1999
2 弗洛依德 精神分析引論 1985
3 弗洛依德 弗洛依德文集第三卷:性學三論與論潛意識
4 羅伯·特麥基 故事 2014
5 傑里·克里佛 小說寫作教程——虛構文學速成全攻略(創意寫作書系) 2011
引用:
1 袁州 作為精神分析文本的大衛·林奇電影 【期刊論文】-電影文學2012(6)
2 蔡衛 在夢裡他對你說——大衛·林奇的電影世界【期刊論文】-當代電影2003(4)
3 高興 夢境的華麗——大衛·林奇的電影理念【期刊論文】-文教資料2012(13)
4 劉慶美 美夢與噩夢·用弗洛依德精神分析法解讀電影《穆赫蘭道》 【期刊論文】-戲劇之家2014(6)
5 郭昱峰 電影《穆赫蘭道》的現實與夢靨解讀 【期刊論文】-電影文學2014(22)
6 董銀雪 大衛·林奇電影與精神分析學說 【期刊論文-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5)
7 游飛 大衛·林奇的生平和作品 【期刊論文】-當代電影2003(4)


很多人說佛洛依德,然後有些人就覺得是不是要看懂這部電影一定要先看《夢的解析》啊。《穆赫蘭道》第一遍看得時候是比較難懂,但是大致能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再仔細看一遍,注意些細節就基本能懂了,就算有些細節不知道具體的含義,但也不影響整體。看這部片子最大的感受就是怎麼能把夢的情緒拍得那麼真實。我在青春期失戀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做夢,夢裡是前女友和我分手的各種原因解釋(其實我根本不知道當時為什麼分手,或者我不願意麵對人家根本不愛我的事實),夢裡各種補償,都能從日常不注意的細節里找到蛛絲馬跡,看完《穆赫蘭道》就是這種感覺,我們和女主角共同經歷了一場夢境,而夢裡的所有,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根源。


把這片推薦給朋友,發現,每個人看完後,給我複述的劇情,都不一樣。


推薦閱讀:

《閃靈》中的男主傑克是恐怖片史上最弱的反派嗎?
如何看待 Brett Culp 對於《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聲淚俱下的影評?

TAG:電影 | 穆赫蘭道 | 勞拉·哈林LauraElenaHar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