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中為什麼那麼多重複的詩句?

比如一和十八里的【相去萬餘里】。七里的【明月皎夜光】和十九里的【明月何皎皎】。十七和十八里的【客從遠方來】。一和八里的【思君令人老】。十一里的【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和十三里的【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而且感覺用的意象什麼的也差不多。難道當時的民歌喜歡互相抄襲?或者這些都是一個人寫的?


古詩中有些詩句表面相似,常常並非因為引用之故,而因其所用詞語或非實指而為典故。如以"蟋蟀"言」秋「,以「朝露」言"光陰亦逝",以「松柏」言「長壽」,以"楊"言「佳人爽約」等均源於《詩經》,且為《古詩十九首》等大量古詩所用。《詩經》外,《楚辭》、《戰國策》、諸子百家等也多有典出,

至於所言化用、或直引前人詩句,亦不獨為古詩十九首所有,在漢、魏晉、六朝詩中十分常見。蓋因所用詞句皆為經典,或出於《詩經》、《楚辭》、《戰國策》、諸子百家等(如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為《詩經.鄭風.子衿》原句),或出於前朝名作(如謝靈運「菰蒲冒清淺」源出曹植「朱華冒綠池」),讀書人皆瞭然於心。粗略而言,化用詩句類同今日用成語名言於文章,與冒認他人之作為己首創的抄襲之舉斷然不同。今有人不能博覽古文卻常發驚人之論,指責古代抄襲之風盛行,貽笑大方耳。

至於題主舉例,「月出懷人」語出「《國風.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客從遠方來」語出《論語》「有客從遠方來,不亦樂乎」。以「金石」比「長壽」或因古代頌功記事的鐘鼎碑碣被稱為「金石」,《墨子.兼愛》:"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人生易逝,功名不朽,是以「金石」為「長久」之意。"思君令人老"語出《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弁》"假寐永嘆,維憂用老。",「思君」是為「憂」矣。「相去萬餘里」或語出李陵《答蘇武書》「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亦或不過偶語為當時廣而用之。一言以概之,《古詩十九首》所用皆為常用之典,若僅憑此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一人所作,實不足信。現今只知古詩十九首為漢末之作,作者並不為一時一人,然確為何人所作已不可考。

用前人詞句入詩,有時僅用其句式,有時用其句意,有時隱言後句之意,有時用前人整篇之意,有時甚至反其意而用之。古詩用典又極為隨意,信手拈來而不細加考據,因此萬不可僅因意象、語詞相近而一概而論。古詩句法、煉詞、聲韻或不如唐詩,然以篇章結構為妙,雜糅興、比、敘事、議論、感慨於一詩,轉折無縫,意實相貫。若僅著眼於詞句之相似,而不能知其變化,究其深意,而後放眼於篇章氣象,則窺一斑而不見全豹也。


這個問題看了好幾天,一直不太敢答。
感覺像是某個體裁的經典梗,就像「如何優雅的XXX」「如何評價XXX」「你覺得最XXX的一句詩詞」,不用多說,看的人立刻秒懂,嘛嘛,只是不了解古人的槽點在哪裡了。

哎,我想說的是,並不單純是簡單的借鑒和化用,應該是用某個經典意象的被反覆使用在某個圈子裡成為了共識。。。

那個,我是想認真答題的,可是畫風回不去了!


詩歌的創造借用前人成句的現象很普遍。例如晏殊以翁宏「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整句入詞。又如秦觀在《滿庭芳》中化「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為「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化用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然而借用並不等於抄襲。化用借他人借他人意向,抒自己情感。 「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至於詩歌意象的沿襲,那更是常見了。古時候寫詩的的人就那麼大個圈子,一些經典意象用來用去大家都順手了,形成了定式,詩歌中大量意象的重複也不足為奇。這種意象固化的現象從南北朝持續到唐末宋初,致使大家覺得無詩可寫,變用前人只語另立新意。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江西詩派謂之「奪胎換骨」。
手機黨,就這些。


推薦閱讀:

關於安靜,有哪些優美的古詩?
如何評價顧隨的詩論?
新寫的詩,請大家評價一下?
芭蕉在古代文學中是一種什麼樣的意象?
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求这段话的翻译 不是特别明白 谢谢诸位。?

TAG:文學 | 魏晉時代 | 古詩 | 古詩詞 | 魏晉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