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既生亮,何生懿」,《三國演義》是不是講一個輪迴的故事?
前半部,周瑜被諸葛亮克住,後半部,諸葛亮被司馬懿克住。
與其說是相生相剋的「輪迴」,倒不如說是歷史演進的「滄桑」。
作為一本歷史題材的小說,《三國演義》的「魂」,不在於描繪單個英雄、某一方英雄或「正義使者」的「英明神武」,而在於描繪所謂英雄人物在歷史洪流之中的起伏人生,描繪出每一脈耀眼的細流在歷史長河中的互相衝撞與起伏跌宕。
無論是謀士中濃墨重彩的周郎、葛公、宣王,還是主君中各有千秋的魏武、昭烈、仲謀,亦或是曾經大起、終於大落的呂布、本初、關公、張飛,乃至於昏暴到近乎反面人物的董太師與何大將軍,以及善始善終的趙子龍。他們都是《演義》成功塑造出來的英雄式主角,可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卻沒有多少主角光環式的加持,只有個人能力與歷史進程的博弈,個中既有讀者可以通感的人生起落坎坷,也有作者自然而然升華出來的歷史滄桑感。質言之,《演義》的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用能夠引發通感的英雄生平吸引讀者,而後又通過整部著作的敘述,為讀者提供一個足以升華到一定高度的價值(歷史滄桑感),
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既看不到過分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光環,也看不到宿命論式的論調(輪迴),反而能夠從中領悟到一種個人奮鬥因素與歷史進程因素相互平衡的精神,一種起伏人生(小變)與詭譎歷史(大變)相結合的滄桑感,既能激發讀者的「謀事意識」,又用「成事在天」寬慰讀者。
如果讀《三國演義》,硬是要從中拗出些個巧合、些個CP,不是不可以,只是未免因小失大了。所謂「大」,便是前文所述的「小人生」與「大進程」,及其交互作用所致的滄桑感(太史公所謂天人之際),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或者說「知其未必而為之」的精神,一種敢於在未知變數面前,有所謀劃,並付出努力的精神。
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歷史的天空》就很好的闡述了這種feel:「刀光劍影」、「鼓角錚鳴」、「黃塵古道」、「烽火邊城」,都會如「風雲散」,而後又是新的時空。但,「一個個鮮活的面孔」、「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是帶不走的,擁有一番作為的人,總會被歷史銘記,這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歷史信仰。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答案正是歷史進程。「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或許才是多變人生里最值得珍惜的部分。所以,歷史時期的時空或許會被替代,但有作為的人物總會被歷史銘記,曾經存在的情誼也會千古流傳,百世通感。「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擔當」二字點出了,這種中國特色歷史信仰指導下的方法論問題,強調入世、強調作為、強調擔當,這才是《三國演義》及其衍生出來的三國文化的精氣神。「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這裡的英雄氣,也絕不是什麼個人英雄主義、偶像崇拜,而是一種面對歷史滄桑與人生坎坷的擔當精神,一種連長江都會為其淚目、歌詠的浩然之氣。
綜上,讀三國,如果讀出了「生克輪迴」,那就有點「怪力亂神」了,拘泥在這樣的小處,自然無法領略自孔子道出以來橫貫中國傳統文化千百年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經驗,以及那種被孟子道出的「敢於擔當」的浩然之氣,乃至於太史公道出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歷史進程求知慾。未免可惜。
既生瑜,何生亮,是說周瑜是天才,但是諸葛亮卻壓他一籌,讓他非常無奈
但是既生亮,何生懿,就不對了,分明是諸葛亮力壓司馬懿一籌。而且諸葛亮是帶著弱蜀北伐強魏。而司馬帶著強魏一直防守。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就差點殺了司馬一家,結果天降大雨,滅了諸葛的火計。這算是天命吧。要說輸了,那諸葛亮也是輸給了天命。壽命不夠用,給司馬懿耗死了。
啥時候司馬懿也配站諸葛亮上面了?就因為司馬懿的兒孫建立晉?呵呵。照這個邏輯唐太宗是不是還得跪下給朱溫跪下唱征服?
諸葛亮面對的是整個歷史進程,是與天下棋的棋手。司馬懿?諸葛亮都未必把他當對手。畢竟死諸葛都能走生腫大。
題主問的是三國演義,討論的是一本小說,很多答案和評論都在說諸葛亮在三國志中如何如何?讀三國志很有優越感么?討論小說時非要引入史實,那討論武俠小說是不是還要論證違背多少物理定律么?
從他媽啥時候開始,司馬懿開始乾的過諸葛亮的?你們一個個讀書讀的夠用腦的啊。
不是,這是一個互相傷害的故事。
討論歷史的問題下,有人答歷史,有人答演義,答演義的被鄙視,罷了。
討論演義的問題下,有人答歷史,有人答演義,答演義的還是被鄙視??
你們是有多忍不住要讓人知道你們讀過歷史啊??
無論是老不看三國還是燦爛海灘,是遼東管寧還是巴西馬忠。
我從沒見過他們,像你們一樣。
[曹操聽知玄德自立漢中王,遂大怒曰:「織席小兒,安敢如此!吾不能滅汝,誓不回都,除死方止!」即時傳下王旨,盡起傾國之兵,赴兩川與漢中王決雌雄。一人出班諫曰:「王上不可因一時之怒,使百萬生靈屈死於鋒刃。小臣有一計,不須張弓只箭,令劉備在蜀自受其禍。待兵衰力盡,略用一將,興數萬之眾,一舉而成功。」眾皆大驚,視之,乃河內溫城人也,複姓司馬,名懿,字仲達,見為丞相府主簿。操大喜而問之曰:「仲達有何高見?」懿曰:「今江東孫權以妹嫁劉備,今已分離取回江東,彼此有切齒之恨。王上可差一舌辯之士,齎書去見孫權,陳說劉備過惡,令權興兵行先取荊州,一與關某相持,劉備必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那時王上興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
三國演義裡頭司馬懿幾句話破了諸葛亮苦心經營的隆中對策
什麼輪迴 題主你不知道嗎 諸葛亮其實就是漢獻帝啊
其實史實並不是這樣,諸葛亮的故事大多是假,至少空城計,草船借箭,是假,自古以來諸葛亮是重在治國安邦,而謀略卻不如司馬懿,我上述的是歷史形象,而你所說只不過是民間形象和文化形象而已.
真實的歷史根本不是小說講的那樣,周瑜貌似是戰場受傷生病而死,歷史不存在克周瑜。司馬懿克諸葛亮,這個說法很勉強。
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和諸葛亮,當初劉備白帝死後,大量蜀國士兵戰死,蜀國已經窮途末路。諸葛亮後來用現在的秦朝軍國主義方法,暫時抵禦了外敵。雖然諸葛亮不像秦朝殘暴,但是軍國主義的缺點,就是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大量農業人口轉變職業軍人,巨大軍費開支讓國家長久持續貧窮,只有成功的戰爭才能平息這種赤字。
這是蜀國和魏吳根本不同的地方,每次諸葛亮都想北伐,但是司馬懿就看準蜀國的缺陷,利用蜀國來增加自己威望。
在蜀國滅亡時,為什麼鄧艾500士兵能讓成都投降?就是長久軍國主義,導致國家實在太貧窮,很多人直接跟隨鄧艾,讓蜀國自滅,鄧艾只是壓迫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推薦閱讀:
※假如第三次諸葛亮正好不在,而且不是故意的,那劉備還能請到他嗎?故事最有可能會怎麼發展?
※為什麼劉關張三人都在那裡冷笑?
※在三國時期當一個小兵是怎樣的體驗?
※董卓為什麼一入京就能號令群臣百官,廢立皇帝呢? 僅僅一個外臣為什麼像空降大宰相? 難道他兵特別多?
※關羽和黃忠在戰場單挑的時候頗有英雄相惜之感,為什麼封五虎上將時關羽得知黃忠在列時很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