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


這本書的誕生還要感謝知乎,小說的靈感來自於知乎的一個提問: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 - 腦洞 - 知乎。一向腦洞大開的親王怎麼會錯過這個絕好的問題?於是乎洋洋洒洒的寫下了雄文: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 - 馬伯庸的回答 - 知乎,斬獲八千餘贊。

開始全職寫作的親王,一發不可收拾,洋洋洒洒七十餘萬字,從動筆到開始出版,不過半年多的時間,不能不嘆服其筆力雄健。新年第一天,書到手,熬夜讀完,可以說是酣暢淋漓。心有塊壘,不吐不快,我從幾個方面簡單分析一下《長安十二時辰》。

首先從設定來說,故事發生在天寶三年的長安城。有了太宗高宗武則天時期的開疆擴土,加上玄宗開元三十年以來的財富積累,此時的大唐帝國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胡漢夷狄,三教九流,富商巨賈,世家大族,全都聚集在長安城,百萬人口的長安胡人佔比能夠達到十中有一,其國際化程度,恐怕當今中國的任何一座城市也比不上。然而,盛極必衰,外患已定,龐大的官僚體制在經過上百年的運轉之後,早已腐跡斑斑。

將小說設定在這樣一個氣勢雄渾又複雜精密的環境中,實在是令人興奮,但困難也隨之而來,當年真實的城市圖景是什麼樣的?官僚體系究竟如何運作?各國各族、各行各業的老百姓是怎樣生活的?這對普通作家來說實在是巨大的挑戰,但對於馬親王來說,將有趣的歷史展現給普通讀者是他最擅長的事。

從情節來看,《長安十二時辰》的主要框架很像反恐美劇《24小時》,都是主人公如何在一天內阻止一場恐怖襲擊,但將背景從現代的美國轉移到大唐的長安,歷史感新奇感大增。光是探索古長安城一項就趣味感十足,書中還特意附贈了長安城坊圖,十分用心。七十萬字描寫一天的內容,可以想想情節有多麼的曲折反轉,陰謀中又有陰謀,偶然中又有必然,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層層深入,讓人慾罷不能(好想劇透……)。權術、政治、陰謀、官場、破案、推理、武俠、戰爭、異域、愛情、色情、基情……一樣不少。

人物。小說的主人公張小敬刻畫得極其出彩,「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憑戰功當上首都一個區的刑警隊長,三教九流通吃,殺死上司成了死囚,對自己人下黑手,卻時刻挂念百姓的孤單英雄。配角也是有血有肉,清高孤傲、對太子一往情深的李泌,口吃耿直卻記性奇佳的文吏徐賓,一心鑽營步步攀爬的元載,無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語言,我不用多說別的,只引用書中兩處。
第一處,用一個比喻描寫節日氣氛:

李泌捏緊韁繩,騎馬在大街上疾馳。此時還沒到上燈放夜的時辰,但長安城的居民扶老攜幼,早早湧上街頭,和蒙著彩緞的牛車、騾車擠成一團。諸坊的燈架還在做最後的準備工作,而燈下的百戲已經迫不及待先開始了表演。一路上丸劍角抵、戲馬鬥雞,熱鬧非凡。空氣中浮著一層油膩膩的烤羊香氣,胡樂班的春調子飄向遠方,與歌女們遙遙傳來的踏歌聲相應和。

這只是一處小小的街區,在更遠處,一個接一個的坊市都陸續陷入同樣的熱鬧中。

長安城像是一匹被丟進染缸的素綾,喧騰的染料漫過縱橫交錯的街道,像是漫過一層層經緯絲線。只見整個布面被慢慢濡濕、浸透,彩色的暈輪逐漸擴散,很快每一根絲線都沾染上那股歡騰氣息。整匹素綾很快變了顏色,透出衝天的喜慶。

第二處,張小敬總被手下誤解動機不純,他的解釋

張小敬沒有把他攙扶起來,也沒有出言諷刺,他摩挲著腳邊細犬的頂毛,緩緩仰起頭。視線越過姚汝能的肩頭,看向遠處巍峨雄偉的大雁塔,眼神一時深邃起來。
「汝能啊,你曾在穀雨前後登上過大雁塔頂嗎?」
姚汝能一怔,不明白他為何突然說起這個。
「那裡有一個看塔的小沙彌,你給他半吊錢,就能偷偷攀到塔頂,看盡長安的牡丹。小沙彌攢下的錢從不亂用,總是偷偷地買來河魚去喂慈恩寺邊的小貓。」張小敬慢慢說著,嘴角露出一絲笑意。

姚汝能正要開口發問,張小敬又道:「升道坊里有一個專做畢羅餅的回鶻老頭,他選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餅剛出爐時味道極香。我從前當差,都會一早趕過去守在坊門,一開門就買幾個。」他嘖了嘖嘴,似乎還在回味,「還有普濟寺的雕胡飯,初一十五才能吃到,和尚們偷偷加了葷油,口感可真不錯。」
「張尉,你這是……」

「東市的阿羅約是個馴駱駝的好手,他的畢生夢想是在安邑坊置個產業,娶妻生子,徹底紮根在長安;長興坊里住著一個姓薛的太常樂工,廬陵人,每到晴天無雲的半夜,必去天津橋上吹笛子,只為用月光洗滌笛聲,我替他遮過好幾次犯夜禁的事;還有一個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當年公孫大娘。她練舞跳得腳跟磨爛,不得不用紅綢裹住;哦,對了,盂蘭盆節放河燈時,滿河皆是燭光。如果你沿著龍首渠走,會看到一個瞎眼阿婆沿渠叫賣折好的紙船,說是為她孫女攢副銅簪,可我知道,她的孫女早就病死了。」

說著這些全無聯繫的人和事,張小敬語氣悠長,獨眼閃亮:「我在長安城當了不良帥九年,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這樣的百姓,每天聽到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對達官貴人們來說,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這些事更是習以為常,但對我來說,這才是鮮活的、沒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長安城。在他們身邊,我才會感覺自己活著。」
他說到這裡,語調稍微降低了些:「倘若讓突厥人得逞,最先失去性命的,就是這樣的人們。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我這麼說,你能明白嗎?」

最後談一下書中的彩蛋。主人公在陰謀權術中起伏騰挪,所以《長安十二時辰》整體基調還是偏灰暗系的。但調皮的親王時不時地在行文中拋出一個個小彩蛋,讓人忍俊不禁,難免齣戲,比如大案牘、跑窟、賣炭翁、「我們三個本是一條船上的人,這船怎麼說翻就翻」、「這一切都是該死的時辰的錯」、「不要回來、不要回來、不要回來」,我覺得其中最逗的是這一段:

姚汝能有點迷茫:「這也能入詩?」
岑參激憤地揮了揮手「如今寫詩的,大多辭藻昳麗,浮誇靡綺,動輒詩在遠方,卻不肯正視眼前的苟且。正應該有人提倡新風,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

當然,瑕疵還是有的。書到最後的部分,感覺和張小敬一樣,筋疲力竭。覺得很多事情沒有說完,不知道親王是不是留了一手,想將長安的故事寫下去?畢竟那個瑰麗的年代,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寫,比如最開始回答中白袍仗劍的李白與黑衣執弩的杜甫約酒,比如不分君臣的李亨李泌CP,比如將景教發揚光大的謙虛的伊斯,比如史書中對張小敬唯一的記載:

眾軍傳命曰:「楊國忠與吐蕃同反,魏方進亦連。」一時帶甲圍驛,國忠曰:「祿山已屢梟獍,逼迫君父,汝等更相仿效邪?」眾軍曰:「爾是逆賊,更道何人?」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屍。

如果能將這些傳奇續寫,想想就覺得精彩!

《長安十二時辰》題材新鮮,情節緊湊,故事曲折,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畫面感極強,是絕好的影視作品IP。其實大家心目中都有一個張小敬的人選,不知道你心目中是誰(請無視第九張):

其實廣電總局早就有了電視劇備案

備案信息和實際拍攝還是有出入的,但希望不會讓大家失望,親王的作品能夠搬上熒幕還是很期待的。

總之,《長安十二時辰》可以說是 @馬伯庸 目前最好長篇小說,如果哪天閑了累了倦了怠了干不動了,不妨捧起這兩冊書,穿越回千年前的大唐,隨張小敬在這長安城的一百零八坊間輾轉追蹤,度過驚心動魄的十二時辰。

期待專心寫作火力全開的親王給我們帶來下一個驚喜。

更新:

電視劇確定48集,18年上映。在下面視頻1小時32分到38分有電視劇的發布,導演、出品、製片和親王本人都有亮相:微影時代品牌戰略發布會回放。發布會上,導演坦言:改編有難度。

B站上有人剪輯了一個「偽預告片」,非常值得一看:馬親王小說《長安十二時辰》偽預告_電視劇相關_電視劇_bilibili_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二更:

電視劇主角已經確定,雷佳音飾演張小敬,易烊千璽飾演李泌。還有備受尊敬的老戲骨李雪健老師和實力派演員祖峰加盟!

有流量鮮肉,有演技擔當,大家對於這部電視劇,可以放心地「靜候佳音,預祝千璽」!


細節很好看,但也有幾處問題:
1.徐賓遺留牆上的字最後沒了交代,他被囚禁之前最後的工作是查找內奸,後來抓住的內奸是通傳陸三,與牆上的字「四」「日」無關。「四」「日」貌似指李瑁,但此人從未出場,且徐賓也沒理由牽扯或懷疑到他。顯然更可能這兩個字是直指賀知章(賀晚年號「四明狂客」),但小說到最後也沒交代徐賓如何推導到這一目標,屬硬傷。
2.十二時辰之後事件落幕,張小敬曾對暗樁小乙承諾的償還殺孽並未兌現,也未作交代,與處處都有細節呼應的整體風格不同,應為作者疏忽。
3.燈樓爆炸後,張小敬最在意的長安百姓事實上已安全,即便背後還有陰謀大boss,也只是高層權斗,按照人物性格推演,此情況下救李隆基太真玉環,甚至不惜犧牲生死兄弟,說服力明顯不夠。
4.終極大boss賀東在小說中近乎沒有任何細節描摹,與這個身份的戲劇化需求差異過大,給人以虎頭蛇尾感。同樣處理不當的還有內奸通傳陸三,太過突兀。
----------------------
ps.下冊168頁,有關長安城格局的描述,全書都保持萬年縣為東城,長安縣為西城,但在此處突然調轉,親王可能酒後寫的這段。


24小時的節奏,寫這種小說需要作者在開局之前就布好大致的主線和暗線的結構,留好多個大小BOSS,然後開始每幾章扔一個小BOSS,放多跟暗線,有大有小,掛一個BOSS之後馬上放一個BOSS,掛掉一批小BOSS之後掛一個大BOSS,一根線到一個階段就進入沉睡狀態,激活另一根線,讀者剛緩一會兒,再放一個大BOSS,暗線穩中推進,整體節奏像網一樣鋪排前進,給讀者極強的閱讀快感,又時刻留有懸念。

用每日連載的形式進行,一方面避免了讀者一路跟著打怪開線帶來的閱讀疲勞,也可以逐漸引誘讀者入坑。

男一的形象也比較豐滿,市井氣質極重的退役精銳邊防軍,現役中年帝都片兒警,替強拆上訪戶撐腰擊殺自己的上司獲判死刑,挺身而出拯救長安城,男一出場伊始筆墨不多,隨著故事推進通過與配角的劇情逐漸豐滿男一的形象,有沒有很像鮑小強?靖安司像不像FBI?男二李泌因為對手戲不多,其形象目前比男一單薄許多,但憑藉一身才氣,也很有魅力。

穿插大唐全盛時期長安人物,不用過多著墨,讀者憑藉自身歷史知識自行帶入形象,省了作者很多事兒,否則這麼多大腕都細數一遍,會嚴重影響故事節奏和閱讀快感。

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大暗線有突厥與大唐的國戰,東宮與李林甫的鬥爭,大唐的邊鎮與中央的鬥爭,隱藏在迷霧中的唐明皇,都可以作為大暗線,衍生開的細節人物不勝其數,就看作者如何取捨了。

第七章為止的明線就是追逐狼衛和闕勒霍多,已經掛了兩個狼衛小BOSS,馬上進入東宮與李林甫的線,黨爭到一個階段,會再度激活突厥線,支線和暗線已經埋了很多根了,後面如何衍生髮展,要看作者了,寫這種快節奏小說對作者對故事整體的駕馭能力要求非常高,暗線要接上,主線不能亂,主角人物形象不能單薄,由於支線人物很多,要有取捨的決斷,否則節奏一慢或者支線開太多,讀者的閱讀快感就跟不上了,而連載這種形式帶來的時間壓力也很高,要求作者對自己充滿信心,且要保持高昂的寫作狀態。

作者在寫作中對於不同的人物都會產生情感,情感適當的帶入可以使得股市更加豐滿,而一旦這種情感過強,影響了對於故事主線的決策,那就得不償失了,對於這個故事,人物的繁多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如果這個故事沒有隕石遁的話,標誌著親王對劇情和人物的駕馭能力進入了新的高度。


《長安十二時辰》裡面最有趣的一個人物,無疑是伊斯執事。作為一部間諜反恐題材的小說,本書情節十分緊湊,讓讀者腦子裡自始至終都緊緊繃著一根弦。從李泌到張小敬,從姚汝能到擅棋、聞染,從賀知章到太子,每個人都在這個緊繃著的局裡面有著被安排好的一個固定位置。只有伊斯執事不是。他是一個不經意間的闖入者,說著他的一口古文,吹著牛、扯著淡就一頭扎進了這個局裡。怎麼說呢,整個故事就像一張烤到焦黃酥脆恰到好處的燒餅,伊斯執事就像是燒餅上面撒的那幾粒芝麻,有了他,燒餅才特別香了起來。


連載的時候就關注這部小說了,一直留著沒捨得讀,一直等到出實體書了,第一時間下了單,然後上親王博客開始看,博客上只有前八章,看完之後果然不負所望,寫的太精彩了,就開始眼巴巴等著快遞讀剩下的部分

可是本書寫到靜安寺大火,按理說應該快到故事高潮了,忽然之間情節開始渙散,人物刻畫也開始混亂起來,張小敬開始許願附體,能力忽高忽低,對手挖好的坑,他一個一個的跳,解決問題靠運氣,靠血厚,硬是憑著主角光環撐到最後,總之這部書里的主角包括正義方靖安司團隊,除了開頭表現神勇之後,就一直被情節推著走,而不是他推動情節,尤其後半部分,如果主角和靖安司全都撒手不管,反派的計劃還是該怎麼執行怎麼執行,主角只需要最後跳出來打敗大魔王,然後大魔王躺地下解釋來龍去脈,全書也能完結了,一點都沒有主角和大魔王見招拆招的快感。

就和孫一峰打星際前三分鐘世界級的,這本書前八章是世界級的,後面有點混亂,結尾安排有點突兀,想像力,語言文字都屬上成。

總的來說還是值得一看


我來跟風吹一波馬親王。
我一定是被哈羅德·布魯姆老爺子帶壞了,以至於捧著《長安十二時辰》都跟在看名著一樣。

這部7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唐開元年間、長安城一天之內的反恐故事:足以毀滅整個帝都的恐怖襲擊將在數個時辰後觸發,而能夠力挽狂瀾的只有一個死囚。——這樣的故事。
先拋開這個類似丹·布朗小說等冒險故事的大框架以及肉眼可辨的風格特色,我想先聊聊主題,正是這顆強勁的心臟不斷收縮、舒張,將一部70萬字大長篇的生命力順著每一行文字貫通至結尾。
儘管內容極度豐富,但主線、支線每一條線索的展開都在不斷強化一種堅定而積極的價值判斷,正如那句話所說,「之所以這麼做,不是因為有效,而是因為正確」。鋪在主角張小敬腳下的路,自始至終都是兇險、曲折、慘烈,說以血開道也不為過,在短短十二時辰內,他面對了無數抉擇,幾乎每一次都事關生死,每一次都必須在「人生」的天平上反覆稱量。外在的皮肉之傷似乎都已可以忽略不計,但面對諸如「犧牲一個無辜者(還是對自己有恩的無辜者)來換取更多數人的生機」、「你正在試圖挽救的也許是一個更大的惡」等等這樣的道德命題時,銅漏正滴滴答答地流去分秒光陰,那種精神上的負荷,非常人可知。但縱使也有掙扎、衝突,但冥冥中的一種正氣讓他每一次都選擇了「正確」。也正是在一次一次的選擇中,作者試圖傳達的那種「大義」就如同砂礫下埋藏的寶石,被逐漸逐漸沖刷清晰。
而在反恐的事件之外,小說展現的是更為深刻的個體與制度的對抗。小說不只一次提到「長安就如同一個巨大的怪物,如果你無法堅持自己,就只能等著被它吞噬」,制度之惡,面目模糊而真實又深刻地存在,於每一個人的頭上投下影,清醒者如張小敬們領受著孤獨、冰冷與恐懼;無知者在日復一日的瑣碎里無知無覺地化為惡的供養的土地,於是一個衝突就形成:你知道那是惡,但它又和千千萬無辜者融混在一處,你無力改變、無法無視,甚至連逃避也敗給了「於心不忍」。這場恐怖襲擊到最後也被揭露為制度之惡的產物、一次沉痾痼疾的爆發(立下戰功的退伍老兵不滿國家對退伍軍人以及下層百姓的壓迫),而荒誕的是,最終,在付出了若干精英的代價之後,制度之惡絲毫不為所動,一切的一切依舊照著既定的軌道延續下去。
目睹了後續的張小敬會後悔在那十二時辰里的選擇嗎?不會,他早起看透了一切,明明一個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卻在一次四面楚歌、瀕臨絕境的困境下達到了「超然」。
我放下這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也希望自己能有同樣的勇氣。這種選擇的沉重、對抗的無力,太切實了。然而,看完這本書,我也想要有那種勇氣,固然諸多不順意、也不會被這個巨大的怪物吞噬,好比那個有些木訥單純的小書吏姚汝能在極具政治隱喻性的漆黑的望樓上點亮了紫色的燈、傳遞為整個主角群反覆實踐的信念:不退——不退——

其次,毫無疑問作者是個講故事的高手。
這是一個符合「三一律」原則的故事。在離開古典主義很久的當下,年輕作者不斷變換著POV、意識流、論壇體眼花繚亂的敘事手法,但恰恰是「三一律」這種已經很難聽到的原則成為ta們的巨大挑戰——限時一天、限定一地、限寫一個矛盾事件。《長安十二時辰》不止恪守了這個戲劇原則——因而它劇情的緊湊、矛盾的激烈達到了極強的程度——且依賴多條支線劇情的支撐,達到了70萬字的規模。
關於作品清晰的主線已無需贅述,從破題到當中數度反轉,強幹弱枝,反恐的一根線索貫徹到底。更值得注意的是數條支線的加入——表現為不同角色的登場和角色之間的矛盾演進——一方面,支線緊緊攀附於主線,絕無旁逸斜出之感;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難得的,它生動而真實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複雜性,普通人的我們尚且時時刻刻處於網狀的社會關係中,更何況故事中身處陰謀漩渦里的人們,牽一髮而動全身,處處掣肘,隨時都有新的利益關係牽扯、不經意就惹來波斯王子吃瓜群眾的亂入,加上元宵節擠廟會一樣的大背景,簡直一鍋亂燉,主角在這汪洋大海面前顯得那麼渺小,步步驚心,每一階段的進展都是在同這些內耗、干擾抗爭之後的慘淡經營。這亦是年輕作者無力顧及之處。作者的眼界、謀篇布局的掌控力,讓人心生欽佩,也讓千年前的帝都面貌立體真實,彷彿觸手可及,事件的真實性被無數大大小小你很難意識到的細節不斷強化,天馬行空卻不會流於扯淡。
另外,埋梗的技巧也每每有眼前一亮之感,草蛇灰線、文脈貫通,哪怕一個再尋常的群眾演員登場,到後面也都將出其不意地發揮作用。譬如一開始被狼衛殘忍殺害的那個醉漢,誰能料到這個意外又成了逼退賀監的人?再說路上偶然撞見、被焚了詩稿的岑參,消失了好幾章後竟又成了幫助主角團逃出生天的貴人?這樣偶然變必然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一個人神出鬼沒,極少出現隨意的「意外」。這既是作者強大的敘事力的展露,也讓閱讀充滿了快意和樂趣。


利益相關:@馬伯庸忠實粉絲,見證著他的微博粉絲數從五十萬到兩百萬。

《長安十二時辰》和之前的《風起隴西》和《歐羅巴英雄記》一樣,新瓶裝舊酒,以古代的背景寫現代的故事。本書剝離開書中的背景,其實是一個標準的警匪片的套路。書名都很明顯的看出調侃了一下《反恐24小時》。但放在唐朝的背景下,就給人以不協調的幽默感,這也是馬式幽默的一貫表達方法,他本人稱之為文學立定跳遠。馬伯庸的這一寫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征服瑪雅史》,但不論是對人物的塑造還是情節的安排,已經比《殷商》的無厘頭高了三個段位。從這一點看,馬伯庸的成長非常明顯。

本書的優點非常明顯,就是突出了標題中的「長安」二字。在主題類似的《風起隴西》中,隴西的地域特徵其實並不明顯,不管是成都、漢中、還是鄴城,都讓人感覺不到這座城市的細節特徵,似乎不管在哪兒都是一樣,有時甚至感覺除了稱謂不同,這就是一個現代城市。這對於塑造書中那種不相匹配的幽默感和穿越感其實是不利的。

而在本書中,藉助對長安的地理地貌的合理想像,尤其是抓住的長安最突出的「坊市」的特徵,讓人物在坊市的屋頂上穿梭,藉助嚴密的防衛抓捕敵人,讓長安這座城市立體起來。這樣才真正讓書里的長安與北京、南京、東京都不一樣。寫了幾章之後,作者還興緻勃勃的加上了自己創作的長安復原地圖,可見其志趣。在我看來作為小說加上這樣的地圖有些畫蛇添足了,出版時應該也會有所處理。但這種沉入穿越的城市裡去的做法,無疑是值得誇讚的。

本書的缺點也同樣明顯,精於細節但疏於大局。可能是由於連載的原因,被讀者指出疏漏後就不得不改動劇情,導致書中劇情不連貫之處也非常明顯。比如最讓我尷尬的是第七章,作者借李泌之口吐槽:

「可咱們回想一下這一路的追查。突厥狼衛之前已潛伏有大量人手,既有萬全宅,也有集結用的貨棧,還能聯絡到外地的貨運腳行……有這種眼光的人,對長安一定非常熟悉,還用得著再去找輿圖嗎?」


我看的時候都想替作者回答,尼瑪我讓他們去搶地圖的時候,還沒想到後面這麼多出啊!


當然自己用角色吐槽比後面讀者拍磚更好,馬伯庸也盡量給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文脈的零落之感非常強烈。


事實上,如果本書的野心沒有那麼大,就到破獲突厥存儲的炸藥為止,可能是一個節奏更為緊密的中篇。但作者還希望更進一步擴大世界觀和背後的大陰謀,就開始顯得略顯拖沓。但畢竟按作者的思路,現在微博上公布的才剛剛三分之一,後面究竟如何走向,還需要拭目以待。


另外,本書也充斥著馬式幽默,即用半文言積極化用現代的意象。就像《三國機密》里生造的「據溷不屙」,《風起隴西》里孫權的外交辭令,到本書中開了掛一般存在的「大案牘術」。對所謂「大數據時代」的調侃溢於言表。這種寫法可能與晚清文人用文言、詩詞描述西方新事物有關,馬伯庸現在已經能靈活運用,並逐漸內化成自己的風格。偶爾出現,就像是和讀者約好的暗號一樣,讓人會心一笑。


不論如何,本書是馬伯庸純熟的作品,總體質量均屬上乘。而且在正式出版/改編影視之前,還有修改時間,希望能看到一部讓人激動的新作。


清明節前被人推薦讀這本書,推薦者給的評語是「創意不錯,細節沒有硬傷」,但「作者似乎不太擅長多線故事推進,主角光環略重,結尾乏力」。除了上述的觀點之外,考證比較精當,懸疑氣氛營造較好,都是本書的優點,不再贅述。當然,這個答案主要是談缺點的。。。

如果歸納起來的話,大概可以用三個字:「急就章」。

1、前面已經有答主提到,這部小說參考的是《二十四小時》和《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其實參考前者問題不大,因為在限定「二十四小時」的形式內可以上演很多精彩的故事,但在內容上參考後者的「恐怖襲擊」方式,似乎不太妥當,親王完全可以另起爐灶。

2、價值觀太正,主角的價值觀歸根結底一句話:「為了最廣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犧牲一切」,這樣一來人物形象就略顯單薄。感覺這部書有點「金庸價值觀」與「古龍懸疑形式」的結合,後者書讀的不多,不好說學的像不像,但《長安十二時辰》里的主人公和金庸小說中的主人公,形象的豐滿程度上還是有些差異的。

3、語言有些地方略顯違和,比如「不良人」「彈指」這樣的古語和「肺部快要炸了」這樣的現代用語放在一起比較刺眼,並不是說古代沒有「肺」,而是古人一般不會用「肺快炸了」來形容自己跑步後的狀態吧,換成「胸口」似乎會好一些。還有主角跟姚汝能回憶長安城裡普通人的故事,明顯是一種現代化的敘事語言。

4、在高潮之後沒能迅速結束,本來經典的戲劇結構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結局之後就會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不捨得翻書的最後幾頁,但這部書高潮之後有些冗長,給人的感覺是,怎麼還有這麼多。

5、最後說說BOSS的事情。本來在傳統儒家的價值觀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在歷史上因為孝而犯上作亂的記載似乎並不多見,有的話也大多是「為父報仇」的橋段,這樣主動以「孝」為名而犯上的,似乎有悖常理,而且這樣的事情反而陷父親於不忠不義之中,這是更大的「不孝」。


上周末花兩天時間看完了,既然親王關注了這個問題,本著可能被親王看到的心思寫一寫我的想法。

優點可能不用我多說,全書懸念布置得益,手法巧妙,尤其是後半部分算得上高潮迭起,閱讀起來絕對是緊張刺激的。值回書價,推薦大家去買。

但缺點也讓人不吐不快。作為從寂靜之城時代開始看親王的書的老讀者,感謝親王這麼多年奉獻出的優秀作品之餘,肯定是希望他能更上一層樓的。然而很遺憾,這部小說與之前的作品仍然是「同類」,質量上也許更優秀了,「境界」上卻止步不前,仍然是由一個優秀點子不斷擴寫,或者直白一點說,「注水「後衍生出來的長篇。人物死板僵硬臉譜化,部分情節節奏拖沓,最重要的是,親王為了討好讀者——也可能是多年來段子寫太多手滑的緣故——添加了大量的冷梗進去,比如跑酷、時辰、波斯王子等,如果這本書叫做《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是沒問題的,但這不是。總以為看的是冷酷肅殺的古代懸疑偵探小說,結果看到了大量讓我瞬間齣戲的現代梗,老實說,我很愕然。微博上很有一些人喜歡這些梗,親王也很高興地轉發了她們的微博,但我想說,這些梗太流俗太齣戲,我一直以為一部小說應該值得閱讀三遍、五遍乃至更多,這些流俗的小伎倆反而可能拖累了這種體驗,也可能拖累了親王成為更優秀小說家的腳步。

不知道親王自己知不知道一些讀者中流傳的「馬伯庸駕馭不好長篇」這個說法。在我看來,親王大概太在意自己初始的「點子」了,一切人物和布置都圍繞這個點子的邏輯鏈前進,篇幅一長就顯得乾巴巴的不夠豐滿。以本書為例,張小敬、李泌不可謂不個性,人物內心矛盾衝突也當然劇烈,然而就是覺得少了一點什麼,就像在閱讀百度百科的人物簡介,沒法做到躍然紙上,與之同呼吸共命運。多年前一部電影——應該是《鐵道游擊隊》——里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他們是一群多好的人哪!」我覺得一本經典好書里的角色應該給人以這樣的印象,《長安》差了那麼一點。

當然,這都是我一家之言,親王面前不敢賣弄什麼自以為是的文學理論,只能說些自己的體驗,還不一定是對的。我一向認為親王的潛力遠大於他的表現,期望有朝一日能在他筆下誕生一部能流芳百世,宏大肅穆的小說,而不僅僅是加入了冷笑話的小品。當然,這只是願望而不是要求。

哦對了,書里前半部分基調和徐克的《通天帝國》很像,我全程是腦補張涵予的臉看完的。


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歷時9小時讀完上下兩冊,沉浸在那身歷其境的朝代不能平復。
作者的文字功底還是非常紮實的。其對於歷史事件的描摹非常宏大,透過靖安司而窺唐代的政治運行體制,透過坊市的日常運營體現封建王朝歷史上最開明時期的經濟活動。透過胡漢不分家的官員選拔理念體現封建王朝極盛時期的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相信作者對於這些歷史事件有充分的調研與了解後將其還原在了我們面前。
其次本書的情節建構反而顯得美中不足。採用十二時辰表現手法表現事件的緊湊性有種投機取巧的感覺。誇大了長安行政機構的辦事效率人為增加情節的跌宕起伏感。其對各方勢力的角逐與人物安排有充分的準備,但對情節的推進把握一般。雖有神探狄仁傑般的敘事風格與根據蛛絲馬跡把握敵人動向的建構,但越到收尾就越發不工整。興慶宮這部分本應本書高潮,行文有所拖沓,劇情的體現力不強,有種悶悶的感覺。
我喜歡本書的點在於本書由一刀筆小吏的角色入手,徐徐展開了盛世繁華下,百萬之都中的市井之事。我可能會忘了主人公如何跑來跑去追尋蛛絲馬跡,但我會永遠記得那個看守大雁塔的小沙彌,那個拿錢買魚味貓的可愛的小和尚。荒涼的城南與繁華的城北。達官顯貴們眼中的權力鬥爭與走投無路的小兵的無奈。讀罷本書再看看今朝,不得不感慨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永遠都有走投無路的人,永遠都有心繫百姓的人,也永遠會有元載這樣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走投無路的人卻一直都是陰謀家們的棋子。
所以大唐真的被拯救了嗎?我覺得這是作者沒有寫出的話。故事發生在天寶三年,大唐在三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中達到了歷史的巔峰,但是盛唐的生命也僅僅剩下十年。蕭規的那句「我們的大唐病了」自始自終都沒有得到玄宗的正面回應。在繁華的激流中掩蓋了大量的矛盾,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人都看不懂張小敬,覺得他是最矛盾的人。這個時代何嘗不是如此?


好書!

從這這本書開始寫到賣掉版權,不提馬伯庸請客,就算跟著親王去蹭投資方的飯局也超過十二頓了!


借樓評論了:多謝層主。因為層主貼出了書中兩個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

我借:」田瓜「大神的樓

田瓜:如何看待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

因為在下面評論不行,我想是不是我自太多了,只能自己寫。。

在下就賣弄下了。

首先:總是有一種人,企圖用一句話來否定一本書。說如廁讀物之類的話,我只能說:哈哈哈,你們這樣的審美,我們道不同,不看一本書。麻煩去買網紅的治癒系列故事,以及《霸道總裁來睡我》之類看。

好在我是個願意自己去感受的人。做為一個同樣碼字的人,深深的明白這本書花費的心血在哪。

正是我們看著覺得碎雜的細節描寫,卻是難點。因為他想要真正的讓我們的腦海展現長安那時的畫面,全程自帶圖片放映看完的書。如同在感受清明上河圖。

從大局來講,層主截圖出來的正好是精髓所在,書的作者:一邊極力渲染的長安的熱鬧,奢靡,另一邊就是:張小敬、李泌一干人等的:緊張、擔憂、灰暗,死亡。

兩者的對比,正是畫面的一種奇妙。像是一池絢爛的渾水裡,幾塊白點,極力掙脫。

我已經很久沒有把一本書不眠不休的連著看完了。上一本是:法醫秦明系列,再上一次是《盜墓筆記》,但實在太長,我還是間隔了。

2

整本書,像一個錯綜複雜的網。把長安的人心和躁動網入。

從開始就擰緊發條,一弦起,文末落。扣人心懸,情節緊張,險象環生,但也有感人和搞笑的地方,不過只是點綴。

作者細緻入微,有些細節描寫,真的是感嘆,且不是無用的描寫。正是細節的體現,讓書更趨於真實。

這書即天馬行空,又在非常嚴謹的網裡禁錮著,看似和歷史無關,卻又能把情節扣入歷史,複合情況,好似真實。(比如龍旗兵騎馬送荔枝被攔下那段。)

而且有些地方和當年明月寫的筆風有點像。一種民族情懷吧:九死無悔。

3

人物方面:有一丟:餘罪即視感,當然張小敬,比餘罪這個角色更加宏偉和有英勇。有血性,令人迷戀。

十年西域兵,九年長安帥,我已經習慣了對這個城市的守護。九死無悔,九死無悔!哪怕明天,這個城市就忘記了:張小敬是誰。

蕭規說張小敬是她們中間心腸最軟的人,他說的沒錯。但張小敬對待的都是無辜百姓,是心善平民,是他愧對之人。他不冤殺一個人,也不容一個惡魔在自己眼前走過。

他像地獄裡爬出來的惡煞,也是忍劇痛夾擊,拯救整個長安城於危難的英雄。他果敢狠辣,他瘋狂倔強。他嫉惡如仇,他滿不在乎,他愛美霸道。

他眼中沒有權貴奢華,真正在乎的是:城街角落吹笛子的樂工,做畢羅餅的回鶻老頭,跳舞的孫大娘,養駱駝的阿羅漢....

其實他不過是個表面兇狠,實則熱愛生活和珍惜眼前人的聰明漢子,甚至很喜歡美人。

我覺得層主貼的恨妙!這段,個人認為,如果通篇少了這段,都不能撐起,張小敬為什麼,要替他恨惡的朝廷辦事。也不會顯得這個人有多麼的對生活細緻。有情有義,正是因為他感受到長安這個怪物可怕的同時,也感受到長安城裡浮游平民的愛,所以要保護這裡。

鐵骨錚錚好漢在,縱然長安危殆,檀棋,汝能,李泌,徐賓,伊斯,我,我們都會存一絲希望,存一份信仰。只要想到他,就會覺得一切沒有那麼糟糕。這個感覺就像我看《盜墓筆記》只要作者寫到了:張起靈,我就不會覺得害怕了。這個人物很感動我。

4 、誇完以後,就說說我的遺憾吧。一口氣看完,和樓上大神一樣有迷惑。有些細節還未解答,而且我覺得親王不會在寫續集了。

最難受的是:最後一章的結局好像:戈然而止,wtf??就這麼完了?起初

搞了像個葫蘆一樣的劇情,結尾突然變成的漏斗??姚汝能呢?檀旗呢?

親王不考慮讓張小敬休息下嗎?或者把他的感情線路交代下。作者對待女性的描寫很少,情節也是。我覺得好歹再多一點,即便是女一檀棋,也是毫不給面子的,給了最後一個畫面:給男主找個馬,就沒了。

總覺得這個結尾太讓我們覺得堵住了,不通暢,沒寫完。好可惜,人家英雄一口氣沒喘息,就特么謝幕了。還是兩次,第一次剛炸水裡撈上來,就綁起來了。我表示心疼。希望在電視劇里補上。

5、最後,劇已經要拍了,據說耗資6億。

我只想針對這個說:可千萬不要拍40——60集。也千萬不要找鮮肉。24——30 最多,當年《圍城》拍電視劇也就10集。不影響這部劇有多火,西遊記也就30集。

好的劇,不靠集,靠的是良心。人家講的是《長安十二時辰》。別加100個人談戀愛的情節。

劇情太長很多人會放棄追劇的,但是不影響我們看書。

6、對於寫作者來說,親王的精神和還原歷史的態度,已經他查閱大量文獻,

運用很多古代話語模式,還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我是學到了很多新詞。

橐橐、惶遽、矗立、遽然、煊赫、等等。

最後: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有歷史,有情節。有骨血。

請有些人,不要用一句話去評價,也不要顯得自己好厲害。

做為一個碼字人,深深的明白這是一個怎樣用心的作品。謝謝親王好書,願你平安,願你還有更好的作品。

最後:謝謝層主借樓讓我裝這麼久的b。我是個可愛的小飛俠哈哈哈~!


前幾天,同事捧著kindle,嘴角絲絲抽涼風,說是讀到了一部絕世好文。問之,答曰:《長安十二時辰》。然後他截了一張圖給我,說你看看,這文風,嘖嘖嘖。

同事截的這一段,是小說的第六章「申初」中的內容「我在長安當了九年不良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這樣的百姓,每天聽到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對達官貴人們來說,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這些事更是習以為常,但對我來說,這才是鮮活的、沒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長安城。在他們身邊,我才會感覺自己活著。」
看了這段,我便在亞馬遜上下了kindle版,陸陸續續用了兩天時間,看完了上下冊。不得不說,親王的筆力真的可以,硬是把一個退役老兵的群體訪案件,活生生地寫成了大唐興衰的歷史演義。不過,除了這部書以外,親王的其他作品我還沒讀過,斷然寫不出像樣的書評來。僅記錄幾個個人觀點吧。

賀知章、岑參、元載、安祿山等知名度比較高的角色,讓整部作品更加飽滿,具有了可讀性。

幾個女主檀棋、聞染、王韞秀都十分驚艷。書中最後劉泌對張小敬說:「檀棋想跟你,也隨他,我將他放免」。加上之前檀棋對張小敬情感上的轉變,應該是暗示著檀棋跟了張小敬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伐薪燒炭南山中……半匹紅綃一丈綾,這些詩詞里故事的運用在小說里,增添了不少亮點,不過讀到這些故事時,容易齣戲。

書中還有「跑窟」等一些現代社會語言的運用,挺幽默的,但拉低了作品整體語言的風格效果。

下冊里描寫「燈樓」那段,過於冗長,稍顯節奏慢。

一些明顯的坑沒填上,有點遺憾。

至於很多人關於「張小敬為什麼救皇上」的疑問,我倒覺得正常。反貪官不反皇帝,這是歷朝歷代臣民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彼時彼刻,沒有皇帝,百姓會更慘。


我覺得張小敬太能打了,有N條命的神一般的存在,有一種把他往死里虐千百遍,他卻怎麼也死不了的感覺,因為太逆天而感覺有點假,像很多美國大片那樣,個人英雄主義吧。

看到後面真心希望張小敬能少一點體力活,折騰了十二時辰只是就冷水吃了個素油子,匆忙間啃了個死人手裡拿著的烤羊腿。。。人是鐵飯是鋼啊,吃這麼少還這麼能打,一點也不接地氣啊。。。

==============================================

以下分享我覺得最好玩、最喜歡的人物,一個不起眼的小配角——趙參軍:

緊張萬分的反恐行動中有這麼一個逗比官員,莫名地萌。尤其是「擺著肥胖的雙手,反覆強調才疏學淺,演技不佳」,腦補這小說真要拍成電視劇,親王應該可以本人出演吧哈哈哈。

==============================================一個疑問: 賀東和蕭規是怎麼認識並勾結的?按理說,一個在家孝順養父,一個是草寇流賊,並無交集啊。


故事精彩緊張,敘事流暢,文筆沉穩但不失風趣。只是看完之後,心裡空落落的,就跟看完《古董局中局》的感覺一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也許是看書過程中的期待和最後結局落差太大吧。就像衛斯理系列中, 故事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最後來一個外星人參與其中就可以解釋一切,草草收場。

靖安司的內鬼在上部書里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角們也花了很多精力去調查,最後連徐賓也死在其手上,結果內鬼居然是通傳。雖然從邏輯上來講,通傳是最有可能辦到這一切的,其守捉郎的身份也符合做這一切的動機,但是其角色著墨不多,突然被揪出來顯得有些突兀。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最終大boss身上。勾結狼衛、聯繫退伍軍人、在靖安司安插卧底,這些事情賀監的義子有能力去做;按照親王講的,賀監一心為了東宮,boss為了達到義父的目的也有動機去做。但是全書就沒怎麼去寫這個大boss,他的能力、性格、成長背景等等都沒具體去講,很難讓讀者信服就是他策划了這個驚天大案。

最後再想想,1.14長安特大恐怖襲擊中的受益人,除了東宮還有誰呢?安祿山也算其一吧。
恐怖襲擊完全達成,天子駕崩,東宮繼位,百官死傷殆盡。這消息一出,天下就得大亂,甚至在太子正式登基前,各路人馬就會紛紛舉旗。百官傷亡嚴重,導致政令不通,外地駐軍完全失去節制。這不是起義的大好機會嗎?

恐怖襲擊部分達成,天子倖存,百官死傷半數,東宮和李相卻與襲擊勾連不清。天子必將震怒,黨派鬥爭加劇,這將狠狠打擊本就不再穩定的唐朝政治構架。權力中心人人危若累卵,還有誰會注意一個節度使的小動作呢。看似繁華的唐朝在這一系列動蕩中還能支撐多久呢。

恐怖襲擊完全挫敗,突厥進長安城集會時被抓,城內隱藏的蚍蜉被暴露。事達天聽,天子必將加強邊關建設,甚至出兵征討。安祿山又可趁機壯大自身力量。

甚至,沒有這麼大規模的襲擊,只要長安亂,天下亂,對有心起義的人都是好事。

但是故事發生在天寶三年,安祿山其時羽翼未豐,更可能是有心無膽。他之所以參與其中,可能只是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取利益。主謀是誰,還有待商榷。

最後,感謝親王沒有使用隕石遁!


唐玄宗天寶三載閏二月辛亥(十七日)(744.4.4)
有星如月,墜於東南,墜後有聲。
《新唐書·天文二》 卷32 頁843
《舊唐書·玄宗》 卷9 頁218
星墜於東南,有聲。
《舊唐書·天文下》 卷36 頁1323
——摘自《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

-----------------------------------------------------------------------------
機靈抖完了補兩句胡說八道

親王的文章在字數單位上如果是萬字頭上打轉很好看,而且個人經歷越倒霉越好看。比如憋寶,比如買包記,比如冀寶齋奇妙日。
不過萬字頭上的數一旦過了個位就不那麼好看了。


微博看完第一章就買書,看完前三章就到處推薦的水平!
《風起隴西》親王在保留了大量正史背景、人物的基礎上進行故事創作,讓人在潛意識裡覺得「可能真有這麼一回事」,哪怕在未看過此書的朋友面前聊天,也可以吹牛說自己是研究了三國時期的野史。《長安十二時辰》在背景設定上,也有這麼點味道~對讀者來說,就像窺見了一個天大的秘密一般。

真心的佩服親王的奇思妙想。每章講述一小時的故事(我的閱讀速度也是一章一小時),一張長安城地圖,再配上跌宕起伏的任務式劇情,感覺回到了學生時期玩《盟軍敢死隊》的日子,耳邊也應聲響起玩遊戲時不斷單曲循環的歌曲。小說的陳述方式一如既往得充滿畫面感,場景切換的節奏讓我感覺像在看一場電影。

書未看完,不好進行完整評價,本書在劇情,畫面,節奏上依然保持了很高的水準,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在人物形象方面也比前看過的兩部有了很大提升。《風氣隴西》《古董前兩部》一直給我感覺情節很棒,但是人物不深刻的印象。

不過《古董34》《長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許一城、張小敬我還是感覺有點不夠完美。不完美的原因就是作為一個小說人物,他們實在是太完美了(希望後面幾章打我臉)~

另外調侃一下親王~所有故事裡對男女感情的描述都是一筆帶過~上學一定沒談過戀愛吧!

其他的,待我下周看完再說~(本來想請個假,花一天時間看完,無奈年終天天夜總會「夜裡總是開會」)


終極Boss讓人無語了。我一直以為是安祿山。甚至我都想好了這麼個結局,安祿山潛入大唐若干年了,深刻洞察了大唐的外強中乾,極大地刺激了梟雄的野心。然後他精心策划了這一切。最後和張小敬打成平手:張小敬壞了他的計劃,他卻也完美脫罪。最後安祿山問張小敬,你救得了長安這一次,下一次呢?只要大唐的內耗和黨政不止,總會給人可趁之機的。 然後就有了若干年後的安史之亂了。


想知道正版電子書啥時候上架?現在看書基本都是習慣買電子版了


-------??--------

昨天晚上看完,隨手寫下,書中還有好多地方值得細細品讀。

天寶六載,隆冬臘月,姚汝能面色痛苦,因為他的背部又開始隱隱作痛,自從前年開始,只要天陰下雨,那種鑽心的疼痛就會傳遍全身。

天寶三載的事情歷歷在目,但是朝廷後來通報只是說天火導致。自此之後,元宵佳節,燈火管制更加嚴苛。

長安城中也暗中發生了一些事情,只是普通民眾並不知情。

黑道勢力熊火幫一夜之間全部消失,沒有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與此同時,守捉郎這個詞再也沒有人提起。

天寶三載的那場天火許多人不願意提起,姚汝能自己也希望這件事是一場夢,永遠在歷史中消失。當年經歷過這件事的人,有的提前退休,回家養老,有的無故消失,杳無音訊。還有的外出為官,再也沒有踏入長安城。

「我和他沒有任何關係,我也不認識這個人,當年我只是一個查崗的小兵,這個人當時挾持了我,後來我再也沒有見過他,也沒有聽別人說起過他的名字。」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京城退伍小兵說到。

筆者曾多方打探,找到了一位當年似乎參與此事的官員,此人叫姚汝能,但是在知道我的來意之後,拒絕談及此事,筆者一再要求,最後被對方趕出家門,拒絕接見。

據說有位道家之人也參與此事,但是天寶三載之後,此人歸隱山林,蹤跡無人知曉。

偶然的一次機會,巧遇丐幫長老,筆者請了他一頓酒,得知了些許資訊。當年有一個重要人物,和前任長老打過交道,元宵節那天可以說是救了丐幫一命,所以整個丐幫一直感激此人,但是那晚之後再也沒有在長安城聽說過此人的消息,有人說是他被朝廷滅口,至於原因,不得而知。也有消息說此人帶了一位不知姓名的女子遠走他鄉,歸隱田園,具體去處不得而知。丐幫長老拒絕透露此人姓名。

「他就是魔鬼,你們誰也擋不住。」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退伍小兵說到。

「朝廷馬上大禍臨頭,但是聖聽蒙蔽,黎民百姓又要遭殃了。」這是姚汝能對筆者說的最後一句話。

-------??--------

書讀完了,裡面還有好多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繼續更新。


推薦閱讀:

如何從《離騷》中汲取營養?
有哪些冷門又好聽的折子戲?
有什麼詩詞是形容離別的?
你遇到過哪些有趣的古文?

TAG:小說 | 文學 | 馬伯庸 | 如何看待評價X | 長安十二時辰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