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時間不充沛的條件下拍好一部佛教文化紀錄片?

沒錯,重點就是時!間!不!充!沛!
按去年的調性,我們每個寺廟大概只停留兩三天,而且還是去之前的頭一天晚上才能確定第二天到達的具體寺廟。至於對方會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資源與配合,完全是到了現談。如此條件下,去年我們基本以紀實為主拍攝了一系列素材,現在想想儘是遺憾和混亂。
所以想請教知乎的各位大神,在依舊無法保證足夠做功課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儘可能的規避不必要的缺憾呢?

PS:下半程我們會往西部沿絲綢之路行進,想來那邊地廣人稀廟少,時間應該會稍稍充足些。

PPS:這裡所指的時間不充沛是說單個寺廟停留時間不足,因為本身計劃所限,去年從十月到今年一月這四個月里,一共走訪了90多個寺廟,當然比重不同,有得只去了一天半天,有的最長呆八天,正常呆兩三天的寺廟大概有40餘個。


謝邀。無法拍好。


謝謝邀請。

實話實說,哪怕tvb遠赴法國梅村採訪一行禪師,也實在是有點慘不忍睹。更不要提國內其他知名的話劇、電影、電視劇、還有各種堂的紀錄片,從音樂出來就知道要完蛋。

歸根到底的原因,請允許我不客氣的說,就是那個農夫幻想皇帝吃柿餅的原因。

所以,在俺看來,相比我們多數人對於佛教的極端無知,特別是宗教體驗的完全不存在,時間倉促什麼的還真不是問題。列一個大綱,這家寺院什麼時候有的,師父哪裡傳承,僧團如何修習運作,有什麼進展和困難等等,【能把事情說清楚,就已經是很棒的紀錄片了】。千萬別配廟會的大嗓門音樂,【不要在師父講話的時候打斷他】。

哦,對了,王魯湘《智慧東方》可參考學習。如果條件許可,可以一組拍景色,一組採訪,採訪組請一定好好聽,不要插嘴。收集足夠素材,回來可以慢慢整理。

一名普通佛弟子的觀影意見,僅供參考,願有益。


如果你們僅僅是時間不充裕而資金充裕,拍好佛教紀錄片最簡單的辦法是——找我!


作為一名佛弟子,很感謝導演們能關注佛教、記錄佛教、宣傳佛教的。

作為一名觀眾,我想知道:現代出家師父的的修行:

1、修行什麼法門;

2、修行的方法有沒有地域差別,也就是有沒有受當地地理、歷史、文化風俗的影響,形成獨特的修行方式和理念;

3、老中青三代僧人對待修行的態度,能不能看出修行是一脈相承,還是每一代的修行法門都有變化;

4、對待輪迴的態度;也即唯物主義的影響是否滲入了佛門;

5、如何看待學經論;有沒有因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是拿來擋擋眼;還是認為應該深入經藏、多聞熏習。再具體點,現在還有專心閱藏的嗎?比例如何?

6、讓師父們談談他們心中的玄奘大師,畢竟玄奘大師也是從絲綢之路走出去求法的。

。。。。。。

先說這些吧。


把功課做足!相關經典、相關佛教歷史、相關背景知識。鳳凰衛視的梁文道先生是我比較推崇的一位主持人,學識淵博,各種評論節目每每奇談妙論讓我讚歎,《開卷八分鐘》更是我必看的一個讀書節目,但是梁先生曾經做過一期朝拜九華山的節目,看過之後怎麼說呢,我深表遺憾。


謝邀,但這個賬號我很少用(我一直在用同名的另外一個賬號),所以才看到。最近手頭正在做葉錦添的採訪,時間相當緊迫,就跟了葉老一天的紀實,然後第二次就直接進入採訪階段了。採下來的談話記錄,發現前一天採的素材遠遠不夠貼到他講話內容,只好問他助手要他講話相關內容的素材了。。。。。 所以做好一個紀錄片,一定要做好功課。定好大致框架,擬定出拍攝的素材,一切都量化到schedule里;如果訪談里講的內容不夠素材去貼,那麼不妨在訪談里多設置幾個機位(全景、中景、特寫),不至於只有一個機位採訪的畫面看起來好單薄。採訪的同時不妨做一下場記(看後面的行程需要補充哪些新的素材畫面內容)


不要追求完整與宏大的記錄。有時候小細節哪怕是一些人的見解也會貢獻出不一樣的角度與東西。

如果拍攝時間不夠,起碼在前期功課要做夠。

不要追求數量,而講好一個故事,或是講好哪怕一個觀點。

或許可以,以問答形式。用同樣的問題採訪每個寺廟的最高師父,最後靠風景與剪接。

還是不要追求完整,哪怕記錄了一個細節的真實,挖掘到了不同角度的講解,也會為記錄添上一筆有用的資料。


推薦閱讀:

開個網店,經營開光的汽車掛件和風水擺件,除了附有買家姓名和物品在寺廟開光照片以外,還有其他方法證實嗎?

TAG:紀錄片 | 佛教文化 | 寺廟 | 絲綢之路 | 微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