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好漢持械行走江湖的描寫內容與歷史是否相符?

大前提:宋代官府對民間武器管理很嚴格。


好漢們上山之後,那已經是反賊了,肯定就不需要再遵守大宋法律。因此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是:「梁山好漢上山前,作為一名守法良民,為什麼能拿著傢伙到處晃蕩」。或者是「梁山好漢下山的時候,以守法良民身份活動時,為什麼還能拿著傢伙晃蕩」。

綜合起來就是:「梁山好漢以守法良民身份出現在別人面前時,為什麼還能公然帶著兵器活動

為什麼要加上守法良民的前提呢,因為不管這名好漢現在有沒有落草,假設他要公開從事一個非法活動,不管是殺官也好,劫富濟貧也好,那肯定是要拿傢伙的,人都準備犯罪了,你還問他為啥違背法律,就沒什麼意思了。

強調公然帶著兵器也是一個意思,就算帶兵器違法,人偷偷藏身上,官府也不知道嘛。

但如果一名好漢帶著兵器出現在市集上,大家都能看到他帶了兵器,同時又沒人舉報他,而這名好漢並不准備公然犯罪,那就值得討論了,因為官府是禁止帶兵器的,為什麼群眾看到一個普通人帶著兵器而不去舉報,或者說公人也沒有去抓他呢?

那咱們就來捋一捋,看有哪些人符合這種情況,再仔細研究。

首先,梁山好漢里,一部分人一出場就是反賊身份,基本沒有以合法身份活動過,比如王英周通之類,這些人肯定得先刨出去,。

經統計,一上來就是反賊的有23人:

陳達、楊春、鄭天壽、朱武、王英、宋萬、杜遷、燕順、樊瑞、周通、鄧飛、項充、李袞、歐鵬、孟康、陶宗旺、馬麟、蔣敬、裴宣、呂方、郭盛、鮑旭、郁保四。

部分人雖然沒有落草,但也屬於黑惡勢力,長期從事非法活動,在書里一出來就是以正宗犯罪分子姿態出現的,這些人自然也不會遵守法律,比如在江面上打劫的張橫,本來就是犯罪分子,拿砍刀沒人管他,當然存在這種問題,也有執法部門執行不力的問題,但大宋地大人多,工作出現疏漏是正常的,你不能據此就說大宋官府不管事。

經統計,地方黑惡勢力及社會流竄犯有13人:

李俊、張橫、童威、童猛、李立、張青、孫二娘、鄒淵、鄒潤、楊林、時遷、朱富、段景住。

另一部分人,原本是官軍,可以合法攜帶武器,如花榮、秦明之類,在跟梁山交戰的過程中被俘,然後直接落草,無縫切換成不受法律管轄的反賊,繼續攜帶武器。一部分人雖然不是被俘,但或者投降或者直接逃上梁山,沒有經歷遊歷江湖這個階段,和被俘的人一樣,直接由可以合法攜帶武器的官軍變成不受法律管轄的反賊。我們把這些人和被俘的人綜合在一起,稱為「官軍直接落草」,這些人以合法身份出現時,能夠合法攜帶武器,不能合法攜帶武器時,基本上就沒有以合法身份出現過。

經統計,官軍直接落草的有24人:

關勝、秦明、呼延灼、花榮 、董平、張清、徐寧、索超、黃信、孫立、宣贊、郝思文、韓滔、彭玘、單廷圭、魏定國、蔡福、蔡慶、朱仝、雷橫、凌振、龔旺、李雲、丁得孫。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比如公孫勝,是個身背長劍的道士,一般來說,各朝代對於宗教人士都有一定程度的優待,尤其是長劍對於道士來說,還是吃飯的傢伙,求個雨什麼的都用得上。而李忠這樣的賣藝者,屬於武術愛好者,也是可以攜帶兵刃(武術器械)的。

經統計,民間武術愛好者、宗教人士有3人:

公孫勝、薛永、李忠

真正公開攜帶武器,同時又不是官身的,有李應、扈三娘等人,他們屬於地方豪強,法律允許或默認其擁有一定程度的武裝力量。

經統計,地方豪強勢力有10人:

扈三娘、孔明、孔亮、穆弘、穆春、李應、史進、杜興、施恩、柴進。

樑上好漢裡面,還有一堆醬油黨,要麼是在某某大戰時候剛好需要他,然後順勢上山,要麼就是跟著別人上山的,這部分人露臉機會少,上山前也沒有什麼攜帶兵器行走江湖的記錄。

經統計,醬油黨有9人:

焦挺、王定六、安道全、宋清、侯健、蕭讓、皇甫端、金大堅、樂和。

還有一部分人,一出場就開始準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基本沒有以良民身份公開活動過。

經統計,一出場即計劃犯罪者有3人:

白勝、孫新、顧大嫂

剩下的22人,才是我們需要討論的,他們分別是:

盧俊義、劉唐、石秀、曹正、石勇、楊志 、楊雄、宋江、林沖、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張順、朱貴、戴宗、解珍、解寶、湯隆、吳用、燕青、武松、魯智深、李逵。

其中,不符合問題者有6人: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張順、朱貴、戴宗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張順出場時候是良民,但很快就投入到犯罪活動中去了,在其為數不多的良民時光里,沒有公開持械活動的記錄。

朱貴一開始就是梁山外圍,也時常出來走動,但沒有持械記錄。

戴宗開始是官府中人,後來落草,落草後也時常走動,但沒有持械記錄.

手持的武器帶有工具屬性者3人

解珍、解寶、湯隆

解珍解寶出場時帶著鋼叉,這玩意是打獵的用具。湯隆出場時候拿著大鎚,是打鐵的工具。

攜帶的武器為非殺傷性武器者2人

吳用、燕青

吳用出場時持兩條銅鏈,有人說這說明吳用之前是縣裡的小吏,慣會用鏈子拿人,無論如何,銅鏈這種沒有殺傷力的東西,在哪朝都是不會禁止攜帶的。

燕青攜帶的是小弩箭,強弓硬弩在古代是軍用武器,而燕青拿到這種小弩,在古代一般多用來防身,不屬於管制武器

公開活動時為宗教人士者2人

武松、魯智深

魯智深上二龍山前,武松到孔家莊前,都有過持械在社會上公開活動的記錄,當時兩人均已出家,所拿的也是宗教色彩較濃的禪杖和戒刀。

這個為了區別於公孫勝這種一出來就是宗教人士的好漢,單獨列為一類。

現在還剩下最終符合問題的10個人,他們分別是:

盧俊義、劉唐、石秀、曹正、石勇、楊志 、楊雄、宋江、林沖、李逵。

其中,李逵下山過幾次,帶的分別是板斧朴刀,板斧是偷偷攜帶,真正公開攜帶的是朴刀。

林沖雪夜上梁山時,帶的是袞刀和腰刀。

劉唐在黃泥崗上,曾經手持朴刀出現,雖然當時他是準備從事犯罪活動,但從事的是詐騙而不是搶劫,其他人見到他手持朴刀,也沒覺得怎麼樣。

楊志押解生辰綱時,扮作客商,同時帶著朴刀,這說明當時人認為客商是可以攜帶朴刀的,楊志失卻生辰綱之後,也同樣手持朴刀公開趕路。

楊志遇見曹正時,與曹正打鬥,曹正手持桿棒槍,曹正的妻舅使鐵叉,鐵叉這個之前說過,本身屬於工具。

石秀楊雄投奔梁山的途中,楊雄攜帶朴刀和腰刀,石秀攜帶桿棒,兩人公開活動,毫不避諱他人。

盧俊義帶領家人路過梁山時,攜帶的有朴刀和腰刀。

石勇出場遇到宋江時,攜帶的武器是短棒。

宋江接到家書,以為老父病死,回家奔喪時,帶的是短棒和腰刀。

綜上所述,梁山好漢以守法良民身份出現在別人面前時,公然帶著的兵器包括朴刀、袞刀、腰刀、短棒、桿棒槍。

桿棒就是木棍,哪國也沒有不許人拿棍子的法律,因此石勇石秀不需要討論了,而曹正拿的桿棒槍是個什麼東西呢?

大宋時候,官方已經有記載詳細,帶有插圖的兵書了,當時明確記載的制式長槍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頸槍、錐槍、太寧筆槍、搗馬突槍、短刃槍、短錐槍、抓槍、蒺藜槍、拐突槍、拐刃槍、抓槍,並沒有桿棒槍這個東西。

而從名字上看,桿棒槍也不像是軍用武器,而像是民間人士鑽空子打擦邊球製造的武器,你說他是槍吧,他說我這只是帶了槍頭的桿棒,大家就有得扯皮了,當然你要說了,帶了槍頭的桿棒不就是槍嗎?

其實還是有區別的,古代的長槍對於尺寸和材質都有講究,你要是隨便弄個棍子安個粗製濫造的槍頭,也確實不好算是長槍,並且考慮到桿棒槍這個名字,它的長度應該不會太長,桿棒一般也就是一兩米長,而正經長槍一般都在兩米五以上了。

並且,棍棒帶槍頭不算槍,可不是本人瞎編的,明代有一種軍用武器叫大棒,就是棍子上帶一個槍頭樣式的短刃,大棒能刺能砸,但當時的人明確說了,這玩意是棍子,不是槍。

那就只剩下袞刀、朴刀和腰刀了,而朴刀是個什麼東西呢?

《宋史·兵志十一》中記載,仁宗景祐二年,宋廷下詔,禁止嶺南地區民眾擁有博刀,如有違反,擁有者和鍛造者都按私自擁有違禁武器罪處理。

《宋會要輯稿·兵》中說,仁宗天聖八年三月,宋廷下詔,禁止川陝路居民擁有著袴刀。利州路轉運使陳翼進言,認為著袴刀是民間勞動用具,開山種田不可或缺,建議朝廷不必禁止,皇帝最終同意了陳翼的建議。

據陳翼說,著袴刀的刀柄和刀刃平常是分開攜帶的,使用時可根據情況為刀刃安裝不同長度的木柄,裝長柄時稱為撥刀,裝短柄時稱為畲刀,畲刀可以掛在腰間,所以稱為著袴刀。

有人認為,博通朴,博刀就是朴刀,而著袴刀其實也是朴刀,為什麼呢,還得從水滸傳說起。

吳用智賺玉麒麟一章中,盧俊義聽信吳用,要遠走泰安避禍。經過梁山時,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桿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

這是水滸傳中對朴刀組裝方式的唯一一處直接描述,從這段文字看,朴刀的結構和組裝方式與著袴刀相同,兩者應屬一物。

那麼袞刀和腰刀呢?

先說袞刀,袞刀這個東西,我目前見到的記載都是明朝的,明英宗實錄中記載,英宗的父親明宣宗在位時期的某一年,日本一次進貢了417把袞刀和9483把腰刀,因此袞刀應該是日本刀的一種,明朝時期日本進貢的倭刀有兩種,一種是短柄刀,與中國常見的短柄腰刀外形相仿,一種是雙手使用的長刀,這種雙手長刀的柄相對較長,占刀身通長的比例也比較多。

水滸傳成書於明初,因此施耐庵很有可能錯把當時流行於世的日本袞刀給寫到書里,這是很有可能的。

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日本進貢之前,中國也確實有一種名叫袞刀的刀,由於日本進貢的這種長刀與原來的袞刀外形相似,因此就被明代的人順理成章的稱為袞刀。

這個不是我瞎說,上面說了,日本還進貢了九千多把腰刀,而腰刀這個詞,本身就是中國人對短柄刀的稱呼,日本短柄刀的正式名字,按當時的習慣應該叫倭刀或短倭刀,只是因為它跟腰刀的外形相去不大,因此明朝人就直接管它叫腰刀了。

那麼中國有哪種刀的特徵跟日本長刀比較像?日本長刀的特點有倆,一是刀身細長,二是柄比較長。

一的話,符合的刀很多,畢竟大部分刀的刃部都不會太寬,但要說二的話,符合的刀就不是很多了,而符合者中有一個比較常見的,那就是朴刀,因為朴刀是裝在棍棒上的嘛!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大膽附會的話,基本可以得出袞刀就是朴刀的概念。

接下來說腰刀。

盧俊義過梁山時,開始書中說他攜帶的是腰刀和桿棒,後來投宿客店時,又提及過一次腰刀,最後又說取出朴刀安在桿棒上,自始至終,腰刀和朴刀沒有同時出現過。

結合朴刀的安裝方式,我們可以懷疑,盧俊義的腰刀,其實就是卸下來的朴刀。宋江攜帶的腰刀桿棒同理。

楊雄和石秀投奔梁山時,楊雄攜帶的是朴刀和腰刀,但需要注意的是,楊雄的腰刀是石秀給的,而石秀帶的是什麼?是腰刀和桿棒。

因此,腰刀很有可能就是朴刀拆卸下來的狀態。

也就是說,水滸傳里提起的袞刀、腰刀和朴刀,很有可能都是一種東西。

那麼為什麼政府允許當時的老百姓拿著朴刀在外面晃蕩?

剛才說了,最初北宋政府是不讓老百姓玩朴刀的,但後來就有官員說,朴刀這玩意開山種地離不了,皇上您不能禁,然後就開禁了。也就是說朴刀就跟菜刀或者西瓜刀一樣,屬於工具刀,但工具刀他也是刀,當時不讓帶軍用武器,好漢們就鑽空子,帶著朴刀行走江湖,早年間咱天朝治安不好的時候,不是也有菜刀隊之類的黑惡團伙嘛。

但話說回來,大宋官家不是傻子,鑽空子的人多了,政府就會發覺。

徽宗宣和七年,宋廷下詔,禁止民間擁有博刀。

仁宗時期,關於博刀的兩封詔書都是針對南方地區的,而徽宗時期禁用博刀詔書的發放對象是全國居民,因此有人認為,在北宋末年,博刀已經廣泛流行於全國。

考慮到徽宗時期北宋國力已經不行了,同時朴刀又曾經長期流行過,因此這個詔書的執行力度就不好說了,所以好漢們個個一把朴刀,道理上是說得過去的。


老文重發~

「朴刀局段」 與 「桿棒序頭」

一、「朴刀局段」、「桿棒之序頭」之由來

人類社會的存在和延續,就立足於對維持自身的生活資料的生產。而這種對維持自身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就體現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精闢的指出:

生產勞動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說書作為一門文學藝術也是如此,這種文學藝術所描繪的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是活生生的歷史。說書的源流與演進的過程,就是它的發展歷史,也是人類生活方式的發展歷史。

如果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 國風》里就有大量描繪現實生活,反映平民疾苦的帶有敘事性的詩歌。到秦漢時期,就有「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恐楚之圖秦也」的記載。淮南子里,也有「侏儒鼓師,人之困慰者也,人主以備樂。是故聖人制其剟材,無所不用矣」這樣的記載。

這裡的倡優和侏儒鼓師是秦漢時期從事說唱藝術的工作者的指稱,他們和他們說唱的故事,也是說書和說書藝人的早期形態。隨著歷史繼續前進,經過三國、魏晉六朝、南北朝等時期的發展,說書藝術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技巧。

例如:

「質黃初五年朝京師,詔上將軍及特進以下皆會質所,太官給供具。酒酣,質欲盡歡。時上將軍曹真性肥,中領軍朱鑠性瘦,質召優,使說肥瘦。」

民間的說書藝人(即「優」)能隨召而來,並且即席編造故事演說,可見已有一定的藝術水平,並有相當的表現技巧了。

唐五代之後,生產力逐步發展,市井繁榮,社會生活日漸豐富。以「傳奇」為名的小說題材日漸發達起來,出現了《柳毅傳》、《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有名的小說故事,這些故事基本都成為後世宋元明時代之「說話」、「雜劇」等藝術形式的底本。在敦煌出圖文獻里,也有供僧俗道眾宣講故事的《張義潮變文》、《張淮深變文》等.在自古代詩歌、說話等各種表演方式的層層積累之下,說書藝術在兩宋時代,呈現了爆炸性的發展。這種爆炸性的發展,從表演的場面可以管中窺豹一番。

史料記載如下: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東京夢華錄卷二

瓦子,即表演說書藝術的場地,類後世之書場。北宋時期,開封就有三個大型的說書場地,各場地內有各種表演場地五十多座,最大的可容納數千人。如果綜合來看這些表演場地,可見說書藝術的繁榮和受眾的廣大。當然,在這些表演場地中表演的,並不全是說書藝人,還有雜劇、影戲、傀儡戲、慢曲、小唱、賺詞、諸宮調等各種戲劇藝人,但從流傳後世的文本數量來看,說書藝人應在其中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到南宋之後,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說書藝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醉翁談錄》這樣一本文言傳奇與話本小說的合集。這本書在國內曾長期失傳,後在日本重新發現。這本書內容豐富,介紹了宋晚期到元初時期的說書藝術門類與具體底本的分類情況。

在《醉翁談錄》里,作者羅燁列舉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諸多書目類別,其中主要有「靈怪之門庭」、「煙粉之總龜」、「傳奇」、「公案」、「朴刀局段」、「桿棒之序頭」、「神仙之套數」、「妖術之事端」等類別。

在這些類別中,靈怪、煙粉、傳奇、公案、神仙、妖術等,或是以事類,或是以身份為命名。只有「朴刀局段」、「桿棒之序頭」這兩類,是以武器用具的名字來命名,可見其特殊性,而這也是本文所關注的中心。

二、「朴刀局段」

在《醉翁談錄》里,對什麼是「朴刀局段」,有明確的解釋。作者列舉了「大虎頭、李從吉、楊令公、十條龍、青面獸、季鐵鈴、陶鐵僧、賴五郎、聖人虎、王沙馬海、燕四馬八」等十一個書目的名稱,並稱「此乃為朴刀局段」。

這些書目的內容,大多已不可尋跡,但從名字上來我們依然可以分析出一些痕迹。如:

李從吉,這個人物不見於正史文獻記載。但在小說《水滸傳》中,此人為「隴西漢陽節度使」,在征討梁山時被好漢中的阮氏三雄所擒。

楊令公,這是歷史人物,其人為北宋開國時期的將領楊業。在歷史上,此人早年效忠北漢政權,曾被宋太祖趙匡胤的心腹幹將党進在圍困太原的戰役中正面擊潰。北漢政權失敗後,他投降了宋朝,在公元986年(雍熙三年)的「雍熙北伐」中,兵敗被俘不屈而死。由於他的悲慘結局,他以及他的兒子(們)的故事在北宋時期就很有名,說書藝人給他和他的子女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並一直流傳到今天。該書的內容,與關漢卿及朱凱創作的元雜劇《昊天塔孟良盜骨》很有可能是一個題材,孟良在話本評書中出身為強盜。

十條龍,這是一個綽號,其人物名為苗忠,在宋代文獻和說書文本中不見此人。此人在明末馮夢龍編纂的《醒世通言》中,與陶鐵僧這個人物一起在《萬秀娘仇報山亭兒》這一卷故事中均有出場,並且是非常重要的反面角色。

青面獸,從綽號上來看即《水滸傳》故事中的楊志,在歷史上的可能人物原型之一是著名宦將童貫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據史料記載,此人即「巨寇」出身,後被童貫招安成官軍,在西軍(駐紮在陝西六路的禁軍)供職。他在宣和、靖康年間曾參與過北伐幽州和抵禦金軍入侵的戰役。另外提一句,水滸中的大刀關勝,可能也有歷史原型。此人在靖康時駐紮在濟南府,為濟南府知府劉豫所殺,劉豫隨後投降了金軍,被扶持為「大齊」的皇帝。

陶鐵僧,這個人物與「十條龍」苗忠一同為明代話本《萬秀娘仇報山亭兒》故事的主要人物。他原本是萬家茶場中的夥計(茶博士),後因故加入十條龍苗忠的盜匪團伙中做強盜。苗忠迫害了萬秀娘,義士尹宗搭救不成反被害。後來是一個兒童向官府告發之後,官府才捕捉到這一夥強盜並處死。

賴五郎,此人不見於古代文獻。依據賴氏宗族所編纂的《賴氏史》的記載,此人在北宋末期為「守殿大將軍」。由於宋代並無所謂的「守殿大將軍」的軍職差遣,加上該書中前後謬漏過於豐富,這個記載是不太可信的。但在北宋時期,雖然沒有「守殿大將軍」的軍職差遣,但宮廷之中,確實有一個類似名號的低級職位,「鎮殿將軍」(正旦大朝會,車駕坐 大慶殿 ,有介胄長大人四人立於殿角,謂之『鎮殿將軍』--東京夢華錄)。可見,其該家族史記載此人在靖康年間由於宋二帝被擒而出逃南方的事情,可能並不全是捕風捉影的編造,也不能排除此人祖上確實是曾供職班直侍衛系統的士兵的可能。概因為,當時由北方南逃南方的中國人很多,是存在由耳目相接的方式流傳下來的口頭歷史的可能的。

總體來看,從李從吉到賴五郎,這些人物的活動時代大多為動亂的時代,其中的大部分人身份不高,大多沉淪社會下流,為盜為匪從軍者居多數,這似乎體現了某種潛在的規律。

所謂的「朴刀局段」,以武器為名,自然需要搞清楚,什麼叫朴刀。在現存的宋代文獻中,提到了朴刀這個名稱的有這麼幾處:

「寶祐三年八月二十七日,至寶祐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制使馬公光祖任內創造及添修,(中略)破甲錐槍一千二百九條,茅葉槍二千一百條,朴刀槍二千八百條,(後略)」--《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九》

「開慶元年四月十三日,至景定二年七月,大使馬公光祖任內創造及添修(中略)大朴刀五千三百八十條,(中略)小朴刀槍一千三百八十八條,珠紅油大朴刀槍一百條,白油麥穗槍一百條,白油大朴刀槍一百條。」—同書同卷

馬公光祖,即馬光祖。他出生在慶元年間,是南宋晚期的名臣。他曾數次出知建康府,並擔任過沿江水軍制置使、荊湖制置使等,掌管南宋時期荊江、下江地區的江防工作。他以地方軍區負責人的身份進入中央,擔任過政府副總理(參知政事)、國防部長(知樞密院事)等重要職位。

他在建康和江陵的時候,都很關心軍事,為南宋晚期的武器裝備生產,下過一些治理整頓的功夫。他的成績,從我們所引的《景定建康志卷》中,可以充分看到。

在該志中,我們不難看到,朴刀是一種軍中常用的兵器。聯繫到前面以朴刀為名的「朴刀局段」之名,不難理解這種段落以朴刀為名,大致是以軍人、賊人等強人身份的江湖故事為主,可能還參雜有部分歷史人物的事迹來牽強附會,以人說事,以事襯人,供娛樂教化使用。

三、「桿棒之序頭」

在《醉翁談錄》里,對什麼是「桿棒之序頭」,作者記載也有十一個書目,分別是:花和尚、武行者、飛龍記、梅大郎、斗刀樓、攔路虎、高拔釘、徐京落草、五郎為僧、王溫上邊、狄昭認父。之所以也記載十一個,可能是為了在數字上與「朴刀局段」的書目保持對稱。

這些書目的內容,大部分也不可考,我們就其名字為線索,搜檢史料文獻,來做簡單的分析。

花和尚,這是一個很著名的綽號,但不是歷史人物,在小說《水滸傳》中指的是魯達(智僧)。

武行者,這也是一個很著名的綽號,在小說《水滸傳》中指的是武松。與花和尚不同的是,這個人物可能有些微歷史依據。根據方誌文獻《臨安縣誌》記載,武松出身是賣藝人,後因武藝高強被招募入官府從事治安工作,因為打死了與童貫等人合稱「宣和六賊」的蔡京的兒子蔡鋆,後慘死獄中。但該地方志編纂時間為清中晚期,對宋代歷史的記載甚為可疑。對照宋代編纂的《乾道臨安志》﹑《淳祐臨安志》、《咸淳臨安志》等,書中均無其人其事。其中《咸淳臨安志》是全本保存到今天的。既然這些文獻中都沒有此人,此人的真實存在可能性雖然有,但是要打一個問號的。

飛龍記,這不是一個名號或者綽號,但可以確認本書目主角為宋太祖趙匡胤。宋初名臣趙普有同名歷史文獻,按《續資治通鑒長編》所引該文獻的殘句內容來看,應是描寫後周到宋初時趙匡胤登基為帝前後的史事。在前文所舉的《醒世通言》中,有《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卷二十一)。該故事概述有女名趙京娘,為無賴所挾持。趙太祖救她出險地,相認為兄妹。後趙太祖送京娘回家,京娘對其暗生情愫,願意以身相許。但趙太祖並不同意,最後結局是京娘自殺。在該故事中,趙太祖防身使用的武器即為「桿棒」。明代又有一本小說叫《飛龍傳》,也講的是趙匡胤的故事,但故事大概是偏向歷史類,以政治鬥爭為主。從內容來說,明代之《飛龍傳》可能更接近宋代趙普的歷史文獻《飛龍記》,與《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可能並無關係。但是話本書目中的《飛龍記》則應是借用了名臣趙普所撰文獻的名稱,其故事應與《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是同一題材。

攔路虎,史料未見此綽號,但在明代藏書家、文學家洪楩所輯的《清平山堂話本》的第四卷中,有《楊溫攔路虎傳》的故事。故事大略是說楊業後裔綽號攔路虎的楊溫與強盜鬥爭而立下功名,最後前往邊境地區繼續效力,官至「安遠軍節度使,檢校少保」的故事。《水滸全傳》中也有一個楊溫,是「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的同僚,任「江夏零陵節度使」,也被梁山方面俘獲後釋放。從《楊溫攔路虎傳》中的楊溫所擅長使用的武器為「桿棒」,並以武藝震懾了盜賊等來看,該話本應是楊家將題材,而不是水滸題材。

(此處感謝 @且聽風吟 同志的提醒,原文中將《幽閨記》鐘的攔路虎誤記為楊溫鬥爭的對象,現已經改正)

徐京落草,這不是一個歷史人物。在《水滸全傳》中,有「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和「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的同僚,「上黨太原節度使徐京」。在書中此人也是兵敗被俘。該書目所敘故事,應該是此人落草為寇的前後因果。

五郎為僧,這個名字就非常明顯了,應是楊家將題材。元雜劇《昊天塔孟良盜骨》中所講的,就是孟良盜到楊業的遺骨交給了楊六郎,楊六郎帶著遺骨被遼軍追到五台山,發現他哥哥五郎在興國寺里為僧,兄弟相認之後一同殺退遼軍追兵。

王溫上邊,此人物名號來歷含混。《北史》、《魏書》皆有其小傳,此人為宦官,在立孝明帝過程中有一定作用。建義初年,其人於河陰遇害。還有一人,是後唐庄宗時期的軍官,亦名王溫,因夜裡謀劃叛亂被殺。綜合起來看,北魏時之宦官王溫為靈太后的心腹,被趕出中央之後又被靈太后徵召回朝。孝明帝與母親靈太后發生矛盾,於是暗中指示軍閥爾朱榮帥兵「勤王」。靈太后發覺後,毒死了孝明帝。爾朱榮入朝之後,倒行逆施,在河陰行宮屠戮了大臣一兩千人,史稱「河陰之變」。綜合起來看,該書目所描寫的,因有邊事,所以可能是北魏之王溫。

所謂的「桿棒之序頭」,同樣以武器為名,自然是以桿棒武藝為核心的,區別在於這個類別中所講的故事總體來看雖然也沉淪下流,但發跡之人尚多,或身份本崇高而下落,或家世衰弱後又復振,或是行俠仗義於江湖,大體比較正面。

四:「朴刀局段」與「桿棒序頭」之對比

將前文兩個類別的話本故事的內容,經過了以上對比之後,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

「朴刀局段」與「桿棒序頭」講的雖然都是江湖故事,但還是有所不同。朴刀是軍人所使用的兵器,所以「朴刀局段」所描述的,大多是強盜賊人的江湖故事,其出身和最後的落腳,大多是軍隊,核心的關鍵在於殺伐上。

桿棒在宋代不是「禁兵」,可以日常持有。最關鍵的是,這個題材里還編繪了宋太祖的早年經歷(該經歷真假不知),在宋代筆記《鐵圍山叢談》里,還記載了宋徽宗令內侍拿出「藝祖仄微時以至受命後,所持鐵杆棒也」,並記載有「棒純鐵爾,生平持握既久,而爪痕宛然」。所以「桿棒序頭」這個類別內容所描繪的應是正面的俠客人士的行俠仗義,格調比較正面。

如果用今天的電視劇來類比的話,「朴刀局段」應該算是警匪片這個類型,「桿棒序頭」應該算是武俠片這個類型了。

如此來看,我國人民的娛樂愛好還真是源遠流長呢!

網友補充:

妖仙:

除了前面提到的李從吉、徐京、楊溫外,可以確定的是王煥出自元雜劇《逞風流王煥百花亭》,梅展是不是《梅大郎》不能確定,就董平和王文德的交談看「只你便是殺晚爺的大頑」,他也是有故事的。其實看得出,作者對這些其他小說主角還是給了一定面子的,十節度使就死了一個目前還找不到來歷的荊忠,其他人都活得好好的,主要掛的都是些劉夢龍、牛邦喜、黨世英之流龍套。

原貼討論地址:

「朴刀局段」 與 「桿棒序頭」 - 第2頁 - 『 古代戰爭 』 - 北朝論壇

歡迎大家到北朝來玩,咱們的古代戰爭版面是個嚴肅的歷史討論區哦。


刨開大多數人用的朴刀、出場就是土匪的、軍隊出身的及降將外:
宋江殺閻婆惜用的是「壓衣刀」,也就是護身短刀,可不是能招搖過市的。
盧俊義號稱「槍棒」天下無雙,而且上山前沒有實際操作描寫。
吳用帶著兩條鐵鏈,u形鎖果然自古都是神兵。
公孫勝帶寶劍,人家是個道士,這是法劍。

柴大官人不用兵器。到征方臘的時候才突然開掛秀武藝。
李應是地主,在自己村裡練村勇,名正言順地操練,所以練的也是比較厲害的大槍和飛刀。
朱仝是公安機關的。
魯智深用的是和尚用的戒刀和禪杖。
武松當官前打虎用的棍棒,殺西門慶時「藏」了一把尖長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到打蔣門神又沒刀了。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用的是從守衛手裡奪的刀。此後當了行者,也用戒刀。
戴院長也沒動過武。
劉唐醉卧靈官廟肯定沒有兇器,不然雷橫也不用壓回去審了。
連李逵,在劫法場之前也沒帶著武器滿街跑,都是和別人「廝打」
穆宏、李俊、張橫、張順作為當地一霸,也不帶著傢伙在街上走
三阮也沒有當土匪前的帶刀描寫。
楊雄第一次出場小弟帶著鬼頭刀,因為人家是劊子手,剛「公辦」回來。殺潘巧雲用的石秀的刀(專門說了:「兄弟,把刀來」)
石秀是跑商的,有一口防身的解腕尖刀,也是藏起來的。
燕青出場也不帶兵刃,他不僅擅長相撲,還擅長弩箭,但直到救主殺官差之前,出場是不帶著弩箭的。

可見,水滸好漢在還是老百姓的時候,充其量也就是隨身藏匿edc的水平,離招搖過市還差得遠呢


古代的大部分法律其實都是徒具空文。

以本朝之嚴格管制,80年代都是亂鬨哄的,過了南京長江大橋就要隨時警惕,安徽號稱淮北警察管不著。

古代更別提了。

施耐庵死於1370年,明朝剛剛成立兩年,施耐庵元朝做過官,張士誠手下也混過,黑道白道都有過經歷,他寫的東西基本上反映的其實就是元朝的情況。

大元朝就是寫在臉上的大大咧咧,1337年(至元三年)「禁漢人、南人、高麗人不得執持軍器,凡有馬者拘入官」。

燃鵝,1351年(至正十一年)劉福通就起兵了,隨後天下響應,第二年就大敗當朝太師脫脫的弟弟也先帖木兒率領的30萬元軍主力。元順帝和脫脫太師心裡肯定在想,俺們多半是禁了假的兵器……


謝邀
題主問的挺有意思的,結合小說可以發現細節,沒必要嘲諷。
宋代一朝武器盔甲都是大發展,演義里的許多著名兵器比如偃月刀等都是宋時製造,但是重文輕武,對武提防非常嚴,民間禁武力度也非常大。開寶三年下達民間禁武昭,仁宗即位後,齊魯之地禁武更甚。
而水滸傳里的從小兵互砍到戰將單挑,有一個兵器出場率高的驚人,就是所謂山東朴刀,那個字讀坡,我之前一直讀的譜刀……
而朴刀給我們留的印象幾乎就是這樣

重長柄刀,感覺和陌刀、斬馬刀有的一拼。
其實朴刀就是農具里的犁刀、鐮刀、鐵片子或者「貼褲刀」,需要砍人時綁個棍子,這就是朴刀了,宋代重武器通常指筆刀和眉間刀也有戟刀,朴刀是比較低賤的不登大雅之堂的。
水滸裡面的大財主盧俊義,還有一定的官身,連他在公開場合也拿的朴刀,比武時現場組裝。不過人家的高級些沒拿破布綁,用的關節。
「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桿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這也側面寫了宋禁武之嚴,拿好武器的基本都是朝廷降將。如果完全放飛自我,那這些好漢們完全可以你拿方天畫戟我持青龍偃月,不至於草根大俠們出場不是鐵棍就是朴刀。


唉,我也覺得唐朝的一個破猴子玩不動一萬多斤的棍,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也不行。


我倒是想起子不語里一個故事,雲蘿夫人。
就說某人老婆,叫雲蘿夫人,是仙女。
兩人怎麼戀愛結婚的就不說了,一股戀愛的酸臭味。
雲蘿夫人生了兩個孩子,大兒子出生,雲蘿夫人說以後必成大事。
二兒子出生,雲蘿夫人說這個兒子是禍患,要溺死。某人捨不得,雲蘿夫人就說那給他討個好老婆看住他吧。
就和某家人定了娃娃親。
後來某人死了,雲蘿夫人回娘家不再來了。
兩個兒子果然如他預言一般,大兒子很好,二兒子很不成器。
有天二兒子賭博回家,他老婆直接張開弓在家門口迎接他(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他不敢進家,跑哥哥家。他哥哥知道他素來行徑,也不安慰。結果他自己在那邊沒人理生氣了。拿了槍就往家走。
哥哥怕出事,跟在後邊。
結果那個弟弟本來雄赳赳氣昂昂回家,他老婆丟下孩子,拿菜刀出來迎戰。弟弟丟下槍就跑,被老婆追上,菜刀砍了屁股…
所以說民間有些兵器,官府大概也管不到。


一言以蔽之:朴刀等非兵器
宋朝對於武器的管理確實嚴格,《水滸傳》中所持朴刀等也確實是通常意義上的「兵器」,但其本初作用卻並非是用做爭鬥。《水滸傳》中諸人(非官吏兵將)等所持最像今日兵器之形之用的,莫過於朴刀,但朴刀卻本非兵器,只是可做兵器之用。農民起義之時,多沒有正規兵器可用,所以大都是「揭竿為旗,斬木為兵」,在民間的一些武術中,也存在以「扁擔」「鋤頭」等為爭鬥兵器的例子。上述寥寥意在說明「農具」並不在原始意義的「兵器」之列。而實際上,朴刀即是「農具」「農器」一種(此處應有刀耕火種示意圖),而且頗為簡陋,若真是兵器,怎不見將相王侯佩飾?論及《水滸》中兵器的論文亦多,此處略略不詳述。


歐洲19世紀還有決鬥,中國在1949年之前持械土匪一直是吸收農業失業人口的重要手段,在往前,農業失業人口---流民光靠乞討可填不飽肚子,而在80年代,農村家族之間的大規模械鬥不是什麼新鮮事。

人們放下武器去掙錢是一個新鮮事物,要以生產力足夠發達,向非人類的事物掠奪具有足夠的吸引力為前提


朴刀是刀柄分離的,平時刀都藏起來,並不是掛在腰上,通常是放在車上,不被看到,手裡只有一根棍子,拿在手中,當成拐杖,發現有敵人之後,抽出刀裝在棍上,就成為朴刀。像盧俊義這樣的員外,絕不可能扛著刀外出,只能帶朴刀。僧人帶的是戒刀,通常比較短,水滸傳里的戒刀有所誇大。至於其他人,分為兩類,楊志這種屬於軍人,身上必須帶有相關證明,可以帶刀,可以進城。更多的好漢或是帶刀不進城,只在野外行走,或是進城不帶刀,比如觀賞東京花燈一段。仔細看水滸的每一段描寫,你會發現持械行走江湖根本就不存在,大部分人一旦公開拿刀,就只能走鄉間小路。電視劇在這方面犯了錯誤,讓宋江扛著刀亂走,店裡的小二也不當回事,好像宋朝是蠻野之國,這不符合事實。


宋代,對管制刀具的要求和現在不一樣。
1.標準很高(比如西瓜刀在現代算管制刀具,在宋代就不算)。
2.處罰很重,被抓到攜帶管制刀具,充軍 砍頭都有,不是48小時拘留。
3.執行不力,古代現代體制不同,執行力度當然不能跟現代比,睜隻眼閉隻眼很多,故意找茬栽贓陷害也比現在更容易。
梁山好漢上山前,在沒打算犯罪的時候,除了棍棒,帶的最多的就是朴刀了(小的例如解腕尖刀不算)。

這張圖,現在叫開山刀,是管制刀具,但重量 型號 殺傷力差不多的朴刀在宋代很多時候就不算管制刀具。

朴刀是短柄,用的時候可以安長柄(這時候應該就算管制刀具了),要是力氣大,安個一米六的柄,那就和青龍偃月刀差不多了。
朴刀掛在腰上,手裡提個一米多的棍棒,在官差看去,就和今天警察看到某人兜裡帶個ip6,手裡拿個ipad是一樣的。但ip6+ipad什麼也不是,棍棒+朴刀,足夠媲美製式大刀了。


沒有考證過,但是一把武器起碼十幾斤重吧,想一想,你天天拎著十幾斤重的東西上街瞎逛,不累嗎


對鎧甲管理很嚴格吧


前兩天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討論朴刀的攜帶問題,宋時的確不禁朴刀,不過對攜帶方式有要求。所以水滸好漢帶朴刀都是隨身帶在腰裡,開打之前裝上刀柄,算是打個法律擦邊球。

再者,像是朴刀、連枷這種農具兼做兵器用的古代確實沒法完全禁止,真禁了也只會讓守法的平民干農活不方便,對梁山這樣的土匪強盜卻沒多大影響——哪朝的王法也管不到土匪強盜頭上啊,守法的良民還會上梁山嗎。


強調三件事:
水滸傳是小說,是小說,是小說
小說第一目標是突出中心思想,其次才是描寫社會狀態
水滸傳反映的生活狀態大多是元末明初的,且在流傳中因時代不同而產生了習慣差異


古代主要禁止的是盔甲盾牌。

長短刀根本不可能禁止的了。


當時禁的是弓弩,甲胄和長兵器,短兵不禁吧。而且當時陝西河北連弓都不禁。


要砍死一個人用鋤頭就行了,你給刀老百姓還不一定會用呢


官府管不了賊匪


跟黑社會談守法的問題,是不是……有點……搞笑


那現在還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呢


官府還不讓吃牛肉呢,哪個好漢坐下不得喊小二來半斤牛肉?


推薦閱讀:

宋高宗為什麼要選擇宋太祖的後人作為皇位繼承人?
为何大唐中后期的宦官可以如此跋扈以致能废立皇帝,明朝宦官权倾朝野却仍受制于皇权?

TAG:水滸傳書籍 | 宋朝 | 中國古代歷史 | 管制刀具 | 持械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