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繪(手繪)大量規劃平面圖的作用是什麼?

老師讓我們一學期抄繪10張A1的規劃平面圖。大神能否告訴我老師的目的何在?這樣做對我們規劃設計的幫助肯定有,但是有多大? 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認為這個題我有回答的責任。

熟悉我的知友可能知道我擅長拆分。對這一件事,至少有這些方面需要討論:

  1. 抄繪一定量的案例對專業能力有哪些提升?
  2. 如何選擇案例並進行抄繪能得到更多提升?
  3. 抄繪案例之外還做什麼才能讓訓練更加完整全面?
  4. 教師為什麼要給出這樣的建議?

首先,這個訓練方法能夠、或至少是在正確方式下能夠提升專業能力,基本沒有異議。
很多高校都流行著這樣的校園七不思議般的傳說:某老師或某學長,曾抄繪大量案例,他們後來獲得了成功。
據我所知,代表華南理工05級和07級的百平師兄和瑋璐師姐,都有著將學院資料室建築書籍中的圖片數以百千計地抄繪下來的校園傳說。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需要做這件事才成功的,事實上做過這種事的人是很少的,有的是態度問題(不做此事,別的事也不做),有的是方法問題(不做此事,做了別的)。我的抄繪量就幾乎是空白的,甚至讀圖量都很少。也就是說,這只是方法的一種,不至於是必經之路。
並且,這樣的七不思議傳說,也太簡單粗暴了。他們只是「經歷過此事」。但他們也一定「經歷過別的」。而他們「以結果而言被認為是成功了」。因果關係還不能就這麼簡單地建立出來。
所以,抄繪案例這件事,可以做,沒做也不一定學不好設計。
而如果做,也不是表示做了就一定能成功,起碼,如果你只是買了某本規劃作品集,看量不看質地抄繪了前十張圖,我總覺得你也不會有多顛覆性的提升。否則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也就太唾手可得了,人人都能做全班第一了,而全班第一明明只有一個人。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理確實如此,但要這麼說,抄100個圖就符合了。
凡事總有可深究之處。

抄繪了10個案例表示了什麼?

  1. 你分別深讀了10個案例。抄繪比看圖可厲害多了,白紙抄也好,蠟紙透也好,畫一遍,印象之深,絕非干看可比。
  2. 你有10個深讀過的案例可作分析比較。它們可能作者一樣也可能不同,它們可能尺度和類型相近也可能不同,whatever,你會特意地或者潛移默化地分析比較他們的設計,在當中增長你對規劃設計的理解。
  3. 你獲得了10案例當量的單體設計素材。規劃設計與建築設計顯著不同,它最重要的是總體關係的組織,「某個東西在這裡」比「某個東西具體長什麼樣」重要得多。單體的建築和景觀可以是通用的,比如高層,比如入口,比如廣場,比如公園,比如濱水步道,完全可以在不同的規劃設計里放置相似的單體。只要你抄繪的設計有水平,你等於是積累了不小的量的單體素材,你自己做起設計的時候,看局部時,會比案例積累量小的人成熟得多。
  4. 你的手繪獲得了10張圖的訓練量。這非同小可,在我的為期24天的快題班,他們做過的真題的量甚至沒有10次這麼多。10張抄繪,再加上一學期的設計草圖手繪,這個訓練量很有希望足以把規劃平面手繪自學成才。
  5. 你在一個學期里在專業上投入的時間比起不這麼做要多出幾十上百個小時。對於自律能力弱的人,強加了這項工作之後,專業訓練投入時間起碼不會落後了。
  6. 你熟悉了基於某些比例尺的設計圖紙的設計與繪製深度。

那麼,如何選擇10份圖?
我的建議是,區分至少兩種比例尺,比如1:1000的和1:2000的;區分幾種常見的功能類型,每種類型兩種,比如居住區、城市中心商務區、商業街區、歷史街區;當中有多數的套路化、高完成度的和少數的新潮的、創新的、概念化的。
抄繪對象不必是手圖。不要抄繪學生作業,不要抄繪快題,不要抄繪原圖清晰度又低又來路不明的百度圖紙。盡量抄繪來自大設計院、高水平競賽的圖紙。取乎其上得其中。
幾十上百小時的投入,在一學期里也不小,一旦要做,就要做好,不能敷衍。

抄繪圖紙能鍛煉一些能力,但不是全部。
比如可能會在形態能力方面有較大提升,但設計邏輯、設計規範這兩個方面就很可能沒有提升了。但規劃設計不是形態導向的,形態是爭取第一印象的手段,是基於對利益、效率訴求的滿足的基礎上的空間優化。警惕本末倒置。
設計規範要自己學。設計邏輯方面,如果原圖是一套完整成果,最好順便了解一下。
並且,設計里難免的明顯粗糙和錯誤的地方——可以預期大家會找到很多形態導向的沒有理由的軸線、很多尺度失當的濱水廊道、很多高度、撲救面、標準層面積失當的塔樓——完全可以在抄繪過程里嘗試對它進行優化。

那麼教師為什麼提出這種要求?
很可能是對學生的理論接受能力和投入程度的不信任。華工從來沒有布置過案例抄繪這種訓練,更別說是10個圖的量。手繪訓練也沒有在規劃課程里強調過。
規劃設計極其強調方案的邏輯說服力,凡事都不是形態導向優先的,但如果設計原理大家聽不進去,起碼抄繪十個圖能讓大家在做大的構圖和小的局部時能有樣學樣,不至於在爭取第一印象方面都沒有競爭力。
並且如果沒有學習積極性,設計課程作業總是臨時做一做,那起碼額外再抄十個圖的訓練量是實打實的,總的訓練時間上來了。
也許是惡意揣測,但如果有學生拖欠或敷衍這個作業的話——假如不提供像上文那樣的指引,放任學生自己做這件事,完全可以在最後做得到把幾乎所有作業歸為敷衍——其實教師也就有理由掩飾自己教學能力的有限,把學生的不成功的責任推卸掉了。
對於弱一些的學生,用笨辦法苦路子是有效的。就像學英語,你不聰明,你就往死里背範文;學數學,你不聰明,你就往死里做模擬題。經歷過高考都知道。
但這事完全可以有更深的理解,更科學的方式,來讓這10次抄繪物有所值,而不是除了工作量本身以外就沒有別的價值在。人總是容易將「付出大量時間並感到痛苦」等同於「努力」,而又將「努力」等同於「將會成功」。相信知乎早就告訴大家這不對了。凡事總有可深究之處。

規劃總平面手繪的理解與技法方面,可以參照這個教程。
城市規劃總平面手繪圖教程

此致。


以前寫的一個關於如何學習案例的交流貼,拿來答題,也能說明問題。 答主一直認為做設計是一個帶有情感的邏輯推敲過程,其每一步都應當是有依有據的,而不是「我就想做成這樣」我就喜歡這樣「。所以樓主也一直在堅持有邏輯且帶有自己的情感去做設計。最近恰好做了一些相關的事情,拿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附圖(拿手機拍的,請大家原諒圖面效果重在體會內容~~)是答主最近畫的一部分東西,內容是BIG事務所的案例。答主雖然不是BIG粉但是還是蠻喜歡BIG推敲設計的過程,於是每天就畫一兩個案例,由於畫面效果不好我大致描述一下畫的內容——」因為什麼條件,做出什麼樣的處理,最後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每次畫的時候都清晰的感受到了設計者的邏輯思維過程,這使我很高興,因為每畫一個我就學到了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注意:是學習到了一種處理方法。我覺得學習到一種方法遠比學到一種造型要重要的多,大概是和」漁「和」魚「區別。 說到這裡便回到了一開始的那個問題我們在看案例時究竟在學習什麼?答主的答案是:學習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


抄圖百遍,其意自見.


手繪草圖的尺度感和空間感得多畫才能把握。以後工作做設計會出現草圖勾的很順眼一放CAD一扣尺寸就變醜了。。尺度全變了的情況。另外作為建築師真的要有尺度感。從裝修到建築到總圖,就是10-100-1000-10000mm.的尺度,好多建築師畫了好多年圖了。。不知道桌子多高,凳子多高床頭櫃多大,你讓他戶型衛浴客房精細化設計不是瞎掰嗎。反過來做規劃的時候幾個線條看著不錯。一放廣場入口路寬又出奇的大,做出的圖和控規指標嚴重脫節。真是拿人民的地不當地拿人民的錢不當錢。
很多基本技能和處理技巧都只有多臨摹多訓練。整明白別人幹嘛都這麼處理。先熟練再創新。


哎呀我的天吶這個問題怎麼還有那麼多字的回答,很簡單啊,多練就熟。


推薦閱讀:

曼哈頓的街道為什麼既窄又多單行線?為什麼一個 block 一般就是一個建築?設計的背景是怎樣的?
有哪些讓人無語的中國大型公共設施設計?
為什麼義大利沒有超高層建築?
關於城市規劃本科生畢業轉行做建築,未來的發展問題?繼續深造的途徑?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和國外的郊區化進程會有哪些異同?

TAG:城市規劃 | 建築學 | 規劃 | 建築設計 | 城市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