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年輕時候膽小如鼠,別人瞪一眼就屁滾尿流,為什麼後來膽子那麼大,敢去刺殺秦王?
秦舞陽正好相反,年輕時候燕國第一勇士,是別人不敢看他,為何刺殺秦王的時候秦舞陽反而嚇得瑟瑟發抖。
謝邀。
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回答為什麼荊軻能刺秦王而秦舞陽卻在朝堂犯慫:因為荊軻就沒打算活著離開,而秦舞陽卻不願意死到這裡。
不過既然題主提到了為何荊軻能從被人瞪一眼就跑到後來咸陽行刺這麼巨大的轉變,而秦舞陽卻從一個打架狂人變成膿包刺客,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多花一些筆墨。一來荊軻是我喜歡說的人物,二來混知乎你要不煞有介事的碼上幾百字就會被認為抖機靈不認真答題,於是我就啰嗦幾句。一家之言,各位姑妄聽之。
不是考據癖,手邊也沒有太多資料參閱,就隨便憑藉記憶隨便說說大意吧,不準確的地方歡迎指正。荊軻的事兒主要體現在《史記》的《始皇本紀》和《荊軻列傳》里。 當然,始皇本紀的男豬腳是始皇帝,荊軻只是個配角,到了列傳里才現出絕世風骨。關於秦舞陽所聊不多,一言蔽之:這貨就是個勇於私鬥、怯於公戰的主兒,俗稱窩裡橫,要擱商鞅變法時代的秦國,死於秦法八百回了。事實上你我都見過這種人,平時牛逼哄哄老子天下第一,真遇到事兒了比誰慫的都快。我也慫,但好在我不吹牛逼,屬於一直慫的那種,哈哈。扯遠了,聊回荊軻。
列傳里,惜字如金的太史公居然花了兩百餘字描寫荊軻的生平,要知道這在史記里非常罕見。多少死亡萬千的大戰,寥寥數語甚至區區數字就帶過了,但對荊軻則確實厚愛有加。不少人認為荊軻其實是「士為知己者死」,作為燕丹的死士為了燕國救亡圖存兒死的。我不這麼認為。本質上,荊軻死於義,而非忠;死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非執一匕而賭天下。
為何這麼說?首先,荊軻這個人非常瀟洒。史記說時人呼之為卿,先在衛,衛人呼之為慶卿;後在燕,燕人呼之為荊卿。戰國時代,能獲得卿這個民間稱謂的,絕對不是一般人。尋常書生,多半呼為子;王室貴胄,則呼之為公子。我揣摩,只有那種有威望有錢有能耐、又不怎麼欺壓百姓魚肉鄉里,甚至還能為百姓出頭的人,老百姓才肯稱一個無官無爵的人為卿。單看這一點,荊軻比聶政和蓋聶高明,大概與魯仲連相當。列傳里也說了,他好讀書,擊劍,曾遊說衛元君,但不被重用。這一點上,說明荊軻是有抱負的,承襲戰國士子謀國的光榮傳統,與蘇秦、張儀同一路數。一個有志謀國的人,如何不曉得六國腐朽羸弱如強弩之末,如何不曉得寄希望於執一匕刺秦王而改天下有多大把握呢?但他還是去了。
第二,荊軻這個人很懂得控制自己和控制局勢。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一部分取決能多大程度上控制自己。與蓋聶比劍,蓋聶使出眼神大殺器,荊軻直接走了,蓋聶以為人家犯慫嚇跑了。與魯句踐比賽(不知道是賽馬還是駕車),魯仲連較真了直嚷嚷逼叨逼叨,荊軻走了,魯句踐也很是得意。就荊軻離開這件事,我估計荊軻一方面心裡固然有「對方枉為名士,不過爾爾」的失望,另一方面,也有英雄相惜不欲結仇的意思,換言之,神兵不互博,不爭虛名,只求不殄天物而已。惟其如此,後來(事實上其說的話看,應該是蓋聶,不知道太史公前後哪裡搞錯了)才能深深的後悔自己不識人,這一點,荊軻與後來的韓信可有一比。在燕丹請他來做刺秦的事時,他同意了,但就是不動地方,被燕丹幾次催促。他在幹什麼?貪戀美色不想送死?非也,真不敢去了他就不會答應,他是在等合適的時機,等著看燕丹這個卑鄙小人是否信任自己,而不是拿對田光那套對付自己,也在等著看燕丹願意為燕國犧牲多少。其實樊於期的命運早就註定了,但燕丹這個偽君子不願意自己說罷了,但荊軻立刻明白燕丹的意思。所以他去找樊於期說了。沒有督亢地圖和樊於期人頭,根本沒機會進秦國朝堂,這一點荊軻非常清楚。就連助手,都要等自己最信任的,人沒到就一直不出發(我不知道他在等誰,高漸離么,但高漸離一直在燕國啊)。最後被燕丹逼的急了才無奈帶著秦舞陽這個菜包子上路。這種對局面的掌控和自己的掌控的能力,很罕見。
第三,荊軻很會包裝和營銷自己。雖在山野之中,但很注重廟堂里的人脈培養。列傳里說的明白,雖然和一幫人戀著喝酒唱歌,但「其為人深沉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什麼意思?老子看起來也和你們一樣翹課泡馬子打遊戲,但老子窩在被窩裡用手電筒看書,還特么與學校的老師校長關係很好。老子就這麼銱!戰國士子,包裝一直是強項,個個不遑多讓。但能把個人推銷和行為藝術結合到如荊軻這般完美的,實在不多見。四公子礙於身份,不可能出沒市井與屠狗者戲;讀書人家境窘迫,不可能結實豪俠。唯有荊軻兄,不僅找蓋聶這樣的人拜山頭,還和高漸離和市井粗人(屠狗輩)當街做歌,哭的比好聲音都來勁兒。你說說,這樣的傢伙,怎麼會沒有人推薦到燕丹那裡讓他轉椅子?就連最後的出發,他都要搞得很有儀式性,白衣黑水,離子長歌。一半是鼓舞士氣、表明決心,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個性表現。這種包裝自我的能力,放到現在絕對秒殺一票公知大V。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荊軻有家國天下的抱負,又有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為什麼他還要去秦國做不可能的事兒?這就得回到我前面說的,荊軻死於義。田光是他的老朋友,他自己也知道這事兒機會很小,荊軻根本不願意去。但作為土生土長的燕國人,田光很愛燕國,於是為了促成此事,他故意犧牲了自己來讓荊軻沒有退路。燕丹深知這一點,所以大加利用。某種意義上說,田光也中了燕丹的套:逼死好友田光,讓荊軻無退路也是燕丹的計謀。田光死了,樊於期也死了,荊軻就不能不去。哪怕他的助手沒到,他怒斥燕丹不相信人,也要去。至於燕丹的豪宅美食美女,只是無關緊要的點綴罷了。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弱點,荊軻的優點如上文所說,弱點也如上文所說,重義,因而被燕丹這種政客利用。一個抱著必死決心的人,怎麼會在朝堂上怕一群手無寸鐵的大臣呢?只有喝酒時熱血上頭老子不活了干他的酒醒後哎呀我呀我說啥了我的房貸還沒還完老婆孩子還要我養呢我得活著啊的秦舞陽,才會犯慫。但荊軻正因為重義,太想著活捉秦王了(當然,你也可以認為這是酸葡萄心理,事實上,那個時候,與其說是一種為自己失敗的開脫,不如說是一種深深的遺憾。因為田光死荊軻答應燕丹的那一刻,他就沒打算再活著回來,失敗了還需要借口嗎?
盪開一句,荊軻刺秦的過程,太史公又是洋洋洒洒兩百餘字,寫的宛如自己身在朝堂親眼所見一般。可以說,荊軻列傳是太史公寫的最出色和傳神的人物傳記之一,其對後世的影響也蔚為流長,唐人小說、宋人話本、明清小說、民國武俠里都有荊軻的影子。而我覺得受其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那個叫古龍的男子,本著荊軻的樣子,他寫出了李尋歡。
不是「士為知己者死」,荊軻去是因為不得不去,他若不去就是下一個田光。
什麼叫「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在《刺客列傳》確實出現,但不是荊軻,而是在豫讓的故事裡。豫讓說得很清楚,「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所以智伯被滅之後,他要報仇。荊軻是什麼狀況呢?太子丹是給了他很崇高的待遇,吃喝珠寶香車美女隨便他,可那是在荊軻答應了去刺秦送死之後,和豫讓能是一回事么?
同樣,太史公沒有記載過任何內容,要表示說荊軻就是個仇秦分子,或者說和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事實上,他大加描寫的是太子丹和秦始皇的私怨。他也沒有表現過荊軻是個頭腦容易發熱的莽夫,相反,荊軻「沈深好書」。
荊軻過往都是什麼經歷?他是齊國人,一直是個浪子,直到燕國。以前曾經勸過衛元君,但是失敗了。其他的經歷,都是每逢爭鬥,拔腿就跑,還跑得很遠。司馬遷專門記載荊軻的這些事迹,不是沒理由的。其一,對比秦舞陽後面嚇尿了讓秦人「怪之」的舉止,荊軻這樣沉靜內斂的人,才能獲得接近秦始皇的機會;其二,荊軻此人明哲保身,此前與秦無冤無仇,後來會跑去刺秦必有內情。他完全是被拉下水的。
荊軻被攪進了刺秦的局,是因為田光。田光被攪和進來,是因為鞠武。鞠武是太子丹的師傅,見太子丹不聽他著眼全局的大計,執意要收留樊於期,就說他「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對這個學生失望了。見學生禍害大局,他不願幫著胡鬧,就讓他找田光去參謀了。
田光一來,聽了太子丹的話,就說自己「精已消亡」(對荊軻說的是「形已不逮」)。然後舉薦了荊軻。到了荊軻面前,他先是泄露了太子丹的話,然後說「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總而言之,太子疑心我。接下來他就自殺,以死「明不言」了。
田光死後,荊軻見了太子丹,推卻不成只好受命。就在上面這一段里,田光完成了說服荊軻的目的。
這段記載疑點重重,如果太子丹沒有說明白要田光幹什麼,純粹只是腦力活動的話,田光何必用自己身體不行作為借口推卻呢?如果只是不想來「圖國事」,何不一開始就別過來?既然答應了不泄露,為什麼一跑到荊軻這兒就泄露了,泄露完還怪太子丹不信任,在荊軻面前自殺封口?
田光的動機很難猜測,但有幾點是清楚的:其一,他應該知道太子丹要找的是刺客,所以他說自己身體不行;其二,荊軻跟他關係一般,誰會讓自己的好朋友當炮灰呢,舉薦荊軻是因為他覺得荊軻有刺秦的能力;其三,他用自己的生命,讓荊軻明白了一件事情,如果像他一樣拒不受命,受到太子丹猜疑的下場,就是死。秦武陽在鄉里能狠起來,是因為他比鄉親們厲害,而且沒有敬畏和底線;後來恨不起來,是因為他沒有秦始皇厲害。
荊軻有敬畏,因此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天道是高於皇帝的。
唯有敬畏,方能勇敢。
在藝術創作學習階段,老師建議不要畫搞笑的東西。想來是因為,搞笑直接無視甚至破壞認知習慣(因此也隱秘地依附和受制於認知習慣),但好的作品卻要承當起歷史,自由是為了更好的歸宿。難的不是不管不顧,而是在規則中,並善加運用,乃至不拘一格。
我也認為荊軻其實一點也不傻不蠻,計劃是想學藺相如,先綁架嬴政,當眾脅迫其承諾,然後功成身退完整的回國做英雄。但是運氣一般加上豬一般的隊友。扔完匕首之後說的話也是噁心一下嬴政,反正要死了,把自己說的牛逼一點,至少死後大家不會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好的機會都沒有刺殺成功啊。。。」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蘇軾說張良,道理卻是一樣的
謝邀。
@趙陽的答案,應該已經能滿足題主的需求了。簡單的回答我認為是是「神勇」與「骨勇」之間的區別,畢竟所懷的目的不同,荊軻更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骨勇和神勇是《史記·刺客列傳》中田光答太子丹時對其門客的評價。有興趣可以看看,相信對題主的問題會有幫助。
被蓋聶瞪一眼跑了,那叫自知之明。他要是反瞪回去,估計就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了。當年要是韓信不受胯下之辱殺了屠夫,下半輩子就在牢里,何來後面的兵臨天下。難道韓信也膽小如鼠么?官三代秦舞陽在鄉里殺了人還沒有被治罪,完全是憑著祖先留下來的一點權勢橫行霸道,如此小兒見了秦王能不尿褲子么?
膽子小膽子大是看事情的,也是看時候的。你仔細觀察你身邊人就知道了:有些人不怕打架怕死,有人不怕死怕打架,也有人不怕打架怕老闆,也有人不怕老闆怕打架。人是不一樣的。
被堂堂劍聖瞪一眼,誰都得屁滾尿流
這種歷史中的東西,太難保證100%了。
1、秦舞陽是燕國大將秦開之孫,照小說里的說法,他是「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因此也有人說他在秦殿上面色蒼白是震怒、蓄氣、準備發大招的表現- -b)。我個人認為他之所以敢殺人,首先跟他身份是將門之後有一定關係;第二,在衝動的情況下殺人相對而言是很容易的事,情急之下把人殺了的例子太多了;第三,路人不敢直視,看看前段時間山東麥當勞全能神教殺人時無人敢制止就明白了。第二點和第三點,在心理學上都能夠解釋,至於第一點,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仗勢欺人,秦舞陽雖未必是為非作歹之徒,但後台強硬,心理上強勢也是正常的。而在秦殿上什麼都沒有,自然是越想越怕。
2、荊軻,這個不敢亂說,依照《史記》里的記載,我比較認同@趙陽 的看法,個人覺得更像是荊軻不屑於跟那爭吵,而且他離開的方式也不是如題主所說的屁滾尿流哇。
至於刺秦失敗,《史記》用荊軻自己的話解釋了:第一,荊軻是想等那個朋友一起去,希望能夠完成任務並回來,當然這個幾乎不可能,他的意思是要讓太子丹最後聽到行動成功的消息(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第二,沒殺到秦王,是因為他直到扔出小荊飛刀前都想的是要活捉秦王,令其歸還失地並與六國簽訂條約。
同樣一家之言,承蒙邀請,惶恐惶恐~哈哈
藝術性的描寫吧。
比如國軍士兵戰鬥力很差,但是「解放」過來以後,就成為戰鬥英雄。理念、精神起作用了。
推薦閱讀:
※如果扶蘇沒有奉詔自盡,而是與蒙恬起兵勤王,勝算幾何,如若成功大秦國運是否會長久?
※既然始皇帝駕崩時只有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在場,後人又是如何得知遺詔被篡改?
※秦始皇南征百越前,百越之人是什麼心態?
※秦始皇有立過太子嗎?
※大秦朝到了公元2015年是什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