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薦楚漢爭霸的書籍,能深入了解的,不是小說類的?


個人剛讀了這段時期的歷史,嘗試過尋找類似《春秋史》《戰國史》這類的著作,可惜沒找到,只找到一本《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差強人意。

好在這段時期不長,以年表和地圖做經緯,以《資治通鑒》為主《史記》為輔讀故事,就能把發生的故事理清了。

下面是個人做的閱讀筆記,算是票友版的楚漢歷史,分享一下,水平有限,請批評。

首發在這裡:好書一起讀(29):楚漢,劉項的故事,做個廣告,嘿嘿。

這篇說到的事情,發生於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即在《史記》的《秦楚之際月表第四》中記錄的8年時間。

比起《春秋史》和《戰國史》兩篇每篇內容在時間上的長度——250年左右,這篇的8年時間實在太短了。但是這8年時間,實在有必要單獨作為一篇寫寫。

1.

在制度上,這個時期處於封建制向郡縣制過渡的重要時期,當時的人們對兩周幾百年的歷史記憶深刻,大一統思想絕不像今天這樣深入人心。秦朝的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在當時的人們眼裡,是奇葩一樣的存在,他們更習慣的、認為理所當然的,是華夏大地上存在多個諸侯國,最多可以接受「周天子」或者「春秋五霸」之類的形式上的盟主。在大秦帝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短暫統一之後,隨著趙高自覺將秦皇帝降格為秦國王,而義軍在名義盟主楚懷王的領導下,已經滅亡的山東六國除韓國外紛紛復國,天下彷彿回到了「六國攻秦」的戰國時期——這才是人們習慣的狀態,才是他們認為正確的秩序。到秦帝國滅亡,項羽分封天下,將自己低調地定為「西楚霸王」,我們今天看「霸王」兩個字霸氣外露,實際所謂「霸王」就是諸侯盟主的意思,也就是說,項羽將自己定位為諸侯之一,只比其他的諸侯(如劉邦、張耳、英布)高半級。在這之後,我們又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今天看來項羽是在開歷史的倒車,但在當時的人看來,項羽無疑是糾正了秦國的錯誤做法,讓天下回歸到「正確的」分裂狀態。

(如圖,秦帝國的整體的郡縣制多麼突兀)

但項羽時期還是有一個明顯變化,在陳勝時期和懷王時期,山東六國復國後的國王基本都是舊貴族,數量始終是六個國家,而秦國由於是敵人,懷王宣布先入關中者當秦王。而到了項羽時期,項羽將原來的諸侯國都割裂成兩個或三個王國,例如「三秦」指的是秦國被分裂後形成三個王國,有了三個國王。這樣,在項羽分封之後,天下有了十八個王國和十八個國王,這十八個國王中,既有六國貴族,又有滅秦功臣,而項羽,只是十八分之一,他比另外十七個國王,等級上只高半級,類似春秋霸主與其他會盟國家國王的關係。

而劉邦也是十八分之一,而且由於項羽將巴、蜀、漢中三郡分給了劉邦,而劉邦對秦地又有「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法理優勢和「約法三章」帶來的人心優勢,當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之後,劉邦便擁有了當年秦國在滅六國之前擁有的地盤,即擁有地利優勢的關中和作為後方基地的巴蜀漢中。當劉邦為義帝發喪,指出項羽為天下的賊人的時候,項羽相對於劉邦就一點法理和道義上的優勢都沒有了,堂堂「本紀」成員,在出現叛逆者的時候,竟然只能依賴自己的統兵打仗能力,這就是項羽將自己定位為諸侯盟主而不是天下皇帝的壞處。

劉邦和項羽的爭鬥,本質上與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類似,其他的小國們,與其說投降劉邦、投降項羽,不如說他們像春秋時期的鄭衛魯宋等國家一樣,一直在做牆頭草選擇站在哪隊。在劉邦殲滅了項羽的時候,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是實打實的國王,這是他們與後世「兔死狗烹」被誅殺的功臣們最大的區別,劉邦對他們的清洗,與其說是內部清理,不如說是對外兼并。當然,「皇帝-諸侯王」的格局,在之前的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所以說,這是一個混亂的過渡時期。最後的最後,劉邦剿滅了他們,「六國貴族王」和「征戰功臣王」都從此消失,劉邦也立下了「非劉姓不王」的規定。六國貴族的政治地位徹底失去,而征戰功臣的政治地位,由「非功臣不侯」的規定來繼續保持,這就是參與了滅秦、滅項、一統天下的劉邦集團最後的利益蛋糕分配方案,「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的制度,儘管「征戰功臣王」都被消滅,但「劉姓諸侯王」依然為帝國留下了隱患,這就為「七國之亂」埋下了伏筆。

2.

在故事上,這8年時間裡發生的故事,在後人的歷史印象里極為深刻,這要歸功於「無韻之離騷」作者太史公的生花妙筆。在我看來,楚漢故事與戰國故事、三國故事一起,並列為最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考慮到三國故事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作為科普讀物,而講春秋戰國的《東周列國志》儘管水平和地位遠遠不及《三國志通俗演義》,畢竟也是演義小說中較上乘的作品,而楚漢歷史故事,實在沒有什麼重量級的科普作品。更何況,楚漢時期的短短8年,比起春秋戰國的五百年,東漢三國的一百年,實在太短了,所以它能湧現出那麼多著名故事和歷史地位極高的人物,就更加難得。

你想想,不論在春秋戰國時期、東漢三國時期,還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其他時期,後世認為治國能力強於蕭何的,有嗎?認為指揮能力強於韓信的,有嗎?認為智謀水平超過張良的,有嗎?這「三傑」暫且不論,連曹參、陳平、彭越、英布、范增這些次一級的人才,在後世也是標杆性的人物,更不用說劉邦和項羽了。

當然,這是時勢造英雄,劉邦集團的核心「豐沛集團」,在大漢帝國早期重臣群中占的比重,呈壓倒性多數,這當然不是因為人傑地靈,當時最優秀的人才都降生到了沛縣這個地方。在讀小說和聽評書的時候,往往認為天生的智力和武力是決定性的因素,實際上,人才的能力更多的來自於眼界和經歷。當從早期開始就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因為幸運或者因為能力而沒死的老夥計們到了關中,或者漢中,或者成皋滎陽的時候,他們哪怕只有普通人的資質,這段時間所見的和所經歷的,也足以將他們塑造成足以獨當一面的人才了,這個能力與這段時間積累的功勞和資歷,讓他們有了足夠的資格,成為大漢帝國的第一批領導團隊成員。這份「後天」獲得的財富,包括在經歷中學到的東西,在資歷上獲得的資本,往往是讀小說的人,和聽評書的人,所忽視的,天賦異稟和一步登天的故事,更讓大眾喜聞樂見。

所以,讀歷史的時候,也難免喜歡看張良受教於神仙的傳奇故事,而不願意去想張良的韓國公子出身帶給他的教育和眼界,能雇力士行刺始皇帝,與項伯有舊交,在陳勝、項梁、項羽面前說話都受到重視,這個張良,在當時的社會中,究竟有什麼樣的地位、名望和能量。人們願意驚嘆韓信的軍事天才,而懶得去在意他早期的從軍經歷的積累對他的塑造。蕭何從一介小吏,到帝國第一官員,處理的事務也是從小到大,從簡到繁,逐級成長的。所以,讀歷史,尤其是這麼好看的歷史,一定不要忘了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也許確實有人天賦異稟,但軍國大事絕非兒戲。

3.

那麼開始看故事,因為時間太短,而且爭霸天下時山川易手頻繁,所以不再採用之前的年表+地圖的形式,而是簡單分成幾段,每段給出一個簡略地圖。

1)六國滅秦

用這個標題,是為了在字面上與「秦滅六國」相反,表達秦國的統一事業失敗,天下一夜之間又回到了四分五裂的戰國時代的意思。

天下大亂,首義者是陳勝,陳勝在大澤鄉起義,迅速獲得了天下的響應,他也自封為楚王,定國號為「張楚」,除了陳勝的「張楚」之外,燕趙齊魏四個國家也紛紛自立。在這個勢頭之下,陳勝的軍隊一路打進了關中,但秦帝國少府章邯的軍隊又將陳勝的軍隊一路打回了楚地,陳勝本人也被車夫殺死。新的楚王景駒被對他不買賬的項梁擊殺,項梁擁立楚懷王為國君。

項梁與章邯的軍隊作戰,起先取得了勝利,但他隨之犯了輕敵的問題,於是被章邯擊敗在定陶,項梁本人也兵敗身死。章邯認為楚軍已失去戰鬥力,於是渡河北上攻打趙國,當時趙國的領導者是趙王歇、張耳和陳余,趙王和張耳被秦將王離圍在巨鹿城中,在北面的陳余認為自己兵力不夠,不敢去救,六國軍隊也都陳兵附近,但懾於秦軍的戰鬥力,沒人敢動手,包括張耳的兒子張敖。

這時楚軍的統帥是宋義,項羽是副將,而劉邦已奉楚懷王差遣,趁著秦軍主力在河北的時候,西進直搗關中,楚懷王也定下了「先入關中者王之」的規矩。宋義與其他諸侯軍隊一樣隔岸觀火,項羽大為不滿,於是擊殺了宋義奪得兵權,破釜沉舟,九戰王離,獲得全勝。這一場惡戰讓諸侯對項羽和楚軍的勇氣和戰鬥力心服口服,於是都認同了項羽為聯軍的主帥。

西進的劉邦,本來打算從洛陽、函谷關一線正面攻進關中,但洛陽的防禦力量讓劉邦放棄了這個打算,他轉而向南,攻擊南陽,攻陷宛城,然後西進武關,攻進關中。

在劉邦西進的同時,項羽軍已經殲滅王離軍、擊降章邯軍,又坑殺秦軍二十萬,而此時的關中,趙高發動政變殺死了秦二世胡亥,立子嬰,並將秦國君主名號從皇帝降低為王,結果趙高低估了子嬰,反而被子嬰誅殺。劉邦攻進關中之後,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約法三章,獲得了秦人民心。

(圖:劉項分兵,項羽北上救趙,劉邦西進滅秦)

2)項羽分封

劉邦認為自己已經先入關中,應當名正言順當秦王,便封鎖了函谷關。項羽坑殺秦軍二十萬後西進,發現函谷關被封鎖,大怒,便攻破了函谷關。於是出現了歷史上最有名的故事,在鴻門宴上,劉邦認低服軟,放棄了自己合情合理的秦王身份,同意由項羽說了算。但是當項羽請示楚懷王應當怎樣分封的時候,楚懷王依然指示按約定處理。項羽對這個自己家擁立的、只有象徵意義,實際寸功未立的放羊娃極為不滿,於是決定無視楚懷王,自己主持分封,由於對劉邦仍心存忌憚,將劉邦封到了巴蜀和漢中,在事後看來,將劉邦封在了秦國當年的後勤基地,並且與形勢最好、劉邦又最得民心的關中相距太近,而項羽本人則回到了東面的楚地(留下了沐猴而冠的成語),與劉邦距離太遠,這種布置對項羽本人很不利。

(圖:項羽分封,O為劉邦地盤,X為項羽地盤,問號為中立諸侯,下同)

3)還定三秦

但在當時人眼裡,巴蜀和漢中實在不是好地方,劉邦本人也非常不滿,但在蕭何的勸諫下,還是忍住了要與項羽火併的打算。進入漢中的路上,山東之地的將領和士卒紛紛逃跑,直到有一天鬱郁不得志的韓信也逃跑了,丞相蕭何匆忙中不及彙報,親自去追,得知原委的劉邦非常震驚,於是聽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

劉邦用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即褒斜道)暗度陳倉,擊敗了雍王章邯,迫使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取得了關中的地盤。這時項羽正忙於處理齊國的叛亂,又收到了張良的來信,張良說劉邦只是為了奪回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關中,沒有更大的野心,於是項羽也沒有理會。

這時山東六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齊國都出了亂子,所以說項羽的分封,一開始就是不穩定的。

4)成皋滎陽

劉邦平定了三秦之後東進,以項羽謀殺了楚懷王為罪狀,佔領了正義的制高點,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坐觀成敗的諸侯們紛紛轉向了劉邦這一邊,然而在軍事上項羽還是擁有絕對的優勢,他以三萬軍隊打敗了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將他趕出了彭城,劉邦一路逃跑,著急的想把親生兒子女兒推下車去,而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即後來的呂后),則做了項羽的俘虜。

劉邦獲得了呂后的哥哥的軍隊,又獲得了蕭何從關中送來的補充力量,於是軍勢上又穩定下來,但他也認識到,以軍事的手段與項羽爭鋒是很難的,於是決定採用外交的辦法。項羽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不捨得給功臣足夠的利益,他也因此被韓信譏諷為「婦人之仁」,劉邦則與之相反,出手非常闊綽。這時他便準備出讓函谷關以東的全部利益,來換取諸侯的支持,在張良的建議下,決定以彭越、英布作為戰略盟友,而讓韓信獨當一面,進行北線軍事行動。

至於劉邦自己,則與項羽相持在中原的成皋滎陽一帶,與項羽的戰爭中總是吃虧,但當項羽被迫轉頭去打彭越、英布、齊國的時候,楚國留下的將軍則不是劉邦的對手。無論是勝是敗,由於後方有巴蜀漢中關中這些秦國故地,又有蕭何坐鎮,劉邦總是能獲得足夠的補充,於是越打實力越強,而項羽則越打實力越弱。

在這個時期,劉邦還獲得了一個重要性僅次於張良的謀士,陳平。

5)韓信威風

韓信終於有了獨立帶兵的機會,於是他還了劉邦一個奇蹟,他迅速完成了下魏、破代、滅趙、降燕、滅齊的一系列表演。其中滅齊的故事,是劉邦派重要說客酈食其說降齊國,齊國已經答應投降並不再對漢軍設防,這時韓信卻眼紅酈食其動動嘴皮子就比自己出生入死獲得的功勞更大,突然襲擊齊國,齊王大怒之下殺死了酈食其,使劉邦損失了一個重要謀臣(如果酈食其不死應當是頂級開國功臣),使大將酈商失去了自己的親哥哥,更使本來至少中立的齊國徹底倒向了楚國,這是韓信一生的最大污點之一。

在酈食其死前還有個故事,是他建議劉邦分封六國後人,讓他們成為自己爭奪天下的助力,說得頭頭是道,劉邦從諫如流,於是打算執行,這時張良剛好回來,劉邦跟張良講了這件事,張良大驚失色,拿起劉邦正在吃飯的筷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連續講了八點,論述酈食其的主意是餿主意,劉邦氣得直罵,說酈食其幾乎壞了我的事,但並沒有把酈食其怎麼樣,繼續對他無限信任並寄予厚望。在這件事中,張良的智慧和劉邦的心胸得到了完美體現,而酈食其雖然是錯的,但他有建議敢於提出(而且見識不如張良一點也不丟人),也不失為重臣風範。至於酈食其的死亡,是他在知道了韓信攻齊,齊王震怒之後,懶得廢話,主動跳到油鍋里的,慷慨悲壯,高陽酒徒!寫到這裡,不禁為酈食其一哭。

在韓信在北方大展威風的同時,劉邦在正面戰場又陷入了危險,他被圍困在滎陽無法脫身。好在劉邦已經用陳平的計謀離間了項羽與范增的關係,使范增一怒之下離項羽而去,並死在路上。項羽沒有聽范增的建議急攻滎陽,終於給了劉邦脫身的機會,將軍紀信犧牲自己引開了楚軍的注意力,劉邦趁機逃跑。並由於彭越在楚軍地盤上的游擊騷擾,獲得了喘息的空間。總體上,劉邦的正面戰場,遇到項羽總是吃虧,但當項羽被彭越牽制過去,項羽留下的將軍則又被劉邦擊敗。

韓信擊敗了楚將龍且之後,終於平定了齊地,於是他給劉邦寫信,表面是申請,實際是要挾劉邦封自己為齊王,劉邦正在焦頭爛額,聽說韓信要當「假齊王」,大怒開罵,這時張良陳平用腳踢了踢劉邦,意思是這個時候怎麼能得罪韓信呢,劉邦一瞬間反應過來,就著剛才的語氣接著罵:「大丈夫建功立業,要當就當真齊王,當什麼假齊王!」於是封韓信為齊王。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張良陳平的機智,劉邦的悟性和反應速度,以及韓信是怎樣一步步走向了最終的結局。

上面幾段,對酈食其的死,和假齊王的事件寫得比較多,因為這是直接關係到韓信結局的事情。沒有詳細寫明的,是下魏破代滅趙降燕滅齊時韓信表現出的政治手腕和軍事才華,因為一個時代的故事裡,戰術細節往往是不重要的部分,只說結論吧:韓信表現出的戰術手段的多樣性,以及其連續軍事行動的戰績和成功率,讓他有足夠的資本被稱為「兵仙」二字,蕭何的推薦、劉邦的賞識和後來的忌憚,是對他能力的側面證明,韓信在劉邦集團里,差不多是起點最低,最年輕,但是功勞最大的。他的「齊王」身份,遠遠超過蕭何張良們的「萬戶侯」級別,他的級別實際上是國王,與蕭何張良們的臣子身份有本質不同,所以他在被降為淮陰侯,變成了與樊噲之流同樣的臣子身份之後,感覺非常恥辱。但是,蕭何張良都得善終,韓信卻慘遭屠戮,這既有他政治上幼稚的原因(相比蕭何自污差得太遠了,跟張良陳平也沒法比,張良是功成身退的典範,而陳平則是政治投機者中的明星),也是形式所造就,劉邦的帝國里沒有異姓諸侯王的位置,你只要坐到了這個位置,就算表現好,大概也難逃一劫,何況你能力太強,年紀太輕。

(圖:韓信在北方取得重大進展,而南方的英布也倒向劉邦)

6)垓下輓歌

在劉邦被困滎陽的時候向項羽建議過止兵休戰二分天下,當時項羽沒有同意,而當項羽在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的戰略圍攻下意識到大勢已去的時候,他嘗試過遊說韓信,但是被韓信拒絕了,項羽最後只得提出休戰,劉邦同意了,划下楚河漢界,項羽於是送還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率兵東歸,本來打算率兵西歸的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反而率軍追殺項羽。

劉邦約定韓信、彭越一起攻打項羽,韓信、彭越卻沒有出兵,結果劉邦獨自與項羽接戰,又被打得大敗。劉邦於是聽了張良的建議,確認了韓信彭越的國王身份,韓信彭越於是出兵。所以說看這段歷史,一定要體會到當時人們對六國秩序的認同,可惜的是,只有韓信彭越們認同這一點,而劉邦嚮往的是秦國的一家天下,六國秩序,對劉邦來說只是權宜之計。得到王位的,早晚要連性命一起交出來,現在給他們王位,只是為了擊敗項羽的需要。

韓信和彭越以及英布率軍與劉邦會合,在四面楚歌的背景音樂之下,最凄美的故事霸王別姬在此上演。最終的故事不用多說,《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壯麗的篇章,司馬遷絲毫沒有掩飾對帝國的敵人的欣賞和敬仰,用如同身臨其境的筆觸,寫出了末路英雄的慷慨悲壯。隨著項羽的自刎,雖然時間只有八年,但是英雄輩出、故事精彩紛呈的秦末漢初楚漢爭霸的故事落下帷幕。

(圖:假如項羽渡過烏江,劉項實力對比圖。真的是「捲土重來未可知」嗎?)

7)尾聲

根據「飛鳥盡,良弓藏」的邏輯,在項羽拔劍自刎的時候,也宣告了韓信等異姓諸侯王的死期將至。而張良辟穀、蕭何自污,傑出的英才們的才華,竟然最後以這種方式展現,這不能不說,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英雄末路」,雖然對於說故事的人來說,這是一種遺憾,但是,戰爭和亂世結束了,劉邦帝國初期的黃老之術,給了民眾前所未有的安靜幸福的體會。儘管在宮廷內部和政府的高層,呂后、陳平們依然用帝國最頂尖的權術進行著血與刀的故事,但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

最後的最後,向那位一直沒有提到他的名字的人:豐沛集團的核心成員之一(僅次於蕭何)、帝國的戰功最高者、三位萬戶侯之一、帝國的第二任相國,「蕭規曹隨」中的「曹參」致敬,他是我們說到的這個時期,最被低估的人物。

(圖:大一統。本篇配圖都有點蠢,以這個圖為最,但,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人們都知道,這個圖是最幸福的)

附說:

本期封面配圖來自網路,作者是天涯社區的「邊城玫女」,本來打算都用自己做的簡圖,但這個圖實在太精美了,忍不住引用一下。

原帖地址:【玫女版】楚漢爭霸系列地圖(6張)

書籍嘛,沒找到類似《春秋史》《戰國史》這樣贊的學術作品,好在這個歷史時期不長,讀《資治通鑒》,用《史記》作為補充就行了,當然,別忘了對照歷史地圖。

====附:我的「梳理歷史脈絡」系列文章====

歐洲歷史:簡單說明下歐洲歷史? - 祁達方的回答

春秋戰國: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 祁達方的回答

楚漢歷史:求推薦楚漢爭霸的書籍,能深入了解的,不是小說類的? - 知乎

魏晉南北朝:怎樣理清魏晉南北朝那段的歷史? - 知乎

隋唐歷史:好書一起讀(244):隋唐往事 - 知乎專欄

兩宋歷史:閱讀什麼書籍可以由淺入深的學習宋朝歷史? - 知乎


《秦崩》《楚亡》絕對符合你的要求,不是小說,而是事實求是的從雙方政治,軍事,經濟。以及戰爭的天時地利人和方面敘事分析。


拙作《兵仙:楚漢風雲中的韓信》可一看,非小說,有一定歷史文化內涵,似明朝那些事。雖名韓信,其實是以韓信為主線,勾勒楚漢那段歷史,所以看起來更清晰,論人論事也更明了。
有興趣的話,可移步本人賬號,看本人回答的那幾個問題,就知道了。
王婆賣瓜,別無他意,只緣敝帚自珍,願與更多人分享自己對那段歷史的簡介。謝謝惠覽。

兵仙 (豆瓣)


寫楚漢爭霸寫得最好的不是史記,而是資治通鑒


總的來說,樓主對這段歷史的研究還是比較完整的,也有自己的見地。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同的人,看待任何一段歷史中的任何一位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必強求,只要開卷有益即可。再次感謝樓主的心血,拜讀了!


補充,西漢陸賈的《楚漢春秋》。這個是單獨記載楚漢史的。


史記和漢書。雖然是正史但是考慮到司馬遷對項羽的偏袒,史記記載得算是比較中肯。漢書在楚漢方面大體照搬史記。


推薦閱讀:

要是當年溥儀小時候沒有被選作當皇帝,那麼他的一生會是什麼樣地?中國的命運又會有什麼改變?
清末的海防捐,為什麼要彈劾李鴻章?
林則徐真的說過「沒有茶葉則大便不通」這樣的話來形容英國人嗎?這句話從何而來?

TAG:項羽 | 中國近代史 | 漢高祖劉邦 | 楚漢戰爭 | 楚漢傳奇電視劇 |