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有什麼意義?

屈原真的已經到了逼不得已的時刻了嗎?為什麼要投江(自殺)?活著不是更能多做點實事嗎?


關於屈原跳江,史學界有幾種說法:
1、懷王死,楚將滅,屈原為國殉葬。

質疑:楚國從立國所追求的也是從稱霸一方開始,直至後來庄王爭霸、飲馬黃河問鼎周王室的時候,仍然是想融入中原文化圈並且能夠居於上風地位。國界之外的爭霸如此,那麼國界之內忠君事主之人,在這個觀念指揮下,他的眼界能夠超越時空來愛上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嗎?真要附會屈原愛國的話,也無非是愛的屬於熊姓的一方土地而已。從國家的概念演進來說,隨著西方地理觀念的逐漸輸入,中國人對於世界和天下的觀念逐漸改觀,直到近代鴉片戰爭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後,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國家、主權等概念。當下所做的屈原愛國的解釋,就是基於這個概念進行的再解讀,是後人在借屈原這杯酒在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2、根本沒有屈原這個人。

(清末民初的廖季平《楚辭新解》:屈原並沒有這個人。
胡適《讀楚辭》:我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


3、屈原是個基佬。因被懷王厭棄,而失戀跳江。

(1944年,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戀者身份,在當時文壇引起一片嘩然,並遭到多人圍攻。孫次舟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作家朱自清同情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主持公道。聞一多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聞一多進一步闡明了此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再說戰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並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錶多有誇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並不出奇。)

4、因與楚懷王的寵妃鄭袖有染而被殺

(熱愛古典文學的人都知道,屈原曾經寫過大量膾炙人口的情詩,並且用女神的名字作為代號,如「湘夫人」、「少司命」、「雲中君」和「山鬼」等。在今天要辨認出這些女子的真實身份,是非常困難的,人們只知道除「山鬼」是一個山間平民女子,沒有特殊身份之外,其餘均是貴族或王室的成員,因為在屈原的詩歌中,她們高貴無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代號為「湘夫人」的女子,因為屈原在詩歌里對她投入了非比尋常的感情。

在《湘夫人》一詩中,雖然屈原運用了非常含蓄的語言,卻還是露出了種種跡象。第一,人們很容易通過屈原的謙卑態度發現,「湘夫人」擁有至高無尚的政治地位,而且超出了屈原本人,這樣,她就有可能是一個王室成員;第二,這個女人擁有傾國傾城的面貌;第三,她不能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在荒郊野外秘密幽會,這說明她的言行要受到社會道德的約束,換言之,她很可能已經出嫁。在當時楚國的上流社會中,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女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而這一點還能夠從「湘夫人」的標題中讀出,「湘」指楚國,「夫人」就是妻子,也許,這正是在暗示「湘夫人」的真實身份。

在屈原遭到流放時,鄭袖為了掩蓋她與屈原的私情,並沒有出面為屈原說情,也沒有給屈原必要的幫助。雖然如此,楚懷王還是覺察到了屈原與鄭袖的私情,並將屈原放逐到了南方,使他們永遠不得相見。
屈原被流放十幾年以後,楚懷王去世,其兒子頃襄王即位。就在這個時候,屈原投江自殺身亡,使人不得不懷疑他死亡的真像。根據前面的推論,頃襄王很可能是鄭袖與屈原所生,而這正是人們認為屈原被謀殺的原因。因為屈原的政敵們已意識到自身的危險。因此,他們一方面封鎖消息,不讓頃襄王了解自己的身世秘密,一方面又派出殺手,企圖處死屈原。屈原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於是乘坐一條龍舟逃跑。刺客在汩羅江上也乘坐一條龍舟追殺屈原。屈原最終還是落入刺客之手。他被裝進麻袋,在捆緊了之後投入江心。一代英豪屈原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當時,屈原被謀殺的場面肯定有很多人看到了,但是他們不敢與朝廷對抗,也不敢說出事情的真相。可是,屈原又是他們敬仰的人,最後,一些聰明的人想出了辦法,他們在每年屈原遇害的那天舉行紀念他的祭典,在祭典上,以賽龍舟來隱喻當時的追逐與逃亡的情景,以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結局。在這裡,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徵著裝他的麻袋,粽絲象徵著捆綁他的繩索,而將粽子投水,就象徵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人推理的,但是,又有誰能夠斷定推理就與事實相差萬里呢?)


歷史上第一位自殺的大詩人是屈原。屈原精神的標誌不是愛國,而是自殺,他的偉大在於他「敢自殺」。
屈原的時代「禮崩樂壞」,「爭於氣力」血肉殺奪,以道德自足的精神來維繫社會的奉承的信念的懷疑。屈原自殺以後,中國詩人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故土。


政府的高級官員為國家而死

這種程度的職業道德,在今天可是不多見了


轉載:
  在頃襄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的春天,秦國的大將白起率兵攻打楚國,一舉攻下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衰敗,大家想一想到什麼地步了,秦國一打就打到首都,而且把首都攻下來了,攻下來之後燒了他先公先王的廟,挖了他的祖墳,就是楚國的先公先王的祖墳挖了,頃襄王兵敗之後,不得不向北撤退,撤退到現在的河南淮陽,往北撤退,這樣看來楚國的衰亡大局已定,雖然楚國最後沒有滅亡,但這個時候還沒有滅亡,但首都已經被攻破,那麼首都攻破了,楚國的大局再無可挽回了,詩人的政治理想徹底地破滅了,於是屈原滿腔悲憤地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懷石投江,以身殉國,結束了他62歲的生命。

  第一我覺得屈原投江正是他人和社會環境的矛盾,無法協調,屈原投江之前曾經這樣說過,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那麼在楚國這樣一個的社會政治當中,屈原認為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就是說剛洗過頭髮的人,溷濁的,一定要彈彈帽子沾不得一點灰塵,剛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裳,我乾淨的軀體怎麼能穿一個髒的衣裳呢。他說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他說我寧可投入大江,我葬身漁腹,我怎能讓我浩如日月的高潔品質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所以屈原的死我覺得第一是在溷濁之間和高潔之間他選擇高潔,是一種品格。

  第二點屈原沒有別的選擇了,屈原曾經等待過,他第二次流放是二十年,大家想一想,二十年他始終沒有離開楚國,他沿著長江,沿著楚國走來走去,走來走去,他期望楚王什麼時候能夠醒悟過來,能夠再重新重用他,他一直在等待。他在詩裡面多次說過,我多麼希望楚王醒悟,期待著能夠招回郢都,重新開始改革的事業,實現他的美政,而實現美政,實現改革是屈原生命中的一切,但是現在已經無法實現了,所以屈原的死是出於無奈,這是第二點,我覺得這樣認識,沒有辦法,沒有別的選擇了。

  第三點我們要這樣看,屈原對理想的實現,期望太高,他太過執著,而期望越高,那麼失望就愈盛。當楚國的衰亡已經無法逆轉的時候,他無法接受,也無法承受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因為楚國的郢都都被攻下來了。大家一定要注意這時楚國的衰亡不可逆轉了,再把楚國振興起來,已經不可能了。他已經看到這一點,他無法接受,也無法承受這個殘酷的現實,於是他選擇了投江。那麼正因為現實已經無法逆轉,所以他的選擇我們就不應看成是逃避,因為有人說屈原投江是不是逃避現實啊,不能這樣,這是第三點,我們這樣看。

  第四,屈原投江是一種悲憤,是一種抗議。因為直接導致屈原投江是因為楚國郢都被攻下來了,他當時是漫遊到長沙附近,漫遊到汨羅江,他聽說這個消息以後,這個直接的誘因是這個事情,而這個事情是導致楚國的衰亡一個標誌,就是楚國的郢都被攻下來,那麼導致楚國的衰亡正是保守的腐朽的楚國的舊貴族集團,那就說是舊貴族集團導致楚國最終落到這種地步,所以屈原投江是一種抗爭,是楚國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長期鬥爭的一個殘酷的結果。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屈原的死是以生命來殉自己的祖國。

  從上面我談的這些我們可以知道,屈原是我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位張揚著改革的理想,閃耀著人格光芒,高舉著愛國旗幟的歷史偉人,同時他又是一位奔涌著熱血般的熱情,奔涌著熱血般的激情,幻化著斑斕的色彩,創造著壯麗意境的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學習屈原,學習楚辭,是為了繼承民族的優秀傳統,是為了弘揚民族的先進文化,從而鑄造我們國民的人文精神,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為擁有屈原而驕傲,我們為擁有楚辭而自豪。我們思考著,我們前進著,我想這就是我們學習屈原的意義,謝謝大家。


何謂意義?

楚未因其死而興,未因其死而衰,若如此,死則無意義。

己身之忠因死而存,己之心因死而安,若如此,死則有意義。

人類之行爲,大多止考慮於自身而言是否有意義,只爲求己之心安,而非考慮他人。

對於一般狀況而言,人已逝矣,無論有無意義,是忠是愚,皆乃後世所加,與逝者何干?

恰好,屈大夫正是那一般之人。


如果歷史上真的存在這麼一個人的話,那麼他的人生軌跡就是無數有志之士報國無門的縮影。

這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只為表達對屈原的喜愛,後來回過頭看,感覺把屈原寫的和楚懷王有JQ似的......裡面學術性的資料參考百度百科。

————————我是分割線————————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我已去世的父親字伯庸,他為我取名為正則,字為靈均。周顯王二十九年,那天正月初七,明亮泛著微黃的月牙兒掛在如墨的天幕,我就是那天出生的,或許自我出生起,我的人生便如那月牙般,存在缺憾。

我從小在樂平里長大,最大的愛好便是看書,我讀的書多而雜,而且對書中的內容總有不同常人的見解,但是也衍生出許多疑問。我就時常抱著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去問先生,先生有時不知如何作答,勸我少看些歪書,然後便拂袖慍然離去。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我家雖為楚國貴族,但我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和普通百姓家的小孩兒嬉笑於阡陌之間,再加上家裡的長輩時常教導我要體恤民間疾苦,心繫天下。故而我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經常為鄰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定期救濟窮人們糧食和衣物。

周顯王四十八年,秦軍犯境,我帶頭組織樂平里的青年奮力抗擊,我一面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鼓舞士氣。一面利用各種從書本中學到的戰術,指揮青年們巧妙應戰,最終給秦軍以沉重打擊。這一次的經歷使我更加堅定了要走入仕途、報效國家的決心。

周慎靚王元年,仲春三月,明媚的陽光下漂浮著些許柳絮,隨著微風飛舞著。懷王的詔書如一隻白鴿飛到我家,輕盈卻也沉重。我的心中有片羽毛翩翩起舞,但我的腳步卻並不輕盈,我要離開了這個從小養育我的家鄉進京任職。懷著對家鄉的萬分不舍與對前路的躍躍欲試的心情,我最終踏上了進京之路,在鄂渚擔任縣丞一職。

我見識了更多,並竭盡所能運用平生之所學完成好每一件工作,雖然工作辛苦,但我仍然保持著博覽群書的習慣,在書中我看到了前人的智慧,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運用到我的工作當中;在書中我也看到了前人的錯誤,使我銘記於心避免在我的身上重演。

夜涼如水,惟有一盞殘燈陪伴我。春天的夜裡涼意慢慢滲透身體,不過這也使我保持清醒,我扯了扯披在肩上的衣服,繼續神遊進我的黃金屋。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周慎靚王二年,我升任為左徒。我離懷王更近了,他賞識我博聞強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所以總在議國事時參考我的意見。他還讓我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我感覺自己像條魚,之前居於池塘,水不活,且渾濁,視野並不開闊。後來進京任職,像是游入了溪流,那溪水當是山上泉水匯聚而成,清冽且湍急。我剛開始在裡面尚不能適應,水太急,我需竭盡全力才能在湍急的溪流中保持平衡,並時刻注意不要撞到溪中的岩石。現在在朝中,我彷彿游入了大海,四周一望無際,海水深不見底,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裡波濤洶湧,我更需謹言慎行,我的尾巴每劃一下,都要小心翼翼。

這一年的深秋,懷王派我首次使齊,足以見得懷王對我的器重。齊楚兩大國結盟,再聯合其他小國一致抗秦,對秦國是不小的壓力。我的首次使齊大獲成功,我代表的楚國充分獲得了齊國的信任,隨後懷王就順理成章將楚之內政外交工作交於我。第二年,五國聯兵攻秦,我也隨軍而前。親臨戰場,平日里學到的兵法活脫脫呈現在眼前,肅殺的氣息,刀光劍影,鮮血、呼喊……看著戰士們一個個倒在血泊中,我的內心絞痛無比,我亟於做出一些改變,使國家、百姓早日擺脫戰亂的紛擾。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周慎靚王四年,我全身心投入變法改革,制訂並出台了各種法令。要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需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

第一,獎勵耕戰,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富民,獎勵征戰是為了加強軍事戰略裝備;衛鞅和吳起的變法都是這一套路子,使百姓無論是務農還是出征,都有盼頭、奔頭和念頭,只有建立獎罰制度,臣工和百姓才會心甘情願的為爵位的驅使去竭盡全力。

第二,舉賢能,唯才是舉,戰國時代魏文侯首開禮賢下士之風,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霸百餘年,其次要推齊國的齊桓公,齊桓公辟稷下為學宮,招賢納士,到了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依然是超越大梁穩坐天下風華成為天下士子趨之如騖之地;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於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要讓懷王下達的命令準確即時的傳達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時間把王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廣大百姓;讓懷王與百姓互通有無,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圍的態勢;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聽偏信。而臣民的意見也可以高速的直達天庭。

第四,禁朋黨。鑒於楚國的貴胄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第五,命賞罰。無論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吳起,都注重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

第六,移風易俗。我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一個個能言善辯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損害國家的主題利益來投機取巧。此次的變法目的在把楚國的不良之風用法律形式來約束。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周慎靚王五年,我繼續進行著變法改革,也繼續與舊貴族和一切頑固勢力進行鬥爭,他們像纏人的水草,很難擺脫,更難根除,但是我有信心,也有耐心和他們死磕到底。第二年隨著變法改革的深入,民心沸騰;楚之形勢大變,舊貴族面臨著覆滅的命運。他們這回急了,想盡辦法向大王進盡讒言,剛開始懷王還不為所動,可是三人成虎,懷王開始懷疑我不務國事、居心叵測。最終在周赧王元年,我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懷王罷黜左徒之官,任三閭大夫之職。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我第一次被流放到漢北地區。和南方比,北方的山、沙、石,更顯荒涼,如我的心裡,草木開始枯萎,毫無生機。我雖被流放,但仍然放不下朝中的事,我想盡辦法打聽朝中的消息。周赧王二年,為了打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賄賂楚國權貴寵臣,又欺騙懷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

這明擺著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我極力勸諫,但是楚王不聽,楚懷王聽信張儀的.,就把相印授予別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結果果然中技,最後大敗於「丹陽之戰」,丟了大片城池。隨後的幾年裡,我始終不被中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楚國一次次潰敗。

接二連三的失敗讓懷王領悟到被張儀欺騙,出於一時權宜之計重新起用我為齊使,但是當我從齊國回來後卻馬上被懷王疏遠。此時的楚國朝廷,早已是腐敗的老世族的天下,他們建起大理石般堅硬的政治壁壘,任我是如此尖細的一根釘子也鑽不進去。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周赧王十六年,我終於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回到我心心念念的朝中。此時懷王正要接受秦的要求赴會談判,我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會,「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

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最終,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絕交。

我則於周赧王十九年年免去三閭大夫之職,被放逐江南。從郢都出發,先到鄂渚,然後入洞庭,最終到達長沙,這兒可是楚先王始封之地,這山川依舊,只可惜早已物是人非。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江南美麗溫婉的景色並沒有阻隔北方戰場的硝煙,心焦的我時刻都在關注著楚國的動態。

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秦國對楚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在白起攻入郢都的那一刻,我知道,楚國如深秋枝頭的最後一篇枯葉,在蕭瑟的風中搖搖欲墜。這個國家,我曾深愛的國家,我曾志於奉獻一生效犬馬之勞的楚國,如現在花甲之年的我,殘敗不堪。既然今生無緣報國,那就只能等來世了。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五月初五的夜晚,惟余黑夜茫茫,惟餘四顧茫茫。

天空中懸掛著銀勾般的月牙,還是月牙,如我出生那天的月牙,殘缺而美妙,那清冷入水的月光彷彿浸透了我的衣裳。

我獨步在汨羅江畔,「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回首這一生,總覺恍如隔世。時間如白駒過隙,「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我這一生經歷跌宕起伏,就像當時我所說的,在朝廷里的我,就像汪洋大海里的魚,時刻小心遊走,躲過了狂風,躲過了雷電,躲過了海嘯,卻最終陷於漁夫的漁網。

那漁網真大真密啊,鋪天蓋地的朝我撲來,令我無處可藏,那網眼太小,我磨破了身上的鱗片想要衝出去,最終只能筋疲力盡、傷痕纍纍的待在漁網裡。如今,已是呈現出滄海桑田之感,我心中殘燈的最後一點微亮也熄滅。來世吧,讓我當一隻雄鷹,自由無拘束地翱翔於天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伯樂既沒,驥焉程兮。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原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我去意已決,懷抱巨石能讓我更快沉入江底,結束痛苦,縱身一躍,耳畔呼呼得風響,我的長髮和衣帶在風中纏繞、飛舞,最後再望一眼都城的方向,別了,楚,來世再見吧!


曾經看過一本書,作者懷疑屈原真正愛的是各種神仙(中二),最後把自己獻給死神了。


屈原投江最大的意義,是為了你們這幫狗崽子爭取到了3天的假期。


推薦閱讀:

「這個膀子要長在林妹妹身上 或者還得摸一摸 偏生長在他身上」,曹公此文何意?
到底什麼能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變得很融洽,使其維持很久?
愛情在哪個階段最美?

TAG:人文 | 中國傳統 | 端午節 |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