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設計對一部電影的重要性是什麼?
與其羅列一系列的重要性,我覺得大家不妨親身體驗一下聲音設計的力量。
請準備以下電影片段:
拯救大兵瑞恩 雨中狙擊手pk
七宗罪 開場
以及較好的聆聽設備。
首先請關閉聲音只看畫面,考慮一下如果自己來為這兩個片段製作聲音,會添加哪些內容?可以寫在紙上列個表。
然後再請關掉畫面,仔細聆聽這兩個片段,再把所有聽到的聲音寫下來。
最後請同時看和聽,體會一下你「聽」到的聲音和你「看」到的聲音之間的區別,區別越小,說明你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度越高。
謝邀,您忒看得起我了,聲音設計是門古老的手藝,俺其實不會……
簡單說就是:
聲音最能調動人的情緒。(這特么不廢話么?!)
複雜點說就有點複雜:
首先要講大腦。
眾所周知,爬行類動物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動物,其次是大量古哺乳類動物,然後是人類所屬的猿族等靈長類,而前代的一些特徵會在進化中遺傳到後代。 人腦也是如此,在進化中後代覆蓋前代,層層疊加,由外到內分別是:「新哺乳類腦」例如人腦, 「古哺乳類腦」例如馬的腦和「爬行類腦」例如蜥蜴的腦組成的。所以按照年代來看,古哺乳類腦和爬行類腦都在底層,掌管本能反應。其中爬行類腦最底層,負責生命的基本功能,比如「下丘腦」,控制進食(拒食)和性行為,所謂飲食男女,這些東西蜥蜴鱷魚都會。 爬行動物只有「嗅葉」,顧名思義是掌管嗅覺,當時只有兩層細胞,一層是接受氣味信息,並歸類;一層是指揮身體做出反應。 什麼反應?覓食、避害和交配。這部分進化發展到古哺乳類腦(情感中樞),也就是圍繞著腦幹邊緣的結構——「邊緣系統」的原始皮層,邊緣系統處理信息方式使它能夠感受情感和情緒。腦神經生理學家證實,古哺乳類腦中的邊緣系統就是「情感中樞」,由於情感中樞的進化基礎是嗅葉,同嗅覺聯繫緊密,所以情感中樞曾經一度被稱為「嗅腦」(至今情感中樞仍有個重要部分叫嗅腦,所以嗅覺能引起我們的情緒變化,而情緒變化也能引發嗅覺反應)。情感中樞是情感的基礎,比如親情,成語叫「舐犢情深」,不分羊牛馬犬虎豹豺狼。這個是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一大區別。 而最後進化出的就是新哺乳類腦,雖然帶個「新」字,也有五千萬年的歷史。 在這裡(大腦皮層),出現了個厲害的玩意兒, 前額葉皮層,負責壓抑爬行類腦和古哺乳類腦的各種衝動,這才發展出語言和邏輯(包括數學)的符號表象,也就是抽象思維能力,人類可以從現實中總結整理歸納,提問題寫答案,傳遞信息 。傳說中的智慧、理性、文明、道德等等大詞兒,總算有機會登場了。人類之異於禽獸,在於新哺乳類腦(不過在老子看來,這都算「裝丫挺」)。
邊緣系統(情感中樞)結構圖
在這裡還要補充一點,雖然有前額葉,但是,人類的情緒往往是先於理性的。一般人可能會認為,感覺器官先將感覺信息傳到丘腦(除了嗅覺以外各種感覺信息的數據機),轉為腦的語言,再傳到大腦皮層的感覺處理區,整理成感覺,形成認知和意義,再傳到情感中樞,決定如何反應,再通知其它腦區和全身。但是,別忘了,情感中樞還有一部分叫「嗅腦」,這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其中負責情緒的部分叫杏仁體,而丘腦恰恰有 一小綹神經元直達杏仁體。為什麼會有這種進化? 剛才說了,爬行動物就有避免敵害本能,這種本能至今還在嗅腦里,也是歸杏仁體主管,所以會有這個機制。結果就是,杏仁體可以先於大腦皮層接收到感覺信息,先於大腦皮層做出(情緒化的)反應,所謂「辦事不過腦子」。
好了,講到這裡就可以說聲音了。(分明是「扯到這裡剛進入正題」……)聲音設計在電影出現前就已經存在,只不過那時還叫音樂。如今電影的聲音設計師個個身懷絕技,但入門手藝基本功,還是音樂。
剛剛說到人進化出了新哺乳類腦(又來了),與文學等藝術形式相比,音樂恰恰是能繞過新哺乳類腦,直接傳遞信息到杏仁體,作用於邊緣系統也就是情感中樞。
也就是開頭那個簡單說來: 聲音最能調動人的情緒。
「音樂由音程、旋律、和聲、調性、節奏直接造成「振動頻律」,假如這個頻律引起痛苦中樞或快感中樞的強烈共振而導致放電,人就被「感動」,悲傷,興奮,沮喪,快活。同時,腦中的很多記憶區被激活,於是我們常常聽到或看到這樣的傾訴, 「它使我想起了什麼什麼……」每個人的經驗記憶有不同,於是這個「頻律」,也就是「作品」,就被賦予多種意義了。」
(來源: 《常識與通識》阿城著)當然不僅僅是音樂,但作用原理一樣。
高超的聲音設計師不僅是錄音師(採集音響),而且還會調整各種不同音響的關係以及頻率,達到調動情緒的目的。說白了,你在電影里聽到的一切聲音都是設計出來的,聲音設計就是用各種不同的聲音作曲,比單純作曲的難度大。比如作曲家不用考慮混響(也就是回聲),混響關係到聲音的空間,而這個空間如果與鏡頭前的空間不一致觀眾就會產生認知不協調,說白了就是齣戲。而且環境聲音可以超過音樂對人的影響。比如在電影《天崩地裂》(Dante"s Peak)中一場戲是布魯斯南冒著危險爬回汽車裡,原本設計是沒有音樂,只聽得見砂石掉落的細微沙沙聲,彷彿隨時可能坍塌,不由得令人緊張。可是作曲家覺得自己的創作不能浪費,加上了音樂,完全掩蓋住了沙石聲,緊張感大打折扣。最後公映版終於還是把音樂拿掉了。
[出神入化視頻 (力薦上面這個紀錄片,從37分鐘開始講聲音)
視覺神經也能刺激情感中樞,所以電影這種視聽媒介是雙管齊下同時讓你的情感中樞放電。
比如說下面是奧森威爾斯《公民凱恩》中的一個鏡頭,所有觀眾都能聽出來聲音向下走。(威爾斯在進入電影圈之前是玩兒廣播劇的,對聲音設計駕輕就熟)
聲音視頻
這部電影拍攝於1941年,有聲片誕生於1927年。當時的電影還沒有多聲道立體聲技術,所以就是單聲道,只能表現大小,這個鏡頭「聲音向下走」的效果其實是觀眾的幻覺。
再舉個例子:前文說到,「躲避敵害」是自爬行動物開始就有的本能反應。這個本能反應到了古哺乳類腦,就形成了情緒信息——恐懼。恐懼的反應是心跳加快,血液流向四肢,呼吸急促,汗毛豎起。我猜也許恐怖片製作者是最早有意識利用聲音設計的電影人。他們的聲音設計能刺激你做出本能反應,如同傘蜥遇到敵害就會張開頸傘一般。不信你把聲音關掉再看,肯定不一樣。所以恐怖片大師喬治·A·羅梅羅 (George A. Romero)說:
大多數人都不會把波蘭斯基《冷血驚魂》作為自己最愛的恐怖片,但我會。
《大白鯊》是恐怖片么?《沉默的羔羊》是恐怖片么?沒錯,而且它們使整個類型得到了提升。
有些人不覺得它們恐怖,大錯特錯,它們能控制你的皮膚。
(來源:http://www.douban.com/note/226264496/) 用指甲劃黑板很不舒服的聲音視頻
(原理:人耳的舒適聽覺範圍是30-16000Hz,太高會刺耳,不舒服。)
最後,感謝您有耐心看完這堆東拉西扯!俺不懂聲音設計,如發現任何錯誤,煩請您務必在評論中指出,謝謝。
參考資料:
彭聃齡 《普通心理學》
阿城《常識與通識》
周傳基《電影藝術中一個被忽視的方面 —— 聲音》
我把你的問題理解為音樂之外的聲音(音樂對電影的重要性其實無需多言)其實也就是錄音音響的重要性。電影的音效包括四個方面,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6%95%88
硬音效(Hard sound effects)是熒幕上常見的聲音,例如摔門,武器發射,和汽車駛過。
背景(Background,BG)音是不和影片需要明顯同步的聲音,但是給觀眾場景設置的暗示,例如森林中的聲音,熒光棒的噼啪聲,車內的聲音等等。背景中人交談的聲音也視為一種「BG」,但只是當說話的人是聽不清楚的時候或語言是無法識別的時候(這被稱為Walla(集體對白替換))。 這些背景噪音也被稱為環境(Ambience)或者氛圍(Atmos, "atmosphere")。
擬音(Foley)音效是和熒幕同步的聲音,需要擬音藝術家的專門知識來正確錄製。腳步,手握道具的運動,衣服的沙沙聲都是常見的擬音單元。
設計音效不是自然中正常發生的聲音,或者是不可能在現實中錄製的聲音。這些聲音用來展現未來技術或者用音樂式的風格來製造某種情緒。
第一,硬音效可以說是有聲電音與默片的根本區別,正是因為這些普通的聲音,為電影增加了一個敘述維度,多了一種展現手段。第二,能夠完善人物形象塑造(擬音和設計音效)。參考《變形金剛》。設想一下,沒有了擎天柱渾厚而帶有強烈金屬感的聲音,以及變形時候的「嘡嘡咔咔」的聲音,這部電影會變成怎樣一種面目呢?
第三,放大物體形象(擬音)。參考無數武俠動作片。刀劍舞動,很少有聲音(聲音很小)。但在電影中幾乎都是有聲音的,這種聲音的作用就在於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如果舞刀舞劍沒有了聲音,那麼看上去就和默片無異;
第四,聲音本身的美感。其實不僅僅是音樂有美感,一些電影里看似很普通的錄音同樣有強烈的美感。同時,不同頻率的背景音,能夠形成立體感十足的音場,置身其中本身也是一種美感的享受。
——————————————————————————————
其實現在聲音設計對於影片的重要性和配樂相當,從近些年配樂風格的變化就能發現
瀉藥。前面幾位說的都很好了。我補充一點。
聲音的符號性作用。在電影中,常用聲音作為人物的特色,伴隨人物出場。《速度與激情5》中,dom的朋友每個人出場都選用不同風格的音樂,來體校他們的來源地。在說一個我經常用來舉例的《贖罪》,打字機節奏的出現便預示著女主的出場。
上面有人從技術層面講了,我不太懂技術。
但是從理論層面上來說,聲音的出現直接導致了好萊塢式的戲劇化電影觀念。
也就是說,電影得以更為逼真地復現現實。
我們可以更加流暢地講故事了。這個二維平面上的動態圖像更加像我們的生活了。
而作為一種藝術種類,電影當然也不甘於僅僅成為一種復現現實的媒介。於是在藝術電影(其實我很討厭這種二元對立的分法)的領域,聲音又成為了空間造型的另一重維度。聲音加強了電影的表現可能。
例如
語言表達思想、音樂傳達情感。
對畫面造型的加強、對比、或者衝突。
等等。
就好比很多人覺得《幸德勒的名單》裡面,色彩的運用被視為是一種傳遞導演想法的方式一樣,聲音也有同樣的作用。
同是一片沙漠的畫面,配上新疆音樂就是塔克拉瑪干,配上非洲音樂就是撒哈拉!(轉)
好電影不一定有好音樂,但是有好音樂的一定是好聲音。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海角七號這部電影。
月光下的大海,輪渡之上,始終未見那個日本人的身影,但那溫柔的聲音穿越時空,來到六十年後的今天。
只因為這個聲音,《海角七號》成為我個人最喜歡的電影。
也就是這個聲音,開始喜歡上了日語。
也就是這個聲音,高中早讀課把七封信箋抄在紙上記在腦海之中。
————————————————————————————
你們以為我真得忘了我沒有提到這部電影中的好音樂嗎!!!
這部電影原聲音樂都很美,畫面感很強,讀信的時候純音樂《1945》,小女孩在電梯里哼的《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以及 結尾的《國境之南》《野玫瑰》,等等等等,都是很好的曲子,當然東來東往《海角七號》並不是電影原聲。
廣告說「沒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不要用卓別林打我
Sound is telling for the story。好萊塢的工業標準是不看影片光聽聲音可以明白電影的講了個什麼故事,不光是從對白上
參見驚悚片~
靈魂註解。
推薦閱讀:
※有人能客觀解釋一下什麼是汽水音嗎?
※為什麼有人敲擊鍵盤喜歡大力敲擊,生怕旁人聽不到似的,他們是出於什麼心態?
※殺人的時候真的有電影裡面那種不知道用什麼擬聲詞來形容的那種聲音么?
※2017快男的尹毓恪聲音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