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人眼睛看到的圖像和照出來的照片相差很大?

自己經常看到認為比較美好的景象想通過拍照留下了,但照出來的照片總是沒有無法表現出看到的景象【個人感覺差距特別大TAT完全沒有看到美景時的感嘆,就只是普通的山普通的樹,嚶】,這是什麼原因?

是自己看的時候加入了感情進去,而照片是完全客觀的?還是人的視野和照相機照相範圍不同?還是照相設備太渣【一直用手機照相orz】或者技術問題【畢竟專業攝影師拍出來的照片都是很美噠】←←這些是我自己想的一些可能的原因,求更專業的解答~


如果把人眼結構看作一部相機,那麼各個組件的區別都會導致最後成像的感覺差異。

一、 鏡頭數量(眼睛數量)

最大的差異是人眼是雙目視覺,而通用的相機是單鏡頭相機,這使得人眼能夠通過雙眼的視差得到深度信息,從而產生空間感,而相片只能成像為一個平面。這也是為什麼VR要使用雙目的結構,因為立體化才能帶來真實感的飛越 。畫家和攝影家取景的時候也通常會閉一隻眼睛去取景,這樣他們才會知道最後他們得到的是什麼樣的視場。尤其是視差比較大的情況下,比如一盆花,大家可以試一試雙眼看和單眼看的區別。有了立體視覺,即使是動畫和老照片也會有真實感,下面的gif可以作為例子,請打開查看
http://qidy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dain-fagerholm-qidye-2.gif
http://images.17173.com/2012/news/2012/04/12/lj0412sd41s.gif
http://4.bp.blogspot.com/-1GsbB8Fv0lQ/UjM0Y5DTsSI/AAAAAAAAKCQ/uFEV-ge7xBw/s0/HeartANIM2.gif

二、 鏡頭焦距(人眼視場)
折算到35mm規格下,人的單眼的焦距大概為50mm,而雙眼的透視關係則和35mm鏡頭近似,這也是為什麼35mm和50mm鏡頭被稱為「標頭」的原因,其視角和人眼最為接近所以為「標準」。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視角是指視覺中心最清楚的部分,他如果算上旁邊比較模糊的地方給你的視角還要更寬廣一些,而常用的手機鏡頭由於無法光學變焦,因此為了便於使用通常視角為廣角定焦,如iPhone7等效焦距為28mm,視角比人的單眼更廣一些。另外我們日常使用單反時一般都是主打變焦頭,對於焦距不怎麼關心,和人眼的視角相比也經常會有較大的差異,過大和過小的視角都會導致疏離感,長焦的話差距就更大了。

三、 鏡頭光圈(瞳孔直徑)
全畫幅的糖水人像照片雖然看起來漂亮,但你一定不會覺得它像人眼看到的那樣真實,這是因為大感光元件面積和大光圈所製造的淺景深效果是人眼無法達到的。人眼的等效光圈值從f/8.3到f/2.1變化,而這個隨光線調整的過程是自動完成的,人眼可不會手動曝光,因此明亮的淺景深照片和昏暗的大景深照片都會讓人感到違和。這也是為什麼在光線較暗時看東西會比較模糊,不僅是光照不足,淺景深也是一個因素。
由於人眼不能像相機一樣通過調整快門和ISO來調整曝光(長時間的話可以通過調整視網膜色素含量來適應,夜晚可以達到等效ISO800,白天可低至ISO1),瞳孔大小是當前時刻唯有的途徑,因此作為補償人眼具有較寬的感光範圍和穩定的「曝光程度」,不會像相機一樣因為自動調節曝光而使黑色物體發白白色物體發灰。因此曝光和景深也是人眼所見和照片的重要差異。

四、 感測器特性(視網膜)
這一部分就比較逆天了,人眼的視網膜不僅有更多的像素種類、非均勻的像素分布、更高的動態範圍,而且這顆CMOS 還是曲面的。
分別來看, (1)人眼不像相機只有3種像素(紅綠藍 視錐細胞),它還有一種黑白像素(視桿細胞),可以專門負責暗光成像,這就像華為、小米手機的雙攝像頭解決方案一樣。下圖中黑色的就是視錐細胞的光譜響應曲線,這種細胞的感光能力已經逼近物理極限,1個光子就足以激發視桿細胞的活動……

(2)負責色覺的視錐細胞主要分布在黃斑附近,而視桿細胞分布更為均勻。這使得在明亮的條件下,人眼的成像像素大概有5~6百萬像素,但又卻集中在視覺中心(黃斑)附近,類似於以下的效果:

這種中心清晰,周圍模糊的成像方式為人體節約了大量資源,而我們的相機是決不允許作這樣的取捨的,反而會追求高質量的邊緣畫質,以達到均勻的成像效果。另外這還會造成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為什麼夜晚斜視比直視能看到更多? - 生理學
(3)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擁有極高的感光範圍,綜合的靜態感光範圍高達30bit,而瞬時的動態感光範圍也高達10bit(光線、視區、瞳孔不變條件下),這比較我們通常使用的8bit數字顏色採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而且利益於強大的視桿細胞,人眼在暗光條件下完爆相機,而在日常的攝影場景中對暗部細節的感受能力也比現有的CMOS強太多。為了解決這一關鍵差異,HDR(高動態範圍)便被攝影家廣泛使用,這是一個提高真實感的便捷方法,但過猶不及,猛加HDR也會導致另一個極端。

(4)人眼是球狀的,因此視網膜也是球面的,這避免了場曲和很多的像差問題,而平面的CCD或CMOS就得通過優化鏡頭來避免了。

四、 快門(幀率)
我覺得攝影還能作為一門技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視角和快門上人眼是絕對弱勢的,人眼只能以1/24s的幀率不斷刷新,而普通的攝影能橫跨從1/8000秒到數小時的成像時間,因此攝影成了凝固的時間,而人眼永遠看不到星軌,也永遠看不到爆炸的氣球。

五、圖像處理器(人腦)
這一點很多人都會疏忽,不僅是對相機,還是對大腦。
對於相機的誤解在於人們對「原片」的執念和對「後期處理、PS」的天然疏離,而相機採集到的電信號能被我們看到前已經經歷了採樣、編碼、去噪、壓縮、風格、除塵、防抖、優化等各種數字處理過程,而這種「原片」首先要滿足的是保留最大的信息量,因而往往在亮度、對比度、飽和度、Gamma曲線、動態範圍方面和實際所見的有較大差異,常常會比較灰暗、平淡,這可不是說它有真實感,而是這樣的「原片」為進一步的後期留下了豐富的餘地,為了還原當時現場的人眼感受,我們不可能不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調整。

對於大腦的誤解在於人們會忽視大腦對於視覺強大的「腦補」作用,人眼的結構雖然精妙,但也不是神造的機械,因此留下了許多進化的痕迹。比如在視網膜的最上層不是感光細胞而是毛細血管網,這些血管會像CCD上的灰塵一樣影響成像質量;所有的神經纖維必須匯聚成一束,反穿過整個視網膜,這個地方成為眼睛裡面的盲點而無法成像;此外還有幾何失真、像差色差等任何光學系統無法避免的問題。因此需要大腦來處理這些缺陷,這意味著眼見並不一定為實,大腦會用經濟的手段馬虎過去,這和相機忠實完整地記錄是完全不同的。此外大腦有一個小trick是長期的演化得來的對人臉的強大識別能力,不論是一朵雲、一片葉,都有可能腦補出人的面孔來,這使得人對面孔的識別能力遠超其它事物,視覺焦點、處理資源也會向這方面傾斜,面部細微的差異都會引起人眼的注意,而對石頭的顏色、樹葉的形狀則會非常遲鈍,這也是圖像處理學界用我Lena圖作為標準數據的一個原因。

此外人腦對於白平衡的適應也非常強大,在夜晚、陰天、白熾燈下都會準確地識別顏色,而通常的手機和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往往會有差異,如要追求準確的白平衡則得藉助灰卡等工具,這在我們拍攝夕陽、燭光時表現尤為明顯。

其他諸如對焦、尺寸、非球面等人眼和相機的差異不很明顯,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題主如果要讓自己的照片和人眼所見比較相近,則應該考慮:拍攝立體像對(這個目前有難度,但五花八門的VR錄製設備正在這方面努力),或者如 @hudl 和 @看風景的蝸牛君 提到的,看照片的時候,不應該用雙眼,而應該用單眼。這樣會有很強的立體感,可以從感覺上彌補單眼成像的缺陷;使用較為平和的曝光參數(如1/30s快門、f5.6、標準焦距段,考慮到不同的感測器尺寸,還原透視效果會很複雜);使用RAW格式記錄細節並方便後續調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進行後期處理,原片只是原材料,需要用你對場景的記憶來還原你看到的亮度、飽和度、白平衡、細節、動態範圍,重要的不是鏡頭而是鏡頭後面的這顆「頭」。

答完才發現已有的答案已經講的很清楚了,可移步至:
人的眼睛相當於什麼參數的鏡頭? - 聶鑫的回答
參考與擴展資料:
Cameras vs. The Human Eye
為什麼人會覺得二維東西是立體的? - 看風景的蝸牛君的回答
人眼有5.76億像素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人眼看東西有沒有像差和色差? - 章佳傑的回答
日本江島大橋是個失敗的橋樑設計嗎?為什麼會修得像過山車一樣? - 攝影
我們眼睛裡的視網膜貼反了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7%86%E6%9D%86%E7%BB%86%E8%83%9E
Notes by Dr. Optoglass: Dynamic Range of the Human Eye
3D的就高端?「坑爹」的裸眼3D立體照片欣賞


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不行。人眼可以分辨亮度差10000倍的圖像,暗光下據說可以達到1000000倍。感光元件大概是400倍。太亮或太暗就死黑死白了。

這裡面還隱含了一個圖像輸出設備的動態範圍不行。相紙的動態範圍到不了200倍;顯示器號稱動態範圍很大,但是顯示照片只有255色階。

一句話:美景拍不全,看圖再打折。


插了待寫。
簡單回答:人眼是動態的,視野很大,而且會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上。而相機不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拿手機拍攝暗光下的鮮艷物體,飽和度遠超自己所看到的。


複雜回答的話可以拓展到「人眼看到的和相機有什麼區別上」,私以為本質問題只有4個:

1、成像裝置的區別。
2、處理裝置的區別。
3、回放裝置的區別。
4、環境區別。
成像方面,人眼跟機器眼不同。
處理方面,人眼是動態的、合成的、校正的,並且自帶同時對比、消偏振、注意力集中等功能。比如很多時候你拍完了才發現有很多雜物在背景上。


你通過VR、擴印等技術把虛像放大到1:1就會有更好的感受了。

好的攝影師有好的鏡頭感,能知道場景用相機看會是什麼樣子。


一個是3D,一個是2D,不太可能完全比的,如果非比做相機 ,參數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

你知道人眼的光圈、像素和ISO到底是多少_菜鳥怎麼了_怎麼拍_攝影愛好者攝影入門、攝影技巧提升,選擇攝影器材的網站


因為人會腦補


最重要的一點是眼睛是隨心所欲變焦 聚焦 斜視 正視 靈活性遠高於相機


這個問題很經典, 很多人都有這個困惑。 最主要的原因是真實世界在照相機拍照的時候, 曝光過程比較簡單粗暴, 而人的眼睛可以瞳孔機智調節; 第二個最最主要的原因是數字信號即使記錄了準確的圖像信息, 要數字顯示出來會失真很多。 比如現在的各種劣質顯示器, 各種色階斷層, 偏色。 如果要看失真少的影像, 可以用正片膠片加幻燈, 或者高級dlp投影機加stewart 白幕做光的幾乎鏡面反射, 就會感覺好不少


如果專業人士用專業相機拍攝並做後期, 我認為比人眼親眼所見的實景要美太多。


一般這種情況的自拍,長得都比較愁


人眼是3維立體成像,而圖片是二維平面的,就像為什麼人上鏡會胖,畢竟有些立體的部分被投射在平面上,像素點面積會增加,且,現代顯示技術只能顯示真實色彩的33%


這個仔細說起來很複雜,需要很深的光學和數學知識。我就簡單點說吧,人眼是兩個點成像,最後在大腦里合成一張具有立體感的圖像,而照相機只有一個成像點。3D電影就是用兩個相機拍的,相當於人的兩個眼睛,拍出來後分別投到熒幕上,由於兩個相機位置稍有差別,所以兩個相機拍的角度略有偏差,投到熒幕上用肉眼看貌似有重影,模糊不清,其實人眼最初看到的也是這種,經過大腦處理後才有立體感,3D電影也一樣,需要藉助3D眼鏡才能顯出立體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左右眼的畫面色調不同,右眼暖,左眼冷?
為什麼戴隱形眼鏡感覺自己變胖變醜了?
眼睛閉著好看,是種怎樣的體驗?
帶了很多年眼鏡 眼睛變得小而無神 兩眼間距也變寬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縮小兩眼間距?經常捏鼻樑管用么?

TAG:攝影 | 心理學 | 攝影器材 | 眼睛 | 攝影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