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的《老王》中,為什麼她在給老王雞蛋和油錢後會有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


2016年5月25日,謹以拙文,送別楊絳先生,您一家人終於可以「團聚」了。


《老王》一文的中心句同時也是全文最難理解之處——「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多吃多佔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令人疑惑之處有三:老王的「不幸」指什麼?楊絳為何覺得自己「多吃多佔」,她「多佔」了誰?楊絳為何會感到「愧怍」?

文中有兩次「不幸」。在第三節,作者描寫了老王面臨的種種困境:身體殘疾、老光棍、單幹戶、沒什麼親人、乘客也不願坐他的車、「家」不稱為「家」而是「住了多年了」。尤其是他瞎了的一隻眼,「也許是營養不良」,「也許是得了惡病」。作者覺得同樣是失明的不幸,如果是因為得了「惡病」而失明是「更深的不幸」。為何惡病是更深的不幸呢?作者記述了當時人們的說辭:「那老光棍大約年輕時候不老實……」一個「老光棍」在「年輕時」會做什麼「不老實」的事呢?這件事還會讓一個人失明,或者還能說,一個人突然失明在當時會被懷疑做出了「不老實」的事。謎底就是性病:梅毒和淋病都有可能導致失明。如果老王是營養不良而失明,那麼會讓人同情、憐憫;但如果是因為性病而失明,則會令人厭惡。原本就無親無故的老王再被人們厭惡,必然會更加孤獨。後來老王吃了錢瑗送的魚肝油眼睛看得見了,證實他真的是營養不良。但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且早就先入為主了。作者隱晦地記述了這個信息,並且認為孤獨的不幸是更深的不幸。

如此不幸的老王理應生活地非常艱難,可他卻不斷地幫助楊絳一家,自然讓作者非常感動,但為何說自己「多吃多佔」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吃、占的對象到底是誰?「多吃多佔」與「不幸」相對舉,暗示了作者與老王之間的緊密聯繫。後來作者在另一個版本中改成了「幸運」。這就說明了「多吃多佔」=「幸運」,「幸運」與「不幸」構成對立,因此「不幸」=「少吃少佔」。一個「多」字,暗示了兩人關係的不平等,暗示了楊絳是對老王「多吃多佔」,暗示她的「幸運」就是老王的「不幸」。

可是楊絳佔了老王什麼便宜呢?老王給楊絳家送冰、送醫、送香油雞蛋,楊絳都是給了錢的。尤其在載客三輪被取締後,錢鍾書依舊關照他的營生。女兒還送過魚肝油給他。明明銀貨兩訖,何來「多吃多佔」?作者說自己是「漸漸明白」自己原來是個「多吃多佔」的人,在明白過來之前,她「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為何「不安」?因為在老王臨終前給我送雞蛋香油的那一刻,我的反應很不合宜。

老王孤身一人,在臨終前而是還想著幫助另一個人,善莫大焉!說明他把楊絳一家當作了值得託付的人。在那一天,老王不是單純地來送東西的,而是來和朋友告別的。但當時的楊絳不僅沒意識到老王的心意,還打算習慣性地給錢,說明在楊絳眼中,她們家與老王只是一種僱傭關係。你為我做事,我給你報酬。你做事很老實,我就送你魚肝油表示感謝。除此外,並沒有特別的、更進一步的關係。前文論述過,「我」和老王的關係是不平等的。這個不平等在一開始就有暗示。文章第一句中寫道「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他蹬,我坐」似乎是句廢話。作者是在暗示他們的關係一直都是「蹬車的」和「坐車的」,即「付出的人」和「多吃多佔的人」。一直以來都是老王對我們付出更多,而我卻在老王生病時都沒去看望過他,連他生什麼病、吃什麼葯都不知道,甚至連老王是高是矮、是胖是瘦那隻眼睛是瞎的都不清楚。直到老王去世了十多天,我才想起詢問他的情況。更細思極恐的是,全文從沒提到老王的全名。楊絳連十年前包雞蛋的是一塊「灰不灰、藍不藍的方格子破布」這樣的細節都記得,怎麼會不記得老王的信息?恐怕是作者並不知道吧。

徐州的特級教師秦曉華老師曾評論說:「我」把老王當熟人,老王把「我」當恩人。老王一直把作者一家當作唯一的朋友,但楊絳卻始終只把老王當車夫。她和老王說閑話,送魚肝油,以及那些淺薄的關心都只是禮貌性的,完全不走心的。當時的楊絳以為老王最需要的是錢,自己給錢就是對老王最大的幫助,全然沒意識到老王最大的不幸是被侮辱、被歧視,是孤獨;老王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朋友,是關心。這就是「多吃多佔」的真正內涵。雖然作者在當時當刻隱隱覺察到哪裡不對卻又分辨不明,所以感到「不安」,到了晚年重新審視這段往事,她才發覺老王對自己一家投入了友情,自己卻沒有報之以同等的情誼,因此才會感到「愧怍」。


嘖我說高中語文老師邀請一個已經畢業的學生答這種問題是什麼體驗你們想知道么!
是在考察我對上課知識點掌握得是否透徹么!啊摔!那您就不要在這個問題下洋洋洒洒答這麼一大篇啊!啊讓我怎麼施(zhuang)展(bi)啊!您還有那麼多小粉絲們!
好了回正題。
《老王》這篇文章樓上該答的都答了雖然我還沒看,但肯定說的全都到位了透徹了,下面第三答?我懷疑也是和我一樣苦逼的學生試答。
我只好分析分析人的心理了,老王呢是個典型的窮苦的底層老百姓,沒錢,做苦力的,還有病,年輕時候多半不老實嗯(高中老師的梅毒論)被人看不起,這樣的人現在反正是實誠淳樸的,他對讀過書的身為知識分子的楊絳夫婦一定是發自內心地尊敬想親近的又覺得有點怕人家看不上自己,只是用心盡自己全力給受難的楊絳夫婦一點溫暖,啊有個說法大概就是唉你們年紀輕輕怎麼就遭這個罪哦俺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就是想對你們好大概就是這樣——臨終的雞蛋可以看出來。而楊絳嘛雖然也不能說是知識分子的清高什麼的,但是對待老王她認為自己當時是得體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也保全了知識分子的體面雖然她可能是無意識的,畢竟本身就有那麼一點隔膜的,身份上,很自然地就產生了這種微妙的距離,她有意識到么,有!但是她有試圖去拉近么,沒有,也很難。綜上,楊絳的愧怍除了老王臨終時說給錢讓人心寒,對自己沒有意識到那一天老王的來意的愧怍之外,我個人現在的閱讀體驗覺得也有對自己的一種自省,沒有辦法坦誠實誠地同樣把老王這樣的一類人當親人。的確愧怍,我也愧怍。

WTF我剛剛發現他否認了梅毒論!老師你不要坑我啊!


楊絳先生在老王的文末寫到,那是一個多吃多佔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作。

前些日子下了課,和三五同學一起去肯德基吃飯,坐在我們隔壁桌有一個穿著迷彩服樣式衣服的面色黝黑的農民工,什麼也沒點,靠著牆坐在那裡。

我們正吃的開心,我的三五同學說, 他一直在盯著我們看誒!有一個女生說可能他餓了,還有一個說感覺一直被盯著好噁心。於是大家七嘴八舌的揣測起那個人的可能的不良企圖。
於是我回頭想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正好看到他靠著牆,盯著我們看,快快的回了頭迴避了他的目光,惴惴不安。雖然有五個人結伴,但是都是女生一種恐懼籠罩了整個集體。而襲擊我的不僅僅是害怕,更深的是對我們的行為的一種懷疑。

因為後來聽說,有人聽見他用嘶啞的尖細的奇怪的聲音問我們幾歲了,哪裡人。而那個聽見他說話的姑娘飛奔的下了樓,正是她幾乎要拉著我們逃跑。因為聽說他們說,他會跟著我們笑而笑。因為我們在他的面前大聲的猜測他的所謂動機。

他可能有一個和我們一般大的女兒在老家讀書,他可能因為要謀生而缺席了她的成長。他可能羨慕我們的活力,也想置身其中感受一種青春的快樂。

而我們,卻當著面的惡意,隨意猜測他,甚至中傷了他,用一種極其幼稚的行為傷害了一個不幸的人。

楊絳先生去世了,再讀她的巜老王》,我感受到那天我的惴惴不安,就是那一種多吃多佔者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作。

再次,真的很抱歉,很抱歉。雖然那個民工永遠不可能看到,如果能回到那一天,當他問起我們是哪裡人,幾歲了,我一定會一定會坐下來的。


老王把他當親人,她把老王當熟人,是楊絳先生對自己內心的剖析!


2個小細節,我猜,楊絳其實一直在默默的接濟老王。

「開始幾個月他還能扶病到我家來,以後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來代他傳話了。」 這個「傳話」,可能也就是「送錢」,但楊絳寫的含蓄。

「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然後轉身進屋去。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
我也趕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託人捎了。」
他也許覺得我這話有理,站著等我。」

「既然來了,就免得託人捎了」 - 意思就是,之前一直在托老李捎錢。

老王病了之後,估計完全沒有了任何收入,這種手停口停的工作,也當然沒有社保。如果不是楊絳接濟,早餓死了。但楊絳估計手頭也不寬裕,只能每個月給點飯錢,治病的錢,那也超出她能力了。

人快死了,掙扎著上門找恩人辭路,當然也不能空手去,老王的香油雞蛋,或者是好心人施捨的,但也可能是他的為數不多的部分畢生積蓄買的。

老王把楊絳當恩人,楊絳把老王當熟人。中間的不平等,隔膜,令楊絳在若干年後愧怍。

就好比,一個流浪漢把全部擁有的十元錢全部給了你,對比一個富翁給的100元(九牛一毛),哪個更珍貴?

楊絳對於老王給予的這麼隆重的感情,其實除了給錢,並無以為報,因為楊絳並不能給予對等的關係,對於一個如老王這樣的不幸者,我們讀者,也只能一聲嘆息。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如果因為年輕時得了梅毒而瞎了一隻眼,和這種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也是人之常情。即便不是梅毒,楊絳這樣的知識分子,也不可能和老王這樣的底層勞動人民有什麼更深的交情了。

老李給楊絳彙報買了幾尺幾尺白布,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在交代,老李並沒有把楊絳給的錢私吞。這也是老李對於楊絳這個長期接濟老王的恩公,所做的交代吧。不過老李並沒有把這個當回事,也沒有完事後立刻去彙報,只是過了十幾天路遇順便交代了一下。

但老李顯然對於老王去送雞蛋,拿了錢回來,非常清楚,因為「就是從你那回來第二天就走了」 。老王覺得辭路這個重要的儀式已經完成,就安心的走了。


楊絳先生一直是很幫助老王的,經常坐他的車不說,老王住院那段時間也是很照顧。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是老王,你知道自己大限將至,用自己僅剩的或是存了好久的錢買了一些雞蛋,想著去看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這或許是最後一眼,可是對方卻塞錢給你,你是什麼感受?


我一直不明白楊絳先生說這句話的含義,難道僅僅是因為對老王做的還不夠多嗎?
直到有一天,我在節目上看到一名殘疾軍人說了一段話,使我恍然大悟,「我覺得社會對我們最大的尊重不是如何關愛我們,而是把我們當做一個正常人來看待。」


「楊絳文中結語的「幸運的人」,原先是「多吃多佔的人」,作者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改動,是有她深層次的考慮。我想,這大概也就是楊絳所說的「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的真正原因吧。」


推薦閱讀:

《巴黎聖母院》中「卡西莫多」名字的來歷到底與「發育不全」一詞是否有關?
《邊城》的結局如何理解?
如何評價以前的韓寒和現在的韓寒?
如何評價白先勇?
為何年輕一代研究紅樓夢幾乎只知周汝昌劉心武,卻忽視了其他的紅學大家?

TAG:文學 | 語文 | 楊絳 | 語文教學 |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