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有沒有大志?

想起他來,不論是只看影視節目的普通大眾,還是對歷史稍有涉略的歷史研究者。都會有種隱隱的優越感,還夾雜看小丑似的感覺,甚至有種輕輕的鄙視。
可我覺著,這是不對的。他被臉譜化了,亦或是這種我們對他的看法是先入為主的。
想起他,大多數人腦子裡的第一印象就覺著他是個小地痞,臉皮厚的這麼一種人。
可聯繫的自己最近一些生活的看法,我私下覺著如果他只是一個會耍手段的小地痞,那萬萬是達不到如此的成就的。
我覺著,劉邦是個有大志的人。
所以就想和大家討論討論,劉邦到底有沒有大志?
如果沒有,那就沒有。
如果有,那這種志向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泗水廳長之時就有。還是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他漸漸的有的。那他是什麼時候有的?
還有就是這種志,是指的是拯救萬民於水火的志,當然也包括大丈夫當如此的志。
可我想與大家交流的是第一種。
還有就是大家認不認同我的看法,就是成大事者必有大志。
要是出發點錯了,那就算了。


看年齡吧!
38歲結婚;
48歲起兵;
50歲滅秦;
54歲一統天下;
55歲到59歲,親自帶兵至少四次平定英布,彭越,韓王信,臧荼,張敖等異姓王叛亂。
60歲出兵討伐匈奴大敗
61歲,唱出大風歌,不久去世。

各位自己想一下自己,
20歲大學不好就覺得灰心喪氣,
30歲沒有老婆就覺得壓力山大。
40歲沒車沒房就開始怨天尤人,
50歲要擔風險就覺得莫大委屈。
60歲還要奮鬥就認為腦袋有病

要知道漢代人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我們就算是40歲。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平均壽命是73歲,各位無妨看看有幾個人93歲還奮鬥在工作一線的?有幾個人有劉邦這種鬥志?
55歲到59歲劉邦異姓王叛亂之時,之所以親自帶兵並非無人可用,而是一旦任用他人就會再次形成將領擁兵自重的局面。如此天下一統的局面又會不安定。所以劉邦一把年紀仍然為了事業,親自出征。這樣的事業心,哪裡是無有大志向的人能做得來的?各位如果不覺得了不起,不妨試一下70歲開始創業,80歲還身先士卒。

另外,《史記》里說劉邦是無賴,不是說他是遊手好閒的二流子,而是說他不從事生產。也就是不按照當時普通人的方式來生活。打個比方就是現在某個文藝青年不好好找份工作買車買房,結婚生娃而是整天彈琴唱歌。這種人在今天也會被周圍人冠以「不靠譜」的稱號。但是無論他們成敗,說他們沒有志向那就好笑了。沒志向誰整天這麼跟自己死磕,特例獨行至少志向是比普通人要遠大的。

劉邦不是文藝青年,他的偶像不是崔健汪峰,他的偶像是信陵君魏無忌,所以從18歲到38歲,不娶妻,不置業,一心一意結交豪傑整整二十年。所以起兵後才可能駕御群雄,否則他超高的情商和遇事沉著的冷靜與勇敢難道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我們想一想就知道,從18到40歲,劉邦必定在效仿魏公子無忌的路上走得非常遠,因而大風起兮,他才能抓住機會。

做個形象的比喻吧。
一個歌手一直狂熱練歌到四十歲才娶了老婆,
六十歲參加中國好聲音得到第三名,
而後一直奮鬥到73歲拿到了第一。
之後自成流派,登峰造極。但每兩年都要耗盡心血更進一步出一張新專輯,一直出到92歲。
93歲去世,臨死前還感慨,我的音樂誰能發揚?
你覺得這麼一個歌手,他的志向遠大不遠大?

各位哪個自稱志向遠大的,無妨試試堅持奮鬥到90歲。如果做不到,真的沒資格說劉邦沒有志向。大家可以對比一下曹操,50歲赤壁一敗就再無收復天下的雄心了。而劉邦那個時候無數次被項羽打得屁滾尿流,但是屢敗屢戰,終於在54歲的時候唯一一次戰勝了項羽。

反正我是劉邦的腦殘粉!也打算像他一樣奮鬥到90歲,到時候也吟誦一下他的《大風歌》,不亦壯乎?

——————————————————————————————————————

我來談一談志向這個東西。

我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志向遠大」
第一種志向遠大指向的是人。
另一種志向遠大指向的是事。

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把讓自己超過其他人當作終極目標。
後者則把做成一件事當作自己的目標。

粗看起來兩者沒有很大區別,尤其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但隨著事態的發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比如項羽,他就是前者的志向遠大。他所謂的「無顏見江東父老」固然可歌可泣。但是作為領袖他關心的不是最終的成敗,天下的一統而是自己的「顏面」。因此項羽就有了他本身的一個悖論,當他的顏面,或者他的某個屬性跟現實衝突的時候,他就陷入了一個巨大的矛盾。如果他違背自己的行事原則,那麼他的勝利又有什麼意義?而如果他不違背自己的原則,那麼他最終會失敗,如何又能證明自己高人一等呢?

我們看項羽,鴻門宴也好,烏江自刎也罷,他骨子裡的那種傲氣或者說那種對自己行事風格,諾言,顏面的在乎程度超過了他對達成目標的渴望。很多人喜歡項羽,因為他確實很可愛,他愛恨分明,坦坦蕩蕩,言出必行,甚至在抓住對方的老婆孩子之後還能以禮相待。

他在咸陽方火殺人固然不對,但秦人攻破出國毀其宗廟也從未手軟,秦人幽禁楚懷王背信棄盟,至於滅楚後如何奴役和姦淫楚國貴族史書雖然記錄不詳但想也不會太光明磊落,作為楚國貴族一報還一報也無可厚非。

項羽具備一個英雄的所有特點,孤傲,勇敢,對自己的信諾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但是也恰恰是他的這些特點,他註定要敗給劉邦。

劉邦是另一種志向遠大,他不怎麼在乎自己的名聲,諾言或者是行事風格。他的目標指向的是一統天下,當皇帝!所有有益於他實現這個目標的人他都親近,任何有益於實現這個目標的行為只要他知道就讓自己變成那個樣子。鴻門宴前,范增曾經給項羽說,劉邦這個人貪財好色,但是他竟然能佔據咸陽以後不拿錢也不玩女人,這個人的志向不小,要早早除掉。范增的評價非常中肯!一個人可能一身都是毛病,但是他為了達到一個目標竟然可以約束自己,改變自己這樣的人非常可怕,因為他專註於自己的目標,甚至連維持「我」的固有形態都不在乎了。

這種人就像是水一樣,水從山上往大海流,一路向東,沒有任何東西能阻礙得了,因為它不惜改變自己的形態,改變自己的路線也要流過去。

看《史記》的時候,我們看到劉邦在咸陽皇宮裡忘乎所以,蕭何一勸就立刻停止,看到他瞧不起韓信,蕭何一薦,他就拜韓信為大將軍。看到他把尿撒到酈食其的帽子里,但是一旦酈食其提出可以幫他說服三晉他立刻禮上有嘉。這些例子簡直說都說不完,幾乎每次劉邦都要由著自己的性子亂鬧一番,但身邊有人分析了利弊之後,他馬上約束住自己。

很多人說劉邦是流氓地痞,也許劉邦的行事是很痞子氣,但是在重大的事情上他從來沒有含糊過。大家想一想,一個人行事如此痞子氣的人,為了實現目標能做到如此是多麼可怕的事。這就是范增看到的,事實證明範增確實不愧是哪個時期第一謀士。

因此,劉邦這種人,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無我的狀態,他專註於世俗的一件具體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不斷改變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當他吟出《大風歌》的時候,他早已不是早年哪個劉邦,而是真正的英雄。劉邦一直都在成長,哪怕吃相不好看,卻不能否認他的成長。很多人說劉邦是除了項羽之外最會帶兵的。因為後來剷除異姓王都是劉邦親自帶兵,最能打得彭越河英布都不是他的對手。

其實大家忘了一點,劉邦一直都在進步!50歲的劉邦和55歲的劉邦的戰力是不一樣的。60歲的劉邦,也許領兵的能力已經能跟韓信相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劉邦一直都在改變自己,他不執著於「我」而執著於事。

項羽和劉邦這兩種志向遠大都是志向遠大。只是項羽是讓人崇拜的,而劉邦則是真正讓人學習的。劉邦就是那個被遠大的志向一直引領著成為英雄的人。這才是所謂遠大志向真正的意義所在,讓你不斷否認自己,改進自己讓自己成為更了不起的人!


任何人都有大志,但也有確切的人生目標。
司馬遷記載的劉邦看到秦始皇的車駕,喟然嘆息:「大丈夫當如此也。」雖然有演繹成分,但也有這麼一層的暗示,劉邦說這話也許只是一句毫無意義的看客閑言,也許呢就是他內心中隱藏的大志,就像正常人的內褲一樣,有的人會掩藏起來,有的人會露出來讓大家恥笑。
因為啊,劉邦的階級出身就註定了,這個大志只是條露出來就會讓人恥笑的內褲。
你,我,還有千千萬萬蹲在電腦旁摳腳的懶漢,捫心自問下,是否也有這種不切實際,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告訴任何人的大志呢?

以下文字純屬我一個動物的主觀分析,毫無意義:

我們談劉邦的人生目標。
劉邦出身,如果按以前的階級劃分來看,是富農到中農之間。他異母弟弟劉交還能讀書、從師於儒生浮丘伯。劉邦也能不事生產從事無賴遊俠。可見家裡雖然不富裕,但不是底層。
更要緊的是,劉邦祖上是晉國六卿之一的范氏家族旁支,曾有流亡秦國、魏國最後才因為豐沛土地被楚國佔領而成為楚人的歷史。
這個家族,闊過。

所以劉邦的第一個人生目標,是擺脫農民身份,成為一個士。戰國晚期,士這個階層已經沒落。大多數的士要麼認命去做農夫和地位早已不同往昔的阿兵哥,要麼就憑一技之長去豪門貴族家中當個食客,以期獲得機會飛黃騰達。
然而,真正有本事的士很少,獲得機會的更少。大多數的士由於早已沒有了經濟支撐,也沒有什麼教育環境,也就只能以武力賣命。所以社會上就產生了這麼一批不事生產、道德規範依舊遵循過時了的春秋貴族禮法的東西,就叫遊俠。
無論統治階級,還是勞苦大眾,都將這類人視為無賴,然而舊的尊卑風氣尚存。這些無賴雖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政治經濟地位,但依然比種地的農民、坐賈行商之流高貴一點點。

所以劉邦在成年後,好逸惡勞,舉止無賴,離家出去當盲流兒。這些都是在不存在士的時代的人對其的認識,如果按照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劉邦只是通過他自身的努力,削尖了腦袋想改變自己的階級而已。
而在那個時代,尤其是貴族政治最濃厚的楚國,一個農民你有啥資格改變自己的階級?

所以劉邦選擇的是去魏國,找權貴當食客。尤其是他最崇拜的信陵君。
他這個時候的人生目標,最大限度可能就是能依附一個可靠的權貴,過受人尊敬的日子。當然某天權貴要求他報恩了,他也只有用生命去報答。他自己受教育有限,知道自己做不了侯生這樣的食客。大抵他的目標,就是能做個朱亥罷了。
到了魏國後,劉邦做了張耳的食客。因為信陵君已經死了,張耳也是魏國混的不錯的小權貴。而且根據兩人的交情來看,劉邦在張耳那裡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雖然我們對劉邦一介白身是如何獲得張耳厚待的無從而知,但至少可以說,劉邦是個人精。
也很可能就是在這個階段,劉邦開闊了視野,或許還獲得了一些學習的機會。

然而這種日子不長久。
魏國滅亡了,張耳成了通緝犯。劉邦只能在戰亂中逃回老家,也許這個時候,他已經灰心了。
可是時機又來了。
楚國也滅亡了。秦是一個新型的集權帝國,不同於其他帝國的征服模式。如果換其他類型的帝國,或許征服之後,豐沛地區以前的貴族還是貴族、地方官要是不抵抗依舊是地方官。然而秦朝不然,秦朝是以吏治國。所以秦朝在征服了新的土地後,委派的地方官都是訓練出來的吏,當然可能由於教育成本的原因,這些吏出身大抵也不會是農夫,但至少已經不再是貴族家族統治地方的舊時代了。

所以在秦朝設置豐沛的地方官的時候,不會考慮當地的土豪貴族。而是以秦人為縣令或縣長,培訓當地人秦法,以受過秦法培訓的蕭何等人為縣吏。
在基層,秦人也不會如以前那樣放任宗族自治,而是盡量選拔有「吏」的風格的農村人做基層管理者。
而出過遠門、見過世面、能說會道、行為舉止都勉強符合游士的劉邦,自然就當上了亭長。
很快他還趁天下初定階級換代的時機,娶了破落貴族呂氏的女兒,過上了受人尊敬的日子。
這時候他估計已經心滿意足了。

可是啊,人啊,還是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啊。
押送徒役失期,秦法嚴苛。劉邦只能落草為寇了,這個時候他估計也就是自暴自棄了。即使他心裡還有不肯說於人的大志、有在嘴上念叨的安穩受人尊敬的好日子……
那也白搭啊。
都成草寇了,談何大志,混吃等死罷了。

然而啊,機會就他媽又來了。
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
本地的縣吏蕭何看到外地叛軍四起,說不準哪一支隊伍就會攻破沛縣。於是勸秦人縣令,說現在大亂了,秦法也無法繼續行得通了,暫時通融下,寬恕劉邦的草寇隊伍讓他們回來,至少能增強防備力量啊。
於是縣令同意了。
劉邦也就帶著土匪兄弟們回來了。
劉邦好歹在芒碭山有隊伍啊,為什麼不趁著這個打亂的機會去投靠起義軍,為什麼不自己發展隊伍?而是非得等到縣令下令讓他回來?
因為此時的劉邦啊,人生目標里根本就沒有什麼王侯將相,尼瑪能像個正常人一樣活著就不錯了。

可是呢,尼瑪又有變化了。
劉邦帶著土匪弟兄們回來,縣令忽然反悔了。一來、擅自赦免罪犯不合秦法;二來天下大亂,自己一個秦人又不是本地人,讓這些罪犯回來要是他們也響應叛軍殺了自己咋辦?
於是縣令驅逐了建議赦免劉邦的縣吏蕭何、曹參,關閉城門,不準劉邦回來了。

結果大夥都知道,在沛縣誰最有人望、誰說了算呢?
蕭何啊。
結果蕭何就說服了劉邦,聯合城裡的內應,索性殺了秦人縣令,佔據了沛縣。
然而秦帝國的強盛,蕭何這個真的見過大世面的人比誰都清楚。所以他還保留一條退路,就是不做老大。而是讓劉邦這個芒碭山土匪頭兒當了老大,負全部責任,做了義軍的首領。
劉邦這個時候,大抵就是沒頭的蒼蠅,跟任何一個小軍閥小地方武裝都沒有區別。
活著就行了,哪有什麼目標。

而至於劉邦啥時候有了轉變,什麼時候有了爭雄天下的目標呢?
這就是他在認識了更多優秀的人、見過了更大的世面之後了。

首先的轉變,就是認識張良。
認識張良的時候,由於沛縣大族雍齒的背叛,劉邦帶著一群喪家之犬,準備投靠楚王景駒。
雍齒是沛縣大族,如果按照常理,他才是沛縣大哥大。然而秦人來了,用秦法吏。天下亂了,蕭何擁戴了土匪劉邦。
雍齒不反才怪,於是他趕走了劉邦,順便還投靠了魏王。畢竟而言,豐沛地區的百姓的自我認同還是魏人。
這個時候的劉邦,基本可能算是破罐子破摔了。
因為張楚政權已經被秦朝鎮壓,楚王景駒只是一個毫無實力的殘軍。劉邦此時啊,也是真無路可走了。
結果遇上了張良。
張良什麼人啊,六國貴族反秦老資格人物,他在劉邦帳下只是暫留幾天。估計這幾天劉邦也是跪舔得要死,張良很可能就在這個時候給劉邦灌輸了一下反秦的思想、堅定了下革命必定成功的信念,順便畫了張大餅,給劉邦勾勒了一副不錯的藍圖。
於是喪家之犬劉邦的形象一下子就變了。
劉邦開始和楚王景駒的隊伍同進同退,堅持抗秦,一直到楚王景駒的隊伍被打殘。劉邦才又投靠了項梁。
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有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標了。
張楚建立的時候,許多出身不高的人帶著兵給各諸侯國復國都當了國王。
這是一個真正的亂世。
依託強者,堅持抗秦。然後像張楚封的那些屌絲一樣,我也能當個諸侯王。
劉邦這時候就是這麼想的。
而且當時項梁除了自己的隊伍外,投靠他的外人部隊也沒幾支像樣的隊伍,劉邦很快也就得到了重用。

然後機會又來了啊。
項梁死了,群龍無首。
楚懷王說誰先入關中為王。
沒錯,這句話就成了劉邦為之奮鬥的目標。
先入關中,當關中王!

可是後來呢。
大夥也都知道了。
項羽分封諸侯時有意做了手腳,劉邦被發配到了漢中。
項羽當時是天下的主人。
劉邦是見過他的。

成吉思汗為什麼有了滅金的決心?因為成吉思汗聽到了金朝的新皇帝是衛紹王,衛紹王啥模樣他見過,所以說:「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為之耶?何以拜為!」

或許在項梁死後,劉邦就有了很高的人生目標了。
畢竟而言,項羽是什麼樣的人,劉邦很清楚。項羽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作為拜把子兄弟大哥的劉邦,太清楚不過了。

而劉邦真正有稱帝的決心,那就是在入咸陽,獲得一群秦朝職業官吏後了。

所以說,劉邦的成功,並不是有沒有大志的問題。
志向只是其中之一罷了,我的志向還是當銀河系系主任呢,怎麼實現啊。


什麼叫大志呢?剛成立個早點鋪子就天天叫著要「拳打肯德基,腳踢麥當勞」?;剛做個手機,就大叫「蘋果是垃圾」?剛湊齊幾個人,就叫著要搞「新金融」?這要叫「大志」的話,傳銷的、吹牛逼的,那真是個個心懷大志,個個志向賽過小馬雲,不讓王健林……但這玩意現實嗎?有幾個正常人相信他們吹的牛逼?信這個的,有幾個不是連人帶馬摔到屍骨無存的?

再看看劉邦的生平,基本上他是什麼時候考慮什麼樣的問題,所想的相當物實。因為家中排行老三,又可能是私生子,所以在青年時代選擇了戰國末期最常見的出頭之路,這便是當門客。於是便到了曾為信陵君門客的張耳門下當門客。如果張耳願意事秦,劉邦也能在這邊謀個差事。

回家以後,劉邦開始結交老家的小官吏,最後混到泗水亭長,這樣就能保證自己有飯吃。而且為了能在地方上吃的開,地方上交了一堆朋友。在這一背景下,劉邦想的無外乎就是能靠著自己的能耐,在地方上白喝一輩子酒。這種想法雖看著無大志,但也沒比這個更好的辦法了。

在起兵之前,唯一一次吹牛逼就是在呂公的宴會上,這次反而還得到了呂公的青眼,娶了呂雉為妻,這樣終於有了家庭。不過他倒不愁沒後代,因為之前生了劉肥。

就是到了起兵以後,他也沒盲動的去隨便挑釁,而是在山裡打游擊以求自保,順便再編些故事來強化自己這個小領導人的權威。等到大澤起義之後,劉邦也沒有魯莽的稱王,而是自封為「沛公」。自古以來,稱王的被捉,少有活的,而稱公的,因為表示還不想挑戰王權,還能有條活路。他這個稱號也是一種務實。

至於以後劉邦的事情,都是借是在歷史背景之下,一步步借力前行。但他在有實力爭奪天下之後,則開始了為打天下準備,比如他養了信陵君的孫子魏無知,這樣就等於給六國貴族做出一個優容的表率,而非仗著自己的實力,壓服對方。


如果說「大志」是根本自己的實際情況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這點劉邦一直如此;如果說是各種「傳銷似的牛逼」,這點也就那句「大丈夫當如此也」,除此之外,再無記載。


其實不太清楚大志究竟是指什麼,不過,正如許多答主所說,有兩件事應該激發了劉邦的慾望:

1.看到秦始皇車隊發出感嘆,原來當皇帝可以這麼拽。
2.攻陷咸陽入皇宮,原來當皇帝可以有數不完的票子玩不完的女人。

但是,慾望不等於志向。且劉邦登基後並未四處拽、浪,也沒有肆意斂財玩女人,而是兢兢業業四處征戰,恨不能在有生之年解決一切麻煩和潛在危機,事實上,他也做到了,即便沒能親手幹掉呂后集團,還是留下灌嬰和山東諸王,讓其不敢輕舉妄動。

那麼劉邦的志向最初應該是什麼呢?大丈夫當為大事。而這絕非來自秦國,而是一個他一輩子都無比仰慕的人:

信陵君無忌公子。

信陵君何許人也?一己之力,二敗虎狼之秦,一戰秦軍盡失長平戰果,二戰秦軍閉關不敢出。不知從何時,少年劉邦聽聞了無忌公子的事迹,成年後不事生產,卻笨拙地模仿公子四處交友,旁人譏諷,混不在意。又曾欲投奔無忌公子,終不能見。稱帝後每過大梁即祭祀信陵君,死前平定叛亂北返途中路經大梁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祭祀了信陵君。

墳塋之內,是二敗秦軍卻被秦人陷害鬱鬱而終的錦衣公子。
墳塋之外,是入關滅秦、百戰餘生、身披皇袍的流氓天子。

多麼奇異的組合,而歷史就是這麼的弔詭。大風起兮雲飛揚,一個孩童慢慢長大,開創了一個後世民族以此命名的王朝,而他到死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兒時心中的那個英雄。白首老人,威加海內,此時距離無忌公子離世已經近半個世紀了。


劉邦當然屬於有大志的,如果大志是照字面解釋的話。

劉邦在社會下層生活了四十幾年,從來不甘心像芸芸眾生那樣種田吃飯,總是在關心外面更大的世界,平時談的也總是比一般人更大的話題。這就是蕭何說的: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到了要起事的時候,當時地位比劉邦高的蕭何曹參都提出要請不在場的劉邦出來領導。正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對大的局勢,劉邦關心得遠比他們多,看得比他們准。

很多人看到陳嬰聽他母親的勸,將手上的兩萬部隊交給只有八千部隊的項梁,只為萬一失敗,脫逃機會可以大一點,就認為蕭曹諸人願意讓劉邦來當這個領導,也一定由於這原因。其實不然,大家可以將陳嬰與蕭曹甘居被領導後的表現做個比較:陳嬰是交出兵權,當了上柱國,不上前線了,受封五個縣,早早享受起革命成果;』蕭何曹參推舉劉邦做領導,自己是立刻上前線拚命去了,剛起事嘛,沛公才三千人,近五十歲的蕭何都要上陣衝鋒,還有斬首的記錄,曹參更是仗仗拚命,七年以後,論功封侯的時候,武將們都推曹參功勞第一,曹參解開甲胄,身被七十創!七十創!真正是九死一生。後四年與項羽作戰時,曹參已是大兵團司令一級,應該受傷機會不多,那七十創應該主要是剛推舉劉邦做領導那一兩年里受的傷,到最後蕭何曹參都不過受封一兩個縣。這個精氣神,跟陳嬰有哪一點相像?

世界上有陳嬰那樣讓出領導權的,但更有項梁項羽那樣不惜殺人爭奪領導權的。會稽守通約了項梁一起起義,結果項梁把項羽叫進來,殺了會稽守通,還出去殺了幾十個會稽守的親信衛隊,搶著要當領導。這才是常態嘛,所以蕭何曹參之所以推舉劉邦,是因為知道劉邦格局比他們大,當然,那時他們大概誰也沒有做過皇帝夢,包括劉邦。

所以說呢,劉邦確有超過常人的大志,但也沒有大到狂妄的地步,看到秦始皇,劉邦說的是:大丈夫當如此,項羽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之,魯迅先生說:劉邦沒出息,這很符合我們普通大眾的心情,其實我們看著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的時候,心裡湧起的豪情正是:大丈夫當如此,看著劉邦艷羨地說:大丈夫當如此,心裡不屑地想著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其實,弄到最後,取秦始皇而代之的是劉邦,而且比秦始皇做得更好,項羽以為很容易取而代之,實際取是取了,代之則還差得很遠,秦始皇怎麼說也是建成個統一的大帝國,項羽弄個九個郡的小王國,也沒擺得平,光有大志不行啊。至於我們,心懷世界,指點乾坤,覺得自己可以當聯合國秘書長,其實當個工會小組長就煩得不行了。大志這東西,並不是越大越好啊,適合地有一點,最好。

劉邦有大志,有什麼證據沒有呢?有!《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載:

(秦始皇)又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於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客謂高皇帝曰:『時可矣。』高皇帝曰:『待之,聖人當起東南間。』不一年,陳勝吳廣發矣。

顯然劉邦一直在關心天下大勢,是不是像這兒說的在研究起義時機呢?也許有點誇張神化,但正確估計到天下就要大亂了,大概是真的。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原從者十餘人。

多少年來,讀這段書,都感覺這時的劉邦還完全是被動的,被突發事件推著走的,直到發現豐西澤中亭離劉邦的家豐邑中陽里,只有六里!完全就是他從小玩得最熟的地方,這才想到這表現出來的被動,未必是真被動,《淮南衡山列傳》所提到的劉邦對大勢的預判,不見得都是神話。

當然劉邦為縣(沛縣)押送勞工,不是從自己老家出發,而是從沛縣出發,沛縣到豐邑,現在的距離是68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為一舍,這點距離也就是走兩天,那讓大家喝酒解散的那晚,其實還只是出發的第二晚?勞工不用帶輜重,不用擔心遭襲而時刻戒備,應該走得更快一點吧?當然,古代計時工具不普及,很可能是約著在沛縣縣政府廣場日中出發,要給不住在縣裡的勞工趕過來的時間;路,也可能沒現在直,那怎麼著也不過就是第三個晚上吧?才隔兩個晚上,帶著的鄉親就少了好多?劉邦的帶隊能力也太差了吧?他又不是第一次干這份工作,七十萬驪山徒,人家別的縣,別的亭長,都是怎麼押送的?難道劉邦真的是天下最沒領導力的亭長?

那些正常押送到了驪山工地的勞工們的結局會怎樣?會不會被章邯帶著去鎮壓陳勝吳廣起義?會不會被章邯帶著投降,最後被坑殺,死得輕於鴻毛?不知道,也許會也許不會,不會也就是運氣好,沒輪著,這個時間段去那裡當勞工,就是有很大的概率碰上要命的事,運氣不好的話,連押送的亭長也可能一起賠在裡面,想想,要是勤勤懇懇,總能把具體事務幹得很好的的蕭何,負責這次押送的話,將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啊。對大勢判斷這時顯得無比重要。


先說大眾都覺得劉邦是無賴地痞,然後下面一摞英勇反駁歌頌高祖如何英明神武的,楚漢撕逼的保留劇目…

之所以有人覺得劉邦是痞子多是因為彭城之敗拋妻棄子、成皋之圍分一杯羹、各種洗腳爾翁。洗腳爾翁之類在高祖這裡是作豁達講的,如果喜歡劉邦要學會接受,棄子之事是其絕其狠,只有分一杯羹那句話才是真的痞氣十足——知乎有洗白文,邏輯夠強的話可以去試試
然而痞氣和痞子是兩回事,個性和能力更是兩回事,只有能力直接作用於成敗,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無非是討巧之詞,愛信信

劉邦的能力在楚將中已屬上成,在除無雙、霸王兩變態之外的秦末諸將中也可以算是准一流,因此他才能在「楚地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的情況下展露頭腳,得到熊心重用以對抗項氏,並抓住機會一舉超入關中使得身份地位驟升,有了參加逐鹿友誼賽的資格

起事之前的劉邦也絕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痞子——社會不良青年。首先,劉家是有一定家境地位的,否則鄰居也不會僅僅因為劉邦盧綰「壯又相愛」就又是「復賀兩家羊酒」,劉邦小弟劉交曾到曲阜求學,劉邦本人也曾遊歷魏地作過張耳的門客,並作了大秦帝國的泗水亭長而不是欺負無雙的那種郡中惡少年。
身為亭長的劉邦實為一霸,
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素易諸吏
狎辱諸客,因坐上坐
如果說夏侯嬰代劉受過、養小三還只能算感情問題的話,那「常從王媼、武負貰酒」「此兩家常折卷棄責」就再明顯不過了,如果你也不相信是因為龍的話——不過劉邦在偶爾付錢的時候倒會給的挺多,看來並不是完全把欺壓百姓作為工作來做的。
蕭何在劉邦還沒做亭長時就經常回護劉邦,劉邦去咸陽服徭役時別人是「送奉錢三,何獨以五」看來一定是十分仰慕劉三爺寬厚長者了,可是在呂公的宴會上居然對呂老頭說
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看來這些親近之舉說成討好更合適,無非蕭何是官官相護不願招惹是非罷了

至於說大志,作為橫行鄉里的豪吏不安於本分總想混出點名堂的心思確實有,也因此才會有輕視同儕的心理。但要說佛祖那種一生下來就要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大志肯定是沒有的。那句「大丈夫當如此」,那是艷羨不是志向,生活中有的是想過清華北大的搬磚工和某企業家一起定一個小目標的屌絲。
起事之前的劉邦不事生產,整天和一群朋友搞交際搞到自己嫂子都看不下去了(因為吃嫂子家飯),稍有閱歷者自然明白這是幹什麼。此時的劉季還看不到什麼遠大前程,但還是懷有一顆和大眾一樣飛黃騰達的心,而且挺迫切
呂雉種田的時候施捨過一個討飯的老頭,?頭吃完飯還給給呂雉相了個面說:「夫?天下貴人也」讓相兩個孩子,嗯嗯…也是大富大貴。然後就走掉了。劉邦請假回家,聽老婆這麼一說心急火燎的趕上去讓老頭給自己也相上一相,
???:「鄉者夫?嬰兒皆
似君,君相貴不可?。」?祖乃謝?:「誠如??,不敢忘德。」
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耶!然而
及?祖貴,遂不知??處。
呵呵 你當然找不到,恐怕老先生自己都不記得了吧……
這個時候的劉邦並沒有和普通人相去多遠,眼高手低、驕橫又有些大氣、不安於現狀做著飛黃騰達的夢想,不過並沒有明確的鴻鵠之志
後來劉邦因為解送刑徒過程中逃亡者眾索性逃入芒碭山為盜,倒也不失豪邁果決,不過也止於此了。到底沒有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覺悟,一言不合就造反。只是被形勢推著走,仗著膽氣發跡,仗著能力打拚,一直到到入秦之前的這段時間劉邦並沒有什麼志存高遠的跡象,用范增的話說「好珍寶美姬」,當然你也可以用「寬大長者」這個詞
在熊心趁著項梁之死搶班奪權的時候有一定實力和能力、出身地位又不高劉邦被看中,這才開始躋身楚國上層。可是這些都不是劉邦在漫畫書上畫好自己的大志然後喊一聲喊出來的。

劉邦的野心真正燃起來是在攻陷南陽之後——章邯的秦軍主力數敗於項羽、關中空虛、自己立關中最近——所謂的懷王之約——自己真的可能成為王的男人了!這個時間點也可以稍微提前,劉邦率軍北絕平陰阻止司馬卬渡河,不過這個時候應該還只是作一個準備以策完全,因為即使在攻下宛城後劉邦也沒有立即入武關而是還攻胡陽掃蕩析、酈,派遣甯昌使秦,直到聽到章邯降楚的消息才舉軍入關
只有從這裡才開始看出來劉邦在被野心——大志——驅使著去努力去爭取

電影《王的盛宴》因為其過於露骨的歷史虛無主義頗受非議,不過有一句台詞卻很有見地「秦王宮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每個人心底的慾望」

秦宮的富麗打開的劉邦的慾望
他知道懷王之約是多麼不靠譜,因此用約法三章、優待秦王來安撫秦人之心,負秦地,拒函谷,代秦而戰,不惜與天下為敵——強大的項羽、自己的君主熊心、所有的亡秦諸侯當然,失敗了


有大志不算什麼,牛逼的是有大志還能夠不顧一切,堅定如一,矢志不渝的去實踐它。


說句大實話,劉邦前期幹得比較多的事情其實都不太符合——高遠志向這個人物設定……相反他手下的蕭何,張良等等一批人才是有志向的。
劉邦比較像是被推上去的,比較好的一點是他有自知之明(革命前期)……

有的時候他的人物缺點,簡直沒法洗。

尤其是對自己一雙兒女上,逃跑的時候,竟然怕速度不夠快把自己小孩扔下馬車(好像車裡還有貌美的戚夫人,棄嫡系而親妾室,這行為在當時也算奇葩了。)……還好前面趕馬車的藤公比他有人性,一次次停下來把娃撿回來……
如是再三,實在忍不住警告他,他才消停……

你和我說這個逃命都逃得這麼沒父性的自私鬼(而且超沒策略)有遠大志向?!

至少在前期我連看他掩飾自己人性的弱點都不知道怎麼掩飾……


《史記·高祖本紀》:十一月,高祖自布軍至長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

青年時代的理想與六國的末代君王同享祭祀,劉邦算是一個有大志的人吧…


劉邦見始皇帝:「大丈夫當如是也」

不過,可以先定個小目標,比如說,先王關中。


劉邦大腿有72顆痣,大不大不知道,但是挺多的,湊活湊活還算大吧!(≧?≦)/


中國最大的就漢族,高祖即劉,應該是自古至今第一胸懷大志之人。小時候就說我當了天子要這棵大樹當華蓋,然後就四處結交好友,不務農被罵。劉無所謂啊,我是要當皇帝的人,干毛農活,只等天下有變,我就揭竿而起。
後見呂公,呂公驚為天人將女兒許配。說是面相好種種,面相不知道但表現牛啊,一毛錢不帶叫囂賀一萬!做上坐毫不怯場,侃侃而談。劉邦想我是要當皇帝的人怕個卵霸氣側漏折煞眾人。
後陳王舉事,自導自演斬白蛇號稱赤帝子,開始逐鹿中原。可多牛人,蕭何張良一見就服,立馬當小弟。這些文人都很裝逼,可是高祖是牛逼,王霸之氣一震就立馬收服。勢如破竹一路至咸陽,進秦宮秋毫不犯約法三章意欲問鼎。
項羽擺鴻門宴,真混子的話早嚇尿了,劉邦顧及大局真去了,我是要成為皇帝的男人怎麼可能死在這裡,後全身而退。然後步步為營各種計謀騙走項羽調虎離山打敗項籍,自認為天下無敵大功可望,不料項羽三萬兵返回,打得漢軍五十萬部隊丟盔卸甲自己帶幾十騎跑路,放一般人早崩潰了高祖卻勵精圖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畢竟我是要成為皇帝的人嘛挫折才有點意思嘛。後來終於70萬漢軍困死10w楚軍天下歸心。
不學無術,大齡剩男,無兵無人,白手起家一方霸主一夜回到解放前,各種被虐無數次死神擦肩,放一般人早崩潰了,然後高祖還是問鼎了,大丈夫當如是,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嘛!這才是真·胸懷大志!
當朝太祖說過,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面最厲害的一個!要知道毛爺爺可是誰主沉浮還看今朝的半神級偉人,他也不得不認同的人會沒有大志是個混混?劉邦死前病痛纏身,大呼此乃天意!也就是他信命,老了信自己要死了,小時候信自己必當皇帝,不光是大志而是執念!死前,他一定說:「人生,實在是太美妙啦。」


一個從小以信陵君為榜樣,而外出遊歷多年的人有沒有大志向?

一個見到秦始皇車隊,而感嘆:『』大丈夫當如此『』的人有沒有大志向?

一個貪財好色,進入咸陽後聽張良一句話就封倉庫,並向百姓約法三章的人有沒有大志向?

一個與項羽交戰,百戰百敗,仍從頭再來的人有沒有大志向?

一個已至暮年,照舊帶兵攻打匈奴的人有沒有大志向?


誒?叫我幹啥。。。。。


劉邦的志向,是屬於慢慢變大的。
要說大志,在項梁死之前,劉邦還真的沒有說非常大的志向,他想要的,無非就是受人尊重、衣食無憂、成為一小地方之主這樣的生活。
在這個階段,說起志向的遠大,他遠遠不及項羽,因為項羽家裡一直是楚國的貴族,楚國滅亡後,項家所有男丁的主要人生目標便是推翻秦王朝,重新建立楚國,而到那時項家就是楚國最大的權利家族。項羽自然是很清楚自己的這個宿命的,《史記》中就記載了他還年少的時候,就已經有自己的慾望,認為學劍只能是一人敵,而要學萬人敵。雖然他學兵法也沒有什麼耐心,但不能否認這個已經表現了他的志向。當然,那句「彼可取而代之」更加不用說了,他是真有這樣的想法,推翻秦王朝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目標,那推翻之後,取而代之是自然而然的。
在這個階段,說起志向的遠大,他遠遠不及項梁,這個不解釋。
在這個階段,說起志向的遠大,他遠不及張良。張良何許人也?韓國沒落貴族,人生的目標也是推翻秦王朝(或者說滅了秦始皇),他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不管是陳勝起義還是沒有起義,張良都是那個和項梁項羽一樣,做著起義的準備工作的人。而張良的志向,當然不及項羽,他的志向,就是復興韓國,最好能讓韓國成為諸侯霸主,而他則成為霸主韓國的最重要的參謀和總管。
在這個階段,說起志向的遠大,他不及蕭何。蕭何這個大家都知道,有見識,有遠謀。從陳勝吳廣起義,他就已經開始在為自己的前途做著謀劃,勸說縣令召回劉邦等匪軍,而劉邦這個時候,還只是為了活著而奔波。後來沒有辦法了,跟隨了劉邦,他沒有項羽這樣的志向,不敢說謀奪諸侯王或皇帝這樣的位置。雖然自己不做這個當家的出頭鳥,但是卻不停地勸說、安撫劉邦往起義諸侯軍這個方向走,為劉邦團隊做的謀劃都是以成為起義諸侯大軍,甚至是推翻秦朝建立自己的王朝或國家為目標。他自己呢,就是想做一個像張良計劃的那樣,成為一個建國的功臣,國家的大總管。
在這個階段,劉邦的志向,不如很多很多人。但是,命運與歷史總是這麼偶然和不可預測。誰知道秦王朝真的這麼不堪,短短時間就已經是烽煙四起,到處都是推翻秦王朝的力量在崛起。而秦王朝岌岌可危這個大家都已經見到了。劉邦也慢慢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大人物了。
但是,他依然是想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要人物之一而已,說到當皇帝,想一下可以,不敢去立這個志。
然後,起義軍中實力最強的項家軍的領頭人,項梁,居然戰死。這個時候在起義軍裡面,可以說除了個明面上象徵意義的楚懷王之外,相當於群龍無首。這一點,劉邦知道,項羽知道,宋義知道,這個所謂的楚懷王也知道。於是楚懷王定下了「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的契約。這個時候劉邦很清楚,大家的實力其實已經接近,力量的天秤已經有了變化。
這個時候,劉邦 的志向就開始變得更大了,要說做皇帝,我個人意見:在進入關中,見識到了都城
、皇宮、百官等等東西之後,他就有了做皇帝的野心 了。


劉邦左臉上那顆大痣決定了他必將飛黃騰達
項羽,哼!除了鬍子什麼都沒有!拿什麼跟我斗


謝邀,

我覺得司馬遷最讓人欽佩的地方,就是在《史記》大部分篇章里,能夠秉筆直書,如對當朝開國皇帝劉邦,他當然有粉飾之詞,但更多的則是春秋筆法,既有直白的評論,又有含蓄的曲筆,把劉邦性格中不論光明的還是陰暗的,都表達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既看到了成就霸業者的寬廣胸懷,又看到小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犧牲親人的毒辣心腸,可謂草莽習氣,帝王胸懷。

從《史記?高祖本紀》開篇文字中,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司馬遷對劉邦性格的這種公允而深刻的概括,文曰:「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卧,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劉邦性格上的四個缺點或說道德層面的四塊瑕疵:一是遊手好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二是好戲弄人(廷中吏無所不狎侮);三是好酒好色(好酒及色);四是欠賬不還(兩家常折券棄責)。

其實,《史記》所記載劉邦的缺點還遠不止此,這只是司馬遷對青年劉邦的總結,後來隨經歷、識見、地位的變化,缺點在書中還有更多的展現,比如輕薄文人、猜忌部下、屠殺功臣等等,不一而足。不過,司馬遷的這段文字,已經把劉邦的本性表現得豐富而飽滿,可以說,劉邦無論為遊手好閒的農人時,鄉村小吏亭長時,還是統領千軍萬馬的漢王時,抑或最後打下江山成為開國皇帝王,他的性格幾無變化,他就這麼個人。

劉邦的缺點,反映了他自私的一面。為什麼這樣說呢?比如,他遊手好閒、好戲弄人、好酒好色、欠賬不還這些性格,歸根到底都是因為內心自私,一個人不自私,不可能遊手好閒,把養家糊口的重擔交給年邁的父母;一個人不自私,更不至吃白食,欠帳不還,把自己的酒食寄托在他人的辛勤勞動和痛苦之上。

而劉邦在彭城大戰大敗於項羽楚軍倉皇逃生的過程中,還有兩件事最能反映出他的自私性格。

第一件是及時行樂。彭城大敗後,劉邦差一點被楚軍活捉,幸虧楚將丁公善心大發,放他一馬,使他逃過此劫。隨後,劉邦逃經沛縣,派人到老家接老父妻兒,家裡卻人去樓空,家人不知所蹤,他只得繼續西逃。某晚,他借宿於一個戚姓農戶家,戚家只有父女二人,結果劉邦在酒足飯飽之後,竟然與戚女同床共枕巫雲楚雨起來,在家人失散、後有追兵的情況下,劉邦也真「好心情」。

第二件是拋兒棄女。劉邦派人到老家沒接到家人,卻在西逃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兒女。《史記?項羽本紀》載:「漢王道逢得孝惠(即後來的孝惠帝,劉邦長子劉盈)、魯元(即後來的魯元公主,劉邦與呂雉所生女兒),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夏侯嬰)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在逃跑的過程中,劉邦因嫌車載過重,逃得不快,竟然將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而且「如是者三」!試想,倘若孝惠、魯元果然拋棄在路上的話,不為亂軍所殺,也會飢餓而死,最終搭幫夏侯嬰三番五次將他們抱上車,才幸免於難。

我們經常能看到鴿子呀、狗呀,在公路上被碾死,同伴守屍不離不棄的報道;去年有一條新聞說,在英國萊斯特市,一隻年幼的天鵝被困河面水閘處,天鵝媽媽一直陪在它身邊,時間長達兩天,直到孩子脫險。動物尚且如此,劉邦為了自己逃命,卻不惜拋兒棄女,毫無父親的慈愛之情,毫無為人的惻隱之心,他的自私和冷漠暴露無遺。阮籍曾在遊歷楚漢古戰場後嘆息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豎子」,即小子,含嘲諷輕視之意,劉邦因性格缺點和道德瑕疵為人所鄙薄,故被阮籍呼為「豎子」,後人評價劉邦為「流氓皇帝」,也大抵出於此。

但這樣一個自私和冷漠的人,為何最後能並諸侯、吞天下、位居九五之尊呢?這樣一個「豎子」到底是如何「成名」的呢?其實,上述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的開篇文字已經給出了答案,也就是他總結劉邦的四大優點:一是寬厚仁慈(仁而愛人);二是樂善好施(喜施);三是性情豁達(意豁如);四是抱負遠大(常有大度)。我們仔細分析劉邦由一介農夫到一國之君過程中的行跡,會發現他雖然自私,但在關係到事業發展和前途命運的重要抉擇時,他都能克服自己的缺點,舍小我,成大我。

在性格上,他豁達大度。劉邦本性傲慢,討厭儒生,但儒生酈食其去見他,要求他不要傲慢對待時,他竟一改常態,穿戴整齊,把酈食其當成貴賓招待。雍齒曾經反叛過他,但他稱帝後,卻封仇人雍齒為什邡侯。

在決策上,他從諫如流。劉邦只要覺得是好建議,無論對象是誰,都會立即採用。近臣如張良、陳平,言聽計從;謀士如酈食其、陸賈、轅生,獻策則用;即便是鄉里糟老頭董公攔馬而說的話,他都恭聽,並尊行。

在用人上,他堅持五湖四海。他的手下:張良是貴族,韓信是平民,陳平是游士,蕭何是官差,灌嬰是布販,樊噲是狗屠,彭越是強盜,婁敬是車夫……可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劉邦一視同仁,而且按功領賞,各盡所長。

試想,這樣一個「豎子」,想不「成名」都難啊。


就算劉邦沒有遇到秦末群雄的時勢,單憑沛縣一起出來創業的那群人,劉邦也是地方一霸。問題是,為什麼這群人會聚集在劉邦身邊,甘心認劉邦做老大?說明,劉邦不是單純流氓到四十多歲啊,也許他沒想到做造反的業務,但肯定不甘心做最低等得屁民,並且他在努力創業。只是形勢變化,加上個人眼光和能力,及時改變了業務方向,而且運氣好到開掛。我想問各位985和211的高材生,假如你們見到你們省的省委書記你會緊張嗎?明知道他可能要砍你,還能談笑風生。更何況那傢伙不僅僅是省委書記。沒有歷練的人做不到吧?這不也說明他在沛縣也是見過世面的么?細思極恐吧~ 有時間再展開說


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的說法,基本可以囊括那些從下位一直到成為重器的帝王的過程。野心(或者說雄心)都是滿滿變大的。


開國皇帝都沒大志,那這個世界上也沒幾個人能配上這個詞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劉邦的很多發小都能夠帶兵打仗,而且都很牛逼,而他們之前有吹鼓手、賣席子的、賣狗肉的、趕馬車的。?
漢初至漢武帝時期的對匈作戰是否有意義,是否很重要?
如果你是西漢藩王,你該如何應對推恩令?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漢高祖劉邦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