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尼采?
我自己翻譯過尼採的書,也讀過一些,但是始終難以理解為什麼尼采會產生那麼廣泛的效應
因為尼採的部分作品乍看起來很好懂,沒有受過哲學專業訓練的人也可以宣布自己看過尼采,喜歡其中的思想,甚至可以引用一些看上去深邃而充滿人生哲理的好詞好句,比如我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隨便翻了一段:
而別的哲學家就很難達到類似效果,比如我們來一段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同樣是談婚姻,尼瑪第一句話就看不懂。
然後我又翻了一下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果然康德也是看不大懂的。講真,我自認為康德還是有希望能看懂一點的,但尼采我已經徹底放棄。所以但凡說自己喜歡尼採的,我是不敢去攀談的。
尼採的優勢是名字短好記
國內第一梯隊:尼采,康德,羅素,培根,休謨,盧梭,洛克
第二梯隊:叔本華,柏拉圖,黑格爾,笛卡爾,馬克思,貝克萊,霍布斯
第三梯隊:斯賓諾莎,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愛爾維修
我覺得大體上看不到翻身希望:阿那克西曼德,德謨克里特
維特根斯坦牛不牛?粉絲有沒有尼采多?
有些事我們民哲圈才懂,專業的反倒想不明白
------------------------------------
在本題目下,我個人推薦您 @雲豆卷 @姜源 的回答。雖然前者好像到下面去了...
雲豆卷另有若干關於尼採的回答,值得一讀。
@王永豪 亦寫過關於尼採的若干回答,寫法嚴謹而易懂,值得一讀。
------------------------------------
做個類比。想像2016年的中國,有一個25歲的上海某大學漢語言文學教授,他通過解讀詩經,還原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恢弘壯麗的精神世界。他試圖向我們證明當時人們是多麼健康,頑強,驕傲地活在大地上。緊接著,他通過研究孔子的著作,拋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 是孔子及其後學的那套把戲,儒教,謀殺了那時健康而頑強的人們,讓他們逐漸變得虛偽,迂腐,虛弱不堪,直至帝國被馬上民族入侵,一輪又一輪地陷入毀滅。
更刺激的是,他不滿足於研究古代,開始借古諷今。他進一步地論證了孔子的思想如何遺毒至今,當今統治者的價值觀與孔子思想又存在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與共同的本質。他直言如今社會的道德觀不過是弱者自我保護的遊戲,是反對強者的幌子,充斥著虛偽,壓抑與反進步。並且,他冒著被河蟹的風險,點破了這套價值觀在當今早已無人理會不受待見名存實亡的現狀,指明了人們早已失去信仰,消費主義與虛無主義席捲中國的事實。他高呼河蟹死了,是我們殺死了他,……
在私生活方面,他與當代最著名的搖滾歌星是好朋友,倆人一度好的不行,但是後來開始撕逼。他公開宣稱他的作品早已墮落成媚俗的偽搖,搖滾歌星大怒,倆人友情破裂。
同時,他與異國的一位妙齡少女有著不得不說的精彩關係,倆人在一輛豪車上留下了一張轟動八卦界的行為藝術。
後來,他在西方某個主要國家旅遊的時候,看到一個人在街頭虐待小動物,他跑過去傷心的哭泣然後精神失常了...
他寫的書文筆璀璨,富有韻律感,並且思想深邃,引人深思。他隨後的時代幾乎所有新的方向,流派,主義,運動,都受其深刻影響。他出版的數本格言集,以及假託古人之口的張三丰如是說,引爆文壇,年年暢銷,洛陽紙貴。
這樣的一個人如果存在,你能不喜歡他嗎?!
我的其他回答:如何理解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日神和酒神象徵的兩種不同的藝術衝動?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別人我不知道,但對於我來說,讀尼採的東西就像吸毒一樣(雖然我沒吸過毒),奇香與惡臭的混合,莫名的眩暈感。
仔細想了,覺得根本原因是,作為野路數的我是在把二十世紀之後的哲學和歷史學讀了個小半之後才返回去看的尼采…然後瞬間就覺得此人的出現簡直是個奇蹟…
福柯的譜系學和歷史學在他那裡出現了;
德勒茲的差異與生成在他那裡出現了;
德里達的延異已經被他描述了;
海德格爾和薩特的思想的可能性在他那裡出現了;
海登懷特和安克施密特的敘述主義基本被尼采開了個頭…
感覺就是,要沒他,二十世紀的思想說不定會走向完全不同的路。他就像一座阻斷江流的大石,因為他,向北的大江在此折而向南。
這就是他給我的震撼…@頂樓,
乖,別鬧。
尼采又不是只在中文世界格外受歡迎。他在(至少)英美德都可以說是最受大眾喜歡的哲學家;估計只有柏拉圖能與之一戰。
無論是英語還是德語,相比Plato(柏拉圖),Kant(康德),Hume(休謨),Hegel(黑格爾),Marx(馬克思),Descartes(笛卡爾),Nietzsche這個名字並沒有短或好記到哪裡去好嗎。
轉自@林垚老師,頂樓的答案連亞里士多德幾個字都數不清,照他邏輯明明應該排在沒有翻身希望那一組,亞里士多德和維特根斯坦應該都沒有愛爾維修火。
很多人喜歡尼采當然有文筆的因素,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影響深遠或是八卦精彩也不是主要原因(康德馬克思維特根斯坦均表示不服)。
尼采更受大眾的喜歡根深於他的思想內核--很切合廣大angsty teenagers的需要。
這種覺得自己孤身一人,無法被世人理解,對生與死,宇宙和時間,對政治的虛偽和社會的骯髒,對存在與虛無,以及自身的不自由,充滿了焦慮(anxiety)和抵抗,想要日天日地日空氣,卻什麼都做不了的階段,是跨文化的。
還叫做,中二。
這和存在主義估計是所有哲學流派中最受大眾歡迎的原因一樣。
哲學專業的也不必看不上稱喜歡尼採的。畢竟,中二這件事,不可避免也無法抵抗。
至於這麼明顯的答案為什麼都沒人說。大概,承認有成千上萬人都和自己一樣的話,一點都不中二吧:)
*說我們這群小中二們容易被尼采吸引又不是說尼采中二:P
第一次知道尼采是因為一個姑娘。
這個姑娘,是當時我一個同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個性簽名。
她的簽名是。
我就是尼采!
我心想,大多數人的簽名都是什麼,心中無敵,而無敵於天下;男人只說三分話,七分留著打天下;慎於言,敏於行;勤奮到感動自己等。
會明顯感到,她的這個簽名非常格格不入。
也是,當時在的那家公司,大多數的文化層次都不高,她可能是當時學歷最高的了。
在北京這座城市,階層分化也蠻嚴重的。
有的公司全是名校以上,有的呢,可能是大專生。
但偶爾會有像她這樣不知道為何跑到和一群大專生為伍了。
由此就顯得不太搭調。
她是河北的一個女孩。
說著比較標準的普通話,穿著打扮很是時髦。
在工作之餘,自己也開了個淘寶店,是她喜歡的款式。
我們第一次破冰成為好朋友的時候,是在一起全公司去溫泉酒店泡溫泉的時候。
因為機緣巧合聊到了一起,原來有那麼多共同的話題。
大概,我知道她是一個有文藝情懷的女孩。
至於說哲學是什麼,她可能不太那麼關注。
但是對美的追求一定是徹底的。
後來透過她稍微了解了尼采,但是也只是個初步印象。
覺得這個人還挺孤高的性格,和自己有一些相似。
而且極其自戀自戀到人佩服的地步。
後來自己研究了一點西方哲學。
慢慢地了解到了,尼采是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的連接點。
也是叔本華的繼承者。
其實,他的哲學思想通俗易懂,比如強力意志、超人哲學,認為世界就是強力意志驅動的, 人生意義在於苦難中創造,創造就是在整個生命中最集中的生命體驗。
尼采,可以說是哲學中比較容易懂的,所以傳播相對較廣。
而且在歷史上,凡是哲學家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基本上他的哲學思想都能夠很好地傳達。
比如尼采,比如薩特。
不過薩特拒絕了資本主義的贈禮,尼采也是死後才得到。
不管怎樣,他們的文筆是很贊的。
尼採的詩是很棒的。
他的人生是一種審美的人生。
雖然他認為底色是悲劇的,但可以用更加高度的藝術眼光去審視人間。
當大概明白尼采之後,又和那位姑娘聊了聊。
發現,她其實不是很了解尼採的思想。
但為什麼她那麼喜歡呢?
她自己就是個少數派,從小北父母打壓,自己很有個性,喜歡時尚,行事別具一格,不太在意別人看法。自己有理想,也要奮鬥,不願被這世界束縛, 因為這很浪漫。
對呀,尼采是個孤獨而浪漫的行者。
他叛逆,他宣布上帝已死,他對抗一切傳統價值。
就像我們很多人一樣,不被理解,但很叛逆,不想被逼婚,逼生,被迫學習,被迫工作一樣。
尼采就像是個精神領袖一樣,領導者他們去打破常規,去跳出那個條條框框。
去承認自己的意志的重要,自己慾望的重要性,而不是被所謂國家統治而嚇住。
你是要當主人還是奴隸。
極度的強調個人主義,強調自我的意志,打破那種世俗給我們塑造的層層價值觀。
有了這麼強烈的情感,加上那麼優美的文筆。
我想,這種對自由的呼喚,這種孤獨而藝術的吶喊,確實能引起很多人共鳴。
至少,一個人在叛逆的時候,在爭取自己權益的時候,都需要勇氣,需要指導。
尼采可能給到了這種良藥。
我們在自我叛逆,在和社會對抗中沉醉。
叛逆精神是我認為非常可貴的。
如果我有一個孩子,我會告訴他很多道理,直到他長到18歲,然後把他招呼過來,告訴他務必把這18年的道理全部忘掉。
想法設法反對我,反對社會,不要再回來,不要停止腳步,不要放過任何你喜歡的姑娘。
對待命運,我們一定要有力量去鬥爭。
大部分人缺乏是動力。
而尼採給到的是動力。
其實這樣的人希望能夠更多,因為,我們自己都太脆弱了,太孤獨了。
有個聲音能在耳後鼓勵著你,好像前行的道路確實更加好走很多。
對各種言之鑿鑿的答案特別是高票答案非常失望,都是什麼結巴玩意兒啊,有種被冒犯的感覺。集中體現了各種stupidity。被代表的感覺不爽,所以還是來嘮叨兩句。
如果稍微有點哲學敏感性,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即是"truth" or "cause" 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即使存在,無法抽象成一個答案(因為個體差異)、也可能超出人的認知範圍(因為人無法準確理解其他人的想法)。我對我的回答也懷疑,因為我的認知有局限。我認為這是比較靠近尼採的思維方式。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回答別人為什麼讀尼采,更不能回答那麼多人『喜歡』尼采,而只能回答『我』自己為什麼讀尼采,或者是什麼樣的經歷讓我遇見尼采。我的回答當然帶著懷疑的態度,因為回憶也有局限。這也是尼采式的誠實。
言之鑿鑿的答案要麼是愚蠢,要麼是虛偽。
先說我讀尼採的原因:我讀金融學PhD,先做理論後做實證。理論妄圖用模型來認識世界,痴人說夢。所有模型都是錯的,錯的有沒有價值取決於你的『信仰』,跟truth無關。後轉作實證,妄圖用實證方法來靠近事實的真相。最後發現事實的真相如濃霧籠罩下的孤島,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但是沒有通往孤島的路徑。再結合自己在金融市場中對隨機性的直接經驗(option trading),更加感覺事物的真相即使存在,也很可能超出了個體的認知範圍。在所有涉及到人的學科中,真相不可得,原因也不可得。這個世界的複雜性/隨機性超出我的認知。
哲學對於我來說是用怎樣一個方式來看待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有了對於外部世界的各種問題和對確定性的懷疑,自然遇見了三百年前和一百五十年前的老朋友休謨和尼采。如果一定要給個標籤的話,我個人的經驗比較契合懷疑論和不可知論。
接受了外部世界的不可知自然會想到下一個問題,即是在這樣不可知的世界怎樣活或者怎樣死。To philosophize is to learn how to die (Montaigne),自然而然我遇見了Seneca和Montaigne。 這三人精神共通。
學院派不是哲學最好的土壤。喜歡哲學的人最好不要以哲學謀生,以哲學為謀生工具的人寫的書,要持有保留的態度。誠實的哲學必須是自我認同而非外部認同。學院派哲學家有『知識『無體驗/經驗、無問題,非學院派有體驗/經驗/問題、無概念,而概念可有可無。前者是自上而下,帶著鎚子找釘子,有功利性。競爭的同時把哲學變成一個相互pk的工具;後者是自下而上,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沒有答案就自己回答。我更相信沒有功利性或者功利性更少的後者。
我對構建在『概念』和『體系』上的哲學始終抱有懷疑的態度。知識『/『概念』/『體系』等等對於在學術界生存有用,對於認識事物的truth沒有用。Truth可能就躺在那裡,但是沒有通向truth的路徑。『知識』不是越多越好,能解決問題即可。所以不要被一連串的名字/名詞/概念嚇住。如果有問題你自然會遇見他們,否則讀沒讀過無所謂。我發現並承認自己的無知,由此我發現了尼采。而不是反過來。學院派的死穴就是先有知識,方向搞錯了。
尼採的書在150年後還是如此鮮活,部分原因就是繞過概念和體系, 一個活生生的人,就裸露在你的面前。這就是尼采式的誠實。『業餘哲學家』 Seneca、Montaigne都是如此。
最後,最好不要讀翻譯的哲學,退而求其次,也要讀語種相近的翻譯。所有的翻譯都會丟失信息。外文翻譯成中文,信息失真得非常明顯。一些很流暢的段落一經翻譯就變得面目全非。
這也是尼采式的思維方式。
尼采隱蔽而且昭然的身份是詩人,他取消而又建立了問題。1889-1900是一個界限。我們可以沒有索緒爾,可以沒有布倫塔諾,可以沒有馬克思,其實也可以沒有尼采,但前三個人在個人立法與語言立法的層面上加起來也沒有尼採的作用大。這是語言問題。
最麻煩的是尼采本來和大眾毫無關係。也就是說,所有讀尼採的人,無非是用尼采不喜歡的態度去解尼采。而尼采和其他哲人不同的地方還在於他直接使你產生對你所信、讀、望、愛的東西的懷疑,也就是說,他一邊給你展露詩學-政治歷史哲學,文化人類學,文學批評,一邊告訴你:「蘇魯支不可信,他要教你的是大不敬,若你不信,你就學到了『;蘇魯支對你的信蘇魯支有大蔑視……」
Iwamoto的答案基本上談不到多少關於原典本身的東西,都是和另一個尼采注家的拉鋸扯鋸,而且已經媒體化、桌面化、非文本化了。據我所看,尼採的答案是Iwamoto最糟糕的答案之一,他其他的答案都還好(立場應該和文青1968差不多,但比文青自由一些)。尼采和政治哲學、概念符號不同,他的文本類似一種不可抽離的語言現象,是文學大於哲學的。如果扣定義,不能接近尼采;何況他也沒有扣定義。
我只能給一段文字,給讀尼采、重讀尼采、不讀尼采、攻擊尼采、誤讀尼采、自我感覺讀懂尼採的人一點啟迪:
讀思想的書如聽訟,要讀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讀文藝的書如喝酒,要讀者去辨別味道的清濁:這責任都在我不在它。人如沒有這樣判分事理辨別味道的力量,以致曲直顛倒清濁混淆,那麼這毛病在他自己,便是他的智識趣味都有欠缺,還沒有「通」,(廣義的,並不單指文字上的作法),不是書的不好:這樣未通的人便是叫他去專看新書,——列寧,馬克思,斯妥布斯,愛羅先珂,……也要弄出毛病來的。我們第一要緊是把自己弄「通」,隨後什麼書都可以讀,不但不會上它的當,還可以隨處得到益處:古人云,「開卷有益」,良不我欺。(啟明)
不要說通,連專都沒達到,就不要談尼采了。尼采能把希臘文化(尤其是音樂形態、聲音現象)談得非常好,今天喜歡希臘的,誰能?另外,讀尼採的手稿能感到很多有趣的地方,他告訴你語文是最精密的學科,而德意志(某種程度上也對應中國)的語文是最糟糕的。尼采如此看德意志(德意志也如此看尼采),可見其他人讀尼采,尼采會多麼明白他們會怎樣敗讀其文本。您的語文真的非常好?一個標準是,一個文本的持有者的內容越複雜,他就越容易被誤解。而尼采全集里注釋幾乎處處告訴你有可能有問題,你要注意。我把這句話反過來重複一下,以防止有的人還不是很理解(我順便提一句,尼采反對「理解」,這個看法和本雅明、桑塔格、魯迅一脈相承,如果你領會(我這裡借用海德格爾的詞語,但我不欣賞海氏)而非理解了理解這個詞的毛病,你就能同樣走向一種「統握」的「通」(當然,周氏兄弟所謂的全面教育那是不可能的,也正是這不可能,才是尼采索要的,他要的是高貴的人,羅馬人,希臘人,文化人,去國之人),用「通」解大家不太理解或誤解的問題,比如「種族」、「意識形態」、「文化批評」等等。還有重要的一個概念,「同情」。好在我個人的閱讀譜系是蘇格拉底—魯迅式的,讀尼采就比較容易。):一個人容易被誤解的程度,和他的深刻程度成正相關。尼采被利用,其他人就不被利用嗎?信任一部分被利用的,不信任另一部分被利用的,這是什麼態度呢?另外,一個語言,尤其現代文本的語言,總是無根基式的,如果你總要找尋基本點,你等於是毀滅了尼采以來語言世界的變遷痕迹。也就是說,你找基本點,就是在推斷極端,極端的不是文本,而是讀者。
ps1在尼采那裡,「超越」是最多頻率出現的命題、概念或形容詞、狀語之一,然而尼采是「陽否陰述」(類似那些最複雜的古典現代派或前衛搖滾派)極強的人,所以這些頻率最高的詞(也是最容易被誤會的詞、容易被政治大棒偶然用來行必然之庸惡之業的詞)總是尼采暗暗否決掉了的。即「輒談」之物皆不可信。所以尼采對「常人」是不信任的,也就不信任某種「平等」的全面性(盧梭是他最主要的愛與恨的對象之一),這個概念海也有發揮,可惜海走向了形上學。尼採的割裂是自己清醒的對大眾文化的統握造成的自我製造,他明確要「不合時宜」而又要強烈地要求「合時宜」,不合時宜必須壓倒合時宜,這樣合時宜的東西就是危險的,合時宜的眼裡不合時宜同樣(我上文的句子說德意志怎麼看尼采,尼采就怎樣看德意志,就是這個意思)危險。革命黨人當然可能是「可能的」,然而尼采從優生學(千萬別誤解這個學科,民國優生學我推薦各位看看。)角度已經判得很明、很准:那幾個大革命領導人,無非是文盲、流氓,庸惡的集大成者。尼采對這些貴族、種族統治者是極端蔑視的。
我們應該知道,詩和哲學之爭,讀者(客體)和作者(主體)之爭,情緒(意志、覺知)和純知之爭,前定和諧和經驗實在之爭。某種意義上,尼采徹底把讀者作為主體提出來了,他把作者取消了,讀者成了新的作者。在這個意義上,作為讀者本身的問題,就是作者的問題。作者的缺陷,就是讀者的缺陷。尼采喜歡用兩個詞,「優生學」、「心理學」,而主客體的自我精神分析,就是他對現代割裂的再割裂,也是補救方案。尼采要求的人是全面的個人,不是全面的集體。
什麼時候人能徹底解決主客體問題(或在尼采那裡,亟待解決的是極權帝國的康德-黑格爾蜘蛛問題),尼采當然就可以不那麼取得「廣泛效應」了。而且,讀尼采讀明白的人,不可能問這個問題。從尼采出發,是讀尼採的結果,而不是走向尼采。在這個意義上,尼采是個人主義未來主義者,馬里內蒂的對立面。後現代的庸惡不僅是極權的共謀,還有民主的共謀。人的無距離(這是非常虛偽的,和「同情」這個詞是一類問題)造成人的絕對距離,人的絕對距離反而能造成敉平距離—人。尼采超前的問題就又走到了新的文化源泉的問題,如何抵制徹底的庸眾化大眾文化,這是現代根本無法解決的。
ps2
郭方6 個月前
我一直在想這個通性能否被歸類為維特根斯坦所說的」家族相似「,似乎玄妙的」通性「只能用玄妙的概念來比附。但是,你要讓尼采來說,他會繼續審視這所謂的」通性「,甚至鄙夷它,尼采關注差異性,那怕是,這通性中那百萬分之一的差異都值得珍視。回到魯迅,魯迅大概是能證明這種通性存在的完美例子,當年他也就是在日本看了幾本西方思想的大陸貨,主要是他偏愛的德國主觀主義哲學,但你看看《文化偏至論》,他基本就把握了西方十九世紀文明向二十世紀轉換的脈絡,甚至在其有生之年,現代,後現代,也都玩過了。也真是孤獨的人。
我引用這位朋友的話來回答「通」、「超越」、「博雅通識教育」、「家族相似」、「語言學」、「文化偏至論」、「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後現代」等等問題的「空洞」。我保證評論區的朋友沒有讀尼采,因為讀過尼采著作的人不會不知道尼采提到了關於教育——通人——距離人——文化批評源泉等等問題的實在,那都是尼采原概念,並非我杜撰的辭彙。
嗯,明白了,題主是覺得尼采配不上他的名望和影響力。
不針對題主,但我確實感覺近些年所謂中國網路學術界有個貶低尼採的傾向。有些人對哲學家的水平是如此界定的:他讀不懂的哲學家就是理論高深,他以為自己讀得懂的哲學家就是思想膚淺。他們覺得尼采特別好懂,就瞧不起他。如此一來尼采文筆好就成了他的罪過了。這些人覺得閱讀尼采門檻太低,非要踩上兩腳才對得起自己過人的智力,還編排出什麼「民工哲學家」的說法,好像談論尼采已經不能把他們和普通文藝小清新區分開了,起碼也要談談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才能顯示逼格。
我只想說哲學家的思想深度和寫作水平是兩回事。能清晰闡述自己的想法說明作者寫作水平高,不代表他思想淺薄;話說不清楚也只能說明作者不怎麼會寫東西,或者對讀者不是很友善不想讓隨便一個人都看明白,不代表他的理論一定就比寫作好的哲學家高明;當然反之亦然。
而且那些似乎好懂的哲學作品,你也未必就真讀懂了。哲學家的思想的價值應放在哲學發展的背景下評判,而不是憑他/她的寫作水平來判斷。我現在既讀不懂尼采,也讀不懂黑格爾黑格爾海德格爾,但我知道他們哪一個都比我聰明;他們是否deserve their place,也不是以我一個剛學了兩三年哲學的本科生有資格評價的。
我勸大家也先別急著去指點江山,評判誰誰誰名不符實,還是先仔細閱讀原典,把哲學家的思想先研究明白再說吧
嚴格來說,尼采是我多年的精神戰友。
有三個問題可以幫助讀者自我檢驗對尼采及自己的理解到了何種程度:
尼采是法西斯主義嗎?
如果戰爭和毀滅再次來臨,你是否有勇氣接受並肯定它?
人類需要宗教信仰和道德嗎?
事實上,大部分學者都對第一個問題猶豫不決,而對第二個問題唯恐提起,只有對第三個問題才敢「側臉質疑」。
在此我只簡略談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
就事實而言,尼采並不是法西斯主義,從天性、思想到實踐,他都不可能是。然而,我們要問,為何如此多的學者深感不安?這主要歸功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等人的功勞。
事實上,尼采預言到了未來法西斯主義的可能出現(虛無主義、樂觀主義、浪漫主義等成為德國文化的主角)。
在一開始,他不僅呼籲全歐洲注意狹隘的種族主義歧視問題,比如反猶太主義,同時,他更直覺到了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等打著高貴的幌子到處摧毀文化和誘導民眾顛倒是非的現狀。
從一切細節和歷史後果上來反觀,尼采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先見之明。
讓我們回憶一下,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合著《啟蒙辯證法》中的關鍵思路,作為文藝復興的目的的啟蒙運動,一方面大力批判和撼動了宗教統治下的人的價值的抽象和貶低。
然而,另一方面,隨著工具理性被提升到了先驗唯心論的地位,啟蒙運動走向了它的反面(陷入康德的先驗感性論,止步於先驗辨證論,兩者主張回到馬克思的批判理論,也就是否定辯證法的社會批判形式)。
無需多言,「尼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洞穿了啟蒙的二重性問題」,而且還要全面而深刻的多。
一方面,以伏爾泰,培根,斯賓諾莎、帕斯卡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啟蒙思想家從根本上挑戰了基督教形而上學的統治,然而,以盧梭等為代表的教士思想家、法國大革命、新教改革運動等徹底扭轉了這一趨勢,進而演變成基督教的世俗化和功利主義化(英國),到了康德和黑格爾那裡(德國),則一方面為了保護工具理性的地位。
康德陷入先驗感性論的統覺之折衷主義(來自英國經驗主義和懷疑論的雙重誘惑和打擊),而黑格爾則更進一步將先驗辯證法,通過嵌入否定性的中間狀態,調和內化成了絕對真理,從而強化了基督教形而上學的意識形態控制和國家組織形態的合理性(辯證法的批判形式即否定性被馬克思挖掘出來)。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尼采之前的思想家們大多都只局限在對基督教形而上學的批判上,而對從蘇格拉底作為變戲法的辯證法引向道德形而上學扭轉(對辯證法的濫用和誤解),以及由柏拉圖開創的理念形而上學體系毫無敏感。
事實上,正是尼采通過「基於語言學的同類相似詞根詞源探查回溯到了基督教神學體系的源頭」,也就是柏拉圖主義。
在亞里士多德那裡,而不是在柏拉圖,已經潛藏著批判的辯證思維的火種,雖然亞里士多德由於區分了兩類範疇體系而主要「將S是P的述謂表達中作為系詞連接範疇歸納出來」,由此基於三段論式的形式邏輯成了主角(S是主述結構被遮蔽 ,海德格爾重新將其挖掘出來)。
我們應該看到,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有著極大的不同。柏拉圖的理念和共相及其分有的形而上邏輯體系,亞里士多德並不贊同,而且給予相當的批判。
在亞里士多德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他並不像柏拉圖那樣只熱愛形而上學思辨,而是凡事儘可能從經驗領域出發來考察和歸納,就連關係範疇本身,亞里士多德也正確的指出字或詞本身並不具有真假,而只有涉及具體詞項之間的特定關係範疇時才能夠根據某類情況作出肯定和否定判斷。
因此,我們毫不誇張的說,亞里士多德比後來在哲學史演講錄中片面批判他的黑格爾要顯得公正和理性的多。
如果說尼采是非理性的唯意志論的代表,這也同樣是一種可笑的誤解。
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尼采從未否定理性,恰恰肯定了工具理性,也就是以培根為代表的實驗主義和唯物主義。而對以柏拉圖,笛卡爾,康德等在內的全部先驗唯心論大力批判(PS: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幾率論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這種思維方式與西方局部概率論的確很是不同)。
另外,說尼采是唯意志論,這就更是荒唐至極。
尼采明確的要求與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區分開來,因為,叔本華的意志具有本體和實體的雙重地位,因此就導致走入了意志形而上學。
而尼採的權力意志學說卻並不具有本體形而上學的地位,權力意志是基於宇宙論的視角來創造這一新的概念,我們可以將權力意志理解為『努斯』精神。
也就是作為宇宙混沌狀態的一種原始的力,它在生成和消逝的過程中不斷的使宇宙趨向於萬物的秩序化、多樣性和差異化,而這種秩序化、多樣性和差異化表現在人類身上則是周期性的規律變化和精美的人體構造。
而尼采所說的永恆輪迴則正是基於這種力的無限趨勢狀態,權力意志永恆的要求回溯其秩序化和差異化。
因此,尼采最為徹底的解構了自由意志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
由此當人類不再從幻覺的自由意志和邏戈斯中心主義出發來看待一切,他就能卸下巨大的包袱和重壓,從而站在宇宙論的整體視角來認識自己及其他。
當然,人類如果卸下了這一重負,那麼隨之而來的也許是對承受虛無的巨大不安和煩躁,難道人類要退回野蠻的動物狀態嗎?
當然不是的。這裡就涉及到最後要談的一點,價值問題。
人類出現在宇宙中,儘管有著令人驚訝的偶然,然而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它的合規律性,也就是說,像人類身體結構如此精細複雜的物種,我們無論如何也可以大膽而嚴密的推測,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推動著這一進程,不是作為合目的性,也不是作為上帝的法則,而僅僅是一種宇宙趨勢,合乎規律的趨勢。
因此,人類的出現也絕不是憑空濫造的偶然,它在偶然中確有其必然。他之出現,演化,生成,的確並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和良好生存意願(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是宇宙演化的原始力量的某一種趨勢,這種趨勢也許我們根本無從了解,在此只能保持沉默。
說到這裡,人類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題就直接擺在了我們面前。
人類的命運作為一個整體,期間出現了無數次的扭轉或倒退,然而人類沒有滅絕(慧田哲學註:大自然在人身上所體現出強大的自存力量)。未來如何共存下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是每一個有志於探索宇宙和人類自身秘密的人必然要思考的。
我仍然要提請讀者注意,在今天浮躁而放縱的娛樂時代,有一個極為普及的論調,是說人生沒有意義,這在許多學者和思想家的頭腦和文字中也屢見不鮮。
這些人一方面從未思考過這一問題,就道聽途說或者骨子裡抱有一種虛無主義的悲觀姿態,於是對生活的抱怨和不瞞所導致的內心的無奈和痛苦浮上水面而顯現到文字中。
在此我要說明的是,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和價值,這絕非是一個成問題的問題,而是一個可以確定的答案。
人生不管從何種方面來講,她都有意義和價值。大多數人的論調的根本原因在於對生命和宇宙的偏狹推理。
當人們吃到一顆酸葡萄的時候,味覺和嗅覺都頓感不適,於是就說葡萄是不好的,又比如,當一個人不小心碰到一個大石頭的時候,或者說被高空拋開的物體打傷身體的時候,就說石頭和物體是不好的。
為什麼呢?
我們是如此的習慣於從自己的利益和感受的立場出發來評價萬物和宇宙(其實只不過是將自己的感受符號化或擬人化賦予給萬物某種價值和道德屬性)。
生活的不瞞和抱怨加深了我們的厭世情結,反過來又更加激起我們活著無意義的假設和信念。
事實上,讀者朋友,你們請看一看那些悲觀主義和厭世情結的人的嘴臉吧,他們是在何種程度上怕死和悔恨自己過往的無能啊!
正是他們一方面給其他人造成人生無意義和無價值的悲觀信念,另一方面,又渴望通過一條路再次返回肯定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他們是多麼渴望自己擁有意義和價值,然而卻始終不從自己出發,卻將全部的生命和希望拱手送給了幻想和自欺(博愛,利他,同情等)。
這些狡詐的帶有虛無本能的道貌岸然的自我誤解的利己者!
幾乎所有人都在虛無主義的十字路口停住了腳步,也許薩德侯爵,米勒,巴塔耶,的確觸及到了更高的一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卻也未能貫徹到底,也就是說,出於對現實和權力的某種反叛和無意義的拋棄(正像福柯所做的),他們的確站在了另一個高度(虛無主義的某一個階梯)。
邪惡、殘酷、性等本能被他們推向極致的時候,的確給予了他們一定的生命力和強大意志,然而他們對人生悲劇的理解和感受卻是錯誤的,自以為是的,自虐的,荒謬的。(虛無主義的本質在他們那裡變成了單一的造反運動和自我保存的衝動)
對於前兩者來說,這就是一切,對於後者來說,除了相似的反抗和本能以外,還有如克爾凱郭爾的存在論意義上的宗教信仰和藝術提升(克爾凱爾格對黑格爾的反抗和顛覆也是不徹底的)。
虛無主義的最後一個階梯也許是那樣一個情況,對於人性的各個側面,幾種層次,無數種對立的感受,都統統在一個人身上全部體驗過,而且,彼此能夠相融共處,哪怕是在所謂的現代人的眼中的極為邪惡或不道德的事物,在最後一個階梯上的人的本能里,也已經化成了自然而然的美好的東西。
我深以為,一種真正的屬神的人才是最美的。他肯定一切,並且永恆的不可遏制的呼喚這一切的重新來過,在他身上,一切都是快樂的,連痛苦也被完全轉化成了喜悅。
他是人在剎那與宇宙原始衝動的合一,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審美主義下的天人合一(擬人化「自然」審美觀),不是印度佛教緣起性空的身心證悟下的通達不二,如如不動(寂滅和諧狀態)。
事實上,後兩種情況的出現都帶有明顯的想像力作用下的內向性的擬人和情感投射。
只有第一種情況,靠悲劇藝術、詩歌和音樂的強化創生衝動的眩暈和充沛漫溢的意志,才可能達到剎那間與宇宙原始衝動的融為一體。
我們今天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正是在這一方面,尼采與馬克思具有本質上的差異,馬克思在其美學思想中宣揚一種實踐性的,異化的,對象化的主體性的合人性的平等的自由人。
而尼采堅持一種原始希臘藝術上的非理性的能夠賦予整體意義的創造性的藝術家,正如在對待道德、倫理、婦女觀、奴隸制等問題上,他們兩個人也是對立比相似要多。(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有更多的親緣關係)
這些種種方面誘使我返回自身重新嚴肅的考察,基於我自身已被現代觀念和傳統文化所深深影響和毒害,自我檢驗本身變得何其困難啊!
不過,也許較為幸運的是,我的天性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我,不是通過思辨的反思,而是通過一種本能的直覺和強制,我才「偶爾」避開了來自於馬克思的強大影響和現代觀念的灌輸。
事實上,作為一個「正常人」,這種影響和灌輸威力無窮,更不要說還有我們的dang的輿論領導和國民教育,甚至於說,放眼中國現實,你會失去必要的理智和自我剋制而完全被馬克思所征服,因為,畢竟來說,現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上都與馬克思所批判和預言的相當吻合。
如果我的真正的讀者在本能上,或者在現實上,與我產生了強烈的體驗上的共鳴,那麼接下來的一段話就是為你們這一少部分人而寫的:
一種更為嚴苛、更為批判性、更為強迫、更為自由的理智,迫切需要建立起來。
在科學、宗教、倫理等的問題上,我們發現了隱含其後的道德屬性;在社會制度和生產關係上,我們發現了隱含其後的價值屬性;在生存意義和創造力上,我們發現了隱含其後的審美屬性;
這一切就等真正的讀者自己去檢驗吧!
基於以上的分析,那麼宗教和道德的自欺和幻覺的本質,他們不過是屬於一種精神鴉片的麻醉劑。
對於如此時代的價值虛無和精神空虛,大眾的確迫切需要這兩種鴉片,這主要還在於商業資本和科技盲目的追逐虛擬化和物化所造成的人性異化和價值異化的痛苦需要某種精神安慰和藥膏。(如果沒有這兩種藥膏,大眾也許會互相殘殺、泛濫的精神病、無數人自殺等)
像儒家、道家、佛家等一樣主張回到內心,本持中庸的平衡心態,可以嗎?
如果說在古代,商業文明還不發達或壓根就不存在,自然生態和人類生產均比較和諧和簡單(儘管有小規模的戰爭),那麼這種本持中庸或中道的心態也許就是合乎情理不過的了。
然而,今天的情況卻絕非如此,我們可以反觀自己的內心,比如,我在此可以點名批判周國平等中西思想均無歷史感和現實感的三流哲學搬運工,他們這一類人已經失去了對現實的批判和敏感的分析判斷能力,通常只有一招,就是關上大門,閉上耳朵,真正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
如果真是這樣,單純做一位隱士或甘願做冷板凳的學者(歷史中也不乏大師隱遁),那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他們卻是不安於自己的淺薄而要發出女人氣的喃喃低語。
「不甘心,我要做一位新時代的心靈導師!我是哲學家!」
什麼?不甘心?哲學家?
我的周國平大師,切莫玷污了哲學家的大名!
周國平,與張德芬,胡因夢,奧修,索達吉堪布,濟群法師,克里希那穆提,等人有多大區別?
「如果是這樣的話,佛陀一人就足夠了,而你們這些人,也只不過是佛陀養活下的三流抄寫員和復讀機」。
不過,我提請讀者注意,在此我絕非搞人身攻擊,周國平僅僅作為我的一個可供分析和批判的典型,作為一個不錯的靶子,他只是比較幸運而已。
對於喜歡周國平的那些女流之輩,也許應該原諒你們,畢竟,你們乃具有相似的本能!
因此,我可以斷言,「返回內心和所有中庸的狀態都只不過是一種逃避和安慰的「自我保存」的說教罷了」。
「說教——自欺欺人以拉幫結派,已經綿延多久了啊,你們的耳朵都長滿了厚厚的繭子,為何還在原地?」
你必須起來戰鬥!像一個高明的軍事家那樣戰鬥!
在戰鬥中恢復健康和強大你的生命力,並使那些加諸在你身心之上的鴉片統統抖落在地。你選擇不反抗或不鬥爭,那麼一切精神鴉片都在悄無聲息中浸入你的骨髓。
不是它腐化你,就是你壓制它。
第一,尼采有簡單明確振聾發聵的口號一一一上帝死了。這很重要,就像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德爾圖良的"惟其荒謬,我才信仰",薩特的"他人即地獄"。有一個明確的口號,能引起哪怕不是這個圈子裡的人的關注,而且,這種驚世駭俗的口號,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第二,尼采身體不好,每次寫作不能超過二十分鐘,否則就會頭疼,這導致了他的作品都是格言式短句,卻讓他的作品比那些鴻篇巨製好讀。
第三,尼採的文體是詩化的,不晦澀,充滿激情,連圈外人都能讀明白,不像黑格爾,維特根斯坦,語言晦澀難懂,還用了一堆邏輯公式,非專業人士很難看懂。
第四,尼采性格獨特,緋聞不少,結局悲慘。孤傲倔強的性格,是尼採的標籤,跟莎樂美的曖昧,跟瓦格納的離散,跟基督教撕逼,被妹妹包裝成納粹精神教父,最後死於瘋人院……這些事放在今天都是超越汪峰的存在感。
1.
有一部分喜歡尼採的人只是和德棍重合,因為希特勒也宣傳喜歡尼采。
2.
還有一部分人裝逼,比如我之前讀中學時候的某校長,張口就舉例什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我只聽到過她反覆說書名,從來沒有聽到過她談論其中的思想。
3.
上面有人談到的尼採的語言比較簡單,這個是大家共知的。
4.
尼採的口號「上帝死了」帶有很大的反叛風格——雖然尼採的這個結論是嚴格推導出來的,並且充分地反映時代的特徵。這是一句闡釋和發現,不是尼採的發明。很多轉述誤讀,我確定作者是不怎麼讀書的,結果把尼采塑造成了一個「反神棍的神棍」的形象。好多人一反基督教就叨叨尼采這句話,問題是這句話真的和基督教有關?
5.憤青總覺得自己是尼采筆下的「超人」.尼採的「超人」不是美國那個內褲穿在秋褲外的褲衩男,尼采那個超人相當於孔子說的君子,或者聖人。只不過孔聖人喜歡讀書,看起來文質彬彬,尼聖人喜歡張揚本能,看起來孔武有力罷了。
6.
尼採的精神失常可能有多種因素,但絕不能認為正因為他精神失常他才能塑造這樣的哲學體系。凡是被學者充分研究過的理論,一定是邏輯本身站得住腳才能登堂入室而號令天下翰林學士,不是哪個精神病呼喊幾下就可以征服學者們的。但是顯然這個事兒吸引了很多人對尼采進行八卦。導致尼采成了神經病的代表,幾乎與梵高一樣成了人們眼裡怪異的天才。這其實是尼采眼裡的庸俗群眾對超人的誤讀。
真正喜歡尼採的會把他放在哲學史語境里承上啟下地看待,因為尼采是個過渡人物。他的歷史任務是進行過渡。
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的確,從哲學專業學生(嚴格來說我不是,但好歹是某人文社科類985哲學院學生,所以就忝列其中吧)的角度來看,很難說尼採在整個西方哲學思想史框架上佔有一個多麼重要的地位(這裡可能有爭議,我的觀點見評論區)。那麼為什麼對於當下中國的哲學愛好者來說,往往言必及尼采呢?上面的不少答案已經從尼採的作品特質本身進行了回答,這裡我嘗試從中國當代思想史的角度切入一下,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1.尼采進入中國,是在怎樣的思想背景下?
2.尼採的思想在現代哲學中有何特殊含義?
1.尼采進入中國,是在怎樣的思想背景下?
中國當代的哲學研究,可以說得上是範圍甚廣、流派眾多。然而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在1979年以前,中國哲學的研究對象幾乎僅僅集中於黑格爾一人。正如李澤厚先生所指出的:革命時期的救亡圖景之下,幾乎所有學術探討都暗含著政治、意識形態的鬥爭,而這種風氣即便在建國以後也依然得到了延續。馬克思的觀念征服了整整一代人,而自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才得以將討論話題擴大到一個更為廣泛的話題。然而在這一時期的學術討論,仍然是建立在試圖從馬克思主義走向新的領域這一背景之下的。
哲學界開始關注尼采、弗洛伊德、薩特,是從1984年前後(注意這個時間點)開始的。對「存在」「分析」等思想領域的探索,其背後暗含了對所謂「自由」的追求。八十年代與此並存的潮流還包括以「河殤派」為代表的美學熱和以「新儒家」為代表的文化熱。到了八十年代末,大體上形成了三派思想陣地:科學主義、傳統文化、中國與世界。而我們這裡所討論的尼采,就屬於最後一個陣地的關注範圍。這一派的主要據點就是以甘陽、劉小楓為引領的三聯書店。
就九十年代及以後此方面的思想發展來看:陳嘉映所引入的海德格爾宣告了純粹哲學的終結;馬克斯·韋伯社會學學說的引入,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對馬克思學說的替代性;李猛等引入的米歇爾·福柯則標誌著現代前沿理論,九十年代的這些學術焦點可以說開始了對現代主義哲學的質疑。至911以後,美國的「雙標」抹去了普世主義的幻影,學術界愈發感受到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危機,從而開始轉向對施特勞斯學說等政治保守、文化保守思想的關注。
2.尼採的思想在現代哲學中有何特殊含義?
正如上一段所示,中國思想界在近三十年中有著極大的思想轉變,其核心是圍繞著對於「啟蒙」的態度。在西方社會中,「啟蒙」是從16世紀開始的思潮,並且形成了現代社會的內核;然而對於中國而言,20世紀初葉以新文化運動為代表的第一次「啟蒙」思潮最終被「救亡」浪潮所壓倒,而第二次「啟蒙」思潮則如前所述,隨著文革結束和改革開放再次受到重視。
然而由於某些緣由,第二次「啟蒙」思潮大約在社會上結束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以後則轉向了普遍的反啟蒙思潮。對尼采學說的歡迎,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的。
對於「啟蒙」的反對觀點可以有許多方向,而從叔本華到尼采(眾所周知,此二人的思想性有著很大的延續性)則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如果說叔本華所提倡的「意識的表象」與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提及的奧林匹斯神話和林神的哲學等還帶有一些前啟蒙時代的、延續了柏拉圖傳統的自然理性色彩,即通過建構一個理想化的自然世界來避免與現實的不盡人意發生衝突的話,那麼尼采所發展出的「超人理論」則與西西弗斯式的「存在主義」類似,具有強烈的浪漫敘事色彩。浪漫敘事延續的是奧古斯丁以來的啟示神學傳統,本質上是通過創造崇高感和浪漫感,來使人在實際上承受不理想的生存處境。
總而言之,中國對於尼採的廣泛歡迎,一方面濫觴於紅色時期過去以後對「自由」與「啟蒙」的探索,另一方面則是跟隨了世界上普遍的反啟蒙思潮。至於其為什麼容易為廣泛的非專業研究者所關注,則是由於浪漫敘事本身具有著更為完善的反啟蒙性,正如公元3~6世紀代表啟示神學的基督教最終替代了代表自然理性的新柏拉圖主義一樣,啟示神學本身就具有著廣泛傳播的生命力。雖然「超人理論」和「存在主義」都是建築在「上帝已死」的基礎上,但在通過營造崇高感來反對啟蒙這一方面,可以說它們仍與中世紀哲學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以上內容參考了上學期幾節課的筆記,可能有許多紕漏,歡迎指正~因為哲學愛好者數量遠遠多於哲學學習者。
引用尼採在《悲劇時代的哲學》中所講的一段話:
「一個時代,如果它苦於只有所謂普及教育,卻沒有文化,即沒有貫穿其生活的統一風格,那麼,它就根本不會懂得拿哲學來做什麼正確的事,當哲學被真理的守護神本身在大街和市場上宣告出來的時候,就尤其如此。在這樣一個時代,哲學毋寧說始終只是孤獨的散步者的學術自白,是個別人的僥倖的戰利品,是隱居的密室,或者是老態龍鐘的學者與稚子之間無害的嘮叨。沒有人敢於身體力行哲學法則,沒有人懷著一種單純的男子氣的忠誠以哲學方式生活,這種忠誠曾迫使古人——不管他身在何處,不管他從事著什麼——一旦向廊柱宣誓效忠,就作為斯多葛(廊柱學派)行動。整個現代哲學思考都是政治性的和警察式的,都被政府、教會、學院、習俗、時尚以及人的怯懦束縛在學術的表面,始終停留在嘆息"但願如何如何」或者認識「從前如何如何」上。」
這就好比你問喜歡黑金屬的人多嗎?也許很多人表示讚賞,號稱粉絲的人也一抓一大把,也有同樣許多人表示厭惡。但這種數量的多寡的問題,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真正掌握其精髓的永遠是少數中的少數。正如尼採的哲學本身,無疑站在反對時下流行的啟蒙人文主義的立場上,那麼這種觀點如今真的被大多數人認可嗎?——在今天的那些流行的哲學觀點——新柏拉圖主義、黑格爾主義、現象學和精神分析大行其道,那些狗屁不通的知識分子(比如齊澤克之流)在攝像機面前和媒體上裝模作樣,讓一些低能兒覺得自己追隨一下這些所謂的「學術明星」,自己就有了某種反抗的姿態。今天這些佔據市場主流的東西,無疑都是尼采所反對的,但現在,尼采卻被倒打一耙地被稱為「流行的」。
所以知乎的模式和這個問題本身就印證了尼採在當代的重要性。尼采探討的是哲學問題,它是關乎我們的生活和人類本身所遭遇的問題的智慧,而不是那種新康德主義的作為「知識百科全書」的知識和哲學史,也不是什麼知識二道販子和裝逼小青年用來賣弄姿態的工具。一個哲學家重不重要顯然並不是由一群賤氓說了算,但是知乎似乎提供了這麼一種可能:讓賤氓的聲音和一種真知灼見平等起來。就好似每一個個體具有相同的「權利」,一個賤氓和高貴的人在知乎成了相同的「平起平坐的用戶」。知乎創造了一個關於「知識」的市場(顯然在這裡不是以什麼深刻的或具有創見性的見解分高下),一個虛假的「平等的用戶」也即「平等的個體」形而上學被建立起來,是為了市場本身服務的,於是,就像這個問題一樣,本來聽該是一個嚴肅的哲學討論與交流的話題,成了無數低能小兒發泄無知和獸慾的遊樂場。無數水軍和白痴在市場上興風作浪。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的「市場之蠅」中直接指出了這個問題:賤氓的聒噪總是佔據市場的主流,在市場上永遠比的是誰的嗓門大。而大眾在這個賤氓的時代,也都學會了沒道理的盲信。知乎上這些人根本沒有來打算跟你探討哲學問題和真正的交流,僅僅是抒發低劣罷了。
那麼就有同學問了,既然知乎只是一個「知識的市場」,充滿了賤氓的聒噪,那為什麼我還要費盡周折地跑到這種地方說這些呢?——同樣出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開篇:向所有人說話是沒用的,但重要的是,要向那些破壞者同伴說話。一部著作,要獻給那些(也許在未來的)同志們,才有其意義。在這個由奴隸道德所造就的慾望的荒漠,每一個潛在的同伴都是寶貴的。不需要多麼學究的論證,也不需要事無巨細地把一些東西掰開揉碎了餵給誰。一篇短文,一個簡單的姿勢,一個舞蹈,一段詩歌足以。
這也回答了其它答案提出的問題:正是因為根本的目的不同,所以風格也不同。哲學源自古希臘時期形成的一種氛圍,互相競爭和刨根問底的氛圍,而不是由某一個匠人比如黑格爾或海德格爾去把思考某一概念當做深刻。就好比古希臘時期,根本不想現在的存在主義哲學那樣去思考存在的概念(稱之為「哲學」),在古希臘人那裡存在是一種行動——古希臘人先成為哲學家於是搞了哲學,但是在今天(比如海德格爾)卻要求先成為古希臘人才能搞哲學,去思考概念並回到歐洲的領土和哲學史才有資格搞哲學。這種含混,導致了對尼採的曲解和挪用,也導致海德格爾作為納粹黨徒在哲學的名義下,始終得不到清算。再也沒有比這更低劣的了:建立一套矛盾重重的形而上學體系,然後說這是高明和深刻。它低下的目的決定了這種風格,正如歷史中的黑格爾,僅僅是想將他的「哲學體系」當做一曲忠誠的讚歌獻給當時的統治者和教廷。
換句話說,尼采之所以是重要的,是因為他對當前時代的批判仍然有效。基督教道德、辯證法、啟蒙人文主義在今天儘管已經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但仍然霸佔了重要的地位,於是在這個賤氓的時代,人人都想要改變,但人人又缺乏真正改變的能力,於是又導致了一種謀求別人拯救的彌賽亞末日情結(ISIS本質上就是這種心態的產物)。毫無疑問,一場真正的災難正在發生。
另外,尼採在今天變得無比重要的原因,終歸還是另一些傑出的人物的推動。由於奴隸是缺乏能動和改變的能力的,所以尼采本身也沒指望一種奴隸的贊同,他把希望寄托在未來的同伴身上,猶如一支射向未來的箭。這就不得不提到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和吉爾·德勒茲對尼採的詮釋和推動。這裡的尼采,不再是哲學史中或那個大眾眼中刻板印象的尼采,而是一種活生生的、具體到今日政治、兩性問題、藝術與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尼采。而這種對辯證法做出深刻反擊的思維,在今天的中國實際上也是十分欠缺的。
對尼采與今日政治等話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我其他的一些回答:
後現代主義與虛無主義的區別? - 哲學 - 知乎
覺得每時每刻都沒有想做的事,我該何去何從? - sade dreqaa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2017年1月21日的女性大遊行(Womenamp;#x27;s March)?
如何評價巴迪歐對大選的反思:《特朗普當選象徵著政治的消失》? - sade dreqaa 的回答 - 知乎
你認為最偉大的哲學是哪一學說? - sade dreqaa 的回答 - 知乎
什麼是今天的辯證法、法西斯和原教旨主義運動? Sina Visitor System
以及相關書籍:
這裡隆重推薦德勒茲的著作《尼采與哲學》的再版,以及我與沙織同學的《Anarchy24/7》和《生理學政治導論》
首頁-安那其文庫-淘寶網
我不知道那些說是雞湯的人到底有沒有看句子,還是一看圖片就覺得沒深度,要知道你我若能寫出這樣的雞湯那就真是天才了。
---------------------------------------------------
這樣的男神,是真的喜歡。
他說過的名言很多,然而很多句話都直擊靈魂。
雖然,男神有點小狂妄,但是,還是讓人覺得崇拜。
第一句話就驚艷。這個道理是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原來光明與黑暗並不是截然對立的,而也可以相互關聯。
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
——尼采
這一句很容易懂。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彎曲的,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
——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看到這句話,忽然理解了為什麼從來沒有一條筆直而無蜿蜒的路。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尼采 敵基督者
這句話逼格也很高,不解釋。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從半山上看,世界顯得最美。
——尼采 世界的智慧
高處不勝寒,平原卻又容易令人目光狹隘,半山的景色秀麗而迷人。
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尼采
這大概是西方版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吧。希望我們都能飛得更高。我一貫把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相提並論。二者共同指出一條路,即宗教體驗之路,非理性的,並且是超越理性的。
通向真理有兩條路,一條是在地上的理性追尋之路,另一條則是天上的宗教之路。前者有跡可尋,後者則是天啟,是捷徑,不必付出太多世俗的努力,但只有寄予與神相遇,並且承受生而固有、不可解脫的痛苦。這種天啟的體驗是個人的,因而是無法傳達給他人的;同時這種個人的體驗是在普遍之上獲得的,因而是超越的。這一道路最初是由奧爾弗斯教帶來的,經阿那克薩戈拉引入雅典,並且在柏拉圖的哲學中發揮著隱密的、充當生命的作用。西方近代理性時代的最後,又由尼采和克爾凱郭爾指出,叔本華和謝林則是從康德以來的古典理性體系中找到非理性的出路。
克爾凱郭爾直接將自己的體驗描述出,不能指望為人所理解;尼采則試圖引導,儘管很大意義上是徒勞的。因為只有獲得天啟的體驗的人才能明白,而對於尚未獲得的不可能明白,相反還會嗤之以鼻。但至少,他們的著作在世間代表著對痛苦的分擔。不理解這種體驗的人就不可能理解他們的著作。
事實上,大多哲學家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體驗,只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選擇用理性去搭建通往他們在天啟中所見之真理。
因為:
1.圈內受認可,確實也是幾百年甚至千年一遇的哲學家。
2.他的很多著作是用散文文體寫的,乍看能讓外行以為自己看懂了。
從哲學方面分析這個問題肯定是不得要領的,尼採在中國的廣為接受跟他本人親不親納粹,哲學觀點對不對也沒什麼關係。相反,尼採在中國主要是以一種文學的面貌出現的,德國古典的浪漫主義,現代性的個人主義,後現代性的虛無主義,這三種追隨者都能在尼采身上找到自己的寄託,流行也不是那麼的奇怪。
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尼採的作用早已經被說得夠多了,國外有伊藤虎丸,國內有樂黛雲汪暉等魯迅研究大家,都提到過魯迅與尼採的重要聯繫。尼采和其他同時被譯介的歌德這樣的浪漫主義者、克爾凱郭爾這樣的存在主義者們,培養了一批近現代的文學大家,這都是毋庸置疑的。近代中國本身有特殊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特點,也因此需要一種既有個人主義、超人哲學的狂放的反封建精神,又有反人道反啟蒙反現代的虛無精神的哲學,尼采恰逢其時(更不用提德國、日本對於尼採的推崇對於中國造成的影響)。不過在之後,眾所周知的事情發生了,馬克思的光芒蓋過了尼采,法西斯的名聲徹底臭掉,魯迅本人在迅速向左翼靠攏以後,逐漸也開始接受希望的文學,改造自己的國民性批判,與尼采逐漸脫離了。
至於到了現代,尼採的作用更不必多提了,馬克思不行了怎麼辦?那自然是到處找神主咯,尼采找得,康德找得,海德格爾也找得,所幸前三十年別的不多,會哲學又會德語的還不少。吹尼采者現在看來大多數都是在尋找一種替代品,君不見還有位答主所言:「他更直覺到了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等打著高貴的幌子到處摧毀文化和誘導民眾顛倒是非的現狀」,令人感到殊為可笑(不過我也不覺得這位答主能代表尼采發言,至多是尼採的附庸中一個不大成功的小卒,「摧毀文化」?後面還來神秘主義了?)。
早在一百多年前,弗·梅林就寫過一篇《尼采反對社會主義》的小文章,寫得很有力量。另外,也有人對尼采做了更精準的定位,參見尼采學說的反動本質一書。尼采哲學的核心是反人道主義,即使是現代的諸多闡釋大概也很少會反對這一點。垂死的資本主義時代中,逐漸地連人道主義也會被拋棄,這是其本身的矛盾註定的,尼采也算恰逢其時吧。
上面一些朋友說的跟「尼采」好讀似的,只是介紹尼採的著述太多罷了。
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少年,他們所了解的尼采是翻譯家和小說家筆下的尼采。當你去了解尼採的一生,了解創作背景和創作初衷(這些可以從尼采與親友的書信中得到)你會發現一個陌生的尼采!
尼采學說,或者是思想,在19世紀末並未得到歐洲的認識。最開始在一小部分「知識分子」流傳,發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然後大家都知道了。
東方第一個接觸並發揚尼采學說的是霓虹國,霓虹國國把尼采推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連島國人民都不知道為什麼,算是趕歷史潮流吧。畢竟近代重要哲學學說 西方研究已經很有深度了,霓虹要搞出點什麼,在標新立異的20世紀,專家學者們最愛幹個了。
國內的第一波尼采熱發生在民國時期,因為一部分在日留學生把霓虹國的尼采學說帶回來了。
相反歐美留學派對尼采就沒有什麼熱情,他們接受的是馬克思,弗朗西斯吧。尼采學所在當時就有爭議。
然後是改革開放,反馬克思浪潮,各種亂七八糟的學說和思想湧入國內,文藝青年最愛這個了。聊個天扯幾個哲學家,思想家的名字是種時尚,就像現在聊天說你個電影明星差不多。別笑我是認真的。到了90年代當年的文藝青年成了書商(是誰不用說了),深深的嗅到了「這個商機」,有了最後一波尼采熱,然後周國平大家都知道了。
尼採的影響是人為的一步一步營造出來的,他的著述確實不如它的名頭響亮。說尼采影響了時代,倒不如說時代影響了尼采,這種影響發展到了現在,這個問答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尼采哲學,嚴格來說是思想吧,並不好理解,也不好表達,因為他沒有核心。非要說「超人哲學」的話,在尼採的著作里「超人學說」沒有內在的邏輯也沒有事物的認識。
我反感那些只知道尼採的名字就品頭論足的人,更噁心那些拿尼采附庸風雅的人!
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瘋狂的推崇所謂的「強力意志」和「超人哲學」才是大大的有問題!
尼采也沒有說過自己是哲學家,他活著的時候好多手稿都沒對外發布,他寫下一些想法就像寫日記一樣。他渴望被愛,卻沒有被愛,乃至拒絕被愛。但他曾表示希望後人記起他時是詩人的身份,尼采喜歡自己年輕時寫的詩歌。
最後, 尼採的詩歌很棒;至於他那糟糕的,偏執狂一樣的思想不提也罷。
推薦閱讀:
※活成了加繆筆下的「局外人」,應該怎麼辦?默爾索最終認識到了什麼?《局外人》結局是什麼意思?
※卡爾·馬克思有多偉大?
TAG:哲學 | 尼采Nietzsche | 西方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