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師的角度來看,居住街道尺度有哪些值得探討的問題點,須在蓋房子之前得優先考慮?


再次的不邀自來,原諒我的不要臉。覺得這個問題特別的好,但是這個問題真的很大。並沒有把握可以答好。見諒…
我會先說明尺度和我們如何思考尺度,最後再來說我們為什麼要那麼重視尺度。
尺度。其實是我們考察事物特徵和變化的時間和空間範圍。我們常常將建築中所說的尺度理解為單純的空間範圍,其實這是有局限性的。尺度並不是指標,所以以規劃的角度來討論尺度不合適,城市設計中更適合討論尺度,尺度也便是城市空間最直接的呈現,尺度往往是一個範圍值。我們切入設計的時候尺度就不該是一個定值,而該擁有可變動的範圍,這便是中尺度。
接下來我想說我認為關於城市空間尺度或者更微觀的居住街道尺度值得關注的幾個點。
1.Context(環境)
Context即建築師口中常說的文脈。文脈是建築師在人文主義方面希望找到的線索。而我們這裡所說的是環境。環境其實是一種隱藏的暗示,即我們拿到項目時,需要從環境中找到一種暗示。這種暗示在場地中包括保留的建築街道和基礎設施。在場地外包括周邊地塊,周邊建築環境,未來規劃,周邊片區的城市主要功能,周邊的街道。這便是我們要尋找的Context。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尋找到的這些線索,往往是基於一定的現狀的,這些線索就存在合理與不合理的情況。而我們要對Context下尋找的線索進行推敲,即是否合理的問題。而思考的角度應該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考慮道路的話應該從一些人性化的角度,便利性,可達性的角度來。
而完成Context的分析,其實我們可以對場地內的建築,街道尺度有了一個大致的範圍。當然建築的尺度基本已經由指標來決定了,基於context的分析,我們再考慮建築的尺度和布局就更為合理。而道路基於Context的分析的話,所布置道路的視野更大,而並非只是為了解決場地內的交通而做,是以一個城市設計的視角來進行道路設計和尺度的把控。
2.Context(時間)
從時間上尋找context也可以找到諸多線索。周邊老建築的風貌,老照片上所呈現的街道尺度和形式。這些以前的context可以為我們提供線索。正如榮朝暉在江陰南門會的設計中展現的圖。體現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設計生成。

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context其實更利於建築師進行建築和社區的生成,首先他的信息就更豐富一些,尺度要明確很多,收集這些信息在和規範進行調整,做出來的設計首先從城市空間和建築尺度上大體是不會出太大問題的。
而往往我們建築師在接到項目時,會接到這樣一張畫好無數空地的圖。信息量除了規劃好的道路,只有一個個形狀不一,完全被抹平的空白格。這在中國浩浩蕩蕩的造城運動中太過於常見。

正如F伯爵在《缺失的現狀》中說的那樣,我們的城市變成了一個個乾淨的白色快,沒有任何的信息。而實際上,到了現場我們也發現全都是空地,就像一塊塊完全被擦乾的地塊。那麼我們如何去尋找Context?我們變得無能卻又無所不能。
我們可以在鄂爾多斯的新城裡見一個江南水鄉,我們也可以在昆明的呈貢新城建一個聖托里尼。因為完全沒有什麼不合理,沒有context去限制,沒有建築和街道尺度的限制,愛怎麼來就怎麼來。
3.Context(行為)
中國的城市更新和造城運動都打破了場所記憶,因為一拆都是一整片,當一整片重新來做時,其實這個片區將會徹底改變,沒有保留的建築和街道來限制設計,便將完全失去街區的傳承,如毫無表情的新生兒重新存在在城市中。
當我們無法從環境無法從時間上尋找到我們可以藉助來幫助設計的線索時,我們該從什麼方面尋找尺度的線索。可能只剩下行為。詳細的人口統計,功能液態的分析,片區道路等級詳細區分。但在做道路的時候,一定放在大的城市中或者新城規劃中,如果未來大型社區的設計中。社區的道路能增加城市支路網的密度,縮小道路間隔,形成更小尺度的街區和圍合式布局。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可以很好的打破當今中國新城明顯的現代主義規劃思想。
4.為什麼如此重視尺度?為什麼要重視Context?
柯布西耶在無法忍受歐洲城市擁擠骯髒的現狀後,提出光輝城市的規劃理念。其實光輝城市從當初來講更像一場社會底層的革命,對城市居住生態都革命。
光輝城市是一場美秒的夢。所有的摩天大樓都相距遙遠,所有的窗戶都布滿陽光,所有的建築都底層架空,所有的空氣都可以自由流通,所有的綠地都在架空的建築底下連綿不絕,所有的野都可以在地面上獲得無際的綠色視野,所有的人都可以生活在柯布當年基於實際生活的一種理想當中:寧靜獨處,又與人天天交往。
在過度追逐體量和日照的過程中。光輝城市的設計方法因為散失了街道尺度而丟掉了所有城市生活。過大的街道尺度無法形成周邊商業,無法形成圍合式的居住空間布局,更重要的是,人和人失去了交往,城市空間因為紀念性而被迫荒蕪。

所以,我們為什麼如此重視尺度。因為尺度直接影響到了以後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活去交往,尺度直接影響到了居民安全,社會犯罪。
很可惜的是,在如今的造城大潮中,我們依舊不會理會這些問題,政府的尺度是雄偉的、紀念性的、體現政績的、而未曾考慮過市井生活能不能很好的進行,居民是否可以順利的參加到城市空間中。
而我們藉助分析context的目的,我想就是儘可能的還原市井生活吧…
回答比較概念,沒有具體的指標,是以城市設計的角度來描述的,不知道對題主是否有幫助…


蟹妖
..............................................................................................................................
感謝編輯選為推薦。
然而瀏覽熱門文章,建築類藝術類的瀏覽量往往沒有科技類和經濟類的文章多。科技是文明的基礎,應該永遠關注;經濟和糧食是民生大事;而藝術則是物質條件飽足下的精神追求。

在法國,建築,繪畫,音樂,這三個專業是直屬法國文化部的。正常畢業約一年後,我們才能收到正式的文憑,因為文憑要由文化部審批後再全國發放,可見此對藝術的重視。(學校沒有發文憑的資格,但文化部指定了專門的國立高等建築學院,在此類學院畢業後才允許擁有國家建築師資格。因此法國往往沒有哪所大學的建築學特別有名;因為都是獨立的學院辦學。)

而這些建築學院每年會舉辦開放日,由老師和學生組織辦各種主體體驗活動,向市民開放,讓中小學生在選擇大學前就了解建築和藝術。此外,一些大城市每年某幾天會有一個叫nuit blanche的藝術節(不眠夜),那幾天晚上,全市特定公共場合和一些私人場合都會通宵開放,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藝術類型活動,絕大部分免費參觀。

這種藝術氛圍是全民性的。
當然,全世界哪裡都有屌絲·······
..............................................................................................................................

首先我們來討論問題本身吧。

「建築師」的角度,就意味著有「非建築師」的角度。房子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東西,它不像一塊手錶,一件衣服。它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昂貴,而又不可或缺的存在。因此,一塊手錶如何設計,設計師可以擁有絕大部分的話語權和自由度。而建築,建築師往往非常希望從自身專業的角度去設計,而業主也都會非常非常非常希望能夠參與設計過程。

有一次我去朋友的一個工地,一位買了別墅的大媽正在裝修。別墅配有一個上百平的後院,有樹有草有人生價值;然!後!她居然把面向這個後院的窗封上了!

我問她為什麼,說這個後院難道不是你的房子最大的價值之一嗎?買了個花園而不能看到它?
她回答說,你們年輕人不懂生活吧?沒做過飯吧?不起一堵牆,我的抽油煙機往哪裝?


這裡我們看到,對於建築,建築師A和一般人B,往往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這種不同,來自於生活習慣,並將影響我們下面會探討的「尺度」。

A是建築師的角度,B是生活的角度。

...........................................

「居住街道」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詞語。如果大家出生在90年代以前的234567線城市,或者曾經失落在歐美的鄉村。可能會對這個詞語更有體會。

因為現在我們城市中的居住街道A,大部分可以解釋為「進入我的小區時必經的道路」,或者「居住小區之間的道路」。

而我們記憶中外婆家的居住街道B,那些居住街道,是這樣的:街道旁邊就坐著隔壁的老太太;下午有很多小孩在街上和夥伴們跑來跑去;隔壁的絲瓜長出來了;對面飯又煮焦了……

A是城市的街道,B是生活的街道。

...........................................

問題來了吧,到底是A好還是B好?為什麼有時我們覺得A對,有時覺得B正確?
嗯,分析一個問題的精髓就是在還沒解答它之前又攪和出更多的問題

............................................


科技飛速發展,而我們的腦袋還是和當年大聖爺的腦袋一樣發達。我們離不開吃喝拉撒,離不開生老病死,離不開七情六慾。因此我覺得在當下,作為建築師,應該有責任心地去細膩地處理這種科技尺度和生活尺度之間的溝壑,讓社會進步,以一種溫柔的方式接近生活。

居住街道的尺度。從宏觀的角度開始看層次。……國家——城市——區域——街區——街道——小區——建築——房子——房間——床——被窩——眼帘……

當我們無法判斷一個片段的屬性的時候,用極端假設法,把它往兩邊推,看看會接觸到什麼。我們看到這個尺度從大到小,從公共到私密,從快到慢,從鬧到靜,從冷到熱,從不可控到自身,從社會到生活……如果我們無聊,還可以繼續把這個漸變做的無限的細膩。

於是我們知道了「居住街道」這個詞兩邊銜接的屬性傾向。

...........................................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柯布西耶就思考過。大家熟悉的馬賽公寓系列,在Briey這個小鎮有一座。公寓的名稱叫La Première Rue,法語是「第一大街」的意思。

柯布雖然提出如光輝之城這種高樓林立的城市概念,但他心中是知道「居住街道」這個問題的。一個巨構的城市,是尺度斷層的,是沒有我們上面所說的尺度漸變的。尺度斷層意味著生活感知的斷層。再極端假設一下,你下班了,打開窗戶,嗖,躺床上了。


於是乎柯布把這條本應該連接城市與生活的街道放在建築裡面。標準戶型是橫放的L型複式小戶型,公共走廊每三層才有一個。按照當時的設計,整座建築物裡面有住宅,學校,商場,劇場等等。

這個建築現在有一部分房間開放出來,允許參觀,也允許有些藝術家在這些房間裡面做展覽,做裝置藝術等等,非常好玩。

這個建築裡面長期有建築學生在兼職當導遊,他們經常問的問題是:
「你們看這個建築里的走廊,都是沒有窗的黑走廊,那當時柯布是怎麼考慮採光的呢?」

答案是,把家門打開。
打開門,那就變成了居住的街道。

...........................................

回答@笨笨的問題

1. 馬賽公寓裡面有多種戶型,其中比較標準化的戶型複式面積約95平米左右,開間約3.66米,進深約20米。設計時考慮了夫婦帶2個小孩的家庭組成。兒童房長且窄,但中間的隔牆是活動的,小孩可以繞著牆跑來跑去。老實說個人感覺上跑戶型比下跑戶型好用。上圖:

2.兄弟您看看第一張圖就應該知道電梯在哪吧?和現代的辦公樓應該還是有區別的,辦公樓會有循環的公共走廊及比較自由的大空間布局。上圖:

3.在巴黎的也不太好聞。我看過的就是在briey的保存管理得最好。當然一個建築不可能是完美的,柯布屌在他是第一個這麼乾的,然後我發現在我小興奮地想出某個點子時,往往已經被一批大神幾十上百年前就玩爛了。說到味道,確實是中西方生活較大區別的一個地方。中國人烹飪油煙確實太重了,有一次一個湖南的朋友在我家做菜(辣椒),嗆到隔壁的老太太以為是某毒氣泄漏,打電話給消防員了········

ps在深圳有個叫雕塑家園的。說是模仿了馬賽公寓的做法,且去聞聞~

..............................................................................................................................

填點坑,並繼續偏題~

尺度是建築師一生都會去修鍊的功夫。還記得在國內讀本科的時候,一位德國建築師來做講座,說到他做過的一個中國的學校項目,他非常誠實地說:「 我之前在德國從來沒有做過這麼大規模的設計,對這個尺度我不知道怎麼去把握,所以最後我只能把以前做過的一個規模比較小的學校,等比例放大······「

所以,即使作為一個建築師,對於不熟悉的建築類型,尺度也是非常難以把握的。

後來我的恩師Laurent BEAUDOUIN先生告訴我們一個方法。

例如基地長寬100米,而你又不知道100米到底是個什麼尺度怎麼辦?很多人一開始都覺得自己知道某個尺度,但細想一下,你知不知道100米會經過幾所房子?每所房子里住幾個人?中間會不會經過公園,小學,餐廳?走路經過要多久,足夠你哼半首歌嗎?能有幾棵大樹,或小樹?

這是生活的尺度。方法是,走一段等長的你最熟悉的街道。

而對坡度變化的感受,最好的方法是騎車。因為騎車時身體感受上下坡的變化比走路和開車都更明顯。

進階版,利用google earth,在同一個視野高度下,去對比基地和一些同類型的知名的地方。這個非常好玩,一對比你就會知道有些東西原來這麼小,有些原來這麼大。

下面放一個曾經做過的項目調研對比,看看中國尺度到底有多可怕,也希望大家無聊補充~如果因為看了這個對比後投資深圳前海發達了的,記得分我錢~


建築師只關注紅線


要講居住街道的尺度,現在很少能做直接靠近街道邊的獨立住宅了,老家(四線城市)臨街的老宅改造也被當地規劃局限定了層高(不超過4層)和立面風格(暗紅色琉璃瓦屋頂和白色瓷磚),所以一直拖著未動工。

事實上,我們國內大多數城市,都是以城市道路為分割線、以出讓的土地為單位模塊,才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空間的整合。

看到已經有回答者提到蘆原義信,正好有收集蘆原義信《外部空間的設計》的資料,裡面提到外部空間的要素是由尺度和質感組成。

外部空間可以採用內部空間尺寸8~10倍的尺度,稱之為」十分之一理論「。

大多數時候,建築師沒有角度。如下↓。


如果是居住街道,題主地意思是居住區的街道吧。

首先是界面的連續性,即會不會出現像《多啦a夢》里大雄他們經常去打棒球的空地。一定程度上,如果空地過多,會導致治安死角。為什麼孩子願意去那裡呢?因為大人一般不會去那裡,這樣他們比較自由,但同時犯罪者可能就得不到監控了,容易誘發犯罪。

街道的尺度,蘆原義信的空間美學必讀,街道寬度與建築高度的比值大於等於一會比較舒適,但不宜超過二。

綠化栽種的方式,是以道路分割帶出現,還是以慢行社區的人車混行道路出現,這是非常不一樣的,尺度也不一樣,適用範圍也不一樣。

地形利用,很多居住項目利用高差,在局部製造了一些底商,結合廣場,形成了上下錯落的商業空間,可以豐富街道體驗,增強商業氛圍。也有不少社區會把周邊商業建設為步行街,增加生活氣氛。

建築本身的設計尺度,最簡單的,是否有南方常見的騎樓,方便風雨天的出行,但北方少見,街道就會少一些灰空間。

等等……


街道尺度是個好問題。我就隨便歪個樓好了。
街道的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街區的尺度,最終是體現了設計意圖。
究竟是人的城市?
還是汽車的城市?
還是大卡車的城市?
還是神的城市?
還是鬼的城市?
還是某些特殊職業的城市?
還是經濟系統的城市?
或者一個純粹為了過客存在的城市?

每個在中國都有不錯的例子。


行為。


尺度是心理學問題。
城市道路網是每4-500米,形成步行社區走路約5分鐘。為什麼超出這個距離就感覺累而使社區認同感喪失? - 心理學


「沿紅線升起建築體量」


這是兩年前同學作業里分析圖的一句話,看似滑稽其實反應了很多現實。


羅馬時期的街道就挺有代表的


我想現在的居住街道缺少了所謂的共享空間。在國外,居民可以在街道上閑坐聊天,孩子可以在路上踢球玩耍。


說白了,第一起,是道路的管理。哪裡可以走車哪裡不可以,第二,是公共空間。

這並不是指退道路多少或者來一片草,搭個棚子,樹個雕塑就完了。而是在考慮,調查居民生活習慣,人口年齡分布等多個指標後創造的、讓大家能夠自發的聚集,產生向心力,有歸屬感的一個地方。

就是一個你到了以後覺得:嗯,這裡是我的家。


現在中國的城市大多是直接分割好了,在出讓地塊內規劃的街道寬度都是滿足了建築布局之後的最低限,有時候確實也不是很適宜人在其中活動,小區的舒適性變得更依賴於綠化空間的多少,我感覺給建築師發揮的機會不多


通常來說城市規劃有限制,而作為建築師來說,巴不得房子蓋大點(才有錢賺啊),所以基本上是貼著允許範圍蓋的
從規劃的角度來說,日照,視線,以及尺度。我記得巴黎奧斯曼男爵改造的時候限定建築高度不超過街道寬度(不知道有沒記錯)但對愛搭蓋愛面積的中國人來說這個限制太嚴了


有建築結師在嗎


很多看到的案例是貼紅線做 ,覺得這個問題很好,作為學生黨


推薦閱讀:

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體育場館建築?
怎麼理解通過建築設計來改變社會形態?
如何評價艾未未的建築上的成就和地位及其建築作品?
建築學的學習有超前的說法嗎?
建築師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是怎樣安排的?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設計 | 居住環境 | 建築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